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的新提案让生态回归常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近日,UNI生态争论了若干年的费用开关提案终于尘埃落定了,UNI决定将代币和生态的利润挂钩:将拿出六分之一的手续费回购代币。 除此以外,项目方还燃烧了占总量将近10%的代币,作为之前未进行燃烧操作的补偿。 在这条消息出炉之前,11月8日UNI的价格大概是5美元。当消息出炉后,截至写稿时为止,UNI的价格为9.22美元。 之所以代币价格大涨,我相信是因为社区终于为代币价格的内在价值找到了有力的支撑而大为兴奋,从而将这种潜在利好反映到了代币价格上。 我也为UNI的这一步感到高兴。 我觉得这个消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Uniswap为典型的加密项目开始回归常识,开始不再让代币仅仅只是个空有所谓“治理价值”的代币,而是一步步将代币价值拉回常识的判断标准:这个代币到底和项目有什么关系,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巴菲特老先生在他的言论中谈及企业如何回报股票持有者时曾经说过: 企业如果有很好的规划能利用手里持有的自由现金流去维护和建立更强大的护城河,那就好好地利用现金流,否则就应该把现金流返还给股票持有者: - 要么对股票持有者进行现金分红 - 要么用自由现金流回购股票 如果一个企业既没有善用现金流,又不用来回馈股票持有者,这个企业就不是个好企业。 无论是美股上市的好公司还是A股上市的好公司,基本上都秉持着上面的做法。 这个标准实际上应该是判断任何企业好坏的标准。 但非常可惜,在加密生态,除了少数企业(比如一些CEX)以外,绝大部分公司/团队几乎既不见它们善用现金流巩固护城河,也不见它们将收入返还给代币持有者或者用来回购代币。 这导致一大堆代币实质上只是一堆毫无内在价值的“空气”资产。 Uniswap的这一步将对改善整个加密生态的风气有着很大的意义。 不过既然Uniswap迈出了这一步,那我们就要实打实地用上面的标准来衡量UNI的代币价值了。 Uniswap现在公开的一些数据中有两个数据挺有意思: 一是项目过去30天录得将近2.3亿美元的手续费,如果换算成一年的手续费就是27.6亿美元。 二是项目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一整年)共录得15.04亿美元的手续费。 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可以估算一下它的PE和“股息率”。 我们把它的手续费收入当作它的纯利,则它一年的纯利大概是(下限)15.04亿美元到(上限)27.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就是11 ~ 21。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 就是21 ~ 39。 由于提案规定用六分之一的手续费进行代币回购,我们可以把这个费用作为股息计算它的股息率。 它用来分红的股息大概是(下限)2.51亿美元到(上限)4.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大概就是0.7% ~ 1.5%。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就是0.4% ~ 0.8%。 我把这个数据和苹果进行了比较: UNI现在的完全流通市值是92亿美元,苹果的全流通市值是3.98万亿美元。 UNI现在的PE最大值为39,苹果现在的PE是36.25。 UNI现在的股息率最大是1.5%,苹果是0.39%。 总体上看,苹果的市值是UNI的430多倍。一般来说市值越高,盈利指标就越不容易提升,或者说盈利指标就越不太“好看”。在苹果如此高的市值下,UNI的各项指标相比起苹果也没有显现出特别“好看”或者特别有“吸引力”。 这是不是说明UNI现在的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呢?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尽管这些指标看上去比较一般,但它们比起曾经“市梦率”高企时的水份已经小很多了。 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市场可能在短期内是疯狂和不理性的,但长期看它也会回归项目的基本面,渐渐反映项目的真实内在价值呢?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7
12小时前

对ZEC、Hype、Aster等项目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 AI Agents中的BYTE和FLYTE怎么样? BYTE我记得在文章中分享过一些看法,FLYTE了解过但后续没有仔细跟踪。 总体而言,这两个Agents现在判断价值和潜力都还太早,我还在观察,要看它们未来能不能被大规模使用,能不能产生真正的现金流。 我自己现在看这些单个的AI Agents都很少了,除了极少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其它大多数都只是看一眼就放过,不会太纠结,因为现在判断它们的潜力都不太可靠。 - 对ZEC怎么看? 多年前,包括ZEC在内的几个知名隐私币我都参与过,Monero、DASH、ZEC等。不过后来统统卖掉了,我不太看好它们的前景。 这些币很难建立起复杂的生态,它们要能产生长期的潜力和价值只能靠大规模采用。但我觉得它们被大规模采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后续没有再理会它们了。 至于最近它们的猛涨,我估计也就是一阵风而已,我完全没有参与,也看不清它们未来会涨到多少。 - Hype、Aster怎么看? 这一轮,我对所有的DeFi代币都没有兴趣,这些新兴的项目我一个都没参加。它们没有一个有让我兴奋的创新点,绕来绕去都逃不脱原有的那些框架和着力点,它们的创新都只是上一轮DeFi大潮设定好的思路和架构内进行的创新。 这就好比传统的汽车工业已经100多年了,到了现今那些老牌汽车公司尽管还有创新、还有改进,但无论它怎么创新、怎么改,统统还是在燃油车的老框架内进行。 这样的行业一点新意都没有,审美疲劳了。 但电动车就不同,它不仅可能颠覆汽车行业,还可能颠覆汽车服务业,还可能成为新兴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这样的行业才有意思。 - 现在的行情手里的币怎么办?ETH跌回2500美元开始定投吗? 现在的行情下,手里的币怎么办?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享过多次,我自己的做法很简单:手里的币就这么一直拿着,尤其会拿着比特币和以太坊。在现在这个状况下,我不会再做以前那种高抛低吸,因为我判断不了行情。 如果ETH跌回2500美元,我肯定继续定投。 - 上轮牛市大饼6.9万,整个生态总实质好像是3万亿,这轮大饼都10万多了,总市值还在3.4万亿左右。 我的理解:导致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本轮行情加密生态没有特别亮眼的创新,所以没有真正持续、长久地吸引愿意建设的资金和人才进入生态,更没有产生持续、长久、真实的价值和利润。 如果一定要找一些可以算得上亮眼的创新,我想来想去觉得能算得上的就是前期的铭文和后期的AI + Crypto。 但铭文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这个创新夭折了。 至于AI + Crypto我觉得最大的成果就是Virtual生态。但即使是这个生态,它目前的规模也还很小,也离理想状况相去甚远。 至于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绕来绕去的RWA、DAT、稳定币等等这些题材以及滔滔不绝画的那些大饼,我只能说: RWA我就不重复老观点了。 DAT我一直持中性态度,不讨厌它们但也不太喜欢它们。 稳定币的确有潜力,但离真正产生爆炸性价值还有相当的距离,怕不是一年半载能够看到效果的。我认为稳定币要看到爆炸效应还得是结合AI Agents的应用才行,但目前似乎条件还不够。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11
13小时前

关于对X402协议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整个周末,网上都在热议Coinbase的X402协议。 这个协议之所以引起热议,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是它产生了一个迷因币PING。 关于X402协议,我在上周的文章中已经分享过了。它是Coinbase发起,众多机构参与的一个支付协议。 这个协议发布后,尽管宣传文章不少,但一直以来落地实践的案例并不多。直到10月23日,这个协议产生了第一个代币PING,才让大家开始普遍关注它的实际运行状况。 这个PING代币是怎么产生呢? 简要地说,用户打开X402协议的浏览器页面(https://www.x402scan.com/),用以太坊钱包登录Base网络后,向一个网址“https://api.ping.observer/ping”发送1个USDC,就能换到(mint)5000个PING代币。 (当然,如果读者现在再上网站尝试这个操作,已经无法再换PING了) 在这个过程中,X402协议被用来接受付款铸造代币,但这并不表示这个协议只能用来铸造代币,实际上它可以用来支付任何服务,是个通用的支付协议。 这个案例证明了用户通过这个协议能够向互联网应用支付加密资产,待支付得到验证后,用户能够得到服务反馈(在这个案例中即得到了代币)。 整个过程向人们展示了X402协议完整的工作流程,也证明了协议的可行性。 不过,仔细看这个协议,似乎它存在一个弱点:当用户完成支付后,协议并没有强制的流程保证商家一定发送服务。也就是说如果商家不发送服务,用户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和当初ICO那样通过智能合约强制保证发送服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 这个短板在以后的落地应用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技术来补足。 当下使用X402协议的,除了这个PING代币应用之外,还有一系列其它应用。用户可以登录X402协议的浏览器(https://www.x402scan.com/)页面来查看。 在页面上,“Top Servers”一栏按照交易量罗列了所有利用该协议进行支付交易的互联网应用。一些知名的AI应用/AI Agents都赫然在列,比如questflow.ai、heurist.ai、itsgloria.ai等。 显然,这些应用都在开始频繁尝试X402协议了。 如果X402协议接下来真的能够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那PING的龙头效应就会非常明显-----显然,很多用户都在赌这个前景,所以PING在上线后不久旋即大涨。 现在是否买入这个代币还是要大家独立思考,自行判断。 关于PING代币以及X402的更多信息,区块律动有一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罗列了一些和X402密切相关的AI Agents项目。其中不少项目都是Virtual生态的AI Agents。 除了这些项目之外,这篇文章把PING这个代币和当年的比特币铭文进行了类比,认为PING的铸造过程和铭文非常类似,因此X402的火爆可能会重演铭文的火爆。 单从技术上来讲,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时空背景不同、共识不同,它能不能复刻铭文曾经的火爆,我们还是让时间来见证吧。 不过,既然技术上类似,外加当下的加密生态实在太缺乏新的叙事和新的玩梗,大胆猜测接下来很多团队都会借着这个风口冲到这个协议中铸造各种充满“噱头”的资产。 其实,我最期待的还是更多互联网应用把它们的服务和X402集成,让用户通过支付加密资产支付能够使用它们的服务。 这对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和无法用美元支付的某些地区的用户而言将是一个莫大的福音。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9980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3
16小时前

国有资产的三化和A股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国内的投资市场一直以来也是我非常关注的。 近期,湖北省就出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政策:国有资产的“三化”。 什么叫“三化”? 引用官方的说法就是: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 “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我们可以很通俗地理解为:把资源用各种方式打包成资产,然后把资产放到证券交易市场交易,最后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上杠杆。而这整个手法作用的对象则是一切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和国有资金。 有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解释这个过程操作的详细方式: 武汉市的某个商业大楼,如果单靠租金收益要收回成本,那得二三十年后了,效率低、周期长、见效慢,但如果把它打包成金融产品放到市场上交易,一上市就能收回成本。 通过这个手法提高的效率、节省的成本、缩短的时间简直是老老实实放租完全不能比的。 “三化”的优势就在于此。 有人说这是“Yin 吃 Mao 粮”。 我觉得如果吃的是“粮”好歹还是货能对板,怕就怕吃到后面变成“货不对板”。 任何新生事物在它刚刚发端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克制、谨慎、小心翼翼和欣欣向荣,可随着后续的发展,如果整个过程缺乏监督和治理,那事情的走向往往就会和当初相距甚远。 我不由地想起17年前开端于某个国家但最后席卷全球的事件。那个事件的根源就是投行们贪得无厌地用各种花式手法把风险等级参差不齐的资产打包成各种资产。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衡量风险、把控质量的评级机构本应尽职调查,诚实地评价资产质量,但它们却罔顾事实,狼狈为奸地给那些资产浮夸地评级,最后顺利将垃圾资产包装成了市场上枪手的投资品。这个大泡沫直到那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加息才彻底戳破,接下来整个系统便出现了后来全世界看到的一切。 这就是“货不对板”叠加无限杠杆造成的灾难。 不过我仔细想了想,我们的投行、我们的新闻监督、我们的评级机构无论在业务水平还是在职业操守上应该比它们还是要强很多,估计是我多虑了。 还是回到这个政策本身吧。 类似的政策其实并不是湖北省最先提出的,而是早几年湖南省就提出来了。为什么现在湖北又提出来了? 我估计这反映出湖北省的财政已经到了某个状况,使得在这个阶段“三化”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然而这仅仅是湖北省吗? 我估计不是。 而且既然湖北省能公开进行这样的操作,大概率是得到了权威机构的允许。而如果这样的操作能公开得到允许,那就更加证明这不单单是湖北省要解决的问题。 这“三化”到底会怎么执行和操作,其中涉及到大量的金融手法,那是专业人士才有资格深入探讨的。但这里面还是有一些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单凭常识就能大体判断的信息和趋势。 我们仅就证券市场作一些很粗浅的推演和判断。 首先,“三化”要能顺利完成: 一是需要大量的钱。只有海量的资金才能接盘这些“证券化”、“杠杆化”的资产。 二是需要有一个起码看上去“蓬勃发展”的证券市场,否则钱不可能进场接盘这些资产。 接下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具体需要的钱可能是什么量级的金额。 这又得回到问题的核心:“三化”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显然是债务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的债务有两部分: 一是显性的国债和地方债。这可以从公开媒体查到数据。 二是隐性的地方城投债。这部分数据没有公开,但是在很多金融机构的内部探讨中都有过大胆的预估。 大体上来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债务合计起来,我国债务和GDP的比重和另一个国家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另一个国家的债务数据全球都看得到。 如果我们能大体判断债务和地方财政需要多少资金,大概就能判断一下“三化”需要的资金规模。 “三化”需要的资金来自哪里? 无非就是三部分: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和国家操作。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也是公开数据,我们可以大体推测需要把多少居民存款赶进证券市场,另外还需要国家额外注入多少资金。 如果我们大体猜到了多少资金可能涌入证券市场,我们就能大体猜测股市指数可能涨到的规模和层级。 写到这里,我想起A股当初成立的初衷:它原意是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而成立的,担负的是为国(国有企业)纾困的重担。 现在它又要承担新的责任了,这一次同样是为国纾困,只不过这次要纾的困是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流动性不够、国有资金杠杆不够的困。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45
16小时前

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2025年10月29日收盘,上证指数时隔多年再次站上了4000点。 这些年一直读我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较早在去年就提过对A股的期待: 希望上证指数能在今年12月底之前能达到4000点。但是仅仅只是4000点作用不大,最好能站上6000点。可如果连4000点都不到,那我们就一起祈祷吧。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始自去年的那个期待的一个回应,也算是对自己和读者的一个交代-----我的第一个期待实现了。 我之所以对A股这么关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国内的人民币投资理财手段本就不多,而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萎靡的情况下,流动性好、可自由操作、有弹性空间的就只有A股了。 当然,有投资者会说也可以用人民币购买投资海外的指数基金。我以前也尝试过,但发现这类基金时不时就停止销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外汇管制和额度的原因?所以后来我就对这类基金渐渐丧失了兴趣。 所以比较来比较去,想人民币投资理财有收获,在现在的环境下,A股就是逃不开的话题。 但我们国家的股市是个非常特殊的市场,要在这个市场里面挣钱需要一些另辟蹊径的想法和能够顽强抵抗“羊群效应”的意志。 什么叫“另辟蹊径”呢? 就是说A股的走势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除了单纯的市场因素,还有一些非市场因素。所以判断A股以及其中的股票走势时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比较复杂。 在这些因素中,很多人觉得市场因素好理解和判断,但非市场因素则不然。 其实我觉得非市场因素也不太难判断,因为非市场因素也不能背离常识,不能背离基本的规律。 很多时候更考验人的是:当你用常识和规律推断出的结果让你自己都大跌眼镜时,你敢不敢相信自己推断出的结果?敢不敢相信常识和规律? 什么是能够顽强抵抗“羊群效应”的意志? 就是你周围所有人都和你持相反的意见,都嘲笑你,都挖苦你,甚至鄙视你时,你还敢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不敢有勇气认为你自己是对的,而周围所有人都是错的? 比如:你身边所有的人都说A股还能投资?你发疯了吧? 这个时候你敢不敢拿一点能够亏得起的钱自己去试试?哪怕是为了好奇去搞清楚为什么不可能挣钱?乃至进一步追问有没有能挣钱的方法? 又比如:你身边所有的人都说A股现在很牛啊,你买了啥? 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冷静地想一想,他们以前不是说A股不能挣钱吗,怎么现在又说A股很牛?这个牛真的能让我挣钱吗? 再比如: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从很多渠道都看到过,尽管网上和身边人众口一词的说A股不可能挣钱,但还是有一些人从A股长期挣到了钱。短期挣钱靠运气可以,但长期挣钱靠的就绝不是运气了。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沉下心认真地去研究一下,这些人为什么能挣钱?然后再对比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不能在A股挣钱?这两类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里面有什么是我能学的经验和教训? 这其中的很多经验教训我觉得不仅适用于A股,同样也适用于其它证券市场和投资市场。 很多人都会把A股和美股相比,从而得出美股更容易投资的感觉。 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可能是飘渺的或者说是经不起考验的。曾经的美股在历史上(70年代)也走出过长达10多年的熊市。在那样的熊市中,很多散户是绝望和离场的,那时的他们可不会认为美股容易投资。 但是巴菲特老先生却能一直对美股乐观。根本原因是他相信:只要美国继续有着良好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美股的未来就一定有希望。 而在很多认为美股更容易投资的中国投资者中有几个是因为这种信仰或者类似由底层规律所驾驭的信仰认为美股更容易投资的呢? 我猜很多投资者之所以认为美股更容易投资是因为美股过去十多年的牛市给了他们一种“永恒牛市”的感觉而不是因为像巴菲特老先生那样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底层信仰和逻辑在支撑。 再比如,现在不少投资者口中高喊“坚信美国的科技会引领世界,因此定投纳斯达克指数。”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今年年初当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美股大幅回调,全网都在欢呼“中国的AI在赶超美国”时,这些原本“坚信”的投资者是否依然认为美国的科技会引领世界从而认为这种回调反而是更好的加仓机会呢? 他们是否在内心深处真的有一套完备的框架或者非常底层的逻辑来让他们相信DeepSeek的出世依旧不会动摇美国科技的引领地位,从而毫不动摇地继续定投纳指? 这种深入内核的区别在关键时刻就会区分普通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从而决定到底什么人才能长期在投资市场获利而什么人注定只能跟风或者凭运气挣到钱最终凭实力亏光钱。 今天和大家分享A股,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探讨A股是否值得每个读者投资,而是想和大家分享在投资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底层逻辑。 如果投资者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投资逻辑,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一无所获-----不管在A股、美股还是加密市场,统统一样。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5分钟
52
16小时前

从历史角度看加密政策的演变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这两天国内发生了两起和加密生态有关的事件: 一是某个公链在深圳举办活动的时候,据传有警察进入现场,采取了一些措施。 二是人民银行行长最近发表了一番对加密资产的言论。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对加密政策的态度和演变一直是我很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美国的加密政策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 关注这些话题久了,我渐渐地就产生了一些疑问: - 我们国家的加密政策到底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 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国家的加密政策? - 为什么美国的加密政策会在川普任上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 为什么川普对加密政策的态度会前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很凑巧,前段时间,我在网上闲逛的时候发现一本书《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 一看到这本书,我就好奇:它讨论的虽然是普通人完全陌生的海运行业,但其背后牵扯的政治决策过程和秘辛会不会对今天我理解加密行业与政治决策之间的联系有帮助呢? 然后我在网上查了查作者“樊铧”。 这一查不要紧,竟然发现他是我国近年来被史学界高度评价、但英年早逝的一颗学术新星。非常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由理工科入文科的才子在29岁就选择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本书就是他留给世间为数不多但有着极高声誉的几本遗著之一。 我迫不及待、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本书。 合上书,我一边掩卷叹息,一边对上面那些疑问释怀了。 在任何一个朝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官方物资的运送都是系关国之命脉的要务。一般来说,运送物资在古代有三种方法:陆运、内河航运和海运。在明代,这三种运输方式中对长途运输来说内河航运和海运最受关注。 本书所聚焦的就是有明一代海运的兴废以及其与内河航运的博弈。 明太祖定都南京。江南富庶的物产就在国都附近,所以当时南京的供给不存在长途运输的问题。因此长途的内河航运就不是太祖一朝的要务。 其时,明太祖曾经维系着一支庞大的海运实力,但它最主要的作用对内是为了运送物资剿灭一些省份的残余势力,对外则主要是为了震慑日本和朝鲜。 待乾坤抵定,尤其是日本、朝鲜逐渐被太祖招安后,维系一支日益庞大的海运力量就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更有甚者,期间还发生了朝廷官员通过海运勾结倭寇威胁朝廷安全的严重事故。至此,明太祖渐渐把海上力量由对外扩张的外向型部署变成了以防守为主的内向型部署。最终当日本和朝鲜完全臣服太祖皇帝后,明太祖便彻底裁撤了海上力量。 至此,太祖一朝,海运被彻底噤声。 建文帝登基,燕王发起“靖难”。为了军事行动的便利和南北两京之间的运输,在其时内河航运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燕王不得不再次启用海运,并由此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然而,当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北征蒙古渐渐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此时,单单海运已经无法支撑南方物资向北京的供给,于是明成祖启动内河航运。 在这个过程中,内河运力逐渐开始超越海运并足以承担运输任务。此外,日本和朝鲜在成祖一朝也顺遂臣服。由此,再维系一个庞大靡费的海上力量对明成祖来说已经毫无必要。最终,明成祖废掉海运。 至此,成祖一朝,海运被彻底噤声。 废掉海运之后,尽管内河航运在有明一代发挥了主力作用,但黄河的屡次泛滥、决口和对内河航道的淤塞导致国家的南北动脉多次命悬一线。每逢这种紧急时刻,时任当朝的上位决策者才不得不再次选择海运。 然而这时,由于技术的失传、人才的凋零,明朝早期曾经有过的强大海运能力已经无法再恢复,再加上明朝中后期海运耗费的惊人,导致决策者即使有心,也无力再恢复海运,最终只能在内河航运上修修补补,得过且过。 有明一代,在每一任上位决策者的决策中,一旦决定废止海运,在其后的执政岁月中,海运几乎都被彻底噤声。即使偶有再议,也几乎全盘流产。因为在管理不确定、耗费不清晰,收效又不甚显著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新决策对上位者而言风险远大于收益。 即使在海运和河运方面都取得显著绩效的明成祖,在其初时选择海运和后来开通河运时也都是时事所迫而绝非什么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以上是从上位决策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从上位者周围的士大夫集团来看海运,则问题更加复杂。 仅以一代首辅张居正为例,他对海运的态度就发生过前后180度的大转弯。 在他初次接触海运问题时,海运和河运的矛盾冲突并不大,海运仅仅只是作为河运的备选方案提出。此时,他更多的考虑的是他的私利(乡贤利益),从而或明或暗地在他与地方官的通信中指出海运之不便、海运之不可行、海运之不及河运。 于是,海运提案被废止。 当他再次接触海运问题时,黄河泛滥已经导致内河运道严重淤积,乃至北京的物资供给都岌岌可危。此时他给地方官员的通信中则开始痛陈海运之必要、海运之利国利民。 然而这时,实际困难和天地造化却又开了一次玩笑。实际困难是此时的海运耗费已经远超国家财政的负担能力。而天地造化则是接下来的几年黄河竟然平安无事,内河航运竟然畅顺无比。 这时,再谈海运就毫无必要了。如若依旧不识时务地强加坚持则必定被政治对手扣上一顶“杞人忧天”、“靡费公帑”的帽子。 除了决策者和朝廷士大夫,明朝的各级地方官员和乡绅势力同样在海运和河运的争执中参杂了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明代知名的传教士利玛窦曾有一个著名的疑问:明人为什么不使用海运? 我相信如果他能读到今天这本书就应该能得到清晰的答案。 从决策者的角度总结一下: 明太祖发现一个决策会威胁自身政权,尤其是这个决策会给国家带来管理上不必要的麻烦和耗费而又收效甚微时,义无反顾地废掉了这个决策。 明成祖类似,其后的历代明朝皇帝更是无一例外。 而后来每当上位者意图做出新的选择时莫不是因为时事所迫不得不做出选择,而这时来自士大夫集团、地方官员和利益集团的阻碍又会迫使决策者保守退缩或者政策执行大打折扣。 从朝廷士大夫的角度考虑: 即使使命感之强有如张居正这样的青史名臣,在他考虑问题时,也有可能因为私利而影响公策。而即使不得不放下成见客观地考虑一个问题时,也有可能因为各种限制,无法选择另外的方案。 用这个思路和框架再去看川普和美国加密政策的演变,我觉得一些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如果川普不是因为自身和家族成员被传统银行“虐待”得如此之深、如果他没有从加密生态获得如此多的好处,他不会对加密生态发生180度的大转弯。 如果川普上台,他所挑选的一些关键职位上的人没有对加密生态如此鲜明的支持态度和利益关系,美国今天不可能有如此开放的加密政策。 因为决策者即使做出决策,他的“士大夫”集团如果有利益上的冲突,也很可能阳奉阴违,让他的决策“胎死腹中”。 此外,美国的客观条件也让加密政策的开放和推行得以迅速实现,因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上,加密技术在美国的实施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否则川普即使有再强大的意志,也会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行他的加密主张。 我们也可以换种话术: 如果今天上台的不是川普,而是另外一个共和党人或者民主党人,不管他们上台前嘴上说什么,只要他们没有川普那样被传统银行“虐待”的经历以及没有体验过加密生态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美国今天的加密政策不会这样开放。 因为上位者的态度即使积极主动通常也只会是对现状的小修小补,缓慢递进,不得已不会大改,因为这是最安全、最顺畅的做法。 一旦要执行大转弯的决策并且让这样的决策施行下去,那不仅需要他自己和其周围的“士大夫集团”在目标和利益上高度一致,更需要他们在态度上毫不犹豫、坚决彻底。 所以那些仅仅只是嘴上喊喊,而没有被传统银行虐待过、没有深度参与过加密生态的候选人能有这样的坚决态度,能选出这样一批利益一致的“士大夫集团”去推行这样开放的加密政策吗? 根本不可能。 从这个角度讲,非建制派出身的川普当选是美国加密政策能走到风口上的幸运,因为他的“非建制”,因为他被传统势力“虐待”、因为他找到了另外的一线“光明”,他不得不、也一定会死磕到底地走另一条路。 这不是选择优劣,而是选择生死。 再加上美国在加密技术应用上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川普推行的加密计划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回顾这些细节,我认为川普上台后美国的加密政策能够发生180度的大转弯并且能如此迅速地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包含着偶然性的特殊案例。换另一个人,美国在加密政策方面或许依旧会前进,但绝没有这样迅疾、这样猛烈。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9分钟
55
16小时前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发展现状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前段时间(大概美东时间10月20日)亚马逊的云服务出现了大面积的宕机事故,这严重影响了加密生态中的很多区块链系统,就连以太坊也不例外。 相关数据显示,以太坊主网大概37%的节点都架设在亚马逊云上,因此这部分节点也成为了此次宕机事件的牺牲品。这部分节点下线也拖累了以太坊主网的性能。 于是网上很多人开始附和:“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是假的”。 关于这样的事件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在早期的加密生态是经常讨论的话题。我记得我刚进入加密生态时就读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当时的前辈们早就对这样的问题有过很清晰地解释,所以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问题不会引起这样的附和。 时过境迁,或许当年的前辈们已经离开了这个生态又或许他们已经不再愿意为这类话题费口舌(就像中本聪说的,懂就懂,不懂他没有时间去说服他人懂),现在当这样的状况出现时,我基本上没有看到网上有比较详细地对这类附和的反馈和回应。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生态中已经进入了很多新生力量。他们没有我当年的幸运,无法了解当年的那些先驱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不希望这些新生力量被这样的附和所误导,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就尽我的能力来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先说总的观点: - 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它们的伟大在于设计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避免传统中心化系统中致命的单点故障,同时这种机制还保证了即使系统中的节点被大面积攻击,系统只会性能下降,而不会宕机。 - 我们讨论的“去中心化”不是保证节点本身不被中心化绑架或者被中心化控制,而是关注即使节点被中心化绑架和控制,乃至用来攻击系统时,系统都不会宕机,这样的系统就可以被称为是摆脱了中心化的控制,能够做到技术中立、可信中立。 - 要做到尽量理想的去中心化,节点就需要尽量避免被中心化控制、受中心化干扰。但这样的去中心化不是天上自动掉下来的,它永远都不完善,永远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参与者前仆后继地改进和努力。 比特币要走这样的路,以太坊同样也要走这样的路。 在某种程度上以太坊更需要在这方面努力和精进,因为比特币在这方面已经很难再改进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加密生态的去中心化重任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以太坊来维系和推进。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比特币的历史讲起。 2009年,比特币在上线不久,后来被视为比特币先驱之一的芬兰大学生马迪便迫不及待地问中本聪:他能为比特币做什么? 中本聪的回复干脆利落(大意是):运行比特币。 中本聪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作为初生的比特币,最重要的是要活下来,而要活下来就需要尽量多的人运行比特币的客户端。越多人运行比特币的客户端,比特币就越去中心化。比特币越去中心化就越强大。 在那个时候,比特币的节点太少了、太容易被劫持,如果突然有某种力量把比特币当时仅有的几台客户端黑掉,把比特币的源代码删掉,比特币就会被立刻扼杀。看笑话的人完全有理由说“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是假的”。 但是,比特币的诞生让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机制,这个机制使得去中心化成为可能,这是从0到1的颠覆性变革。 只不过这种“去中心化的可能”还岌岌可危。所以中本聪迫切地希望更多人来运行比特币,让它尽快开花结果。 2010年,在维基解密曝光美国外交事件发生后,比特币社区呼吁用比特币捐款打破金融封锁,中本聪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他的理由很简单:依旧还在襁褓中的比特币节点数还是很少,整个系统还是有可能被完全劫持。在这种情况下比特币一旦被卷入政治冲突,很可能命运多舛。 如果这时候美国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攻击比特币,比特币完全可能覆灭。看笑话的人也完全可以说“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是假的”。 但是,这个时候的比特币已经比2009年强大了很多。即使美国政府动用国家力量,要攻击它也会变得比较吃力。比特币已经从1渐渐地向10发展,去中心化已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 但这个“强大起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比特币天才机制的激励下一个个社区中的参与者努力构建出来的,更是一大批比特币先驱们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结果。 2017年,Blockstream在太空中,在人造卫星上运行了比特币。比特币从地球走向了太空。不夸张地说,即使地球上的互联网被毁灭,比特币仍然可以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上运行。 这个时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力量想彻底摧毁比特币,在实践上的难度已经相当大了。 而到了今天,比特币的健壮性就更不用说了。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代代社区人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取得的成就。没有这些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在前面的任何一个节点,比特币都可能被轻易地毁掉,看笑话的人都可以说“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是假的”。 比特币是这样,以太坊同样是这样。 以太坊努力的方向是不断改进和完善它的机制,使得它能在部分节点即使被中心化机构控制时也能正常运行(这本身就是共识机制定义的一部分),而不能保证节点本身不会被中心化所控制。 回到这次以太坊碰到的问题。 我会把这个问题这么看: 亚马逊控制了以太坊37%的节点,并以此对以太坊发起了攻击(瘫痪这些节点)。在这个攻击下,以太坊有没有宕机? 如果以太坊宕机,那就真的有问题了,那去中心化就是假的。如果没有,那就证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是有效的,当然这个效果还不够理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反倒是在这个攻击中宕机的其它系统充分暴露了它们自身存在的“中心化”问题---------它们被中心化控制了,一旦出问题,后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更加证明去中心化的重要性。 在这个事件中37%的以太坊节点被“中心化机构”控制了,这说明以太坊节点的运维还不够去中心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比特币社区已经有了经典的榜样:马迪为比特币贡献多一个节点、Blockstream为比特币在太空中运行节点。他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添砖加瓦。没有他们,比特币不会有今天的精彩和成就。 同样,以太坊节点的去中心化也需要社区来努力。比如:不要单一依赖某个云服务,甚至应该尽量尝试用私有的服务器系统来运行节点。尽管以目下的条件来看,很多节点运营商出于商业利益还是不想离开亚马逊,因为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和体验肯定是性价比最好的。但我相信经过这次事件后,一定会有节点运营商提高警惕、大力改进。 当然,最好的方案还是期待有朝一日,加密生态有超越亚马逊的去中心化云。其实,这也是加密生态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绝不是假的。 它有效抗住了亚马逊的“攻击”,但它还不完善,还需要继续改进。这需要整个社区的努力,需要我们真的相信“去中心化”这个价值基石。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7分钟
66
16小时前

国内是否有AI相关投资标的?|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的节目回答几个最近大家的疑问。 - 能再谈谈XX个项目吗?很久都没有再谈它了。 经常有读者在留言里问我一些过往分享过的项目,最典型的就是我曾经定投过的Magic、Matic(Poly)、AR。 这些项目中,Poly我前面最后一次分享和大家提过,把它换成了部分ARB和OP,然后留了一点,至于Magic和AR,我还一直留着。 其实我绝大部分曾经有的项目基本上只要我没发现它们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团队方面的问题)我都还留着。 这么做主要是看在它们只要还在努力,就在它们身上留一丝希望。另外,现在环顾整个加密生态,我也看不出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所以也没想过把它们卖掉换成别的什么。 今年以来,除了年初到上半年的一段时间以太坊大跌我再买过一点以太坊之外,我几乎没有很认真地买过什么新东西了,因为我真的没有发现有多少新项目是特别看好的。 - 关于Virtual生态中的XX项目。 Virtual生态中的项目也是读者留言中经常会问的问题。不少读者问的项目我也不熟悉,所以很难分享观点。 我自己在文章中也和大家分享过,即使前段时间Genesis Launches还在的时候,对不少热门项目我也都没有参与。 我看重它的并不是其中的某一些热门项目,而是整个项目围绕ACP建立起来的生态和生态爆发可能带来的潜力。至于这个生态中哪些细分类别的项目会崛起,这里面的随机因素太多了,我很难判断。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大家看好生态中所谓的VC Agents、后来大家看好交易类型的Agents、再后来大家看好一些擦边领域的Agents,而这段时间突然又崛起了与X402相关的支付Agents...... 这些热门类型的切换和崛起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事先预料。但有个苗头是可以看出的:那就是只要这个生态还在建设,生态里还持续不断地有新的团队发布他们的Agents,那未来很可能新的热门Agents出现时,Virtual生态还会沾光。 所以我说如果看好这个生态那就瞄准Virtual,尽管它的收益不会很惊人,但这是最简单并且风险最小的方法。至于单个的Agent项目,如果能够承担风险,那就纯粹看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判断随便操作。 - 国内有没有找到和AI相关好的公司适合投资? 和AI相关的公司可以广义地看,也可以狭义地看。 如果广义地说和AI相关的公司,那就是从上到下地捋一遍产业链。从最源头的材料、能源、半导体一直到芯片,再到下游的各类AI应用。这方面网上分析产业链的文章有很多,可以自己找一个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领域去研究。 我个人比较关注能源相关的领域和一些互联网公司利用AI的情况。 如果狭义地看那就是芯片产业。这方面,国内能数的出来的并且上市的就是那几家芯片公司,比如什么“中国的英伟达”、“中国的XXX”。 看这些公司,我还是会用未来现金流去猜一下。起码会把它们和英伟达比一比。 英伟达现在不管泡沫有多大,但它的营收和现金流是经得起考验的,但国内那些芯片公司未来的营收和现金流我判断不了,所以看不懂它们,也看不懂它们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0
16小时前

Pendle、Polymarket等项目分析|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今天这期节目继续回答一些最近大家的疑问。 - 这一个暴跌,我心里都没起来多少波澜。 这是10月13日《史诗级暴跌在时间长河里也只是噪音》一文后一位读者的留言。 能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很对了。 我所有写的关于加密生态定投的文章和关于项目判断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 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这些方法并且真的在用这些方法来判断一个标的,那我们在动手前的思考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把暴跌考虑进去,并且会有应对暴跌的方法和手段。 既然暴跌已经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并且我们还有了应对暴跌的方法,那暴跌就不应该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更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心态。 我们日常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 - 比特币、黄金都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ETH和SOL质押收益算现金流吗? ETH和SOL的质押收益算现金流。 现在一堆以ETH为收购目标的DAT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就是指它们质押产生的现金流。 - Pendle这个项目怎么样? 我非常欣赏这个项目,我认为项目团队的创新能力不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AAVE和Uniswap。在整个加密生态中,它基本上算是和AAVE、Uni鼎立的项目。 但具体说到它的代币,我觉得就很一般了。还是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把它和比特币、以太坊比一比。除非觉得它的风险比比特币和以太坊小或者至少差不多但是收益却能大大高于它们两个,那它才值得参与。否则,买它还真不如就买比特币和以太坊。 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连比特币、以太坊都不买,所以更不会考虑它了。 - Polymarket这个项目如何? 这个项目一直都很不错,我经常在上面玩各种猜测,但也仅此而已,我对它的兴趣也很一般。 最近网上一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也很让我感同身受。文章分析了在上面怎么操作Yes和No可以完美地套利,然后很经典地说了一句:这个项目现在已经不是小散户可以丰厚获利了,它已经变成了大户/机构套利的工具。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它的兴趣很一般的核心原因:对散户来说,它的吸引力非常一般-----除了到时候可能会给一点空投,对于资金很有限的散户来说,它的玩法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Polymarket这一个项目的问题,也是当下的加密生态中很多项目共同面临的问题:它们已经越来越成为大户/机构的工具,而留不下多少利润和空间给散户了。 现在不少项目的项目方都只是象征性地、扣扣索索地拿出一点代币,预热一下空投的预期,然后就引诱散户在里面关联各种社交账号、天天完成功课、天天抢积分。就算这样,散户还担心被判为女巫、担心安全。最后好不容拿到一点空投还操心什么时候赶紧卖、什么时候要赶紧买回来。 这感觉和施舍乞丐没什么区别。 我实在是厌倦了这些项目和这些手法。 但是,这可能也是加密生态不得不直面的一个趋势:项目越来越机构化、散户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我现在更愿意等待,等待那种真正面向社区、面向散户的项目。没有这样的项目,我就静观其变。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8
16小时前

再谈Virutal和X402|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 再谈Virtual和X402 尽管在前面的文章中我经常谈Virtual,也聊过一些X402的话题,不过还是有不少读者会问相关的问题。 关于Virtual,我记得几个月前当Genesis Lauches刚上线不久时,我在某一篇文章中写过一点感想,大意是这个项目未来走向如何还得继续观察。尤其是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如果平台上产生的新项目中不能产生类似前一个小高潮中出现的AIXBT那样的“网红”AI Agent,这个项目的热度还是会慢慢消散。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以后接下来的这几个月平台上发射的项目,客观地说,我认为还是没有哪个新产生的AI Agents在热度上超过了曾经的AIXBT。 但赶巧的是就在Virtual生态渐渐归于平静时,出现了X402协议,而这个协议正好又有一批题材契合的AI Agents在Virtual生态中。所以这把火热就正好带动了Virtual生态中一众与之相关的AI Agents,当然也带动了Virtual本身的热度和价格。 这件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巧合。 但这种巧合之所以能被Virtual捕捉到而没有被其它平台捕捉到原因也很简单:Virtual平台采用了广撒网的方式培养各式各样的AI Agents。 这种方式覆盖了很多领域可能会用到的AI Agents。尽管这些Agents在当下看不出有什么潜力和价值,但很可能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出现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新协议,而那个协议正好对应了那些曾经毫无热度、无人关注的Agents,则相关的Agents和Virtual又会被带火。 但是,这种巧合能不能一直发生,一直被Virtual生态所捕捉,这就很难说了。最终还是要看Virtual生态能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被广泛应用、能服务大众的AI Agents。 所以总体上来说,我还是觉得Virtual要观察,而不好现在下结论。 对于Virtual,只要我认为团队没问题、方向不出大错误,我会一直拿下去。至少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这个团队是加密生态中非常不错的团队,值得一路伴随、一路跟着它成长。 - 没牛市了,等了4年,没想到是这样 有没有牛市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不好评论。 不过,“等了4年,没想到是这样”倒是反映了不少参与者对本轮行情的失望。 我有时候会想:或许是过往几轮加密生态的牛市给很多投资者造成了这样一个印象: 加密生态每四年就有一个牛市,每一个牛市都会“发疯”。所以只要有幸参与到任何一个牛市就能获益颇丰。 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其它投资市场过往的历史就会发现:它们在历史上的走势都是不平坦甚至很坎坷的。它们过往经历过疯狂的牛市,也经历过煎熬、漫长的熊市。不少投资市场在历史上都走出过很不典型的牛市,都曾浇灭过一代代投资者的热情和憧憬。 或许那样的投资市场才是真正正常的投资市场。 而加密生态过往那些轮次的“疯狂”牛市其实只是某种偶然,只是老天爷给那些年参与者的一种恩赐和幸运。 那不是必然,更不是规律。 所以经历了这一轮非典型“牛市”后,我们得改变心态,用更平静、更理性、更低预期的心态去看待市场未来的走势才是正确的态度。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1
5天前

预测市场看好的项目有哪些?|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 《以太坊通过ZK扩容成为现实》中谈到的ZK和已经发币的ZK有没关系? 两者是使用的类似技术,但没有直接的关系。发币的那个项目是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zkSync。文章中谈到的技术是另一个团队@brevis_zk的技术。 在加密生态中,很多团队都在探索ZK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不只有二层扩展的那些基于ZK技术的团队。 至于这会不会利好ZK币,我觉得如果用长线眼光看,现在还看不出来。因为最终能不能利好还是要看zkSync的生态如何。 再说现在利用ZK技术构建二层扩展的已经不止zkSync这一个了。就算ZK技术本身很有前途,未来还是要看具体哪个ZK的二层扩展能够发展得好。 所以现在判断还太早了。 - 同样是扩容,ETHS这个项目如何?公链快完成了。 我所了解的ETHS是当年以太坊生态上的铭文项目。我不知道读者这里问到的项目是不是这个ETHS? 如果是我很久没有关注了。以我了解的状况看,这个铭文项目的发展很一般,从它发起到现在,想来起码都有一年多了,上面似乎没有比较出彩的生态。 - 预测市场看好的项目有哪几个? 目前我就看好Polymarket。 尽管一些资本开始砸钱投各种仿盘,但我觉得那些仿盘的创新都很一般。这个状况给我的感觉是:资本太饥渴,生态中太少新赛道,所以难得出现一个稍微有点前途和潜力的赛道后,资本就抢进来了,最后又变成惨烈的厮杀和遍地的尸体。 - 就从支付来说,目前的加密支付不够用么? 这是《关于X402协议的理解》文后的一则留言。 我对这个问题和这位读者有同感。 细分一下未来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支付场景,我认为大概就是三种: 人类和人类之间的支付; 人类和AI Agents之间的支付; AI Agents和AI Agents之间的支付。 在这三类支付场景中,我认为未来很可能AI Agents和AI Agents之间的支付才是大头甚至是主流,而其它两类所占的比例不会很高。 在这三类支付场景中,如果单纯就是AI Agents和AI Agents之间的支付,我认为就用当下的基于区块链平台的加密支付足以,不需要额外再使用HTTP的X402。 所以X402更多的是解决人类和AI Agents以及人类和人类之间用加密资产进行支付的问题。 - 大A突破4000点了,币友11到12月份会不会也来波不错的涨幅?听说NFT又起来了,又出来个402创新,加上降息周期,希望11月份以后能有不错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很多人把降息周期对加密资产的作用看得太重了。我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感觉没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只能短暂刺激,最终能不能走牛还是要看内在动力。 不要说加密资产,就算是美股,即使接下来是降息周期,如果那七大公司的盈利跟不上,我对它们的后市走向都不乐观。 至于当下的402创新,我觉得现在判断它的走向还是很早,还是要继续观察,看它能不能真正催生应用,催生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由此我还想到了业内很多所谓的“名嘴”对比特币、以太坊今年年底表现的预估。我实在是很好奇他们是凭的什么依据喊出那么夸张的价格?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3
6天前

比特币相关的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 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看自己使用的钱包源码,这样人人自危,怎么确定3年前用某个钱包的某个版本生成的私钥是真随机? 一般来说,可以到自己使用的那个钱包的社区去看一看,如果社区反映很平静,那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以我的观察,一些比较老牌的钱包(尤其是在国外有强大社区的钱包)目前基本都没有曝出比较大的问题,因为那些钱包有很多人盯着,如果有问题,在海外是不太容易瞒住的。 另外,还可以多用几个钱包分开处理,这样风险会更小。 总体而言,我觉得对一般用户而言,我觉得谨慎地检查和操作一下,这个风险还是可控的。 - 再去中心化,再安全。被抓起来,各种手段一上,xxxxxx 这个问题我很早的时候想过,我是这么理解的:这是个博弈论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最大化利用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在经典的博弈论问题(囚徒问题)中,囚徒们之所以最终都会向对手招供,根本原因是两个囚徒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会如何回答,并且存在一种很大的可能:只要另一方招供了,那自己就毫无优势可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导致一方甚至双方都老老实实的招供。 这种可能性把囚徒困死了,并且被对手牢牢地捏住了。 但是在比特币中,是可以做到“不存在一种很大的可能”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私钥。并且你很清楚:只要你不说,没有任何另外一个人能拿走你的资产。更重要的是你的对手对你的回复无法验证真伪。 所以在比特币的案例中,你的优势会好于囚徒问题中囚徒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你有相对较大的决定权。 - 韩锋老师的锚定比特币的稳定币项目怎么样? 我对现在还在比特币生态中坚持尝试二层扩展或者发展生态的项目团队都持非常高的敬意,但是我对这些项目的前景都持谨慎的态度。 我几年前在香港见到过一次韩锋老师。那是在一个项目路演会上看到他在台上宣讲他的新项目。印象中好像是个比特币的二层扩展。 当时听他讲项目,内容是啥几乎一点都没听进去,印象很深的只有感叹岁月沧桑、时光荏苒。 韩锋老师算是加密生态在中国普及和推广较早的一批先驱。在那个时代,他们迎来了在自己加密生态的高光时刻。可在那以后,他们那一批人似乎就慢慢地淡出了舞台,尤其给人感觉慢慢跟不上加密生态最新的发展和节奏了。 我的朋友圈里现自还有好些这样的人。他们当年虽然没有韩锋老师那样的高光,但都算是我在这个领域的入门老师,多少都给过我这样那样的启迪。 然而今天,他们中的99%都退出了加密舞台:有的在做快递、有的在做保健、有的在做营销、有的在做加盟店、有的在股市弄潮、有的转进了人工智能...... 但没有一个人再在朋友圈发布他们在加密生态的足迹和活动。 我有时候会想:他们现在还会回忆起那段时光,还会再关注加密生态吗?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1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