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OP等L2网络的发展现状|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有没有可能Ordinals在比特币上先诞生,但最终在以太坊上做大做强? 如果我们把Ordinals和Ethscriptions分别算作比特币和以太坊上铭文技术的代表,那以太坊上的Ethscriptions其实出现得要比比特币还早,它早在2016年就出现了。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这个使用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只是到了今天才再被大家看重并提及。 我个人是非常希望以太坊上也能大胆尝试铭文技术,希望以太坊上也能有一个强大的铭文生态。 理论上以太坊里面使用铭文技术,它的创新会远远多于比特币,能创造出的场景也会远超我们的想象,因为它可以灵活地结合智能合约和铭文进行创新。 所以在以太坊上将铭文技术做大做强的可能性肯定有,但目前看以太坊在这方面的进展远远比不上比特币。 2、对比特币里的Bitmap有了解吗? 这个项目是我很关注的比特币铭文项目之一。它也算是目前比特币的铭文生态中发展得最旺、最快的项目之一。 目前已经有好多项目在围绕它进行开发和推进。 不过这些项目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它们把关注点和焦点放在了如何用技术虚拟地呈现出每一个Bitmap的场景,我认为这不是应用的关键。我认为应用的关键是如何在Bitmap上让用户形成互动。 倒是有一个项目有点意思:bitmap.rcsv.io。它让持有者进行社交聊天。虽然目前看上去非常简陋、非常单调,但这个方向我认为是对的,这是朝社交和游戏的方向在前进。 3、目前有比较关注的全链游戏吗? 我理想中的全链游戏按照现在最新的观点来说可能是一种被称为是自治世界的模式:也就是用户在里面能自己创造、共同协作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但目前看,我没有发现有哪个全链游戏是我想象中的这种模式。曾经有一个OP里面的OPCraft。因为那只是个试用版,所以后来停下来了。 还有一个以太坊上的黑暗森林(Dark Forest)。但这个游戏让我觉得只能算是一种尝试,它的理念和思路仍然是传统游戏那一套。 StarkNet上有一个由Loot衍生出来的项目,但目前似乎也没有太大的进展。 所以总而言之,目前的全链游戏还在曲折地探索。 4、Matic还有定投的必要吗?OP怎么看? 目前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越来越让人审美疲劳了,上线的系统越来越多,但这些系统的生态中都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最近上线了一个Coinbase的BASE。照理来说BASE的背景、团队各方面都是很好的。但结果近期还出了一连串的事件,虽说这些事件和BASE本身关系不大,但多少对生态的名誉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 OP给我感觉就是一直在走上层路线,关注点在和大机构、大财团、大项目合作。这条路走得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所以它缺少了一种“野蛮”的味道。而颠覆性的项目往往是需要在“野蛮”的环境中才能出现的。 这一点它比不上ARB。 但ARB目前的生态虽然丰富、繁盛,但生态中的项目整体看也没有很多新东西,基本还是在靠老项目撑腰。 Matic还有没有定投的必要我觉得完全看个人,如果不放心那干脆把这个钱投以太坊好了。 整体上我对现在所有的二层扩展项目都不太满意。

4分钟
53
2年前

CRV被盗是风险还是机会?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前天晚上到昨天,圈内最为震撼的新闻恐怕就是Curve受到攻击了。 导致这次攻击的根本原因是Curve使用的编程语言Vyper的某些版本出现了漏洞,导致Curve中用这些有漏洞的语言写的资金池发生了故障,从而被黑客利用掏空了池子。 由于这些池子中的资金关联到一系列DeFi项目,所以这个漏洞又连带把一系列DeFi项目拖下了水。 与此同时,受这个消息的影响,Curve代币的价格出现了暴跌,一度导致其链上价格跌到只有不到0.1美元。而CRV价格的暴跌甚至差一点导致AAVE上Curve创始人抵押的资产被清算,幸好Chainlink采用的是链上链下价格的加权才避免了这场灾难。 截至到写稿时为止,这场事故总共导致的损失已经超过了5000万美元,CRV的价格恢复到了0.6美元左右。 这场事故之所以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Curve是整个DeFi生态的基石,在整个DeFi的稳定币和大额交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基石出现故障,也就意味着它撼动了整个DeFi生态的安全。 第二是这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Curve使用的编程语言出现了故障。 幸运的是在整个DeFi生态中Vyper并不是使用得最多的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所以Vyper的漏洞影响的项目非常有限。 可与此同时,另一个更让人担心的隐忧浮现出来:如果DeFi生态普遍使用的编程语言Solidity出现问题,那整个DeFi生态(Uniswap、Comp、MakerDAO、AAVE等等全部是用Solidity编写的)是不是会全军覆没? 看到这件事,我想起两周前和几位朋友私下交流EIP-6551时发表的一个看法-------以太坊生态的创新越来越依赖智能合约,而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又远远跟不上创新的脚步,这样的发展路径会不会反而会影响生态的发展? EIP-6551我在文章和节目中介绍过,它能够给NFT关联钱包,增加NFT的灵活性从而产生相当复杂的应用场景。 对此我固然觉得它好,可另一方面,我觉得它“太重”了。 所谓的“重”是指它在创新的同时,给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给用户体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担心这样高度复杂的应用一旦解决不好潜在的安全隐患反而会阻碍普通用户的使用。 因此我越来越期盼以太坊生态在一边发展智能合约创新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尝试另一种路径的创新:就是我多次提过的铭文技术。它只需要将数据写在链上,而执行机制可以灵活地放到链下。 这样做在安全上灵活性更大,即便出问题,补救措施也能更高效地发布。 如果铭文技术能在以太坊生态中发展起来,会极大丰富整个生态的多样性,给项目方和用户更多的选择。最终通过市场竞争让这两种创新路径找到各自最适合的应用场景。这一定会使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态更为强大和灿烂。 有读者问,这个时候(CRV价格暴跌)是否可以加大买入CRV。 对此我认为要谨慎。 一般来说我把影响币价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外部因素(比如宏观环境)影响了币价。 比如美股暴跌导致加密资产暴跌、SEC乱来导致加密资产暴跌...... 在这些因素中加密资产本身的基本面完好无损。这个时候币价的暴跌我求之不得。这时如果有条件加大买入,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类是影响基本面的因素影响了币价。 比如团队严重内讧、项目出现根本性缺陷...... 在这些因素中加密资产本身的基本面很有可能受到影响。这个时候的币价暴跌我认为就要谨慎对待了。 具体到Curve这件事,虽然事故的根本原因不在项目方,但Vyper是否会继续爆出其它的安全事故?这场事故是否会继续动摇人们对Curve的信心等一系列疑问目前看还是未知数。 所以我不会在这个时候买入,相反我建议先暂停对它的定投。等更多的调查结果出笼,确认这只是偶然事故后,再做决定。

5分钟
47
2年前

比特币生态项目Ordi未来价值如何?|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比特币生态的龙头Ordi,在下个牛市能活跃起来吗? 我觉得Ordi能否在下个牛市活跃起来完全要看比特币的整个生态。单靠一个共识就能持续、稳定地支撑一个币(比如比特币)的币值,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虽然Ordi现在初步具备了一点点类似比特币那样的共识,但如果未来比特币的铭文生态无法发展出持续繁荣的应用场景来不断吸收和凝聚共识,Ordi最终的价值会非常有限。 我对比特币的铭文生态还是抱乐观态度的,我会一直跟踪、观察它走完下一个牛市。 2、实物上链怎么解决信任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以前较早的文章和节目中表达过一些观点。总的来说实物上链的信任问题要解决最根本的还是要依赖中心化机构,没有中心化机构背书,这个流程就不可能走通。 而中心化机构在整个流程中在很多步骤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而且这个场景最终能否做大完全取决于监管的态度。 而要和监管周旋获得监管的牌照这又变成了传统中心化机构的拿手好戏。 所以这个场景即便有利好,那利好的也是中心化机构,不是散户。 3、有没有可能通过实物上链能把加密生态带到更广大的群体? 我认为这里所指的更广大的群体是指普通用户。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么目前普通用户进入加密生态有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原生加密应用(比如钱包、助记词)对普通用户太难用,体验太差; 二是加密资产在多个国家严格被禁止。 实物上链在我看来没有解决上面两个障碍,所以我不太认为单纯这个场景能把更广大的群体带到加密生态。 或许实物上链能把更多机构带到这个生态,但最终这个生态的繁荣还是要靠普及、普惠、走向大众。 4、目前公司的治理分配结构可不可能变成加密生态中的治理代币来实现并进行利益分配? 我相信DAO、治理代币是未来加密生态的重要组成,它们肯定会在组织治理和利益分配中取得传统企业无法取得的效果。 但恐怕这条路还有点远。 用DAO或者治理代币来改造公司的想法早在2017年1CO中就被大量提及,但目前看几乎全军覆没,就连老牌的Aragon都在苦苦支撑。 这说明可能目前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机制还缺乏创新,还有待突破。 5、曾经的万象区块链的肖总判断未来5年区块链应用会大爆发。区块链最真实的场景在哪里? 我估计这里所说的应用十有八九又是在指什么实体行业、什么已有应用场景中怎么应用、怎么爆发。 如果是这种思路,那我一贯是不认同的。因为我总是认为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很多时候是要创造全新的场景,而全新的场景一定是基于它自身的生态发展出来的。而它自身的生态未必和当下现有的生态有那么大的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把头低下来看着现在、甚至转过头回望过去;而要深入到技术生态本身,看看生态本身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趋势。 比特币、以太坊、Uniswap、Curve、加密朋克、无聊猿等等这些到目前为止被公认为加密生态中颠覆性的应用没有一个是和我们现在的应用场景、现在的实体经济相关的。 为什么? 因为加密生态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自己的发展方向。它一定是先把自己的生态发展成熟了再外溢、反哺到现实世界。 在现阶段,它在诸多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生态本身的需求。 注意:我不是说加密生态不会应用到现实生活,我坚定地相信它未来一定会像互联网一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肯定不是现在。 一个三岁的小宝宝,又聪明、又可爱、又健康,简直是人见人爱,我们都知道它未来会成大才。 这时候有两批人。 一批人天天问他:你能不能解一个希尔伯特数学问题?能不能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另一批人天天逗他:给他讲好玩的小故事,给他玩好玩的小玩具,陪他开心、陪他笑。 哪批人的做法更符合他的生长规律?更能看准他的发展趋势呢?

5分钟
69
2年前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逻辑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加密生态中有不少鼎鼎大名的风投。他们中某些的投资理念和眼光是很让我钦佩的,我总是密切地关注他们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论文,希望学习和了解他们对行业最新的看法。 除了关注他们的投资理念以外,我也非常关注他们的投资操作,尤其是对加密资产进场和离场时机的把握。 对这些顶级风投,生态中有很多专门的团队监控他们在链上的一举一动并经常予以曝光。过往我就一直非常留意这些顶级风投被曝光的操作,想看看他们的操作及投资收益到底如何。 最近顶流风投Paradigm几笔对MKR代币的链上操作就被Spot On Chain给抓到了。 看完它的链上操作,我觉得其中透出的一些信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一是因为我觉得它链上操作的一些动作值得探讨。 其二则是MKR这个代币正好是我熟悉的-------它是我投资的第一个DeFi代币,也是我在2019年大熊市中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第一个入手定投的代币。所以我对它的操作记忆历历在目,正好能和Paradigm的操作进行一下对比。 首先回顾一下我在上一轮熊市到牛市中对MKR的操作: 在上一轮熊到牛的过程中,我对MKR的操作非常简单:就是熊市定投,牛市抛售。 2019年我开始定投MKR的时候,它的价格才400多美元;而同期的以太坊才200美元不到。所以当时对到底要不要定投MKR,我是犹豫了一阵子的。但是想到MKR的诸多独特性,想到分散风险,我还是投了。 不过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残存在心底的犹豫,我对MKR定投的时间并不长,记忆中大概在它超过600美元后就没有再继续定投了。所以我的仓位并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后来到来的牛市中逐渐忘记了我还曾经定投了MKR。 直到2021年年底左右,我开始抛售比特币和以太坊时,全面清点我的仓位才发现我还有一批MKR。它那时的价格已经是2600多美元。我没有多想,就一次性全抛了。 事后算了算,我大概平均成本在500多美元,然后最后抛售的时候是2600多美元,大概就是5倍左右的涨幅,这个涨幅还不如定投以太坊;更遗憾的是,我完全错过了MKR在5月份达到的峰值----------它曾经在最高点接近6000美元。 这就是我定投和抛售MKR的过程。 下面我们看看Paradigm的操作。 根据Spot On Chain的数据,Paradigm分别在下面这些时段买入了MKR代币: - 在2019年2月以500美元从Bitfinex买入了1000枚MKR。 - 在2019年的私人交易中,以500美元购买了35908枚MKR。 - 在2020年3月的拍卖中使用360万枚DAI买了14272枚MKR,也即每枚MKR的成本为252美元。 下面是Paradigm卖出MKR的记录: - 2023年3月16日以均价740美元向Coinbase存入4800枚MKR。 - 2023年7月27日以均价1187美元向Coinbase存入3000枚MKR。 从他的买入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500美元左右的价格总共在2019年买入了36908枚MKR;另外还在2020年3月DAI的脱锚事件中以252美元的成本买入了超过14000枚MKR。 也即是总持仓超过50000枚MKR。 但是他在之后2023年的两次卖出中总共也只卖出了8000枚不到。这8000枚也只是占到了他总持仓的20%不到。 因此,总体上看,Paradigm的出售行为不大像是获利了结而更多的像是为了资金周转而进行的套现。更进一步推测,对MKR,我觉得Paradigm似乎是抱着长期持有不考虑周期操作的态度。 但这个操作在却错失了在上一个牛市高位套现的时机。 实际上,类似Paradigm这样的操作在大机构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这样?个中原因作为散户的我们无从知晓。 但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散户的我们如果能抓住牛熊周期,在一个周期中把握熊市坚定买入,牛市坚定抛售的策略,我们的收益是有可能超过一些顶流风投的。 在Paradigm的操作中,他在2020年3月DAI的脱锚事件中敢于花大手笔买入MKR在我看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是值得学习的。 我记得当年,关于DAI脱锚、Maker严重亏损的新闻铺天盖地,乃至于很多人都认为Maker是不是要摇摇欲坠了?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一切都已云淡风轻了。

5分钟
50
2年前

TG机器人项目的长线价值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期,一系列基于TG的机器人(Bot)项目在圈内迅速走红。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TG是加密生态中大量用户日常使用的交互工具。这为这类应用储备了潜在的用户群体。 二是这类应用满足了很多用户自动化和流程化的需求。它使得用户在TG里可以享受一站式和加密生态相关的各类服务。 这类机器人应用主要分为三类:交易、薅羊毛和交互问答。 在我看来目前已有的这三类项目都不太算原生的加密项目,但其中交易类项目和加密生态的联系更为紧密,使用的频次也更高。因此在这三类项目中,我更加关注交易类项目,对它们的思考也更多一些。 在交易类项目中,当下最红的就是Unibot了。这个项目自上线以来,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十倍,在当下的加密生态中,除了迷因币之外,它算是妥妥的明星了。 这两天参投Unibot的某个风投还专门撰文透露他们投资Unibot的原因。这更把这类项目推向了风口。 我看一个项目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长线价值,而看这类项目的长线价值,我主要从下列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这个项目的门槛如何? 一个项目的门槛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比较“虚”的门槛,通俗地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形强大的门槛,比如由共识形成的门槛、由生态形成的门槛;另一种则是比较“实”的门槛,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门槛,比如在技术方面形成的门槛、团队实力方面的门槛。 而在这两种门槛中,“实”的门槛稍微容易建立,而“虚”的门槛不大容易建立。但是“虚”的门槛一旦能够建立,项目在生态中的地位就会非常牢固。所以最终一个项目最强、最坚固的堡垒就是它能够建立“虚”的堡垒。 对这类项目而言,它们目前暂时还看不到在共识方面有什么门槛,也看不到在生态方面形成的门槛,所以它们目前没有太多“虚”的门槛。 而在“实”的方面,现在唯一可以关注的就是这些应用直接能给用户带来的收益。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技术,更确切地说是需要高效的算法和执行。 这类算法和执行要做好需要极高的投入,这个条件恐怕是目前众多加密团队所不具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投入,那做出来的东西门槛并不会太高。现有的生态中已经有大量的量化团队就在做这方面的事,并且绝大部分都没有展现出很高的门槛。所以在“实”的方面,我感觉这类项目也不大容易建立门槛。 此外,如果这类项目的热度持续升高,我相信大量的量化团队会冲进来把这个领域变为红海。 所以整体看,这类项目目前无论在“实”还是在“虚”,都看不到太高的门槛。 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项目似乎不大容易形成“虚”的门槛。这一点从现有的量化交易领域似乎就能看到影子------加密生态发展也有十多年了,可无论国内外,我们都没有听说过有哪个量化交易团队是圈内执牛耳的。 二是这类项目给代币赋能的想象空间大不大? 这类项目的代币赋能非常直白:就是从机器人交易中赚取手续费,然后再在交易的某些步骤加上“税收”或者各种名义的扣费。 这种收益和市场的牛熊密切相关,也和整个加密生态的市值密切相关。虽说整体上看加密生态未来的市值是很乐观的,这类交易机器人在牛市中估计也能收获不菲的手续费。 但是这类应用由于门槛不太高,因而很容易变为红海,从而把这个领域中每个项目的收益率拉低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所以在我看来,它的代币赋能想象空间也有限。 因此我对这类项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目前只观察,不动手。

4分钟
47
2年前

再谈WorldCoin及个人隐私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WorldCoin实在是火得让人出乎意料。 连Vitalik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他对这个项目的看法。我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是小心谨慎、“不偏不倚”,文章最后的总结读起来有点像个和事佬。 网上基本上是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解释为什么要用采集虹膜这种方法,以及解释使用虹膜这种方法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 第二种是认为采集虹膜有风险,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对这个币,我曾经写过文章也做过节目。在文章和节目中我表达和赞同的是第二种观点。今天我依然坚持和赞同第二种观点。 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不太关注这个项目收集虹膜的过程是不是能100%安全,而是担心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那以后千千万万个项目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这条路,冠以无上崇高的目标,光明正大地用这种方式收集每个人方方面面的隐私。 我想强调的是这个项目收集虹膜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就有问题,用这种方法防止女巫攻击的思路就偏离了加密生态的基本精神。 这对加密生态来说是灾难。 无论是我自己在加密生态的早期经历还是后来阅读到的加密先驱们的早期经历,我都能很强的感受到加密生态早期和现在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区别: 在2020年以前的加密生态,无论它在人们的印象中有多么的幼稚(功能单一)、多么的不堪(比如1CO),但它始终都在恪守一个传统: 加密项目方(除了中心化交易所)从来不会试图用各种手段获取参与者的隐私信息,更不会为了阻击“女巫攻击”、为了证明参与者是一个真实的人类,而把获取个人身份信息的做法正当化、合理化。 在我看来,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仅是加密生态的精神传承,更是加密生态的目的之一。 如果不用秉持这种精神而是把问题简化为单纯为了防止女巫攻击、证明参与者是真实的人类,那中本聪为什么还要在比特币中使用POW共识? 直接规定参与者必须用邮箱登录、必须拍照验身份不简单得多? 正是因为中本聪把隐私视为比特币的支柱之一,让人们看到了项目背后闪耀的灵魂,才会有那么多的先驱奋不顾身地冲进这个生态,为这个伟大的生态布道。 “女巫攻击”、机器人捣乱当然是这个生态中的污秽,可加密生态就是要想方设法用技术手段来阻击这种攻击、阻遏这种捣乱,不是吗? 这是加密项目方在技术实现时就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必须严肃认真要解决的问题。 不从技术实现上考虑如何阻断这种攻击、阻遏这种捣乱,而是直接跳过这个步骤采用最原始甚至最粗鲁的方法依靠强迫掠取个人隐私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做法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堂而皇之、甚至光明正大了? 在我看来这种转变始于2020年后生态内开始流行的一类做法:项目方们或者为了推广、或者为了防止薅羊毛,而要求参与者们在完成一定任务后还要在推特上转载,再后来还出现了要求参与者用邮箱注册用户,并且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 我们要把加密生态扩圈到传统的Web 2用户,但传统的Web 2用户不习惯用钱包。 可这种方法就能阻止女巫攻击? 对专门的薅羊毛团队而言,哪个不是攒了一堆僵尸账号、一把僵尸邮箱专门应付这类要求? 对真正以兴趣为出发点参与这些项目,手里没有僵尸账号的用户反而被逼不得不用自己真实的账号参与。 所以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是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 更有甚者,生态内还出现了项目专门设计一堆任务:让用户先关注推特转发、再加入Discord验证、还要登记邮箱收验证码,就差最后一步拍照验真人了。 这种攫取隐私信息的方法我看比一些传统的互联网应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在申请互联网邮箱时都不需要这么多步骤。 对这些项目我在早期还耐着性子尝试参与了一下,现在我一概不再参与。

4分钟
44
2年前

从ETHCC看以太坊最近的创新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分享了对以太坊第二层扩展近况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在这个细分领域目前的状况是:大家都在建设基础设施,但上面目前还没有跑出爆款应用。 所以这个领域的发展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潜力。 除了这个细分领域之外,在这届的ETHCC上谈得比较多的还有另外几个细分领域:基于Lens的社交、Uniswap X、Chainlink的跨链互操作性协议和基于Gnosis Pay的链上支付应用。 Lens是Polygon生态也算是整个以太坊生态中目前较为知名的社交协议。这个协议上线于去年2月,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基于这个协议已经衍生出了不少具体的去中心化应用,比如视频分享、内容分享等。 这些应用(比如视频分享)确实在某些方面解决了中心化应用中固有的一些问题(比如抗审查、抗干扰),但它们目前始终没有走向更大的用户群体。 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可能是解决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用户的刚需或者是用户的刚需但体验不好,所以没法得到用户的青睐。 Uniswap新出的这个X版本在圈内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就像它过往推出的版本一样,每次Uniswap的创新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它的创新能力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乃至整个以太坊生态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这个创新真正要给整个生态带来新的应用爆发,吸引新的用户进场恐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和酝酿。 Chainlink的跨链互操作性协议并不是本次大会才被公开的,我记得今年早些时候这个协议就被很多人研究了,人们常常拿它和LayerZero比较,把这两个项目看作是Layer 0这个赛道的标杆。 这个细分领域主要解决的是区块链主链之间的跨链操作。 但我一直以来对区块链主链(非第二层扩展)之间的跨链应用持谨慎态度。尤其在当下越来越多区块链主链生态明显出现颓势的情况下,这些主链生态要么逐渐凋零,要么最终变为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即便有一些主链能支撑下来,里面的生态应用恐怕也难以成大器。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这种主链之间的跨链应用会有多大的空间和潜力呢? Gnosis Pay着眼解决的是数字货币的支付问题。 这个应用场景曾经是加密生态的先驱们相当执着的领域。一大批早期数字货币(比如瑞波币)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解决比特币在支付应用中的不足和缺憾。 把加密资产作为日常高频使用的支付货币和把它们作为价值存储的标的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尤其强调用户体验和币值稳定。 要有好的用户体验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网络设施,还需要区块链技术本身能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从这个角度看,恐怕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不足以实现这样的体验。 而要实现币值稳定,在目前的加密生态中只有稳定币可以做到-------更准确地说是美元稳定币。 可在美元能够畅行的地方,有多少人会专门去用稳定币进行日常生活的支付呢?而在美元无法畅行的地方,想必要么受到了强监管要么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这样的地方又如何能让稳定币流通起来呢?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这个应用场景的潜力并不大。 总之,这届ETHCC大会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亮眼的新议题,也没有让人惊艳的的新场景。即便有一些创新也只是给未来新应用的爆发打下了技术基础,但未来新应用是否会在这些基础上成长出来,是否会在这些领域爆发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4分钟
35
2年前

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近况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对关注以太坊发展近况的读者来说,近期在法国巴黎举行的ECC大会无疑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这次大会上,诸多以太坊生态中的重要赛道和项目都被提及。其中引发我联想的就有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之所以我会对这个赛道比较敏感,主要是我过往对它的关注度较高,并且在文章和节目中曾经从多个角度表达过我的看法。而且近期,一些生态内比较重要的项目都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上有较大的动作。 记得在比较早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在一大堆兼容EVM(以太坊虚拟机)的第一层区块链前景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们的生态长期看很难和以太坊竞争,另外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大概率会是今后加密生态的一个主流。 因此这些一层区块链最终的出路恐怕是被迫转变为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我甚至还专门说过BNB Chain。我认为它未来真正的出路也在变为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但这样做对X安来说太难,它很难委屈自己的身段做这样大的转变。 尽管BNB Chain在苦苦支撑,但其它的链已经等不起了,比如另一个本身是一层区块链另外也做跨链业务的项目:Celo。 这是一个较早就上线了主网的区块链。这个区块链早期主打支付应用,但后来发现效果不佳于是赶紧转身兼容EVM,抓住了一波EVM链爆发的红利;再后来它积极开发了跨链桥,在跨链领域也积攒了一定的影响力。 现在它转身变为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紧跟下一个趋势。不管这个动作是否功利,但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现有的区块链正在积极谋划转身二层,而那些根本就不是区块链的项目现在也踌躇满志地开发自己的第二层扩展希望借这个东风找到新出路。 比如在2021年大火但后来迅速熄火的NFT项目Loot。这个项目曾经有一个相关的治理组织AGLD。它们现在也宣布要开发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据称团队要在这个第二层扩展上彻底重新打造Loot生态。 不管这个动作最终能否挽救Loot,但现在看来,恐怕也找不到什么叙事能比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更能吸睛了。 除了这些在围城外想拼命挤进围城中的项目外,目前正在围城中厮杀的项目也是巷战正酣。 我们都熟悉的Polygon近期宣布要重整生态------进行代币升级,把Matic换成POL,并且把整个生态的所有子项目接近都变为不同类型的第二层扩展,然后在所有这些生态中统一使用POL,为POL最大化赋能。 以太坊嫡系的Linea近期也上线了主网,在大力吸引项目入驻生态。 包括众多以太坊核心开发者投资的Scroll据称下个月也要上线主网。这么着急恐怕也是被目前急迫的形势逼得不得不快马加鞭。 面对这些后来者的竞争,现在已经上线了一段时间的OP、Arbitrum、zkSync、StarkWare也在继续狂奔。有的升级版本,有的密切和生态内的大项目合作,有的甚至火急火燎地推出了Layer 3。 有时候,看着这些层出不穷的第二层扩展项目,再看看它们生态中真正能打的应用,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在现在诸多第二层扩展中生态最好的恐怕就是Arbitrum。但即便是Arbitrum上现在的生态相比以太坊也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Arbitrum本身的潜力在我看来还远远没有挖完。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和即将涌现出的一大堆第二层扩展恐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空城”-------生态中真正有用的项目不会太多。 这种状况恐怕得持续到2024或者2025牛市到来。届时每当出现一个新玩法,诸多第二层扩展中就会出现一堆仿盘,这才会带动它们生态人气的聚集。 再说回这些第二层扩展项目的代币。 就目前的状况看,它们存在的问题依旧没有很大的改变:代币赋能好的生态不够给力(比如Matic)、生态给力的代币赋能不够(比如ARB)。 这个状况最终会演变出什么结果恐怕也得等到牛市到来才会真正的见分晓。

5分钟
42
2年前

浅谈财务安全缓冲期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的文章其实和加密生态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前天当我看到恒大惊天的债务,想到这个后果最终会被转嫁到无数家庭,又想到这几年因为宏观环境的转型,多少正当壮年的中产被迫变为灵活就业者,深深地感到在时代的变故下,个人实在是太渺小、太无助。 但我总觉得个人即便再渺小、再无助,在面对时代的冲击时也应该像周星驰电影中打不死的“小强”那样,倔强地搏一把--------即使不能逆天改运,也要争取顽强地活下来。 只要活下来、只要坚持住,我们就有明天、就有希望。 前天的文章末尾有好几位读者问,留足18个月的生活费,这“18个月”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不是12个月?不是24个月? 其实这完全是我根据对身边人士的观察推算出来的。 一般来说,当我们在职场上发生变故时,尤其那种不得不切换赛道的变故时,是需要一定周转时间的。 什么是不得不切换赛道的变故呢? 是指我们没有办法再在自己曾经轻车熟路的行业中找到一份达到自己期望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恐怕不得不从事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运气好一点在熟悉的行业中进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细分领域。总之是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在这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不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额外支出以应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交的学费。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帮我们顺利地适应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痛苦,它会给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带来巨大的压力。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帮助我们缓解这种压力。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我们一方面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物质上的巨大压力,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以我对身边人士的观察,要平稳地切换到新的赛道,找到新的方向,这个时间和人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年龄越大,面临的挑战就越大,需要切换赛道的时间就越长。 而对绝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面对一个重要的年龄门槛:35岁。 一旦在这个年龄遇到这样的变故,不少人都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来调整自己:时间太短恐怕很多问题不一定想得透,还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新赛道;时间太长家庭恐怕难以承受后续的经济压力。 所以取个中位数就是一年半,18个月。这是个底线。 这个算法已经非常保守了,我们都没有考虑生病、恋爱、成家、赡养长辈、抚育子女等一系列必要的支出。 所以我认为这个底线真的不高。 当然,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让自己在发生变故时能有更长的周转期,那自然更好。 可无论怎么规划,这样的应变措施我们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越早有越好。 我看到留言中有读者由18个月联想到了加密生态的牛熊,其实我在这里想强调的还是更基本的生存安全。 只有我们在生存方面有了保障,才有可能谈投资,谈发展。

3分钟
44
2年前

尽量避免投资和创业的坑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昨天在文章和节目中我借恒大的案例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个人而言,我们不要胡乱借贷而要留足资本以使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抵抗职场上最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从“存钱”的角度探索我们如何建立起防范风险的高墙。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从“花钱”的角度探索如何建立起防范风险的高墙。尤其是我们在花钱方面需要避过哪些看上去美好,实则深不见底的坑。 刚好昨天我在写完文章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了下面两篇文章: 第一篇写的是这两个月在某些城市出现了一系列中小餐馆难以为继的状况。而这些餐馆多数竟然都是今年2、3月份才刚刚开始经营的,最典型的是烧烤店、火锅店。 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今年从各行各业“分流”了很多人员,这些人员在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岗位后,干脆选了一个看上去门槛“最低”的行业---餐饮业。 大家选择这个行业一是看中它的准入门槛“低”;二是有不少创业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做得一手好菜,因此自认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做这一行更是不在话下了。 然而事实却重击了这些创业者:餐饮行业实际的门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创业者直到踩进去才发现到处都是坑。 第二篇写的是中年男女特别容易掉进的两个创业大坑。 对中年男性而言,由于已经人到中年,因此在财务方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积蓄,同时又会因为工作关系积累一定的社交关系和人脉。 有了闲钱和朋友,自然而然就会时不时小聚一场、把酒言欢。而这种社交花费也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久而久之,这样的中年男性就会想到:反正我们自己也要喝酒,何不干脆自己开一家这样的酒吧,既方便自己社交、又满足自己的消费? 男人爱酒精、女人爱咖啡。 所以文章谈到中年女性,最容易掉进去的坑就是开咖啡店了。 初衷和理由与中年男性一模一样。 而但凡踩到这两个坑中的创业者们几乎大半也都是铩羽而归。 我并不是说不能开餐馆、不能开酒吧、不能开咖啡店,而是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外人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那么光鲜。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门槛低”那只是因为人家踩的坑不足为外人道,而且即便道了,当事人不亲身经历也是无法感受的。 所以在我们只看到表象的情况下,贸然拿我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辛苦钱进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在很多情况下无异于“自裁”。 不要说进到一个陌生行业,就算在一个熟悉的行业,我们都要踩过无数的坑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就拿我们自己说吧,我相信很多读者也都在加密生态转了几年了,好歹也算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吧。可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年在这个生态中的摸爬滚打,是不是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黯然神伤?很多状况我们都要独自面对? 这其中的难言之隐有多少是能对外人道的? 体会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应该小心谨慎地支出我们来之不易的资金。 从疫情以来,全世界的格局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们都被时代挟裹着正在经历一场阵痛期和转型期。 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我们就可能跌落谷底被时代吞噬。 落实到我们每个人,回到今天的主题,那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不要随意把钱投在我们完全陌生的领域,哪怕存定期存款都好过冲动的投资和贸然的创业。

4分钟
37
2年前

财务安全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恒大在香港公布的最新财报给经济和金融圈投下了一个震撼弹: 根据财报公布的数据,恒大的总负债超过了2万亿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我们国家2021年的GDP是17.73万亿美元算,恒大一家的负债占我国GDP的比例超过了1.5%。按2022年各省GDP排名,恒大的债务超过了排名第21的内蒙古。 大家想不到,它的债务竟然如此惊人。 一个曾经的世界500强,一个曾经风光无二的明星企业就这样瞬间坍塌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依靠债务和杠杆起家,狂飙突进的年代能让恒大迅速登顶;而潮水退却后的凶险也能把恒大立马打回原型。 对于这则新闻,网上很多人更喜欢谈的是这是恒大的负债,而不是许老板的负债,许老板照样活得开开心心。 潜台词中对这种作法似乎还表现出了艳羡。 但在我看来,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不负责任、疯狂投机的行为未来在历史上注定是上不了台面的,没什么值得艳羡。 这个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因债务而引发的财务安全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债务问题基本上是中国大陆房地产行业的普遍问题,是不少房企的命门。恒大不是第一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除了恒大,最近破产的还有广州的富力地产。 我估计名单上恐怕还有长长的一串等着被曝光。 记得前几年有大陆的记者采访香港的房产企业(我记得当时被采访的是罗瑞康),问为什么香港很少有房地产企业像大陆企业这样高负债、快周转地经营、发展? 当时罗的回答是,因为香港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年代,也被类似的风险无情地鞭打过,所以存活下来的企业都过得小心翼翼,在财务上异常保守,绝不大规模负债,而是一口口地吃饭,一步步地推进。 因此我们才看到李嘉诚、李兆基等一众传统财团历经各种金融风险、经济危机都始终屹立不倒、能不断续写香江奇迹。 我所就职的一家公司在财务方面的保守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们公司是研发和销售电子设备的。和市面上绝大多数公司不同,我们公司自打成立以来就坚持:不接受分期付款,不接受账期。必须先收到全款然后再全数发货。 facebook曾经一次向我们下了一个大订单,问我们能不能分期付款?我们一口回绝了,然后facebook打了全款我们才全数发货。 富士康曾经向我们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订单,但强硬地表示富士康只能分期付款,我们无可奈何地推掉了这个订单。 美的也曾经向我们下了一个订单,但是听到我们要求全款,露出惊奇的表情,问我们难道不相信美的?我们同样无可奈何地推掉了这个订单。 某个大型央企也向我们下过订单,说央企条件多、账期长,希望分期付款,信誉方面给让我们绝对放心。我们还是无可奈何地推掉了这个订单。 正是凭着这种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保守,这家公司这么多年在财务上一直非常健康,经历过这么多国内外的危机都安然挺了过来,没有因为财务原因裁过一个员工。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经营企业的方式,很难发展得快、发展得大,但是公司始终认为稳妥地发展,健康地活下来,让员工安稳地工作、有持续的收入才是更重要的。 这种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使得我在财务意识方面也非常地保守:讨厌债务、讨厌杠杆。相比那种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的发展,我更青睐细水长流,更欣赏小心驶得万年船。 所以我也总是喜欢在文章中和大家强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证财务安全,保证我们在失业后还能有存款支撑我们活18个月。

4分钟
51
2年前

Animoca Brands创始人的文章透露出什么信息?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今年4月,在香港Web 3嘉年华的一场聚会上我有幸聆听了Animoca Brands的某个负责人谈他们对NFT和游戏的观点。 会议结束时我曾迫不及待地希望向这位负责人请教他们当时决定投资无聊猿时的思考过程及逻辑。非常遗憾的是他还要赶着参加下一个会议,所以我这个念想便不得不作罢。 这段往事我分享在了4月16日的文章《香港web3展会游记》一文中。 几个月过去了,这个念想一直横亘在我心头,让人难以忘怀,直到最近我才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了完整的答案。 这篇文章就是Animoca Brands的联合创始人Yat Siu于7月13日发表的长文《Why culture and ownership are critical to the metaverse: Opinion》 (forkast.news) 这篇文章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值得大家细品。今天我按自己的理解和大家摘录分享其中一些和NFT相关的观点。 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文化的重要性:仅仅在美国,2021年和文化相关的产业产值就超过了一万亿美元。 而文化涉及到的产业众多,包括艺术、时尚、影视、游戏等。文章还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不仅仅指艺术品、时尚服装,还包括汽车、房产、珠宝甚至纹身、穿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人们用来彰显自己文化、品味和兴趣的载体。 而在虚拟世界,文化最值得关注的载体就是NFT。 文章举例谈到:没有文化,就没有娱乐;没有娱乐,就不会有电视、电影、游戏;没有游戏,就没有PlayStation、Xbox、任天堂、游戏PC。没有游戏技术的进步,我们也不会有各种图形技术(比如GPU)和相关的产业(比如芯片)。 而文化要在价值上有所彰显,有两个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个是文化载体的所有权;第二是载体所有权所产生的网络效应。 文化载体的所有权赋予了所有者经济上的自由。它使得所有者能够所心所欲的处理它、交易它,并享受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比如知识产权)。同时载体的所有权还让所有者成为围绕那个载体所形成的网络效应的一部分。 那什么是文化载体所有权产生的网络效应呢? 文章用汽车工业进行了类比。以汽车为例,当一个人拥有一辆汽车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系列围绕汽车所需要的服务比如保险、零件、音响甚至租赁、共享租车等服务。这些服务围绕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网络和生态。而这个商业网络和生态所产生的的价值已经远远大于了汽车工业本身。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网络效应,拥有一辆车的体验会变得更丰富、更有价值。而围绕汽车的每一项新增业务或服务都会为这辆车的拥有者带来更强的网络效应和体验。 这就是载体所有权所带来的网络效应。 更进一步,文章认为文化载体的所有权还能构建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穿的衣、开的车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了社会中某个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形成了我们的身份、遗产和故事。 而在身份构建方面,载体本身的功用并不那么重要。 文章在这里特地列举了无聊猿的例子,下面我直接引用一段原文: They look at a Bored Ape (Bored Ape Yacht Club is a project of Yuga Labs, one of the portfolio companies of Animoca Brands, which also includes Forkast Labs) and say, ”How can that be priced higher than my Birkin bag, which is an actual real item I can use in the physical world?” But that is an error in thinking. People don’t buy a hugely expensive Birkin bag just to put stuff in it. Pure utility is not the point. The value of a Birkin bag comes from the network effect generated by all the people who consider Birkin bags to contribute value to their social identity. The bag’s pure utility is a distant second. It’s about owning a story and being part of a culture and community that become integrated with one’s identity. 翻译:人们看到无聊猿,评论道:它怎么能比我的Birkin包还贵?我的包可是个真实的物品,我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它。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们买Birkin包可不是用它来装东西。单纯的功用不是关键。Birkin包的价值源于一个网络效应,这个网络效应由一群将这个包视为他们身份象征的人所产生。有一个Birkin包意味着成为这个网络和社区的一部分,它使个人有了一种身份。 文章将这个观点引申到加密世界,认为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元宇宙中的数字文化:所有权、身份及网络效应远比单纯的功用重要。另外社会身份已经成为元宇宙中数字物品的一个新功用,这就像现实世界中的Birkin包一样。 文章认为元宇宙中数字物品的演化和发展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它意味着在Web 3生态中,基于新的所有权会产生新的虚拟经济。 这个想象空间有多大呢?我们对比一下Web 2就知道了。 在Web 2,我们看到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在游戏中购买虚拟物品,而Web 2中的那些物品根本不归买家所有,买家买到的只是有那些物品的授权而已。 Web 2中的虚拟皮肤、虚拟服饰这些东西没有具体的功用,但它们却能让用户展示他们的文化和身份。而仅仅这些交易就已经让Web 2每年产生了几百亿美元的交易。 由此可见,Web 3中一旦出现这样的的产业,其体量会多么大。 文章认为:作为虚拟世界文化载体的NFT,它存储了数字文化。在我们理解了文化对经济驱动的作用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NFT能驱动Web 3的使用,包括化身、游戏、教育、音乐等一系列应用。 因此,文化是开放元宇宙中激励经济和维持繁荣的支柱。而NFT则是Web 3文化的载体。 这篇文章让我对Animoca Brands的一系列投资行为和投资项目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在我看来,Animoca Brands的投资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看重文化可能构建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它要抓住一个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中的核心项目,期望这个核心项目未来会演化产生出一系列周边产业和周边项目,进而形成一个大生态。 2 它看重的并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实际功用,而是看重它能否形成一种文化、一种身份、一种网络效应。 从这两个角度看,当时的无聊猿无疑都具备了相关条件。同时游戏领域也是非常符合他价值观的赛道,因此Animoca Brands大规模、压重金投资了整个游戏赛道,而并没有重金投资DeFi赛道。因为比起NFT,DeFi不具备形成文化、身份和网络效应的要素。 这篇文章还有几个关于比特币铭文技术的观点,我摘录了其中两点: “Put simply, the Ordinals introduced by Bitcoin finally give the most valuable crypto community (by market cap) something it needed to expand meaningfully: a way to store not just digital value but also digital culture.” 翻译:简单地说,比特币引入的序数(注:铭文协议的基础)给了这个最有价值的加密社区进行扩展的东西:一种不仅仅是存储数字价值更是存储数字文化的方式。 “I have often remarked that while Bitcoins are stores of value, NFTs are stores of culture. I am now forced to revise that statement since Ordinals allow denominations of Bitcoin to serve as stores of culture.” 翻译:我总是强调:比特币是价值存储,NFT是文化存储。而现在我必须修改这个论述了,因为序数(Ordinals)让比特币的计价单位(注:聪)能够存储文化。 看到这些文字,我想到了一句老话:“听锣听声、听话听音”。 在这篇文章里,Yat Siu对比特币铭文技术的不吝赞美是超过了我的想象的,但他仅仅只是为了赞美吗? 我认为不是。 联想他在文章中详述自己对NFT和文化的观点,我大胆一点猜测Animoca Brands很有可能正在布局铭文技术。在下个牛市,说不定我们会听到某个铭文技术团队获得了Animoca Brands的投资。

8分钟
33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