看电影哪有聊电影好玩啊?——3000 《射雕英雄传》缺的是战斗环节,稀碎的剧情中间如果观众自己能上去手撕蒙古人,一切就说得通了——Z 老中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没生在上海中产家庭。——热米 下次我们聊一期“我就搞不懂了……”——钉子
今天房间专题的嘉宾是老朋友wanqi,一位旅居上海的内容创作者。 微信公众号:国境线BoundaryLine ins: https://www.instagram.com/wanqi.zhu/
音质爆炸的一期,前半段在餐厅录制,后半段在上海夜晚零度以下的大马路上录制。请多多见谅。
这一期仍然是“电影里的房间”系列,我们来聊聊前段时间大火的《好东西》。 有趣的事,在好东西开拍前,我的朋友带着我去探索了一处“城市中的洋房废墟”。当时我们以为那是一座被征迁改造的老房子,但没想到那里最后成为了《好东西》的取景地,也就是王铁梅和小叶子的住所。 我们去探废的时候,这里刚刚征迁完毕,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曾在这里居住的人的细节。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上海里弄住房,四层的小洋房曾经住着三十多户人家。从遗留下的痕迹中,我们发现居住在其中的不仅仅有囊中羞涩的租客,还有拖家带口的外企中产,从国企毕业的体面老人,群租的餐饮从业者。洋房的一楼甚至还有超市和理发店,一栋房子曾经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 而电影里的这个洋房,虽然与现实有些脱节,但也寄托了导演对于理想女性居所和女性空间关系的想象。 这次我邀请到曾经带我探废的林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老房子! 林师灵魂手绘老房子! 谁能想到,这座老房子的一楼曾经是个食品机械厂。 阳台上的马桶,是我们对这个房子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人们匆匆离去,甚至留下了存折。 一楼曾有房间被改造成美发厅。 可以看出这确实是有故事的一扇门。 时间仿佛凝固在某个时刻。 从夹层里往下看——几乎每个房间都曾有夹层。 未被带走的圣像,或许还在守护这个老房子。 层高很低——因为这是一个夹层。 从露台往下看,里弄里还有人正在居住。 电影里对老房子的调侃。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最后落在老房子上。 小叶子的房间。“房间里的大象”配合囤积的物品,所想表达的东西非常直接。 小叶子的房间是“奶油风”,这是经赞助商认证的 王铁梅的房间的三样经典搭配,来自源氏木语的书架、沙发和餐桌。三样家具都围绕王铁梅的身份做传达。 电影里的经典片段,王铁梅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与房间发生的关系。 小叶子的工作室,与楼上的起居空间强烈的对比 这个镜头从小叶子的房间直接接到王铁梅的房间,两者的界限在这个特定的建筑中是模糊的。 从这个收拾房间的动图中,可以更好地看到王铁梅房间的格局。
本期我们还是继续聊电影里的房间。 这一期是法国导演侯麦的《女友的男友》。 布莱莎正在带着莉亚回自己的家,这里就是里卡多·波菲设计的“圣克里斯托弗的贝德威勒”,一个像宫殿一样的社会住宅。 莉亚向外眺望,两个主观视角里都没有巨大的瞭望塔。居住在“宫殿”里的人眼中没有纪念碑。这是非常“现代”的视角。 布莱莎引导莉亚来到自己的卧室,直接跳到了主观视角,没有呈现卧室的细节。卧室对观众不是敞开的。 布莱莎的客厅让人印象深刻,极简到极致的现代主义风格。 莉亚引导话题到亚历山大上,布莱莎难掩对亚历山大的喜欢。并认为亚历山大对自己也有意思。布莱莎在自己的家里是完全放松且打开的,与在外表现出的羞怯截然不同。她在内心中对自己也是孤芳自赏的。 法比安来到布莱莎家,两人发生了关系。这里侯麦也没有给卧室内部的镜头,仍然是这个视角。 莉亚再次来到布莱莎家,我们可以看出门的内外颜色又是不同的。对卧室,又是熟悉的视角。而莉亚敏锐地意识到了布莱莎房间的变化,或许她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啊,尝试用简短的节目聊聊电影里的房间。我们先从大家都很熟悉的《天使爱美丽》开始。 电影里第一次呈现艾米丽的房间,是从客厅望向厨房 从浴室看向客厅,非常具有纵深感的一个镜头 镜头第一次打向艾米丽的客厅 艾米丽的内心小剧场 扒开红色的枕头,如同扒开心防 电影的高潮,艾米丽冲向“窗口”
“话不一定在理,保你听了生气”——3000 本节目不是由Z主持,Z只是受邀前来扮演美国极右翼群体。
与哈哥对谈的下期。 兜兜转转又聊回了故乡。 配乐:《淹没》作曲/制作 秦旷
太久没聊房间专题了,这期我请到了Orpheus微见的主播秦旷,一起聊聊他的故乡回忆。 这一期我聊得很放松,难得的好状态。哈哥向我娓娓讲述了他的童年:酆都鬼城、距离鬼城最近的居民楼、被淹没的故乡、离开后的回望。讲述中带着江城湿润氤氲的味道,还有一些雾气。 配乐:《The Autumn Dusk》作曲/制作 秦旷
在这一次谈话中,我着重分享了自己在《西部世界》这部美剧中获得的启发:这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故事。而自由意志的前提就是认识自己。 但意外的收获在于,困于无法写出好的故事的我,在《西部世界》这部剧中学习了如何作为一个编剧。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我的成长和收获可以概括为:逐步开始认知“故事”的力量,以及为什么有些东西必须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来。 00:20:40 3000锐评翻转电台主理人 00:34:44 教化和说服必须是双向的
喜闻乐见的胡逼环节: 有关俄狄浦斯的一切想聊的,从流行文化品鉴到当代创作批判。Anti、三千、奥兹和Z彻底放飞自我的聊天。 《美国往事》借用了俄狄浦斯的结构吗? 魔兽争霸中阿尔萨斯也经历了“认识自己”的过程吗? 银翼杀手反转了这种“英雄神话”吗? 希腊人眼中的英雄和当代人眼中的英雄有何不同? “点子文学”和“为这盘醋包饺子”:现代人对“故事”的审美变了吗? 英雄是“发现自己是个傻逼”,普通人是“发现自己是个菜逼”。 索福克勒斯除了戏剧作家的身份之外,还同时是雅典的“十将军”,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写出了这些戏剧?讲述俄狄浦斯的故事的他,有什么在故事之外想说的东西吗?
又一次请到了Anti老师,这一次聊天中,我们探讨了“俄狄浦斯王”这部剧的剧作结构。 Anti首先讲述了俄狄浦斯王的三次重构,分别对应着俄狄浦斯的传统英雄身份、国王身份和解谜人身份。通过这些,我们探讨了俄狄浦斯王这部剧想要传递的“价值”或者“道理”。 但在这些之外,三千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这部剧的其他视角:关于角色、情节推进以及这部剧的某种自我指涉。或许当索福克勒斯把这部《俄狄浦斯王》摆在雅典公民面前时,是希望将这部戏剧化作一个“司芬克斯之谜”。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