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项目的读后感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一连写了九篇文章和大家分享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和大家分享这些项目我的出发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项目和赛道的看法,顺便再度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这篇文章有一点很不错:它基本囊括了目前加密领域的绝大部分细分赛道(尽管有些赛道我不太认可)。把这些赛道梳理一遍也就基本上把加密领域梳理了一遍,算是进行了一次提纲挈领的回顾。 二是尝试从这些项目以及作者对它们的评价揣测一下这个风投的思路、风格和对加密生态的理解。 所以总体来说尽管我并不赞同作者罗列的每个项目,但我依旧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不知道大家这些天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Foresight Ventures这篇文章的标题带了“百倍币”三个字? 显然作者的目标是冲着百倍币的目标去遴选这些项目的。 但坦率地说,按我的理解,作者选的这些币要在下个牛市成为百倍币恐怕不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币要成为百倍币基本上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现在还未被发现但未来会展现出极大潜力的叙事空间。 二是背后有资本的强力运作。 而文章中作者选的这些币其前景、潜力已经被不少资本看中,算是明牌项目了。明牌项目的叙事空间已经兑现了一部分,未来还想涨百倍,除非背后有强大资本的运作,否则单靠叙事空间是很难再催生出那么高的涨幅的。 当然,它们中有没有涨幅能超过比特币、以太坊的呢? 那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到了AAVE这个币。这个币在上个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中(2018年到2021年)完美地演绎了一波“山鸡变凤凰”的传奇,创造了“百倍币”的神话。正因为如此,这个币也被作者列为写这篇文章的缘起之一。 我记得还在2017、2018年,以太坊DeFi刚刚兴起的时候,最火的项目是DEX,比如Kyber、路印、Bancor等等,MakerDAO在那时的表现都一般,AAVE(那时还叫ETHLEND)那时只是偶尔有人提及。当时的我连ETHLEND是干什么的都没有仔细了解过。 在2019年,我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以太坊开发者大会时,当时比较热门的DeFi项目依旧是DEX,我印象中Kyber的技术负责人还上台进行了演讲。而在会后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朋友聊得多的是Uniswap,然后对ETHLEND顺带提过一嘴,但就是那一嘴也充满了哀叹-----总之就是这个项目根本不行,模式有问题,用户没几个。 所以那个时候ETHLEND基本上无人问津,其价格也就低得令人发指,几乎和归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那个情境下还能拿住这个币的,十有八九是因为它的价格已经跌麻了,卖不卖基本没有区别,而不是因为看好它特意买进去的。 真正让ETHLEND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是团队重新设计了它的借贷机制,把点对点借贷变为了对借贷池的借贷。这才使得项目突然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同时引爆了其代币的上涨。 而这样的事多少人能够事先预料得到呢? 所以从AAVE的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到,真正的百倍币在最开始极大概率是不可能被人看好的,要么是它的模式有问题,要么是它的模式用户看不懂。而导致它后来发生180度转弯的契机也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事先预见的。 只有这样,它们才有可能在初期价格非常低,然后在牛市中通过一个突然的契机催生出百倍的涨幅。 我们再看看作者选的这些币,基本上各个看上去模式都比较清晰,赛道也都比较明确。这样的币它们现在的价格都不可能低到哪里去,自然它们在未来牛市中的涨幅也就有限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少痴迷“百倍币”,多从整理思路、回顾学习的角度出发。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33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九)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Foresight Ventures在“基础设施”这个赛道,选了下面这几个项目: 1. DAO:以太坊生态,Daomaker是Web3社区孵化器,可帮助项目初始阶段进行融资,全流通市值为2.08亿美元。 2. RAD(Radworks):以太坊生态,去中心化Github代码协作基础设施,Web3开发者DAO,全流通市值1.34亿美元。 3. POND(Marlin):以太坊生态,致力帮助底层区块链实现扩容的第0层协议,借鉴CDN加速技术,全流通市值8500万美元。 4. CTSI(Cartesi):以太坊生态,基于二层Linux的基础架构平台,弥合主流软件和区块链差距,全流通市值1.26亿美元。 5. STG(Stargate):以太坊上发币,第一个基于LayerZero协议搭建的Dapp,旨在帮助用户实现跨链资产转移,全流通市值5.15亿美元。 6. AXL(Axelar):以太坊上发币,通用型跨链基础协议,基于Cosmos技术,以自身公链作为中继链,全流通市值3.9亿美元。 7. SIS(Symbiosis):以太坊上发币,类似V2版本的Cbridge ,DWF对其做市,全流通市值1400万美元。 DAO这类型的项目在我印象中还有好几个竞争者(比如Seed Club等)。这类项目希望用DAO的方式在加密生态开展各种活动。这个理念自2015年以太坊诞生以后就一直是热点也是很多团队努力的方向。 但目前用这种方式都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直接的任务(比如宪法DAO)。只要任务稍微复杂一点,几乎就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了。 我感觉这里面可能还缺一些契机或者是当下的技术架构还不够成熟?不过我一直非常期待这个领域能够有所突破。 在加密生态,我们似乎总有这样一种习惯:中心化世界中发现哪个应用因为中心化的滥权操作有问题了,于是马上照猫画虎开发一个在运行机制上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加了代币和投票机制的应用,然后就期待着这个应用能够颠覆原有的中心化应用。 但我总感觉这个思路和模式有些不大对劲。 RAD在我看来似乎就是这类应用。所以我虽然很期待我们能有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Github,但我不确信RAD的模式是否有效。 POND想要解决的问题看上去会提高当下区块链的性能。但我现在的观点认为区块链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不在主网,而在第二层扩展、分片或其它的新技术(比如铭文)。 即便像POND这样的项目确实能提高区块链主网的性能,我不确信这其中的效果有多大,也不确信它的代币能否良好地捕捉性能提高带来的收益。 CTSI做的事有点类似为应用程序定制的第二层扩展。它希望破除EVM的限制,让用户更方便地开发应用程序,提高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走出和现有第二层扩展不同的路。 但在目前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它除非能够展现出鹤立鸡群的效果,否则,想要在第二层扩展的竞争中冒头其挑战是相当大的。 STG、AXL、SIS这三者基本上都属于跨链应用。 目前业界所说的跨链一般都是指主链之间的跨链。我一直以来对这种跨链都是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已经讲过好多次,那就是我认为未来以太坊会是主流,跨链的需求即便有也不会大。 未来我觉得跨链需求大的地方会在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之间,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似乎还不多。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他看好的几个公链。对公链项目的看法,我也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分享过好多次,它们基本都不是我投资的方向,所以在此我就不再分享了。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28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八)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Foresight Ventures专门划分了一个“支付”赛道,罗列了一个项目: ACH:去中心化的开源支付协议,为企业提供加密货币和法币混合支付解决方案,全流通市值为1.37亿美元。 对支付赛道我一直持有比较另类的看法: 区块链技术诞生后第一个产生的事物就是资产(比特币)。有了资产,照理来说下一步就需要资产的交易。而资产要能交易按我们通常的理解就需要有交易的媒介-----货币。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加密世界需要一种货币作为这些交易的中介。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通顺的逻辑。可当我们细想一下,却发现这里面有些不太顺畅的地方。 回顾一下区块链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区块链诞生的初期,当我们的前辈想到交易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加密世界中的交易而是在传统中心化世界中的交易;而当他们想到货币时,想到的又不是中心化世界中的货币而是加密世界中的“货币”。 当比特币刚诞生时,前辈们最早想的是它能不能作为交易媒介在中心化世界中使用。在这种想法的激励下,我们看到了用比特币买比萨饼的那个“大胆”交易。 在这个想法成功后,前辈们又急切地希望中心化世界中的人们脱离法币而尽量使用比特币。接下来便有了早期的布道者们千方百计说服和布道中心化世界中的商家使用比特币。 如果说这算是加密货币最早的“支付”应用的话,起码到现在为止,这种实践都是不太成功的。 然而,比特币就是在这样一种交织着各种拉扯的过程中走过了它最初的岁月。 我觉得之所以这类应用不太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里面涉及的监管问题太多,太棘手。小打小闹可以,一旦真正的大面积铺开,恐怕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二是相对中心化世界中的支付应用,至少现在我看不出区块链技术在中心化世界中的支付有什么优势。 所以我对这类所谓的“支付”应用和赛道基本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我一直认为加密世界和中心化世界是两个平行的世界。这些前辈的想法就好比一方非要把自己的东西塞给另一方;而与此同时又千方百计想把对方拉到自己的世界中来。 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遨游和探索呢? 直到以太坊诞生,这个专心地遨游和探索才基本成为了现实。 我们现在买NFT用的基本都是以太坊吧?我们现在在Uniswap中买各种币用的都是以太坊吧?我们在各种去中心化平台上参与IXO用的都是以太坊吧? 所有的这些应用都是加密生态中的应用,所有这些加密交易所使用的媒介都是加密货币,而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以太坊。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已经有了完备的加密生态、加密应用、加密支付和加密货币------统统都在加密世界,而不需要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千方百计要到中心化世界中去找应用场景、去找支付场景。 可我们会把以太坊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专门地视为“支付”应用或“支付”赛道吗? 起码我不会。 我会把买NFT的支付应用视为NFT应用、把在Uniswap上买币视为DeFi、把在各种平台上进行IXO视为“风投”。 我根本不会想哪里有一个专门的“支付”赛道或者“支付”应用。 至于文章中作者选的项目,我一看“为企业提供加密货币和法币混合支付解决方案”这样的描述,凭直觉我就能感到这类应用即便能火,占利益大头的还是中心化机构,与我们散户关系不大。 所以我就没了太多兴趣。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30
2年前

美元和人民币接下来的走势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前几天,有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下来美元和人民币的走势大概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和我们所在的加密领域的投资是密切相关的。当时我仔细想了想回复了一下朋友,不过事后总感觉回答得不够全面,不够细致。 不巧的是这两天中东战事又突然爆发,这同样是会高度影响美元走势的。 所以今天我暂时先放一放Foresight Ventures的系列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中东战事开启之前,我认为美元可能还会继续走强一段时间,但这个势头差不多到头了,接下来估计是一段较长时间的高利率运行。 但中东战事的突然爆发,这个预期恐怕要变。 哈马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如此大规模地袭击了以色列,按照以色列以往的行事方式,这事在短时间内是没完了。如果出现更加不可控的因素,战事甚至可能还会扩散。 中东的局势一紧张,普遍的规律就是: 一、资金会进入美元市场避险; 二、石油的价格会上涨。 这就导致美元会走强并且通货膨胀很有可能再度爬升。而一旦美国的通货膨胀再度爬升,在当下美国就业率数据超预期好的情况下,美联储大概率会继续加息。而美联储继续加息又会进一步推高美元走强的预期。 如果美元进一步走强,叠加当下的避险趋势,那短期内,加密市场的行情是不可能好到哪里去的。 说回美元相关的话题。 就以当下的数据来看,截至写稿时为止,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到了5.438,如果美联储进一步加息,这个收益率只会更高。难怪有美联储的官员放话未来加息可能要加到超过7%。 姑且不论未来是否真的会加到7%,就看5.438这个数字,它就意味深长。 它意味着什么都不用做,买美国国债1年的收益都超过5%,而且这个收益几乎是无风险的。 而这个无风险收益就和人民币的走势密切相关了。 要知道我们国家很多传统产业每年的净利润率也就5%左右,能到10%那恨不得要谢天谢地了。但办企业,要操心、要劳神、更重要的是还要担各种风险。 两厢比较,对企业老板来说,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该怎么选择,一目了然。 这还是当下。 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这个收益率继续走高,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当下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大趋势都会是资金想方设法向外走,从而给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趋势会发生: 一是人民币顶不住压力,随行就市。 二是人民币稳住阵脚,甚至缓慢上升。 第一种趋势如果发生在当下的环境恐怕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我不认为国家真的会让这种趋势发生。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人民币会走出第二种趋势。 但是在当下的情形下,人民币要走出第二种趋势,基本只有几种办法: 一、是采用市场手段公开操作,但那样会消耗大量外汇 二、是采用非市场手段减缓这个趋势,但那样会影响国际资本的信心 三、是国家需要想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国内市场,这是比较符合各种利益的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要么靠招商,但招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么就得制造一些财富效应吸引资本,这是有可能较快见效的。 不过上面的这些看法都基于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们国家要在风云变化,诡异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尽量少受各种冲击的影响、少受各种事端的干扰。

4分钟
64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六)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人工智能”这个赛道,Foresight Ventures罗列了下面这些项目: 1. AGIX:以太坊生态,AI服务平台,使用以太坊创建支付和注册系统,新建IDO发射平台,全流通市值为3.84亿美元 2. FET:以太坊生态,与AI深度结合的公链,包括可编写AI模型的智能合约,全流通市值2.85亿美元 3. ALI:币安投资的AI生成化身项目,Mark Cuban投资,有上大所预期,全流通市值1.59亿美元 4. RNDR:去中心化渲染的GPU算力网络,可用于元宇宙和AI,全流通市值7.85亿美元 5. OCEAN:交易大数据协议,以及基于该协议制作的公共数据市场,全流通市值4.63亿美元 他选择的这些项目在我看来,有下面这几个特点: 1、这些项目普遍全流通市值都不低 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因为AI是目前整个科技行业的热门赛道,所以但凡和AI沾边的项目都会备受关注。另外和区块链相结合又是很多人看好AI未来发展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些项目的代币现在也不算便宜。 2、项目涉及的细分赛道广 AI作为一项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和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投射到加密生态,它的影响力也一定是全方位的。所以加密生态的各个细分领域中,但凡可以被“塞进”AI的都免不了被“AI赋能”。因此,不少赛道都被定义为“人工智能”。 但是,我还是持以前在多篇文章中分享过的那个观点: 现在的AI还处于极早期的发展阶段。虽说AI 在ChatGPT的应用中大放异彩,但我仍然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爆款应用还没有出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想象的AI“爆款”或者AI“应用”很有可能在未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所谓的结合区块链和AI的应用大概率在未来也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我认为这些项目中绝大部分将会成为这条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就以AGIX这个项目来说,它是当下这个赛道比较热门的项目,它涉及了AI应用的多个领域。按乐观的看法,就算这些领域中至少有一个未来会成功,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这个领域的赋能平台那也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它也将是一个长期项目,需要经历市场和时间的残酷考验。 在现阶段项目就被捧得这么高,恐怕未必是好事。 FET这个项目是个老项目,在我的印象中上线都有几年了。但项目这几年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它有什么特色。它之所以现在再次大火估计更多的还是被GPT带火的,而不是项目本身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RNDR这个项目发展的方向是我期望的方向,但我一直在思考:现有的区块链架构是否真的是去中心化算力合适的架构?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正在苦苦摸索但却步步维艰的类似案例:Filecoin。 OCEAN这个项目我也观察过,但类似的竞品也不少,和竞品比起来,它的特色似乎也并不太突出。 ALI这个项目我就更加持保留态度了。 所以总体而言,我对现阶段所谓的“AI + 区块链”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59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社交”这个赛道,Foresight Ventures罗列了2个项目: 1. GAL(Galxe):多链(以太坊、Polygon、BSC)生态,Web 3凭证数据网络,旨在构建DID系统,全流通市值为2.27亿美元 2. RLY:可为在线的创作者提供经济支持,如发粉丝币,全流通市值1.01亿美元 我在曾经的文章中多次分享过我对社交生态的看法。 总体而言,我感觉现在加密生态中大多数被看好的社交应用和我想象中的加密生态理想的社交应用有很大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在加密生态中的多数社交应用其底层不是基于区块链元素(比如链上地址)而是依旧依赖传统互联网元素(比如推特、Discord、Facebook等)。 它们至多只是在传统互联网的模式上加了一层代币的经济刺激,这种模式不是不好,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构建的加密社交应用其向上空间很有限,想象力不足。由于它们的底层元素是传统互联网的社交元素,这就导致它本质上还是会受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局限和影响,很难走出一条新路。 而那些在我看来为数不多的、比较接近我理想中纯加密社交的项目(比如ENS、Lens、PUSH)中,目前真正得到关注和实际应用的还是不多。它们即便被使用,顶多也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而且多数也是可用不可用的状态,比如ENS。 所以我认为迄今为止加密生态的社交应用并没有真正的走出来。 基于这些想法,我认为在社交这个领域,目前好的项目并不多(虽然我也持有一些项目的NFT,比如ENS、Lens)。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的这两个项目我都持观望的态度。 对GAL这个项目,坦率地说我是不喜欢的。它干的净是传统互联网应用干的事,比如在自己的推特发信息验证、在Discord发信息验证,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防止女巫攻击,防止薅羊毛。 在我看来这是谁都能想到的办法,没有一点创意。 但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项目尤其是有空投预期的项目也跟着一起偷懒,简单粗暴地借这个项目来防女巫攻击、防薅羊毛。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算不上加密生态的社交,也算不上加密生态的DID。 RLY这类项目在目前的加密生态中似乎不是仅此一家。在我的印象中这类项目有好几个,而且早在一、两年前就有类似的项目了。 这类项目的方向我是认同的,但它们具体的发展方式和做法是否真的解决了市场的痛点、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我还在持续观察。 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这类项目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但如果用更宽泛的视野看,目前最火的FT也算是这类应用。 不过对FT,我的观点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分享过:相似的模式早在2017年就被实验过,后来并没有大行其道,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模式难以刚性地保证用户的利益。这种权益不对等的模式是很难持续、稳定、大规模的发展的。 另外FT依旧依赖的是传统互联网的推特,这正是我在上面提到的问题。 总之,对这两个项目我都持保留意见;对这个赛道,我还在持续观察。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3分钟
46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四)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NFT”这个赛道,Foresight Ventures罗列了下面几个项目: 1. Blur:以太坊生态,NFT聚合交易平台,全流通市值为5.71亿美元 2. SUDO:以太坊生态,AMM协议的NFT交易平台,全流通市值1300万美元 3. BEND:以太坊生态,NFT抵押借贷,全流通市值3000万美元 4. JPEG(JPEG’d):以太坊生态,NFT抵押借贷,全流通市值2800万美元 5. OPUL(Opulous):Algo生态,音乐NFT版税投资平台,全流通市值3300万美元 6. ORDI:BRC-20龙头,全流通市值7100万美元 他选择的这些项目在我看来,有下面这几个特点: 1、除了ORDI以外,其它全部为平台和服务型项目没有具体的NFT项目。 这些平台和服务型项目全部是服务于具体的NFT项目。有意思的是作者一个具体的NFT项目(比如PFP项目、数字艺术品项目等)都没选。 我觉得这可能表明作者的两个想法: 第一,现有的PFP或者数字艺术品要么价格太高,很难有高增长的潜力,要么它们的风险很大未来可能归零。 第二,无论现有的NFT项目未来如何,作者认为NFT项目依旧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因此只要有NFT项目,就有交易和抵押等需求。 所以从这两方面说,投平台和服务型项目远比投具体的NFT项目风险小、潜力大。 2、除了一个是比特币生态和一个Algo生态以外,其它全部都是以太坊生态。 这足以说明在这个细分领域,以太坊占了统治地位。并且这里罗列的这些以太坊生态中的平台和服务型项目都是这个细分领域目前较为知名的项目。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目前诸多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知名的NFT或者数字艺术品项目。不知道这些二层扩展系统中未来会不会出现类似加密朋克、无聊猿、Artblocks这样的顶流项目。如果二层扩展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顶流NFT项目,那么二层扩展中出现类似以太坊主网那样的知名交易和借贷平台也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作者在这里把ORDI视为NFT也是一种比较另类的看法。看来在作者的眼里,ORDI尽管在形式上像ERC-20代币,但在模式上更像NFT。这也是我的感觉。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个细分领域,作者选了一个音乐NFT平台。我过去两年一直都比较关注音乐NFT平台的发展,比如Sound、Audio等等。但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音乐类NFT走得并不出彩。它们的模式基本上比较陈旧,看不到创新。而且相对于PFP类NFT,音乐NFT很难形成强共识,所以在传播和出圈效应上还是动力不足。 但与此同时,音乐NFT这个赛道又很让人割舍不下,完全不理睬它又让人于心不忍。所以这个赛道目前还是比较尴尬的。 音乐类NFT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出圈或者走出自己的特色,我目前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但我还是会持续关注它。 对Blur这个项目,我一直在保持关注,但并没有买入,原因有二: 一方面它的经济模式实在不行,目前看不到强赋能。所以我没有买入。 但另一方面,它现在确实是交易赛道的大明星,有Opensea不具备的优势,并且在创新方面比Opensea要强,是个很不错的项目。所以我一直在关注它。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39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三)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链游和元宇宙”这个赛道,Foresight Ventures罗列了下面几个项目: 1. Magic:ARB的链游平台,全流通市值排名为175 2. AGLD:以太坊生态,开发LOOT链,做全链游戏,全流通市值排名43 3. YGG:以太坊生态,去中心化游戏公会,全流通市值排名220 4. MC(Merit Circle):以太坊生态,从游戏公会发展到孵化器、风投基金和交易市场,全流通市值排名190 5. RLB(Rollbit Coin):以太坊生态,菠菜平台龙头,全流通市值排名529 6. HALO(HALOnft.art):BNB生态,提供元宇宙中的可视化DID协议,全流通市值排名15 他选择的这些项目在我看来,有下面这几个特点: 1 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太坊生态(包括第二层扩展) 这6个项目中,除了最后一个是BNB生态,其它全部都在以太坊或者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中。 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在这个赛道目前以太坊生态(包括其第二层扩展)还是占主要优势。可以展望的是,如果第二层扩展平台发展得更顺利,未来更多项目或者平台会大概率在第二层扩展爆发。 2 覆盖的面较广 作者在这个赛道选取的项目覆盖的细分领域较广,包括平台、游戏公会、可视化DID协议。从这个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围绕游戏/元宇宙发展起来的生态涵盖的细分领域是比较多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赛道目前都还不够完善,因此链游/元宇宙这个赛道出现爆款的项目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3 项目基本以服务或者平台类型为主,没有一个具体的游戏项目入选 有意思的是,赛道是“链游”赛道,但是作者所选取的项目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具体的链游项目。作者选取的全部是围绕链游服务的项目或者支撑链游发展的平台或者公会。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这些项目中AGLD曾经是我关注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原本是计划发展成Loot的治理项目,AGLD作为治理代币。但在Loot上线后,它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我大概在几个月前看到项目方转型希望做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但至今没有太多新进展的报道。 对AGLD的这个转向,我持谨慎的态度。一是目前的第二层扩展平台实在太多了,竞争太过激烈;二是目前没有看到AGLD打算做的这个二层扩展平台与其它家到底有什么较大的比较优势。如果这样,即使做出一个第二层扩展其优势又在哪里呢? RLB这个项目比较特别,是个菠菜平台。对这个细分领域,很多人是抱有一定负面印象的,但我个人对它持中性态度,我反而认为在区块链生态中,它起码能够做到中心化平台不具备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另外,人性这个东西几千年来都没有变过,未来也不会变,这个细分领域就是满足释放人性的。所以只要它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它就能颠覆传统的中心化平台,那它也值得被关注。 对现有的绝大部分DID类的项目,我一直存疑(虽然我自己也持有一些项目),为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现在绝大多数DID项目都发展成了半中心化,也即是说它们都希望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中通过引入中心化的元素来确定人的身份。我对这种不伦不类的方式不太看好。 其次,即便还有一些一直秉持去中心化做法的项目,大家的雷同点也太多,似乎看不到区别和差异。 另外,我也总感觉会不会目前的DID类项目没有真正抓到加密生态中的痛点,所以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可要可不要的,这导致它们没有一个能够火起来? 作者没有选任何一个具体的链游项目,这个做法值得我们注意。 坦率地说,我对目前存在的链游项目,尤其是一些老的,以P2E发家的链游项目也持谨慎态度。它们绝大多数似乎还没有找到能够继续扩展生态的思路。如果以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它们中大部分很可能会被淘汰。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5分钟
38
2年前

解读Foresight Ventures投资的项目(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分享了Foresight Ventures从“归零币”中选取潜力币的几个评判标准。 今天和大家分享它在DeFi赛道选出的标的,在这个赛道,他罗列了13个项目,并且把选择每个项目的原因罗列在了后面,它们分别如下: 1.VELO:OP链上的DEX龙头,采用VE33模式流动性激励 2.GRAIL:ARB链上的DEX龙头,最大打新平台 3.JOE:AVAX和ARB链上龙头DEX,做基于价格区间的贿选 4.ORCA:SOL链上头部DEX,SOL链在欧美地区仍有较强共识 5.MCB:ARB链上的合约平台聚合器MUX 6.GNS:合成资产衍生品DEX,包括加密、外汇、股票等类别 7.LYRA:OP和ARB链上的欧式期权平台 8.RDNT:ARB上的跨链借贷龙头,经济模型具有旁氏效果 9.GMD:GLP的Delta neutral挖矿机枪池 10.PENDLE:利率衍生品赛道处于早期阶段,解放未来现金流 11.SSV:去中心化质押基础设施,获得ETH基金会认可 12.SD:多链流动性质押协议 13.UNIBOT:电报交易机器人龙头,用户快速增长 他选择的这些项目在我看来,有下面这几个特点: 1、基本上没有选取任何老牌的DeFi项目 我们都知道,DeFi的龙兴之地是以太坊,在2020 - 2021那一波大潮中,以太坊上崛起了一系列DeFi巨无霸,比如Uniswap、Curve、AAVE、Compound、MakerDAO、SNX等。 这些霸主至今在以太坊乃至整个区块链生态中都占据着垄断地位。 为什么他没有选择这些霸主呢? 按照作者罗列的选取标准,我估计主要原因是这些老霸主基本市值排名都在100以内,不符合市值选取标准。 2、以太坊上的项目较少,第二层扩展上的项目较多。 纵观这一年多DeFi生态的发展,尽管以太坊在DeFi领域仍然占垄断地位,但似乎热点和创新越来越多的集中在第二层扩展。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选取的项目在以太坊中的并不多。 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到某种趋势:如果第二层扩展发展得更加迅速和扎实,变得既安全又省钱又高效,很有可能在下一轮牛市中,DeFi的创新和爆发点会更多的在第二层扩展而未必在以太坊。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选取的第二层扩展项目中,又以Arbitrum和OP生态为主,zkSync、zkEVM和Starknet基本没有。 这对那三个零知识证明的生态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它说明至少在一些资本的眼里,零知识证明的生态如果发展不起来,就算技术上多么先进,恐怕也渐渐会失去魅力。 3、以太坊生态中选择的项目偏底层架构 在以太坊生态中,作者选了个SSV,这是很底层的架构项目。似乎这一年多以来,以太坊DeFi生态中创新最热的领域就剩这个了。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些项目中,作者除了以太坊(包括其第二层扩展)生态,还选了Solana和AVAX链上的项目。我是不会选非以太坊生态的项目的。因为以太坊和其第二层扩展的组合一定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虹吸效应,把其它区块链上的项目虹吸过来。 作者还选取了机器人项目。对这类项目,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写过,我认为其门槛不高,很容易变成红海,所以我不会涉足。 总体而言,我认为现在DeFi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越来越小,越来越难。即便是一些被大众广泛认为很有潜力的领域(比如衍生品),至今都没有找到能够痛打传统中心化交易所的杀手锏。 我认为真正能够痛打传统中心化交易所的命门是:“无需许可”,而不是什么交易速度、用户体验。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5分钟
48
2年前

解读ForesightVentures投资的项目(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日,读了加密风投Foresight Ventures的一篇文章《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写这篇文章是受一个友商在上轮牛市中从“归零币”中找到百倍币的经历,希望复刻这个经历在本轮熊市中也从“归零币”中找到可能在下一个牛市中涨百倍的币。 文章阐述了作者的思路,并且给出了他看好的将近50个项目。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所以接下来我打算用几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我的一些想法。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就提到,要找“能活过一轮熊市,可以涨几十倍到上百倍的山寨币”。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这句话提到的大前提是要“能活过一轮熊市”。那怎么样才能算能活过一轮熊市呢?于是作者接下来便罗列了以下几个标准: - 技术面:高点跌幅曾超过90%,市值排名100-1000名左右。 - 基本面:GITHUB还在更新,社群还在运营。 - 筹码面:充分换手,筹码释放完成,存在主要做市商。 - 叙事性:有新概念,熊市期间新发币项目优先。 - 流动性:Binance、Coinbase、OKX等合规法币交易所。 在这几个标准中,我最认同“技术面”、“基本面”、“叙事性”这三个标准。 其中在“技术面”这一项中,我认为市值排名可以压缩得更靠后一些,比如选排名在500 - 1500左右的,这样选出来的币或许潜力更大。当然也可以把范围放宽,比如选市值排名100 - 1500的,不过这样放宽范围,投资者就要多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选了。 对基本面这一项,我认为一般用户估计不太会查看Github,所以可以更关注项目社交账号的活动情况------这就类似我在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对加密项目的“考察”。 对“筹码面”,我不大在意。因为我一向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资本操控顶多可以在短期内左右代币的价格,但无法在中长期左右;而且资本操控代币也是有相当大风险的,在投资市场大量“偷鸡不成蚀把米”失败案例。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资本能为所欲为地掌控筹码,更不认为一旦掌控了筹码就能翻江倒海。 一个项目想要在中长期表现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靠资本操控。 对这里所表述的“流动性”,我就更不在意了。在现在的生态中,短炒的项目上了大所往往意味着价格到顶,这是提醒我们散户要离场的重要标志;而真正的价值项目是一定会被大所上架的,但这个上架并不是项目沾了大所的光,而是大所沾了好项目的光引更多的流。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所上不上币在我这里都不是项目的加分项。 总而言之,对这几个标准,我的总看法是:作为中长期投资,选项目选的是项目本身是好是坏,而不是选资本、大所是否站台、是否操控。当然,炒作、投机那就例外了,不是我所讨论的议题。 此外,除了作者列举的这几个标准之外,我觉得还要再加一个注意事项: 那就是这些项目风险是相当高的,所以对这些项目我们一定要控制好仓位,一定要控制好情绪。 为什么呢? 因为普通散户在投资这些币时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上头。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在选这些币时,潜意识是冲着“潜力极大”的目标去选的。不管我们选出来的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记住它们顶多只是“潜力”而非“事实”上的“百倍币”。 可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投着投着就不由自主地自己给自己洗脑,潜意识中开始认为自己选出来的币就是“事实”上的“百倍币”,于是仓位越来越重,心态越来越不平衡,越来越焦躁。 这是大忌,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参考链接: 《Foresight Ventures: 捕获百倍币之归零基金计划》: news.marsbit.co

4分钟
46
2年前

提高加密资产的安全意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又有两家平台被盗了。 一家是重新冠名的HTX交易所,被盗资产据称达790万美元。 另一家是Mixin,被盗资产据称达到了2亿美元。 碰到这样的事,如果运气好比如像这次事件中的HTX那样,平台愿意对此负全责,那用户的利益还能有所保障;如果运气不好,平台当甩手掌柜比如像这次事件中的Mixin那样,平台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只承担50%的损失,那用户就只能自认部分或者全部倒霉了。 不管平台的态度如何,我还是想再次提醒我们所有的读者,大额、不用的加密资产不要放在平台,要尽量提到自己的钱包中好好保管。 像平台被盗这样的事件在加密生态中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对HTX(火必),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一定不陌生;可对Mixin,我估计很多读者就非常陌生了。 在这次事件中看到Mixin,我的记忆瞬间就被拉回到了那个曾经疯狂的年代。 那是2017年年末,正是1CO进入癫狂的阶段。在以太坊一举成名的刺激下,一个又一个号称功能独特、颠覆世界的平台横空出世,Mixin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这个网络将多种加密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引入其中,通过节点共识的方式管理资产、处理资产的提取、交易等。 XIN是这个网络的治理代币和效用代币。当年因为包括李XX在内的一众风云人物都纷纷为其站台而使得这个币在圈内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它也承载了不少投资者“一夜暴富”的梦想。 在我的印象中,把XIN推向高潮的是李XX后来成立了一个类似加密指数的产品,在初始构建这个指数的时候纳入了他认为当时最值得定投的三个币种,而XIN就是其中之一,另两个则是比特币和EOS。 由此可见XIN在李XX心中当时的地位。 当年这个定投指数出笼后,有很多投资者都跟着一起参与了定投。 那时的我虽然也有定投的打算,但对XIN兴趣不大,对EOS则还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所以虽然我知道这个指数,但并没有加入定投,也没有再继续关注过它。 后来,这个指数又与时俱进随着整个加密生态的进展新增了ETH、DOT、MOB和UNI。 从Mixin诞生起算到现在,也有将近6年了。在“币圈一日、人间一年”的节奏中,我们一晃已不知经历了多少物是人非: 当时的风云人物们有不少都已经纷纷离开了这个圈子---李XX现在已经完全转战教育领域,再也没有听过他对加密生态发表过任何见解。 Mixin这个平台和XIN这个代币在后来的岁月中几乎也鲜少再被提及。 直到这次平台被盗,才让我又回想起曾经的这段往事,想起这个生态中还有Mixin这个平台和XIN这个代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Mixin平台被盗的资产竟然高达2亿美元,足以可见这个平台在这么些年的运作中还是积累了不少加密资产。 在这次被盗的资产中价值比重占大头的是比特币。 资产被盗的受害者中绝大部分估计都是上一代加密资产的忠实用户。 我好奇的是当年跟投这个指数的投资者还有多少在这些年里一直保持着对这个指数的定投? 那些曾经的投资者中又有多少还继续在这个生态中奋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看到Mixin出现在这样的事件中,扑面而来让我感受的是历史留下的沧桑和岁月留下的伤感。

4分钟
35
2年前

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未来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读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从opBNB和以太坊L2的性能差异理解Rollup的瓶颈及优化方式》。 这篇文章从技术上用详实的数据比较了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和opBNB在性能方面的差异,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目前不多见的一篇横向跨生态比较第二层扩展性能的技术性文章。 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我相信很多读者已经非常熟悉了。OpBNB我们有读者在留言中问到过,它是币安支持的围绕BNB Chain发展的第二层扩展系统。 以太坊和BNB Chain算是目前智能合约区块链生态中最大的两个区块链了。但它们目前都困于主网性能的局限而支持发展了各自的第二层扩展系统。 其中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系统较多,而BNB Chain却较少。尽管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系统较多,目前却都面临一个较大的问题:性能依旧低下,远远达不到此前的期待。 这篇文章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比较了两个生态在处理性能方面的优劣,它得出的结论是BNB Chain由于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因此可以更好、更高效的处理第二层扩展的交易,使第二层扩展能够尽可能发挥在交易处理方面的优势。 因为BNB Chain和opBNB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此不评论这个结论,但文章中列出的一些数据却很值得我们关注。 文章提到: 在2021年,Vitalik曾经估计第二层扩展能够把其系统中的交易数据压缩到只有11%,据此,以太坊在比较乐观的状况下,每秒能够处理1万笔第二层扩展中的交易。 然而根据现在OP系统反馈的数据,它大概只能把其中的交易数据压缩到37%(这个压缩率远远逊于Vitalik的估算)。在这个压缩率下,根据以太坊现在每秒最大能够处理的calldata数据量(150KB),以太坊现在每秒估计顶多只能处理2000笔第二层扩展中的交易。 这基本就是现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的极限性能。 目前很多生态关注者所期待的EIP-4844即便被纳入下一次升级,它也无法提升以太坊处理第二层扩展系统中交易的性能(它只能降低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太坊生态想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大体上就只有下面三种方式可以推进了: 第一就是对以太坊本身进行改进,使得它每秒能处理更大的calldata。 但这一点在短期内估计不现实,因为但凡涉及对以太坊的更改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都要经历慎重的讨论和审查,除非很有必要,否则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第二就是第二层系统继续优化,提升其压缩数据的效率和性能,使其能将交易数据压缩到Vitalik曾经设想的11%。 这一点估计短期内也有难度,否则,第二层扩展系统出来这么久、出现这么多了,但我们似乎没有听到过哪个系统公开宣布在这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第三就是在顺着第二层扩展系统继续向下延伸发展第三层扩展,在第三层扩展中处理大量的交易然后通过层层向上递进压缩数据,使以太坊能够处理更多第二/第三层扩展系统中的交易。 而这似乎就是目前Arbitrum正在做的:推出Layer 3开发套件,让用户可以利用套件开发基于Arbitrum的第三层扩展系统。 这三个途径,到底哪个或者哪几个会被业界采纳并推进呢?我们还是让时间来回答吧。 参考链接: 《从 opBNB 和以太坊 L2 的性能差异理解 Rollup 的瓶颈及优化方式》:mp.weixin.qq.com

4分钟
43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