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那些年我们做助教(TA)的奇妙历险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在美国读博,我们享有丰厚的奖学金和工资,但这些往往需要通过当助教(TA)来换取。 助教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好比职场里的底层员工,向上服从教授领导,向下寻求学生的客户满意度,向左向右还少不得其他助教同事互相帮衬。 继第11期《助教:打工人的自我修养》之后,我们再接着聊聊做助教期间的经验、教训、奇葩经历。 第一次上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美国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周围有助教在万圣节给学生发糖果,我是不是也该跟着发?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助教工作上耽误了太多时间? 学生在评教表里给我打低分怎么办? 教授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怎么办? 课堂上突发意外状况怎么办? …… 细说起来,当助教还真是一门学问。 因为时长关系,还有很多小故事没来得及说到(包括但不限于:男学生想约Gillian开小灶、Zeyuan在教课时遭遇校园暴力袭击),那么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01:30 新手TA如何打造第一印象 12:44 作为小员工的助教和作为部门领导的教授 24:34 像是客户又不像是客户的学生 27:27 关于送礼物 33:42 当学生对成绩有争议 38:51 能不能给学生早下课 43:50 怎样处理学生的提问 47:45 学生的评教 55:27 中美大学生差异 1:01:24 和其他助教搞好关系 1:04:52 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71分钟
99+
1年前

31. 选了不是自己领域的课程,期末论文怎么写?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我们曾在第7期和第8期聊过美国博士阶段如何选课、如何上课。现在转眼快期末了,大家的课程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呢? 课程论文虽然要求不算很高,但困难点往往集中在选题上。毕竟我们在博士阶段经常需要接受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训练,这些课程的学习或许是快乐且充实的,但要想在一个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选择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在极其仓促的时间段里完成一篇20页左右、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论文,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非相关领域的课程论文上付出的努力,是不是侵占了我们完成自己博士论文研究的时间呢?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课程论文选题和撰写的经验。我们的策略是,要么想尽一切方法拉CP,把自己的个人研究兴趣巧妙植入到非相关领域的课程论文里,写出一篇未来能够纳入博论或者单独发表的文章;要么贯彻“MVP”原则,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完成一份合格的作品。 00:45 选课一时爽,选题火葬场 04:15 硬着头皮研究不熟悉的领域,吃力不讨好 08:28 大胆跟教授协商 11:19 课堂理论+博论材料的组合(附偷懒大法) 16:57 其他拉CP的思路 20:23 时间的把握 25:09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33:51 如果实在跟自己的研究拉不上关系怎么办 41:56 提纲的速成 44:04 高效收集资料 49:53 如果还是心里没底、思路混乱,怎么办? 53:20 期末的presentation 56:53 课程论文的后续发展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57分钟
99+
1年前

29. 导师不许我用被动语态?!英文写作建议大盘点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经历了各种托福雅思GRE的培训,读了各种枯燥难懂的学术论文,听了各种关于英文写作的建议,怎么反而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用写文章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几条坊间流传的写作建议。我们会逐一分析这些建议背后的逻辑,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道理,对我们的实际写作是否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写作建议的思考,最终解决三个本质问题:学术论文为什么要讲究行文质量?到底什么是好的英语学术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节目中提到的书:Stylish Academic Writing by Helen Sword 00:46 学术论文也讲“文风”? 05:49 少用/不用被动语态? 09:26 使用精确动词? 12:55 一个自然段不要以引文结尾? 17:20 一个自然段不要以However开头? 21:37 多用简单句,少用从句? 28:06 少用第一人称“I”? 35:12 避免在同一个句子里用太多介词? 39:06 避免主观评价和抒情(以及相关性质的副词)? 43:32 中英文标题的风格差异 48:55 总结:我们喜欢/追求什么样的行文风格 53:22 在人文领域,写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55分钟
99+
1年前

28. 读博读得这么不开心,要不要看心理医生?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之前我们在第21期节目里和Sherry医生聊过博士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可是,很多博士生虽然长期处于糟糕的情绪状态中,却并没有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干预。 比如Gillian,虽然在读博的低谷时期无数次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最终甚至都没有打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网站,也不知道自己学校里的心理咨询服务竟然是完全免费的。 “为了写不出论文而苦恼,连这种小事也能找心理咨询吗?” “学业这么忙,哪还能抽得出时间去做咨询?” “听说心理咨询没什么用,要是不解决问题岂不是白费工夫?” “学校里的心理咨询会不会不够专业?隐私能不能保证?” 我们确实有太多理由劝退自己。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和疑问,不妨听听Zeyuan在美国读博时参加校内心理咨询的经历,或许会给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Disclaimer:本期内容对于严重的精神疾病、创伤等情况不具有参考价值。 00:00 你是不是想过无数次:我需要去做心理咨询吗? 03:35 既然已经被某个问题困扰很久了,我就要去解决它 09:34 寻求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11:15 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预约 17:51 咨询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19:38 第一次咨询的体验 22:28 你给自己的情绪打几分? 25:50 心理师跟你都聊些什么? 31:33 所以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 37:48 团体咨询vs一对一咨询的优缺点 44:15 需要吃药吗? 48:20 总结一下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50分钟
99+
1年前

27. 文科博士阶段英文期刊投稿攻略(下)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跟随上期节目的进度,我们已经选好了目标期刊和计划用来投稿的文章初稿。这期节目里我们再来完成三个步骤: 1.【投稿前的最后修改和润色】 文章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满意? 英文水平有限,对投稿有什么影响? 教授们都在用的有偿文章润色服务,是怎样的流程? 2.【投稿】 最后的格式检查要注意什么? 国际期刊的投稿渠道有哪些? 给编辑的第一封email怎么写? 3.【回应审稿人意见】 一般的审稿流程是什么样的? 两名审稿人意见相左怎么办? 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我觉得不合理,怎么办? 修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过关? 众所周知,投稿和审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也顺便为大家准备了礼貌催进度的办法。 如果催进度不管用,也不必着急——一篇文章只要已经送审,无论它处在审稿过程中的哪个阶段,我们都有办法将它漂漂亮亮地写进简历。 祝大家都能多发文章! 00:43 投稿之前如何打磨文章 09:41 找读者提意见 14:51 改到什么程度为止? 16:06 英文不够地道,上哪儿去找语言润色? 22:34 花钱找copy editor改文章,要注意什么? 33:07 最后的格式调整 37:03 投稿,怎么“投”? 39:11 编辑收到了你的来稿,然后呢? 41:14 如果你有推荐的/想回避的审稿人 41:51 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然后呢? 50:41 如何优雅地向编辑催进度 54:35 尚未发表/在审中的文章如何在简历上呈现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58分钟
99+
1年前

26. 文科博士阶段英文期刊投稿攻略(上)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休息了两周,我们又带着满满的干货回归啦! 说说大家都关心的大事:发文章。 具体来说,我们聊的是美国人文学科(单一作者)博士生初次尝试给国际期刊投稿的前前后后。 不贩卖焦虑也不沉迷八卦,就是朴实无华的零基础入门。 因为内容比较多,这个主题我们分成两期来聊。 这一期讲的是前期准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准备好?如何选择期刊?如果手头有多项研究成果,首选投哪篇? 下周我们接着讲如何撰写修改、投稿、回应审稿人意见,以及如何优雅地催进度。 希望这两期节目能够帮大家勾勒出整个期刊投稿过程的大致面貌。如果你听完以后还有其他具体问题,欢迎随时留言讨论或者在听友群交流。 00:44 我们放假回来了 02:12 不出版就出局,但也别太焦虑 04:50 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是否可以拿去投稿了 16:29 新手如何选择期刊 17:58 关于字数限制和书评(book review) 20:05 如何熟悉领域内的重要期刊 21:54 期刊的风格 24:08 出版频率和发表周期 25:23 谨慎对待论文集和会议刊物 31:07 其他需要避坑的情况 33:40 来自编辑的橄榄枝 37:35 选文章:期刊文章与博士论文的利益冲突 41:00 其他因素:个人学术形象、时间分配、学界兴趣 46:55 说完了前期准备,下期接着讲实操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48分钟
99+
1年前

25. 闲聊|你的睡眠还好吗?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上周介绍完图书馆的工作之后,与失眠斗争多年的Fred又留下来陪我们闲聊了一期。话题自然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睡眠。 读博期间,不少人都遇到过各种睡眠相关的问题: 晚上睡不着?半夜容易醒?早上起不来?长期疲惫缺觉?作息不规律?赶工总熬夜?睡再多还是困? 麻烦的是,睡眠的个体差异极大。比如这期节目里的三个人,与睡眠的缘分就各不相同。 Fred:从小睡眠轻,长期受到失眠困扰,工作之后开始改善 Gillian:原来睡眠不错,但读博后期开始经历失眠,目前在尝试早睡 Zeyuan:从来没有失眠过,但对睡眠话题很感兴趣,早睡早起十年践行者 这期杂乱无章的闲聊里提到了三个人为了改善睡眠而尝试过的各种办法,如果你还尝试过什么其他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00:59 图书馆员Fred竟然也有睡眠问题? 02:44 失眠是因为想太多吗? 05:08 猫奴的烦恼 07:43 一沾枕头就清醒 09:01 关于午睡 10:39 生物钟的迷思 15:32 焦虑、冥想、药物 23:55 光线与窗帘 26:03 酒精与咖啡 30:52 最后一餐的影响 31:40 泡热水澡、香膏、香薰 34:18 适合懒人的两步法 37:05 早睡早起的经验 44:48 赶工的日子:用早起替代熬夜? 48:38 试过各种方法培养倦意,哪些比较有用? 51:01 祝大家都能睡上好觉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

52分钟
99+
1年前

24. 普通人怎样能当上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员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在我们很多人的想象中,图书馆员(librarian)就是每天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扫扫码(喝喝茶),做做整理(看看书),对谁都可以爱答不理。 这样一份令人艳羡的神仙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做? 如今的图书馆,是一个适合躺平的地方吗? 如果我学的不是图书馆专业,年近三十,现在想转行去图书馆,还来得及吗? 今天的嘉宾Fred,历史系博士毕业,通过一年半信息管理硕士的跳板,在疫情期间实现迅速转行,成功上岸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 本期节目里,Fred为我们破解了关于图书馆工作的种种迷思。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岗位和人才需求,而且正在面对一片浩瀚的行业蓝海。 图书馆同时也是一个介于学术圈和工业界之间的交叉地带。如果你有考虑学术圈之外的工作,又舍不得放弃科研,这期节目或许能帮你打开一些新的思路。 00:00 今天我们请到了一名内部人士 01:30 怎么想到要(转行)做图书馆员?教育背景和路径是怎样的? 07:49 应聘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员有哪些要求?是否需要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位? 21:01 你日常工作的内容和节奏是怎样的? 24:35 关于图书馆的经费 25:47 考评和晋升机制是怎样的?压力大吗? 29:06 工作之余有没有时间和机会做自己的学术研究? 29:30 有没有教学任务? 30:25 这份工作有什么缺点? 32:00 有没有寒暑假? 32:53 要不要坐班?能不能居家工作? 33:36 暑期的工作旅行 34:07 做了图书馆员之后,你和书的关系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35:52 电子书 vs 纸质书 39:10 在当今各种科技变革的背景下,未来图书馆的命运会怎样发展?这对于你的职业道路会有怎样的影响? 43:12 之前经历过的曲折,有一天都会变得顺理成章 44:50 有困难,找图书馆员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请加ze2yuan1并备注来意

47分钟
99+
1年前

23. Email etiquette:聊聊英文邮件礼仪与套磁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邮件里称呼教授是用Professor还是Dr.?什么时候可以称呼first name?结尾用”Sincerely”, “Regards” 还是“Best wishes?” 频繁往来的回复要不要每次都署名? 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看起来琐碎到不值一提,以至于周围很少有人会专门谈起。而且就算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收件人一般也不会帮你指出。可是,它们真的不重要吗? 除此之外,国内同学在初次发邮件给国外教授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容易觉察到的常见误区?套磁邮件怎么写比较好?要不要附CV和其他文书材料? 这期节目,是我们希望自己当年发出第一封英文邮件之前能够了解到的内容。 02:45 开头怎么称呼(Professor vs Dr. vs First Name) 10:48 Professor vs Prof. 12:35 如果既不是professor也不是doctor 16:37 如果不知道具体收信人是谁 20:18 Dear vs Hello vs Hi 23:52 结尾致敬(sign-off)的用语选择 33:12 正文用语的注意事项 37:09 主题(subject)怎么写 39:48 有哪些我们认为提升好感度或者拉低印象的邮件行为 46:30 套磁第一步:国内学生首次发邮件之前先检查这两点 52:14 套磁信写什么内容?要附哪些材料? 01:03:39 如果你还有疑问……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加ze2yuan1,备注来意(否则可能不予通过哦)

65分钟
99+
2年前

22. 特邀|成功上岸香港tenure-track教职,我做对了什么?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美国非藤校文科博士,读博期间0发表,无博后经历,人脉普通,还没毕业就拿到名校tenure-track教职的offer,这可能吗? 那我们就不得不请出身边这位小伙伴给大家现身说法了——今晚的嘉宾Daisy,春季刚刚博士毕业,本月已经正式入职香港某高校tenure-track。 Daisy在节目里反复提到运气。诚然,找工作看起来像是一门玄学,但同样重要的是,假如运气的班车到站了,我们需要做对什么才能上车? 在谈话中,Daisy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求职的个人经验和反思建议。我们发现,尤其对于资历尚浅的ABD来说,大家普遍关注的那些硬性指标(简历上写的)并不是决定成败的要素。更重要的,往往是被大家普遍忽视,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培养且无法量化的“软实力”。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恰好的自信、抗压能力、自省能力、勇气、观察力、判断力等等……这些品质无法写进简历,但它们会在求职者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来。如果你在吸收本期节目的表面内容之外,同时留意Daisy作为说话者的个人特质,相信会有同样的体会。 录这期节目的时候,香港群山深处的雷雨也来凑了热闹(55:13)。祝大家天凉好个秋。 00:00 迎接嘉宾,沾沾喜气 02:30 新晋教授,开学前会紧张吗? 03:12 教学工作量 04:38 建议博士生什么时候上 job market? 07:38 疫情之后,教职行情复苏了吗? 09:53 需要准备哪些应聘材料?要花多少时间? 12:20 Cover letter改了几轮? 13:37 导师在求职过程中给了什么帮助?推荐人如何选择? 16:11 总共投了几个工作?香港和美国的招聘timeline有什么区别? 18:11 当时有没有投国内的教职? 19:53 划重点:论读博经费充裕对于找工作的重要性 22:58 总共收到几个面试机会? 24:48 Campus visit(校园面试)的流程介绍和经验 28:36 双向选择:面试的时间把控 31:38 视频面试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33:44 给ABD的面试建议:摆脱学生心态 35:52 读博期间在学术方面如何提升求职竞争力? 42:02 Job talk的准备经验 44:55 拿到offer之后有没有negotiate工资/福利? 47:30 在地区选择方面有过哪些考虑? 51:29 香港的终身教职评审要求与美国有什么区别? 52:35 博士后的利弊 54:00 尾声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55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