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要改作业和试卷(Grader),到主导复习课(recitation),再到合作讲课甚至独立授课,研究生助教(TA)可谓大学里的全能型选手,干得了苦活累活,也解决得了技术难题。拿着教师团队里最低的工资,读着学生道路上最难的学位。 助教这份工作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爱不起来是因为这份工作侵占了大量的学术时间,让早日毕业的愿望变得更加遥远。恨不起来是因为它让我们暂时不必为学费和生计操心,还能在找工作的时候帮着刷一波教学经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助教那些事,希望广大底层学术劳工都能充分实现个人利益,打破自我剥削的僵局。 00:45 研究生助教(TA)身份的特殊性 02:17 几种不同类型的助教工作 06:47 临时讲师(Instructor)与助教的区别 08:36 助教哪门课,能不能自己选? 09:28 如何利用助教经历提升学术简历 13:28 第一次做Grader的体验 18:17 如何迅速记住学生的名字和脸 22:08 一个重度脸盲患者的自白 24:25 当学生找你理论成绩 28:08 课堂经验的积累 33:43 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38:23 打工人的自觉:到点下班,不做慈善 43:24 时间管理:举个关于备课的例子 48:20 大家还想继续听故事吗?
上期节目中,我们聊了阅读英文文献时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提升注意力等话题。但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理解,尤其在以书籍专著为主的人文领域,对泛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 “明明每个词都认识,但就是不懂作者到底在说什么”,“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分不清重点在哪里”,“厚厚一本书,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边读边做笔记太花时间,不做笔记又好像没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初读英文论文和著作的同学大概都经历过。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更高效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你还有其他好用的方法或者疑问,欢迎跟我们分享。 00:45 上期提到的第四个障碍:理解问题 02:51 熟悉不同领域论文的基本结构 07:32 把握逻辑连接,不被细节干扰 11:28 带着任务阅读:一本书的核心信息 15:20 一本书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很有用的部分 18:40 利用索引 20:20 利用书评(book review) 23:02 挑出某些章节阅读 24:18 锻炼泛读能力的小技巧 32:33 具体段落和重难点的深入理解 38:47 阅读过程中要不要做笔记,怎么做笔记 50:37 想跟我们聊笔记软件吗?
明明中文书读得挺快,可到了看英文文献的时候就感觉又慢又吃力?文科seminar(研讨课)每周一本书的阅读任务,要怎样提高速度才能应付得过来?要不要参考中译本?读书时总是分心,不知不觉就开始神游或者犯困,是什么原因?本期节目,我们来一起分析影响学术英语阅读效率的常见障碍和成因,分享各自亲测好用的方法技巧。 因为两位主播过于话痨,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聊到,下周四我们会接着这期内容,讨论如何快速理解英文文献中的重难点。 你还有哪些提升英语阅读速度的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 00:45 阅读英文学术文献时常见的困难 06:09 影响阅读效率的四种障碍 09:07 语言障碍:要不要先看中文译本 16:48 练习技巧:跳过语音转换 26:28 环境与注意力 28:42 容易分心可能是因为大脑太“闲”了 32:35 让大脑瞬间清醒的方法,亲测有效(谨慎尝试) 35:58 用动态引导注意力 39:26 纸质书vs电子书 44:55 如何判断自己是想偷懒还是真的需要休息 47:26 下期预告
Seminar(研讨课)是北美研究生课程中最主要的形式,也被公认为是难度最高的课程类型。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研讨课是什么样的?作为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如何高效利用课堂资源,充分参与讨论?每周的阅读任务、平时作业、期末论文等方面的工作量有多大?课程论文如何尽早选题和着手准备?总评成绩如何计算?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seminar的课程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学术能力?毫无疑问,研讨课对于每个博士生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挑战,但是到底要付出多少努力才算“够”?我们会在节目的最后分享事半功倍的秘诀。 00:44 一门研讨课(seminar)的工作量有多少 06:02 课堂时间:研讨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08:38 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表现 13:53 如何聆听,要不要做笔记 22:49 平时作业与读书报告 26:51 期末论文的一般要求 28:42 提早准备期末论文 34:48 期末论文的选题 39:37 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课业任务 49:14 下期预告
美国的文科博士项目普遍对课程的要求很高,这一点和国内以及其他很多国家不同。可以说,从入学到资格考之前的两三年里,课程任务都是博士生学业的重中之重,而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课选好、选对。虽然大家从小学到大学都上了十几年的课,但博士阶段的课程类型和要求还是有许多特殊的地方。每个学期选到对的课,就相当于握了一手好牌。反之如果课没选对,不仅影响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资格考和找工作。 本期,我们汇集了各种惨痛教训和经验技巧,告诉你如何通过正确选课,赢在学期起跑线上。 00:37 为什么说选好课是美国博士项目的基础 03:53 Gillian的惨痛教训:选课不谨慎,直接影响资格考 05:56 选课的时间窗口——Gillian的另一个惨痛教训 12:28 常见的几种课程类型 17:25 注意必修课的开课学期 19:38 控制合理的课业量:每学期选几门课合适? 29:03 不计入毕业学分的本科生课程也别忽视 32:19 关于旁听,我们来算一笔账 35:57 跨专业选课,提早为资格考做准备 38:18 如何从其他院系找到合适的课程 45:53 通过选课为未来找工作做准备 49:06 资格考结束之后的选课 51:10 下期预告
亲爱的小伙伴们,很抱歉地通知大家:由于Zeyuan感染了新冠,现在在家隔离休养,所以我们这周要停更一期,节目会顺延到下周四。 等Zeyuan康复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两期播客会给大家聊一聊在北美读研究生的选课以及上课。在此期间,你也可以收听我们以往的节目,或者留言告诉我们你们想听的主题。 也希望大家注意防护,保持身体健康,咱们下周四不见不散!
如果听完这期之后你竟然还是想读博,那就请勇往直前吧! 也许你即将本科/硕士毕业,不确定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找工作。 也许你已经工作了几年,想趁着年轻再回到校园充个电,探索新的职业可能,或者踏入新的国家和环境。 也许你明确想去高校任教,但仍在衡量博士是出国读更好还是在国内读更好。 也许你已经在国外读了本硕,正在(回国vs不回国)+(读博vs找工作)的几种交叉选项之间反复横跳。 不论你属于以上哪个阶段,那些你想了解的残忍真相,我们已经给你准备好了。 虽然但是,我们都没有后悔。 (本节目方向以北美人文学科为主) 00:46 如果身边有朋友想出国读博,你会不会给TA泼冷水? 01:30 一句话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 03:31 一颗坚定的心 04:00 我们各自出国读博的原因,反思当年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11:10 如果打算毕业后回到国内高校找工作 14:55 读硕士和读博士的差别 17:12 读博在学业方面究竟有多难 23:20 心理方面的挑战 26:06 时间成本 30:59 经济成本 35:18 出国留学是投资还是体验型消费 37:56 出国读硕士 39:06 你确定你真的想当大学老师? 47:10 如果不进高校,读博有用吗? 50:55 异国恋、家人分离、子女养育
我曾经以为出国留学的同学英语都很好,但是有一天Gillian跟我说她从小英语都很差,怎么都学不好。我觉得很好奇,因为现在的她从事的是对英语能力要求最高的人文领域,用英语发表文章、作报告、给美国学生授课,还在全美顶尖的美术馆做全职工作。 所以我好奇的是,她所谓的以前 英语很差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在她努力学英语的这十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让她一路坚持下来的。于是,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她从中学开始,到考托福、申请交换,以及留学初期的经历。 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的故事,然而听完了她的讲述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学渣或者学霸,但它却用最平凡的方式打破了我们关于留学、关于英语学习、甚至关于所谓“成功”的种种迷思。如果你也正在努力提升英语水平,或者如果你英语已经很好,但是想知道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心、如何克服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如何保持自律和动力,那你一定得听听Gillian的故事。 01:28 从对世界的好奇到决定出国留学 03:18 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怎么都学不好” 05:50 出国交换一年,英语能变好吗? 07:58 加州大学交换时期:想尽办法练英语 10:46 交换一年结束,英语到底提高了多少? 15:40 托福首战79,二刷78 17:38 托福第五刷,100! 18:07 GRE 19:24 “托福虐我千百遍,我待托福如初恋”:如何在挫败面前不放弃 22:39 备考过程 24:51 英语考试成绩不够好,对留学申请到底影响多大? 28:26 在国外上课会听不懂吗?会影响成绩吗? 33:19 人文学科研究生课程的阅读任务有多难? 35:19 英语不够好,当助教会受影响吗?怎么用英语给美国学生上课? 37:40 在美国工作学习十年,现在英语是什么水平? 39:53 面对自己想做好但又不擅长的事情,要不要放弃? 43:19 面对挫折,如何保持动力和韧性? 49:33 Work smarter, not harder?重新思考“效率” 56:14 对仍在英语学习道路上艰苦斗争的同学,Gillian想说……
提到社团,我们通常觉得是本科生的专属。但事实上,某些专门面向硕博研究生的社团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可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本期,Zeyuan分享她在美国读博期间创立和管理社团的经历。对比美国高校社团与中国高校社团之间的异同,她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经费,甚至声称在美国不利用社团资源的研究生相当于直接亏钱! 而研究生如果担任社团负责人,不但能够提升简历的“service”一栏,还有可能在学术人脉、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仅如此,如果用对方法,负责人只需要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和多样性。 更重要的是,节目的最后谈到,玩社团竟然可以有效克服读博阶段更深层的心理难关,帮助自己战胜心魔,早日毕业。 00:47 Zeyuan博士期间在学校创办的社团:中国研究写作小组 02:02 研究生的社团vs本科生的社团vs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 06:11 想要成立社团的最初原因竟然是为了办学术会议 10:54 为什么想到成立一个“写作小组” 13:40 办社团最少需要多少人?Leadership team的组成要求是什么,多久一次换届? 16:08 担任社团负责人(officer)在简历提升及其他方面有什么好处? 20:13 作为研究生,担任社团负责人的投入/回报比如何?会不会很花时间? 21:39 在美国大学注册成立社团是怎样一个流程?需要办哪些手续? 24:34 美国大学的社团经费从哪里来?每年能拿到多少经费? 30:31 除了开会以外,社团经费还可以用来办什么样的活动? 31:42 日常活动的设计思路:如何让负责人花最少的精力,办社员最乐意参与的活动 34:04 如何实现研究生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通过负责人做更少的工作) 43:03 除了集体写作之外,其他日常活动的例子 45:49 对于研究生来说,参与社团除了利用活动之外,还有哪些潜在的好处? 47:44 一. 群体的重要性 50:25 二. 价值感:抵御博士生阶段长期的价值感缺失和自我怀疑 54:57 三. 掌控感:读博意味着在长期处于权力的最底层
在以single author为主流的人文领域,对于刚开始读博的学术萌新来说,无论是争取到一个在大会上报告的机会,还是从零开始建立学术人脉和知名度,都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像Gillian这样的社恐患者眼里,仅仅是想到要面对人群,都会感到恐惧值飙升。这周,我们沿着上期的话题,继续分享跟国外学术会议相关的实战经验。从申请筹备到演讲攻略,从着装建议到谈话技巧——那些导师没教过的tips,说不定这期节目里都找得到。 00:59 Zeyuan第一次参加领域年会的经历 03:38 研究生阶段最好从什么时候开始参加会议? 07:43 为什么说研究生阶段过早参加大型会议反而不好? 10:18 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会议值不值得参加? 13:58 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会议可以投?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17:51 去哪里了解各种会议的招募信息(CFP)? 19:40 以单篇paper形式申请还是以panel形式申请?分别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23:00 为什么说大型会议投单篇paper更容易被拒?如何提高申请通过率? 27:05 如何准备会议报告(presentation)?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报告风格? 38:50 去会场应该怎么穿,有什么着装要求? 44:37 会议的社交目的有哪些,作为研究生怎样与初次见面的教授进行有效社交? 47:20 了解大型会议中几种不同的社交场合 48:25 Q&A环节的社交技巧 49:49 充分利用报告开始前的等待期 51:43 Coffee break (茶歇)期间的社交技巧和注意事项 56:26 酒会(含晚宴)的破冰方法和推荐话题 61:09 社恐怎么破?
Poster、presentation、panel、discussant、conference、forum、symposium、workshop、roundtable、keynote speech…这些术语具体指的是什么? 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在区域、规模、领域、对象、日程等方面有怎样的区别? 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除了提升简历之外,还能得到哪些切实的收获? 从研究生到独立学者,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到欧洲,从线下到线上,两位主创回顾多年来参加过的大大小小各种学术会议,跟大家分享有关开会的哪些事儿。 下期我们将重点解析会议的实战经验,聊聊如何从社恐小白变身会议达人。 00:50 听说Gillian最近在美国阳了? 02:02 领域内的重要年会:CAA和AAS 04:07 Zeyuan:为什么我不再参加学术会议了 04:52 人文领域学术会议的一般形式和流程 11:36 在会议上作报告,需要先有文章发表吗? 13:00 我报告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被听众剽窃吗? 15:00 线上会议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与线下会议有哪些不同? 19:05 去会议上作报告,到底要花多少钱? 21:01 作为研究生去开会,有哪些省钱(甚至完全不花钱)的渠道? 24:03 网络会议和线下会议的优缺点总结 30:50 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开会,到底有什么意义? 44:48 开会对于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的帮助是什么? 46:40 下期预告
01:20 申请流程和几个时间点 02:13 收到第一份offer的心情 04:22 学校排名vs专业排名 08:27 选择导师如何避坑 16:05 选择理想导师的几个衡量维度 17:47 选择同一研究领域的导师有哪些优势 19:48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差异,怎么办? 25:20 导师的学生数量与可支配时间 28:30 千万别忽视经济因素 29:42 如何判断学校给的工资是否够用 33:08 注意文科博士项目的奖学金年限——论文没写完,钱先用完了,怎么办? 41:34 Fellowship vs TA vs RA 50:10 如何应对面试 59:08 做决定的时间和waitlist 1:01:54 如何礼貌地拒绝你不需要的offer 提到的网站: livingwage.mit.edu ,可以了解到各个大学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