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6 乔治.佩雷克《物》:“我很幸福”是物质世界的谎言

本期围绕的主题是佩雷克的小说《物》,这部情节性不是很强的小说揭示了两位主人公对物质的渴望与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绝望之间的联系。主播们还讨论了消费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时可能遇到的道德和心理冲突。城市与乡村生活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是否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两位主播还探讨了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平衡问题。有时候虽然物质追求在现代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过度追求物质可能会导致精神上的空虚和焦虑,而真正的幸福可能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在满足。 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主题探讨:小说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现代人在物质追求与内心空虚之间的挣扎,反映了消费主义时代下个体的心理状态。 主人公对物质的追求与焦虑:主人公对物质有着极致的渴望,从家居装饰到日常用品,无不体现出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未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反而引发了更深的焦虑和不安。 逃离与寻找内心平静的尝试:面对物质世界的压迫,主人公试图逃离到乡村,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真谛。这种逃离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抗,也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寻。 乡村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冲突:乡村生活被理想化为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乡村生活同样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挑战。小说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揭示了现代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物质与幸福的关系探讨:小说深入探讨了物质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物质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困境:《物》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现代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仍然感到空虚和迷茫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03:00 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 13:00 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 27:33 物和幸福的关联 38:33 海德格尔的“匮乏” 54:14 人与物的关系

65分钟
99+
9个月前

EP10 亦舒女郎:失去已破碎,不可再追

最近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改编成剧版大火,本期播客我们围绕着《玫瑰的故事》讲到其中女性角色的爱情观与人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和现实考量。通过分析玫瑰、苏更生等角色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抉择,展现了亦舒笔下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玫瑰代表了追求纯粹爱情、不顾一切的女性形象,而苏更生则体现了独立、理性的现代女性特质。此外,师太还有不少的经典小说,本期播客都有讨论,并且讲述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女性如何平衡爱情与事业,以及如何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保持自尊和独立。无论如何,女性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追求热烈爱情还是事业成功,都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02:36 《玫瑰的故事》改编以及原型 05:38 “玫瑰”形象的糅合 11:11 剧版的“大女主”叙事 18:30 “黄玫瑰”与“苏更生”的区别 24:37 亦舒是黄玫瑰和苏更生的合体 30:50 亦舒的现实人生选择 44:30 玫瑰的“生命力” 50:46 “疯批”的爱情 63:00 亦舒女郎的“港女精神” 64:04 靓的似阿mi就好啦 本期提到的书籍: 《玫瑰的故事》——亦舒 《承欢记》——亦舒 《叹息桥》——亦舒 本期配乐: 《地尽头》——关淑怡 《그대란 정원 (Inst.)》——郑恩地 《终身美丽》——郑秀文 《富士山下 伴奏 钢琴版》——一宁 《红玫瑰 伴奏》——一宁

68分钟
5k+
10个月前

EP9 《局外人》 你只是沉默,别人却认为你有罪

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加缪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通过《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进行剖析,展现了荒诞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莫尔索是一个拒绝社会常规和道德束缚的个体,他坚持真诚和自我认同,即使这意味着与社会脱节。通过莫尔索的故事,反思了人生的无意义性以及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莫尔索的冷漠和疏离感,实际上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他选择活在当下,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体某种程度上是加缪对于个体自由和真实性的追求,在《局外人》中,运用了太阳的意象,和《卡里古拉》中运用月亮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阳的象征展现了了莫尔索内心的坚定与反抗,以及他与社会秩序的冲突。最终,莫尔索的死刑象征着社会对于异己者的排斥,同时也揭示了加缪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批判。我们作为当代社会的局外人,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荒诞和不确定性。 01:20 加缪的介绍 02:20 什么是“荒诞”? 07:53 《局外人》的主要内容 15:06 对于默尔索“道德的审判” 22:41 默尔索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 27:52 “活在当下”的默尔索 30:53 人生在世,不该演戏作假 32:59 个体的清醒与反抗 35:26 “太阳”与“月亮”的意象 45:17 现代社会的程序对人的“塑造” 54:38 西西弗神话中的“神经病人” 56:21 错位的社会做一个当代社会“局外人” 本期提到的书籍: 加缪:《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弗神话》 鲁迅《狂人日记》 本期配乐: 《Suite No.3 in D, BWV 1068:2. Air (D大调第3号管弦乐组曲,BWV1068-第2乐章“G弦上的咏叹调”)》——Johann Sebastian Bach 《Tomorrow's Song (明日之歌)》——Ólafur Arnalds 《Le premier jour》——Philippe Rombi

58分钟
3k+
10个月前

EP8 《丧钟为谁而鸣》战争的号角已吹响四面八方,谁又能够独善其身?

本期播客我们深入探讨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故事,反映了战争对个体和集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乔丹作为一名美国志愿兵参与炸桥任务的经历,他在战争中与游击队员的互动、对生命的留恋以及与玛丽亚的爱情。海明威似乎一反常态,在书中强调了战争中个体的牺牲与集体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及战争对人类共同体的破坏。通过乔丹的内心挣扎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和平的向往。至此,海明威本人的作品也完成了对个体英雄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或许在面对战争的场景下,“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03:12 《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简介 07:25 约翰.邓恩诗句的解读 10:09 海明威由个人主义对于集体主义的转向 17:00 对于死亡的理解 18:43 战争中的“个体” 24:18 仇恨引起的战争 26:35 战场上杀得人都不是真正想要杀的人 37:56 文学作品中设置爱情的意义 49:01 《进击的巨人》 54:20 战争的意义 本期提到的书籍及影视: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进击的巨人》 本期配乐: 《 Andrei》——Martin Phipps 《Natasha》——Martin Phipps 《誰がために鐘は鳴る(丧钟为谁而鸣)——NHK日剧《下流之宴》主题曲(翻自 高橋優)》——无乐

56分钟
2k+
10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