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投资与矛盾论:加密革命的依赖力量(三)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毛泽东主席在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革命后,破天荒地提出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村是革命阻力最小的地方也是传统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 二是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赖力量。 这是毛泽东主席领导的革命和传统各方力量所领导的革命或者施展的救国之路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 李鸿章感念自己于朝廷“受知最早、蒙恩最深”,因此为了挽救大清,他只能在揣摩上意的前提下搞洋务,他依靠的是朝廷,结果弄出来的是个“四不像”。这种努力注定只能在历史上徒留遗憾。 袁世凯起于小站练兵,他相信的是自己培养的北洋六镇,相信依靠自己精心打造的武装力量才能革命。结果他及其部下的所作所为只是如走马灯一般,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北洋政府”的短暂记忆。 孙中山先生开创了先河,想到的是联合世界待我平等之一切民族进行革命,结果发现他引来的各路外国势力都是有所图、有所谋的-------中国革命能不能成功人家未必在意,但能不能在这个过程谋利却是人家关注的重点。所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认为依靠力量要向内,开始隐约注意到农民和工人的重要性。 可是孙中山先生的英年早逝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变数,接力棒交到了蒋中正手上。但是这位国民党的新总裁依旧没有意识到农民和工人的重要性,只是在依靠势力上有了转变:改广泛依赖为重点依赖。对外重点依靠美国政府,对内重点依靠江浙财阀。 所以在很多关键节点上,他都因为受限于依赖力量的制擘无法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 在加密世界中,我们同样看到这样一幅幅众生相,我们以美国为例: 美国有不少传统大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因为和政府关系密切,深感加密革命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深感证监会和商品期货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可能实施的监管,于是为了不触犯“禁区”,专注于顶着“区块链技术”而不发币的系统,做得乐此不彼。 就算不得不发币,也就只有摩根大通小心翼翼地发个只能内部记账而无实际支付功能的所谓“稳定币”。 脸书稍有不同。它起于Web 2.0,相信自己培养的Web 2.0实力和打造的Web 2.0生态,那足够强大了,当然能够凭借这份实力和积累在加密世界再创辉煌。 还有一类项目则开放得多,他们要在加密世界培养自己的新势力,但是他们依靠的和看重的不是社区、不是用户,他们依靠和仰仗的是VC、是资本。 尽管他们在嘴上也喊社区、也喊用户,但他们用实际利益反哺的从来不是社区,更不是用户,而是VC和资本。 正因为这种不满聚集到了极点,所以去年,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景象:你的用户给你贡献了那么多,结果你说不发币,而是要改成上市回馈你的资方?好,那我来发币,回馈你的用户。 这类项目尽管前期及时地加入了革命甚至是开启革命的一份子,但在接力过程中却依旧没有意识到这场革命的依赖力量。如果这一点不改过来,不及时纠正,它们未来一定会在关键节点选择错误的方向而被历史淘汰,或者运气好一点:偏安一隅、不死不活。 注意,我在这里不是说VC、资本在这个行业不重要,而是我们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只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如果把VC、资本当成主角,那方向就错了。 这就是我对有众多VC、资本追捧的大项目格外谨慎的原因:我不是不看好这些项目,更不是反对VC和资本,而是会睁大双眼仔细看:你这个项目依赖的力量对不对?你有没有真正回馈你所依赖力量的实际举动? 上面这些例子的共同问题就是它们没有抓住革命的依赖力量。 然而抓住了依赖力量,革命就一定能胜利吗? 绝对不是。 对于中国的农民革命,毛泽东主席在著作中曾经指出:农民“由于小生产者的地位,亦存在着狭隘保守和散漫等弱点”。因此,首先要肯定农民革命性的主导方面,但同时又要看到农民的实际弱点。 因此毛泽东主席特别强需要一个有高度思想武装、理论武装,先进、强大的政党来领导农民进行这场革命。 同样的道理,加密革命所依赖的社区同样会有急躁冒进、狭隘保守、小富即安、目标不清、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视野等各种问题。 而这就需要项目方不断地、频繁地、密切地和社区互动,教育社区、引导社区,及时纠正社区中的各种错误,抑制各种不良风气,打造一个强大、有正确思维、长远视野的社区。 而要能做到这些,就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项目团队,他们要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规划、强悍的执行力。 只有这样,项目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加密项目(除了比.特.币这个特例之外)在技术和运行上要极尽所能的去中心化,但在运营和管理上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的核心领导团队。 这一点我认为对NFT项目尤其重要。 2021年已经有太多这样的案例:某些知名玩家迅速创立一个NFT项目,社区也很快围拢起来。但项目起来不久,负责人就彻底撒手。很快我们就看到项目开始人气涣散,社区也渐渐失去了凝聚力和驱动力。而发展到最后,项目就成了“三不管”、无人问津的状况。 抓住加密革命的依赖力量,发挥项目的领导作用,这才是通向加密革命成功的根本,也是我判断一个加密项目是否有长远前景的关键。

6分钟
39
2年前

加密投资与矛盾论:加密革命的性质(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我说中国自1840年来的近代史和现今的加密生态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其中第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两者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有的新技术、新革命但凡一问世基本上都被各类政府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资产所带来的革命却让全球大量政府左右为难:想彻底禁止吧实际上难以做到也不可能,并且还有可能使自己在这场革命中完全落后;不管吧又不行,因为它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引发什么后果、造成什么冲击以当下的视野很难判断和把握。 可这场运动是客观存在并且是以极其剧烈的方式在震撼这个世界,谁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漠视它的发展。 这不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的本质是一场彻底源自草根、发动草根又依赖草根的运动。比·特·币诞生和发展就给这场运动种下了这样的基因。 它的特点就是自下而上冲击现有的体制:最先从金融体制开始,然后扩展到更广泛的信用体制乃至大众的思维方式。 既然源自草根,那就意味着“将相本无种”-----所有毫无背景、毫无势力、甚至毫无资源的人都有了机会在这个新领域施展拳脚、甚至创造奇迹、“建功立业”。 既然所有人都有机会,那就意味着参与的人必然鱼龙混杂,我们既能看到“圣人出世”,也能看到“小人当道”。 而所有的ZF都只喜欢“圣人出世”,不喜欢“小人当道”-----但在我看来至少在现阶段,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是很难的。 这就注定这场革命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依旧会是以广大草根陆续加入的方式持续推进,并且注定“圣人”和“小人”会同时、层出不穷地出现。 对此,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但完全无需恐慌,要习惯这种残酷的环境。 我们知道了这场加密革命的本质和特点,再用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待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加密革命的主体就是草根,加密革命的胜利必然也要依靠草根。 比.特.币的兴起是不是依靠广大的草根?以太坊的兴起是不是依靠广大的草根?Uniswap的兴起是不是依靠广大的草根?加密朋克的突然爆红是不是依靠的广大草根? 在加密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我们用一个比较雅致的词来形容草根就是“社区”。所以我们能看到各个项目都在矢志不渝的扩张和建设自己的社区。 而社区的发起依靠的是“共识”,建设的目标也是“共识”,最终得到的成果还是“共识”。所以我们说哪个项目的共识最强,哪个项目就是加密世界的“王者”。 更通俗地说:哪个项目能够发动最广大的草根实质性地参与它,哪个项目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这是不是像极了中国的农民革命? 孙中山先生晚年意识到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所以在革命政策中加入了“扶助农工”,毛泽东主席则彻底贯彻了中山先生的想法。 理顺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评判项目,思路就会打开。 怎么样才能极尽所能地发动草根,让广大草根加入到这场革命?当然是极尽所能的去除一切障碍、降低一切门槛,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极尽所能地让广大草根能够参与项目的贡献和维护。 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去中心化”吗? 加密运动要成功,要颠覆世界首先它的底层基础设施-----区块链主链就必须要去中心化。 所以我对那些个只有21个节点才能参与的区块链不感兴趣,根源就在于此。 底层设施需要去中心化,上层建筑(应用项目)同样需要“去中心化”,需要发动广大草根积极地参与和加入。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看一个项目的潜力时特别在意它能不能在草根中迅速建立共识、凝聚共识的原因。 我可以暂时不懂它的商业模式、可以容忍它的“匪夷所思”,但绝不能忽视它在社区的影响和共识。 一旦我们发现某个项目开始快速在社区建立和凝聚共识后,我们就要高度关注甚至可以冒险参与了。 我买入加密朋克和无聊猿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看好NFT和链游同样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这两个领域有潜力凝聚最大的共识,发动最广泛的草根参与。 说到这里,不少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在加密世界,不止比.特.币、以太坊有共识,很多XX币也有共识啊? 甚至网络上不少所谓大V还喊出了:“无旁氏不加密”的荒谬口号。 我们怎么辨别旁氏和共识?这是有清晰思路的,我会在日后的文章中逐步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这类荒谬的口号如果不能辨识,我们就会在这场革命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5分钟
35
2年前

加密投资与矛盾论(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段时间以来,不少读者在文章末尾的留言中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归根到底都算一种: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就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回顾和分享。 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是我多次在文章中提及并且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中有一条,那就是我们做事情一定要辨识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 要讲清楚这其中的道理,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使用类比的方式,用一段我们广大读者都熟悉的历史为参照进行对比。 因此今天我们就和大家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片段: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是一段极其屈辱的历史。在内忧外患中,我们民族的无数精英分子纷纷为拯救这个国家和民族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这其中有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有见机行事的投机分子、有矢志不渝的革命志士。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都意识到这是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但凡有抱负、不甘寂寞的仁人志士们都躬身投入到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之中。 上启清末洋务、再及民国肇建、终至共和国成立,我们看到了: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的袁世凯、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的孙中山先生、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的蒋中正总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主席。 这些精英们各自领导的势力在中国政坛上轮番施展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手腕。他们无论在志气还是在才华上都堪称当世之绝,但最终只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农民革命取得了中国大陆的长久政权。 回望这段激荡山河的历史,我经常忍不住掩卷遐思,感慨万千。 为什么只有毛泽东主席领导的农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我看来其根本原因是毛泽东主席抓住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认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所以中国革命一定是农民革命。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就是农民的矛盾,中国革命的矛盾主体就是农民,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必然也要依靠农民。 抓不住这个主要矛盾,参与其中的势力无论其志气如何、才干如何最终都只能是抓住革命历程中的某个短暂时机、取得某个局部胜利,而无法获得最终、全面、整体的胜利。 所以其他各方势力(除了英年早逝的孙中山先生外)都只像一束流星一样在这段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中短暂地划过,其光芒和星辉再灿烂都只是一瞬间。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押韵并给我们警示。 审视今天的加密世界,我总觉得很多方面和这段近代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曾经的那些历史人物和各种做法都可以在今天的加密世界中找到活生生的案例。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借鉴和参考。 明天我会结合各种具体案例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看抓住主要矛盾的。

4分钟
80
2年前

如何保证加密资产安全?|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如何选择硬件钱包? 海外老牌的硬件钱包有Ledger、Trezar等,国内主流的有onekey、 imkey等,确保是通过官方网站购买,以防硬件钱包被动手脚。 Ledger官网:shop.ledger.com Onekey官网:shop.onekey.so Imkey官网:imkey.im 2、资产都放在冷钱包,定投怎么进行?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我主要定投的Token大致有:BTC、ETH、CRV、MATIC、MAGIC、AR。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我买的AR并不是Arweave上的原生代币,而是以太坊上打包成ERC-20的代币WAR(以太坊地址:0x4fadc7a98f2dc96510e42dd1a74141eeae0c1543) 从币价上来说WAR是紧贴AR的,但因为它被打包在了以太坊上,所以我交易起来更方便。 但WAR有没有风险呢?当然有。 风险就是一旦执行打包操作的这个机构倒闭,WAR可能就一文不值了。不过我为了交易方便,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另外这部分资产在我的整体配置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这6个币中除了BTC,其它(ETH、CRV、MATIC、MAGIC、WAR)统统可以直接在小狐狸或者Uniswap中直接购买而不需要去任何中心化交易所。 就以上面这5个币来说,用冷钱包可以这样操作: 我们拿到稳定币(这里我指的是以太坊上的稳定币:DAI、USDC和USDT;如果不是以太坊上的稳定币,就到中心化交易所换成以太坊上的稳定币)后,把用来留存定投的稳定币存进冷钱包。 需要拿稳定币购买上面5个代币时,把稳定币从冷钱包转到热钱包(比如小狐狸),然后再在热钱包中购买上面5个币。买完后马上把买的币转进冷钱包。 当我们想买BTC时,把稳定币转进中心化交易所购买BTC,买完仍旧是马上转到冷钱包。 当我们需要卖币时,把币从冷钱包转到热钱包或者中心化交易所,再在热钱包或中心化交易所中卖掉换成稳定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冷钱包直接连结任何dApp。冷钱包只做两件事:接收外面的转账、向外面的地址转账。 这样我们就最大限度保障了冷钱包中资产的安全。 此外,我以前已经提到,我对BTC的定投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以后用到中心化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这样中心化的风险对我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 3、把钱放到头部协议中去是不是又多了一层保护?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把不用的稳定币或者ETH放到AAVE、COMP存币获利或者用来质押。 早前的我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当Tornado Cash被美国政府制裁之后,一系列平时看起来中立、公正的DeFi协议立马吓得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阻止可疑地址进行操作后,我马上开始警惕它们了。 虽然事后,这些DeFi协议撤回了自己盲目、愚蠢的做法,但这种风险让我再也不敢太过于相信这些所谓的头部协议。 于是我把放在那些大协议中的主要资金全部撤了出来,只留了部分放在里面。所以我主要的资产仍然在冷钱包。 这场纷争是检验这个领域创业者底色的试金石,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关键时刻,谁是投机分子、谁是坚定的信仰者。 让我欣慰的是,在这次事件中,V神表现出了对去中心化、抗审查的执着和坚定。 4、api3我比较看好,毕竟预言机没几家,我也搞不懂第三方,第一方预言机。但是按照去中心化发展的话需要去中心话预言机。link数据不是去中心化的。请问如何看待api3? 这个项目曾经被誉为是LINK的竞争者,但目前看,发展的状况不如LINK,我没有投这个项目。 5、路印还有发展空间吗? 我没有投这个项目。 6、Link2.0 和质押以及 LTC 减半预期,能否有一波行情? Link2.0的质押和LTC的减半我认为带来不了什么行情,顶多也就是一点小刺激,一点小反弹。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噪音,我们不需要太关注这些。

5分钟
35
2年前

加密市场“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2023年,加密行业还有“黑天鹅”?》一文发表后,不少读者在文章下面留言提到某些加密基金可能暴雷、某几大交易所可能倒闭、某几个钱包是不是安全...... 看到这些我更加相信对越来越多投资者而言,2023年行业内不存在黑天鹅了。正如我在前面文章中说的“更坏的事件我们都能猜到主角可能是谁。” 读者猜的这些主角基本上已经囊括了所有的头部公司。那既然大家都想到了最糟糕的结局,我们就更不应该担心了。 至于大家猜测的这些事件会不会发生、以及某些更知名的钱包会不会出问题?恐怕没人知道,我们也不需要太花时间去琢磨。 我总是强调底线思维:我们要预先想到最糟糕的状况,然后预先做好防备措施。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惧任何灾难,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具体到如何防范上面这些可能的事故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只需要做好老生常谈的两件事: 不要把大量资产放在中心化交易所、要把主要资产放在冷钱包。 我自己则做得更彻底,连交易所的代币都不碰。 做好这些,剩下的,它该发生什么就发生吧。即便发生了,对我们的影响也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2023年我们没有悲观的理由------底牌我们都拿捏住了,还怕什么? 有读者提到现在圈里已经没人再谈项目、谈币了,更不要说期待牛市。我注意了这段时间的推特,也是悄无声息,连嘲讽行情的段子也快绝迹了。 我仔细把现在这个状况和曾经2019年那年的状况比较了一下。 为什么和2019年比呢?因为两个时间段都差不多是熊市开始后一年,都差不多处于悄无声息的状况。 但两者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2019年大家虽然觉得绝望,但当时各类区块链活动还在国内蓬勃开展,V神还到中国来参加香港的会议和北京的会议。尽管在会议上还被人当众怒怼,但整体而言大家还在圈内活动还有人关心各类议题。 但现在,国内几乎完全禁止了公链和加密资产相关的活动,V神也已经很久没有来中国了。更严重的是,除了圈内行情的萎靡,我们还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叠加打击,这恐怕会把不少散户投资者对这个行业残存的信心彻底击垮。 表面上看起来,现在似乎更糟糕。 但是,从整个生态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应用层都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状况:以太坊正在有条不紊地前进;第二层扩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DeFi、NFT、游戏的各个项目方们依旧在埋头建设。 我找不到任何悲观的理由、看不到任何的“更糟糕”。 还有一句话我也时常在文章中提及:机会总在鸦雀无声之时,风险总在人声鼎沸之处。按这个理解,我们现在是机会还是风险?是不是机会见仁见智(我觉得是),但显然不是风险。既然不是风险,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悲观了。 “过尽千帆仍有梦,眉眼清扬是少年”。 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熊市和起伏,我都是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个行业和看好这个行业。我对它的信心永远是一如既往的增加、永远看到的是光明的明天。 加密世界属于未来,我们是探索这个未来世界的第一代少年。老气横秋、哀叹自怜不是我们的气质,挥斥方遒、无所畏惧才是我们的本色。 2023年,我们继续携手共进。

4分钟
21
2年前

宏观经济分析如何指导个人投资?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12月23日的文章《散户如何理解投资机构的预测报告》末尾,有读者留言,大意是有些人对世界或国家发生的大事了如指掌,但对自己的人生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或压根没想自己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可能主要还是没有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作为投资者,我认为有养成一种脚踏实地、接地气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更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以实际为依据,一切着眼于自身。 投资市场非常实际也非常残酷,在市场中我们可是拿着真金白银在搏杀。一旦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脱离实际、脱离市场,就会受到市场毫不留情的教训,直接结果就是我们的财富会被无情地剥夺。 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随地要把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紧密地和自己的投资结合起来,把它们变成指导我们投资行为的第一要素。 而在诸多信息中,什么是首当其冲的信息呢?当然就是宏观环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说的就是大环境(宏观)与小环境(我们自身)之间的关系。 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不仅要知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要学会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会推导大环境具体地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小环境。否则只懂大环境而不会联系自身就成了只会夸夸其谈,而无法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大概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把手里的筹码抛出去的,我抛的点并不是整个市场的最高点,而是在大概率确认了市场环境后抛出去的。 确认的什么市场环境呢?就是美联储大概率即将开启加息周期。 而一旦开启加息,已经被华尔街资本左右的加密资产是难逃周期下跌命运的。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关系,我们就要想到自己手中的加密资产恐怕很难再有大涨的可能了,而是大概率会进入震荡甚至下跌区间。 这个时候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分批抛售、落袋为安了。 但我抛售完并不是马上就买入的,而是在5月10日的文章《当下的市场形势分析,以及我的投资思路》中和大家分享我开始定投的。 从开始抛售到再次买入,已经过了半年。这半年的时间里,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明确的变化:美联储已经(在3月)开启正式加息,并且加息开启后市场明显开始体现出加息的效应------所有的风险资产开始大步调回调/下跌。 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的加息一定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在加息周期,所有的风险资产都很难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此时,我们基本上可以确立,加密资产即便在较好的状况下也是保持震荡,而更大概率是开始持续下跌。 而根据我的定投习惯,我就是要找一个市场持续下探,并在接近底部的位置徘徊的区间进行布局。 因此,在对宏观走势有了这样一个大体判断之后,再联系到我们自己的投资布局,我们就可以开启定投了。 此后加密市场的走势基本应验了这个大体判断。虽然我设置的以太坊定投价是2500美元,但自那以后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以太坊都在1500美元以内震荡。所以如果我们坚持按时间定投,我们大部分定投以太坊的成本是在1500美元以内的。 我们虽然开启了定投,但这个过程也是艰难的。艰难的并不是行情的萎靡,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宏观经济开始恶化。 每位读者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今年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日常生活:是更繁荣?还是更萧条,更萎靡不振?我们有没有朋友变成了“灵活就业”?有没有曾经喜欢的餐馆突然间关门?有没有欠款的客户实在付不起尾款?...... 而所有这些不祥和的景象最终是会波及到我们每个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特别要注意安排紧急资金保证自己能在这场煎熬中活下来。我曾经给的建议是留18个月不工作也能活下来的钱。除开这笔资金之外,我们如果还有余钱再定投。 这是要求我们随时注意宏观的“气候变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意外灾难,要随时把大环境的变化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危,保证我们在恶劣的宏观环境下也能活下来。 今天和大家回顾今年的这三个片段,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宏观环境我们不仅要关注,更要学会将它应用到我们自身,让我们一边能顺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另外也能躲过时代洪流中的灾难和意外。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投资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5分钟
43
2年前

A16Z对2023年加密领域的趋势预测解读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A16Z对2023年加密生态中一些发展趋势的预测。原文链接如下所示: news.marsbit.cc 照例,我只选出我认为其中有可能与我们散户相关的领域。 1、完全链上游戏和自治世界 A16Z憧憬了一个“无法被删除或审查、不需要服务器并且可以活得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人(甚至组织)的生命周期的游戏世界”。 不过A16Z仅仅只是强调了游戏的全上链,但却没有提到游戏的广泛和无门槛参与。我认为这两点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点。 所谓的完全链上游戏是指游戏的每个环节、每种资产都在链上,只要区块链永存,那整个游戏就永存、就无法被外在力量干扰和逆转。 这种无法删除的游戏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了。它就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地球,但会比地球留给我们更多想象和奇迹。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有自己的周期,随着周期的到来生命或各种有形的物体会腐烂、变质最后化为灰烬。但区块链中的资产绝大多数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永存。 这种“物质”只会“越来越多”的世界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因此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未知、更大的惊喜。 然而仅仅有这样一种游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最广泛的参与和共建。只有最广泛的参与和共建才能创造奇迹、开创文明。 我曾经在文章中把这种游戏想象成一种更广义的游戏:它不仅仅是为娱乐而生,而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刚需。就像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开创人类文明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广义的游戏世界中开启全新的劳动、发明和创造,开创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 因此我对这种全链上,并且能够吸引全体加密货币持有者参与的链上游戏抱有最大、最终极的期待。 我相信一旦这种游戏诞生,在这里开创的先行者将拥有无法想象的回报、收获难以估量的财富。 不过这种游戏是否能在2023年产生,就无法断定了。但作为散户的我们,我建议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这类游戏的诞生和发展。 2、NTT(不可转让代币) 这是指不可转账的代币尤其指NFT之类,它有点类似V神提到的灵魂绑定代币。它一般根据一个地址所进行的链上行为、链上交易、链上资产等总结处这个地址的某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赋予一个NFT。这个NFT反应的就是这个地址独特的属性。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链上地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地址肯定都有独特属性,因此一旦这种和链上地址密切相关的应用被开发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将有机会平等参与。届时如何挖掘自己地址潜在的商业价值将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此前我在文章中介绍的Philand就很类似这样的应用,这样的应用会不会在2023年爆发或者大规模产生,我不敢断定,但我相信这样的应用接下来一定会加速产生,并且会产生爆款。 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个散户关注的。 3、元宇宙引领时尚潮流 “数字原生代、Z时代以及Alpha时代要求品牌能够在元宇宙中自我表达。在这一群体中,五分之二的人已经相信,在数字世界中,通过时尚来表达自我比现实生活更重要,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它们会在数字时尚上花钱。” 我完全引用了原文的一段话,因为对此我非常赞同。 这段话描绘出了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新兴行业:元宇宙或者说加密领域的时尚品、奢侈品行业。 时尚品、奢侈品行业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每个人在超脱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必然会有精神上的追求,而时尚品、奢侈品正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我认为虚拟世界时尚品、奢侈品的兴起源于2021年,由加密朋克的兴起而兴起,之后逐步带动起一大批知名IP和品牌,典型的有无聊猿、加密朋克、Art Blocks等。 但我认为这个领域现在依旧还处于很早的萌芽期,未来还会出现大量新的时尚品(NFT),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们在加密生态中彰显身份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在早期入手这类NFT,收益也会是颇丰的。

4分钟
41
2年前

2023年加密市场,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又到了年尾了,照例这个时候行业各个机构会对2022年进行总结,并对2023年进行预测。 要预测一个行业大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还是有章可循的。 基本思路无非是:目前行业碰到了什么问题,未来哪些技术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哪些新的应用出现了苗头,但还不够成熟,这些领域未来可能成熟。 但即便我们知道了大的发展方向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能把握其中的机会呢? 我认为未必。作为散户的我们关键还要找与我们散户有密切关系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挖掘才能找到我们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我准备研读手里收集到的大机构对2023年的预测,并对他们的预测发表一点个人的浅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Pantera Capital合伙人对2023年加密行业的6个预测。原文的链接如下: news.marsbit.cc 文章共分享了6个大方向,这里我只挑选其中3个我认为与我们散户有一定关系或者值得其中有我们散户关注点的预测。 1、作者预测在2023年,CeFi将持续整合,DeFi将继续增长。 今年几大加密机构尤其是FTX的暴雷无疑加速了DeFi的发展,未来我相信这个趋势依旧会大踏步前进。 然而对我们散户而言,我们选DeFi还是选CeFi,我们的目标难道仅仅是为了交易吗? 我认为不是:我们还希望能从CeFi或者DeFi平台分享它们的红利。DeFi平台发行的代币最初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期待,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用户。 然而如果现在这些DeFi平台发行的代币仅仅还是只有治理功能,而不能给持有者带来更多利益,我想它们发展得再好恐怕也与我们散户的关系不大。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几乎已经不在Uniswap上交易了,我绝大部分交易都只在小狐狸中用它内嵌的交易功能进行交易。 为什么? 因为小狐狸有可能会发币、会空投。如果要空投,那一般来说使用得越多得到空投的几率就越大吧?所以基于这个思路,我肯定尽量用小狐狸,而不会用Uniswap。 所以DeFi在2023年继续发展是一回事,但如何能给持有者带来更多实惠才是我们散户该关注的核心要点。 2、我们将看到大量零知识证明的使用。 关于零知识证明,恐怕一般用户听得最多的是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ZK-Rollup方案。这是目前使用零知识证明最热门的领域也是正在大规模落地的应用。 目前以太坊这些热门的ZK-Rollup方案中除了有Polygon支持的项目以外,其它一些重磅项目都还没有发币,因此对我们散户而言,可以关注那些尚未发币的项目。 对已经发币的Polygon(Matic),我目前是看好的,也在定投。 不过这些项目再好也都是明牌项目了,因为你、我、他大家都知道它们好,因此它们的关注度天然就高,所以发币时,恐怕价格也不会太便宜。 我倒是特别期待这个领域里出现一些不为人注意的项目:它们在刚上线时,恐怕大家看不懂它的使用场景,也不明白它的意义。 希望2023年,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些冷门项目。 3、为其持有者提供某种价值的 NFT,例如游戏 NFT 和身份 NFT,将扩展。 NFT的爆发起于去年(2021年),在去年,加密朋克和无聊猿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但在那一波热潮中,NFT给持有者赋能的途径并不多,主要就是不断地空投新的NFT,或者像无聊猿那样给持有发空投代币。 但这种模式发展到现在显然已经筋疲力尽了,各个NFT项目团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积极寻找新的思路。 从现在的发展看,似乎NFT的赋能在往两个方向走: 一个是结合实体进行赋能。比如最近美国特朗普发行了自己的NFT,给持有者参加聚会、面谈、甚至高尔夫的机会。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要么发行方本身有足够的实体资源能吸引人,要么发行方引入传统资本,借由传统资本的人脉资源为NFT赋能实体利益。 另一个是结合各类游戏,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拓展。目前无聊猿在做的就是典型的这类动作,比如最近无聊猿聘请了暴雪的COO任其CEO,寄望将无聊猿发展成为Web 3的游戏品牌。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个方向。但我又觉得无聊猿虽然在往这个方向走,但它现在似乎对社区不如此前那么重视,这与我理想中的路径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我期待的游戏最好是链上游戏,并且是能最广大发动社区参与的游戏。 所以我建议在2023年,我们找NFT项目要找那种依靠社区,发动社区的项目;找游戏类NFT项目要找那种依托区块链原生元素的NFT游戏。

5分钟
32
2年前

体验Web3通信协议 Push Protocol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以往谈及Web 3社交应用时,我总是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Web 3的社交在我看来应该是基于区块链原生特征衍生出的应用。 那什么是区块链最根本的原生特征呢?我认为是地址。 所以我理想中的Web 3社交应用应该有一款基于地址衍生出的应用。 大概去年,我看到一个基于地址的推送服务EPNS。 说起推送服务,大家多多少少都用过------我们的苹果、安卓或者电脑中经常不由自主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类服务。在Web 2生态中,商家或者平台会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向用户定向发送可能带来商业价值的信息,诱导用户购物或者消费。 在Web 2中,用户的信息和价值是密切和他的账号挂钩的。所以Web 2的推送服务可以基于用户的账号实现。 但在Web 3中,用户的信息和价值是密切和地址挂钩的:我们只要一看用户的地址中有什么NFT,有什么代币,马上就能知道这个用户的加密资产、链上行为和链上轨迹。 EPNS就是这样一个直接挂钩地址的服务:它让应用可以定向向地址发送信息。 去年当我刚看到这款服务时,它还只是特定针对以太坊地址。但现在这款应用已经可以支持其它地址了,比如Polygon的地址。所以它的名称也由EPNS改为了Push Protocol。 当我们进入这个应用的网站(app.push.org)并用自己的钱包登录后,点击界面左侧的“Channels”我们会看到如下界面: 这个Channels的主界面罗列了目前支持这个服务的所有应用。 在每个应用右边显示了一个“Opt-In”按钮。当用户点击这个按钮后,我们的钱包中会弹出对话框,要我们确认签名(无需付交易费)。当我们在钱包中确认签名后,这个按钮会由红色变成灰色,文字会变为“Opt-Out”。从此这个应用就会向我们登录的这个地址发送信息。发送的信息会显示在左侧的“Inbox”中。 而当我们点击“Opt-Out”并签名确认后,这个服务就被取消了。 我找到了大众比较熟悉的应用ENS,它显示的信息翻译过来大概是:千万别丢了你的ENS,我们会在你的域名即将过期时给你发送提醒信息。 显然对于持有一些ENS域名的我来说,这个服务就太有用了,所以我马上点击了它右侧的“Opt-In”按钮,然后就看到如下界面: 除了推送服务,它还有聊天服务“Chat”。这个服务在我看来当下还比不上推送服务。不过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用户进入Web 3,基于地址的聊天或交流也是很有可能爆发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款比较实用的应用。 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目前也发了Token(PUSH)。 我看了看它的价格走势图,从去年4月刚发行时的最高8美元已经跌到现在只有0.3美元不到了。这个价格显然不算高。 但这个代币目前似乎并没有被赋能。一个简单粗暴的想法是:未来当我们订阅这个服务时,它会不会要求我们用它的代币付费呢?

4分钟
19
2年前

人工智能与加密领域的结合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来,马斯克的另一大前沿科技公司openAI推出了聊天工具chatGPT(chat.openai.com),这款工具一出笼就风靡了科技圈。 很多朋友都晒出了各种新奇的尝试:比如模仿环球日报前总编的口吻写文章、完成一段代码编程、甚至给公司设计长远的战略规划。 我也忍不住好奇尝试了一下chatGPT的功能。 我主要问了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比.特.币? 大概花了不到5秒钟,它给出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以.太.坊的市值会超过比.特.币吗? 大概花了1分钟,它显示“An error occurred. If this issue persists please contact us through our help center at help.openai.com.” 看来这个问题,它答不上来。 我不死心,又问了第三个问题:Solana算是一条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吗? 结果这次不到十秒,它直接跳出上面那条错误信息。 我还不死心,又连问了两个问题,结果系统几乎不假思索地弹出下面这条信息: “Too many requests, please slow down” 系统说我问得太多了,要我慢点问。 上面我问的两个问题,我的内心是有答案的。 对第一个问题,读过我前面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认为在下一个牛市(大概2024年-2025年),以.太.坊的市值很有可能会超过比.特.币。 对第二个问题,我同样在前面的文章中表达过自己的观点:我一直认为Solana就是个靠牺牲去中心化满足其所谓高性能的链,其本质和EOS差不了多少。 这两个问题显然就不属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不是个逻辑推理题,它们纯粹属于基于个人认知和理解的问题,它们的答案也一定是见仁见智。 而要解答这类问题更多的还是要看个人的理解和思考,这需要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点目前的openAI暂时还有欠缺,未来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强,但无论怎么强,我相信总还是无法取代人类。 但目前的openAI已经强大到让人感觉到惊艳了,并且我相信基于openAI这样的商业应用不久会大规模爆发,AI将不再仅仅是烧钱的玩具,而会变成真正盈利的模式。 因此综合朋友们的反馈和我自己的感受,我对现在AI的发展有两种感受: 一方面我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我相信随着性能的不断优化,它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尤其是现在的OpenAI还具备了编程能力。照这个趋势发展,理论上总有一天它会自己上网、自己进行各种自动化操作。 把这一点映射到我们加密生态,现在我们进行的不少操作,比如进行各种链上交易、申请各种账号信息等这类工作未来估计都可以交给AI。 仅此一点,整个链上的活动未来会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复杂。 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人类本身面临的巨大压力: 比如在加密生态,按照AI当下这个迅猛的发展趋势,如果将AI应用到加密生态或者结合AI和区块链,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新的场景? 假如这个场景出现,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强项在哪里? 这是我们不得不提前思考的。 无论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我们会在里面起什么作用,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那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必须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注意提高自己的认知,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锻炼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生态中永葆价值。

4分钟
32
2年前

黑石集团危机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黑石集团(Blackrock)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其业务遍及全球各地。 在中国,黑石集团比较知名的业务是房地产投资。这几年,当中国房地产商人们纷纷出售套现手中的资产时,我们时常就能看到黑石的身影:比如去年黑石对SOHO中国发起邀约,取得了集团的控股权。 另外今年中国房地产商出现大面积违约、房产滞销,也有传言指黑石在积极布局“抄底”中国房地产。 黑石的CEO苏世民更是在清华大学设立了“苏世民学院”,密切黑石与中国各界的交往。 目前,黑石集团管理的资产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 就是这样一个金融巨无霸,最近却出现了让人不安的迹象。 上周四,由于投资者的赎回请求激增,黑石限制了旗下规模高达1250亿美元房地产投资基金BREIT(Blackstone Real Estate Income Trust)的提款。根据黑石的通知,公司在11月仅满足了BREIT投资者赎回请求的43%。 而在12月黑石将只允许投资者赎回该基金净资产的0.3%。 外界报道:投资者之所以急于赎回他们在黑石的投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怀疑黑石对其资产的估值。 因为在美国当下持续紧缩的金融环境下,道琼斯美国精选REIT总回报指数(DWRTFT)同期大跌了22%,而黑石的回报率却超过9%。 这种极大的反差使投资者怀疑黑石的估值模型有问题。 在我看来,这恐怕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更直观的原因:投资者在当下的环境中出于自保和规避风险,纷纷抛售金融资产,尤其是像房地产这样流动性不高的地产,以维持流动性。 任何一家金融集团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只能出售资产加速资金回笼。这也是黑石目前正在做的:公司上周四就宣布,将与合作伙伴VICI房地产投资信托达成协议,作价12.7亿美元将美高梅大酒店和曼德勒海湾度假村的49.9%股份卖给VICI。 导致黑石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还是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这让人不能不联想到2008的年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利率持续高涨导致房贷者无法再按时付房贷。 在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利率是4.25。 而现在,美国的利率区间已经是3.75 - 4。接下来12月中旬,如果按华尔街的预期,美联储加息50点的话,利率区间将达到4.25 - 4.5,达到(超过)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利率。 届时黑石及其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而一旦黑石为了应对危机持续抛售房产,以它这样的体量,它的动作会对华尔街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引爆新的雷都是值得相当警惕和高度关注的。 在早前一期质疑加息效果和预期被消化的节目中,我就讲过随着美联储加息,金融环境只会越来越险恶。所有企业面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大家首要关心的都是手中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流动性,都会抛售各类资产。 如果这个状况发生,加密生态也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市场上如果飞出“黑天鹅”,我们也不要意外。我们能做的还是首要维持好自身的现金流,保障自己安全渡过这个寒冬。

4分钟
97
2年前

Web3游戏现状与未来展望(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前一期节目中,我通过介绍The Beacon游戏引申介绍了游戏背后的平台Treasure DAO。 我之所以会关注Treasure DAO平台主要是因为它在发展游戏生态方面坚持激发社区活力、着力降低参与门槛等方面比较符合我的期望和观点,并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可以说The Beacon游戏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Treasure DAO坚持这个方向努力的结果。 不过像The Beacon这类的游戏在我看来还是狭义方面的游戏-----它把创造趣味性、可玩性作为游戏发展方面的重点,游戏中的叙事和行为都是虚拟、人为设计的。 然而我还期待看到另一种更广义的游戏-----它反映人们在加密生态中的真实行为、真实生活。那什么才是人们在加密生态中的真实行为和真实生活呢?就是用户在区块链(比如以太坊)上面进行的各种活动,留下的各种数据和轨迹。 因此我一直在猜测和寻找有什么样的应用能够反映人们的这些行为和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全新的加密生态中的“广义游戏”。 在2020年DeFi兴起时,加密生态中出现了一类集成用户链上数据并提供链上服务的应用(比如zapper.fi、zerion.io等),但在我看来这些应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它们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着重反映用户的资产和交易,偏重DeFi领域;另一方面对用户的行为描述似乎不够,在社交方面的属性也不强。 所以我认为加密生态还需要更有活力更生动的应用能够反映用户的这些链上生活。只有这样基于区块链数据和行为的应用才是加密生态的原生应用,才有可能成为生态的爆款。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款基于Polygon的小应用(land.philand.xyz)引起了一些玩家的关注。 这款应用目前既可以在Polygon主网(land.philand.xyz)上进行操作,也可以免费在Polygon的测试网(mumbai.philand.xyz)上进行操作。 这款应用的门槛非常低:只要用户在其钱包的以太坊地址上有一个ENS域名,然后在其Polygon地址上有一些Matic,就可以登录进行操作。 这款应用的操作非常简单:用户登录后,用他地址里的一个ENS可以领一块地,然后在这块地上进行各种设计,摆放各种小物品。 这些物品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Quest”,另一个是“Shop”。 “Quest”中物品是领域的。有一些免费:比如象征推特的推特树(Twitter Tree)、象征Discord的纪念碑(Discord Monument);有一些是必须符合资格才能领取的:比如曾经在Uniswap上进行过交互就可以领一个Uniswap的摩托车、在Opensea上买过NFT就可以领一个Opensea的帆船、在Snapshot中投过票就可以领到Snapshot的照相机。 “Shop”中的物品要用Matic买的,目前似乎都是免费。 这个应用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是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链接其它的土地,相当于将两个链上身份关联起来。用户可以用这种方式关联自己的朋友、社区等。 用户买到这些物品干什么呢?目前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这些物品放在自己的土地上,构建自己的“加密城市”。 这个应用还有一个Leaderboard,它显示了按名次排列的城市。点进任意一个排名靠前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物品,每个物品都形象地显示出这个用户曾经在链上有过什么行为,留下过什么足迹。 从“城市”的“繁华”程度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个用户的链上操作和经验是否丰富,用户的身份是否够酷。 这个应用从设计上看有点游戏的味道,但从玩法上看还没有提供太多交互性,所以也没有太多娱乐性,因此又不太像游戏。 但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一是它试图以一种更形象、更立体的方式展示用户在加密生态中的状态,更贴近加密生态的地气;二是它创造的土地关联方式打破了其它土地应用(比如Decentraland、Cryptovoxel等)中生搬硬套真实场景中距离的方式。 当然这些创新是不是能够引发出新的模式、产生新的场景还要看项目后续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团队的这种创新和探索是值得关注的。

5分钟
2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