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以来,我对生态和技术的关注主要放在以太坊上,而没有放在比特币上。乃至于说起比特币,我基本上只把它当作加密生态中的价值标杆和价值存储看待,而对其生态中发生的技术进步和生态应用极少关注,也不太重视。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各种协议的涌现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放下内心此前存在的对比特币生态的某种轻视,深入到各个协议去了解它们到底在做什么?围绕这些协议所打造的各种新型资产到底是什么?以及这些新型资产有没有可能凝聚新的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代币? 一个生态中资产的价值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脱离实际用途纯粹因为文化、传播等形成的共识(典型的如NFT);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实际用途产生的直接价值(比如能产生权益的一些DeFi代币)。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仅仅讨论第一种:纯粹因为文化、传播等形成共识,从而给代币赋予价值。 目前基于比特币生态的各种协议打造的代币资产基本上都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化资产,类似于以太坊的ERC-20代币;另一类是非同质化资产,类似于以太坊的ERC-721代币或者ERC-1155代币。 对于第一类同质化代币,当下最火热的当然就是BRC-20标准以及基于BRC-20标准改造升级的ORC-20标准。而这两类标准都基于Ordinals协议。 对这两类标准和Ordinals协议的技术细节网上的相关文章已经汗牛充栋,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技术细节了。 我最关注的一点是:Ordinals协议生成的资产到底安不安全?到底是不是像广泛传播的那样不可篡改。 这一点是一切加密资产价值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传统的互联网数字资产根本无法和加密资产相提并论的。 这种核心和根本保障在技术上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代币资产依托的区块链,二是构造代币资产的协议。 以太坊ERC-20代币依托的是以太坊,构造资产的方式是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约。这两点保障了ERC-20代币在技术上的根本安全。 Ordinals协议依托的是比特币,这一点无疑是让大家放心的。但它的协议呢?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隐患。它的协议数据是存在于见证数据中的,而理论上见证数据可以通过硬分叉删掉。 所以在根基上Ordinals存在一定隐患,这个隐患来源于协议而非底层区块链。 虽说ORC-20相比BRC-20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我看来并没有根本上的提升和变革,所以这两类标准基本上可以看作一类。 而这两类标准如果最终能产生出纯粹因为文化、传播而有价值的资产,恐怕主要还会是BRC-20标准中创造的早期代币资产,因为那些早期资产占据了天时的优势比较容易凝聚共识。 至于利用Ordinals创造的比特币NFT,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比特币NFT的数据全部在链上而以太坊NFT的数据(尤其是图片数据)并不在链上,因此比特币的NFT比以太坊更加安全。 这个说法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首先现在以太坊上的NFT同样有全链存储图片的NFT,其次以太坊的NFT项目很多不把数据存储在链上不是因为技术上不行,而是因为经济上不划算。 以太坊的ERC-2569标准就定义了图片数据如何在以太坊中存储的方式:即用SVG格式的文件将图片完整地存储到以太坊上。 这个标准是由国内一个极客团队提出,于2019年提交到以太坊EIP标准库并在当年就创造了图片完全存在于链上的NFT。大概在2020年海外开始有团队利用这种方式创造了全链存储的NFT项目并在Opensea上发售。 不过更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加密朋克的原创团队Larva Labs也利用这种方式大概在2021年将10000个朋克的图片重新全部上传到以太坊上进行了全链保存,使得这10000个加密朋克的头像和以太坊共存了。 但无论采用什么标准存储,一个基本原则永远是不变的:那就是只要数据量大,成本就会高,在哪条链上都是如此。 实际上,现在存储在比特币上的NFT图片其大小也有一定限制,不能存储太大的图片。这也是出于对经济成本的控制。 所以无论往比特币上存储图片还是往以太坊上存储图片,都不存在技术障碍,只存在经济上的障碍。
有读者提到手里现在还有一笔钱,现在还拿不定主意接下来怎么操作。看到这个问题,结合近期美国政经方面的新闻,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最近美国热炒的最热烈的话题莫过于债务上限了。 所谓的债务上限通俗地说就是美国ZF现在已经没有钱了,必须借钱来维持运作。而借钱是怎么借呢?那就是美国ZF(财政部)发行债券,向外兜售债券筹钱。 但是借钱之前,美国ZF(国会)要审查一下看看如果继续借钱,会不会超过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债务上限。如果继续借钱会超过自己的债务上限,就不允许发债筹款,不超过上限才允许发债筹款。 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自己在和自己左右手互博,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政体中通过分散权力来约束ZF在财经方面滥权的一种制度。 现在的状况是,美国ZF的债务上限必须提高,否则它无法发债筹款。对此,作为在野的共和党就要求提高上限可以,但提高多少以及还需要其它的什么附带条件,执政的民主党就必须要答应。 于是两党就为此展开了拉锯战。 昨天最新的消息是两党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妥善的解决方案。这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有些人甚至担忧如果真的债务上限无法提高,美国政府会事实上违约或者停摆。 其实关于债务上限的争拗一点都不新鲜,翻翻美国近几任总统任内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任总统任内都会有关于债务上限提高的争拗。但无论当初吵得多么不可开交,最终两党都会达成协议。因为如果放任美国ZF事实违约对美国ZF、美元的信用打击是相当大的。这是哪个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目前这个争拗不过是两党还在为各自的利益扯皮,但最终肯定会找到一个各方妥协的方案。 按照过往,美国政府(财政部)的债务上限提高之后发行债券以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民间、政府都会购买。 但现在,关于美联储是否还会继续加息还不确定,并且各国都在尽力试图摆脱美元的状况下,还会不会有世界各国ZF和民间踊跃购买就很难说,我估计最终可能买下这些债券的大主顾有可能是美联储。 这就相当于左手(财政部)发债,右手(美联储)印钱买债。 这能不能看作是美国政府的放水呢?我觉得不能,因为它的用途不是单纯为了舒缓经济危机而是为了维持美国ZF整体的运作。 虽说这场争拗最终会解决,但在这段时间,它的不确定性肯定会影响金融市场,导致大幅波动。 另外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接下来美国经济会不会在某方面会暴出大雷。 今年前五个月,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多家银行轮番出事了。虽然这些事故最终得到了解决,但我觉得这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实际藏在水面下的事故和隐患到底有多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现在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高利息)下,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各个机构和企业还能继续向前走多远,如果走不远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引发危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根据现在的状况看,我隐隐地感觉即便美联储不加息,维持现在这个高利率继续前行,恐怕这些机构都很难熬过今年。 所以有可能,危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而这种危机一旦全面爆发,我们又会看到过往市场的惨状,包括加密资产在内的大部分风险资产在短期内都会暴跌。 一旦这种大跌来临,具体到加密资产虽然跌幅会有多少无法预判,但这个状况是很适合定投的。 所以总体而言我感觉至少今年下半年,加密资产的价格总体上不会高过我设定的定投价(比特币3.5万美元,以太坊2500美元),而一旦暴跌来临那更是定投入手便宜筹码的好时机。 因此我还是建议如果手里有闲钱的投资者至少今年下半年还是可以继续定投的。我自己就会这么做。 关于定投中比特币、以太坊的比例分配问题,在前面很多次文章中,我表达的观点都是以太坊的比例要高于比特币。 但现在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这一波各种RC协议的出现,已经彻底搅动了整个比特币社区,尤其是一些比特币社区的资深玩家。海外已经有相当一批资深的重量级技术团队在为比特币生态进行各种尝试。 这种热情和推进速度是我此前无法想象的。 虽然我无法确认这种尝试是否最终会有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在比特币生态中创造出一些具有极高共识的新资产。 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至少在这个熊市接下来的时间,有必要还是把比特币的定投比例提上来一些。
定投比特币、以太坊的收益率高还是投资NFT的收益率高? 我在前面的分享中提到过,我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想定投,而要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看新项目上。 这样做一方面是看新项目有助于我们保持开放的视野,了解生态中的新状况,让我们的知识与整个生态同步。我不希望说在这个圈子都好几年了,说来说去总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讲不出新东西,那就太乏味了。 另一方面则是新项目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错的回报。 在上一轮牛市中,我参与了两个当时正在崛起的新生态,一个是DeFi,另一个就是NFT。 当年的DeFi有两个大红利,一个是流动性挖矿,另一个是空投。我参与流动性挖矿不怎么多,主要是拿到了一些空投。 当时拿空投的条件比今天好得多,基本上只要有交互就能拿到空投,远不像今天不仅要交互,还要完成各种任务,还要绑定各种社交账号。因此在当年,只要我们看到新项目,稍稍勤奋一点、多动动手就能获益颇丰。 而对NFT,我就更幸运一点,参与的时间节点更早-------早在无聊猿还没有上线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个生态了。我基本上见证了整个头像类NFT生态中2021年10月前所有顶流NFT项目从无到有的发展全过程。 这恐怕是我在上一轮牛市中最大的运气。 一路见证和参与这些NFT的发展总体给我带来的收益比起定投带来的收益要高一些。不过在参与的这些NFT中,其中至少有70%的项目是失败的,只有30%不到的项目有回报,不到10%的项目有相当不错的回报。 这个比例好像对我投资的DeFi项目也同样适用。不过DeFi项目要好一些的是,很多项目就算最后没有发展起来,它们也不会归零,多少还会有流动性,就算亏了,还可以卖出去。 而小图片一旦项目死掉,流动性马上归零,连卖都卖不出去,因此NFT的流动性风险要高很多。 无论是参与DeFi还是参与NFT,我都深深地体会到发掘新项目、参与新项目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上一轮牛市是这样,再早一些的2017年的1CO狂潮也是这样。 当一个生态刚刚崛起时,几乎任何项目都有人追捧,任何垃圾项目在短期内都会暴涨。所以在那种状况下,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去参与到新项目中,在短期内都能收获账面收益。当然最后这些账面收益怎么变现为真正的实际收益那就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参与这些生态给我带来的另一个习惯就是当我碰到一个刚刚崛起的新生态时,我的方式是广撒网。所以我对孙正义压赛道、垄断式的投资方式有着切身的体会。 当然,参与NFT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那就是我在不知不觉中循着习惯性思维,总想在NFT中复制上一次的那种收获,因而太过于关注NFT而忽视了其它的新动向:比如PEPE。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据称某个疑似贝莱德资本的钱包地址竟然也从最近的PEPE币中获益颇丰。 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点不在于它挣了多少钱(就算再多对它那个体量来说也就是个小游戏而已),而在于假如这个地址真的是这个资本大鳄的地址,这个大鳄敢于参与这样的项目。 普通人或者被大家定位就是“小混混”、不走正道的投机者参与这样的项目大家都会觉得很正常,反正那就是个“不入流”的“投机分子”。可一个“名门正派”的老玩家如果参与这样的项目,一旦在圈内传开,它就会被同行视为“有失身份”,被笑话,甚至被挖苦。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随着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他在思维上的弹性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畏手畏脚、越来越固有保守。很多事情,即便他想做,也会因为身份、地位或者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愿意去做、不敢去做。 明面上看上去他变成了一个光鲜靓丽、身份显赫的人,可在我看来那已经是个思维陈旧、无法接受新事物的老顽固了。 所以当他面对一种看上去可笑、幼稚的事,还敢迈出那一步时,已经说明他的思维仍然年轻、仍然充满朝气。 而这种年轻、充满朝气的思维在我看来是这个领域非常宝贵的财富。
1、Arweave的节点只有95个,网上说有上千个? 我也在网上查了,我查的时候,节点数是92个。 对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而言,一般来说应该是节点数越多越好,因为这样的区块链越去中心化。何况这还是个存储项目,更需要大量的硬件资源加入其中。 90来个节点实在是少了点。 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我也分享过Arweave,我觉得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理想中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目前放眼整个存储赛道,好像也找不到更好的项目了。 2、MEME币看好哪个项目? 我有PEPE和ORDI,我会将一部分一直拿到牛市,看看它们最后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 3、以太坊2.0真正成熟会对大众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真正的影响恐怕就是大规模应用逐渐开始走向普通人。到时,区块链应用会像互联网应用那样影响普通人。 当然这个愿景要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些条件:除了以太坊2.0本身要成熟以外,还需要大量其它的基础设施也成熟,比如更好用的钱包、更便宜更高效的第二层扩展等。 现在连第二层扩展都还很不成熟,无论是费用还是执行速度,它都离理想状况还有很大的距离。 4、以太坊信标链的宕机有什么影响? 这个影响肯定是不好的,根据反馈的消息好像是一些客户端的版本太过陈旧。希望这样的问题能够尽快解决,越少出现越好。 近期不仅以太坊,比特币网络也出现了一些事故。 这么经典、运行了这么久的两大区块链网络都还会出现问题,足以说明这个基础设施要做好难度有多大。和互联网相比,它未来的路还很长,至少我们几乎很少听说整个互联网宕机。 5、为什么PEPE上币安大跌,有人说上Coinbase是大涨? 我如果关注一个币一般都是关注它的中长期(半年或者一年甚至更久)。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币上交易所对它中长期的影响肯定是好事,至于短期内是影响它跌或者影响它涨,我不在意也不会去猜。 有些投资者会尝试去挖掘内幕消息判断短期事件的影响,我觉得这类所谓的内幕消息多半也都是道听途说,也未必准确,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也不太关注短期的影响。 6、FUC这个项目如何? 我不知道这里提到的FUC是不是指Funny Coin。如果是,我也在关注这个项目。它是Arbitrum上的一个游戏平台,有点像YGG。 我关注它主要是看好游戏这个大生态。至于这个项目未来怎么样,还需要继续观察,有待时间的检验。 7、对UNI的看法?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UNI,我现在对它的看法不变:项目很好、但代币赋能太差。 不过今天,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UNI:把它和另一个当下正红的项目ARB进行类比。 它们两个在基本面上很类似:项目好、代币赋能差。 但有一点ARB会比UNI有优势:ARB诞生在熊市,它的预期还没有充分释放,因此很多人会期待它在牛市有很好的表现,这个期待就是它未来上涨的空间。所以它现在表现越好,人们对它未来的期待就越大,它未来在牛市中的上涨空间就越大。 但UNI就不同。它的潜能和上限在上一轮牛市中已经充分释放了。 当人们看到它过往的上限,又看不到它现在或者未来有哪些创新能突破过往的上限时,对它的期望和未来的估值就不会太高。 UNI现在就是如此。尽管它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所有这些表现至少在我看来恐怕还是很难突破它过往的上限,所以它未来在牛市中可能会再创新高,但最好的状况估计也就是和以太坊差不多的涨幅。 但它的风险肯定比以太坊高,因为它还有潜在、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以太坊几乎没有。 所以如果一定要我在UNI和ARB两者中选一个,我肯定选ARB。 当然ARB现在的价格是否合适定投呢?我前面已经分享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除BTC、ETH以外,其他定投币是否找2021年后新出的? 我们投资一个品种主要是投资它的未来。如果一个品种的未来能给人们很高的预期并且现在的价格相对未来那个预期还不太高,那这个品种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品种。 基于这种逻辑,一般人们在选择投资品时就比较喜欢选一些题材新颖并且以前还没有“炒作”过的。因为它还没有被“炒作”过,它的价值就还没有被很多人认知,所以未来当越来越多人认知它的价值时,它的价格上涨就能体现了。 而一旦它被“炒作”过,必然其未来的成长空间总体而言就不如未“炒作”的品种高了。 按这个思路在加密生态中找投资项目也是一样的,最好能找到上一轮牛市(也就是21年)后新出的项目,因为它的潜力还没有在任何一轮牛市中被释放,所以它的潜力相对会大很多。 但这样的项目存在一个潜在的隐患:那就是它的题材、叙事或者赛道到底是真是伪?因为没有经过检验,所以风险极高。 上面是从投资标的来看投资。 如果从投资手段来看投资,我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持续的买入,另一种是短期间或性的买入。 长期持续买入的品种我一般希望它风险小,收益比较确定。对我而言,这就是定投。 短期间或性买入的品种一般带有赌的成分,因此收益非常不确定,对这类品种我希望它风险高,收益大。对我而言,这就是风险投资。 对上面提到的投资标的,由于它的风险较高,所以我一般会间或买入这样的品种而不会定投。而我选的定投品种一般都是在21年或者以前就出现了,并且经过市场检验,而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品种,因为它们风险较小。 当然定投除了考虑上面这些因素以外,我也会考虑其它因素:比如对生态的布局,个人的喜好等。 另外还有读者留言提到在这一轮行情中很多老币的上涨空间还不如比特币、以太坊。对这个现象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分享过。实际上这个现象在这些年的几轮熊市反弹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更进一步,我们很可能还会观察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未来的牛市(我预估大概在2024或2025年)中,很多老币种的涨幅也未必超得过比特币、以太坊。 对此,细心的朋友不妨跟踪求证。 所以在当初选定投品种的时候我就建议:不要选太多品种。选太多最后我们会发现很多选的币虽然很好、很有保障,但它最终未必能涨过比特币和以太坊。精选一些自己特别看好、特别喜欢或者觉得特别有意义的币就好了。 我在上一轮熊市中买过的好些老品种比如Link、Maker在这一轮我统统没有定投,是因为它们不好?没有价值?没有前途吗?当然不是。是我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了反复权衡觉得选另一些币我自己会更喜欢才这样的。 另外,我还建议过:每当大家在定投的过程中对某个项目犹疑不决、摇摆不定,特别有冲动想问“XXX这个币值得定投吗”?这时,还不如干脆放弃这个币,简简单单定投比特币、以太坊就行了。 我曾经反复强调过:不要在选定投品种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要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经典文章和看新项目上,尤其要看自己看不懂、奇怪、高风险的项目。 很有可能我们在一些奇怪、高风险项目上的一些尝试性小投资未来反而会给我们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看,定投的那些品种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过多大的欢乐和深刻的记忆,反倒是在熊市中学习的经典文章、无意中买过的奇怪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教会了我难得的经验和教训。
1、关于CRV、Matic、Magic、AR的定投价格 在2022年9月3日发表在“道说区块链Pro”上的文章《关于优质资产的定投思路》中,我和大家分享了对定投价格的一些想法,并在文中对Matic、CRV和AR的定投价设置给过一些提示。 我建议大家可以再看看这篇文章具体结合自己的情况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定投价。 我对CRV、Matic、Magic和AR在这轮熊市中设置的定投价分别是1美元、1美元、1美元和10美元。 2、关于Meebits NFT 我很喜欢这个NFT,纯粹是喜欢,不一定会觉得未来它有多大的涨幅空间。 3、AAVE的投资价值 这是DeFi中的老蓝筹,一直以来的发展状况都很不错,而且最近还推出了自己的稳定币。不过它未来的涨幅能有多大就不好说了,我觉得也未必能比以太坊高多少。 4、关于宏观局势和去美元化 做任何投资都要考察宏观环境,我们也一样。 具体谈到我们国家周边的一些紧张环境,很多媒体似乎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看热闹的态度。似乎认为这类风险如果爆发,我们好像就能置身事外一样。 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也是极其不客观的态度。 看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战场虽然在乌克兰,可普通的俄罗斯人就完全不受影响、谈笑风生吗? 一旦这些风险爆发,一定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比如降薪、失业等这类风险。所以我总是特别强调我们要有足够的积蓄保证自己在面临这类风险时能撑过18个月甚至更久。 最近OPPO整个芯片研发部门的裁员就是一个非常悲壮但又无奈遗憾的案例。这些工程师从事的是我们国家最扶植、最需要的产业,但在某些不确定的风险面前都无能为力,何况其它产业? 此外恒大的老板成为被执行人则从侧面说明一些看上去已经曝光的风险可能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未来恐怕还会有更多风险会曝出来。 还有更大的我觉得可能会在下半年暴地雷就是美国。 所有这些风险经过层层传递最终都会落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我们要有保护自己的措施。 至于去美元化,虽然看上去是各国正在尝试的事,但我觉得离真正会产生实质性效果还有相当的距离---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美国还未必是瘦死的骆驼。ChatGPT的横空出世足以说明这个国家在颠覆性创新方面的独领风骚。而这种独领风骚的创新能力是足以驱动一个国家走出泥潭和困境的。 我们做投资更要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所有问题,不要用情绪迷惑了自己。 5、关于去中心化身份 我觉得当下去中心化身份这个领域的发展有点慢,而其中最知名的ENS的发展就更慢。这么久了,我似乎看不到ENS有什么新的成果和创新。ENS现在似乎单纯成了一种身份资产:比如大家一看到三位数或四位数的数字ENS,第一印象就是它很贵。除此以外呢?似乎就没什么了。 另外现在很多生态中新出现的项目也没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模仿ENS,推出自己的域名,这类项目也没多大意义。因为它们能做的,ENS也能。所谓的跨链身份在技术上也并没有多大的难度,而且ENS现在就已经跨链了,它不仅能用在以太坊,还可以用在比特币等一些生态中。 所以总体而言,我对这个细分领域的发展觉得有点失望。 6、关于Milady 我觉得近期Milady的大涨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一些猜测和名人的介入,比如大家猜测这个团队和PEPE有关,另外马斯克在推特上有意无意的暗示等等。 至于它能不能成为第二个无聊猿,我觉得还是谨慎一点下这个判断。无聊猿的出现是有一些特殊的条件在里面的,后来者想要复制这个成功恐怕会很难。 真正要成为第二个无聊猿恐怕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路,这个项目在细节上有不同,但在大思路上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很大的不同,至少现在看不出。
1、在文章中提到的阅读的金融书籍? 我在文章中提及的近期阅读的金融书籍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张亚光/熊金武翻译的《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和海南出版社出版姚中秋翻译的《货币的非国家化 修订版》。 2、基于比特币上XCP协议发行的早期的青蛙佩佩NFT能不能在Opensea上购买? 可以,但是这些NFT比较复杂,它们是通过一种叫Emblem Vault的工具打包然后再在Opensea上买的,并且有些NFT是碎片不是完整的,所以买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要会分辨真伪,不要买到碎片了,要尽量买完整的。 3、屎币的大部分涨幅是在链上还是在CEX上市以后? 我的印象中屎币的大部分涨幅还是在上市CEX之前。在它上线CEX之前,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一直在链上传播和交易。 4、等比特币和以太坊从真正的高位下跌20%,抛掉手中80%-90%的筹码,这里的真正的高位是指什么? 我这里真正的高位是指从比特币、以太坊诞生交易以来的历史高位。 我们就以本轮熊市为例。当未来比特币、以太坊双双突破上一轮牛市的峰值(68789美元和4891美元)后,在我看来,它们才算是真正拉开牛市的序幕了。此后我们就要密切关注它们在牛市中的表现。 此后它们每一次上涨超过前面的高位时都在创造新的历史高位。而但凡它们创造了新的历史高位时,我们都要警惕这是不是有可能就是本轮牛市的峰值了。既然这有可能就是本轮牛市的峰值,那我们就要规划开始抛售手中的筹码收获账面上的浮盈。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知道每次创造的新的历史高位是否就是牛市的峰值。不过我们一定知道假如这就是峰值,那它接下来必然会下跌。但也有可能这不是峰值,它过后可能会来一次小幅度的下跌调整,然后再创新高。 那我们怎么平衡这两种情况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它们未来不断增长的市值来看,它们未来波动的幅度大概率会越来越小,所以我选20%的跌幅为抛售的参考,把有20%跌幅前最后那次创造的新高当作是本轮牛市的峰值。 不过任何参考标准都是有瑕疵的。这个跌幅存在的问题是:牛市完全有可能在跌幅超过20%后再度上涨并再创新高。这样我们就会丢掉后面的机会。 所以这个跌幅选多少投资者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直觉综合判断。 5、关于RNDR 我不确定RNDR这个项目是不是指的rendertoken.com。如果是的,我记得在前面的文章中提过。它希望用区块链的方法汇聚GPU的性能。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不过这类项目有可能最终的发展会变成Filecoin那种大户垄断的模式。所以这个项目未来前景如何,现在不太好判断。如果是我的话,还是会选择先观察一段时间,现在先不入手。 6、关于Loot系的Realms 这个项目在它很早上线的时候我就关注过。不过当时的关注纯属偶然,但此后随着整个Loot生态的衰落,我好像就没有怎么听到它的更新了,我也几乎忘记了这个项目。大概上两个月,我才看到它最新的消息说要在StarkNet上做全链游戏。 对这个规划和设想我是看好的。不过规划能不能落地最终还要看它团队的具体执行状况。所以我对它抱乐观的期待。 实际上,我对所有的全链上游戏都抱乐观期待的态度。不过期待归期待,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这里面能不能跑出一个像样的游戏现在还不好说。
1、近期土狗满天飞,像例如 PEPE 和 AIDOGE 怎么看,同为MEME币,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和共性,MEME币真的是像大家所说的是牛市的结尾了呢?这类几百上千倍疯狂暴涨的土狗把用户都整 fomo 了,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对现阶段土狗满天飞的这种现象的出现能否折射出当前市场环境的一个状态是怎么样的? 对PEPE(佩佩)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写过,起初我是并不太看好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题材是较早就被圈内的早期市场发挥过的。所以我看到佩佩的第一感觉是这是换了个包装的老题材。 不过我还是因为好奇加入了一些佩佩的群。在这些群里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各种各样曾经有的和后来新创作的佩佩表情满天飞,对此群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一种强烈的氛围和文化传播非常明显,这是此前其它的MEME币少有的。 所以开始关注它,并且乐观其成,希望它能创造屎币之后的另一个奇迹。 不过对于AIDOGE我就没有太好奇的地方了。无论是题材还是机制,基本上都是老一套,甚至还有我不大喜欢的在交易中扣税这种霸王硬上弓似的做法。 佩佩火了后,一大批MEME币便都涌现出来了,我觉得这很正常,但其中绝大部分最终都会归零。所以我们最好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它们。 2、Blur 新推出的借贷协议 Blend 怎么看?它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预计会对 Blur 有什么影响? 先不说Blend这个新协议怎么样,就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项目团队又推出了新玩法这一点来看,我是非常佩服这个团队的创造力的。有这种创造力的团队,未来大概率还会继续推出新玩法,这让我非常期待。 说回这个新协议,它的创新点在于把NFT借贷从点对池变为了点对点。这让NFT借贷更精准,更有效地释放流动性。但另一方面,这个协议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贷方手里,让贷方变得过于强势。 网上就传出某位NFT大玩家便利用这一点先用较高价格贷出自己的NFT,然后强迫借方进行清算,又以较低的价格买回了自己贷出的NFT。 这种不太公平的规则能不能让协议的效果发挥出来恐怕最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3、对于 SUI 生态怎么看?SUI 近期在各大交易所完成了它的代币上线,并且官方也表示确实没有空投了,那对于 SUI 生态里面的一些项目,例如suiswap等,大家还要抱着有空投预期的心态去交互的必要吗? 对这个新公链以及同类的新公链,我实在是没兴趣了。它们又在一遍又一遍的讲那些老套的故事,宣传那些熟悉的“特点”,描绘那些“宏大”的前景。 不过项目乏味不代表不能挣钱。有机会拿到早期筹码的朋友我相信只要能踩准资本运作的节奏还是能挣到一笔钱的。 对它生态中的项目,我就更没有兴趣了。 不管是这个公链还是此前某些公链,我都没有参加测试和操作。 4、近期比特币链上交易拥堵,gas很高的情况出现,大家都去交易brc20协议上的token,例如ORDI等,BRC20 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有它长期的一个价值? 对BRC-20代币,我最初也是抱着一种强烈的怀疑态度的,原因和佩佩一样,这种类似的协议我们的前辈很早就发明并且尝试过了。 但后来,我发现这些代币能给两股势力带来较大的利益:一个是交易所,另一个是矿工。 对交易所而言,它们可以带来新流量、新交易;对矿工而言,它们已经给矿工们带来了惊人的收益,根据最新的数据,矿工们的手续费收入都超过区块奖励了。 所以我相信这两股势力很有动机强烈地推动这个生态的发展。 在这些势力的共同作用下,BRC-20代币确实在积累共识。但它未来会不会发展成一个新的生态呢? 我觉得有可能,但即便有这个生态,它恐怕也很难强大,至少很难和以太坊相比------因为这是比特币的技术框架所限制的。否则当年Vitalik就不会创造以太坊而直接在比特币上操作了。Vitalik最早就是希望利用比特币上的彩色币协议来实现他的理想,结果由于比特币技术上的限制,最终作罢。 如果BRC-20的生态很难做大,那它的价值点在哪里?我现在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收藏”价值,或者某种被赋予了特殊共识的资产。 从资产的角度看,我觉得在众多BRC-20代币中找最有价值的就要找最能汇聚广泛共识的币,也就是若干龙头币。 目前在众多BRC-20代币中,龙头基本上是ORDI,龙二、龙三还在变化。 所以如果我来选BRC-20代币,ORDI肯定是我首要关注的对象。至于其它的币,则半靠运气、半靠猜测了。
Magic还要不要继续投资? 在问答中,有听众提到这样一件事:在ARB空投中,TreasureDAO团队得到了不少空投,但团队没有像有些团队那样把得到的空投分发给社区用户作为对社区的回报。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把空投回馈给用户或者把空投用来资助社区的游戏项目进一步发展生态当然最好。因为TreasureDAO能得到这些空投是和广大用户的支持分不开的。 但是它没这样做,可能是团队有其它安排,也有可能是团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偏向了利益。项目团队的这种处理方式会不会暗示什么或者对项目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我觉得可以继续观察。 另一方面,从项目的基本面来看,似乎目前看不到项目有太过负面被证实的新闻,项目生态的发展也还在继续。 所以综合上面的信息,我觉得项目目前的发展虽说在一些事件的处理上有瑕疵,但大体上还比较稳妥。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很多读者都在留言中问到了这个币,担心它最近的下跌会不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我觉得这种下跌恐怕主要还是和大行情有关,未必是这个币本身的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此前公开过的定投价是1美元。项目目前的价格是0.9美元不到。这个价格如果低于投资者设定的定投价,并且投资者仍然对项目有信心,我觉得现在可以继续定投。但如果投资者对项目有犹豫,那就暂停。实际上在定投的过程中,如果投资者感到不适或者信心不足,可以随时暂停买入,先观察再说。 我倒是担心另外一种情况,尤其我看到有读者留言说重仓了这个币,我担心会不会有读者在配置比例方面过于冒险和激进了?或者当初对定投价的设定太高乃至于现在的价格比定投价低太多而心烦意乱? 如果是配置方面的原因,假如投资者能做到以太坊和比特币加起来在自己资产中占比超过50%(我自己是超过60%),另外再额外平均定投3、4个小币种,那一般来说,每个币的占比大概就是10%左右或者稍多一点。 基于这种配置,即便某些小币种发生较大的风险,比如价格腰斩,那它对自己资产总额的负面影响也就在5%或者稍多一点的比例。 这种风险,投资者一般来说应该在心理上还是能够承受的。何况暂时看上去,Magic目前的基本面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 所以如果这种焦虑来源于配置,那就必须引起警惕,需要适当调整了。可以把一些换成以太坊、比特币。 如果不是配置问题而是定投价设置过高,那这时投资者最好要检讨一下自己当初所作的决定。 我自己的做法是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定投价会设得偏高一点,对其它小币种的定投价会设得偏低一点。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对风险的把控。 但不少初入市场的投资者往往会忽视这个风险。 比如当投资者突然发现一个自认为很有潜力的品种(尤其是这个品种后来还被大众市场认可)时,很容易在比较冲动的情绪下对这个品种下重注,认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品种,就要敢于冒风险下重注搏一把。 这种下重注可能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不管价格高低,一次性大量买入,这就是所谓的“抄底”;另外一种就是不管价格高低,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买入。 后一种方式表现在定投上就是定投价设得非常高,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仓位是在高价位买的。 如果这种设置是基于自己对这个项目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坚信项目在之后的牛市中必定大放异彩,所以现在哪怕定投成本高一点也无所谓,那也好。 可更多的可能未必是基于自己对项目的深入理解,而是基于此前自己的情绪和市场情绪的共振而率性而为。这就非常危险了。 在熊市初期,可能投资者还能够承受。可到了熊市中期,当价格持续下跌时,一些投资者就会受不了价格的持续阴跌,而心里发慌-----上周跌、昨天跌、今天还跌,越跌自己损失越大,越跌仓位还越重。 我建议这个时候,投资者最好问问自己:我真的看好这个币吗?当初看好它的原因是什么?当初看好它的原因现在变了吗?...... 但凡这些问题中有一个自己犹犹豫豫,那不如赶紧把手里的一些筹码换成以太坊、比特币。 我自己对定投小币种也会采取放手一搏的方式,但我的搏法不是在筹码上下重注,而是在时间上下重注。我会选一个(比起以太坊、比特币)稍微保守一点的定投价,只要它基本面不出问题,我就一直坚守下去,守到牛市。 其实不仅对定投小币种,我对风险极高的其它品种(包括MEME币)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用较小的份额,搏长线。 另外,对各位读者在这几天的文章后提出的问题,我会收集起来在推特问答的系列文章出完后尽量回复。
1、关于阅读和学习 在问答中,有听众提到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看我们的文章,现在工作了还在看我们的文章,听到这些内心是非常感动的。 早年的我因为误打误撞走进了五彩斑斓的加密世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相信它还有更美好的未来,期待更多奇迹被未来的名士风流------我们的少年、我们的后浪,所创造。 但这个世界也充满了危险、充满了血腥、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把自己失败的教训、踩坑的不堪分享出来,让大家少走弯路,那就很欣慰了。 除了从我们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我还多次在文章中推荐大家读这个领域里资深前辈们的文章。 一闪而过的中本聪只给我们留下了比特币白皮书,让我们无法完整理解他的憧憬和理想。在其身后的众多领军人物中,在我看来真正承袭中本聪思想的只有Vitalik(V神),所以V神的文章就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细品-----尤其是他在白皮书中对以太坊的构想、对以太坊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对去中心化的诸多解读。 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构建理解加密世界的思维框架、建立审视加密世界的世界观,让我们在这片充满崎岖的道路上前行时辨别香花毒草;在这片新大陆上探索时找到光明大道、避开幽暗荆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一切,包括V神的文章和观点,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任何观点。 另外,这个生态中还有一类大V,他们的观点很多我都不赞同,并且很多都有极大的迷惑性。但是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却异常的高,有时候宣发的一些项目倒是值得细品、值得研究。这些项目本身未必有什么价值,有些甚至明显带有个人印记,但却能反映出市场的走向、动态和最新发展。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也不要因人废言,忽视他们言论中有价值的信息。 2、当前的MEME币会不会拖累市场行情中断当下的“牛市”行情? 我对“牛市”的界定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除非比特币和以太坊双双突破上一次牛市的峰值,我们才算开始进入到牛市,否则不管行情多么好,我都把它视为熊市。 以这个标准看,我不大觉得今年以太坊和比特币会有可能突破上一轮牛市的峰值,除非宏观环境发生一个180度的大转变:美联储放水,并且还是放大水。 对当下生态中出现的MEME币热潮,我觉得不管它们未来是昙花一现还是持续热络,它们都只是这个大生态中的插曲,最多可能是一场嘉年华,但它们无法驱动整个生态发生质变、无法带来真正的牛市。 能够驱动整个生态发生质变、带来内生牛市的,我认为必须要是技术上出现颠覆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还需要积累和沉淀,最终外溢到应用领域,在应用领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当下的生态有没有出现颠覆性变革呢?我觉得第二层扩展算是。 但它目前还在发展中,还不够成熟和理想。估计再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第二层扩展就会相当成熟。 届时有了第二层扩展这个高性能、低费用的平台,各类我们现在想象得到或者想象不到的应用就会真正爆发,内生性牛市就具备条件了。 届时我相信宏观的金融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美联储可能会再度降息放水或已经处于降息放水中。 那时在内生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就迎来真正的牛市了。
看到有不少读者希望看一下这次推特AMA的文字版,另外还有不少读者表示错过了这次推特AMA,我想接下来用几篇文章把这次推特交流的内容及对一些听众提问的回复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由于我是凭记忆整理的这些资料,所以很可能会有错漏和缺失,因此也欢迎留言补充。 我先从听众提问开始整理。 1、关于Matic和ARB怎么选?或者说哪个更有价值? 对于Matic,我觉得对它最大的价值潜力还是在于Matic会被沿用到它的多个生态项目中,比如当下它推出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Polygon zkEVM,乃至未来将要推出的Polygon Miden、Polygon Supernets及其它方案。 因此它的代币赋能有比较大的潜力和想象空间。 然而Matic现在较大的问题是,它的生态相比其它以太坊第二层扩展尤其是后起之秀Arbitrum,实在是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这个差距没法尽快弥补,恐怕Matic的代币赋能也无法发展现出投资潜力。 而Arbitrum则刚好相反,它的生态现在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中几乎遥遥领先,但它的代币赋能却远远不足,至少和Matic不能相比。 这就又回到了我以前分析UNI代币的那种情形:项目很好,但代币没有赋能。这样的代币在我看来投资价值也有限。 所以这两个项目都有各自的问题,我的处理办法是对这两个币都保留,尤其对ARB,我没有卖,但也没有买,因为它的价格(高于1美元)在我看来是鸡肋。 2、现在定投的价格都比较高了,接下来怎么操作比较好? 我们定投有几个大前提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 一是一定要用闲钱也就是自己不用的钱来操作。 二是一定不要让投资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自己定投的品种还没有超过我们的定投价,但是因为外在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自己对原本定投的品种产生了疑问或者不确定,这时可以怎么做呢? 我建议两个办法: 一是先全部停下来,停一段时间,看看过后自己的想法会不会更清晰一些,判断更有把握一些,那时再继续定投或者操作。 二是如果还希望继续定投,那干脆就只投以太坊和比特币而把其它那些有疑问的品种都停下来。 3、关于NFT 有几位听众都问了关于NFT的问题,我把回复总结到一起: 在当下的市况,NFT集体表现得相当萎靡,这个时候我建议投资要保守但又要大胆。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保守就是抓蓝筹。这和我们在熊市低迷的时候集中火力投以太坊和比特币或者一些价值币一样。 这个时候不要太激进地买一些拿不准的NFT。 所谓的大胆就是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有充裕并且能够承担较大风险的资金是可以大胆布局顶级蓝筹NFT的,比如加密朋克。 可如果投资者手里没有那样的资金布局顶级蓝筹NFT,那我建议现在这个市况先不要买NFT,因为熊市继续走下去,一些非顶级蓝筹NFT能不能活过这个熊市都有问题。 有听众提到哥布林和Art Gobbler。我肯定是更看好前者,但是哥布林能否活过这个熊市也存在不确定性,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现在买入也要谨慎。 在众多蓝筹NFT中,我始终建议如果有闲钱首先配置风险最低的加密朋克,然后再考虑无聊猿和变异猿。无聊猿和变异猿从风险上来看,我建议首先配置变异猿,因为它的资金占用小,风险相对可控。 对红豆(Azuki)我也看好,我对红豆的看法有过思想上的转变:从曾经的稍显轻慢到现在的严肃观察。我觉得它在走一条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道路。但是从风险上看,我觉得无聊猿/变异猿相比红豆风险会稍微小一点。 当然,如果投资者自己喜欢,不太计较得失,那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买什么NFT都行。
2017年以后,加密生态中最著名的迷因币恐怕就是狗狗币和屎币了。这两个币我都买过,但它们给我留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买入狗狗币时还非常懵懂,那时的加密生态还处于百花齐放的时期,以太坊也远没有今天的王者之象。所以任何币包括狗狗币都被人们视为可能是未来的价值币。 然而到了2018年大熊市到来后,狗狗币已经彻底失去了声音,“以太坊杀手们”也逐渐被扒下了外皮,于是狗狗币就和其它我持有的“以太坊杀手们”一样被清除出了我的持有清单。 后来,在马斯克的不断喊单和暗示下,狗狗币竟然又起死回生,甚至占据在前十的位置。这是我完全想不到的,想不到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影响一个币的“共识”。 不过这类“共识”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因为这种“共识”的群众基础是不牢固的,它的生死几乎完全掌握在个人手中,哪一天马斯克不再关注,那它的行情也就基本走到头了。 所以我在早年清掉狗狗币之后再也没有买过它,哪怕它挤进了前十。 狗狗币的这段发展历程更加深了我原有的对迷因币的印象:这就是一场游戏而已,玩玩好了。 在加密生态的这些年,我看过的各种“山寨币”不计其数,国内的不少、国外的同样多,有描绘美好前景的,有声称要超越比特币、以太坊的,甚至还放言要发展到外太空的。 那些币,基本上一分钟就能发现其中的笑点,连逻辑都不能自洽。它们连迷因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大家都明白的那类品种。 直到2021年我看到屎币后,屎币才让我第一次有了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强烈感受。 在那个年代,它有着一个迷人的宏大叙事,尽可能消弭了创始团队的特权,并且有可能让参与的群众集体获益。 剩下的就是看这场社会实践中群众参与的极限了。 恰好在那个时期,由于Uniswap的横空出世给了这个项目一个完美的技术平台,可以试探在没有中心化机构介入和干扰的情况下,群众能够自发参与一个社会实践的极限。 这种社会实践根本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开展,它只能出现在加密生态中。 尽管当时我完全无法判断这场实践最终会成功还是会失败,但我却怀揣着强烈的兴参与到了其中。 尽管参与了这个项目,但在参与的过程中,我还是在把它当作一个游戏来看待。因为我觉得这个项目在立项之初的定位就是个实践/游戏,它完全没有技术方面的描述,更谈不上给生态带来具体的商业模式,所以完美的结局恐怕最多就是实践完了后成为大家一场美好的回忆。 但让我意外的是,至少在这轮熊市中,经历这么多波折和暴跌,它竟然还牢牢地占据着前20的位置。 在生态发展方面,它还规划发展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游戏甚至是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还找了业界知名的审计公司对代码进行审计。 更重要的是它在以太坊上的持币地址已经将近130万了,这个规模秒杀绝大多数ERC-20代币。而总市值排名第5的USDC在以太坊上的持币地址也才168万,只不过比屎币的持币地址多30多万而已。 虽然持币地址并不等同于持币人,但至少能够说明屎币的持币规模和群众生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综合以上所有这些数据和状况来看,现在再说屎币仅仅就是个迷因恐怕就有失公道了。 屎币的发展尽管时间不长,并且依旧还有待未来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至少到现阶段为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加密生态,MEME确实是有可能从乌托邦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 屎币创造了这个奇迹。 既然屎币可以创造这个奇迹,我相信其它的项目同样也有可能创造奇迹。 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的规律也是生态发展的必然。MEME是和生态文化、生态氛围密切相关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文化,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心中的感动点。 只要这个感动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生态、被合适的团队触发,新的MEME奇迹还会横空出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