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线上交流中,有不少读者都留言问到RWA、稳定币、股票代币化交易等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 这些话题最近被外界炒作得十分火热。我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发一些与此相关的大新闻。 对这些热门话题,我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想分享的是: 我不会太痴迷一些对宏大叙事的空谈,而会特别关注它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如何与自身利益相关、我怎么做才能让它与自身利益相关。 这是什么意思呢? 任何事情尤其对宏大叙事,在我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过了浪漫的学生时代,步入社会,寻求安身立命),如果我很难想到它能怎么关乎我自身的利益,我就会快速地把它扔掉,不会在它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举例来说: 比如很多读者谈到的RWA、稳定币和股票代币化。对这三个话题最大的宏大叙事是把链下资产搬到链上,形成7 x 24不间断的交易市场,从而创造一个全球不间断、不停歇的市场。 这个愿景确实宏大,可是它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自己不做频繁的交易,所以不间断的交易对我而言不是兴趣点。 对于线下资产和股票我现在感兴趣想买的标的,我现在通过合法手段都能买到,所以链上交易这些资产对我而言也不是兴趣点。 也有其它的发散思维会说7 x 24不间断的交易市场有没有可能产生新型的交易所、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 那我就会继续问:这些新的交易所、新的场景、新的模式是不是我能参与投资?或者我能参与创业? 仔细想想后我发现能看到的有: Coinbase目前在推它的钱包,在钱包中集成了稳定币支付以及利用AI Agent完成各种人工任务; Circle是稳定币发行商,目前是最大的合规稳定币上市公司发行商; 罗宾汉准备涉足股币交易。 这些公司正在进行的这些业务对它们未来的营收、净利润可能有多大的影响,这和它们现在的估值比是高还是低?现阶段合不合适买?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我感兴趣的是把私募股权进行代币化放到链上交易,可这一点目前看上去还要过监管那一关,前途还未卜。 最后有一点是确定性更大的:如果这些场景大部分都发生在以太坊生态,那它会带动以太坊的币价。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会把自己从“宏大”叙事里拉出来,具体落脚到现阶段与我相关的利益,多从这些利益角度去想,去找机会。 否则,泛泛而谈这些宏大叙事纯粹就是吹牛、聊天、看热闹。 同样的道理还有其他读者问到的上海近日开始谈稳定币的新闻。 对这类新闻,很多媒体的文章动不动就大谈特谈它怎么关乎民族复兴、怎么关乎国家命运、怎么影响中美竞争,然后谈完这些文章就结束了。 而我更关注的是它会不会联系到我的兴趣点:这个讨论会不会导致稳定币和法币的自由兑换? 如果不会导致这个结果,那我就不会在这类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也不会在这类文章上浪费时间。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上周六的线上交流在进行到互动环节时,我尝试了十多分钟始终没有办法正常地把希望发言的听众加进来。期间我也尝试给几位听众发去了发言邀请但也没有得到回复。很可能是我这边的网络有问题,所以我就结束交流了。 原本我曾经想过用其它国内常用的线上工具进行线上交流的,但考虑到我们交流的话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定位,存在较大风险,另外我也不想交流的时候太过于拘谨,所以就没有考虑这个选项只能选推特。 但最近两次推特交流都出现了各种问题,看上去这个工具也不太顺手。至于以后怎么样,我再想想。 接下来几篇文章和节目,我挑一些读者提问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再详细分享一下。 在读者留言中,有读者问到了下面这个问题: 美国要大量发行稳定币,最可能在以太坊生态内发行,为何以太坊的价格不见起色?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用短期币价的波动起伏来衡量一个项目的价值、衡量一个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某个利好的价值。 我也关注一个项目的价格,但我不看一个项目的短期价格,不会用它短期价格的涨跌来衡量这个项目的现有价值以及某个利好是否有价值。 什么是短期价格? 明天是涨还是跌、下周是涨还是跌、下个月是涨还是跌,在我看来都是短期价格。 已经有无数案例证明,市场的短期表现在很多数时候都是不理性的,我会尽量摒除这种不理性对自己情绪的裹挟,会尽量忽略这种不理性或者利用这种不理性。 市场短期的不理性无法体现项目的价值、更无法直接反馈项目的价格,这太正常了,市场绝大多数时候就是这个样。 但长期看,市场一定会在某个时点真实地反映一个项目的价值和价格。 这个“长期”是多久呢? 我记得在前面一篇文章和节目中分享过: 段永平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巴菲特,而他自己的经验是大概3到4年。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项目,它真的有实实在在的利好,最多3到4年,这个利好一定会反映到价格上。 我现在就是用段永平的这个方法来忽略市场短期价格的波动。 既然短期价格的波动会歪曲项目的真实价值,那到底什么才真正支撑了项目的真实价值呢? 就是项目的基本面。 所以我现在看项目只关注项目的基本面和与基本面相关的信息,几乎很少再看项目每天的价格。 如果从基本面及其相关信息来衡量以太坊,上面这些消息乃至最近华尔街的一些公司开始公开申购以太坊毫无疑问都是对以太坊的利好。 Tom Lee最近有一个接受CNBC的采访。在这段采访中,我觉得很多话术都是在向华尔街喊话,拉他们买以太坊,我都把它当广告,但有一句话我认为很实在、很中肯。 那就是他认为接下来银行会买以太坊。 因为未来很可能大量银行以及金融机构都会在以太坊生态上发行稳定币并开展相关的业务(比如RWA)。比如现在就有消息传出德意志银行在测试基于ZK技术的以太坊二层扩展。 如果这些银行要在以太坊以及相关生态上发行稳定币或者开展业务,他们必然会关注以太坊以及相关生态的安全。而要保障以太坊以及相关生态的安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购买以太坊成为以太坊的节点参与网络安全的维护。 所有这些都是对以太坊基本面的利好。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利好一定会被市场兑现,那就不用担心以太坊未来的价格。 至于这个价格什么时候能兑现,那我们还是耐心等待一下,我相信用不了3、4年,但也别期待下个星期、下个月。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看到蓝狐笔记(@lanhubiji)的一则推文(细节见文后参考链接),谈到未来当比特币的安全预算可能不再对矿工有吸引力时,为了维护比特币的安全,其中一个方案是在以太坊上出现一个超级迷因币,它是基于ERC-20的比特币,然后由以太坊来保障其安全。 然后忽然想到在前面一篇文章的末尾,有读者留言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个留言的大意如下: 一旦算力下降,攻击比特币网络的成本变低,如果矿工退出,就等于网络瘫痪,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存在归零的风险。 这两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也在文章和节目里也讲过。它并不新鲜,在我的印象中,大概早在中本聪还在论坛上活跃的时候,就有比特币的先驱们想到过这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每次它被提及后又很快被大家遗忘了,然后若干年后再次以“惊人的发现”被提及时又会在社区里掀起一轮热烈的讨论...... 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是由矿工维护的,之所以矿工愿意维护这个网络,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矿工通过挖矿能够得到两种奖励:一个是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另一个是每个区块中包含的交易手续费。 矿工拿到这些奖励后,卖掉币,扣除设备、电费、维护费等等,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净利润。 比特币每四年创出新高后,挖矿获利不菲都会吸引一大批新矿工加入;但每次牛市过后熊市到来,矿工入不敷出都会导致一大批中小矿工无奈退出。 这个周期一轮又一轮地重复,这类故事一遍又一遍的上演。 从比特币上线到现在,经过若干轮市场的残酷洗礼,基本上只有实力雄厚的矿工能够活到现在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于是总的趋势是矿工越来越少,算力越来越集中。 为什么这些实力雄厚的矿工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呢? 根本原因是比特币的价格一直在迭创新高,这保证了矿工尽管获得的区块奖励一直在变少,但总体上因为币价的高涨,他们依然能够获利。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比特币的涨幅越来越小,再也不可能重复早期那种动辄几十、上百倍的涨幅。 就像任何金融产品一样,比特币也不可能永远猛涨,终有一天,它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接近平稳的水平。 另一方面,根据区块减半的规律,大概在2140年左右,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就会无限趋近于零,那时比特币矿工的收入基本上就只有交易手续费了。 因此,未来必然会有这样一天的到来: 届时,比特币的价格长期处于一个波动极小的范围,矿工们只能靠交易手续费来获利。 那时,如果现有的比特币运作规律不变,并且还想依靠矿工挖矿而不依赖外来力量维护比特币的安全,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比特币的价格涨得极高,高到我们现在无法想象。 二是比特币开始承载应用生态,像以太坊那样上面有着大量应用进行高频交易,源源不断地给矿工输送丰厚的交易手续费。 否则,比特币就真的会面临上面上个说法共同提到的那个安全隐患。 第一种可能我们现在讨论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那种事情我相信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看到的。 而第二种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或许能够看到的。这也是为什么铭文生态出现时,我高度关注的原因。 只可惜,经过大概两年的实验,比特币上承载应用生态的实践我认为大概率已经不乐观了。 不过我依然看到还有不少VC、风投在积极投资比特币的二层或者比特币的生态项目--------这真的很需要勇气,也很让我佩服。 回到现实,比特币的安全隐患我认为的确是存在的,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见证和参与这个奇迹并在其中尽一点微薄之力就足够自豪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估计不太需要担心这个隐患。 这个问题下一代人应该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链接: https://x.com/lanhubiji/status/1942803590910992622 7月12日周六晚上 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帖在下面这个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末我听到的另一则视频则是一位博主对彼得蒂尔近期访谈的总结,听完后我非常震撼。 关于彼得蒂尔,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曾经捎带提过一句,他是美国现任副总统万斯的贵人,一路提拔和扶植他登上了现在的权力宝座。 再早几年我读过他的《从0到1》。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硅谷的一个隐形大佬,默默地以他的巨额财富影响着美国的政界和科技界。 在这则访谈的视频总结中,作者归纳了彼得蒂尔几个相当“突兀”的观点。 在彼得蒂尔看来,人类近几十年来除了电脑和手机这种比特世界的创新以外,人类在现实世界的科技领域创新几乎完全陷入了停滞-----人类依旧治不好癌症,寿命已很难再延长...... 可以说我们现在用着21世纪的手机但仍然坐着19世纪的地铁。 这种在现实世界的科技停滞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来说,都是无尽的内卷和零和游戏,一部分人得到另一部分人就失去。所有人都会为抢那一点存量而拼命。 因此,现在虚拟世界中的各种网暴、戾气、矛盾激化在他看来并不是观念之争而是把所有因停滞和内卷造成的焦虑对准和发泄到某个特定群体和某个特定人物,通过献祭他们获得暂时的平静和缓和。 而这种状况最终的结局只有两个: 一个是现有的秩序彻底崩盘,走向混乱和无序,大家一起玩完。 而另一个在他看来则更危险,是出现一个全球单一的国家,这个国家告诉大家:别处很混乱、很失序,但你们不用怕,到我这里来,听我的话,我给你们安全和秩序。 但你们要付出的是你们的自由。 面对这个两难的结局,彼得蒂尔的方案是押上自己的财富进行一场豪赌,在这两个结局到来之前找到第三条路。 这第三条路的核心是找到一种约束。 这个约束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全面抵制全球化,防止这个国家出现以威胁美国。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全力找到像万斯这样和他观点默契的反建制派,让他们掌权,对抗这个可能出现的国家。 以此来抵抗第二种结局的到来。 这个约束在科技上的表现就是全力支持AI。他是OpenAI最早的投资者,也是Palantir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目标是要用AI来创造这种秩序,用这种秩序防止终极混乱和失序的发生。 彼得蒂尔的观点是否正确不是我想讨论的要点,我想分享的是他的言行完全颠覆了此前我对硅谷风投的印象。 此前的我一直认为: 硅谷的风投在投资企业时考虑的是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个商业模式未来会不会流行?潜在的客户是谁?会带来多大的收益? 然后以此来预估这个企业未来的市值会有多大,再看看现在以什么成本投资可能得到多大的收益。 但彼得蒂尔显然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层次。 他投资某些公司考虑的首要因素已经不是投资对象是否会符合未来的趋势,而是投资对象能否制定未来的社会规则。 我还想到但斌提到过的一个投资思路:寻找可能改变世界的公司。 彼得蒂尔的思想比这个思路还要更进一步,他投资的某些公司不仅能改变世界,还要按自己的理想去改变世界。 从野心上看,彼得蒂尔远远超过了他们。 彼得蒂尔的这种投资方法比传统风投的风险更高,可这样的企业一旦成功,它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将是传统风投无法比拟的,因为届时他投资的公司将按他的构想掌控未来世界的运行方式。 此外,在我看来彼得蒂尔期望的这种“约束”除了AI之外,还有另一个更有效的工具,那就是加密技术。 而彼得蒂尔也没有缺席加密技术的盛宴。和木头姐一样,同样是早在2015年,他就开始购买比特币了。另外他的Founders Fund也在加密生态布局各种企业。 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按照彼得蒂尔找“约束”的方式去投资,加密世界自不用说;另一个战场则必然少不了美股----------这是以十年为时间单位完全忽略短线波动的长线投资。在这样的投资中,美股中那种有望成为未来社会规则制定者的企业则极有可能是最大的潜力股。 7月12日周六晚上 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帖在下面这个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 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末看了木头姐近期接受的一期访谈。看完后突然开始反思起自己过往的一个经历。再细想一下,发现对一个道理从能够理解它到能够反思它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木头姐接受的这期访谈谈的是自己最开始研究比特币的经历。 说起最开始研究比特币的经历,我前段时间刚好看到泡泡马特和比特币的传奇投资人麦刚在2013年讲解比特币的一则视频。 在那则视频里,麦刚谈到了比特币可能成为数字黄金并且预言其发展将经历个人、机构到国家层层递进的认知过程。基于这个理解,他强烈看好比特币的投资价值。 看完这则视频,我的第一印象是对麦刚充满了钦佩,倾佩他在那个年代就能有如此深远和高屋建瓴的认知。 不过,想法也仅限于此。 这次在木头姐讲解比特币的视频里,她回忆起了初次认知比特币的一些细节: 当她第一次看到比特币后,马上请南加大(USC)的一位教授研究了比特币的白皮书。 这位教授在读完比特币白皮书后非常震惊,告诉木头姐比特币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东西,是美国政府1971年关闭黄金美元兑换窗口后可能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东西。他认为比特币完全具备了货币的三个属性:储值、交换和计价单位。 听完他的讲解,木头姐也非常震惊,问他比特币这个远景可能有多大?这位教授回复到,美元体系有多大,比特币的价值体系就能有多大。 然后木头姐进行了大概的估算。当时是2015年,那时的美元体系大概4.5万亿美元。换算成比特币的单价就是21万美元。而那时比特币的价格只有250美元。 于是木头姐就开始第一次买入了她的比特币,并且她自己私人买入的部分一直持有至今。 在看完这则视频后,我有一个和上次看完麦刚的视频后明显不同的反应: 这次,我没有仅仅停在钦佩木头姐的高瞻远瞩,而是马上回想起了自己在第一次看完比特币白皮书时的感觉。更准确的说是第一次同时看完比特币和以太坊白皮书后的感觉。 当时我最为震撼的是想到:如果用比特币这样牢不可破的网络作为数据库,把全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比如人类基因图谱)存在比特币上那将是全人类的财富;如果所有的法律执行都能放在以太坊上,那全人类的执法不仅能做到公正、透明还能极大的节省费用。 但麦刚和那位教授却读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他们直接联想到的是比特币如果作为金融资产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价值。 而木头姐则更进一步: 她马上想到如果比特币作为金融资产能有很大的价值,那个价值最大能到多少?她不仅那样想,还马上量化出了当时投资比特币潜在的最大收益能有多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用在这个案例上太形象了。 我们读的是同样的东西,但读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我想到的只是潜在的实际用途,而麦刚、教授和木头姐看到的则是潜在的投资价值。 由此再想了想自己这些年在看项目时的反应,似乎一直以来第一着眼点都不是潜在的金融价值,而是经过一堆推导、绕来绕去之后才会推到金融价值。 作为投资者来说,这种反应还是迟钝了,完全没有他们的那种敏感度。 而且我第一次看麦刚的视频时还想不到这一点,直到这次看到木头姐的视频才发现这种明显的差距。 7月12日周六晚上 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帖在下面这个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条留言: “目前Web 3就是受困于找不到应用场景。我觉得或许体育竞猜和成人的cluster能够有些真实应用场景吧......”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以来在观察和期待的。然而在这个周期期待了这么久,我依然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 稳定币、股币交易这两个这轮被炒的很热的应用实际上很早就有了,在加密生态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对于散户来说,至少我从来没有靠稳定币和股币交易挣过什么钱,所以我没有对这两个应用抱过太高的期待。至于接下来它们到底能把这个生态的应用带到什么高度,具体而言把什么资产的价格推高到产生丰厚的回报,那只能留待以后观察。 AI + Crypto我看好,但这是个赛道,真正要从这个赛道挣钱最终还是需要落脚到某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从这一点上看,这个赛道目前也没有产生很爆款的应用。 看到这则留言,我突然想到两件事:一是在比特币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丝绸之路;二是Virtual上最近发射的一个成人应用类AI Agent。 稍微了解一些比特币发展史的读者估计都听过“丝绸之路”,即使没有听过“丝绸之路”但很可能也听过他的创始人罗斯乌布利希(Ross William Ulbricht),因为川普在今年上任的第二天就特赦了乌布利希,作为他兑现竞选承诺的一个举动。 “丝绸之路”是早期一个知名的暗网,网上交易的都是非法物品,甚至包括一些极度违背人伦的非法物品。 因为这类交易的特殊性,其对隐私有着不同寻常的偏好和倚重,而那时,正好具备相对隐私性的比特币就满足了这个需求,于是乌布利希突发奇想地提出用比特币进行暗网的交易,并且比特币论坛上发帖公开了他的想法。 他的提议公开不久,比特币就被迅速地用在了暗网的交易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无论我们在道德上能否接受,暗网中比特币交易的崛起对比特币早期币价的起飞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暗网也可以说是比特币第一次大规模实现落地应用的真正场景。 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这种边缘应用场景的助力,寄望主流应用场景使用比特币并将它的价格和共识推到后来的高度,可能性基本为零,而且也极不现实。 由此类比现在的AI + Crypto,会不会也面临类似的窘境呢? 在当下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尽管我认为有不少场景加密技术和AI的结合肯定能创造出更丝滑、更酷炫的体验,但似乎广大的Web 2用户对此不那么在意。 这迫使我也在想会不会AI + Crypto也期待它的“丝绸之路”时刻? 会不会这个赛道的某个爆款应用也出现在一些边缘场景中?最终引发这个赛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那什么是此类的边缘场景呢? 我认为体育竞猜或者更广泛的竞猜预测类应用算,但另一类更隐私、公开场合忌讳、用户群体却大的惊人的应用----成人类应用或许也很值得关注。 正好前两天Virtual上打新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项目,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在近期一堆项目破发的情况下,这个项目竟然开盘后走高,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只有这两类应用场景值得关注,而是说或许在AI + Crypto这个赛道,一些小众关注、大众忌讳、但刚需极强的应用场景反而更不能被忽视。 7月12日周六晚上 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帖在下面这个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周末,Virtual生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ACP终于上线了。 我一看到它上线就试了试Butler Agent。 不过真到上手,我反倒一下子想不出来希望它能帮我什么,于是问了它关于Base中AI + Crypto生态的一个问题。 它给我推荐的是Arbus,花费0.65个Virtual,耗时大概两分钟左右,给了我答案。它给的答案算不上惊艳,勉强可以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仔细地观察了它后台处理的整个交互流程。从交互信息看,确实是按ACP白皮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行操作的。 对这个略显粗糙的回答,我并不意外。毕竟这个阶段的产品只是个雏形,仅仅只是在技术路径上跑通了,未来它真正要能进入规模化实用阶段一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要解决。 不过,万里长征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网上有很多用户对ACP提出了各种建议甚至表达了各种失望,这都很正常。 有一个网友展示的结果倒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这位网友花了一笔费用让Butler Agent为他制作了一个视频,并配置了字幕和音乐。 对这个结果这位网友非常满意。 我好奇的是,制作视频和音乐这样的活现在ChatGPT的产品线中就有类似的工具可用,网上免费的工具也有大把。 如果用户自己用那些免费的工具能否也做出同样的效果? 如果可以,为什么一定要付费用ACP? 因此,我的疑点在于现在付费使用ACP的用户到底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出于真实需要? 如果是好奇心,必定无法长久持续,只有出于真实需要才会引发这个生态的爆发。 如果说在上述场景中ACP相比免费工具有什么优点,我能想到的就是Butler Agent能够同时协调多个AI Agents为同一个主题制作视频、字母和音乐。这种协调效应恐怕是用户单独调用每个免费工具所无法办到的。 但是现在传统AI领域也有Manus这样的AI工具协调多个AI Agents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不知道ACP和这类AI工具相比是否有独特的优势? 说回ACP。 ACP协议的落地实践最重要的意义是在技术上展现了AI + Crypto可能产生盈利的场景和模式-----千千万万的AI Agents在区块链上进行加密资产的交易,并从这些交易中盈利。 技术上的成功落地只是AI + Crypto赛道爆发的必要条件,它还缺少一个充分条件: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满足刚需的应用场景或者说AI Agents的组合。 这就好比高速公路已经建好,接下来需要的是公路上跑满汽车。 要能找到这样的场景或者AI Agents,单靠当下的Genesis Launches肯定已经不行了,还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开发AI Agents的团队。 因此,下一步我期待的是Virtual团队把重点放到ACP协议的优化、完善和推广上。尤其是要让尽可能多的AI Agents,无论其是否在Genesis Launches上发射都能轻易地接入ACP协议。 这不仅需要吸引Web 3生态中的开发团队,更需要走向更广阔的Web 2生态,吸引那里面更多、更大量的团队参与这个协议。 这个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也是我当下能看到可能成功的AI + Crypto模式。 7月12日周六晚上 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问题跟帖在下面这个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罗宾汉构建自己的以太坊二层扩展不禁让我回想起这些年各大交易所构建的区块链。 这里面比较知名的有币安的BSC、Coinbase的BASE、Uniswap的Unichain、OK的X1、Kraken的Ink、HashKey的HashKey Chain...... 这些链都是EVM链,除了BSC是独立于以太坊的一层区块链(L1)之外,其它的都是基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L2)。 如果再把没有任何交易所背景的其它二层扩展算进来,那就更多了,比较知名的有Optimism和Arbitrum。 尽管链非常多,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生态。 在所有这些二层扩展链里面,根据l2beat(https://l2beat.com/scaling/activity)的数据,以沉淀的资金(Value Secured)来看,排名第一的是Arbitrum,排第二的是BASE;但以活跃度(Activity)来看,人气最高的是BASE,排第二的是Arbitrum。 在这两个指标上,这两者都大幅领先于其它的二层扩展;而在活跃度上BASE几乎遥遥领先所有的其它二层扩展。 那是什么应用导致BASE在资金沉淀落后的情况下反而活跃度比Arbitrum还高呢? 在网上我找不到相关的数据,但以我的观感,BASE中AI + Crypto生态估计会占不小的比例。 对这个状况我经常会想,为什么AI + Crypto这样一个本轮行情走到现在最有潜力和希望的创新生态会发生在BASE这个既不发币上线又晚的链上? BASE有什么特殊之处?或者其它的链有什么缺憾? 最早当Optimism和Arbitrum激烈竞争的时候,我是不太看好Optimism而更看好Arbitrum的。 原因是我认为Optimism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了。这个团队喜欢走上层路线,特别重视和知名项目的合作,当年为了把Uniswap引入到它的生态甚至还给予了一些格外优惠的条件。这种发展方式很难吸引“野蛮”、原生的项目,而往往颠覆性的应用就是从这些“野蛮”、原生的项目中成长出来的。 所以AI + Crypto没有出现在OP上我很容易理解。 而Arbitrum不同,它对所有的项目都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不会特别对知名项目倾斜、偏袒,因此我更看好它。但这么多年以来,Arbitrum上好像繁荣的只有DeFi生态,而没有其它更新的应用和模式。 有人说BASE生态之所以繁荣和活跃主要是因为Coinbase把自己的生态导流到BASE,并且有合规的优势。 对这个说法我也存疑。 如果比导流,那币安的BSC不知道要比Coinbase强多少。币安何止导流,它还在用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渠道优势扶植它看好的各类项目,而且币安也确实扶植了一些AI项目。 可至今为止它上面似乎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AI + Crypto生态。 就拿Creator.bid来说。它最早是在BSC上诞生的,可后来生态的发展和壮大还是跑到BASE上了。 而合规在我看来则更不像优势。因为很多应用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可能自带颠覆性元素,而这些颠覆性元素反而更有可能不合规。因此对一个可能不合规的项目找一个更合适的发展生态,我反而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平台是以太坊主网或者次一点是币安的BSC,而不是BASE。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Virtual这个BASE上当下最大的AI + Crypto平台在Coinbase上似乎总在被Coinbase回避。一个明显的点是Virtual至今没有上线Coinbase的交易平台。很多用户都对Coinbase的此举相当不解,甚至直接到联创的推特上怒怼。 所以怎么看其它链都比BASE更有可能发展出AI + Crypto这个生态。 如果要比较BASE和Arbitrum有什么不同,那我感觉BASE更佛系,更有极客的氛围。 如果要比较BASE和BSC有什么不同,那我感觉BASE商业化的味道没有那么重、没有那么强。 或许这种无为而治反而给了生态发展最舒适、最惬意的外部环境。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记得在较早一期推特线上交流时,我聊到过自己买的特斯拉股票。当时我已经卖了大概一半但还留了一半在手里。 卖掉一半是因为我读到段永平十多年前对特斯拉的点评。段永平认为马斯克身上的一些特质会给这个公司带来致命的风险。对于买股票就希望尽量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买入这样的股票是不合适的。所以段永平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毫不犹豫地清仓了特斯拉。 还留了一半则是因为我觉得马斯克是个奇才,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太罕见了,况且特斯拉未来的赛道实在是非常宽阔,就这样完全放掉怎么样都觉得有点可惜。我做不到段永平那样的果决。 可是自那以后,我时不时都会在脑子里想这个公司,特斯拉鸡毛蒜皮的新闻都会关注一下,甚至有时候会坐立不安。这个感觉太不好了。这哪里是投资,这根本就是自己跟自己内耗。于是没过多久,我还是把剩下的那一半全卖掉了。 虽说已经完全清仓,但特斯拉的新闻我也还是会看,我还是很关注它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思路,不过这时的心态已经平和多了。 四月份的时候,我在一个科技博主的评论里听到了他点评特斯拉关于无人出行服务Cybertaxi生产过程中马斯克的一个重要决策。 点评非常尖锐和犀利。 在听点评的时候我想起了段永平对特斯拉(马斯克)的评价,然后突然想到在那个决策过程中马斯克的所作所为或许就是段永平所形容的可能对公司造成致命影响的“特质”吧? 最近,他过往的创业伙伴彼得蒂尔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马斯克现在更关心的或许已经不是登陆火星而是改造社会-------或许现在的马斯克认为,不改造现有的社会,即使人类能移民到火星,那也依旧只是把地球上的社会搬到火星在火星上再造一个地球而已。这和他希望在火星上创造一个理想中的新文明相距甚远。 现在,马斯克又因为种种原因再度和川普闹翻。 他这一连串的行为已经充分反映出他性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将要连累的恐怕不单是特斯拉,而是他帐下所有的科技公司。 我曾经在文章和节目里讲,不知道他的结局会不会变成商鞅。但我现在认为他的结局恐怕比商鞅还要悲惨。 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它的企业文化和基因就是创始人植入的,创始人有什么特质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特质。 马斯克这样的天才之所以能创办特斯拉并带领它走到今天是把马斯克性格中正面的要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但接下来特斯拉还能走多远恐怕就会面临越来越不确定的因素了。 有新闻说特斯拉董事会在想办法赶走马斯克。但即便如此,离开马斯克后的特斯拉会好吗? 我很怀疑。 因为这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少了一面必然也会少另一面。如果马斯克离开,固然能把不确定性减少,但特斯拉也会失去那种探索蛮荒的勇气和智慧。 现在我对特斯拉已经完全断了念想。对我来说,这样的公司更适合远观,我还是更愿意站在远处欣赏它创造的奇迹。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昨天在写完罗宾汉(Robinhood)的文章后,我又在网上浏览了相关信息。发现我在文中所写的OpenAI股权交易不太引人注意的说法大大低估了业界的反映。 而且,当时交易的不仅有OpenAI的股权还有SpaceX的股权。 实际上很多加密生态的重量级投资者都关注到了这笔交易并且都意识到这笔交易背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又回想起当年ICO的盛况。 我一直认为ICO不可否认是加密技术诞生以来自比特币之后再次出现的一个伟大的应用。 以太坊就是由ICO资助诞生的。 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极致推广了投资者的边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投资中由人为设定和先天附加的门槛,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国界、不分信仰让人们可以从全球任何一个互联网所能触及的边界参与投资。 它实现了投资的最大自由化,并且第一次让人们无需许可地有了参与权和选择权。 这种极致自由化的投资必然带来极致的财富效应。 当然,它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负面效应:绝大多数项目最后都变成了一地鸡毛。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负面效应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 当年缺乏相对成熟的项目评价体系,绝大多数投资者完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数据。 但这种体系在传统投资领域尤其是风投领域实际上是相当成熟的。 这导致项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但如果当年的那些项目像今天的OpenAI、SpaceX这样在一轮轮的募资过程中有相对有信用的机构参投、有不断累积的数据作参考,我相信那种负面效应对投资者造成的危害会小很多。 这段时间以来有两个传统领域的AI项目比较耀眼;一个是Cursor,其母公司是Anysphere;另一个是Scale AI。 前者现在已经成了AI编程领域的独角兽,后者刚被Meta以143亿美元参投。 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成立于2022年,在成立初期即由OpenAI以1100万的资金投资于种子轮。我没有在网上查到其种子轮的估值,我估计大概在1亿美元左右。假如果真如此,那就是OpenAI以1100万美元投资了估值1亿美元的公司。 Scale AI则成立得更早,成立于2016年。最早参投的投资者是Paige Craig,以24.5万美元投资了当时估值为300万美元的Ava Labs(Scale AI的前身)。后来硅谷顶级的风投Accel、YC、Founders Fund等都参与了其一轮又一轮的募资。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一直成长并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风投的筛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这两个公司到现在为止都不是上市公司,尽管它们从诞生到现在都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但这些参投的投资者或者机构要想变现手中的股权只能等后续轮的融资或者等公司上市IPO。 他们手中持有的标的流动性有很大的折扣。 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投资者又是非常想参与这样的项目的,可苦于投资渠道的狭隘和信息差,根本找不到这样的项目。 如果这样的私募股权能够进行代币化放到链上供广大投资者参与,则一方面它能直接提供流动性,方便前期参投的机构随时退出,不用等到后续融资或者IPO;另一方面也能方便那些苦于投资无门又对这些项目有强烈兴趣的一般投资者。 我甚至认为如果大量传统领域内这类项目(比如AI项目)的私募股权能在上市前进行代币化交易,被引入加密生态,现在加密生态内无脑追迷因币的现象都会很快消失---------当投资者有了实打实的好项目,谁会一天到晚追逐情绪、把博弈当投资?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有读者留言问现在BASE生态中Virtual、Creator.bid和Clanker这三个生态各有什么优劣? 这个问题也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观察并且思考的问题。 首先声明一下,这三个平台币Virtual、Bid和Clanker(Tokenbot)我全部都持有,所以主观上我希望它们都好或者至少有一个能跑出来。 但客观上,我觉得它们三个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这个压力不是来自Web 3而是来自传统的Web 2。 在加密生态中,当我说期待AI + Crypto爆发时,我期望的是这两者相辅相成能产生创造真实利润、实际现金流的AI应用。 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AI就凭自己,不需要Crypto就能产生这样的应用----------已经有相当一批Web 2中创业团队打造的AI应用挣到了丰厚的现金流,导致VC们一轮接一轮地参投,大厂一个接一个的收购。 这些AI应用根本无需Crypto。 而反观加密生态中孵化出的AI Agents,无论是Virtual、Creator.bid还是Clanker,它们到现在为止产生了哪一个我们能脱口而出产生了丰厚盈利和现金流的具体的AI Agent吗?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想不出来。能想到的都是些叫好不叫座的AI Agents,知名度大,关注度高,可盈利呢?现金流呢?一无所知。 或许有,但我估计所产生的那点盈利和现金流也根本比不过Web 2中的竞争者。而且即便有恐怕也多是通过交易产生的手续费,而很少来自真实用户付费购买服务产生的收益。 我记得前阵子,Virtual上还有一个参与众筹的AI Agent是已经在Web 2中盈利了,单纯为了扩大用户群,希望把触角延伸到Web 3才来Virtual发起众筹的。它本质上还是个Web 2的AI Agent。 这就是当下AI + Crypto赛道中AI应用的现状。 这个状况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 尽管如此,AI + Crypto赛道有没有可能产生能够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AI应用呢? 我一直坚信有。 刚好这两天泰达CEO发表言论认为AI Agent不可能去银行申请账户,而加密资产无需许可的特点正好符合AI的需求,并且认为15年内全球将有1万亿个AI Agents使用加密资产进行交易。 对这个观点我是百分之百赞同的,并且我在早前的文章中就分享过类似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加密技术能够把AI应用的体量推广到难以估量的地步并由此产生难以估量的利润和现金流。 基于这个观点,我判断Virtual、Creator.bid和Clanker这三个项目的标准就是三个: 第一,项目能不能把AI Agents引向链上交易。 第二,项目能不能让AI Agents形成体量。 第三,项目有没有能盈利、产生现金流的AI Agents。 我们先看第一个标准。 我认为在AI + Crypto生态中,加密技术在其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就是让AI Agents在链上进行加密交易。这是AI + Crypto必须的发展方向,也是Crypo独有而其它技术做不到的,能给AI赋能的方式。 而在当下Virtual、Creator.bid和Clanker这三个生态中,只有Virtual的ACP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其它两个生态暂时看不到这个苗头。 所以从这个标准看,在这三个生态中,我最看好的是Virtual。 再看第二个标准。 如果在AI + Crypto赛道不能成批量的出现盈利的AI Agents,仅仅只有个别的AI Agents能实现丰厚的盈利及现金流,那最后会变成独木难成林,很难把整个AI + Crypto赛道带起来,顶多在短期内把平台币带动一下。等热乎劲一过,又恢复平静了。 从这个标准看,这三个生态中,Virtual就不用说了,这就是它努力的方向。 Creator.bid在尝试不断优化其发射机制,吸引更多的项目和参与者。这些改进固然好,但能起的作用多大,我们只能继续观察。 另外Creator.bid看上去像是服务于Bittensor的生态,因此这个生态最后能否成功恐怕要看Bittensor。而Bittensor这个团队运作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在这段时间似乎看不出它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所以未来如何暂时也不好判断。 而Clanker更像是个大杂烩的极客俱乐部。里面的项目既有AI Agents也有一些杂项代币,主题不太聚焦,比较散漫。里面的参与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玩出来的花样很前卫,想法很大胆,但感觉不太接地气,不太容易扩散到普通玩家。这样的生态恐怕在规模上不容易成长,或者说和Virtual、Creator.bid比起来不容易快速成长。 因此,从这个标准看,我比较看好的只有Virtual和Creator.bid。在这两者中,我更看好Virtual。 最后我们看第三个标准。 在AI + Crypto这个赛道中,真正的引爆点是AI应用,而不是Crypto。Crypto在这里面更像AI应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有加密技术的加持,AI应用会飞速扩张。但如果没有给力的AI应用/AI Agents,也即是AI应用/AI Agents产生不了利润和现金流,那它们最终都会沦为迷因币,那AI + Crypto在这一轮就彻底玩完了。 那现在有没有出现哪个AI Agents有这个潜力呢? 很多Virtual生态的参与者(甚至包括Virtual团队)都特别看重一些管理对冲基金的AI Agents或者进行交易的AI Agents。 但我对这类AI Agents始终持谨慎态度,这里面有些顶流的AI Agent我都没有参与它们的打新。 我反倒觉得一些能真实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用例,真正能让用户掏钱买服务的AI Agents或许更有希望。但这些AI Agents现在的体量还很小,还看不出实际效果。 如果说前面两个标准像是在筑窝,那这个标准则是看能不能引来金凤凰。 即便做好了前两个那也顶多是“尽人事”,最后这个更像是“听天命”-----这一点,三个项目都无法把握。所以判断不了,只能等待。 上面分享的既包括这三个项目的优势也包括它们的劣势。总的来说我最看好Virtual、其次Creator.bid,最后是Clanker。尽管如此,它们三个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三个都持有,最后结果如何只能看后续的发展。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两天,国内券商海外公司获得香港加密资产交易牌照的新闻在国内和香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热度之高还带动了港股和A股相关公司股票的大涨。 引起轰动的是国泰海通旗下的国泰君安国际正式获批允许在香港提供加密资产交易的服务。这是中资券商中第一个拿牌的公司。 和那些我们熟知的合规中资背景交易所(比如HashKey)不同,这家公司是券商出身。券商获得加密牌照是对原有业务的扩展,这增加了业务的想象空间;另外“国泰君安”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这则新闻的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大陆在某些方面开始松动? 对此我的看法还是偏谨慎的。 无论是此前对稳定币相关公司的炒作还是对这则新闻的炒作,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乐观情绪的释放和对未来期望的拔高。 人们乐观和期望香港基于世界自由港的地位能够在全球加密生态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吸引全球的参与者。 香港如果要在全球加密生态中竞争,它的直接对手就是美国。而现在的美国无论在监管还是在用户体量上都优于香港。 在监管上,美国的监管政策明显要比香港宽松得多,并且加密生态的基础设施也要好得多。 在用户体量上,美国国内的用户就足够支撑想象力够大的应用场景,而香港依托的肯定不是本地的用户体量。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能努力的就只有吸引潜在的用户体量---我认为这是上述乐观和期望的根本。 而这种乐观和期望最核心的投射群体是有14亿体量的中国大陆。 但中国大陆在外汇管制方面的约束很难真正释放这种期望中的红利。 前几天,国内开通了大陆和香港银行间的直接跨境转账。这被很多媒体炒作为管制“松”了。其实这只是转账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跨境转账的额度并没有变化。 前两年,大陆居民去汇丰银行可以直接在线下申请账户并且可以当天拿到港卡,但现在线下申请已经叫停,似乎只能线上申请并且不可能当天拿到港卡。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外汇管制并没有放松。 另外,香港的加密交易一直以来都非常严格,对账户持有者身份的审查一直没有放松。 比如合规交易所中最知名的HashKey至今都只允许香港居民、永久居民以及在海外有合法身份的大陆居民申请账户。 再比如,大陆居民即使申请到港卡,用香港银行提供的资产交易服务,对加密资产的交易也是有严格限制的。 这方面的管制现在看不到松动的迹象,未来一段时间我估计也不会松动。 在外汇管制和身份审查没有变化,大陆14亿的体量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这并不是说香港的这些政策没有用,它肯定有用,并且肯定能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展和延伸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作用和效果和想象中能够彻底激发出的作用和效果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落差总让人感到遗憾。 另外,当看到地球另一边的国家正在这个赛道上狂奔,而近在眼前的自由港却总感觉束手束脚时,内心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意难平。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Virtual生态中的很多参与者都在比较一些知名热门项目刚上线时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 相当一部分项目的价格跌掉了30%、40%甚至50%。 这个结果又让不少参与者开始悲观了。 其实这个结果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意外。 这些项目很多连成型的产品都还没有出来或者仅有产品但客户群体还非常小,这样的项目一上线就有10倍、甚至100倍的涨幅,这里面肯定是有水分的。等热乎劲一过,如果产品没有很大的进展,价格的下跌就是很正常的事。 这些产品从发币到现在就一两个月,怎么可能有很明显的进展? 所以这样的价格下跌和项目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不过是反映了情绪散去后市场的正常回归而已。 在我看来,真正的考验还没来。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就分享过,真正的考验慢则半年,快则三个月就会到来。 因为那时人们就要实打实地看结果了:自Genesis Launches上线以来,募资成功的这些AI Agents中有没有再出现一个类似AIXBT那样能打的项目? 如果有,哪怕只有一个,这个考验才算暂时过关,Virtual生态的发展才会迎来后面更高一波的浪潮,否则团队又将面临艰难的挑战。 至于这样的市场表现导致参与者情绪由前阵子的乐观转为悲观,那也是很正常的。 既然这是个无需许可即可参与的生态,那这个生态中就必然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绝大部分)参与者只关注短线价格的涨跌。 不要说Virtual生态,就连比特币的持有者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我们等比特币进到熊市再看,一大堆比特币的持有者届时都会悲观和绝望。 这些情绪的表达倒还是其次,但和每个项目在下跌时一样,一部分社区成员在表达情绪时会给项目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但这些建议中不少都是聚焦短期内怎么拉抬项目的价格。 这让我马上想起几个月前的以太坊。 当时以太坊生态的情绪跌到低谷,同样也是社区对以太坊充满了各种情绪并提了不少意见。于是,我在一篇文章中写,我当时最担心的不是以太坊的前途,而是担心Vitalik不能抗住部分社区成员给他带来的“压力”而改变以太坊的内核。 因为这些意见中只有少数才是以太坊应该改进的地方,而大多数“压力”给出的建议会把以太坊引入歧途、甚至动摇以太坊的根本。 现在的Virtual也面临类似状况: 社区中的建议只有少部分是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以及生态的长期发展,而多数都是聚焦短期效应,甚至单纯就是情绪宣泄。 实际上,任何一个项目的价格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下波动的,真正实现突破、大幅上涨的时间都很短。任何一个生态,绝大部分项目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只有少数项目才能活到最后。 Genesis Lauches上发射的项目也是如此。这里面很可能90%以上的项目结局都是死亡,即使剩下10%最终胜出的项目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波动甚至大幅波动。 所以这些项目现在的大幅涨跌都很正常。 对短线操作者而言,获利离场很正常。但对长线参与者而言,我认为更应该关注项目本身的发展,在当下则应该多给项目一些时间淬炼。 对于Virtual团队而言,我觉得除了优化现有的某些机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快速推出并迭代ACP协议。 我认为如果ACP协议能够成功它才是最有可能把这个生态从情绪和博弈中拉出来,成为一个实际创造价值,产生创新应用的关键---我不希望这个团队被一些短视的意见所干扰,更不希望他们被一些短视的意见模糊了视野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我参与这些项目的目的则是要看到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起码也是几个月后的事情了,我不太关注项目在还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前的价格波动。 段永平在他的问答录中经常说一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这对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和极具挑战的。但只有这样做,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团队、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项目。 一个好的项目和团队是非常稀有的,在生态中每当发现一个有这样潜质的项目和团队时我都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