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士康回来了

界面新闻

9月10日凌晨,苹果秋季发布会即将举行,届时备受关注的iPhone16系列也将面世。 半个地球之外的富士康郑州工厂,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为iPhone16的顺利市售忙活了起来。 按照惯例,苹果会在每年9月上旬发布iPhone新机,9月中旬正式出货。倒推到生产环节,iPhone的试产(NPI)期一般在5、6月,7月至8月逐渐进入量产期。 富士康郑州工厂承担了iPhone绝大部分的产能。因此,每年的8月份,是富士康郑州工厂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招工需求也最为旺盛。 公众对富士康的认知,似乎限于“苹果代工厂”这个标签。7月下旬的一纸协议将富士康再次推到聚光灯下,这次富士康讲了一些新故事。 7月23日,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斥资10亿元在郑州投资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用于支持富士康在大陆地区实施“3+3”战略。 “3+3”是2020年6月鸿海集团明确提出的战略,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 很少有代工厂像富士康这样充满话题性。官宣之后,有关苹果订单从印度回流中国大陆、郑州富士康正在大规模招工的传言引爆了舆论场。 对于这一轮外界传言,富士康依旧保持沉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不予置评”。 流言愈演愈烈,8月23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不得不出面回应,“我们一直没有离开河南,河南是我们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厂区。鸿海没有要撤离河南,这么大的厂区不可能说撤就撤。”

25分钟
99+
11个月前

曾经的温州首富“坠落”:新湖中宝债务压顶,短期负债是货币资金的3倍,员工理财爆雷

界面新闻

头顶近200亿的短期债务,浙江最神秘的地产商新湖中宝(600208.SH)迎来国资入股,很快将在资本市场上改名换姓,但遗留问题却远远没有解决。 1994年,浙江温州人黄伟创立了新湖集团。2006年,新湖集团将旗下14家房地产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装入中宝股份,后改名新湖中宝。 黄伟在资本市场上攫得第一桶金后进入房地产行业,一度成为“温州首富”,但黄本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并在公开场合露面。黄伟的发家历程,以及他低调的个人风格让新湖集团一度披上了神秘外衣。 在浙商地产圈看来,黄伟一直保持着“金融思维”做房地产:新湖土地开发周期普遍较长,黄伟2000年就手握大量土地但不急并于开发,坐等土地升值。 这种开发模式一度让黄伟和新湖积累了丰厚的“土地红利”资本,但随着地产行业进入高周转时代,新湖和黄伟的“金融式”地产开发模式遭到挑战。 当地产商们野心勃勃在规模上“大干快上”那些年(2016-2020年),黄伟的新湖中宝靠吃前些年的“土地”老本,并没有积极扩张。黄伟保持着土地的慢开发和待价而沽,把重心放在金融投资上,几年间,新湖投资了中信银行、温州银行、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趣链科技公司等。 土储方面,除上海、杭州等个别城市外,新湖整体土地质量并不优质,主要在浙江三四线城市如乐清、平阳、舟山、温岭等。 土地的慢开发使经营性现金流不足,同时,新湖的金融投资回报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其支付土地、开发等各种成本和债务。 其后,新湖干脆走上了“卖地求生”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0年,新湖中宝合计转让南通启新、南通启阳、南通新湖、金谷置业、明珠置业、上海中瀚等11个项目公司股权,交易对价总计227.6亿元。 ……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冰柯 界面新闻编辑 | 李慎

9分钟
99+
11个月前

暑期档“一夜回到十年前”,为什么年轻人和女性观众远离影院?

界面新闻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发稿,2024年暑期档票房116亿元,相比去年206.3亿接近腰斩,规模与2014年、2015年接近。 今年暑期档放映总场次为3826万场,同比去年还多出360万场,但在票价持平的情况下,总出票量仅2.83亿张,与去年的5.05亿张相去甚远,直观呈现了观众的“离场”状态。 暑期档颓势早在半程时就已显现,多部被视为票房黑马和种子选手的影片接连失利,无法点燃观影情绪。《异形:夺命舰》上映前,大盘仍在靠《抓娃娃》和《默杀》两部上映超一个月的影片勉力支撑。 《抓娃娃》以32.5亿票房斩获暑期档票房冠军,《默杀》则拿到13.5亿票房,成为暑期档“唯二”票房破10亿的影片。引进的科幻恐怖片《异形:夺命舰》则超越一众国产片,成为暑期档票房季军,成绩是6.2亿。 这样的票房格局并不健康。从往年经验来看,一个成功的暑期档往往符合“一超多强”的结构规律。比如2019年有47亿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超级爆款”,和《烈火英雄》《蜘蛛侠:英雄远征》等4部票房过10亿的“头部大片”。 去年票房过10亿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五部影片在10亿、20亿、30亿阶梯上均匀分布。而今年《抓娃娃》与《默杀》之间的“真空地带”无片填补,腰部影片也缺乏有力支撑,票房5亿到10亿的影片只有1部。 暑期档的惨淡也有一定的预兆。2023年暑期档各电影公司集中释放库存,上述多部头部影片扎堆合力拉动票房,TOP5影片合计贡献档期总票房六成以上。 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今年6月曾向界面文娱表示,由于行业现金流还是很紧张、电影公司资金链紧绷,2023年投产影片不足,影响会在今年暑期档显现。 行业没有预料的是,今年暑期档会“一夜回到十年前”,映前被视为头部大片的《异人之下》《解密》和《逆行人生》,以及点映“黑马”《从21世纪安全撤离》,无一票房过5亿,远低于行业预期。 如果简单归因,周期性经济下行、观影习惯重塑、奥运分流、情绪裹挟营销,都对暑期档票房产生了复杂影响。 …… *界面新闻记者 | 胡毓婧 界面新闻编辑 | 张友发

13分钟
99+
11个月前

千亿校服市场无霸主,参与者超九成都是小工厂

界面新闻

又是9月开学季,刚刚结束了暑假的学生们重返校园。当不少中小学生穿着崭新校服满怀期待地开启新学期时,全国大大小小的校服企业也刚刚度过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 中国校服生产企业中,95%以上都是小微企业。这是来自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数据,统计范围是原中国纤检局(现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2018年调研时登记在册的1500余家校服生产企业。 如果把范围放得更宽,天眼查APP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括“校服”、且存续/在业的企业超过了6326家,其中5527家为小微企业,占比约87%。 这些小微企业合计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中国校服行业规模约在千亿级别,但头部企业寥寥。 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5亿,再结合《白皮书》中引用的针对各地校服价格理想区间的调查结果,假设每位学生每年在校服上的花费为662元,由此可估算出,目前中国校服产业的需求量大约是1225亿元。可对比参考的是,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年中国童装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564亿元。 然而,不同于童装市场中已经发展出如巴拉巴拉这样市占率超5%的头部品牌,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指出,中国校服行业中年营收规模超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也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另据恒州博智《2021-2027中国校服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0年前十大校服厂商所占份额仅有6.97%。 …… *界面新闻记者 | 朱咏玲 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

9分钟
99+
11个月前

秦汉胡同走进“死胡同”?这家国学头部教育机构被爆大规模闭店

界面新闻

“疫情三年都挺过来了,怎么好好地资金链突然就断了?” 在确认自家孩子报名的国学教培机构——秦汉胡同大规模闭店的消息后,家长小清仍然难以置信。在她看来,这家机构的营业状况“看上去很好,学生多,门口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也很多。” 令小清困惑的是,就在前不久,其孩子所在的馆区还从沪东百货搬迁到金桥国际,后者租金更贵环境更优,重新装修也花了不少钱。“不像是要倒闭的样子”。 小清是秦汉胡同的老用户,最早在2019年给尚在幼儿园的孩子买的围棋大课包,一口气买了三百多节课时,加上赠送的课时,约有四百多节,总共花费三万多。 因为是非学科类课程,她平时没有特意收集机构相关的经营信息。直到最近,她听朋友说秦汉胡同可能有问题,才去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很多机构老师反映没有收到工资,且多次协商未果。这让小清感到情况不妙,因为通常欠薪可能意味着资金链出现问题。 她向所在馆区的教务老师询问情况,对方当时斩钉截铁地表示是离职老师在造谣。结果,第二天晚上,秦汉胡同总部公众号发布了一封致家长信,8月27日,任课老师在群里通知说这周开始不上课了,后续情况还要看学校的对接。 像小清这样的学员家长不在少数。家长小柳最近刚花费7500元续课,一节课都还没上,就传来秦汉胡同闭店的消息,她之前还有个13800元的课包,98节课上了78节,剩下十几节,前前后后这几年总共花了大概五六万元。 小柳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秦汉胡同上书法课,书法老师来自上海书法家协会,“教得不错,一直在那上课,古文老师也很好。”师资质量是小柳选择秦汉胡同的主要原因,加上离家近。中间因为学习忙,暂停过两次,但后来孩子还是想继续学,她这才又续了费。 但眼瞅着,这些钱可能都要打水漂。“退费条件苛刻,加上有违约金,估计退不了多少钱。”小柳告诉界面新闻,退费是按原价扣,买时有优惠,退时没有,加上违约金,可能退不了多少钱,甚至可能还要倒贴。 不止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的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大量发帖声称秦汉胡同闭店的消息,并寻求退款途径。一些家长已组建维权群,群内有来自秦汉胡同不同分馆的家长,遭受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学费损失,有家长为退费已拟写民事起诉状。 ……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7分钟
99+
11个月前

英伟达财报不及市场期望引发泡沫担忧,股价盘后跌超7%

界面新闻

全球股市在经历过一波大起大落后,担忧市场存在泡沫的投资者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英伟达的财报上。 8月29日美股盘后,在美股八月财报季的尾声,英伟达发布了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然后在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盘后先涨后跌,一度下跌8%。截至发稿,股价盘后跌超7%。 仅从财报数据来看,英伟达二季度的业绩依然“炸裂”:第二财季营收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分析师预期288.6亿美元;第二财季净利润16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分析师预期146.4亿美元。公司目前最重要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大幅超过了分析师预期的250.8亿美元。 造成股价盘后大跌的原因是,作为科技股“全村最后的希望”,英伟达对下一季度的营收预测低于最乐观的市场预期,从而引发了投资者对其爆炸式增长正在减弱的担忧。 按照管理层预测,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将达到约325亿美元。虽然市场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为319亿美元,但最乐观的预期峰值高达379亿美元。 市场过高的期待对英伟达如今成了一种压力。 目前英伟达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仅次于苹果,对于美股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在财报发布以前,期权市场就预测英伟达财报发布后股价可能会有近10%的波动。 ……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4分钟
99+
11个月前

舆论风波冲击大!农夫山泉饮用水上半年销售跌近20%

界面新闻

今年3月,农夫山泉遭遇到成立以来颇为严重的网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农夫山泉与娃哈哈两大品牌创始人之间的“江湖恩怨”,以及曾经的水战往事再次被翻出,娃哈哈产品受到空前关注,各地消费者开始抢购娃哈哈产品,一度出现断货情况。 而农夫山泉水产品销量大幅下滑。农夫山泉向界面新闻披露,有业内人士估算,这次旷日持久的舆情令农夫山泉上半年营收损失超过70亿元。 李君是北京一家个体便利店老板,他向界面新闻证实,3-4月,农夫山泉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红瓶矿泉水,除了消费者减少购买,他所合作的一些写字楼的常用的330会议用水和桶装水也要求更换为娃哈哈或者其他非农夫山泉的品牌,这一影响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消退,“散客对于购买农夫山泉产品的购买已经恢复了80%,但会议用水这类客户的影响还没有恢复”,除非农夫山泉做出特别大挽回品牌声誉的动作。 尽管农夫山泉在6月份大张旗鼓开始把绿色包装的纯净水产品铺设至终端,并再次挑起价格战,该产品最低可以做到9.9元12瓶。 这一动作引发了怡宝、康师傅、今麦郎等企业的跟进,一名康师傅渠道人员告诉界面新闻,康师傅喝开水的550*12的产品,对终端的政策是,13元进100箱再送50箱,合约一箱8.6元,经销商的利润被压缩至极限。 *界面新闻记者 | 赵晓娟 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

5分钟
99+
11个月前

康师傅方便面上半年少卖一个多亿

界面新闻

8月26日,康师傅控股(00322.HK,下文简称“康师傅”)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412.01亿元,同比增长0.7%。尽管收入与去年持平,但由于期内公司毛利率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至32.6%,受此带动,康师傅公司股东应占溢利18.85亿元,同比增长15.1%。 在具体业务方面,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收入138.1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少卖1.36亿元,同比下降1%,营收占比达33.5%,较去年同期下滑1%。财报显示,这是由市场承压与产品结构调整所致。 虽然康师傅方便面卖不动,但它的净利润却更高了。 财报显示,因原材料及产品组合优化有利,方便面毛利率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至27.1%。受此带动,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同比提升5.4%至8.5亿元。 今年5月,“康师傅方便面要涨价了”的消息冲上热搜,康师傅被指对部分袋装面和桶装面进行调价,其中,袋装面建议零售价由2.8元提升至3元,经典桶由4.5元提升至5元。涨价原因则是“原材料涨价”“配方升级”。 另据南都湾财社报道,康师傅电商旗舰店客服于7月确认,康师傅经典系列方便面的全部口味均已涨价,每桶售价由4.2元调整至4.57元。 康师傅的涨价部分是为了对抗方便面卖不动的消费趋势。 …… *界面新闻记者 | 卢奕贝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6分钟
99+
11个月前

《逆行人生》口碑争议,折射出的是优绩主义的困境

界面新闻

讲述外卖骑手生活的电影《逆行人生》于本月9日上映。12日,一张骑手对保安下跪的照片传遍了杭州骑手群,起因是某外卖平台男性骑手在送餐过程中不慎将园区栏杆踩歪,被保安拦下后,他因担心延误其他订单而下跪。值得注意的是,保安与骑手之间爆发的“路权”冲突亦在电影中有所展现。外卖骑手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当他们成为故事主角,现实与虚构的互文感异常强烈。 《逆行人生》很像是《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影像化版本。2020年9月,《人物》杂志刊发了这篇深度报道,揭示了外卖平台通过算法给骑手设定种种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工作规定,引发了全社会对骑手劳动的强烈关注。从2020年至今,“裁员降薪”“35岁门槛”的劳动纠纷频频爆出,“脱下长衫”被认为是人生出路……经济形势与就业环境的变化让人们在谈起外卖骑手时多了几分见哭兴悲。《逆行人生》显然抓住了整体社会心态的这种微妙变化,选取了一个最容易挑动大众情绪的叙事角度:中产失业一朝返贫,中年人求职不易,不得不去送外卖。 电影通过这位“逆行人生”的新晋外卖骑手的视角,引出骑手群像,讲述骑手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电影对外卖骑手生存现状的描摹是贴近现实的,然而它依然面临“伪现实主义”的指责,甚至在电影正式公映之前,社交网络上就已出现针对该片的批评:“一帮穷人花钱,看富人演自己。”截至目前,《逆行人生》的豆瓣评分为6.8。 很大程度上来说,《逆行人生》的口碑争议折射出优绩主义在当下已陷入困境: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勤奋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优绩主义信条,但对经济不平等加剧的普遍反对意见并未否定优绩主义本身——或者说批评者本身从根本上就拥抱优绩主义——这让《逆行人生》以及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这部电影的指责都显得有些虚弱无力。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16分钟
99+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