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探讨了余华的短篇小说《现实一种》,这篇小说讲述了两兄弟山岗和山峰之间因孩子的意外死亡而引发的残酷报复,展现了家庭中冷漠、暴力和仇恨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恶。两位主播根据个人经历和人生体验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01:40 《现实一种》的故事概述 故事聚焦于两个亲兄弟山岗和山峰,他们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共同照顾母亲,但彼此间没有任何感情,甚至充满了杀戮的欲望。 小说通过皮皮(山岗的儿子)无意识中模仿父亲殴打母亲的行为,杀害了自己的堂弟,暗示了家庭暴力在三代人之间的循环。 23:03 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探讨 39:29 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1:28 “情绪稳定”的利弊 提到的书籍: 余华《现实一种》《黄昏里的男孩》《十八岁出门远行》 小红:榕格(11307051042 )分享读书的喜悦与痛苦的瞬间。 小红:苏杉gor(6618610336)
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及其背后的创作理念,强调了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洞察。展现了汪曾祺与沈从文在文学风格上的异同,特别是汪曾祺对人物的贴近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精致捕捉。汪曾祺对于人生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与他的成长环境——高邮的水乡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高邮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01:08 《受戒》的主要内容 15:33 《悬崖上的金鱼姬》和《受戒》情感的相似性 27:28 汪曾祺和沈从文的异同 39:00 汪曾祺作品与其家乡高邮的关系 53:09汪曾祺写作的前后期变化 本期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汪曾祺《受戒》 宫崎骏《悬崖上的金鱼姬》
本期播客围绕金庸的武侠小说展开讨论,涉及了金庸作品中的角色、情节等。谈论中提到了张无忌、周芷若、赵敏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纠葛,以及金庸笔下大侠的成长历程和武侠精神的体现。同时,主播们也探讨了金庸与古龙两位武侠小说大师的风格差异,以及金庸作品中对侠义、爱情、人生理想的深刻描绘。 09:45 金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4:00 金庸与古龙的比较 金庸和古龙的作品各有特色,金庸的作品更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和人物的成长,而古龙的作品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人物魅力著称。 古龙笔下的英雄形象往往一出场就已成名,而金庸的英雄则是从无名到成名,再到隐退的过程,体现了不同的英雄观和人生哲学。 30:41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对建宁公主的态度如何 本期配乐:神话·情话 ( 《神雕侠侣》电视剧主题曲)——周华健/齐豫
本期围绕的主题是佩雷克的小说《物》,这部情节性不是很强的小说揭示了两位主人公对物质的渴望与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绝望之间的联系。主播们还讨论了消费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时可能遇到的道德和心理冲突。城市与乡村生活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是否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两位主播还探讨了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平衡问题。有时候虽然物质追求在现代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过度追求物质可能会导致精神上的空虚和焦虑,而真正的幸福可能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在满足。 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主题探讨:小说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现代人在物质追求与内心空虚之间的挣扎,反映了消费主义时代下个体的心理状态。 主人公对物质的追求与焦虑:主人公对物质有着极致的渴望,从家居装饰到日常用品,无不体现出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未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反而引发了更深的焦虑和不安。 逃离与寻找内心平静的尝试:面对物质世界的压迫,主人公试图逃离到乡村,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真谛。这种逃离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抗,也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寻。 乡村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冲突:乡村生活被理想化为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乡村生活同样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挑战。小说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揭示了现代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物质与幸福的关系探讨:小说深入探讨了物质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物质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困境:《物》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现代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仍然感到空虚和迷茫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03:00 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 13:00 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 27:33 物和幸福的关联 38:33 海德格尔的“匮乏” 54:14 人与物的关系
本期播客回顾了已故演员郑佩佩的生平和演艺生涯,强调了她“侠女”形象的塑造者,不仅在银幕上展现了武侠精神,也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勇敢、果断和包容的品质。本期播客通过郑佩佩在不同电影中的角色,如《大醉侠》中的金燕子、《卧虎藏龙》中的碧眼狐狸等,展现了她多面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提到了郑佩佩在生活中的坚韧和开放态度,包括她对婚姻的果断选择、对后辈的真诚评价以及与刘涛之间深厚的友情。郑佩佩的一生是对“侠女”精神的生动诠释,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真诚、勇敢和无私的生活态度。两位主播都表达了对这位传奇女演员的深切怀念和对她不朽精神的赞扬。 02:30 郑佩佩的人生经历 12:00 胡金铨和郑佩佩 32:00 《卧虎藏龙》 48:00 女侠的精神
本期播客围绕着马丁.赛利格曼的书籍《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展开,主要探讨了个人成长、心理调适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通过对话的形式,主播们分享了个人经历和对积极心理学书籍的感悟,强调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如何调整心态和行为。本期播客涉及到克服童年创伤、处理恐惧和焦虑、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感的方法。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做能改变的改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寻求成长,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有实现的动力和勇气更加重要,在实际行动中通过心态调整来改善个人生活是更为可行的。 01:36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内容概括 12:04对于“快乐”的探讨 17:11 汪曾祺的“达观” 27:25 榕格的支教经历 41:53 苏杉的“买不买车” 47:57榕格的恐惧 65:11 榕格“改变”的能力 80:00 改变需要“动能”,需要“知行合一” 本期书单: 《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马丁.赛利格曼 本期配乐: 《改变自己》——王力宏
本期播客围绕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就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涉及了女性在职场、社会地位、生育权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女性内部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两位主播的不同观点表现出女性在追求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引发了对于性别歧视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女性内部对于如何应对这些不公平现象存在分歧……女性如何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团结和对话来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当我们正式女性问题的时候,这一切才可能有解法和答案。 抱歉,本期播客就不放时间轴了,基本没怎么剪,很难有勇气回听,如果感觉到不方便,很感激您的包容! 本期提及的书籍: 《厌女》——上野千鹤子 本期音乐: young and beautifu(竖琴版)——布灵布灵Duang young and beautifu——Lana Del Rey
本期播客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男性角色的阴柔化特征,以及这种特征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对《茉莉香片》、《金锁记》和《第一炉香》等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角色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一种对爱和关心的复杂态度,既有渴望也有排斥。除此以外,主播还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之间的嫉妒和诋毁,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了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此外,主播还通过对比男性与女性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上的差异,探讨了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00:58 张爱玲笔下男性形象“弱”的特点 06:13 《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角色 18:16 由“言丹朱人物形象”聊到“圣母心” 22:00 《变形计》的那些孩子们 28:00 《第一炉香》葛薇龙的抉择 35:13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对女性的摧残 42:17 张爱玲和炎樱之间的关系 52:30 张爱玲对于女性关系的探索
本期播客围绕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光与影》进行深入探讨,展现了主人公小武敬介和司内正毅因一次偶然的医疗手术而命运截然不同的故事。小武因失去手臂而被迫离开军队,生活落于平凡,而司内则因保留了手臂并继续在军队中升迁,成为内阁大臣。小说通过这一对比,揭示了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生选择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体在面对命运转折时的复杂情感。同时,本期播客也探讨了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美学的追求、对性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命运的信仰。从《光和影》中国,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命运,但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积极面对生活,寻找个人的价值和幸福,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00:51 渡边淳一的介绍 08:51 日式美学 10:40 《光与影》的故事简介 30:01 关于嫉妒和怨恨 35:32 关于信不信命 42:30 对于朋友的嫉妒 56:30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地狱 本期提及的书和影视: 《失乐园》、《光与影》渡边淳一 《甄嬛传》 本期音乐: 《fish in the pool・花屋敷 (池鱼)》——ヘクとパスカル
最近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改编成剧版大火,本期播客我们围绕着《玫瑰的故事》讲到其中女性角色的爱情观与人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和现实考量。通过分析玫瑰、苏更生等角色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抉择,展现了亦舒笔下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玫瑰代表了追求纯粹爱情、不顾一切的女性形象,而苏更生则体现了独立、理性的现代女性特质。此外,师太还有不少的经典小说,本期播客都有讨论,并且讲述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女性如何平衡爱情与事业,以及如何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保持自尊和独立。无论如何,女性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追求热烈爱情还是事业成功,都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02:36 《玫瑰的故事》改编以及原型 05:38 “玫瑰”形象的糅合 11:11 剧版的“大女主”叙事 18:30 “黄玫瑰”与“苏更生”的区别 24:37 亦舒是黄玫瑰和苏更生的合体 30:50 亦舒的现实人生选择 44:30 玫瑰的“生命力” 50:46 “疯批”的爱情 63:00 亦舒女郎的“港女精神” 64:04 靓的似阿mi就好啦 本期提到的书籍: 《玫瑰的故事》——亦舒 《承欢记》——亦舒 《叹息桥》——亦舒 本期配乐: 《地尽头》——关淑怡 《그대란 정원 (Inst.)》——郑恩地 《终身美丽》——郑秀文 《富士山下 伴奏 钢琴版》——一宁 《红玫瑰 伴奏》——一宁
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加缪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通过《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进行剖析,展现了荒诞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莫尔索是一个拒绝社会常规和道德束缚的个体,他坚持真诚和自我认同,即使这意味着与社会脱节。通过莫尔索的故事,反思了人生的无意义性以及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莫尔索的冷漠和疏离感,实际上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他选择活在当下,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体某种程度上是加缪对于个体自由和真实性的追求,在《局外人》中,运用了太阳的意象,和《卡里古拉》中运用月亮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阳的象征展现了了莫尔索内心的坚定与反抗,以及他与社会秩序的冲突。最终,莫尔索的死刑象征着社会对于异己者的排斥,同时也揭示了加缪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批判。我们作为当代社会的局外人,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荒诞和不确定性。 01:20 加缪的介绍 02:20 什么是“荒诞”? 07:53 《局外人》的主要内容 15:06 对于默尔索“道德的审判” 22:41 默尔索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 27:52 “活在当下”的默尔索 30:53 人生在世,不该演戏作假 32:59 个体的清醒与反抗 35:26 “太阳”与“月亮”的意象 45:17 现代社会的程序对人的“塑造” 54:38 西西弗神话中的“神经病人” 56:21 错位的社会做一个当代社会“局外人” 本期提到的书籍: 加缪:《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弗神话》 鲁迅《狂人日记》 本期配乐: 《Suite No.3 in D, BWV 1068:2. Air (D大调第3号管弦乐组曲,BWV1068-第2乐章“G弦上的咏叹调”)》——Johann Sebastian Bach 《Tomorrow's Song (明日之歌)》——Ólafur Arnalds 《Le premier jour》——Philippe Rombi
本期播客我们深入探讨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故事,反映了战争对个体和集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乔丹作为一名美国志愿兵参与炸桥任务的经历,他在战争中与游击队员的互动、对生命的留恋以及与玛丽亚的爱情。海明威似乎一反常态,在书中强调了战争中个体的牺牲与集体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及战争对人类共同体的破坏。通过乔丹的内心挣扎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和平的向往。至此,海明威本人的作品也完成了对个体英雄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或许在面对战争的场景下,“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03:12 《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简介 07:25 约翰.邓恩诗句的解读 10:09 海明威由个人主义对于集体主义的转向 17:00 对于死亡的理解 18:43 战争中的“个体” 24:18 仇恨引起的战争 26:35 战场上杀得人都不是真正想要杀的人 37:56 文学作品中设置爱情的意义 49:01 《进击的巨人》 54:20 战争的意义 本期提到的书籍及影视: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进击的巨人》 本期配乐: 《 Andrei》——Martin Phipps 《Natasha》——Martin Phipps 《誰がために鐘は鳴る(丧钟为谁而鸣)——NHK日剧《下流之宴》主题曲(翻自 高橋優)》——无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