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户而言加密世界真正的想象空间在哪里(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我们了解了RWA这个赛道的商业逻辑后便会看到:在这个赛道,具有定价权和把控权的依旧是中心化机构。 因为你要锚定的资产就是人家设计、人家发行、人家定价、人家控制的,在这个模式中你只不过是个搬运工,主动权怎么可能在你手中?大头利益怎么可能是你拿? 与其念想这种模式,不如彻底摆脱它,回到加密世界本身来。 我们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比特币2009年上线以来,在加密世界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具有颠覆性?最引发争议?最引人担忧?最让人头疼? 在我看来就是一点:加密世界的原生资产。 从最早的比特币、到以太坊、到DeFi代币、到迷因币、再到NFT,无一不是在加密世界原生创造出来的资产。 它们和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牵连、不受任何羁绊。 所以问题就来了: 看不懂的会说这是CX,会说它们毫无价值。 但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它们本身有没有价值一说,而审视这些原生资产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加密世界独有的对资产从创造、构成、定价、交易到掌控等全流程的彻底重构。 这实际上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传统机构的根本利益。 我现实世界的法币你都不用了? 我现实世界要创造一个资产这么复杂,你虚拟世界这么一哆嗦就造出来了? 我现实世界这么多机构围绕着资产进行监管、定价、掌控,你虚拟世界就几个人写个合约就统统完成了? 比特币是第一个出笼的金丝雀,它给这种资产重构树立了一个典范。 但它的模式、功能和应用场景还太简单,于是我们等来了以太坊。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使得资产的创造更加便利,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新资产(ERC-20代币)被更快地创造出来并且围绕这些新资产出现了新模式和新应用(比如DeFi),并逐渐被大家理解和接受。 然而就在这些新资产刚刚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时候,我们看不懂的迷因币(比如屎币)出现了。 这是一个此前没有人会相信的东西-------一个毫无应用场景、毫无使用价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能位居市值前20? 再接下来,另一个同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东西出现了:NFT。 一系列2017年发行并且发行之初是免费领取的朋克头像怎么会意想不到地在多年后成为一种资产(NFT)的象征?成为各个新技术(比特币和以太坊的铭文技术)的实验素材?并且还进到多个国家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加密世界的各个不同细分领域再造资产的过程,它们的场景不同、意义不同、侧重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毫无例外地是在一片野地里、在没有任何规则、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出来的,都是这个生态的原生资产,和既有的世界没有任何关联,没有任何先例。 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有如此大的争议,才引发如此大的反弹。 可正是这些原生资产才真正创造了加密世界史无前例的造富神话。 作为散户的我们要的不就是抓住这样的资产,在加密世界实现翻身、改变际遇吗? 所以在我看来,对散户而言,加密世界真正有想象空间的不是那些沿着老套路、做老模式的陈旧应用,而是实现新模式、创造新应用的原生资产以及围绕这些原生资产发展出的新应用和新场景。

4分钟
53
2年前

对散户而言加密世界真正的想象空间在哪里(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写完RWA的文章后,我不由地想到了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互联网生态在发展早期出现的一些当时看起来很热闹但事后被彻底证伪的一些案例,并想到了作为散户的我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中错过的一系列机会。 因此,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方面的思考。 我思考的角度是从散户的角度切入的。 那什么是散户呢? 我的理解就是贸然闯入一个新世界、一无所有的素面新人--------无资金、无背景、无人脉、无影响力。 我们赤条条地来到一个新世界,手里攥着仅有的一点活命钱,希望在这个新世界找到属于我们的机会。 从散户角度看,当我在阅读近期关于RWA的一系列文章时,我发现这些文章关于RWA的叙事和互联网中那些被证伪的案例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RWA本身是伪赛道或者RWA会失败,而是说从我这个散户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文章论述RWA的方式和习惯让我又看到了人们早期在论述互联网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误区。 这些问题和误区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喜欢习惯性地拿新技术直接套用在旧时代的产物上,试图用新技术沿着旧思路解决旧问题,并把这种场景和应用视为是新技术很大的潜力和很明亮的曙光。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看互联网早期发展中的一个案例。 记得在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很多人鼓吹互联网将要颠覆传统媒体----------因为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上网看新闻而不买报纸了。 这种发生在身边,并且马上能引起联想的事物很快被当年的新闻、媒体、名人看作是互联网应用的“杀手锏”,极尽所能地渲染这个应用的想象空间。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以今天我们的观点来看它当然对,但是却相当狭隘。 互联网当然颠覆了媒体行业,但这哪里算得上是互联网应用的杀手锏?哪里谈得上有多么大的想象空间? 在线搜索、在线支付、网上购物、移动社交......这里面哪一个应用场景的威力和想象空间不秒杀互联网对媒体的颠覆? 我又想起当年的网上购物。 这个概念一提出来的时候,当时的媒体可是铺天盖地的说:在这个完全没有诚信体系的国家,怎么可能实现网上购物? 我还想到了网购的七天无理由退款。 这个设想一提出来的时候,当时的媒体可是铺天盖地的说:在这个完全没有诚信体系的国家,怎么能搞七天无理由退款?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比如“毫无用处”的QQ、“只会烧钱”的搜索...... 然而这些当年被认为最不可能、“毫无意义”的东西事后被证明是互联网应用最大的杀手锏;而那些曾经被认为很有“想象空间”的东西事后却被证明意义非常有限。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那些曾经被认为有“想象空间”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习惯性思维的顺沿:我们看到新技术的长处,又知晓既有事物的问题,于是自然而然就会想着用新技术解决旧问题。 然而解决的方式却是沿着旧思路,而不是另辟蹊径。 这很对,我相信也会有成功的案例。 但这类事情通常没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用俗话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既有旧思路的约束下本事再大能发挥的空间也是极其有限的。 退一步说,这类事业即使有想象空间,那也是既有势力在这里面占有极大的优势,对没有势力、没有背景的散户而言,很难在这类事业中找到什么想象空间。 还记得当年支付宝低三下四地求银行解决移动支付时的遭遇吗? 对传统银行而言,当年的支付宝绝对就是个误打误撞的散户。所以对支付宝的请求,银行是爱理不理的。如果支付宝继续沿着那个旧思路走下去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最终支付宝被逼得彻底重构,起底重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支付体系才让传统银行们震撼。这才有了马云后来说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 RWA在我看来对散户而言就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应用和场景-------在这个传统势力有着根本优势的领域,我们散户很难有大的想象空间。 这个赛道可以做,但要做出颠覆性的效果,我隐隐地觉得不是按现有大家设想的这条路去走。因为在这种设想的路径上,所有的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传统的中心化机构。 与其这样,不如我们重起炉灶、另辟蹊径,在加密世界找到对散户而言真正有想象力的空间。 在我看来,那就是彻底放开手脚,跳脱原有的约束,摆脱原有的桎梏,创造全新的、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事物、模式和场景。

6分钟
55
2年前

RWA是不是机会(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的节目中,我回答了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要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 2 什么人会来买这些现实世界映射到加密世界的资产? 我的观点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即便有这种动机,会真正花钱买这些映射资产的人会有,但不会多并且资金量不会太大。 如果买这些映射资产的人不多且资金量不大,那是不是这里面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深入到这个赛道的商业模式里去探索。 这个赛道的基本商业模式大概是这样: 第一步是选择一个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并把它定价; 第二步是在区块链上发行代币,把这个资产和这个代币挂钩; 第三步是使用预言机随时监控这个资产在链下的价格和波动并将这些情况按一定的频率不间断传送到链上,同步挂钩代币的价格和波动; 第四步则是基于前面设置的预言机和映射资产的价格发行各种金融产品并开发各种交易模式(比如碎片化、现货、期货、杠杆......)。 看完这个模式,我相信很多听众一眼就看出来了:它基本上就是传统商业模式的那一套再加上DeFi中已经非常成熟的那些模型和工具。 其实这个模式在加密世界中早就有人做过了,并且做得很顺利、很成功。它就是MakerDAO。MakerDAO把USDC这个中心化资产(在我看来USDC就等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美元)作为抵押发行DAI的模式就是上面这个模式的完美体现。此外,MakerDAO的创始人现在新起的一个把美国国债代币化的项目就是这个模式的再次演绎。 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新鲜。 对我个人而言,看到这里兴趣就不大了。因为一眼就能看到底的东西在我看来太缺乏想象空间,太让人感到乏味了。 不过我们还是继续把这个模式说透、说下去。 在这个模式中,每一步都有关键的玩家和参与者。作为散户的我们要找到其中的机会就要看清每一步中的那些关键玩家在干什么以及我们散户的参与方式是什么。 第一步是给资产定价。 既然是给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定价,那显然定价权一定在中心化机构手中。因此这个步骤最大的利益毫无疑问就是在中心化机构手中了。 此处我们散户没有什么机会。 第二步是发币。 这里的发币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代币化,也就是在区块链上发行与现实世界资产等价的代币。 这个步骤由项目方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机会在于买这些锚定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然而,在昨天的文章和节目中我已经表达过观点:这种资产的收益率相比加密资产,它的吸引力实在是太低了。 所以对这种代币至少我个人是没有太大的兴趣的。 不过这一步也有值得关注的点: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我认为想做大、做出声望,一般来说最好的资产就是在现实世界中有相当规模并且相当共识的资产。这种资产上链后才可能有资金愿意买入流动性才会好。 一个规模有限、共识不高的资产映射到链上意义是不大的。当年那些茶叶上链、红木上链的案子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而要把大规模、强共识的资产映射到链上,什么样的玩家才能做到呢?我认为还是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尤其是那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 这其中的玩法和手段谁能比得过它们? 因此这样的项目要运作并且能够成功,它必然要深度依赖中心化机构。 所以这一步在我看来对散户而言依旧看不到太大的机会。 第三步用到了预言机。 这个工具在现在的加密世界已经有了,以Chainlink为首的一批预言机就是。 我相信到时候很有可能还会出现一大批新的预言机涌进这个市场。因为这个市场的“想象”空间对它们来说太大了。 对散户而言,我们在这一步的机会是买入这些预言机的代币。 那么当我们买入这些代币后,会有什么样的收益呢? 看看现在的Chainlink就知道:它的代币在赋能上也是相当有限的。它的代币赋能和Uniswap一样存在问题。 所以即便届时这些预言机有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我们拿到它们的代币却无法分享它们的收益,那我们拿这些代币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第四步就是DeFi。 当现实世界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变成代币后,我们可以在DEX交易这些代币、可以把这些代币放到借贷应用中去借贷、可以把代币放到稳定币项目中去抵押生成稳定币等等一系列玩法。 对应这些玩法,会有一大批海量的项目出现,而这些海量的项目又会发行自己的治理代币。 这一步对我们加密用户而言太熟悉不过了。 在这一步,我们散户的机会在于买入这些项目的治理代币,从持有的代币中获得收益。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昨天剩下的两个问题了: 3 大家会来买哪一类映射过来的资产? 4 大家为什么要买这些映射过来的资产? 纵观这四个步骤,我想了想,对散户而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似乎不大会买映射过来的代币化资产,而更有可能也更感兴趣的可能是买这些基于映射资产发起的项目所发行的治理代币,并且期待从这些治理代币中获得收益。 然而,我们能从这些项目的治理代币中获得多少收益呢? 我们只要看看我们从现有的DeFi代币中获得过什么收益就清楚了。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除了前期我们曾经对这些治理代币抱有很大期望从中赚取了一些被透支的空间或者因为运气好拿到一些空投之外,似乎没有其它扎实、稳定、持续的收益。 我个人最看好的是通过治理代币从这些DeFi项目所挣到的利益中分一杯羹。但实际上这些利益因为监管或者某些原因没有被很好地分配到治理代币持有者的手中。 所以这又回到了治理代币赋能的老问题上了。 当然现在已经有一大批项目很直接地把项目收益赋能给了代币持有者了,但这个规模仍然相当有限,和大家的期望是有相当大差距的。 而且未来即便现实世界映射过来的资产所赚取的收益真的能赋能到治理代币,那个收益率又能有多高呢? 美股年化收益20%就很不错了,国债年收益3%就相当不错了。即便这20%、3%的收益率全部赋能到治理代币,它对我们加密世界的用户来说有几个人会看得上呢? 所以在DeFi这一步,似乎散户投资者可以期待的实际利益也不大。 因此总体看来,RWA这个赛道对我们散户而言有多大的想象空间,我是持谨慎态度的。 退一步说,即便它有“极其大”的“想象”空间,那也是对中心化机构的想象空间极其大。因为在技术上把现实生活中体量大得惊人的资产全部代币化搬到加密世界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个想象空间足够它们讲一些动人的故事,也足以容纳多得惊人的中心化机构在这里面游戏。

8分钟
66
2年前

RWA是不是机会(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上一次的推特交流中,我和大家分享过我对RWA这个赛道的看法。 所谓的RWA,通俗地说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然后围绕这个映射到加密世界的资产衍生出各种新场景和新应用的玩法。 这里所指的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就包罗万象了,既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产也可以是各式各样无形的金融资产。 其实这个赛道早从2017年开始就有不少项目进行了探索。 当时探索过的应用场景大体上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在今天看来远不够那么的“高大上”,都是些把茶叶上链、把红木上链的设想。这一类探索的结局几乎都失败了。 第二类则是将传统的金融资产上链,比如黄金、股票等。这类探索的成果今天仍有不少尚在,但似乎并没有在广大投资者中引起强烈的兴趣。 第三类则是将房地产上链。我的印象中有一家美国公司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但似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总之,它们都没有在市场掀起较大的波澜。 这里面我认为是有深刻原因的,但至今我们鲜有见到文章讨论这些案例不那么成功的原因。 然而最近,各类媒体上关于RWA的讨论却又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不少长篇文章乐观地展望这个赛道的前景。 在我看来这些文章在展望前景的同时似乎都忽略了一些基本的问题: 1 为什么要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 2 什么人会来买这些现实世界映射到加密世界的资产? 3 大家会来买哪一类映射过来的资产? 4 大家为什么要买这些映射过来的资产?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或者说有什么动机能激励项目团队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映射到加密世界。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动机恐怕有两个: 一是希望这个做法能为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在加密世界带来更大的流动性,通俗地说就是能让加密世界的人能买。 二是它能够借加密世界的全球性打破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交易障碍,允许更多人买。 对第一个动机,我是存疑的。 因为我相信大部分用户来到加密世界想买的资产恐怕不是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而是想买虚拟世界中独有的资产。 为什么大家想买虚拟世界中独有的资产呢? 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加密世界中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因此我们在加密世界购买这类映射资产的动机不强。 此外,对绝大部分投资者(哪怕是欧美投资者)而言,进入加密世界购买资产都存在一定技术和监管上的障碍。既然没有障碍就能在现实世界中购买到资产为什么还要兜一圈专门跑到加密世界中来买呢? 这里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某种现实世界中的资产非常有吸引力,但由于监管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想投资它的用户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投资,所以可以将其映射到加密世界供那些在现实世界想买但无法买的用户去购买。 我认为这也是第二个动机的出发点。 但我们可以仔细想想,现实世界有哪些受到限制只能允许少数投资者投资并且还有很大吸引力的资产呢? 如果一定要说,我估计有一些人会认为是海外的股票,但对投资能力有限的散户投资者而言,我认为它们相比起比特币和以太坊,收益率还是太没有吸引力了;而对投资能力极强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不管中外,它们普遍都有自己的渠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购买这些股票,它们为什么还非要到加密世界中购买这些资产的映射呢? 所以我也想象不到有多少加密世界的投资者会大笔资金地购买这些现实世界的映射资产。 不过我相信还是会有一部分用户会在加密世界中购买现实世界映射来的资产,但这个比例我认为不会太大。 所以这也回答了上面第二个问题:什么人会来买这些现实世界映射到加密世界的资产?答案是我认为会有,但不会多并且资金量不会大。

5分钟
75
2年前

以太坊的创新和发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期市场上开始热议以太坊的一个新标准:EIP-6551。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准现在还没有被以太坊正式收录,还处于草案阶段。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不能被称为以太坊标准,只能被称为标准提案。 为什么一个尚处于草案阶段的标准提案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呢? 我觉得可能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在近期以太坊开发者会议上,有相当多受到瞩目的明星项目都基于这个提案标准。 第二,这个提案给NFT赋予了强大的扩展性和操作性:它可以给一个NFT关联多个钱包。而钱包里面可以存放各种代币,又可以进行各种交易。因此挂上了钱包的NFT理论上就变得“智能”和强大了。它的智能和强大完全可以由开发者尽情发挥。 第三,这个提案本身有很强的前向兼容性。它能够被现在以太坊上所有的NFT使用,只需要额外做一些开发即可,而不需要对原有的NFT进行大动作。这给目前正陷于困境中的NFT生态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 目前基于这个标准已经上线的项目不多,我所知道的有两个:一个是Sapienz(www.sapienz.xyz),另一个是The Managers(themanagers.wtf)。 对这两个NFT项目,我在知道后的第一时间就参与了。但坦率地说,我觉得它们使用这个提案标准的方式还是缺乏创意、不够大胆。不过这好歹它们算是前进路上的一些探索吧。 如果沿着这个提案的技术框架向前探索,我们会发现如果提案真的出现某种广阔的应用场景,那么在那个设想的场景中,一个NFT连同它关联的钱包很可能会实现某种复杂的行为,进行大量的交易。 但是以当前以太坊的技术架构看,这可能会引出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复杂的行为必然意味着复杂的安全问题。如果这些行为的实现还都在区块链上,那就是个相当大的挑战。 第二,这些交易如果全部在以太坊的主网进行,那必然意味着高昂的手续费。这些手续费恐怕是普通用户难以承受的。 上面第二个问题可能能够用第二层或者第三层方案来解决。但是第一个问题恐怕要用其它的方式来解决。 总之看完这个协议,我一方面确实能感到它的强大,但另一方面我联想到的是以太坊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周末我看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是在某个推特空间中,Vitalik对比特币铭文协议的正面评价; 第二篇是Vitalik前阵子发表的一篇对以太坊共识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的担忧; 第三篇是古千峰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以太坊由繁变简的设想。 这三篇文章中第三篇是对前两篇的总结和联想,它表达出这样一个想法: 以太坊现在几乎所有的职能都以智能合约来实现,而智能合约的不可更改(或者更改过程很繁琐)给现在越来越复杂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状况下,比特币铭文协议的出现恰恰是一种由繁及简的探索,尝试以一种极简的方式实现可扩展性和复杂的功能。 所以它的出现才给以太坊社区带来了某种危机感,更引发了Vitalik的关注。 如果按照“繁”“简”的标准看,无疑EIP-6551又是一个“繁重”的创新。这种创新当然值得关注、赞美和憧憬。但我现在更期望看到另一种“简洁”、轻巧的创新在以太坊生态中爆发。

4分钟
41
2年前

英雄莫问出处,将相宁有种乎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期看到两则比较有意思的新闻: 第一则是贝莱德资本的老总芬克对比特币前后6年的态度转变: 2017年,他说比特币是某种洗钱指数。 2023年,他说比特币是一种国际资产,并且督促美国证监会尽快批准他们家正在申请的比特币ETF。 像这样对比特币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的传统机构投资者在这些年我们见得实在是太多了,早已经见怪不怪。 只是这样的大转变发生的过程在我这个散户看来实在太长-----前后经历了6年,而这6年我们都见证了加密生态的两个牛熊周期: 2017年的1CO; 2021年的DeFi、NFT和GameFi。 普通人只要在这两个周期中把握住一个就足以改变他的人生际遇。 人家都山鸡变凤凰了,你才姗姗来迟。 可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就是这样。 这里面除了认知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我认为是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在很多时候不得不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待这些新兴事物。 在风险还看不清的时候他们是不敢贸然进入的。只有当大众都对它产生了共识,他们认为流动性足够大到能够被大众承接的时候才敢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 而现在的比特币就正好处于这个位置:它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大众的脑海中牢固地确立了资产的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共识、获得了价值的认可。 这个时候贝莱德这样的大资本再进场就信心十足了。 然而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规避巨大的风险,却也丧失了极大的机遇。 在我看来这十多年作为一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一个年轻、有野心、有朝气、憧憬未来的从业者如果知道加密行业还眼睁睁地丧失了加密资产的投资机遇,在某种程度上就算是比较严重的失误了。 近期在各大媒体(包括传统新闻媒体)上广泛转载了一篇名为《香港聪明人太多 币圈已无“韭菜”》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香港,想靠随便发项目忽悠有钱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原因是这些有钱人雇佣了一大批专业投资者,而这些专业投资者: “都是些毕业名校又有专业金融知识的正规军,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镰刀’的角色,而不是韭菜”。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主要表达了下面几层意思: 首先,有钱人有一大批专业人才帮他们规避风险,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掉到各种“坑”里。 其次,这一大批专业人才强在什么地方?专在什么地方呢?原来他们都是“毕业名校”且又有“专业金融知识”,还是“正规军”。 这个观点里所指的专业金融人才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是指传统金融行业中的专才。这些专才对金融风险的评价和判断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模式的那一套规则,比如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团队背景、公司架构、收益率、市占率、投资周期......等一系列我们在金融学教材里面看到的那些东西。 但实际上那一套东西是根本无法用来评价颠覆性事物的。 就算到今天为止,我也看不出比特币有什么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团队背景、公司架构...... 用那一套东西确实可以规避颠覆性事物中蕴含的高风险,可同样会完美错过颠覆性事物中蕴含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早期加密行业最有活力的地区,香港令人惊艳地孕育了泰达、Animoca Brands、BitMEX、Crypto.com、Amber Group、Diginex...... 然而在这些知名加密企业的早期投资者中我们看不到有多少香港传统的资本(“老钱”)抓住了机遇,反而看到了一大批同样作为“老钱”的美国资本在大胆地介入。 在庆幸这些专才们替香港的大资本们挡住了风险时,我反而更觉得应该反思因为这种庆幸而错失的这些历史性机遇。 至于说专才们都“毕业名校”且又有“专业金融知识”,还是“正规军”,我反倒觉得这样的资历在加密生态中不仅不一定是优势反而有可能是巨大的累赘。 因为恰恰有可能是他们受到的专业训练、名校背景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从而看不懂加密生态中一个又一个颠覆性的场景和应用。 我们不知道中本聪毕业于哪个名校,我们知道Vitalik辍学了,我们知道Hayden Adams(Uniswap的创始人)此前是无业游民。 名校、背景、专业.......这一套陈旧的标准用在别的圈子或许合适,但在加密生态,英雄莫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分钟
41
2年前

投资中的周期性思维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我在浏览短视频时,被推荐了不少关于基金经理业绩评判的段子。这些段子列举了这几年在大众视线中翻船的一些高光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被指翻船的原因都是这一两年他们管理的基金投资收益相当糟糕。 无独有偶,近期我还看到另一则对香港某加密基金管理人的访谈。那则访谈强调这位基金管理人在去年加密行业全行业收益整体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他管理的基金收益还能逆势上涨,并且涨幅还达到了将近10%。 这两条信息一个是来自民间无情地贬,另一个则是来自媒体高调地褒。虽然两类基金经理所处的行业不同,评价他们的人所处的行业地位也不同,但似乎评价他们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一是用一个短时间内的投资表现来衡量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很少用五年、十年这样的中长期标准来衡量。 二是计较熊市中投资者的收益率如何。 对这两则内容中提到的基金经理们,我无意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但对评价他们所用的这种标准,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第一条用短线眼光来评价投资收益会使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当下,变得只关注短线,最终让我们的投资行为变成追热点、追风向,从而错过真正引领新商业新应用的大趋势、大方向。 纵观全世界任何投资市场、审视历史上和现今任何一位投资大师,我们都不可能发现哪个市场中有哪个投资大师年年都能取得不错的收益,甚至有不少投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的投资中投资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平平,而只在少数情况下是正收益。 但恰恰就是这少数情况下的正收益让他的财富实现了暴涨,也恰恰是这少数情况下的正收益让他们的中长期平均收益看起来极其可观。 第二条在意熊市中的收益率如何在我看来有点过于强扭。 A股市场知名的投资者林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在投资市场,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忍耐和持有;投资市场真正上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有可能在一轮大牛市中,半年或者1年的涨幅会超过过往10年的涨幅;投资者要的就是一直持有等到牛市中这样的机会来临变现。 对他这段话我非常认可。 回到加密市场,如果有读者和听众朋友从2019年就看我的文章和听我的节目并且跟随我一起定投,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收益率。 从2019年年初我写文章和做节目算起,2019年、2020年、2021年这三年中我们会发现很有可能我们只有2021年的整体收益是正的,而其它两年我们的账面收益要么可以忽略不计要么就是亏损。 如果我们在2021年年底顺利变现,那我们经过前两年的蛰伏获得的收益足以使我们的体量上一个台阶。 所以从2019年算起到2021年,我们在这三年中前两年都是在布局和沉淀,只有第三年才是最佳的收获期。 在前两年布局和沉淀的时期计较收益率基本上没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从2022年算起到现在,至少我个人这两年的收益率基本都是负数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同样不重要,因为我们这两年要做的是尽量低成本地收集筹码,而不是斤斤计较在这个熊市中的收益率如何。 当我们拿着筹码走到牛市,在牛市中能收获多大的收益率才是真正值得计较的。

4分钟
50
2年前

加密行业的曲折之路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这半年,加密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面临的内部发展都发生了一些比较大的变化: 在外,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全社会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那个领域,使得一些原本被认为是专注加密生态的大资本都将焦点从加密生态投向了人工智能。 这里面典型的就有Paradigm。尽管它的创始人最近又声称依旧看好加密行业,但在我看来这恐怕多多少少是出于安抚情绪的需要。 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连大资本都开始转向了,这个行业还有未来吗? 另外,监管尤其是以美国证监会为首的监管开始越来越严肃地关注加密生态,并采取了直接、强硬的措施推行它的监管,包括直接点名一些加密货币。 这使得整个生态面临的氛围变得骤然紧张,感觉到了来自外部的某种敌意。 于内,原本由加密行业起家的知名媒体巴比特彻底离开加密行业完全转向人工智能。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唏嘘------当年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很多对加密货币的认知就来自巴比特。看着这个“启蒙老师”的离去,心中难免涌出一股伤感和惆怅。 而在生态细分领域的发展中,原本生机勃勃的NFT在发展上遇到了较大的瓶颈,导致包括头牌在内的项目价格都遭遇了大幅下挫。 这导致不少原本的老玩家离开了这个市场,甚至离开了这个领域。 面对这些变化,加密生态的不少参与者表示出了明显的彷徨。一些原本很活跃的大V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有些干脆也转向了人工智能;另外一些仍然留存在生态内的大V则表示出了悲观。 在这个氛围的影响下,不少原本对这个生态抱着乐观积极观点的投资者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动摇。 实际上,参与者的进进出出是一个行业发展中很常见的状况。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每当它走到低谷时,必然会有一些参与者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行业;而当它再次走到高峰时,必然又会有一些新生力量主动或者被动地进到这个行业。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 加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真正开始较大规模的兴起是在2013年左右。从那个年代算起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起伏,看惯了一次次花开花落。 曾经的一大批风流人物,今天还有多少在这个生态中“笑傲江湖”? 他们当年的离开也让多少人感慨、唏嘘。但他们的离开并没有影响行业的发展。新生力量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生态,续写着新的江湖传奇。 我们看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迎接的是整个生态新的牛市。 加密行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趋势不会因为个人、公司或机构的离场而改变。但个人、公司或机构在关键节点的离去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轨迹甚至一生。这种离去最容易发生在行业处于低谷时,是最考验每个参与者心智和性情的。 对每个有志于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参与者而言,我相信真正要能有所收获,需要的是坚持和耐心,尤其需要在行业低谷时保持韧性,保持乐观。 这种韧性和乐观是支撑我们在逆境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排除外界干扰的强大武器,更是我们顶住大浪淘沙、最终绽放光芒的支柱。

4分钟
44
2年前

当下市场行情值得注意的风险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周日的AMA活动中和大家进行交流时,我可以很明显的感到不少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存在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风险: 一是在一些定投币种遇到各种问题时非常犹豫要不要继续定投下去。 比如AMA中一位听众提到,现在美国证监会把很多币(包括Matic)列为了证券,这个事件会不会影响Matic未来的涨幅。 与此类似,在平时文章的留言中,经常有读者会问对某些正在定投的币(非比特币、以太坊)还要不要继续定投?原因是这些币受到了各种消息的影响,可能前景会变得不明朗。 对此,我给过一个比较保守的建议:投资者如果对这些币有担忧,不如干脆停下对它们的定投,把钱用来定投风险最小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我在AMA活动中也同样给出了这个建议。 对这个建议,AMA活动中的这位听众表示,比特币、以太坊的涨幅还是小了,还是希望从其它定投的币种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因此,很有可能这些投资者最终还是会继续定投这些币而不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事后我又仔细想了想这位听众的发言和往期读者们的留言,我估计有这种犹豫的投资者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本身投入到加密生态中的资本并不多,特别强烈地希望在这个生态中以小博大。 二是对这些币分配的仓位是否可能过大而比特币、以太坊的仓位过小了? 如果是这两种情况,我认为投资者就要注意了,要严肃考虑把资金投回到比特币和以太坊。 回到SEC监管这个事,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个事件最终对这些币(比如Matic)的影响不大,但如果真的出现重大影响呢?那时,处于上面两种情况中的投资者能够扛得住那种风险吗? 这是在定投的过程中投资者要注意的问题和风险。 二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把手中最宝贵的比特币和以太坊都花掉去买一些风险极高的品种了。 这类现象在NFT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最近这个把月,整个NFT生态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面积暴跌。这种暴跌究其原因在我看来并不单单是外部环境(比如大家经常苛责的Blur)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NFT项目们集体在脱虚向实的探索中出现了巨大的瓶颈。 面对这个瓶颈,依旧有顽强的项目(比如无聊猿)在拼搏、在努力。 然而这种拼搏和努力是否一定会有所突破并扭转这个逆势呢? 我认为是相当不确定的。这里面存在相当大风险。 也就是说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最坏的结局:在这一轮的探索中,它们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在这种状况下,它们虽然最终仍然会凝聚一定的共识,维持一定的价值,但它们的价格将大幅缩水,并可能永远也难以回到曾经的辉煌,未来即便价格会回升,也只是随整个加密市场行情的回升而被动回升。 这种风险是基本面的风险,是一个项目长期发展最值得我们谨慎和小心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对于已经持有的投资者而言,假如我们仍然对它们的前景抱乐观态度,那么持有就可以了,而加仓买入则要谨慎。 对于此前没有持有的投资者而言,现在有不少都跃跃欲试地希望买入。因为现在的价格和它们曾经高位比起来简直是“捡便宜”。但我觉得其中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如果投资者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或者实在是非常喜欢,那买入也无所谓;但如果是从投资的角度买入,则要相当谨慎了。

4分钟
45
2年前

当下NFT生态发展前景?|AMA内容补充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周日晚上在AMA活动中和大家交流了比较多的话题。由于时间关系,有些话题觉得想表达的观点没有表达完整,因此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再对几个话题补充一些自己后续的想法。另外我还想额外再强调一些关键的要点。 1、关于当下NFT的发展状况? 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NFT生态的发展,我认为所有的生态型项目(以无聊猿为首)都面临极大的试错风险。 因为它们必须要走一条脱虚向实的路,没有第二个选择。在这条路上,毫无疑问无聊猿团队是在以几乎一己之力推进整个行业前行的边际。尽管它们非常尽力但我还是对此表示一定的忧虑。 原因我在前面的文章和周日的AMA中已经表达过了。 所以短期看,可以说所有这类项目都存在估值(地板价)继续下探的可能,这些项目不仅包括以太坊生态中的NFT,同样也包括比特币生态中最近崛起的一批Ordinals NFT。 以太坊的NFT大家讨论得比较充分,但比特币的Ordinals NFT大家似乎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因为它们才刚出现不久。 但在我看来,比特币的一大批Ordinals NFT未来想出圈纯靠艺术设计也是不行的,也必须走一条脱虚向实的路。而只要走这条路就必然面临以太坊NFT生态同样面临的问题。 除非未来哪个项目能在这条路上有质的突破,否则这类NFT的前途都堪忧。 在这样的状况下,目前能够抵抗风险并且未来还能有持续上涨空间的NFT我认为只有两类: 第一类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NFT。这类NFT在以太坊中典型的就是加密朋克(CryptoPunks)、史前(2017年及以前的)NFT;在比特币中典型的就是前10K的Ordinals NFT。 第二类是具有纯艺术价值的NFT。这类NFT在以太坊中典型的就是Art Blocks的经典生成艺术;在比特币中目前还没有特别知名的作品。 这两类NFT之所以能抗风险,是因为它们自带价值,不太需要通过外在发展和生态扩展来加强和维持它们的价值。 2、关于ENS 总体而言,我认为ENS目前的发展和整个社区的期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应该可以挖掘和发挥更大的潜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吃老本”。 我自己依旧还是持有曾经买的ENS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ENS。 至于一些投资者现在希望买入一些价格比较高的ENS是否合适,我觉得要看自身情况。如果价格相对还是有点吃力,我建议还是谨慎;如果价格可以承受,那可以酌情适当买,但仓位要控制。 3、我们要深刻地反思FOMO情绪 在周日晚上的AMA中,我们就FOMO情绪发表了一点看法。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就以刚过去的这轮牛市为例,我们会看到,几乎所有当年牛市中“不可一世”的项目(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几乎都跌去了80%,如果以美元计价跌幅可能更高达90%。 所以现在再回头反思一下我们当年的FOMO情绪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的反思?所以哪怕对好项目,我们都要严格注意价格。价格高了,FOMO情绪来了,好东西都会蕴含极高的风险。 熊市一来,泡沫一挤,裸泳的就看出来了。 不过“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极度的悲观之后很可能迎来的就是一片光明、一个新天地。 现在,整个加密生态中最后一块净土“NFT”也被虐过一遍了。至此,加密生态中的每个细分领域都被熊市彻底折磨了一轮。 这是否也预示着,未来整个加密生态在牛市中能够轻装上阵再创辉煌?

4分钟
34
2年前

哪种暴跌的项目值得“抄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红豆因为发售事件崩盘后,有读者留言问这个时候值不值得抄底? 网上有数据显示,不少大户(比如一些无聊猿的持有者)都在这次事件后趁着红豆价格的暴跌迅速买入了。 实际上,每次因为重大事件的发生导致某些代币崩盘后,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一个是对项目不再信任而抛售,另一个是认为这反倒是机会而买入。 对这两类操作,我是这么看: 如果一个项目未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那这种暴跌绝对是买入的好时机。当然,这个时候的买入价是不是能够抄到底那就没人知道了。 但如果一个项目未来根本不再有辉煌的可能,那这种暴跌反而是归零的开始。这个时候买入那就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那么当一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暴跌后,怎么看它未来还会不会有机会东山再起呢? 我觉得要看导致它暴跌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导致它暴跌的原因没有摧毁它的基本面,它的内在依旧非常健康,那这种暴跌就纯粹是因为偶然因素导致市场“误杀”了项目,“低估”了项目的价格。项目的价格大概率还是会回去。 如果导致它暴跌的原因从根本上伤害了它的基本面,导致它已经失去了内在发展或者持续下去的动力,那这种暴跌就是市场对项目价值的合理修正。项目的价格恐怕就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原因不会摧毁一个项目的基本面呢? 我觉得类似客观环境的临时恶化、市场出现了与项目无关的“黑天鹅”等这些因素都不会摧毁项目的基本面。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临时的、偶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安抚,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都会消弭,项目的价格也会逐渐走回正轨。 而类似团队发生巨变、政策出现重大失误等这些因素就非常值得警惕。因为它们对项目的伤害可能是终生的、无法弥补的。在这些状况出现后,项目未来的发展就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它的价格能不能回到从前就是个大问号。 我在文章和节目中经常说,我希望市场再来一次暴跌,这样我可以买到更多低价格的比特币、以太坊。 这个说法的潜台词就是我认为市场的暴跌、“黑天鹅”等事件都不会摧毁这两个龙头的基本面,因此这些事件所导致的它们的暴跌都是市场对它们的“误伤”。事件过后,它们的价格终究还是会涨回去的。因此这种误伤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买入便宜的筹码。 但对于红豆这个事件,它产生了两类后续效应: 一是严重伤害了社区对它的信任。而信任的恢复和重建是相当难的事情。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这个事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它不是团队偶然在操作上的失误,而是从头到尾设计规划的结果。这样的规划设计能出炉并且得到执行,那一定是团队的态度出现了问题。 人的态度一旦发生转变,是很难再逆转过来的。 此外,再联想到这个项目创始人曾经有两次颇有争议的创业经历,我认为他思想深处曾经被社区强烈质疑的“魅影”依然没有消除,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再次被触发。 这次就是证明。这个“魅影”未来依旧可能被再次触发。 这些因素在我看来就是伤害项目基本面的因素。这种伤害是很难再被平复和治愈的。所以当这个事件爆发后,我根本没有比特币、以太坊暴跌的那种大喜,而是毫不犹豫地抛掉了这个项目。 那么这个项目有没有可能有新的希望呢? 我认为有这种可能,并且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像Pudgy Penguin和0N1 Force那样被其他团队收购,重新规划。 但即便如此,项目能否回到曾经的辉煌,那也要打个大问号。

4分钟
51
2年前

NFT生态面临的巨大挑战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北京时间6月28日凌晨,红豆发起了新一轮NFT的销售。然而这场预售迎来的却是整个社区劈天盖地的谴责: 预售时间过短、体验卡顿、价格偏高,更糟糕的是销售的NFT竟然是红豆的仿版,有些图甚至就是红豆的原图,而且这个仿版还被网友发现某些细节处理非常粗糙。 发售完后,红豆的价格立刻跌去了三成,小豆的价格立刻跌去了四成。一个被赋予众望的蓝筹NFT彻底崩盘。 看到这个结果,我想起大概在三周前的一个周末和几位圈内好友交流的情形。 当时我们谈到NFT,谈起了无聊猿和红豆。 我们都对无聊猿当前的进展表示很尴尬,觉得这个项目越来越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 不是说这个项目团队做得不好-------实际上它交付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NFT生态中的任何其它项目。 也不是说这个项目团队不够努力--------它这一路的付出在整个NFT生态算是有目共睹并且得到社区承认的。 而是感觉它交付的成果相比起社区乃至社区外的用户对它的期望有着越来越大的差距。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NFT要脱虚向实是一条没有任何人走过的路,这条路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因此难度极大、充满了风险。 要顺利地走下去,团队一方面得小心翼翼,避免犯错;另一方面又得大胆创新,持续满足社区不断提高的期望阈值。 而这似乎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要求,因为小心翼翼就很难有大胆创新;而要做到大胆创新就难免犯错。 其次,无聊猿现在开辟了两条路线,一个是机甲类的少数精英游戏;另一个是猴子地的大众平民游戏。这两条路线在思路和价值取向上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好比爱马仕既要经营一个奢侈品牌,又要经营一个大众品牌。 这种经营方式最大的难点是如何防止两类不同定位的品牌之间的相互拉扯、相互干扰从而导致两败俱伤。 这似乎是NFT项目中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 可以说无聊猿团队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已经有不少持有者感受到了这个挑战、觉察到了这种疲惫,认为恐怕接下来项目很难再有进一步的突破,因此纷纷抛售了手中持有的无聊猿。 这导致前一阵无聊猿的地板价在进一步下跌,并且社区的信心开始动摇。 与无聊猿相对的,反而红豆的地板价却在前一阵稳步上升。 对这个现象当时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无聊猿聚焦了大众的关注,把所有的不满和压力全部扛了下来,所以共识仅次于它的红豆反而能够轻装上阵,哪怕只要维持好目前的状态就能保持社区的共识、维持项目的价格。 这个时候项目“不做事”反而可能是最安全的。 因为只要做事,大家就一定会把做的事和无聊猿做过的事进行比较,如果无法超过无聊猿曾经做的事,大家的期望就会落空,项目的价格就可能难保。 而无聊猿目前基本上已经把所有能尝试的路径全部尝试过了,并且它基本上为每条路都树立了一个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团队如果做同样的事,又能有多大可能超过它呢? 可选择“不做事”也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做法。 一是大家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项目能够在大家的耐心耗尽前有所突破那就还行,可如果项目耗尽了大家的耐心还是没有新的举动,那项目就是等死。 二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团队创造出了新的模式那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超过老牌蓝筹。 所以说目前整个NFT生态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头牌正在经历创意乏力的疲惫;其它项目则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险境。 说回红豆,这个团队让我最不理解的是,用这样的NFT发售来交付社区难道是感觉到后面的路很难走,所以索性趁着项目还有热度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吗? 这样的团队实在是太辜负一直以来忠诚于它的社区了。联想到项目创始人此前的经历,恐怕这是积习难改的又一次表现。 这样的团队即便再有创意、再会营销也是很难长期做好一个项目的,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卖掉了手里所有的红豆、小豆和项目空投。 红豆的崩盘不仅对整个NFT生态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是把整个生态的压力和期望全部推给了无聊猿。 可以说无聊猿现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超过了整个加密社区的任何一个项目,因为它承载的是一个赛道的期望。 此前从来没有哪个项目会聚焦如此高的期待。哪怕是以太坊在崛起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过如果以太坊不行,这个赛道就会怎么样的说法。 长远看,我依旧是看好NFT赛道并且相信会有更多好项目涌现的。 不过就以当下而论,无聊猿恐怕要不得不孤独地在这个赛道前行,并且经历前面更大的狂风暴雨了。

5分钟
58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