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太阳。 准备采访读书博主时,我带着很多疑问: 为什么读书博主会有这么多的流量? 为什么读书博主可以在2—3天读完一本书? 很多人关注读书博主的心理是什么? 读书博主赚钱吗? 为什么要做读书博主? …… 带着这些问题, 我约到了读书博主“六克钠要快乐吖”的采访, 六克钠是一个复合身份的读书博主, 她的简介是:“30+全职妈妈,早起阅读者”, 聊天的过程中,竟然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励志的故事。 我将这次的采访录成音频节目, 如果你也带着与我相似的困惑, 希望能在这期节目中找到答案。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阅读并非必要的事, 它是人们接触信息的来源之一, 非必要,当然可以不读书。 或许是阅读习惯过于私人化, 我们总会好奇他人的阅读习惯。 你也和我一样会折页吗? 你为什么不愿意在书上写字? 什么改变了我们的习惯? 时间?经验?还是某种潮流? 这是一期随意地“乱弹”, 浅聊关于阅读的周边习惯。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我们住在这里的理由, 背后隐藏的系列问题是: 离开那里的理由? 这里有什么条件,是符合我们对生活的需求? 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有没有在这里完成自我的价值体现? 这也是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试图通过无数个采访样本想要探讨的话题, 不论是住在中国的日本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国人, 到底为什么选择这里。 欢迎采访过本书作者竹内亮的桥桥一起聊聊这本书和纪录片的作用: 它们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某个当下, 某一个群体和某一个人, 那些沉重的、窒息的、轻快的情绪, 那些煎熬的、成功的、遗憾的选择, 统统被存放在此。
无论是职场谈判还是日常沟通,无论是线下汇报还是线上沟通,概括力强,能一语中的,把观点清晰精准地表达出来,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交质量的必要技能。说话没重点,逻辑混乱,遗漏关键信息,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造成机会从眼前白白溜走。所以,把话说到点子上,至关重要。 阅读本书,教你三步学会精准表达: ·收集信息:收集足够的有效信息 ·整理信息:分门、排序整理信息 ·传达信息:简明扼要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有一种电影,人们把它们叫做“神经病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差不多就是这一类。 故事讲述了一对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决裂故事——一对做了几十年好朋友的男人,其中一个因为突然想要寻求生命的意义而跟昨日生活(包括昨日老友)绝交,另一个因为过于懵逼而变成絮絮叨叨的秋菊,跟所有人“要个说法”,直至暴起翻脸。 影片发生在爱尔兰一座虚构的小岛上,光溜溜的地貌单调开阔,每一段关系都像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友情决裂之旅的每一步也都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分手——要说法——割手指——烧房子……一路向西,死磕到底。 影片开始还算田园牧歌民风淳朴,但从警察爸爸一丝不挂那里就知道事情并不简单,等爱音乐的好朋友把刚剪掉的手指头摔到“秋菊”家的大门上,基本就开启了《禁闭岛》的暗黑模式。 虽然总有人觉得导演另有深意,但即便是只想老老实实讲述一段关系的走向又如何。神经病是神经病,但不耽误好看。
“身份”是每个人都有的标签,它是多面的,也是多变的,它标识着一个人的性别、性格,职业、家庭角色、社会地位,从哪里来,或者归属哪里。它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学涵义,这些涵义有的时候是资本,有时候却是负累。 你未必时刻认同你的身份,或者未必认同你的每一个身份。别人认为的你,和你认为的你,也未必是一个你。它总是指向标签化、社会化,不管你个人是不是认同,以及你能否对其产生归属感。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到: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比如有的人出生在大城市,他其中一个身份就是城里人,有的人出生在农村,他其中一个身份就是农村人。随着城市化的延伸,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地域和原生文化,随着“人往高处走”的迁徙本能去到其它地方。这种跨文化的流动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变得更加复杂。 生于遥远边境的小孩儿几经搬迁,从森林、海边到大都市,Ta如今回哪儿才算是回家? 曾经的小镇青年孤身来到大城市,结婚生子安家立业,Ta如何回观自己的来处? 原本就生长于斯的宇宙中心市民,面对更多涌入城市的年轻人,如何在优越感和压迫感之间维持小心翼翼的平衡? 本期,听大M、小M、太阳,聊一聊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有关的经历和思考。
“生命可以被当作悲剧或喜剧,但我认为它毫无意义。” · 他叫伍迪·艾伦,戴个眼镜,老是紧皱眉头, 唠叨永远不停。 他每年拍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安妮·霍尔》《曼哈顿》,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是自己写剧本,如同拥有创意的永动机,十六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并三次夺魁,至今无人能及。 他是游荡城市的浪漫大师,他镜头里的恋人在纽约街头相遇又错过,坐上马车就能回到海明威的巴黎。他说,散步是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比起晴天更喜欢下雨天。 他是天马行空的幽默鬼才,你会看到他扮演机器人、小偷和精子,热爱无差别吐槽所有人,包括权贵和小资,包括自己。他说,我永远不会加入一个允许我加入的俱乐部。 ...
首先,恭喜格子出版处女作《人间一格》一书。 其次,很抱歉我们以读者的角度在节目中肆意评价。 再其次,我们对麦家、许知远等系列作家想说:“实在不好意思”。 最后,请听众与读者们不要被我们的判定所影响,随意阅读,并共同探讨。 在这期, 我们热烈讨论了何以为随笔,何以为作家,何以为知识分子…… 各有答案,求同存异。 最最后, 感谢m的推荐与其中观点,才能完成本期节目的录制。 感谢太阳的朋友化作这本书的钥匙,让我们对书中背景有了一定的参考与解读。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 · 费兰特继《我的天才女友》之后的最新作品,近期也拍成了电视剧。 越精心搭建的空中楼阁,越易分崩离析,“好奇心”是颗种子,埋下了就必须野蛮生长。傲慢虚伪的成年人,一方面恐惧被打破,一方面又要维系着民主的颜面,他们对乔瓦娜试图“寻根”的做法充满了戒备不安,但又断然不愿意行使父母的权威和专制,直至有一天,“现世安稳”被乔瓦娜搅动得一团混乱,乔瓦娜方发觉,原来混乱、虚伪、怯懦和逃避才是这个所谓“上城人家”最内核的面貌。
20+的人们初读《荆棘鸟》面红耳赤心潮澎湃, 30+的人们重读《荆棘鸟》解答了青春的疑惑。 原来, 梅吉不仅是爱上神父的女人, 拉尔夫不仅是一个只拥抱上帝的男人, 帕迪不仅拒绝了能“买下悉尼”的遗产, 姑妈不仅是一个想得到神父肉体的老蜘蛛, 朱丝婷不仅是一个新时代不婚主义的女演员…… 综上所述, 这也不仅仅是一本禁爱小说。 如果荆棘即是苦难, 那在这本书里, 不仅有时代的荆棘林, 也有这些人主动拥抱的苦难。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