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tch Market是交易以太坊铭文的地方吗? Etch Market(www.etch.market)算是目前比较大、比较知名的交易以太坊铭文的地方。当然除了它以外,还有其它市场。 2、ETH分片不开发了? 我印象中分片还是要继续开发的,不过优先级似乎往后排了。在Vitalik的规划中,目前第二层扩展更优先,另外账户抽象等能够改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用户进入以太坊生态的功能也排得比较前。 我觉得最终以太坊想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达到更高的性能,恐怕还是要开发分片。 3、坎昆升级对以太坊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比较主要的可能是实现blob交易,提升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性能。但这次升级可能对用户的体验改善不是很明显。因为现在是熊市,以太坊的费用本就不高。对第二层扩展的改进在熊市中表现不明显,在牛市才会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 4、如何看待模块化区块链Celestia? 我觉得利用它来解决部分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以太坊交易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安全性要求高的交易,我仍然觉得数据可用性(DA)还是放在以太坊上比较保险---也就是说这时,数据还是要提交到以太坊而不是其它区块链。 我很乐见Celestia的发展。这个项目方也够大方的,给了很多用户不少空投。 5、这样层层叠加(二层扩展、三层扩展...)好吗?多一层就多一层安全隐患。 这确实是不得不承认的尴尬,确实每多一层必然就会多一层隐患。不过我觉得区块链好的地方就在于:我把各种选项都给你,你怎么选择你自己决定,但是无论怎么选都没有完美方案,都只能在各种折衷和妥协中平衡。 对项目方而言,如果项目对安全性要求很高,无法妥协,那就直接部署到以太坊,最安全、最贵;如果可以稍稍妥协,那就部署到第二层;如果还可以继续妥协,那就可以部署到三层甚至四层。 6、ETH的性能提升AR的解决方案有空间吗? 我个人认为AR对解决以太坊本身的性能空间不大,它最主要的用途恐怕是永久存储数据,尤其是应用数据,比如无聊猿的3万个头像。 而以太坊本身提供的数据存储尤其是我们经常谈到的数据存储是指数据可用性:即以太坊上存储的数据(交易数据)主要被用来验证历史交易。 这两种数据存储所着重的数据对象是有区别的。 7、有不少评论区留言担心以太坊,它还能定投吗? 到目前为止,我一点都不担心以太坊的未来。它的价格还在我设定的定投价以内,我还在定投。 8、Foresight Ventures文章里提到的币 在Foresight Ventures系列文章和节目中,我评价了大部分它们看好的币。有好些留言希望我推荐一些我看好的币。 出于风险考虑,具体的币我就不推荐了。它看好的币中,我定投的大家也都知道,其它的币中有不少我也有,但全都只是零星买过而没有持续定投。
近日,在一则录制于几年前的视频中,经纬中国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谈到了他们错失京东的往事。 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当时的京东正在融资。在那个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寒意让投资机构们不得不多了几分谨慎。因此,当刘强东找遍市面上几乎所有活跃的投资机构后,还是没有一个机构愿意投他。 在这个过程中,经纬中国和刘强东也面谈了5、6次。尽管经纬中国的高管们都非常欣赏刘强东的激情,也很看好这个赛道,但他们始终认为京东的这个打法实在太烧钱,不确定这个打法最终能否成功,所以最后他们也没有投京东。 这个视频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张颖在镜头前非常坦诚地承认这次错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并且毫不避讳地称这次错失是他们自己白痴。 二是张颖提到在2009年3月,当刘强东找他们融资时,京东的估值才6000万美元,而在录制视频时,京东已经上市,其市值已经比当时的估值高了1000倍。 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掩饰自己的过失是人性的弱点。 当这种弱点被带到投资市场这个永远孕育着变化、永远孕育着新生机的市场时,就会极大地阻碍投资人对新事物、新思维的接受,也就会极大阻碍投资者对新机遇的把握和对新财富的获取。 更重要的是,这种弱点往往还会随着一个人地位、声誉、影响力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顽固、越来越强化。 比如像张颖这样已经坐上如此高位,拥有如此声誉的投资者,往往更难直面自己过往的过失和教训,更不用说在镜头前贬低自己是白痴。 事后看回来,这个教训确实不小---当年京东的估值才6000万美元。对比京东现在的成就,当初6000万美元的估值怎么看都不算高。 顺着这个例子,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加密生态,于是随手翻了翻加密市场中一些项目的估值: 比如Txx Network,这个项目的市值是6092万美元。 它完全是我顺着市值排名随意找的一个项目,就是为了找一个和京东曾经的估值类似的项目。 在此之前,我对这个项目闻所未闻,更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 查询项目的官网介绍才知道它提供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解决方案,能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和部署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 这个项目的市值目前排名在350名以外。 纯粹从项目的介绍看,我似乎看不出项目的亮点,也看不到目前有哪个知名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是用它的解决方案开发部署的。 况且在目前的第二层扩展系统中,OP、Arb、Polygon甚至zkSync都推出了自己的开发包,而且已经有知名项目就在或者正在采用它们的开发包定制自己的第二层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Txx Network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概率能有多大? 如果它维持下去的概率不大,那么它现在的估值是否明显偏高了? 像这样的项目在现在的加密生态中还有非常多。 如果我们单看加密生态的头部项目(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我相信它们的价值远不止今天这个状况----它们被低估了;可如果我们再看这些山寨项目,我觉得它们的价值远到不了今天这个状况----它们明显被高估了。
最近,网上看出了Animoca Brands的联创Yat Siu在上海万向区块链周的演讲《我眼中的Web 3,一个属于社区的时代》。 在这篇演讲里,作者提到了两个我认为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观点。 1. 数据和信息的所有权和受益者 在我们大众现在生活的互联网世界中,我们的信息、我们的数据都属于互联网寡头。因此由我们的信息和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也绝大部分被互联网寡头获取。 但在Web 3时代,比如在以NFT为元素所构建的虚拟社区中,每个NFT的持有人就是这个社区的一部分,拥有基于这个NFT所产生的信息和数据,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由这些信息和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每一次,当我们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展示我们的NFT图片时,我们就在传递这个社区的价值、强化这个社区的价值,同时也在自然而然地为这个社区贡献价值。 最终随着这个NFT品牌和社区的整体价值增值,每个NFT的持有人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大的获益人。 和互联网的价值获益方式和获益方相比,显然,Web 3更加高效、更加公平也更加合理。 2. NFT的跨社区效应 在Web 3世界中,由于NFT是定义在区块链(比如以太坊)这个公共平台上的,因此理论上,NFT可以在这个公共平台上的任何社区自由流动、自由传播。 那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NFT可以在不同的社区使用、不同的游戏中使用,那么这个NFT的价值就会横跨不同的社区、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价值、强化价值。 而在互联网世界中,一个社区的信息和价值是很难扩散和传播到其他社区的。这极大限制了信息价值的增长和潜力。 上面这两个观点都是围绕NFT的价值和传播来表述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NFT,并且特别提到了项目方发行的NFT:Mocaverse。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 大概就在近一个月,无聊猿社区发起了对两个提案的投票,第一个是黄立成发起的,第二个就是Animoca Brands发起的。 作为无聊猿重要的投资方,Animoca Brands在这两个提案中都积极进行了投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Animoca Brands把自己的投票权全部都赋予了Mocaverse,由Mocaverse来执行投票。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特别强调公司最近融资2000万美元计划重金打造Mocaverse。 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和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NFT价值相结合起来看,显然Animoca Brands有很强的意图要把Mocaverse打造成公司在Web 3世界中的旗舰和虚拟身份。 这个身份未来将代表Animoca Brands在Web 3的各个社区中执行相关的操作和行为。 当Mocaverse在Animoca Brands的推动下在Web 3中积极地活跃、互动时,就在强化和传播这个NFT的价值;当Mocaverse在各个社区中都活跃、互动时,就在跨社区影响和强化自身的价值。 在9月份,有读者曾经留言问Mocaverse这个NFT潜力如何。当时的我认为它要做的事情太杂、范围太广,我怀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展这些活动。 但现在,从Animoca Brands最新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它的确在开始投入资源和影响力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比我想象中的要快、要强。 作为Web 3生态中游戏和NFT的重要玩家,Animoca Brands的这些举动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参考链接: 《我眼中的Web3,一个属于社区的时代》:www.chaincatcher.com
这两天加密市场的行情突然来了个少见的大反弹,投资者的情绪也一扫过往的颓丧而变得亢奋起来。 但我觉得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冷静一下,远离现在弥漫的亢奋、回顾一下在行情艰难时我们的体验和感受。 巴菲特老先生的亲密搭档芒格在多次股东大会上都提到过自己在1973、1974年美股恰逢历史性大跌时的巨亏经历。 在1973年之前,芒格的合伙公司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表现十分惊艳。可到了1973年,美股进入了熊市,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3.1%,而芒格的合伙公司投资的资产竟然缩水了超过30%。到了1974年,道琼斯指数继续下跌,跌了23.1%,而合伙公司投资的资产则继续缩水超过30%。 面对这个状况,不用看我们就知道大多数投资者都会惊慌失措地割肉抛售、踩踏离场。芒格及其合伙人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也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 可芒格经过测算,认为其持有的股票价格是当时市场价格的三倍,是市场被严重扭曲了。凭借这样的认知和强大的抗压能力,芒格坚持持有股票。 到了1976年,股票价格终于得以恢复。最后对公司的投资进行清算时发现,从1962年到1975年(尽管中间股市经历了美股30年一遇的暴跌),公司的复合回报率依旧高达19.8%,而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回报率只有5%。 为什么芒格的投资能够经受如此严酷的考验还能录得如此惊人的收益呢? 芒格的回复是要持有好公司的股票,并且要坚持长期持有。持有好公司的股票,即便当市场经历残酷的考验时,股票价格被严重的打压;只要市场得以恢复,这些股票的价格也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强劲的反弹。 芒格强调:做投资需要有承受能力,当遭遇50%的下跌时,投资者必须要能顶住。当然这里有个根本前提---那就是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必须是好股票。 那好公司的表现到底能好到什么地步呢? 芒格讲了这样的案例: 1972年,美国股市达到了1973年大跌前的峰值。 当时市场上公认有50支股票被誉为“漂亮五十”。假如投资者就在1972年的高点买入了这50支股票,即便接下来经历了30年一遇的历史性暴跌,只要投资者一直持有到现在,其复合年平均收益率也仅仅只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复合收益率低1%。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华尔街的基金经理。 更进一步,假如投资者在1972年从这50支股票中选取表现最好的5支并持有到现在,则复合年均收益率将遥遥领先标普500指数。这个成绩则更是绝大多数华尔街基金经理望尘莫及的了。 我相信芒格所阐述的这个规律在加密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相对而言,在加密市场,我们散户却更容易把握和运用这个规律。 在股市中,我们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不会看财报、很难做调研、更不要说考察团队了,因此我们散户很难凭自己的知识和资源选出一家所谓“好”的公司。 而在加密市场,我相信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都知道比特币和以太坊是当之无愧的两个“好公司”吧?---得出这个判断,我们不需要看财报、不用做调研,也不用考察团队。 我们甚至连专业知识都不需要。 那既然我们从芒格的阐述知道了“好公司”的威力,也看到了芒格是如何对待好公司的股票的,那我们只需要照猫画虎就知道该如何对待比特币和以太坊了。 我们可以不必学芒格那样一直持有比特币和以太坊始终不卖,我们可以尽量尝试利用每个牛熊周期的高位和低点低买高卖,但我们完全可以留10% ~ 20%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永伴此生,忽略牛熊、让它们随生态的成长自然而然地帮我们积累价值、增长财富。 投资如此,大道至简。
近日,Uniswap团队对外宣布了一项新的举措:开始对官方前端进行交易的几个代币对收取0.15%的额外费用。这笔费用将用于团队的运营和建设。 其实仅就收费本身来说,我觉得它对协议的影响并不大,因为: 首先这个收费的幅度并不大。对很多客户来说,不会因为这一点手续费就不交易了。 其次,Uniswap的前端完全是开放的,我印象中网上还有好几个其它团队开发的免费前端。如果用户实在不愿意使用官方的前端,完全可以使用其它的免费版。 但对这件事,外界却产生了较大的质疑,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样的事件应该由UNI代币的持有者投票决定。 然而协议的创始人却回应到,前端收费和协议收费是两回事。其潜台词是只有协议收费才由UNI持有者投票,而前端收费不属于协议收费,所以前端收费不需要UNI持有者投票决定。 对于这个回答,我觉得创始人的回复确实有点勉强,但团队这样做恐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前一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聊到Uniswap的运营,我就好奇团队的运营和研发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以他们现在的收费方式,怎么能维持这样的运作? 所以如今团队决定这样收费我觉得完全是可预料的,甚至不排除未来还会有更多交易对被收费。 但团队这样的解释却带来了另外的问题: 到底UNI代币有什么作用? 如果说它用于协议的投票,那什么操作、什么决策才算是“协议”的一部分?是否所有涉及“协议”的操作和决策都必须由UNI持有者投票决定?“协议”和“非协议”的边界在哪里? ...... 我相信很多关心协议发展的用户都会有一大堆类似的问题。但团队目前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详细的解释。我觉得实际上团队现在恐怕也很难给出详细的解释。因为治理代币完全就是个新事物,是前人未曾探索过的,它没有经验和历史可供借鉴。 这就难免会让UNI持有者质疑UNI代币真正的作用。如果UNI代币连仅有的治理功能都无法清晰的定义,那UNI代币的价值和价格恐怕就要更进一步打折了。 虽然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但我觉得Uniswap团队依旧是个很好的团队。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Uniswap的创始人Hayden早年在测试协议时,部署了一个HAY代币。这个无心之举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在竟然成了迷因币,其单价已经达到了200万美元。而Hayden个人的持仓竟然占了整个发行量的99.99%。 10月21日,Hayden公开表示自己对这个仓位感到不适应,因此销毁了他持仓的价值6500亿美元的HayCoin。 有很多人会觉得他的这个举动没什么,甚至还举出一大堆理由。可在我看来,真正当一个人持有这么大仓位的资产时,是很难不受利益诱惑的。不说卖很多,卖几个、几十个挣一笔还是可行的吧? 所以从这个举动看,我认为他至少在人品方面是个很不错的创业者。 总体看,我依旧认为Uniswap有个很好的团队,它是个很好的项目,但它未来的叙事空间现在看上去已经很有限了,更重要的是它的代币赋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前一篇文章末尾,有很多读者问了各种关于第二层扩展的问题。今天就这些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二层扩展系统和区块链一样,它是加密生态的底层。它的作用在于支撑和发展生态。根据它的特点,未来它要承载绝大多数以太坊生态中的项目、交易和活动,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那时它的曝光率甚至可能会高于以太坊。 由于它在以太坊生态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所以这种项目绝不是那种仅靠炒作、拉盘就能长红的项目。一个好的第二层扩展系统要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扎实的技术实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生态运作能力。只有这样,它才能经受得住市场长期的打磨、长期的考验和长期的挑战。 所以综合这些要素来看,我们环顾四周乃至展望未来,仔细想一想:能有多少团队真的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Coinbase算是加密生态的大玩家吧?它显然是想发展自己的链生态的,否则它干嘛插一脚进来做二层扩展?可它既然要做,为什么不自己做,而是最终选择了直接采用Optimism的现成技术? 我想原因无非就是上面那几个要素中它有很明显的短板。而那个短板短时间内又很难弥补。 连Coinbase都这样,遑论其它团队?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仅仅列出了7个项目。 这并不是说当前的第二层扩展仅仅只有这7个项目而是我觉得这7个项目在上述这些要素方面算是实力最强也最受瞩目的。而且这7个项目自身的迭代速度都远超其它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项目想赶上它们可能性有多大?值不值得我们再花太多时间去关注? 所以我基本上就主要聚焦于这7个项目以及由它们所提供的工具包衍生开发出来的新项目(比如Base)。 在这7个项目中,目前已经发币了的,只有三个:Matic、OP和ARB。以全流通市值(Fully Diluted Market Cap)来看,ARB(86亿美元)> MATIC(62亿美元)> OP(57亿美元),但它们都在同一数量级:50亿美元~100亿美元之间。 按这个估值,我猜测接下来四个还未发币的项目(zkSync、Starknet、Linea、Scroll)一旦发币,恐怕全流通市值都会对标那三个已发币的项目。 这四个未发币的项目中有个别声称不会发币,但对此我持怀疑态度。熊市不发币我可以理解,但如果在牛市到来后还不发币,那声势和关注度就等于白白送给了竞争对手。所以我不大相信它们能还熬得过牛市。 假如7个项目都发币,那谁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我依旧以生态的繁荣度来判断。而生态的繁荣度目前可用的评判标准不多,我暂时就用TVL来衡量。以这个标准看,它们的TVL在defillama.com上的排名从高到低如下所示: ARB(17.3亿美元) OP(6亿美元) Base(3亿美元) zkSync(1亿美元) Starknet(3300万美元) Linea(2800万美元) zkEVM(2100万美元) Scroll(900万美元)、 在这里,我把OP的衍生系统Base也算进来了,对Matic我仅仅只罗列了zkEVM的TVL而没有算Polygon的TVL。 从这个排名,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几个现象: 1. 显然ARB是最强的,OP其次,Base再次(Base在我看来也算是OP的系统),其它的系统和它们相比差距都太大。 2. 即便把Base和OP的TVL加起来,它们也只比ARB的一半多一点而已,由此可见ARB的领先程度。 3. Polygon的TVL为7.5亿美元,假如我们把Polygon和zkEVM的TVL加起来(它们都是Matic的产品线),总共也只有7.7亿美元,勉强超过OP,但依旧远不及ARB,足见Matic在生态建设方面值得担忧。 4. 不知道是不是从Base与OP的合作看到了协同效应,所以现在Matic在着力推它的Polygon CDK工具包,希望其它团队用它的工具包做自己的链,从而尽快间接地扩大自己的生态。 5. Scroll在这7个项目中,被视为是和以太坊协同性(兼容)最高的,据称在智能合约方面达到了字节码兼容。虽然目前TVL最低,但因为才刚刚上线,而且和它的前几名相比差距并不大,所以未来还有机会迎头赶上。不知道团队能不能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把落后的差距赶上来? 从这个状况来说,除非有很大的改观,否则第二层扩展的龙头大概率就是ARB了。现在OP(包括其衍生系统如Base等)能够追赶的优势就是资本的支持和与生态项目的合作,看看这些优势能不能帮助它赶上与ARB的差距。 其它项目想在生态上追赶ARB,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我们可以期待奇迹,但不要自我催眠奇迹一定会发生。 之所以我现在进行这样的猜测,是因为在熊市中,一个项目都能做到这样的坚挺,在牛市中它大概率只会强者愈强。 在了解了这些数据后,对这7个项目的投资我们可以怎么操作呢? 首先,我自己会改一下自己的仓位:停掉对Matic的定投,把三分之一的Matic换成ARB,三分之一的Matic换成OP,尽管ARB和OP的代币赋能依旧很差。但它们大概率是下一轮牛市不会缺少的热议话题。 之所以我会这样调整是因为这三个币的全流通市值基本出于同一水平,但Matic却比另外两个都相差太大,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另两个币的价格相对低估了。 除了这三个币以外,对其它生态,我不会花太多精力去薅羊毛,但会密切关注它们的发展,期待奇迹的发生。
最近,知名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项目Scroll终于上线主网了。 至此,我在文章中提到过的7个知名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项目:Optimism、Arbitrum、Starknet、zkEVM(Matic)、zkSync、Linea、Scroll终于全部上线。 在这些项目中,Optimism和Arbitrum属于OP Rollup流派,其余则属于ZK Rollup流派。 这两个流派各自都还出现了火爆的一键发链潮,即知名项目推出了自己的工具包(SDK),让用户能够直接使用工具包发布自己的第二层扩展系统: Optimism推出了自己的OP Stack,使得用户可以基于OP Stack发行基于OP Rollup的第二层扩展。这里最典型的项目就是Coinbase推出的Base。 Arbitrum推出了自己的SDK,使用户可以基于这个SDK发行基于OP Rollup的第三层扩展(Layer 3)。虽然目前看,暂时还没有比较知名的项目,但我估计这样的项目不久便会出现。 zkEVM(Matic/Polygon)推出了自己的Polygon SDK,使用户可以基于这个SDK发行基于ZK Rollup的第二层扩展。目前已知正在利用这个SDK发布自己链的项目有Manta、Immutable、Astar、Canto等。 从这个发展状况看,未来即将上线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项目中,恐怕绝大部分也都会是利用这些工具包生成的系统,而不再是团队独立开发的系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觉得主要是从效率和资金方面权衡得出的结果:在目前的熊市环境下,团队要在经费紧张并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紧跟潮流,直接利用工具包是最高效、最省钱的方式。 如果团队还想独立地开发一个全新技术的第二层扩展,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还需要较大的技术创新。 而这两个条件在当下的生态恐怕都不容易达到: 一方面风投们都在紧缩预算; 另一方面具备这样技术实力的团队也不多。这7个团队的技术实力在当下的生态中已经算一流的了。 此外,即便是这7个项目本身也没有停下它们的脚步。从它们不断地自我迭代,不断地推出工具包,不断地推出代币奖励等这些动作来看,它们的危机感丝毫不亚于任何其它快速发展的项目。 在现有竞争都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再过一段时间,等这7个大项目和它们的衍生系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形成强大的生态门槛,届时即便有新的第二层扩展系统上线,它们要在生态上和这7个大项目及其衍生系统竞争也将是难上加难。 所以基于这些状况,我认为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发展到现在,基本格局大概率就被这7个项目划定了。未来生变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即便有,也不大可能改变这7个项目确立的大框架。 既然这个生态的大格局已经初定,那对这个赛道投资的逻辑也就简单了---只要抓住这7个项目(已发行或即将发行)的代币也就抓住了以太坊第二层扩展这个赛道的大方向。 不过我相信能看到这个思路的投资者一定非常多。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赛道恐怕很难给投资者惊人的回报。
Yuga Labs的CEO近日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详细表述了团队对旗下各个产品线未来的规划和设想。 作为NFT生态目前唯一还有影响力并且还在持续推进的项目,无聊猿不仅在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NFT生态的大旗,还在艰难地探索无聊猿团队也是整个NFT生态未来的出路。 在这个艰难和关键的时刻,这篇文章不仅代表了这个项目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NFT生态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毕竟,如果连无聊猿的探索都失败了,那么在短期内我实在看不出NFT生态的希望在哪里? 无聊猿生态目前包括了几个主要的产品线:BAYC(MAYC)、CryptoPunks、Meebits、10KTF、Otherside、TwelveFold。 在这篇长文中,作者对每个产品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我比较关注的有BAYC(MAYC)、CryptoPunks、Meebits和Otherside。 对BAYC(MAYC),团队定位为整个生态的灵魂,是将整个生态凝聚在一起的关键。 从作者的描述来看,团队想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突出BAYC(MAYC)的品牌形象,强化持有者的参与感、荣誉感和身份感。 马上下个月就要在香港举行ApeFest了,作者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这次活动。很显然团队将为这场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利用这场活动为整个生态打气、造势,为项目扭转当前的颓势。 未来这样的活动还会继续持续下去,团队期待将这些活动办成NFT界的时尚秀场。 此外,BAYC(MAYC)还将继续和时尚大牌进行联谊合作向线下渗透。比如最近团队和BAPE的合作就在我所在城市的奢侈品店看到了展示。 对CryptoPunks,团队的规划是和世界各大博物馆合作,强化其数字收藏品的概念。这是所有规划中我认为把握最大和可行性最高的。实际上CryptoPunks现在就已经被欧美多个博物馆收藏作为加密艺术的代表了。这个方向和策略基本不会出问题,风险极小。 Meebits是这些产品中地位比较尴尬的一个。当初它也是被Larva Labs创作出来作为一种尝试,但和加密朋克相比,它在历史意义上就逊色很多。此后又因为缺乏清晰的发展和规划,整个项目被冷落和忽略了,在生态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和影响力。 在这篇长文中,团队规划将其并入Otherside,很有可能在Otherside中为它单独开辟一个领域。尽管它有了新的规划,但未来仍然不够清晰。 Otherside将是整个生态的核心,是整个生态未来的大平台。用户的体验、用户的虚拟社交都将会在这个平台里体现。 通过这两年多的跟踪和观察,此前的我对无聊猿团队的理解是他们可能把整个生态带向游戏的方向。因为一是他们最近一年多的动作都是和游戏相关;二是在当下的种种发展路径中,游戏是为数不多可以扩大影响力、可行性高并且风险可控的方向。 但在看过太多区块链游戏项目后,我对无聊猿向这个方向走产生了很保留的态度。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认为现存的P2E链游恐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而其它大多数链游则基本上没有一个能够跳脱传统互联网游戏的思路。按这种方向发展下去,链游未来的想象空间将极为有限。 所以如果无聊猿也按这样的方向发展游戏,那它的上限就太低了。 在这篇长文中,作者强调团队不希望发展成游戏公司,而是利用游戏扩大品牌影响和用户群。 在我的印象中,这好像是团队第一次就这个问题发表这么清晰的解释。 我对这个做法是非常欣赏和赞同的,这也是整篇长文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 不过如果不发展成游戏公司,那么团队未来真正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又是什么呢?这些细节似乎在文章中没有找到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现在就没有答案,因为无聊猿团队做的事情本来就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路,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必须创造。 尽管这条路有风险甚至风险不小,但作为这个NFT生态的领头羊本来就应该去大胆地尝试、大胆地颠覆。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尽管还是有很多问题和细节它没有回答(或许是目前无法回答),但是我还是能从团队身上看到一股敢于尝试新路径、新方向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我认为它就是值得期待的。 与其躺在既有路径里苟且偷生,不如勇闯未知向死而生。
今天文章的标题是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戏言。 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本周一,加密生态的知名媒体Cointelegraph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美国证监会通过了贝莱德申请的比特币ETF。 消息一出笼,比特币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力冲高,乃至一度接近3万美元。 可就在消息发布后不久,多家媒体(包括Cointelegraph自己)又公开发布声明,指消息不实。然后比特币的价格又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瞬间失去了支撑,再次落到28000美元左右。 这一惊一乍180度的大转弯一方面让不少趁机杠杆做多的交易者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又成了圈内热议的笑料。 于是这句“他们信仰的是贝莱德而不是比特币”就迅速流传开了。 这句戏言说得实在是太贴切了。 它精准地反映了绝大多数加密资产持有者内心的真实心态:他们买入和持有比特币并期待未来能从它身上收获丰厚的回报其实并不是基于自己对比特币的理解和认知,而是基于“大机构”、“大公司”、“大V”给他们的信心和暗示。 他们看比特币或者整个加密生态是不是有前途、是不是有潜力,不是看这个生态本身是不是有活力?是不是在进步?是不是有创新?而是看有没有哪个“大机构”又进场了?有没有哪个“大V”又看好它了?甚至还会看有没有“大妈”们也买它? “大机构”们进场他们会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大机构”们离场他们会坐立不安、摇摆不定。 大机构、大公司、大V们进场好不好呢?当然好,但他们的进场不是加密生态繁荣和发展的因而是果。 加密生态繁荣和发展真正的因是源自于这个生态自身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源不断的发明。 因为这个因,加密生态出现了颠覆性的应用、颠覆性的场景,所以嗅到血腥味的资本、机构便冲了进来。 然而不少资本和机构又是短视的,它们的耐心经不起考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它们嗅不到更多的血腥味,便会毫不犹豫地转身而去。 可一个生态的发展哪能天天有创新、日日有发明?自然界还有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呢,何况加密生态? 加密生态总有一段相对漫长的蛰伏期和隐忍期。在这段时期,尽管坚持不懈的建设者们仍然在努力,但表面看上去这个生态是波澜不惊的。所以在这种时期,资本也好、机构也好往往就耐不住性子,离开了。 比如最近的某图。 对此,我的态度总是一以贯之:它们的离开,把比特币、以太坊的价格打得更低,那不正好能让我以更低的价格定投吗? 我们等着看,牛市来了的时候,这些曾经离开的机构们、公司们又会不顾一切地冲进来。 虽然我每次在文章中谈起这个话题时,总是强调,我们不要高看机构。他们中有不少真的不怎么样,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还喜欢发表他们不怎么样的言论。 比如方舟资本的那位女掌门,对宏观形势的把握简直惨不忍睹,比特币都要接近峰值了,她还在无脑地自我催眠、看多买进。 再比如某交易所那位少数族裔的掌门,永远是X个月后比特币XX万,屡次被打脸,还屡次敢放话。 不管他们说这些话是什么目的,可我们散户看多几次也应该醒悟了------ 把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不要看今天哪个机构又有什么动作了,明天哪个机构又有什么传言。 把注意力移到生态内,看看建设者们在做什么,看看Vitalik的新文章。这些才是有营养的东西,这些才是加密生态未来繁荣和发展的真正驱动。
在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读者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真正的链游,是开放、无许可的,任何人凭借一个钱包就可以登陆游玩,那么如何解决女巫攻击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更加泛化一些可以概括成: 如果我们要让区块链这个所谓的“价值互联网”保持无许可、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那么如何解决女巫攻击问题? 这其实是我长久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巧前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交流的时候也谈及了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我们的先辈已经给出来了,它就在中本聪的白皮书里面:用贡献算力的办法解决女巫攻击问题。 当然,这个“算力”放在这个泛化的问题中可以理解为消耗资源,而并不一定专指用计算机去进行POW挖矿。 我们都知道一个很朴素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任何方案当它追求一个目标时必然被迫放弃其它的目标,或者为了现实不得不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妥协。 区块链技术自打落地起(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的那一刻就饱含了密码朋克运动的历代前辈们为之倾注的心血和期望:那就是建立一个隐私、平权的世界。 这里所谓的“平权”就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且在参与时不需要任何中心化机构的批准及审核。 这种理想在我看来隐含了这样一个追求:这个网络对所有人,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它认为坏人也不能被剥夺参与的权利。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如何防止坏人作恶呢?中本聪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那就是参与者要贡献算力,让作恶者即便想作恶也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这个网络并不禁止作恶,而是让作恶有代价,并通过这个代价防止作恶影响网络的正常工作。 我认为这是加密生态的一个核心基因。 结合这个理念再来看游戏场景,我认为解决女巫攻击的办法就是用户必须付出资源:游戏要有一套机制,让用户必须消耗脑力、付出资源才能得到游戏的奖励、代币等。当然,用户如果只是随意逛逛,那只需要付区块链的基本交易费就可以。 有些玩家可能担心这样的游戏会不会在早期不利于用户普及,我觉得那是因为这样的链游目前还没有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出现,所以我们无法确信已经习惯了免费游玩的大众有多少会愿意付费去玩一个陌生的游戏。 但我相信理想中的“链上世界”会具备无限的想象力,给用户无限的创造空间。那时,我们会把那个世界当成我们的第二个家园,我们每个人会想方设法在那个家园重新创造我们的身份、人设和地位。它足以吸引我们付费加入,同时因为这个付费能将蓄意作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实际上我甚至认为在很多其它的区块链应用中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阻遏作恶,过滤“女巫”---比如我理想中的加密社交应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社交媒体中发文章、留言都需要付费,那是不是当下很多无意义的文章、言论都会被自觉过滤掉? 区块链应用自诞生以来(比如比特币),它的基因就包含了加密资产,它就是一个内置资产的价值网络。此外这个价值网络还是无需许可的。这些因素在我看来都决定了这个网络应该有一定的门槛。 所以我并不认为传统互联网免费使用的模式真的就适合加密世界。 让用户付费、付出一定代价既是价值网络内在的需求,也是防范女巫攻击最好的办法。
最近圈内爆火了一款链游Big Time(bigtime.gg)。网上很多大V都在讨论这款链游,讨论得最多的是它代币的涨幅。 链游是我关注的重点赛道,看到突然有这么一个项目爆火,我就迫不及待地搜集了一下这个项目的相关资料---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个链游代币的火爆到底是因为游戏本身的质量高还是因为市场操作的手段高。 这是一款成立于2021年4月,构建在以太坊上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其玩法类似魔兽世界与暗黑破坏神,结合了快速动作战斗、NFT 的收藏和装饰,以及穿越时空的冒险。 据称,团队为了解决链上交易费昂贵的问题,使用专利Vault 技术既可以自行链上交易,也可以在使用借记卡、信用卡、电汇、USDC等方式实现免Gas交易。 网上最为推崇的游戏亮点有下面这些: 1)团队阵容豪华 Big Time的创始人兼CEO Ari Meilich也是Decentraland 的前联合创始人兼 CEO。其他开发成员多来自于Epic Games、暴雪、EA和Riot等顶级游戏公司,参与过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堡垒之夜(Fortnite)、战神(God of War)、使命召唤(Call of Duty)和守望先锋(Overwatch)等知名游戏制作。 2)游戏公会合作加持 Big Time与YGG、Merit Circle、Avocado Guild、Loudgg、Neo Tokyo、Black Pool、Polkastarter、YGG Sea、ReadyPlayerDAO、3D Gamers Guild DAO等超过 20 家游戏公会达成合作关系,有助于早期启动。 3)团队资金雄厚 Big Time在2021年5月完成了两轮融资,共筹集了2100万美元。其中 1030 万美元由 FBG Capital领投,North Island Ventures、Digital Currency Group、DFG、OKEx Blockdream Ventures、Alameda Research、LD Capital、YBB Foundation、Circle Financial 等参投。 此外,Big Time还在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间,通过 Binance NFT 市场以及官方市场发售了测试阶段游戏通行证 NFT、神秘盒子、SPACE NFT、至高(Exalted)级别 SPACE NFT、圣诞节及新春神秘礼盒等虚拟资产,累计销售所得超过7000万美元。 4)游戏制作精良 Big Time尽管还不能和传统大厂的3A游戏相提并论,不过就链游赛道来看,它在画面、玩法、音效、系统等方面,都远超目前市面上粗制滥造的链游,能够达到传统游戏领域一款合格的独立游戏的水平。 游戏的主要玩法是购买各种NFT以及参与打怪升级、赚取奖励。 游戏的经济模型主要围绕BIGTIME代币展开。BIGTIME代币在游戏中用于在熔炉和军械库当中对皮肤碎片进行精炼或者制作和升级皮肤类NFT和支付游戏中荣耀传送门的入场费。 BIGTIME代币无预售,全部通过空投或者玩家在游戏中获取。 目前,Big Time社交平台粉丝数量较多,社区交流频繁,内容多数围绕游戏机制展开,且直播数据不错。据相关数据显示有超过2,000名主播直播过Big Time游戏,直播时间超过了4万个小时。目前已经超过了Axie Infinity成为了主播直播最多的Web3游戏,同时游戏的总观看时长也超过了48万小时。 以上是网上总结推崇的游戏亮点。 不过,这些“亮点”都不是我期待中的链游的亮点。 对于团队阵容,从传统游戏的角度看,它确实算得上豪华。可那是对传统游戏而言。 对链上游戏,我始终认为它真正的爆款还是我曾经在文章和节目中反复提及的链上的“自治世界”或者是一种我们现在未曾理解、见过的游戏。而那种游戏和现在游戏的思路以及玩法是根本不同的。 能设计出那种爆款游戏的团队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传统游戏的团队。因为传统游戏团队很有可能太被传统游戏中的成功经验所束缚,跳不脱传统游戏的思路。所以对越是具有资深传统游戏经验的团队,我反而越谨慎。 这就好比互联网中的顶级公司没有几个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转型而来的;互联网中的顶级电商从来就不是传统超市转型而来的;互联网中的顶级游戏也没有几款是任天堂做出来的。 所谓制作精良,在我看,它依旧是在固有思路中打转:痴迷于把区块链游戏设计成和传统游戏“一样好”的游戏---着力在画面、流畅、音效上下功夫。 但在我看来,这相当于拿区块链的弱项和传统游戏的强项比。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曾经分享过我对链游的看法:基于区块链的链游它所谓的用户体验很有可能不是精美的画面、不是动听的音效、不是流畅的动作。 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这些很可能不是链游的杀手锏。 因为去中心化的技术是很难把这些要素发挥到极限的,能把这些要素发挥到极限的是中心化技术。 链游在这方面做得再好,它也顶多就是做到和传统游戏一样,而不可能超越传统游戏。 超不过传统游戏,有什么意思? 超不过传统游戏,想象力就极为有限、上限就被焊死了。 区块链技术的强项在链上资产、在玩法的可组合型、在不可篡改,而这些会衍生出永生、开放、自由、无限创造的想象力和财富效应。 这才是我对链游的期待。 所以我一直认为链游在这些方面着力才能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才能降维打击传统游戏。 回到这个游戏,这种“制作精良”倒是非常符合风投的口味,所以这款游戏能拿到如此多投资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这款游戏在我看来更恰当地说是一款非常符合“风投”口味的游戏。 尽管如此,我还是试图参与一下游戏。不过目前的参与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凭借邀请码,另一种是要持有SPACE NFT。 当看到这种参与方式,我就更加感到游戏的不“Web 3”了。 在我的理想中,一个爆款链游一定是开放、无许可的,任何人凭借一个钱包就可以登陆游玩的。邀请码、NFT这种设置门槛的方式一开始就给这个游戏带来了不“Web 3”的氛围。 当我试图再尽力参与一下,在官网购买SPACE NFT时,发现网站竟然还需要我用传统的邮箱注册登录,我就再也没有尝试的欲望了。 这款游戏中倒是有一点我觉得是做的非常不错的:所有的代币无预售,全部通过空投给社区或者需要完全凭实力在游戏中玩赚。 这一点倒是做得非常公开、透明、公平。 至于游戏代币的火爆,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筹码释放不多且便于操作吧。
前几天有读者在文章末尾的留言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市场到熊尾了吗?我们准备大量现金抄底还有底吗? 以我的认知,我只能感觉这个市场到了下半场,但至于是不是到了尾我就判断不了了。 对于“抄底”我就更加不知道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每一次谈到类似的话题时都说过我不知道“底”在哪,也猜不到“底”是多少,所以我只能定投。 这个问题还反映出投资者这样一种想法:会认为现在或者接下来市场还会继续下跌,因此计划着准备现金等到他期待的“底”到来,然后顺利地“抄底”。 正好这两天我看到林园的一则访谈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在访谈中,主持人问了林园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市场会有一场大跌,我们能不能先避开这个大跌,然后再买入? 林园斩钉截铁地说:避不了的,如果避了,那以后市场的上涨也会错过。然后他补充说道,他已经见过无数这样的例子,都是因为所谓的“避开”而错过了后来市场的上涨。 对他的这个回答,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是这么理解的: 如果这发生在显而易见的牛市中,当投资者有一定的经验能感觉到市场已经累积了较高的风险,很可能接近峰值时,这样做问题不大,并且是很有可能在牛市收获成果然后再在熊市接回筹码的。 但如果这发生在显而易见的熊市,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因为一方面牛市中累积的各种或明或暗的风险就会像一个个暗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熊市中又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热点”吸引人气,会对市场产生正面影响。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想对接下来市场的走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对所谓“底”的判断)就会特别困难。 这时当投资者“感觉”接下来市场会大跌进而卖掉手中的筹码后,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是投资者“感觉”错了,市场根本就不跌,而是持平乃至缓慢上涨。这时投资者就会后悔无比,想着自己在低位卖掉了筹码,很难接受再在高位买回来,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卖掉的筹码一步步高涨,自己的心态一步步失衡,进而彻底打乱自己的阵脚。 二是投资者“感觉”对了,市场果真下跌。这时投资者的心态会更加复杂、更加纠结---复杂和纠结的点在于:到底我该在什么价位接回我卖掉的筹码呢? 比如我在3万美元卖掉了比特币,打算等比特币跌到2万美元再买回来。 结果在我卖掉后,比特币果真就跌了。 第一种情况是,尽管它跌,可就是跌不到2万,怎么办? 这时投资者就会焦虑。买吧,总觉得没到自己的目标,还想再等等;不买吧又害怕它不再继续跌。 绝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在这种犹豫的心态中错过买回筹码的机会,最终眼看着自己卖掉的筹码价格超过自己曾经的卖价。 但假如比特币真的跌到低于2万了,绝大部分投资者又会忘掉自己在2万美元再买回来的这个计划,而是会想:照这势头,它大概率还会继续下跌,我再等等吧,最终错过买入的机会。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 去年11月底,当比特币的价格跌到1.5万美元的时候,有多少人想的是:这个价格真好,我要把准备的资金用起来,全仓买入? 恐怕绝大多数想的是:完了,比特币还得继续跌,我还是再等等吧。 从这个角度讲,在熊市中,林园的这个说法是非常形象和准确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放弃这个想法,老老实实地定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