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是 《1984》、《动物庄园》的作者,在录制这条语音时,我印象中看过关于他的一段描述,大概是他出身比较好,但一直心系下层人民,就很想融入社会下层观察和描写,但下层阶级并不是很“欢迎”他。我由此出发,结合自己现在的处境好像一瞬间恍然大悟了这份无奈的原因。
我目前有一个知名金融媒体的兼职(对方不找全职)+ 麦当劳兼职,在找全职。前一条语音日记:《今天当着面试官哭了》 说了在和一个猎头聊天的过程中提到在麦当劳长时间的纯体力劳动+听闻一些故事(可能要辍学的高中生、一人打三份工的中年人...)后有点没绷住眼眶湿了。后来反思这份“不得体”的背后可能流下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第二滴泪——自我感动。
所以在这条语音中我继续分析“自我感动”的成分和原因。我发现可能在我为别人故事感到心酸的时候也有对自己现状的怜悯:
目前没有正式收入,白天学习找工作,晚上和周末去麦当劳,靠着一个小时 49 的累计一个月也就 2000+ 的补贴,房租都不够。室友也在做,但后来找到了工作,她辞了麦当劳的兼职,我没有羡慕,但却有一点无奈,因为我被卡在干很辛苦,不干连 2000+ 都没有的困境中。
我也突然明白正是这种困境才让我可以更好地融入麦当劳的打工者大家庭,和其他人能聊天。如果我有正式工作,只是为了体验生活或是增加收入来打工可能不会有这种动弹不得的感觉。绝境也是一种特权。让我以一个不需要“装”的心理压力锚在那里。我能体验奥威尔体验不到的“融入”,因为我现在就是跟每一个麦当劳兼职打工者一样是在水深火热中:他们一人多职,学生放学就来做工到晚上。
不必为我担心,我现在心态调整得很好,我既没有觉得很怀才不遇,也没有觉得干厨房工不光荣。我把这段经历当作心理力量的磨练,我把当下看成一个跳脱我原有社会秩序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我在观察社会、体验人生。


最后,关于奥威尔我可能有些印象不准确,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奥威尔的出生地及后天成长的环境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关键性因素:一种深深的内疚感持续不断地进入其个性和写作中——他因为自己的殖民地家族传统、中等阶级出身、天生势力以及接受的精英教育感到内疚”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