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以临床经验结合古籍,生动还原九针应用场景,揭秘《黄帝内经》中九针的形制与妙用:“镵针”尖头圆尾泻火,“员针”分肉间邪气,“鍉针”刺脉调虚实,“锋针”放血解痼疾,“铍针”破脓取痈,九针各显神通。
徐老师与左老师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深度解析气胸、刺中五臟等常见风险,并分享真实案例:从气胸处理到急救技巧,再到解剖知识的应用,两位专家用亲身经历和教训总结操作规范,说明如何“刺之无殆”。内容不仅涵盖肩井穴、背腧穴安全针刺法,更传授观察病人眼神预判气化的秘诀。
两位老师的讲解将带您感受古人“持针如宝”的仪式感,体会“神在心手之际”的微妙联结。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专注细微变化,观察病人与血脉,方能避免失误。 “针得好不如晕得巧。”意外晕针若处理得当,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效。
从“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补泻技法,到“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的神机把握,两位老师解读了针灸操作中的气机流转与虚实转换。除了讲解技法,更传授“目无所视,耳无所闻”的沉浸之境的心法,从而让医者最终体悟到《灵枢经》中“针道毕矣”的至高境界。
针灸之妙,在于气至:针尖被气包裹,医生手下如顶如吸。此感非朝夕之功,需经年累月体悟方能捕捉。所谓“神乎神,客在门”,恰是医患神气交融的刹那。刺法之精微,在“速迟”之间。“机”稍纵即逝,故需“守神守机”,于气至的瞬间施术。即便细节偶有偏差,若能借“势”调气,亦可达双向调节之效。
九针形态各异,应不同病症。十二原穴,为五臟原穴加膏之原、肓之原。微针,可“通经脉、调血气”,“以通为补泄”。医者境界分“粗守形”与“上守神”。针刺须先候气,方达调神之妙。
千年医典《灵枢》,历经北宋散佚、高丽归藏,终由南宋史崧校勘重光。针灸之精髓,恰如经典所载,重在调节神气,超越皮肉筋骨之形骸。医者若止于操作之技,终难触及其深髓。唯有深研经典,方能领悟“道、理、法、术、器”的境界:从技法入手,渐悟医理,终达“道”之境界。
追溯《灵枢》经的源流与针灸精髓: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到杨上善《太素》,梳理《黄帝内经》分合争议,强调《灵枢》为针灸根基。后世歌诀如《针灸大成》虽实用,但深层思考需回归《灵枢》藏象、经脉理论。史书《后汉书·郭玉传》记载,“腠理至微,随气用巧”的针法印证经典“以意和之”的境界。
左老师以熵增定律阐释人体健康,指出针灸的负熵作用可延缓系统崩溃,促进有序化。“生生之具”,前提是患者保有生机,治疗需顺应趋势而非强行干预,呼应扁鹊“助生机未泯者复生”的生死观。技术上,左老师擅用四肢末端取穴调气调神,徐老师则以腹募穴等疼痛疗法切入。南怀瑾先生教导左老师“通一切法,彻万法源”。左老师深耕《黄帝内经》与丹道修炼,主张通过站桩、打坐等实践体悟身体。左老师与徐老师均信“精诚所至”,心性积累方能感天动地,以针演道,续写生命生机。
腹部的募穴和背部的俞穴的配伍,对针灸治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微针调气”,通过用微针扎四肢末端的穴位来调动整体气机变化。“以针演道”,用针灸不仅帮助患者祛病,还可以“治神”——释放情绪。打破传统认知,让您看到中医技术如何成为连接肉身与精神的桥梁!
徐老师从《黄帝内经》主讲人变主持人,左老师从临床困惑到博导,两人揭秘针灸学习的痛点:如何突破“书本到临床”的鸿沟?左老师亲述董氏奇穴如何让他“开窍”,火针大师贺普仁、院士程莘农的跟诊经历;徐老师分享周稔丰点穴解心结的震撼体验。这场对话用接地气的语言,带您走进中医的“技术+哲学”世界,看懂针灸不仅是扎针,更是连接身体与心灵的智慧。
在徐文兵与梁冬对话《黄帝内经》掀起广泛热潮后,徐文兵老师再度与左常波教授强强联手,为大众深刻解析《黄帝内经·灵枢》。这两位专家不仅在针灸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还将生活的哲理与深刻的思想融入其中。他们的阐释直达心灵,令人醍醐灌顶。 徐老师和左教授将从针灸这一独特视角,对身心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内容不仅涵盖针灸的技巧,更结合了传统经典的智慧与现代明师的深邃见解,引导大家顺应自然,深入领悟生命的本质。无论是对中医初窥门径的新手,还是资深的针灸专业人士,都将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此次对《灵枢经》的解读共计50节,每节约30分钟,主要聚焦于《灵枢经》中的《九针十二原》以及《小针解》两章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