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兼职遇见的金发男孩问我叫什么名字,当我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竟然紧张了!虽然戴着口罩,我肯定他脸红了! 他问经理"我叫什么,你叫我叫什么?"经理坏笑说:"我叫你 BB"。 我假装镇静,说实话挺让我心动,好像回到了初中。一些单纯的小美好。不过多期待以后,拎得清,一期一会,下次见😄 爱自己,稳定又自信,大大方方地交流表达,就很有吸引力。爱自己是爱别人和被爱的前提,突然更明白了爱自己的状态该是怎样的。
这两天学习到一个心态,见标题,灵感来自宫崎骏爷爷的纪录片截图: 当然,犯错可以,我要犯聪明的错(smart failures)。这是指一种为了突破自己,去尝试新事物、做新研究的底层赌注——失败就失败了,但我在这个过程中走了一大步,发现了很多不出发就不能看到的风景和自我成长。 最近看到很多别人的分享,总结起来就是:不用刻意证明或是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活着就是意义,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意义。 所以,我想不如给自己设立一个 Smart Failure List,就像积分过关一样,聪明的失败和错误也是一种积累。既然知道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那就大胆、不怕犯错、不怕对不起别人的期待、不怕挑战自我的身份标签......去做,去行动。 用斯坦福人生设计学院内一张海报来结束: Nothing is a mistake. There is no win and fail. There's only MAKE. Bravo:)
奥威尔是 《1984》、《动物庄园》的作者,在录制这条语音时,我印象中看过关于他的一段描述,大概是他出身比较好,但一直心系下层人民,就很想融入社会下层观察和描写,但下层阶级并不是很“欢迎”他。我由此出发,结合自己现在的处境好像一瞬间恍然大悟了这份无奈的原因。 我目前有一个知名金融媒体的兼职(对方不找全职)+ 麦当劳兼职,在找全职。前一条语音日记:《今天当着面试官哭了》 说了在和一个猎头聊天的过程中提到在麦当劳长时间的纯体力劳动+听闻一些故事(可能要辍学的高中生、一人打三份工的中年人...)后有点没绷住眼眶湿了。后来反思这份“不得体”的背后可能流下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第二滴泪——自我感动。 所以在这条语音中我继续分析“自我感动”的成分和原因。我发现可能在我为别人故事感到心酸的时候也有对自己现状的怜悯: 目前没有正式收入,白天学习找工作,晚上和周末去麦当劳,靠着一个小时 49 的累计一个月也就 2000+ 的补贴,房租都不够。室友也在做,但后来找到了工作,她辞了麦当劳的兼职,我没有羡慕,但却有一点无奈,因为我被卡在干很辛苦,不干连 2000+ 都没有的困境中。 我也突然明白正是这种困境才让我可以更好地融入麦当劳的打工者大家庭,和其他人能聊天。如果我有正式工作,只是为了体验生活或是增加收入来打工可能不会有这种动弹不得的感觉。绝境也是一种特权。让我以一个不需要“装”的心理压力锚在那里。我能体验奥威尔体验不到的“融入”,因为我现在就是跟每一个麦当劳兼职打工者一样是在水深火热中:他们一人多职,学生放学就来做工到晚上。 不必为我担心,我现在心态调整得很好,我既没有觉得很怀才不遇,也没有觉得干厨房工不光荣。我把这段经历当作心理力量的磨练,我把当下看成一个跳脱我原有社会秩序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我在观察社会、体验人生。 最后,关于奥威尔我可能有些印象不准确,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奥威尔的出生地及后天成长的环境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关键性因素:一种深深的内疚感持续不断地进入其个性和写作中——他因为自己的殖民地家族传统、中等阶级出身、天生势力以及接受的精英教育感到内疚” 《乔治·奥威尔诞辰120周年|叛逆人生的别样辉煌》
因为这个举动,too emotional 成为面试后半段我在强行改写的特质。我一开始愤怒、不解,觉得自己或许搞砸了面试,后来仔细分析有可能是掉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第二滴眼泪",即自我感动的眼泪。再后来我想或许我就是一个容易被感动、泪失禁体质的人,或许不容易分清究竟那滴泪是因为什么刺激溢出眼眶,但不必去"要"别人的认同,不必强行给行为上价值,有足够的情绪控制力,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知道如何感知和运用自己高敏感的天赋更重要。 当着面试官哭有人没什么出丑,只是要记住上面的反思。让情绪感知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和主动体验,还有观察记录成为一种自己的生活工具,但不要自我感动。 这一切可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自己去做了而已。
昨天面试拿到某著名媒体兼职机会,有种抓住命运的感觉,gonna make most of it. 面试时侃侃而谈,那种自信舒展的状态我好爱,突然明白香港能给我什么了。 香港带给我陌生和踏出舒适圈的恐惧,也一定会见证我在其中坚韧和极速的成长。 "你这种性格就是该留上海,上海能让你以最短的时间和成本知道自己要什么。"九年前上海本地大学同学带着我夜游陆家嘴时说。 "都出去了,肯定要闯一闯的。"今天前室友小杨这样说。 我喜欢并想要看到发光的自己。 Let myself happen.
万神殿第一季刚刚刷完,好震撼!AI 时代人家讨论的是上传大脑的 UI (Uploaded Intelligence)。之前就有关于记忆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个人认知和身份怎么构建?“我是谁”可能就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在 UI 中,一个人没有了身体,但他的记忆、脑神经和思维都还存在且能运转,也有新的信息可以写入,这时,他还是他吗? 我们对一个人的定义多大程度上取决于 physical body 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面对面交流,身体存在对于交流是否必要?人之为人的核心特质有哪些......这部剧带给我的一个思考切面。 但今天先来说 Caspian: 看来以上内容,我有如醍醐灌顶: 人生是多元未知,没有中心...没有中心就是每个都是中心,高峰低谷都是人生的必经,如果一段经历没有学到该学的经验和教训,类似的事情还会循环发生,直至具备能力进入下一个关卡。 就像雨水落入水面的涟漪,每个中心都会发散,然后互相交叉影响,可能叠加增强或是削弱。大雨滴引起的涟漪半径更大,传得更远,就像人生中的一些关键时刻。每一步都算数,只要在想要的方向投注时间和精力,那一块的雨滴就会慢慢增大,大到可以影响曲面,产生更多的涟漪。 用下棋的思路来看,布局就很重要,相关的涟漪需要彼此接力和借力,这样可以在一切都回归平静(死亡)之前上演一场热闹的复调。 复调是音乐里面的一个术语,每个音符都必不可少,各有各的角色,一起组成生命交响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