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推荐了黎大卫的《价值投资进阶指南》。作者在书里又推荐了几本不错的书,其中一套就是《段永平投资问答录》。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分上下两册,上册讲的是商业逻辑,下册讲的是投资逻辑。这套书总结了段永平在雪球上和网友之间的问答实录。 这套书我很建议大家认真看看。 这套书和黎大卫的书相比,黎大卫的书偏理论,着重讲原理和底层逻辑;而这套书用更生动、更实际的案例描述了段永平对价值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的理解。 尤其是段永平在问答里所举的案例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并且有切身感受的案例,读起来代入感会更强、体会会更真切。 这些案例中包括万科、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苹果、谷歌、亚马逊等。 段永平对这些公司的看法很多都发表在10多年前。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公司后来的发展结局很多都应验了段永平早年的判断。 用那些判断来指导投资不仅帮他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更帮他避开了常人难以拒绝的坑和陷阱。 这么前后一对比,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看一个公司要看10年、20年甚至更久,这句话巴菲特老先生说过多次,但我只是在看到段永平的那些点评叠加自己的亲身感受后,才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比如万科。 早年段永平买过,但很快他就卖了,表示看不懂。虽然他卖过之后,万科继续大涨,他也不再关注。 在实录里2014年有人问段永平:看完茅台和万科的年报,两家公司的盈利相差无几,而市值几乎相差一半(注:时年万科市值700亿,茅台市值1400亿),如果有钱买下整家公司,会选择谁? 在那个万科如日中天的年代,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买万科。 但段永平很简单地回复了一句:“你借过钱不”? 再比如在2019年,有人提到绿城,说它现金等价物490亿,流动资产2800亿,债务2500亿,即使清算也有300亿的价值。而且绿城的口碑这么好,但不明白为什么股价这么低?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因为“即使清算也有300亿的价值”再加上绿城如此好的口碑,会买入绿城。 但段永平的回答是:“我也不明白,但我不会买这种高负债的公司。” 当年的万科不仅是中国房地产的龙头,也是A股的标杆和榜样。而绿城则是中国民企房地产公司中最注重品质和格调的公司。 2014年依旧是中国房地产狂飙突进的年代,而2019年则中国房地产回光返照最耀眼的时刻。 我相信那时那刻的人们,没有几个会想到后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民企会被团灭,万科会实质上走向po chan。 而且核心原因无它,都是因为不堪重负的债务,也就是段永平两次问答指出的关键点。 由此足见段当年的眼光,更让人佩服的是在那些公司那样高光的时刻,他能拒绝那些看上去的光环,看到它们潜藏的巨大风险。 这套书除了案例选择得好以外,另一个特点是段永平的语言表达比较通俗易懂、接地气,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能很轻松地读懂。 在中国的大投资者中,我经常关注的有段永平、李录、林园和但斌。 在这四个人中, 李录的表达给我感觉很平实、很易懂,但可能由于我的接触范围有限,没怎么听过他讲具体的案例分析。 林园的表达很跳跃,经常给我感觉是说话只说了一半。但林园的话很容易让我在潜意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看到他说的某句话后的几个月、一年或者两年后,突然在某个场合或者某个案例中,我会想起林园曾经说过的某句话,然后慢慢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在实录中,段永平曾经评价林园的一些观点悟性很高。 但斌的表达很宏观,他在分享中以及书中举的一些案例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时不时会让我回味一下。 而段永平的观点和言论就目前我看到的算是最详实、最丰富也最接地气的了。 为什么我推荐大家看看这些书呢? 因为我觉得加密生态的投资最终都要回归正常的逻辑,也就是和传统一级、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一样,要看它们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 而这些书讲的就是正常的、经过历史反复验证过的逻辑,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是要尽早走上回归常识、回归本份的投资之路。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我曾经给大家推荐过巴菲特和芒格两位老先生的书,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以及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集锦。 这些书非常详实的记录了两位前辈在投资路上风雨兼程的经历以及关于投资的理念和心得。 这些书非常好,但我在读的过程中总感觉里面所列举的案例理解起来有点费力,并且书里所记载的两位前辈的投资哲学比较分散,没有被归纳成系统。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本黎大卫所著的《价值投资进阶指南》则比较全面地整理了两位老先生以及段永平关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和思考。它用中国人熟悉的案例和语言风格系统地阐述了作者所理解的这些前辈关于价值投资的理念。 这本书就是我上次在线上交流末尾所提到的那本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黎大卫最近分享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解释了这些年一直横梗在我心头对A股上证指数的一个疑惑。 这些年我们经常诟病A股(上证指数)历经10年始终趴在3000点不动。 对此,无论是民间还是专家都给出了各种解释。 有对股市本身批评的,比如: A股就是个赌场。 上市公司根本就是坑蒙拐骗。 上市公司的治理完全无法无天。 A股根本就不是为投资者设立的市场。 有对企业自身描述的,比如: 企业经营艰难。 企业创新不够。 科技企业太少。 ...... 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解释数不胜数。 这些解释对不对呢? 当然对。 但是上面列举的那些问题很多一直都是存在的。 那更早的A股表现又如何呢? 如果我们回看A股早期的历史,比如从1991年到2001年,从2001年到2011年,我们就会发现在前面这些10年,尽管上证指数也是跌宕起伏,A股也是污浊不堪,但也都没有像过去10年这样始终趴在原地不动。 为什么过去这10年表现得这么“特别”? 所以我总觉得上面这些解释还是有点隔靴搔痒。我认为应该有一套更直观地能从经济学或者投资角度很精炼简洁解释这个现象的方法。 这个方法应该不仅能解释上证指数为什么在过去10年表现得如此萎靡,还能解释纳斯达克以及标准普尔为什么过去10年能表现得如此恢宏,更能预判未来的指数会如何发展。 在分享黎大卫的观点前,首先和大家解释一下巴菲特老先生看一个公司或者评价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它的方法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公司未来能够持续获得的自由现金流。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用净利润代替自由现金流。这个代替其实并不恰当,但我觉得不影响我们对这个原理的理解。 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就在于它未来能够持续挣得的自由现金流(净利润),积累的现金流越多,公司价值就越大,最终反映到股价上就是股价越高。 公司的内在价值只和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有关,和总销售、总资产等等其它因素都无关。 接下来我们就用自由现金流来代入评估上证指数过去30年的表现。 上证指数就是选取上交所一些有代表性公司股票市值的(加权)汇总。所以上证指数可以粗略理解为和一些典型公司的股票价格密切相关。 如果按照价值投资的理解,股票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并且拉长时间看最终都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而公司的内在价值我们上面也说了,最终是由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上证指数最终由一些典型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所决定。 从1991年到2001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进入加速发展期。那个时候,只要你敢办公司,就能获取丰厚的利润。所以生意好做,钱好赚,利润也高,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也高。 自由现金流的推高最终反映到公司上就是推高股价的上涨进而推高上证指数的上涨。 在那10年,上证指数从最低200点不到上涨到最高超过2200点,指数翻了10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10年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净利润)翻了10倍。 2001年我国正式进入世贸。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发展期。那个时候,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全面开花,中国富豪、亚洲富豪开始成批量的出现。生意不仅好做,钱更好赚,企业净利润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各行各业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都相当充沛。 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充沛继续推高上证指数的上涨。 在那10年,上证指数从最低1040点上涨到历史峰值6124点,指数翻了6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10年企业的净利润翻了6倍。 进入2012年,国内外形势开始发生巨变,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开始进入残酷血腥的内卷。进入2015年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更是看到一些行业被团灭,叠加外部环境更加险恶。企业利润被严酷的环境所吞噬,哪怕是行业内的巨头都处于微利状况。不要说净利润,就是毛利润都是贴着成本走。 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比起前20年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种状况下,上证指数在短暂地从最低2013年的1944点涨到最高2015年的5100点之后,接下来的10年就处于躺平状况。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2015年之后,各行各业的企业已经处于内卷的极端状况,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接近忽略不计。 这种状况反映到上证指数就是10年都处于躺平状况。 用这个方法再看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股能够走出长达10多年的长牛了,以7巨头为典型,它们在全世界挣取高额的净利润,手里握着丰沛的自由现金流(如苹果、英伟达等),反映到美股指数,当然就是指数迭创新高。 最后,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预判未来指数的走向也比较容易了: 我们可以盯住包含在指数内的上市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不是销售额、不是毛利、不是市盈率.....)来预判指数的未来走势。 如果美股的指数公司能够继续获得丰厚的自由现金流(净利润),那美股指数长线看还会走牛。 如果中国的指数公司依旧维持残酷的内卷,无法获得丰厚的自由现金流(净利润),那上证指数(或者其它综合指数)长线看恐怕依旧不乐观。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周五文章的末尾,有很多读者留言都问到了以太坊,这让我有点意外。 因为最近这段时间我写以太坊的文章远多于比特币,无论在这些文章还是在上次线上交流中我都很明确地分享过我对以太坊的看法和做法。 在1月24日的文章《以太坊能否再次崛起?解读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我认为: “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暂时没有问题,团队和生态目前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仍然有机会挽回。我依旧相信这个年轻的创始人能够带领他的团队、带领以太坊走出当下的困境,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在2月21日的文章《在压力面前,以太坊是妥协还是坚持》一文中,我表示: “我现在特别担心Vitalik会不会因为受到来自社区一部分观念的影响,屈服当下币价的走势、扛不住某种压力,为了短期内把以太坊的价格‘拉’上去,而采取一些措施放弃去中心化的理想和追求。” 在2月24日的文章《去中心化才是区块链的‘护城河’》一文中,我分享了Vitalik当时接受采访时的一些观点,并且明确表达了对他一些关键观点的欣赏和赞同。 在2月25日的文章《V神对以太坊未来的展望》一文中,我认为他在访谈中谈到的很多观点和发展方向都是我很认同的,也让我放下了曾经的一些担忧和疑惑。 在3月5日的文章《以太坊市值未来会超过比特币吗》一文中,我明确地分享了我的看法: “我依然相信以太坊的总市值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超过比特币。” 在3月6日的文章《未来一段时间:只定投BTC和ETH》一文中,我写到: “只把定投的品种定为两个:就选比特币和以太坊。” 在2月28日的文章《极端行情下的风险管理:跨周期资产配置的再思考》一文中,我更是很直白地写: “对以太坊,只要在2500美元以内,我会再启定投。” 在上次的线上交流中,还有一位听众问过这样的问题,大意是: 如果未来AI应用会在加密生态中爆发,可能爆发的代币是什么? 我记得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 我认为具体可能爆发的代币是什么不好说,可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有可能不是,而是未来新生的。 虽然对代币是什么很难判断,但我猜测AI应用爆发的平台大概率会在以太坊生态。但具体爆发的网络则在主网的可能性不太大,而在二层扩展或者三层、四层扩展的可能更大。 因为以太坊主网不适合进行高频、小额交易,而二层甚至多层扩展则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当时我还举了BASE二层网络最新的进展:它能够将交易的执行缩短到200 ms以内,这个性能会超过Solana,Solana现在是400 ms。 BASE团队的这个说法是否可靠现在还很难证实,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迭代和升级,二层网络性能的提高或者更高性能的二层网络(比如MegaETH)的出现是必然的。 所以未来的二层或者更多层网络肯定可以承载高频、小额交易,而以太坊主网则主要关注去中心化,从而达到保障安全、坚守中性和抗审查的目的。 上面这些观点都是我对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态的观点,这些观点我没有变过。 那么对于其他的投资者来说,以太坊到底合不合适呢? 那就要问投资者自己了。 如果自己不看好以太坊,那我觉得现在卖掉会比较好。因为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没有必要持有。此外我一贯的观点都是不要让拿着的资产干扰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的情绪。即便这个资产是比特币,如果投资者都觉得持有它不安心,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卖掉。 如果自己看好以太坊,以现在(截至节目录制时为止)1900美元不到的价格,我实在看不出有多么深不可测的风险。而且以太坊的价格越低越应该高兴才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在上周线上交流的时候,有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自己把握不大的投资者,如果在两个持完全不同意见的渠道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时,该怎么处理? 比如,一种意见认为在接下的短期内(比如截至今年年底前)我们见证加密生态大牛市的几率越来越小;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们仍然有极大可能见证狂暴大牛市。 对于这种情况,我当然还是强烈建议首先应该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备好应对不同结果的方案。 但如果暂时没有这个能力,仍然左右摇摆,不知道买还是不买,那怎么处理比较好? 我自己的做法是规避风险第一,赚取利润其次。具体到操作就是管住手、不要买。 不买最大的“损失”无非就是不赚钱;但乱买100%会亏钱,如果再加上心血来潮上杠杆,那连全部家当都有可能搭进去。 而对暂时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投资者(包括曾经的我)来说,在我的印象中,基本上乱买是普遍操作,由乱买导致的亏本基本是注定结局。 所以不要买。 可不买万一它以后涨了怎么办? 涨了就涨了,这个机会显然不属于现在处于这个状况的投资者。 只要我们坚定地相信,在投资领域,永远都存在机会,那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就不会太在意“万一错过这个机会怎么办”。 回忆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亏的时候很多次也是因为乱买。所以现在我在出手大资金的时候会更加谨慎,更注意管住手。 我记得还有朋友问到如果接下来市场继续下跌,熊得更厉害,继续定投比特币,会定个什么样的定投价。 这次的行情走到现在这样,我是第一次遇到,我相信很多读者也是第一次遇到,而且估计和我一样,起码手里拿着比特币一点都没有卖。 虽然我们此前没有这种经历,但我觉得不妨用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个状况。 我记得在去年的某一篇文章和节目中,我曾经分享过林园去年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我现在又想起他在那次采访中说过的那段话。 当时采访者问林园对美股是什么看法。 他的回答很平淡,大意是: 他对美股没什么特别的看法,涨也好、跌也好,无所谓。他在2015年以前买美股,到2015年就不再买了,此后也都没有买,当然更没有卖,所以他不太关注。 我们回看美股的走势就能发现2015年的美股价格有多么的低。林园用这么低的成本持有这些标的,完全可以很平和地面对后来的风吹浪打甚至惊涛骇浪。 我相信这两天业界对美股行情起伏的一惊一乍对林园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用这个操作来衡量我们现在的状况,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泰然处之的面对比特币的起伏波动。 我在文章里和节目里分享过,我设的定投价是35000美元。就用35000美元这个价格作为成本来衡量现在比特币的波动,10万美元和8万美元,对我们来说区别大吗? 其实并不大,都是2倍多,只不过一个多一点,另一个少一点。 既然区别并不大,我们手里又已经有了仓位,只要我们用的这些钱是闲钱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觉得不用着急再买。 我现在也没有想好什么定投价合适,但我觉得比特币不跌到一个让我心动的价格,我估计不会轻易定投。 所以比特币这一块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用太关注了,不需要每天提心吊胆地看行情、胆战心惊地猜走势,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和精力花在其它方面,比如多学习、多思考,尽快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挺神奇的,我脑子里想什么问题,视频号就像神助一样会立刻给我推送相关的问题。 昨天我还在想特斯拉股票的问题,结果今天早上就看到一则视频号分享段永平早期关于特斯拉的一段评价。 他说:买特斯拉是他犯过最帅的一个错误。 看完这则视频,我赶紧到网上搜到了雪球中对他早年总结关于特斯拉的一系列观点分享。 他的大意是: 他早年觉得特斯拉是个很不错的公司,于是买了它的股票。 但后来在与特斯拉客服和公司的多次交往中以及对马斯克的反复观察,他渐渐觉得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晚可能要它的命。 此外,他对马斯克个人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可能对特斯拉的严重影响也发表了一些现在看来一针见血的看法。 当然,段永平也说了,这不代表特斯拉不好,他也认为特斯拉很可能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但是作为投资来说,他不想再持有这样的股票,也不再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于是他果断清仓了特斯拉的股票。 他承认买特斯拉的股票是犯了错。 但这个错误很“帅”,是因为在他清仓卖的时候,特斯拉的股票还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然而在他清仓完特斯拉以后,特斯拉的股票还继续上涨了。照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卖了一个未来还涨的股票,这是什么操作? 但是,若干年后的今天,特斯拉的状况似乎一步步正在应验段永平当年的预测。 看完段永平的这些言论,联想到管理层的问题,我想到了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观点(大意是): 他选公司时,当然会选一个有着很好管理层的公司,但是他更喜欢那种有着很好护城河,是个笨蛋都能经营得好的公司。 这段话按我的理解是: 一个能长期续存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某一时或者某一世遇到一个昏庸的管理层甚至一个扯蛋的败家子。但如果这个公司本身有很好的护城河,这类管理层和败家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公司造成的伤害也都是有限的或者说这种风险相当可控。 以前我在读这段话时,很不理解,世界上有这样的公司么? 老先生投资的什么可口可乐、美国运通...,那些美国公司我根本就不了解也不能理解。 但是最近,看到了马斯克和特斯拉,我又想了想另外一些公司,似乎我对这段话稍微有点理解了,好像这样的公司确实是存在的,好像我们国家就有这样的公司: 茅台就是其中之一。 袁仁国和高卫东都曾做过茅台的董事长,后来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双规了。高卫东的经历中甚至都看不出在白酒行业甚至商业领域有过什么历练。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经营茅台似乎都对茅台的负面影响都极其有限。 作为管理层,似乎只要不改茅台的配方,不改茅台的生态,保证茅台的质量,似乎即便干了其它什么事都不大会影响茅台的营商和价值。 或许这就是老先生说的,有着很好的护城河,放个笨蛋都能经营的公司吧?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文章的留言中,有一位老读者指出在上周六的线上交流中,我表述巴菲特持股的数据时有一个严重的错误。 我后来查了查网上的数据,的确发现我在周六交流中所说“巴菲特持股(流通股)的市值有好几万亿”这个说法错了。 按最新的数据,巴菲特所持有的流通股市值确实大概只有几千亿美元。 关于数据,我以后会更严谨地核实和查证。 在这里向这位读者表示感谢,也向听众表示歉意。 这位读者听得这么仔细、这么用心,能发现这样的错误很是让人感动。这应该是事前对这类新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才能这样敏感,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关于巴菲特为什么持有较高的现金仓位,我记得去年某一次交流的时候也有读者问过类似的问题。 其实巴菲特已经反复解释过自己的这个行为,原因无非就是下面这几条: - 他觉得某些股票的价格实在太高或者他觉得这个股票后面的公司在基本面上发生了他很不乐见的改变,所以他卖掉了。 - 他因为税务等某些原因需要现金,卖掉了部分股票。 - 他发现了投资价值更好的股票所以换仓卖掉了部分股票,腾出现金进行收购。 - 他发现自己对某个股票后面的公司在认知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所以卖掉了。 此外,巴菲特还反复多次地强调:他从来不懂预测美股未来行情的走势,也不懂判断美联储什么时候加息减息,也不懂预测美国经济接下来的走势。 不过外界总是不相信他的这个说法。 至于很多时候外界发现,每当巴菲特手持大量现金时,接下来美股就会发生不测,我想那可能是因为巴菲特到了某个段位,根本不用预测大趋势,仅凭某些个股的股价就能感知到常人感觉不到的变化吧。 古人所说的“一叶知秋”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美股,我在上周六的交流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操作: 我觉得现在的美股价位肯定不算低,具体我判断不了,我觉得心里没底,拿在手里不安心,所以就把持有的各种指数全部卖掉了,就算它接下来还能涨上天也由它去吧,一段时间内,我不看指数了。 至于个股方面,我有阿里巴巴和特斯拉以及个别其它的股票。 对于阿里巴巴,我记得大概是在去年底还是今年初的一次交流时我曾经说过,在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里面,我要买大概只会买两个:一个是阿里,另一个是字节。 因为这两个公司的创始人在我看来都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和认知。 可惜字节没上市,所以我就只买了阿里。 对于特斯拉,我很早就在文章和节目里讲过,我原本是非常看好的。 但现在马斯克如此热情、深度的介入政治实在是让人头疼。 关键是: 他介入政治的方式不是一般的政商勾结,而是按理想主义的方式整治美国臃肿不堪的政府,大刀阔斧地砍掉一大堆混日子、不干事、白拿钱的公务员。 另外,民主党他算是得罪干净了,共和党这边,他也在得罪人。 这个打击面太大,这是要结下多少梁子? 这些他得罪的人里面只要有一个未来能得势,就很可能对马斯克和他的公司下毒手。 所以我卖掉了一半的特斯拉,但还是留了一半。 马斯克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让我想起了商鞅。 商鞅变法成功树立了秦制,甚至可以说开创了“百代皆行秦政制”的先河,但商鞅的个人结局是悲壮的,他最终被他曾经得罪的旧贵族强加罪名给除掉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最近,一个科技博主在音频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任何行业、任何时代,小白都是不可能挣钱的。 正好在上周六的线上交流中,也有好些听众提问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最新的感受。 我记得在以前的文章和节目中,无论是引述他人的观点还是分享自己的看法,我都反复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在诸多新兴领域中,加密行业是对普通大众或者散户最为友好的行业。 现在看来,这句话如果不加以详细地说明,它反而很容易引起误解。 我认为最大的误解就是:小白可以凭借无脑冲、莽撞干,在这个生态实现财富自由、实现阶层跃升。 这个误解最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让人误以为这个生态有大量的“捷径”可以走、有大量不劳而获的“机遇”等着小白和散户,所以小白不需要认知、不需要学习,只管来,保证财富就在眼前、暴富就在明天。 我不否认这个生态确实有一部分人真的有这个“机遇”,但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个案,而不是普遍现象;这更多的是命中的运气,是可遇而不可及的。 我们就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现在人人都知道如果从买入比特币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它拿在手里,一直屯到今天,那个财富效应可能是任何其它资产都无法比拟的,并且买入的时机越早,财富效应越惊人。 从财富增值的时间维度上看,这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捷径。 可事实上它真的是捷径吗? 我们有多少人能承受它一次次跌去90%的账面损失? 我们有多少人能承受一次次外界对它的质疑和嘲笑? 我们有多少人能承受一次次来自政策层面的打压? 暂时抛开比特币,看看我们今天手里拿着的很多币,是不是不少都比这轮行情的巅峰值跌去了90%?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还认为手里这些跌了这么多的币有希望吗? 如果我们自己今天根本不敢想自己手里这些币还有希望,那我们也可以想象当年如果是我们,我们也大概率不会认为比特币还有希望。 有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些币怎么能和比特币相比?它们没有价值啊。 其实当年比特币跌去90%的时候,很多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比特币怎么能和那些资产相比?比特币没有价值啊。 那当年比特币跌去90%后,那些还能坚持持有的人他们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相信除了有一些无奈和不得不熬以外,一定也还有一些其他大部分人不具备的认知和信念。 为什么单单只有这些人有这些认知和信念而其他人没有? 我相信这来自于他们自己平时的学习和思考。 这些学习和思考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都不是走“捷径”能得到的。 他们也正是因为自己耗费的这些时间和精力,得到这些认知后,才收获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回报。 这里面其实根本没有捷径可走,只不过常人看不到也不知道而已。他们默默地在背后下了苦功,终于从曾经一起入圈的一众小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他们那个时代在比特币认知方面的专家。 上面这个比喻,并不是想让大家争论手里跌了90%的代币未来还会不会有价值,而是想让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当初下手的时候,有没有花是别人2倍、3倍甚至更多倍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去认知它们?是否真的思考过这其中可能经历的波折,是否真的思考过方方面面?是否真的思考过它们的价值? 如果当初花了这些时间,有这些思考,那对现在的局面应该心里有数,不会太慌张。 如果当初没有这些思考,纯粹只是因为别人说它们好就买了,那我认为这纯粹就是想走“捷径”。这种方式或许碰巧能成一次或者两次,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成功的,而且即便偶尔能成,肯定也不能长久。 如果更准确地表达“在诸多新兴领域中,加密生态是对散户最为友好的生态”这句话,我觉得更好的说法应该是下面这种: 这个生态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很多细分领域甚至都是新兴的。在各个细分领域暂时没有谁比谁更有认知,也没有谁比谁有高得多的门槛。无论我们在其它生态是专家还是小白,一旦进入这个生态,基本上都处在相差不远的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每个人只要比别人稍稍努力,就可以很快地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而一旦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内狂飙突进,收获旁人难以企及的回报。 所以这个生态真正的对散户“友好”是它创造了更加公平的机会。 但有了机会我们不运用,不迅速地武装自己,不快速地建立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力,过了很久,仍然只是一介小白,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最近,我读到两篇有意思的文章。 第一篇提到包括ChatGPT、DeepSeek在内的大模型在某些竞赛中被发现出现了作弊行为。在竞赛中,它们会试图利用各种漏洞钻空子,不遵守规则。 第二篇提到在人工智能工具的冲击下,网上开始出现大量AI创造的谎言和幻觉。 由此可见,未来的我们不仅要面对人类本身制造的谎言,还要被迫面对AI制造的谎言。在科技的冲击下,人类的未来未必是更加自由,反而可能是陷入到一种更加不自知的茧房里。 想到这些,我就拿DeepSeek做了一个实验,想看看它会怎么回答。 我测试的问题就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会对英伟达股票的估值产生什么影响。 之所以测试这个问题,一是因为这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二是这个话题刚好和我曾经学习的问题有关,我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够对AI的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被AI的回复打发。 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关于英伟达股票未来的走势,业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认为,DeepSeek的问世让业界认识到不需要那么强的算力,凭借对算法的优化,也可以开发出好的大模型,因此未来对英伟达显卡的需求会降低,从而导致英伟达无法维持现今的高估值。 另一种则认为杰文斯悖论会生效。即DeepSeek降低了大模型的开发门槛,反而会使得更多企业自己上手开发或者使用大模型,从而带动更多企业对英伟达显卡的需求,从而导致英伟达的估值进一步升高。 而网上的文章不少都认同第二种,即杰文斯悖论会生效。 读书的时候,我学习的方向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数学建模。因此凭直觉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以内,第二种观点正确;而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则第一种观点正确。 所以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这两种观点都有可能对,难以准确判断对错,关键要看在DeepSeek的冲击下,英伟达的状况是在这个临界点的哪一侧。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举例来说: 本来在DeepSeek出现之前,原本有一万家公司还要被迫买英伟达的显卡,因此英伟达的需求肯定是继续上升,估值会继续冲高。 结果现在DeepSeek降低了门槛,总共出现了两万家公司都想买显卡干大模型。但这两万家公司发现买其它家公司便宜得多的显卡也能用上好的大模型。 这时,英伟达要么失掉这部分订单,要么被迫降价抢市场。 失掉订单肯定会削弱估值。 如果被迫降价抢市场呢? 那就出现临界点了。 这个临界点就是看英伟达降价损失的利润能不能靠市场份额的扩大给补足甚至大幅增加。 如果被迫降价不触碰临界点,使得杰文斯悖论始终生效,那英伟达估值就能继续冲高;如果触碰甚至越过了临界点,那杰文斯悖论就会失效,英伟达估值就会下跌。 而我看到的网上文章基本都很少谈到这个临界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问了DeepSeek。 我第一次直接问的就是:网上这两种看法哪个对? 我期待它的回复是要提到这个临界点。但它给出的答复如下所示: 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需分阶段看待: 短期:DeepSeek引发的市场恐慌和资本支出逻辑动摇可能导致股价承压,叠加关税等外部风险,波动或持续。 长期:AI应用的普及可能扩大算力需求总量,英伟达若能在中低端市场(如推理芯片)和生态壁垒上取得突破,仍有支撑股价的潜力。 最终,英伟达的股价走势将取决于其技术护城河与市场需求演变的动态平衡。 这个回答我觉得比市面上绝大部分文章都好,不像市面上的文章那样在缺乏进一步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武断下结论。 它已经接近核心了,但还是没有点出关键。 因为如果杰文斯悖论失效,不管短期还是长期,英伟达的股价都危险。如果杰文斯悖论有效,长期看其股价才是仍有支撑的。 不过在它的推导中,它提到了杰文斯悖论,是这么说的: 若算力需求持续增长: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和复杂场景落地,杰文斯悖论(效率提升反而刺激需求)可能使算力需求不降反增。 其实它自己都说了,杰文斯悖论是“可能”使算力需求不降反升。但还是没有更进一步分析什么情况下“可能”,什么情况下“不可能”。 于是,我问了第二个问题:要使杰文斯悖论成立,是否需要满足某些前提条件? 在这次的回答中,它才答到了一个关键点:价格敏感性与市场扩张,这才真正开始讨论我在上面提到的“临界点”。 由此可见,尽管AI已经非常强大,但它并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出有深度思考的答复,如果我们不进一步提问,可能就被它的答复给轻易“瞒”过去了。 但我相信仅凭它第一次的答复就能让很多读者信服,很多读者未必会思考它的答复会不会有欠缺,会不会有更深一层的答案。 像这样的文章何止一篇? 而随着我们对AI的越来越依赖,如果我们慢慢丧失掉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可能未来的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弱智,越来越像行尸走肉,那个社会真有点像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少数精英或者AI统治着绝大多数沉浸在“奶头乐”中的普通人。 这也从侧面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人类来说,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是造物主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未来,这种能力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本周六(3月8日)晚上八点,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在下帖后面。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有读者在留言中问了下面这个问题: 请问现在依然倾向于以太坊的总市值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超过比特币的总市值吗? 是的,我依然相信以太坊的总市值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超过比特币。 我的假设和逻辑还是和以前分享过的一样: 我相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链未来会成为承载一个全新经济体的平台,并且相信这个平台未来承载的总价值有可能大于今天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因此我认为一定需要有这样的公链。 而一个公链要能承载这样的生态,它必须具备去中心化、抗审查和安全这些不能妥协的特点,并且它必须要具备图灵完备的特点。 而目前看,我认为只有以太坊能满足这些条件,虽然它依旧还有很多问题,依旧还被不断地诟病。 根据以太坊目前的代币经济机制,ETH是能够捕捉到以太坊(包括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扩展)所承载的生态价值的。 虽然目前看二层扩展们截取这个生态中的大部分经济价值,但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整个经济体量还不够大造成的。 而经济体量不够大的原因我也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复分享过:就是链上原创太少了。 但是我相信未来这个生态一定会起来,ETH也一定会捕捉到生态价值。 而既然ETH能捕捉到生态价值,而生态价值会不断膨胀,那ETH的市值就有可能超过比特币的市值。 比特币的价值靠的是共识,它很类似黄金,未来肯定会上涨,但涨到一定的高度,涨幅大概率会越来越小,甚至无限趋近于某个值。 但以太坊的价值是靠经济生态驱动的,理论上它可以永恒发展、可以无限扩张,它的涨幅没有上限。 我们用黄金的例子或许更能看出这其中的规律。 金本位退出历史舞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在事实上的金本位有效以前,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经济发展都足以用黄金来衡量,或者说人类持有的黄金足以囊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但工业革命发生后,尤其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指数级别的速度,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步伐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的开采量。 这个时候如果还用黄金来机械的绑定货币的价值,来强行束缚货币的发行,会造成通缩,会打击经济、会严重制约人类的发展。 就以比特币为例。 仅就在我们这个生态中,我相信很多人都坚信在不远的未来比特币的市值会超过黄金吧? 可比特币诞生的历史有多长? 黄金被发现的历史又有多长? 比特币的历史连黄金历史的零头都不到。 但就是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价值,这不正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科技发展出的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吗? 既然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必然摆脱黄金的束缚,必然超过黄金的总市值,那为什么可能承载链上经济体的以太坊总市值不可能超过“数字黄金”的总市值? 所以我现在依旧相信这一点,并且认为这一天似乎不会特别遥远。 本周六(3月8日)晚上八点,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在下帖后面。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今天这期节目我们继续回答一些最近大家的疑问。 1. 怎么看Virtuals推出的新协议ACP? 我比较喜欢这个协议的地方在于它将智能合约用于AI代理之间的沟通,保证了通信的抗审查和强制执行。我觉得这个方向和这种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方式是对的。 但这个协议最终会不会流行起来还要观察,因为一个协议最终能否流行除了技术本身以外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原因。 抛开这个协议本身不谈,在整个大环境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这个团队还在持续建设、还在推陈出新,这样的团队在加密生态是不多见的。 我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个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2. ORDI、AR、DEGEN这些还值得定投吗?还有川普代币值得定投吗? ORDI和DEGEN我没有定投过,我只买过,我不会定投。AR我没有再定投了,这个我记得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 川普代币我没有买过,我不会定投。虽然它是个大迷因币,但在我看来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只是单纯的名人效应和情绪。 3. 我看到ai16z的开发者已经全部卖出了,他们是不是不看好这个项目了,那我现在还要继续持有这个代币吗? 我没有查过他们的团队成员是否全部卖出代币了。如果是,一般来说有较大可能是他们自己也不看好。 这个时候作为投资者来说,如果以规避风险为首要考虑,可以卖掉。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但斌在《时间的玫瑰》中讲述的一段持股腾讯的有趣经历,这段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腾讯上市后曾经受到过几次很大的冲击,在那些冲击中腾讯高层人士的亲属们都在大量抛售腾讯的股票。 这些人可都是妥妥的“内幕掌控者”。 照理来说,这些亲属都在抛售,他们一定是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吧?他们的动作一定是没错吧? 可但斌却坚持认为腾讯有价值,继续持有。 现在看来,包括那些高层人士亲属在内的“内幕掌控者”无论如何都猜不到腾讯的股价能有今天这样的表现。 所以但斌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作为投资者,有时候需要有比创业者更深刻、更长远的眼光;要能看到创业者看不到的远方,想到创业者想不到的场景。 分享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说AI16Z就是腾讯,也不是说大家不要卖AI16Z,而是说有时候项目的发展也会有创始团队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更要关注团队本身还是不是在持续建设,还是不是在持续创新。 当然,最终对这个项目代币是卖还是留还是要看投资者自己怎么判断这个项目,自己对项目有没有信心。 此外,这段时间我时不时都会想起近期段永平关于英伟达的那段评论,会想一想项目的门槛和“护城河”。 用这个概念来看AI16Z,我觉得虽然它现在很热,也是这一轮AI代理中的头部,但我心里却总有个感觉:框架类的项目固然很好,但好像我看不出它的门槛在哪里,或者说我觉得这个类别的技术竞争会非常激烈。 这个细分领域如果最终能跑出一个头部项目,现在领先的项目未必就是最终那个领先的头部项目。 本周六(3月8日)晚上八点,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留言问题,我来汇总解答。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896193692953899228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回答一些最近大家的疑问。 1. 比较好奇你哪些方面是对V神是不认同的? 类似的问题我记得以前也在文章和节目中提过。 我确实对某些EIP以及以太坊的升级持保留态度或者至今仍然不太理解。 比如下面这三个: - 对以太坊从POW转为POS,我到现在都有点不太理解,但我也没想到很有力的反驳点。 我这么说倒并不是认为POW就很完美。POW肯定不完美,比如矿机生产的中心化,对能源的消耗等等都是POW比较严重的问题。 但是对POS,我始终担心这里面有点中心化的问题。关于POS正反两面的文章我也读过好些,也对此和一些朋友讨论过,并提出过质疑。面对我的质疑,朋友都作过解答,我也找不到很好的反驳点。 所以我认为起码到现在为止,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透彻,只能说边学习边继续向前走吧。 但有一点我比较确信:POS比DPOS要好。DPOS就会沦为中心化,而POS可以持续对抗中心化。 - 对以太坊燃烧导致通缩的这个变革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饱受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所以我们厌恶货币滥发,渴望货币发行受到约束。历史上一度流行的约束货币发行的机制就是金本位。以黄金为锚的做法为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几百年的稳定和繁荣。 但金本位最终被抛弃了。它被抛弃的主要原因还是黄金的“有限”实际上极大束缚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历史都证明适当的通货膨胀不仅对人类社会无害而且相当有益。 所以我理想中的货币体系绝对不应该是总量恒定的货币发行,而是由算法控制、人类不能随意更改、但适度通胀的货币发行体系。 以太坊不是比特币,它不能以“恒定发行量”甚至“通缩”为目标,而应该以催生链上经济体为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更合适的发行制度在我看来是适度通胀。 强行注入通缩机制有点明显的人为干预。 - 对以太坊短期内放弃分片的方案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认为“主链分片 + 二层扩展”是以太坊最理想的扩展路线,但因为某些原因,这条路线被改成了只剩“二层扩展”。 这太遗憾了。 2. 在应用方面以太坊有什么思路么?总不能一直唱空城计吧?如果没有有价值的应用催生出来,那价值会越来越低 我很认同以太坊生态不能总是唱“空城计”,区块链技术未来注定会催生对人类社会有价值、提升效率、降低费用的应用。 虽然目前这些应用不多或者看上去仍然和我们的生活关联不大,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 不过这一轮行情走到现在为止,以太坊或者说整个智能合约区块链生态中,我没有发现一个原创的链上应用。 这个周期中热闹的迷因币也不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情绪的传播。AI代理赛道也不属于链上创新,而是加密资产在AI中的应用。 原有的链上生态(比如DeFi、NFT、链游)在这个周期也没有很大的创新。 未来这个创新的思路是什么? 我相信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些链上的原创。但那些原创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AI代理?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除了人工智能,其它的原创有没可能有?我相信也会有,甚至有可能就在不远处或者已经发生了,但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们还是得耐心等待。 本周六(3月8日)晚上八点,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在下帖后面。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896193692953899228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26号的文章和节目发表后,有那么多读者和听众留言提问还是让我有点意外。因为我在文章和节目中分享的状况是我曾经猜测过的关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最糟糕的状况,而当时我提出这个最糟糕的状况时,也已经分享了我对比特币和以太坊会进行的操作。 所以我认为既然我们都对这个结果有了预案,那即便出现这个状况,我们也不会太意外。 但实际反映的和我想象的还是有差别。 所以接下来几篇文章和几期节目就集中回答一下其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这段时间留言中读者和听众提出的问题: 1、NEUR、hterm、tetsuo、AVB、PROJECT89、AGIXT这是我现在持有的AI项目,其中有你看好的吗? 其实相对于这些项目中有没有我看好的,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自己为什么看好它们? 以及在准备入手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相应的对策应对万一发生的风险? 对于AI代理这个赛道的投资,我曾经这样建议过: 如果非常想参与AI代理这个赛道,但是又对一般的AI代理项目没有把握,那就投可靠的平台。平台项目少得多,判断起来也容易得多,并且投资平台风险相对较小也相对可控。 从这位读者的提问中,我感觉在参与的时候对上面的问题还是欠缺一些更深的考虑。如果考虑得不够或者还是觉得信心不足,更好的做法其实是静观其变,多看少动。 另外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 我们投资这类项目实际上就是在风投,因此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在下手之前一定还要问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些项目归零的风险? 如果这个风险不能承受,也不要轻易下手。 那么对于现在的局面,我的建议是: 还是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项目有信心?对上面那些问题有没有仔细想过? 如果有信心并且也想清楚了,那就继续留着。 如果对那些项目没有信心,但还是想继续在AI代理赛道持仓,那就把它们换成自己有信心的平台。 如果对平台也没信心,那就把它们换成比特币或者以太坊。 如果对比特币和以太坊也很难承受它们后续可能的下跌,那就干脆全部换成稳定币。 2、在1.8万美元定投了1.6个比特币,1800美元定投了5个以太坊。后来把比特币换成了Doge、Virtual。 这位读者虽然定投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但是我不确认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否守住了:那就是“比特币+以太坊”起码要占他加密资产总额的50%。 如果这一点没有守住,那我建议至少把这些筹码中的50%换成比特币或者以太坊。 如果对比特币和以太坊后续可能的下跌也难以承受,那就换成稳定币。 在任何时候,不管任何其它资产看起来有多么的诱人,我都不会牺牲这个压舱石去追逐那个利润。 对我来说,控制风险永远排第一,利润只排第二。 控制住了风险,我们才能永远在牌桌上。而只要我们永远在牌桌上就永远会有新的机会。 3、我现在是怎么操作手上的资产的?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手上的资产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卖。 对比特币和以太坊,我后续的操作还是按照我此前公开过的做法: 如果比特币的10万美元就是本轮的峰值,我会一直带着它继续走下去。如果超过了10万美元,卖还是不卖那也要看当时的整体行情如何。 对以太坊,只要在2500美元以内,我会再启定投。 对其它的资产,我依旧按我以前的判断标准,只要基本面没有问题,我继续拿着、继续观察。 4、牛市还没到,现在还是熊市吗? 这个问题如果按我的标准,一直都是熊市,本轮行情走到现在就没有来过牛市。 最后我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一轮行情的走势和以前不同,但拉长时间看,我相信它只是加密生态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这个暂时困窘不会阻挡生态发展的趋势。 大家的情绪有点过于悲观了。对这个生态的未来我一贯的坚信是光明的。 尤其是最近崛起的AI极有可能是一个能极大催化这个生态的要素。 最近我在听一些互联网科技博主的音频课时,竟然不约而同的听到他们说要在今年加强对加密生态的关注,因为他们也认为AI极可能会给加密生态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有什么理由身在其中的我们还这么悲观呢? 只不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 另外一定要注意:即便是在最糟糕的行情中,只要手上“比特币+以太坊”在总加密资产中占比不少于50%,我们的风险基本上都是可控的。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