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2 《弗兰肯斯坦》:一桩因颜值过低而引发的连锁惨案

榕格与苏杉

1. 本期播客我们讨论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天才如她十九岁就写成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她的父亲是当时英国政界受人尊敬的人物,母亲是早期女权主义的代表。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但因与诗人雪莱私奔而被社会谴责,父亲也与她断绝关系。 玛丽·雪莱的个人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她多次怀孕但多数孩子早夭,这种生育的痛苦和对生育的恐惧隐喻在小说中。她与雪莱的关系也充满矛盾,因为同雪莱违背世俗的关系,使她在社会和情感上都感到孤立。 2. 《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人公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人造生命(怪物),但因怪物外貌丑陋而将其抛弃。怪物在被人类社会排斥后,逐渐走向复仇,最终导致悲剧。 小说的主题探讨:包括创造者的责任、被遗弃者的孤独、社会偏见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人性中的自私与道德困境。 弗兰肯斯坦某种程度上是“普罗米修斯”,但是他的行为也反映了人性中的自私和逃避责任。他创造了怪物,但未能对其负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怪物的孤独和渴望被接纳的情感引发了深刻的共鸣。他的复仇行为虽然令人同情,但也引发了关于道德和责任的思考。 3. 从这本小说中我们看到科学的盲目追求和对技术后果的忽视,也看到社会的偏见与孤独,怪物的经历反映了社会对“异类”的排斥,以及这种排斥对个体造成的深刻伤害。 4. 进入听友群添加小助手:RaS20240429 5. 本期垫乐:Homesick (Prod. by Primary)——Benzamin

63分钟
99+
6个月前

EP41 班宇《冬泳》:东北文艺复兴的幽默与苍凉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班宇的短篇小说集《冬泳》展开,主播从自身阅读体验出发,分享对作品中东北地域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的理解,还延伸探讨了东北文化、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等内容。 阅读契机与整体感受:废墟感是作品呈现出来的质感,这源于东北工业化转型中工人下岗,被时代遗忘,难以适应新时代,这是一种大时代的停滞。 东北背景与时代创伤:东北曾作为共和国长子,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重工业,后因市场需求变化,传统重工业失去竞争力。如电影《钢的琴》中工厂烟囱爆破的场景,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信仰的坍塌,国企改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创伤,时代的发展让一些人成为失意者,被时代列车抛下。 以 “彪子” 为例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冬泳》中的人物与《漫长的季节》里的彪子很像,都是小人物、失败者、失意者,但自带幽默感,重情重义。像《盘锦豹子》中的孙旭庭,妻子出轨、消失,偷走房产证抵押,他虽无奈但仍努力带大孩子,在面对伤害家人的情况时会奋起反抗,平时则以幽默和冷淡武装自己 。 《冬泳》的主人公: 35 岁工厂工人,相亲频繁。与隋菲相亲时,他表现出很多有趣细节,两人看对眼。他因自身条件一般而自卑,隋菲的真诚和尊重让他心动。对于结尾他是否会从水中出来,主播看法不一。 东北人特质与故事感:东北人自带故事感和幽默天赋,这与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关,人们在漫长冬季常靠语言娱乐。 作品中的人情味与反思:《肃杀》里父亲轻易将摩托车借给他人,《梯形夕阳》中主人公相信领导会把提成发给工人。这些情节是一种柔软温柔的表现,也体现了北方人重人情的特点。 时代变迁与 “废墟感” 深化:以《漫长的季节》中王响的故事为例,说明东北下岗潮那个时代的人们被困在痛苦回忆中,难以走出,时代的变动带来信仰崩塌,如同工人身份的变化,让人们失去了曾经的自豪和方向,成为时代的 “废墟”,就像巫鸿《废墟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传达出一种丧失与幸存的情感。 本期bgm:《光荣之家》 欢迎关注我们的red书,同名。 欢迎添加小助手绿色泡泡:RaS20240429进听友群哦!

71分钟
99+
6个月前

EP40 史铁生《病隙碎笔》:挨很多的苦,栽种绝处的花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主要围绕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展开,书中铁生谈论所涉及的苦难、信仰、爱情等话题,还谈及对写作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虽然铁生残疾,一生经历绝大多病痛,但是就好像他说的“进退维谷之际,便是别有洞天之时”,他面对人生痛苦的姿态值得我们学习,某种程度上也能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某种“精神布洛芬”。 病痛与苦难:史铁生一生饱受病痛折磨,他在书中借助约伯的故事探讨苦难。约伯虽历经苦难但仍忠诚于神,最终苦尽甘来。史铁生认为应把苦难之地看作锤炼之地,痛苦是暂时的,人要在苦难中找到活下去的信心。 信仰的力量:榕格提到信仰的重要性,它不一定是具体的神,也可以是心中的信念。比如相信明天会更好,这种信念能支撑人面对困难。史铁生也强调证明神性比证明神更要紧,信仰是克服苦难去追求最终目标。 爱情与残疾:史铁生在书中表达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被歧视的愤怒。人们常因肉体残疾而质疑残疾人拥有爱情的资格,却忽视精神契合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对历史的看法:史铁生通过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反思历史上无名之人的命运,有感于微末之人的命运,通过写作发声。 写作与痛苦:史铁生认为文学和写作是两件事,写作可以是对痛苦的救赎,史铁生的写作淬炼并升华了他的痛苦。苏杉觉得痛苦能激发写作灵感,“幸福的人是没有办法写作的,只有痛苦的人才能写作”,但榕格觉得快乐的瞬间同样值得记录。 一些《病隙碎笔》中的金句: “最好是把惩罚之地看作是锤炼之地,但是既然是锤炼之地,就要有一个顺理成章的猜想,是我曾经不在这里,我也并不止于这里,我只是途经这里。” “我们都是从无中来,为什么我们又害怕去到无中去。” “进退维谷之际,便是别有洞天之时。” 本期垫乐: 《fish in the pool・花屋敷 (池鱼·花园)》

60分钟
2k+
6个月前

EP38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能力,不爱也是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弗洛姆《爱的艺术》,探讨了关于爱情的本质、爱的能力、责任、了解、尊重以及面对爱情的态度等多个方面,两位主播都同意弗洛姆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需要自己去具备,没有爱的能力,爱情可能会分崩离析。爱需要双方都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共同创造幸福。 爱情的理解:爱情被看作是一种能力,需要自己具备后才能找到同样具备爱的能力的另一半,两人共同幸福。 “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话必须要自己具备以后,才能去找到另一半,然后才能去找到同样具备爱的能力的这样的另一半,以后两个人才会幸福。” 爱的给予与牺牲:真正的爱不是单方面的索取或牺牲,而是勇敢付出并不求回报,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消耗自己。 “我爱你,不需要你多么的去回馈我,是我向你出发,这个行为是我向你出发,我告诉你说我爱你,并不是说非得要求你回应我回答我。” 爱的责任与了解:爱情不仅仅是冲动和一见钟情,更包含责任和了解。真正的爱情是出于一种许诺,需要承担起对对方的关照和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出于一种许诺,是我坚定的去选择了对方,然后我选择了对方之后,我要去贯彻这样的一种行动力,去给他一定的关照。” 尊重在爱情中的重要性:尊重是爱情中的关键因素,意味着接受对方原本的样子,不去改变他。 “尊重的话其实就是说起来很简单,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你不用去改变他,她是什么样的,你就去接受什么样的就好。” 爱情中的分离与成长:即使爱情没有走到最后,双方也能在爱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他们其实都是在爱里面,去教会了我们爱,或者是从遗憾和失落里面,去教会了我们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都成为了更好的人。” 富士山理论:爱情不能强求,就像不能把富士山收入囊中一样,爱也需要有适当的距离和告别。 “我们不能够去凭借自己的爱意,把富士山所收入囊中,富士山它就在那里,你可以走过去,但你终究要去和它告别。” “你想要拥有一个东西,你就必须要去知道怎么样先去接受失去。” “人不是一天就能长大的,就是大多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是阴差阳错。” 面对爱情的态度:面对爱情,应该有勇敢、专注和独立的态度,即使失去爱情,也要积极面对生活。 “如果具备爱能力的条件的话,在短期内可以很专注的先去独立,然后有自己的生活,再去慢慢遇见爱。” 本期配乐: 《September》——Earth, Wind & Fire 《富士山下》——陈奕迅

63分钟
2k+
7个月前

EP37《都柏林人》:人的精神已经“瘫痪”,但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榕格与苏杉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描绘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加以描写,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浮现出苍凉世态。整本书中展现了弥漫于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麻木、沉闷和无为的瘫痪状态,这种瘫痪状态不仅体现在肉体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精神上,不仅仅是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到当下的社会中,好像一切都不会变好了,逃学的男孩、失去爱人的固执单身汉、思春且渴望自由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每一个人的挣扎都是徒劳,每一个人都被死亡的阴郁笼罩,生活几乎不可能再变好了,即便如此,乔伊斯在最后一篇《死者》中写道:“报纸上说,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纷纷扬扬,最终会“飘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 01:00 《都柏林人》简介 07:02 瘫痪、徒劳、死亡,三个关键词概括《都柏林人》 12:06 《阿拉比》想要的执念 15:00 “紫罗兰色”的天空 20:00 《伊芙琳》的“出走”和“退缩” 29:00 《一片小阴云》小城市里“自卑的人” 42:00 回忆过去时念旧吗 51:00 名篇《死者》解析 62:00 你爱的人拥有崇高的爱情 65:00 环境那么差,温水煮青蛙 本期垫乐: 《The Lass Of Aughrim》——Phil Coulter/Moya Brennan 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小red书:榕格与苏杉,多多留言,你想读什么书,我们先帮你们看看。

77分钟
1k+
7个月前

EP3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在话语森林中做一头沉默的大象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着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 1. 对话涉及到:对沉默的看法: 2. 沉默是高级的智慧:特别是在职场中,沉默往往代表着深思熟虑和智慧,与那些自以为是、滔滔不绝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沉默的态度:沉默并不代表冷漠或怯懦,而是一种选择,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 3. 对王小波作品的评价:真诚与自由:王小波的作品真诚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圈子或话语的束缚,追求自由的态度。 去除教化功能:他的作品并不刻意去教化别人,而是去除一切话语,像与朋友对话一样平实。 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猪”成为他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反叛和自由的精神。 4. 读书与个人成长: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或认可作者,而是为了与作者对话,看到其不足之处。这种态度体现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读书与功利:读书时过于追求功利和结果,会导致焦虑;应该更加享受读书的过程和带来的愉悦感。 文学的教化作用:文学并不能直接教化人,而是通过塑造话语来间接影响人。过度的教化可能会束缚人的自由。 5. 对将王小波视为文化偶像的看法:王小波作为文化偶像:虽然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他已经成为了很多青年人心中的文化偶像。 对特立独行的追求:年轻时追求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但慢慢长大后意识到自己也是大众的一员,学会了接受和融入。 6. 01:00 对于王小波的印象 7. 05:40 “沉默”的价值 8. 12:30 关于“wrong story” 9. 14:00 王小波的“清凉” 10. 18:00 王小波对孔孟的想法 11. 26:30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12. 31:30 王小波“特立独行”的言论 13. 36:00 王小波的“诚实”和“坦然” 14. 39:00 在人生的低谷里读书 15. 50:00 比起没有的只看着自己拥有的 16. 52:00 我们会不会成为“特立独行”的猪,没有好坏之分 17.

59分钟
1k+
8个月前

EP34《风沙星辰》:人有时候是要靠“精神世界”活着的

榕格与苏杉

《风沙星辰》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汇集了圣埃克絮佩里在执行飞行任务中的旅行见闻和哲思,记述了他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真实冒险经历。作者从接到征召令半夜出发,准备起航开始写作,中间一段一段地描写他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人物以及事物。 这本书用优美隽永的笔触描写飞行、人们、工具、自然力、飞机和地球、绿洲、沙漠中的人们、红尘囹圄、战争等十大主题,美丽又英勇。在蓝天上的翱翔,乃至在夜航中迷失航线寻找备降机场的经历,都被圣埃克苏佩里写得出神入化,充满了诗意。 从高空仰望大地的时候,既超脱又深情。圣埃克苏佩里用一种不同于我们匍匐在大地上被地心引力束缚的眼睛,重新看望我们所在的世界。极为超越,极为辽阔,极为深邃,洗练了大喜大悲,而萃取出深沉的所思所感。作者把高度拉到了宇宙,打开了心眼,告诉我们人类的大地真正的原貌,让我们身临其境又醍醐灌顶。这本书具备了哲学家的深刻、诗人的优美、宗教家的悲悯。 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有人只看到表象,有人却能窥测到星辰大海。圣埃克絮佩里将思想付诸文字,有让人深思的句段,也有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无限思考。 01:17 《风沙星辰》的主要内容 13:01 关于“精神世界”,灵魂、学问 22:05 关注生活,回到日常 25:25 关于“人” 42:25 生命的“本质” 用时间换钱,后面又用钱换时间,既然现在有时间,先享受吧 49:00 “永远快乐”的朋友 54:00 《风沙星辰》的爱和《小王子》的爱 本期提到的书和电影: 宫崎骏《红猪》 本期垫乐: 《Lost Stars (迷失的星星)》——Adam Levine

61分钟
99+
8个月前

EP33 《罪与罚》:一个杀人犯“纠结内耗‘’的一生

榕格与苏杉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内心的痛苦忏悔后,他在基督徒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小说生动细致的描绘了贫困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后的精神挣扎。他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通过杀死一个高利贷老太婆可以拯救更多人,在犯罪后经历了严重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挣扎,最终在索尼娅的感召下决定自首,走向“重生”之路。 索尼娅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象征着宗教和道德的救赎。她的坚韧和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使他最终决定面对自己的罪行并寻求救赎。索尼娅的信仰和无私的精神成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精神复活的支柱,引导他走向新生。 ‌拉祖米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好友,是一个务实、真诚且充满梦想的人。拉祖米欣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都因为金钱的问题被迫退学,拉斯柯尔尼科夫放弃家教,渴望一夜暴富,而拉祖米欣则通过翻译畅销书一点一点填补空荡荡的钱包。拉祖米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重要支持者。他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第一个出现,陪伴他度过难关。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后,拉祖米欣继续照顾他的家人,并在他流放西伯利亚时陪伴他,娶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 卢仁是一个七等文官,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的未婚夫。他年龄约为45岁,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对杜尼娅的求婚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他看中了杜尼娅的贫寒出身和美貌,认为她会对他感激涕零并成为他的奴隶。他试图用金钱和地位来践踏杜尼娅的尊严和人格。他在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交往中表现出一种趾高气昂的态度,被无视后气急败坏。对待弱者时,满脑子都是如何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变态占有欲。卢仁还设计了一出诬陷索尼娅偷盗100卢布的戏码,企图以此来报复拉斯科尔尼科夫并破坏杜尼娅与罗佳之间的亲情关系。然而,他的阴谋最终被拆穿。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拥有一定的财富,但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他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并成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遇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后,他被她的善良和智慧所吸引,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得到她的爱。然而,杜尼娅的坚决拒绝让他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追求杜尼娅失败后,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痛苦。在自杀前,他做了两个梦,这些梦反映了他内心的罪恶感和悔恨。 00:20 《罪与罚》的基本内容 15:46 “反派”的魅力 24:55 “自杀”和“自首” 32:0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 41:52 “圣母”索尼娅和“恶魔”拉斯柯尔尼科夫 57:33 拉祖米欣和波尔菲里

65分钟
1k+
8个月前

EP32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直面青春的“痛”,回过头全是“擦伤”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的话题是桐华的一本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小说的主人公罗琦琦是一个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叛逆女生,她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人和事,这些经历其中有很多都是夹杂着离别和伤痛,但这些事情并没有打到她,反而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小说通过罗琦琦的故事,展现了90年代普通少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上的剧变。 罗琦琦小时候被父母留给外公,和外公生活,后来被接回父母身边,融入不进。她内心敏感脆弱,但却生猛勇敢。在成长的过程中,罗琦琦失去了小波,晓菲,张骏,却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清华。 许小波是一个坚韧而又充满矛盾的少年,从小失去了父亲,独自承担起照顾精神状态不佳的母亲的责任。他四处打工,挣钱养家,从不抱怨,成为了混混李哥手下的小混混,但是他和那些混混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只是借这个身份作为一个阶梯,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大学,去更大的城市看看世界‌,还热心地帮助叛逆的妹妹罗琦琦,鼓励她好好学习。然而,命运在高考前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犯了事,朋友顶罪入狱,他决定不再高考,为了不影响罗琦琦,选择和她绝交。 张骏,虽然有四个姐姐,在家庭没有得到关爱。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架,一直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需要。他跟着小六混社会,不断换女朋友,其实是掩藏自己内心的自卑,他和罗琦琦经历很多走到一起,最终又主动提出分手。 00:47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内容简介 07:03 罗琦琦和葛晓菲的分离 27:13 许小波和罗琦琦的绝交 32:36 非常讨厌的“李哥” 42:45 张骏和罗琦琦的“分手” 63:00 恋爱中的“假装”和“沉浸” 71:00 赵今麦版的“罗琦琦” 是小太阳“罗琦琦” 本期配乐: 《用情》——刘大拿

77分钟
99+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