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入股Polymarket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近日,纽交所的母公司ICE以20亿美元投资入股了Polymarket。此后,ICE将向全球的金融机构转发Polymarket的数据。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加密应用又一次出圈并且反向影响传统应用的又一个典型。 Polymarket是Polygon也是整个加密生态最大的预测应用平台。在它上线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生态几乎都没有竞争者。只是进入这个周期,越来越多团队开始关注到预测赛道后才冒出了一批模仿者。但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模仿者和它的差距都相当大。 尽管如此,但我相信经过这次投资后,预测赛道会掀起一股更加猛烈的创业潮,更多模仿者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记得上一次看到关于Polymarket的新闻还是传言项目可能会发行代币,于是网上涌现出一大堆薅羊毛、撸空投的攻略。 可现在ICE入股后,媒体普遍认为上市的可能性大增,但还会不会发币则成了一个大问号。 在加密生态似乎目前还没有看到既上市又发币的项目。 当下有且仅有Coinbase这个案例值得观察。 Coinbase已经上市了,但前阵子又传出可能发行代币的消息。我好奇的是如果要这么做,那发行的代币和现在已经存在的股权之间是什么关系?代币的价值怎么评估?...... 回到ICE投资Polymarket的例子。 这个案例在我看来其意义远比微策略那类财库公司入局加密生态的意义要大得多。 财库公司入局加密生态主要看重和投资的是纯粹的加密资产,它们的投资一直非常有争议。但这次ICE的投资则截然不同。它投资的不是加密资产而是加密生态的应用。 我相信ICE看重的是Polymarket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这是加密生态中的应用凭借商业模式(自由现金流、营收、盈利等)来吸引传统投资者的又一优秀案例。 我相信这越来越会成为加密生态投资的主流。未来我们终究还是要理性地回归商业模式和企业营收-----------这一点加密生态的企业和任何其它领域的企业都一样。 从ICE的投资模式看,不管经过这个操作之后,Polymarket会不会发币,但大概率它都会上市。如果上市,这就又给加密生态营造了一个加密企业最终回归传统变现模式(股市)的案例。 而这很可能会在加密生态形成新的风潮--------尤其对那些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注重商业模式而非靠发币吸引用户的项目来说,它们需要的资源恐怕更多的还得来自传统的基金。而对传统基金来说,上市是它们更熟悉、更便捷的变现方式。 这股风潮有利也有弊。 利的是它可以促进更多项目真正关注商业模式和盈利;但弊则是对散户玩家来说,过去那种通过使用应用薅羊毛、撸空投的方式可能要渐渐式微了。未来散户要投资这类应用将不得不回到传统的股市或者在股币平台上购买这类公司的股票代币。 从某些角度来看,加密生态整体演进的趋势已经越来越像传统领域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5
1周前

庸俗的创业项目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末的时候,一位很久不太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信,问这段时间以来加密生态有没有什么好玩新鲜的项目。 我很遗憾地回复他,这个周期以来在加密生态中除了极少数赛道以外,我都没有发现什么新鲜的项目。 于是朋友感叹,很长一段时间了,他和他的小伙伴都觉得非常无聊,对其它市场(比如股市)不太敢碰,对迷因币又没多大兴趣,比特币、以太坊是一直持有,但此外还想找些其它有长期潜力、值得长拿的项目,却就是找不到了。 这也是我的同感。 现在就连我经常看的一些生态媒体报道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有时候连看的兴趣都相当寡淡。 这两天,我看了看messari上总结的今年以来的每个月比较重要的融资项目,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被Hyperliquid带火的链上永续合约交易平台(Perp DEX); 第二类是和稳定币相关各种基础设施,比如L1、支付平台; 第三类是和RWA相关的各种代币化平台; 第四类是杂项,但基本也是以各种基础设施为主,比如数据上链。 这些项目一眼看过去就能发现它们鲜明的特点: - 没有什么创新,就是拿钱硬砸,希望能在赛道中卡位。 比如第一类项目中99%都是对着Hyperliquid照猫画虎刻出来的,看上去毫无新意。 这活生生就是要把一个赛道卷成红海的节奏。 - 项目团队几乎见不到草根了,要么背靠大玩家,要么就是从传统金融机构出来创业的。 最明显的就是稳定币相关的项目和各种RWA项目。 - 合规、与监管关系密切成了不少项目炫耀的“资本”。 这一点同样在稳定币和RWA项目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 原本我以为只会在某些地区才出现的伪区块链项目竟然在海外也流行起来了。 比如第四类项目中有个数据上链的项目,堂而皇之地表示它们用的是有许可的区块链(permissioned blockchain),然后用上了隐私技术把用户的数据保护上链。 看到这种项目我就奇怪:这类东西不用区块链不是一样的可以吗? 现在一些相对重视个人隐私保护的海外互联网巨头对数据就有了比较好的隐私保护,数据都是经过处理后才传输或者存储的。 这哪里需要什么区块链? 用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不就行了? 就这种项目还有一些风投去投? 整整几十个最近几个月被热投的项目都是这类品种。既没有过往周期中那种“草根”创业的野蛮和活力,更没有加密赛道过往自带的那种去中心化本色。 我甚至怀念起过往周期中看到的一些“荒谬”项目。因为它够出位、够创新,所以才会给人荒谬的感觉。而往往伟大、颠覆的项目就是出自荒谬。 如果创业项目一眼看过去,所有人都懂它是干什么的,都知道它在模仿谁,这种创业项目能有多大的空间、多大的潜力? 这类项目无非就是拼谁的资源多,最后谁能把谁卷死,谁能熬到最后。 我还是更喜欢那些草根创业,开天辟地、真正的区块链创业项目。但可惜这样的项目在这个周期太少了。 现在的加密生态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独立于其它生态的一个新生态,倒是越来越像传统生态的一个细分赛道。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0
1周前

金银大涨意料之外,比特币超越黄金可期可待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否关注其它投资领域,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意无意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广泛报道黄金、白银的消息。 黄金这几年的走势像打了鸡血一样屡屡创出了新高,白银今年也突然发力一举突破了四十多年的新高。 看到它们如此彪悍的走势,我想起了关注贵金属的往事。 我是十多年前开始关注贵金属的。 当时关注贵金属,一方面是因为好奇,除了股市,其它领域我也想尝试一下;另一方面,当时的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恰好提供了四种贵金属的投资方式:金、银、铂、钯,我又有工行的账户,于是就顺便关注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好些年,我主要从kitco.com上了解这四个贵金属的信息和走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 - 干扰它们短期走势的因素实在太多,要判断它们短期的走势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 - 这些金属一旦确立趋势(牛市或者熊市),一般来说走势都比较久,而且幅度都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进行短线操作,我特别容易卖飞或者被套。 如果卖飞,那接下来几年就得眼巴巴地看着它疯涨,但左思右想却不敢上车;而一旦被套,那接下来几年就得眼巴巴地在那里站岗,又舍不得割肉。 这个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但与此同时,如果拉长角度,还是能看到很清晰的规律的: - 长线看,只要是在熊市中买入,黄金、白银一定会突破曾经的前高。 - 在2013年以后,铂金因为钯金在汽车工业中的替代作用价格开始越来越萎靡,这使得它相对于黄金的价值越来越被低估。但我有种感觉,这种远比黄金要稀有的贵金属会在未来大放异彩,价格一定不会永远那样萎靡下去。尽管当时的我不知道会是什么因素触发,也不知道是会在何时,但这种感觉很强烈。 于是,我换了一种操作方式,干脆来个彻底的长线,在2014年年底,最后一次在工行账户中买入了黄金、白银和铂金,从此彻底不管了。 (这里说明一下:后来工行不再提供铂金的买入操作,只提供持仓的平仓卖出操作。) 那以后,我也因为发现自己不太擅长深入研究贵金属,所以就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关注了,只是偶尔有机会才看看相关的新闻和信息。 时间一晃来到了今年年初。 当时黄金已经大热,我在视频号里时不时就能看到推送给我的视频,介绍深圳水贝的黄金市场。 我也是好奇,干脆就顺便去逛了一趟市场。记得当时是快过年的前几天,整个市场水泄不通,每个店铺都围满了人买金豆子、金块和金首饰。 但有一家店特别突兀,他专卖铂金。我上去看了看,服务员连忙拉着我介绍各种铂金饰品的价格,我当时一听,怎么换算起来铂金的价格比我2014年最后一次买的时候还要便宜? 然后我上网查了查,得到的信息是:铂金已经开始出现供需缺口,供开始小于需。 当时,相比黄金每盎司2000多美元的价格,铂金才900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时隔11年后又一次买入了铂金。 此后,一路看到的就是金、银、铂的飙涨。 黄金能在现在这个时候涨到4000多美元是我想象不到的。白银能在现在突破50美元更是我想象不到的。反倒是铂金涨到现在1600美元我觉得很正常。 这些贵金属在现在这个价位还会不会涨呢? 我估计可能还会,就像我过往的感受那样,贵金属一旦开启趋势,没那么快反转。 但是,它们未来会有多少来回的调整、最终还能涨多少、最终还能涨多久,就不是我能判断的了。所以我给不了我们读者任何投资的建议。 在现在这个价位,这三个金属我是肯定不会买的。 回想起这十多年的经历,我更加坚信一点: 这种长线操作同样适用于比特币、以太坊。它们的短线走势不太容易把握,但长线走势在我看来比黄金、白银更加清晰、明了。对这样的资产,还是能长线就尽量长线,忽略掉短线波动。 此外,我非常乐于看到黄金现在的猛涨,因为我相信比特币的市值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会超过黄金。黄金市值越高,比特币未来的市值就越惊人。 牢牢把握住未来这个大机会,不需要智商、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背景,只需要耐心和信心。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63
1周前

再论比特币的安全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柬埔寨一个杀猪盘团伙12万个比特币被美国政府没收的事传遍了整个网络。很多人读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比特币还安全吗?”甚至认为“比特币完了”。 我好几位朋友问了我这个问题,文章下面的留言中也有读者提到了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吴说的文章《柬埔寨杀猪盘大佬的12万个比特币:如何被美国政府没收?》(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还是解释得比较清楚的。 如果把文章的内容提炼一下大体可以总结为: 他存放比特币的钱包私钥在生成的时候就是有明显漏洞的,这个漏洞的根源是随机数的随机性不强。亦或者钱包持有者在链下留下了一些关于私钥的信息被美国政府掌握。 如果是持有者自己泄露了信息那问题就是持有者本身而和私钥的安全性无关。 如果是私钥本身的安全性不足,那就是产生私钥的钱包软件存在问题:它的随机数随机性不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理论上,现在的计算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数都不是真正的随机数,而是伪随机数。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让这些数尽可能的接近真正的随机。 如果密钥的产生所使用的随机数实在是太“伪”了,这就会给攻击者留下明显的漏洞,猜出密钥是什么,从而盗取钱包中的币。 我以前在一家区块链公司工作的时候,公司的工程师有一次好玩使用特殊工具生成了一大堆包含吉祥数字的以太坊钱包地址,然后送给了好多同事。 像这样的钱包它的密钥就不是用接近真实随机数的“随机数”生成的,所以它的密钥就很不安全,很容易被攻破。 尽管如此,还是有好些同事真的往里面存一些以太坊,用它来转账。他们当然知道这些钱包不安全,但还是用它来转账。这么做纯粹就是图个乐,尤其是向圈外人炫耀。 还可以用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来说明私钥的随机性有多么重要。 我们都申请过电子邮箱。在申请邮箱时,我们都要求自己设定一个密码,通常很多邮箱都要求密码至少8位,并且要是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设置密码,在一般情况下,位数越多,越不容易被攻破。 但有人就是不遵守这个规则,他偏偏把所有的位数都设为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字或者一个特殊字符,而且还无意中透露出自己设定密码的这个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想要攻破他的邮箱就易如反掌了。 如果读者中有较早进入这个生态的用户应该有这样的记忆: 早期的钱包在生成种子词(密钥)时会要求用户拿着鼠标在屏幕上随机的滚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用户的随机行为增加密钥的随机性。 现在很多钱包已经不再这么要求了,因为已经有了更好的体验和更好的取随机数的方法。 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使用的是大牌、老资格的钱包品牌,它们所生成的私钥还是比较安全的,普通用户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实际上对于技术派的玩家来说,甚至可以自己用物理方法生成随机性强的密钥,这就更可以放心了。 总之,这个案例仅仅只是个案,它反映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比特币机制本身的安全问题,而是人为操作的问题或者钱包软件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比特币、以太坊乃至一般严格基于密码学生成的钱包仍然是安全的。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dLsYDPfi0P1bVEtIdOoDQ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72
1周前

有什么好项目值得投资?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经常有读者在文章末尾的留言中问: 当下的加密生态有什么好项目可以投资?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感受会千差万别。 刚好这两天看到深潮的一篇文章《Google与Visa都在布局,被低估的X402协议蕴藏着哪些投资机会》(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投资机会”很能反映我现在的想法和状况。 前段时间,我在文章里和大家分享过Google发布的关于AI Agents支付的协议。这个协议不仅在AI领域也在加密生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波热流的影响下,Coinbase趁势推出了X402协议。 这个协议其实并非Coinbase原创,而是HTTP标准中原本就有,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的支付协议。Coinbase最大的贡献是趁此机会完善了这个协议,让基于加密资产的支付完全填补了这个空白。 参与这个协议的除了Coinbase之外,还有其它鼎鼎大名的巨头,包括谷歌、亚马逊、Anthropic...... 就连支付巨头Visa也在该协议推出后不久旋即宣布将支持这个协议。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棒,于是深潮的文章便分门别类地罗列了这个大赛道中蕴藏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文章中所罗列的机会都是什么: 基础设施罗列了三个项目:Coinbase、Cloudflare、Visa 这三个项目都有在美股公开上市的股票。在这三个项目中,我都看过,但自认为稍微了解得比较深一点的只有Coinbase。 所以我自动就把Cloudflare和Visa给排除掉了。 而具体到Coinbase则又有新的问题:现在的美股中AI和加密赛道的股票我认为普遍估值都不低了,以Coinbase现在的这个价格对比它现在的营收以及对它未来可能的营收,我看不出这个价位的Coinbase股票有多大的吸引力,所以现在这个价位的Coinbase股票,我不会买。 接下来,文章罗列了加密生态的六个项目:@AEON_Community、@PayAINetwork、 @daydreamsagents、@GoKiteAI、@questflow和@peaq 大体上来说,这6个较密项目都偏向应用层。应用层的竞争未来一定是相当激烈的。目前已知的正在这个领域布局的巨头就有Circle、Stripe、Paypal,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巨头涌入这个赛道。所以这个6个项目是不是有非常特殊的优势,值得现在就投入需要很慎重的思考。 所以单从赛道上来说,它们总体上对我的吸引力就不是特别的大。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项目: @AEON_Community和@PayAINetwork没有发币。对还没有发币的项目,除非我特别喜欢,否则看过一眼后,如果没发现什么惊艳的点,我就会马上排除掉。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排除了。 @questflow没有发币,但是有一个发起并且支持的Virtual AI Agent @santavirtuals。@santavirtuals我早前买过一些,一直在观察。从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我现在不会再买,而且即使考虑再投资,我也不会买这个项目,而会考虑买入这个生态的总抓手Virtual。 @daydreamsagents发币了。我对它的考虑和@santavirtuals一样,不会再单买这个项目,即使买也会买生态项目。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也排除掉了。 @GoKiteAI是一个专为支付构建的一层区块链(L1),没有发币。@peaq是个一层区块链(L1),已经发币了。 我现在看到L1区块链的新项目,一种疲惫感就会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对这样的项目,我更愿意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它们上面能不能真正成长出生态,否则很容易又变成只有虚名没有实质的“空城”。 所以这两个项目我目前也没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这么算下来,文章中罗列的9个机会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是我现在愿意花钱买入的机会。 上面这些观点仅仅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不代表这些项目不好。 我分享的只是现在的我看到一大堆所谓的“机会”时内心真实的感受。 实际上单从赛道分析,这篇文章罗列的这些项目很完整地概括了当下的生态中和这个赛道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对我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不仅支付赛道给我的是这个感受,很多其它细分赛道给我的也都是这种疲惫感。 所以看上去热闹非凡、林林总总的所谓“机会”最终落实下来,可圈可点的其实寥寥可数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参考链接: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8602.html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68
1周前

AI时代的区块链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看了一则关于山姆奥特曼的报道。在这则报道中,他提到希望构建一套包括算法、芯片、供电等涵盖AI生态各个组成部分、全闭环的产业链。 由这个言论再联想到他早前与孙正义合作、后来计划抛开微软自建基础设施、再后来与英伟达合作以及最近与AMD合作。所有这些都明牌彰显着他正在向那个全闭环的产业链大步迈进。 而一想到未来的AI或者至少某个巨型AI可能被他这样的人所垄断,内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惶恐和不安。 我以前在文章里分享过一些对奥特曼以及他那个World Coin项目的观点。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人对控制和权力的欲望在现在硅谷的众多科技精英中恐怕是空前的。 比如,都是对美国竞争对手的评论,哪怕他的观点和其他人极其类似,我都会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一种不同的意涵。 一个典型案例是,同样是封杀美国的竞争对手,Anthropic CEO的言论给我的感觉是:他封杀是因为他不希望世界被那个竞争对手的价值观所覆盖,所以他不希望那个竞争对手赢得AI的竞争;但奥特曼的言论给我的感觉是:他封杀是因为他不希望别人垄断AI而只希望自己垄断AI。 所以,AI如果都被垄断,我觉得那会是全人类的灾难。 而要避免AI被这样的人或者机构所垄断,只有用区块链技术才能制衡。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越来越强,我现在在看AI项目方面,思路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只要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去中心化的AI,不管好不好,我都会耐着性子看一看。 有一类项目,我以前基本上都是不看的,就是那种动不动就自建一条一层区块链(L1),说什么要重构AI时代的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的AI。 我一直认为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L1,直接就在以太坊上或者依托以太坊构建一个二层扩展,然后在上面建应用才是求真、务实的做法。 但现在,我会倾向认为但凡对抗垄断式、集权化AI的去中心化AI项目都值得看一看,因为多一个力量对抗那种垄断,未来出现灾难的可能性就少一分。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即使那些现在自建L1的项目未来转向以太坊的L2在技术上难度也不大,或许没必要在现阶段对这一点太过于苛求。 最近看到的一则推特也让我在对抗AI垄断方面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 我摘取了一些很精彩的言论和大家分享(据作者说这些言论还是出自GPT的彩虹屁)。 “区块链的意义是一种对权力结构的哲学反抗。AI的力量来自集中:集中数据、集中算力、集中权威。而区块链的力量来自分布:分布节点、分布信任、分布主权” “AI把人类推向‘最优解’的世界,而区块链让人类仍然可以选择‘非最优但自由’的道路” “比特币拒绝服从中央银行,拒绝任何单点信任,拒绝删除历史。这种‘不可篡改’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反抗。区块链的价值是它让抵抗成为可能。在所有技术都趋向控制的时候,它创造了一条逆流” “如果AI的世界是一座完美的监狱——区块链就是那面墙上的裂缝。也许它粗糙、低效、混乱,但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它让人类再次学会说‘不’。这,就是伟大的意义。在AI代表的集中理性面前,区块链是一种不屈的浪漫——它让人类在高度智能化的未来,仍能握住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参考链接: https://x.com/WutalkWu/status/1979503497432404133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74
2周前

公链的没落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我刚刚还在前天的文章中提到自己现在一看到项目要新建一条一层区块链就会发自内心地生出一丝疲惫感,今天就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 曾经知名的一层区块链Kadena近期宣布项目停业。当然,这里的停业并不是指这条区块链就整体宕机了,而是指团队将不再负责维护。 我在网上查了查这条公链的历史信息。 2017年,项目进行了一轮初始融资,筹集约 1500 万美元。 2019年,完成又一轮融资,筹集2000 万美元,参投公司包括Multicoin Capital和 1confirmation等。 2020年,最后进行了一次战略融资,筹集了 3000 万美元。 2020年11月,项目成功上线。 一个融资超过6000万美元的公链经过这些年的打磨就这样不经意间陨落了。 看到这些历史数据,我突然好奇:那些与它差不多同时代上线的其它公链现在的状况又如何呢? 于是,我上https://defillama.com/chains查了查所有链(包括一层扩展和二层扩展)的TVL数据。 之所以查TVL,是因为它勉强算是当下用来判断区块链生态是否活跃的一个可行指标。 如果以一亿美元为标准,defillama上只有45条区块链达到或者超过了这个标准。而这45条区块链中,支持智能合约的一层公链只有19个: Ethereum、Solana、BSC、Tron、Hyperliquid、SUI、AVAX、Aptos、SEI、Berachain、Cardano、Movement、Hydration、Sonic、Provenance、Flare、dYdX、Stellar、TON。 而在这19条一层公链中,我相信大家平时耳熟能详、经常能听到生态新闻的不超过10条。哪怕是在这10条中,我估计至少一半都是项目方或者投资者通过苦苦支撑把TVL撑起来的。如果单纯靠市场力量构建生态,这10条中还会有一些被除名。 所以我估计,最终这19条公链中能在加密生态中立足并且发展出自己强大生态的恐怕不会超过5个。 其实不仅一层区块链是这个状况,二层扩展同样是这个状况。 我上https://l2beat.com/scaling/summary查了查L2们现在的状况。TVL达到或者超过一亿美元的只有14个,而我们平时经常能听到生态新闻的也就3个:Arbitrum、Base和OP。 所以,对现在那些还在建链(包括L1和L2)的项目,我估计它们中的大多数未来都会重蹈KDA的覆辙。 但这似乎丝毫挡不住项目方建链的热情,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我估计未必是真有需要,而是“区块链”这个大叙事能够吸引风投、能够要求一定体量的资金。 而对于一般的风投来说,既然是个加密项目,如果单纯就做“应用”而没有“区块链”似乎看上去不够“正宗”、不足以宣传? 于是,这两方正好一拍即合,永远对建链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但实际上,现在的加密生态不是缺“链”,而是缺具体的应用,缺由这些应用支撑起来的生态。 那现在能在加密生态中吸引人气、支撑生态的是什么应用呢? 前段时间,网上一则戏言,说Solana是本轮行情中迷因币的大本营,但最近这个大本营的风头被BSC给抢了,原因是BSC上出了一些人气高涨的迷因币。 我不讨厌迷因币,但如果整个加密生态长期只靠这种单有情绪价值而没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吸引人气和维持TVL,那这个生态是有问题的。 我仍然乐观地认为这只是加密生态暂时的问题,它肯定不是加密生态的未来。 但我真的期望这个暂时状况不要持续太久,期望加密生态在应用方面再次出现曾经的DeFi或者NFT时刻。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0
2周前

以太坊通过ZK扩容成为现实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段时间,网络上很多媒体都在谈论以太坊生态中一个突然串起的ZK(零知识证明)项目@brevis_zk。 这个项目对以太坊自身乃至以太坊生态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我开始关注ZK技术主要还是从以太坊二层扩展的成长开始的。 以太坊的二层扩展从大方向上看有两条发展路径:一个是以提交“故障证明”为基础的OP路线;另一个就是以提交ZK(零知识证明)为基础的ZK路线。 这两个技术路线从实现上来说,OP更容易部署和实现,但在安全上不如ZK。ZK在理论上可以验证每一笔交易的有效性,在安全上取得很理想的保证,但它需要大量的计算,要实现它不仅耗资源而且耗时,在当时(几年前)的情况下难度很大。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很多二层扩展项目方都选择了OP这条比较容易的技术路径,一是为了在赛道中加紧卡位,另外也是为了抓紧机会发展自己的生态。渐渐地,OP一派在二层扩展生态中占据了主流。在现今二层扩展的TVL排行榜中,位列前三的都是基于OP技术的二层扩展。 尽管眼看着ZK技术在二层扩展的竞争中渐渐失去了优势,但这些年来Vitalik一直对ZK技术的执着和推进坚定不移。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原因我估计大概有两点: 一是为了让以太坊尽量适用各种商业场景,那就需要以太坊能够支持隐私技术。而在目前的各种隐私技术中,相对而言ZK较为成熟,因此在以太坊主网实现对ZK技术的支持就显得越来越紧迫。 二是为了在以二层扩展为框架的以太坊尽快实现更高层级的扩容,目前看ZK技术是比较可行的。 在这两点中,第二点尤其值得关注。 在现在的以太坊架构中,每一笔交易在执行过程中,每个节点要运行交易中涉及的每一步(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执行智能合约的每一行代码)并且验证结果的有效性。交易越复杂(智能合约的代码越多),运行的步骤就会越多,时间就会越长。 在这种情况下,以太坊整体的运行效率就不可能高。 如果要提高以太坊主网的效率,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GAS的上限。而不断提高GAS上限的结果就是节点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最终导致运行一个以太坊节点会对硬件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这又会伤害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让运行节点被少数有实力运作高性能硬件的玩家所垄断。 ZK技术能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理解为它把交易中涉及的每一步都在链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生成一些中间结果(也被称为“产生证明”),但最终它把这些中间结果(“产生的证明”)打包发给以太坊,以太坊主网收到这些结果后仅仅只对这些结果进行校验运算。 这样,以太坊主网的负担就相当轻了。它再也不需要执行前面繁琐的交易步骤,只需要进行校验运算。而这种运算轻便、快捷,用较低成本的硬件也能完成。 理论上使用ZK技术后,以太坊既能做到大规模扩容,也能不伤害去中心化。 既然ZK技术这么理想,为什么若干年前不能大规模普及呢? 问题就在于当时的ZK技术产生证明非常耗时,要缩短这个时间必须要很高性能的硬件。 而现在,经过这些年技术的飞速发展,ZK技术已经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了。根据@brevis_zk公布的数据,在使用它的ZK技术后,以太坊99.6%的区块能在12秒内完成证明,96.8%的区块能在10秒内完成证明。 而12秒就是以太坊平均产生一个区块的时间。 也就是说现在使用ZK技术完全不影响以太坊现在的运行,并且可以在现况下继续对以太坊进行大幅扩容。 如果再考虑二层扩展对以太坊的扩容,那基本上可以说,使用ZK技术后,理论上以太坊的性能和效率在短期内就不再是个被强烈诟病的短板和障碍了。 这就是为什么@brevis_zk这个项目受到包括Vitalik在内的社区成员高度关注的原因。 回到@brevis_zk这个项目。 它现在还未发币,很多用户在它上面完成各种操作,目的当然是为了未来可能的空投。 不过按照我过往的经验,往往事前太过红火、高光的项目真正等到发币,反而可能一蹶不振、让人大失所望。 所以我对这个项目持谨慎态度,我建议我们的读者量力而行,不要不顾自身情况,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有空有闲的情况下适度参与就好了。 我这么说不是说项目不好。它非常好。但项目好很多时候和短期币价的走势关联没那么大。 这个项目最惊艳的地方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它从技术上证明了ZK技术真的可以落地了,并且让以太坊大规模扩容成为可以看得见的事实。 有了这个项目作示范,我相信未来层出不穷的ZK技术方案会涌现。届时我们又会看到一波扩容技术的大爆发。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64
3周前

软银入股币安日本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软银旗下的日本支付巨头PayPay正式收购了币安日本40%的股权。 赵长鹏还对此发布了一张他与孙正义的合影。 看到这则消息,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两个想法: 一是孙正义终于还是入局加密生态了。 二是回想起多年前孙正义买入比特币不久又在熊市中全部卖出的往事。 那还是2017年年底,正值当时ICO如日中天,比特币也创出当时的历史新高时,孙正义大概在2万美元的价位买入了比特币。不过此后不久在2018年年初当比特币暴跌后,孙正义又将比特币卖出。 于是业界便大炒特炒孙正义这笔投资亏损了1.3亿美元。报道的言辞中充满了挖苦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讽刺。 当时我的看法是: 一方面我认为对于比特币,孙正义的理解不如加密生态的玩家,所以这笔买卖他这样处理不仅没挣到钱,反而亏损太正常了。 但另一方面,我会好奇或者相当不理解------这笔投资比特币的钱对于孙正义这样的大玩家来说只占他资产配置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笔钱的盈亏怎么样都不会对他的整体营收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什么一定要卖?留着它不闻不问不行吗? 经过了这些年,再回首对比我曾经的这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我现在基本维持不变。但对于第二个我现在已经不再那样看了。 因为经历过往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我现在遇到当年孙正义的那个状况,我很有可能也会作出他那样的决定。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 就是自己不懂或者不看好的东西就不会碰。拿着一个自己不懂或者不看好的东西,很多时候内心会非常难受,情绪也会非常焦躁,那种感觉很不好。要投就把所有的钱全部投到自己看好或者看得懂的地方,要么就干脆留着现金等待机会。 这些年,有好些资产都曾经是我买过甚至持有过一段时间的。当我看好它们时,确实能拿住;但一旦不看好,它们就像心头大患,只有卖掉它们心里才能恢复平静,才能再出发寻找新的机会。 至于说第一点,孙正义对比特币的理解可能不如加密生态的一些玩家,所以可能他不太看得懂比特币未来上涨的逻辑,这个如果结合他现在入股币安日本我觉得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 可能在看待比特币方面,孙正义的看法和巴菲特、芒格、段永平都非常类似:他们对不产生现金流的东西都不感兴趣。 比特币、黄金都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巴菲特、芒格、段永平都不持有黄金。我在网上查了查,好像也没有看到哪个公开报道说软银持有黄金。 这么类比的话,孙正义卖掉比特币就不奇怪了;同样的道理,孙正义入股币安日本也很好理解了。 因为币安日本是个交易所。与最大的交易所合作可以赚取丰厚的中间费用,未来还能基于加密资产扩展到其它生态。这是个现金流稳妥、商业模式清晰的业务。而且现在美国的监管落地、日本也准备放松对加密资产交易的监管,这个时候介入日本的加密生态,未来的潜力充满想象、业务空间值得期待。 从各方面衡量,这都是个很值得布局的生意。 在赵长鹏发布的那张两人合照里,红光满面的孙正义腼腆地咧着嘴笑--------这一次,他是真的入局了自己看好也看得懂的加密赛道。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1
4周前

史诗级暴跌在时间长河里也只是噪音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五晚到周六凌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美股、加密资产)迎来了一只“黑天鹅”:川普发推表达了对另一个国家稀土管制的不满从而决定升级关税战。 这个冲突瞬间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在抛售潮中,对加密生态的参与者来说,感受最深的恐怕还是加密市场的暴跌。 比特币、以太坊的跌幅都超过了10%。 如果以遭到清算的资产来看,那惨状就更甚了,将近192亿美元的资产遭到血洗。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了过往我们熟知的519(93亿美元)和312(30亿美元)。 不过如果我们理性地看一看这次暴跌,就会发现这其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即使是如此大规模的清算和暴跌,相比过往比特币、以太坊动辄腰斩的跌幅,其实这次的跌幅并不大。 这从侧面说明加密生态中的主流资产随着体量的越来越大,波动幅度是越来越小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即使进入到熊市,比特币和以太坊也会比我们过往想象的那样更能抗跌? 面对这场暴跌,尽管网上一片哀嚎,但我希望我们的读者不会这样。因为如果严格遵守不上杠杆、不玩各种花式的纪律,这种大跌对持有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的投资者来说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因为如果我们坚信比特币和以太坊未来的潜力和空间,这样的暴跌在历史长河中都只是轻微的噪音,很快就会被时间抹平。 如果说加密生态在这场暴跌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那我觉得可能有两点: - 对于比特币和以太坊而言,它们是否跌到了自己曾经设定的定投价3.5万美元和2500美元? 如果没有,那就照常生活,不需要任何操作。 - 对于其它自己喜欢的项目而言,这场暴跌是否改变了它们的基本面?如果没有改变基本面它们是否跌到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买入价格? 显然这种暴跌纯粹是突发的外因,它对基本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至于暴跌是否让项目价格跌到了很好的买入点那就要问每个投资者自己了。 如果没有,那同样不需要任何操作。 有读者问:这场暴跌是否意味着熊市到来,是否意味着要开启定抛?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享过这方面的观点: 对这一轮没有太多惊喜和兴奋的牛市,我看不出它的规律,也判断不了哪里是高点,更判断不了什么时候会进入熊市。 所以我有极大的可能只要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不是涨到高得离谱,我会拿着它们一个不卖地走下去,彻底忽略后面的行情变化。 现在的暴跌不改变我的操作。 我判断不了接下来会不会就进入了熊市,也不会在这个位置抛售我持有的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其它持有的代币。 对我而言,这场暴跌可能在加密生态之外的其它领域或许更能砸出一些机会。因为这场暴跌影响更深的是接下来中美脱钩的速度和烈度以及这种脱钩会给中美两个国家在产业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此前的中美脱钩,中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相对强烈,但这次以后美国也会有同等强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使得脱钩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 可无论怎么加速,这个进程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将影响两个国家接下来20年甚至30年的走向和布局。 联想起上周我分享的AI对各行各业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轴上的全面影响,现在出现的加速脱钩同样会对各行各业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轴上产生全面影响。 这两个要素叠加在一起将会怎么影响各个产业中企业的发展和各种资产未来的走向,我认为这比暴跌给当下资产带来的影响更值得思考和观察。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9
4周前

AI大时代开启的全面投资机遇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国庆假期这几天听了好些与AI相关的新闻和评论,让我对AI时代开启的意义和影响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记得在前面某篇文章中,我曾经写自己早前对AI的理解和影响很是欠缺。但此后我发现时不时当我听到和看到一些AI领域的最新进展后还是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很是欠缺。 所谓的“欠缺”落实到最实际的层面就是时不时都会发现AI竟然也改变了XX领域,想不到XX领域至少未来5年也会有巨大的机会。 看到这些机会,眼光就不会单单局限于类似英伟达这样相当明牌的公司,不仅眼界开阔了,心态也会平和很多。 国庆期间看到下面几则新闻: - 欧洲开始严肃对待自己在AI领域和美国以及中国的差距。 最近30年,欧洲几乎错过了所有的新技术和新革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加密生态,一个不落地全部落后于曾经的对手美国,甚至连中国都不如。 或许是俄乌战争打醒了欧洲,也或许是AI带来的巨大变革震撼了欧洲,现在的欧洲终于开始行动了。 实际上中美早就意识到AI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这两个国家向AI领域的投入早早就开始了。现在欧洲终于开始加入战局。 如果说过去30年,在前面那些革命中,欧洲和中美相比,在那些领域的投入可以忽略不计。那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未来,在AI开启的新时代,全世界最重要的所有经济体都会在一切与AI相关的基础建设、材料、应用等全部领域开始大规模的砸钱。 具体到我们国家,如果说过去的基建是房地产,未来的基建很可能是与AI相关的一切基础设施。 对美国、对欧洲同样如此。 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同步开启如此大规模的新基建,这在二战之后还是首次。 - AMD把自己的股票送给了OpenAI,交换条件就是要求OpenAI真正用起它的芯片并构建出类似英伟达CUDA那样的生态。 对OpenAI来说这是避免“单点故障”的好方案,对AMD来说这是当下快速构建应用生态的巧妙方法。 这个事件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两个巨头的合作,更在于它有可能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不同企业合众连横、以点带面,最终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AMD可以和OpenAI这样合作,那其它芯片公司能不能和其它大模型合作?未来的新硬件公司能不能和新的应用头牌合作? 照着这个思路去找潜在的对象,那想象空间就太大了。 - HBM内存近期集体涨价。 我平时很少关注内存这个行业。 这次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完全是因为听到由于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HBM(高带宽内存)内存开始出现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集体涨价。 AI对周边行业的影响,我一直也在关注。较早关注受影响的行业主要是云计算、核能等AI应用直接拉动的产业。 现在AI应用的影响已经开始影响到内存这种具体的零部件了。这肯定不是单一受影响的零部件,我相信如果深入到零部件赛道去挖掘,这里面可以找出一长串有潜力、有空间的公司和投资机会。 - 以铜为首的有色金属开始大涨。 过往像铜这样的大类有色金属,能够影响它价格及相关公司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 这几年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全面下行,我几乎很少听到和看到有文章讨论这些有色金属行业的前途和潜力了。 然而现在,随着AI应用带动数据中心和能源供电的需求,铜的需求开始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此外最近全球铜矿公司出现偶发状况,进一步加剧铜的供应短缺。在这些条件的催化下,铜的需求未来会出现可观的增长。 上面这些新闻有的是宏观层面,有的是微观层面,有的是我过往几乎不怎么关注的行业。不管它们性质如何,但无一例外,大量的行业都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轴上全面被AI开启的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潜能和新的空间。 这里面孕育的空间实在太大了。 就单纯以投资来说,我们每个人所在的行业都会被AI颠覆,都会被AI重塑。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的领域找到AI时代值得投资的巨大机会。我们自己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投资先行者。 找到这样的机会,投资这样的公司,根据基本面长期持有。我相信再过10年,我们会看到连自己都惊讶的收益。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67
1个月前

RWA赛道的投资机会|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这期节目解答一下最近大家的疑问。 1. RWA最大的优点反而在于流动性和无需许可,比如xstock,直接池子逻辑,也没法来KYC吧? RWA的一个根本特质就是实物资产上链,在这个过程中上链是个形式,但实物资产才是根本。 而一旦我们审视实物资产时,就一定要注意它们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是受到强监管的。受到强监管就意味着即使上链,它们本身受到的监管属性也迟早有一天会上链。 举个例子:在美国,进行股票交易是要交资本利得税的。 因此,我们现在讨论得最热烈的美股代币化交易最终也一定会被纳入税收监管。现在之所以有一些交易所或者DEX能够进行无需许可的交易,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交易量还很小。未来当这部分交易量越来越大时,一定会被美国税务监管机构盯上。 监管机构监管股票代币化交易只需要抓住一点就行:哪个机构抵押了代币化的股票他就监管哪个机构。基于这个机构抵押的股票代币一旦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了盈利,监管机构可以要求这个机构交纳利得税。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机构会被迫使用各种手段进行KYC以及一切手段记录所有的盈利。 另外,现在有一些平台上提供了代币化的股票,但这些代币背后是否真的有足额抵押的股票,绝大部分交易者是根本不关注的。也就是说完全有可能有一些平台交易的股票代币其背后根本没有股票,仅仅只有一些据称是“锚定”了股票实际上是空对空的代币。 现在这里面的风险暂时还没有暴露或者还不会暴露,那也是因为现在的体量还很小。我相信当它的体量大到一定地步,同样会有监管机构参与进来。 在稳定币领域,泰达就面临类似的问题:它一直被人诟病是否真的有足额的美元资产用来抵押发行USDT。正是为了消除这个质疑,它最近才启动一个新计划,专门发行符合美国监管条例的稳定币。 我相信上面列举的这些状况迟早都会发生。RWA领域的KYC一定会越来越严格。而对中国大陆用户来说,在KYC方面,我们只有劣势没有优势。 未来即使真的有不需要KYC就可以直接参与投资的RWA,我估计那大概率都只是一些边缘地带和灰色区域。 所以我对这个领域不是很乐观。 2. ONDO值得信任吗? 我没有参与这个项目,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 看到这个留言提问,我想澄清一个说法:我在文章里所说的RWA并不是广义上的RWA,而是狭义的RWA。 广义上的RWA是只要和RWA相关的都算,那范围就非常广了。比如支撑RWA资产发行的以太坊、美元稳定币都算RWA。这些资产当然对散户很重要,散户也应该持有。 而狭义上的RWA是指一些原来只能在链下交易的、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它们现在以及未来会被映射到链上成为代币,然后可以被投资者在链上购买代币。这些资产中最吸引人的就是股票、未上市股权、贵金属、房地产等。 我通常说的散户在RWA生态中优势不大、机会有限是指这些狭义的RWA。 3. RWA赛道目前散户能投资最好的机会只有USDe的股票了吧? 我对RWA赛道的关注有限,判断不了这其中哪个是散户能投资的、最好的机会。 但如果抛开KYC和资质限制,在我所关注和看到的RWA赛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对其它领域我兴趣都不大。 现在一些可交易股权代币的平台上有很多非常好的未上市公司股权,它们汇聚了美国在AI、大数据、机器人、新材料、航天等前沿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里会有很不错的机会,只不过这些平台对KYC和资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想在这个领域投资最好还是有个其它地区的KYC身份,并且具备一定资质。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1
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