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这部影片则讲述了一段复杂而真实的友谊关系。吴语梦见了一条很适合散步的路,她走在路上,不久身边出现了一个人,是她小时候的朋友,两人已断交多年。朋友急着想要走出这里,吴语却已经意识到这是梦境。在梦的这段“时间”里,吴语开始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凹凸TOALL有幸采访了《完整》的创作者,阿丘、小梅,听听她们讲述《完整》背后的故事。 直面内心的思绪,因为那些想法是难以控制的。但不要回避那些“过意不去的瞬间”,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来、表达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在生活里、在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里。 主播: 陈紫嫣 嘉宾: 阿丘、小梅:均为30岁、普通女的。 视频剪辑: 陈紫嫣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02 探索人性:朋友关系的复杂性与个人内心的感受 04:03 梦境中的关系与现实中的感受:探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06:04 你的身体还没反应过来?你的理智和你的梦可能已经绝交了! 08:08 表达情感与流行文化:探讨在其中寻找归属感的乐趣 10:08 互联网交流的挑战:勇敢表达观点的重要性 12:26 勇敢表达观点:探索自我并理解他人的路径 14:54 叙事与抒情的交织: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哲学思考 17:24 理解与困惑:探寻心灵中的复杂情感世界 19:52 平常心面对社交压力:理解自己的内耗与情绪波动 22:22 深入内心的探索:发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之旅 24:49 短片创作的挑战与机遇:五分钟是一部电影还是限制? 27:19 短时间表达观点:独立创作者的机遇与挑战
“我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一份工作,大家聊它的时候饱含了这么多的人生经验和情感。”(齐博) 《阿姨》描述了一幅在北京工作的家政女工的群像,她们来自中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县级以下地区。他们远离家乡,漂泊在北京,用舞蹈抵抗孤独。到现在为止,齐博导演共拍了七部纪录长片,并两度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他的作品中,只有第一部《南》把镜头对准个体,其余六部都是群像记录,而拍摄群像最重要的是被观众看见,不能再将创作完成的片子放在硬盘里。 《阿姨》入围了第十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的齐博导演试图用社会学角度观察世界,他认为纪录片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提供给观众一个观察世界,分析理解世界,看到世界更多细节的一种途径。 家政女工不仅在城市打拼,还承载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从偶然接触到深入拍摄,本期嘉宾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为什么他选择这个题材?又是如何走进阿姨们的生活,捕捉那些动人的瞬间?一起来聆听这份温暖与真实背后的故事吧。 以下是凹凸镜DOC专访《阿姨》导演齐博: 主播: 琮琮 嘉宾: 齐博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创作方向,导演、摄影师、自媒体博主。 担任导演的纪录电影有《南》《房产销售员》《小镇》《农家女》等,曾两次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和瑞士真实影展电影市场。 2024年开始经营自媒体,在b站、抖音等平台以账号“齐小博子”进行纪实内容的创作。 视频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15 家政女工的背后故事:一份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04:19 家政工的心声:十年拍摄中的认知与变化 06:20 排练与演出:城中村拆迁背后的家庭故事——一个纪录片导演的挑战与收获 09:35 家政女工的扮演者是真实的家政女工——一个虚构故事中演员的真实挑战 12:47 城市中的家政女工:艰难生活与情感纠葛 15:59 纪录长片创作者的演变之路:从个体故事到群体关注 19:15 艺术节:春夏秋冬的故事 | 鸿雁机构的演变与阿姨们的放松空间 22:27 纪录片《阿姨》:让观众思考人生意义的感人之作 25:38 艺术节的震撼表演:一个纪录片团队的挑战与成功 28:52 纪录片中的影像再演:家政女工的故事引发的思考与共鸣 32:04 艺术节的表演:当悲情遇上温暖——纪录片中的情感碰撞 35:16 自媒体之路:纪录片导演的关注与互动之旅
一个充满艺术创业理想但快要破产的还俗的和尚+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没戏拍的女演员=一场极致的青年爱情故事和疯狂的婚姻旅程。2019年,秦潇越导演和摄影师黄山第一次到宜兴见到了朴原博和李欣冉,朴原博滔滔不绝的倾吐和临行前李欣冉的一句“啊,我好想跟你们回上海”让秦潇越决定将镜头对向他们。她走进他们的生活,用镜头参与他们的天马行空、鸡飞狗跳,透过一对夫妻,观察着年轻的婚姻,观察着无数种不确定性。 2025年,他们终于将在大荧幕上与观众们相见。 这段极致的婚姻关系,是否会产生很大的争议,或能使观众产生反思和共鸣,同样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对于秦潇越到说,走进电影节,只是一个影片旅程的第一步,野生的纪录片们为此而高兴,但如何通过宣发获得走向市场、走向大众的机会,逆水行舟,孤蓬万里,她希望去挑战这些不确定性。 主播: 段昕彤 嘉宾: 秦潇越 2012年本科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Mass Communication专业,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Producing for TV, Film, and New Media专业。2013年的夏天,独自一人环游中国,拍摄一路上陌生人的生活理想,制作成了第一部影片《世界与我》。《巢》获得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夫妻一场》入围2025年FIRST青年电影展,另外,还有作品《在鹤岗安家》《何大的乌托邦》《我遇见的人》。 视频拍摄:张涵赛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02 从行为艺术到打坐冥想的转变与探索 04:05 他的经历与演艺之路:从崩溃到重新找回自我 08:11 从抑郁到家庭:欣冉在婚姻和孩子中找到自我价值 12:16 在救赎中寻找希望:抑郁症背后的逆袭之路 16:20 父母的性格冲突与孩子的成长: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家庭故事 20:27 纪录片中的创作难题:如何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 24:34 纪录片的受众与营销:如何吸引观众并产生共鸣? 28:39 身份转变与内心挣扎: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困境 32:40 婚姻的不确定性:夫妻面对生二胎的焦虑与挑战 36:50 创业、争吵与和解:《夫妻一场》与《沙海月明》的相似之处探究 40:54 爱与坚持:纪录片中的真实情感与价值探索 44:57 纪录片拍摄中的挑战与情感纠葛:导演与主角的心灵对话
老潘,别人说他是民谣歌手,他却说自己是流行乐歌手,只是他的歌不够流行罢了。十几年前,我拍了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嘿,老潘》,片子里,他排练,出歌,求婚结婚,在广州漂泊。 十几年前,我再回广州找他,他现在是一名录音师,我们聊了聊这些年的变化,从音乐梦想聊到生活琐碎,分享了许多难忘瞬间。 尽管生活给我们设定了不少南墙,但坚持和热爱始终是前行的动力。我们终将不断和朋友告别,和往事告别。而生活就是一部不断在拍摄中的纪录片。它默默的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家乡的变化。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疯子老潘:《贼》《国志》《挽歌》 时间线提示: 02:13《嘿,老潘》记录了和导演同频的音乐人的成长与坚持; 04:27 民谣中的故事与情感; 08:52 舞台与观众:纪录片中的音乐梦与现实距离; 13:18 文艺片与流行音乐: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表达方式; 22:13 音乐和电影:我和老潘职业生涯转变与心态变化; 26:38 从创作者到创作者家幕后的转变:我的工作经历与成长之路; 31:06 一个村庄的变迁,回不去的故乡; 35:30 莱芜的变化:回家的异乡人的心结; 39:57 艺术追求与人生选择:在不同城市生活的烦恼与抉择; 44:25 珍爱当下: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受人生的变动和不确定性; 48:52 孩子到来,让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变得婉柔!
在沙漠边缘种地,然后呢?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奔走,结局呢?《沙海月明》纪录了生态学硕士马彦伟和海归妻子李贝,两个儿子,一条狗在沙漠边缘租了几百亩土地,想通过生态农业改良土壤,延缓荒漠化,保护生态。海鸥的到来像一面镜子,也更像一把利刃刺破了彦伟在沙海长田上为李贝升起的明月。 在这一期播客中,曾拍摄过《棒!少年》和张伟丽人物纪录片《永无止境》的许慧晶导演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入围影片《沙海月明》聚焦个体命运,与主播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将诗意生态和残酷现实碰撞到一起。 对谈中,我们观察着生命的裂痕,也能意识到生命关系的不平衡,更能意识到影像中的痛苦和挣扎都值得被纪录,生命真实的力量比任何一个虚构故事都更令人感同身受。 主播: 一只(纪录公社) 张劳动 剪辑: 陈玉凝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公社 时间线提示: 02:01 关注人与土地:纪录片拍摄背后的故事和动机; 04:01 农村生活与农村变迁: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之旅; 06:03 纪录片的挑战:在保护隐私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平衡; 08:34 创作中的坚持与灵活性:镜头下的诗意转化; 11:25 美学探索与价值观传递:沙漠故事中的惊喜与启示; 14:17 共情之选:李贝的人生旅程与情感共鸣; 17:10 意蕴深远的电影结局:狗与人的诗意互动引发的思考; 20:02 女性视角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片子的帮助与个人经历的反思; 22:52 呈现社会问题:纪录片中的社会变革与个体努力; 25:44 纪录片与实验影像:创作中的路径探索与思维启发; 28:35 纪录片创作:实践与深度的结合,探索公益片的魅力! 31:29 如何持续创作并获得投资?探讨纪录片导演的挑战与可能性。
云南不仅有美景还有故事,《翠湖》,讲述昆明老人与家族情感纠葛。导演卞灼分享创作灵感来自外公日记,揭秘外公生活的点滴,用方言和普通话自然切换展现真实情感。制片人张洁谈云南影视崛起,期待更多本土故事。。感谢《翠湖》导演卞灼,制片人张洁来到凹凸toall,一起分享影片背后的故事。 也恭喜《翠湖》获得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 主播: 段昕彤 张劳动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 造梦现场 时间线提示 02:13 追寻失落的回忆:外公在云南的往事——《翠湖》是一部记录家族历史的电影; 04:17 回家的路:一个云南人的成长与寻找故事之旅; 08:18 云南影视创作团队:挖掘独特资源,讲好云南的故事; 12:28 方言与普通话的无缝切换:云南话的神奇魅力; 16:38 摄影设计中特别关注的昆明元素和效果; 20:48 感受昆明:历史与时尚的交织,让人沉醉的所在; 24:57 窥探家庭真相:年轻导演作品中的情感细腻剖析; 29:09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趋势:青年导演的新探索; 33:20 个人特色的表达:电影能否被观众理解和感悟? 37:30 声音与画面的交汇:在地与他者的碰撞与融合; 41:40 追寻根的所在:失落的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45:49 关注老年人的选择: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
《滚烫年华》这部纪录片带观众走进深圳的角落,感受这座城市四十年的变迁。从打工者的辛勤汗水到科技人的创新激情,八位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深圳的过去与现在。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也是追梦人。为什么选择他们?他们的故事如何触动人心?拍摄过程中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与《滚烫年华》主创一起探索深圳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感动瞬间。 映后嘉宾介绍: 周智琛 纪录电影《滚烫年华》制片人、主题歌《炙热》填词人。 现任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创意董事长兼总裁,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发展顾问;深圳自然大使、泉州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著有《大转型》,参与主编《深圳口述史》《安心家书》等书籍近20种。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广东省新闻奖、德国红点奖、美国缪斯设计奖金奖、墨尔本设计奖金奖、虎啸奖金奖、金旗奖金奖等奖项100多件(次)。 王绍涵 纪录电影《滚烫年华》总导演,财新创意总经理,财新创意制片厂总导演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2:06 经过超过100组人物的巡访找到8组拍摄对象 7:40 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和惊喜 11:31 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也在消解自己与父亲的矛盾 16:13 在创作过程中凝练自己的感受 19:48在写字楼夹层休息时突发剪辑结构的灵感 22:25 《滚烫年华》这个名字的由来 24:40 在AI短视频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纪实视频 27:18 梦想可乘、真诚、治愈是《滚烫年华》的关键词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7周年纪念日。 5月20日,也是地震后出生的川川14周岁的生日。他和父母叶姐祝哥一家,还有高姐游哥一家,是汶川地震的见证者。逝者已去,生者仍然要活下去。 天灾人祸,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今天我们和范俭导演录制本期播客,让我们一起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些地震失独家庭背后的故事。 川川,生日快乐。 映后嘉宾介绍: 范俭 毕业于武汉大学及北京电影学院,现居重庆。范俭导演创作纪录片逾二十年,作品旨在为时代留切片,为历史留存照。他拍摄诗人余秀华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2016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会奖等多个国际奖项,范俭在2018年获邀成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参与奥斯卡纪录片评选工作。2024年,范俭的第一本非虚构著作《人间明暗》出版发行。 主播: 汪金卫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2:11 重新生育的希望:汶川地震后的生育重建之路 06:28 时间的力量:从失去女儿到孩子成年的纪录片之旅 12:57 电影剪辑的艺术:《两个星球》与《活着》的剪辑差异分析 19:25 孩子,家庭与秩序:都江堰地震中的挑战与重建 25:53 命运的无常:家庭的生离死别与新生命的到来 32:18 奶奶的遗物与孩子的回忆:一个家庭的温馨故事 38:51 娃娃的命运:家庭悲剧与情感投射的交织之旅 45:20 两个星球的碰撞:成年人与孩子的生活态度与感知之间的差异 51:48 黄浦江边的宣誓:业界对于这件事情的不同认同与处理方式 58:18 电影声音创作的神奇之旅:李丹峰的声音设计惊艳呈现 01:04:47 机缘与纪录片拍摄: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变化的故事 01:11:17《人间明暗》——一部触动心灵的非虚构书籍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本期我们聚焦在北影节创投获奖项目《最后一个是铜像》,邀请到了它的主创孙祺舜老师与王玉老师、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的张鹂老师,播客由张劳动与HiShorts!创始人王小曼共同主持。从《最后一个铜像》《马到成功》《行花街》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到海内外发行经验,共同探讨纪录片现在与未来的破局之路。 四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历和背后的故事。为何选择这样的题材?纪录片怎样才能吸引年轻观众? 02:04 《最后一个是铜像》——用铜像见证历史,铭记慰安妇的苦难与抗争 06:56 十年回忆:慰安妇的影像在中国电影历史中的地位 13:53 国际传播与中国纪录片:探索中外交流的新视角 20:54 中国生肖故事与人类品格的惊人联系! 27:52 北影节纪录片项目引发关注,折射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 34:51 电影艺术的多样性:纪录片与商业片的相互影响 41:47 提升行业交流与合作:电影节、实体化空间与人才孵化的重要性 48:43 影视创作的源泉:社会现实与悬疑推理的故事改编 55:47 人类学视角下的刑花街:一部全景纪录片的探索与思考 01:02:45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 01:09:42 记录历史的珍贵影像:慰安妇的真实声音 01:16:42 纪录片:记录历史,传递记忆,珍藏人性的光辉时刻!
《唐卡画师之乡》由中日团队历时 5 年联合拍摄制作。它用细腻、深邃的视角,通过对几名在中国四川阿坝州壤塘地区非遗文化传习所学习的孩子们的跟踪拍摄,讲述了他们在传习所创办人嘉阳乐住仁波切的指导下,经过 10 年努力,从目不识丁的牧羊少女、打架闹事的不良少年、笔都不会握的牧民孩子,经过多年修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家乡走向富裕,并努力追寻人生更高价值的动人故事。 青藏高原壮美的风光,藏传佛教觉囊派秘而不宣的珍宝,奇幻的梵音古乐,藏区少年的成长,在片中一一呈现。 4月26日晚,中日合拍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的日方制片人诺娜,以及片中的觉囊唐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跨媒介艺术创作实践者才让嘉,在单向空间 · 郎园 station 店进行了交流活动。 聊画画修行,谈非遗出海,看传统文化如何焕新,藏区的静谧与信仰,又如何影响了艺术创作?感受传统与创新交融的魅力。 映后嘉宾介绍: 诺娜 BonCloud Japan 创始人,文化产业出海实践者,中日合作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贡嘎、四姑娘山》制片人。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十余年,与央视、新华社、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合作多个文化出海项目,帮助青岛啤酒,亿利能源,雪莲羊绒,北京时装周,泉州,武汉,无锡,贵阳,苏州等多个省市和企业制定文化出海策略,实施出海方案。 才让嘉 觉囊唐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跨媒介艺术创作实践者 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艺术导师 主播: 张劳动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特别鸣谢: 单向空间 · 郎园 station 店 时间线提示: 02:11 唐卡的故事:纪录片中的艺术之美与修行之道 04:12 画唐卡:艺术与修行的完美结合 06:15 文化之门:阿坝州壤塘县的非遗之旅 08:36 导演创作背后的故事 11:36 中国纪录片出海:探索文化产品出海的规律与挑战 14:30 跨界创作:唐卡艺术的创新与传统平衡之道 17:24 传统与创新的交织:唐卡艺术的突破与传承 20:19 培养独立人格:唐卡传习所与日本人间国宝的差异与作用 23:13 跨洋拍摄,难忘的故事:中国纪录片在日本的创作之旅 26:05 纪录片导演的细腻选题:中日观众共同关注的神秘文化与成长故事 28:59 通过文化与非遗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工程的突出成就
《非遗探中华》纪录片项目是由腾讯新闻出品的关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守护人故事的纪录片。已于2025年3月11日上线。 第一季将围绕着“传承”这一核心,由四个有厚重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象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墨、金石篆刻、汉绣、汝瓷,走近非遗大师的匠心人生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之道,讲述四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困局,走近他们各自的解困之道,以期传承人的视角来理解古老中国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匠心传承及创新精神。 凹凸镜DOC将组织纪录片《非遗探中华》线上共阅放映活动,在3月21日特邀本片主创,与大家分享《非遗探中华》幕后的故事,此音频为映后交流音频。 映后嘉宾介绍: 方奕晗 内容创作从业20年。曾任腾讯新闻《贵圈》主编 、《博客天下》杂志执行主编、《中国青年报》编辑。《敦煌师父》第二季、《星空演讲》、《腾讯娱乐白皮书》、《贵圈·老友记》《一起探班吧》等视频节目制片人。 李京霖 纪录片导演。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美国Emerson College电影与媒体艺术专业,主要致力于社会纪录片的创作,对人文、社会议题有着敏锐的视角。希望通过讲述个人、群体与社会的联结与故事,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刘昊翔 ARTJOY Entertainment(艺乐国际)创始人,制片人、摄影师。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 电影摄影专业。创立ARTJOY后,致力于开发兼具人文深度与商业潜力的跨媒介内容。策划项目涵盖影视剧、纪录片、及跨国影视技术培训等。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段昕彤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时间线提示: 01:08 非遗影像中的“冲突感” 02:40 “历史活过来”的时刻 08:30如何平衡纪录真实与电影质感制作之间的关系 10:20“工业化生产”与“手工精神”的之间是否有冲突 15:30通过影像让非遗多样化、多点位的存在 18:10 《非遗探中华》的年轻团队和年轻视觉 23:16 非遗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息息相关感” 25:58选择汝瓷来拍摄的原因 27:20 对《非遗探中华》的一句话推荐
《囚影少年》(Fonja)是由马达加斯加最年轻且可能最杰出的电影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在为期四个月的电影制作工作坊中,十名来自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最大拘留中心——男子青少年监狱的在押人员首次接触摄像机。 在学习设备操作规范的同时,这些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摄像机成为他们嬉戏探索的工具:透过紫色滤镜、极致特写或颠倒视角,他们将熟悉的环境重构为视觉奇观,用镜头具象化内心所想。 这部由年轻囚犯自主拍摄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进监狱日常生活的双重世界——这里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规训体系,又涌动着群体凝聚力与互助精神。影片通过一个紧密团结的创作集体,讲述关于挣扎与梦想的故事,展现他们倾注全部创意、能量与灵感完成电影创作的非凡历程。 安塔尼莫拉青少年监狱隶属于"安塔那那利佛中央监狱",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监禁设施。约2600名在押人员远超800人的设计容量三倍有余。监狱建筑群包含三个功能区:女子与儿童监区、成人监区以及未成年男性监区。80%的青少年处于"保护性监禁"状态,通常需等待数年甚至永远无法等来庭审,其中约70%为街头长大的孤儿。 一段关于少管所内青少年摄影共创项目的探讨,带你深入了解他们如何用镜头记录生活。项目历时五个多月,导演与青少年共同经历了信任建立、文化碰撞到最终创作的过程。你会好奇:这些画面是导演预设还是青少年自发的创意?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一起感受自由与压抑并存的独特氛围,听听背后的故事吧! 本次《囚影少年》放映交流由游击社和凹凸镜DOC联合举办。本期播客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由解舒畅导演作为实时翻译,翻译了莉娜·扎赫导演的交流内容,下部分为解舒畅导演、莉娜·扎赫导演纯德语交流版本,听众可以选择聆听。 策划: 肥罗(游击社) 嘉宾: 莉娜·扎赫(《囚影少年》导演) 1991年出生于德国,是纪录片导演及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聚焦于通过参与式创作方法,探讨社会政治议题及空间与社会语境中的人类行为。她曾与德尔菲娜·毕晓普(Delphine Bishop)共同开发视频交流项目"Mio",该教育项目旨在促进学校中的跨文化学习,并为此创立了同名协会"Mio e.V."。在菲律宾,莉娜·扎赫尔耗时半年多与流离失所的土著卢马族(Lumad)儿童共同创作,携手菲律宾艺术家阿巴·达莱纳(Aba Dalena)完成了展览《巴唐·卢马》(Batang Lumad),直指当地"土地掠夺"的社会问题。 在其最新项目《囚影少年》(Fonja)——一部由少年囚犯拍摄的纪录片——创作期间,她驻留马达加斯加少年监狱长达五月余,教授青少年囚犯摄影机操作、画面构图及剪辑技术。这部集体创作的首秀影片先后斩获捷克伊赫拉瓦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世界纪录片奖"、维也纳人类世界电影节"新锐奖"、科隆国际电影节"电影之门奖",并在柏林国际学生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翻译: 解舒畅,生于1988年。200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系。2014年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2020年德国汉堡艺术大学电影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维姆.文德斯,安格拉·夏娜莱克。自2013年起以笔名华士曼发表影评,戏评于《看电影》《北青青年报》等报刊杂志。2014年起作为独立电影人和影像艺术家生活工作在德国和重庆。 主播: 段昕彤 剪辑: 张先声 制作: 凹凸TOALL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