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上链的发展现状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近日,读到了区块律动的一篇文章《Base提的「内容代币基本面」,为什么让Solana反应这么大?》(详细内容见文后链接)。 里面提到了加密生态中当下几个正在行进中的生态及其发展现状。文章的目的主要是谈内容代币,我感兴趣的不仅包括它重点谈及的内容代币还包括它涉及的其它生态。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几点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以ZORA为典型的内容生态及发展现状。 这个生态早在去年我就关注过。 当时我关注这个生态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很多ZORA的NFT项目都在发射,这些项目多是为了撸空投、薅羊毛而创建的。我有空有闲的时候就会上去打几个NFT。一来二去就慢慢了解一些了。 二是这个生态当时和Farcaster密切相关。当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生态,我也顺便注册了一个Farcaster账号,并体验一下各种内容代币。 但体验过一段时间后,我的感觉非常一般: 一是觉得绝大多数NFT完全没有持久性,更没有多大影响力。 二是觉得Farcaster这个生态太小众了,即便内容再好也很难出圈。 我认为一个以内容价值为导向,希望通过内容产生价值的生态如果要出圈只有两个途径:要么这个内容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稀缺奢侈品,尽管不出圈、受众少,但影响力大;要么它成为大众都能消费并且愿意消费的内容,而这就必须大范围出圈。 而当时所有的项目都不具备这两个特点。 所以我后来基本不怎么关注了,也很少在文章中提及。 但有意思的是似乎Coinbase团队似乎对这个赛道极其的情有独钟,哪怕是在AI + Crypto这个赛道明显地在自家大本营BASE上兴起时,Coinbase团队对AI + Crypto的关注度都远不及对内容赛道的关注。 似乎Coinbase团队对整个加密赛道在这轮行情中唯一高度关注的就是社交内容赛道。 这一点我至今都难以理解。 尽管最近ZORA大涨,但我依然看不懂这个赛道能持续火爆的点在哪里。 除了这个赛道以外,这篇文章还提到了本轮Solana生态兴起的迷因币。对这个赛道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不是否定这个赛道,而是我自己早已对它审美疲劳。 文章还提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股票上链交易的现状。 原文是这么说的: “链上美股概念也仅仅在刚开始发行的几天引起热议,但实际参与的人数却是寥寥无几,近一周参与所有链上美股的几个标的人数相加也不过一千余个地址。交易总量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也仅累积了 7500 余万美元。” 一千多个地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所积累的交易量连8000万美元都不到。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它还不如ZORA这个代币在过去24小时内的交易量,准确地说是连一半的交易量都不到。 对股票的链上交易,我虽然一直持比较冷淡的态度,但我肯定希望它能好。因为单从利益上来说,链上股票交易越多,越会利好以太坊,长远看也越会利好以太坊的币价。 但我担心的是我对它冷淡的原因最终变成现实,会把一个潜在利好的因素给打掉。 看到这个股票链上交易的数据我觉得更应该思考的是:RWA所谓的引爆点是不是很多人原先设想的那些?有没有可能又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赛道、场景和模式? 整篇文章看完,我最大的感受是加密生态在寻找应用落地、价值产生、现金流和净利润方面依旧还是很艰巨的任务,前面的路依旧充满了忐忑和未知。 参考链接: https://x.com/blockbeatsasia/status/1950860102271180876?s=46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70
3个月前

如何看待Virtual的近期发展状况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一连几天文章的末尾都有读者问到关于Virtual的问题,尤其是关于Virtual近期币价走势的问题。 正好今天我在推特上也看到一个比较热门的帖子也是讨论Virtual生态。发帖者表示他/她“写了两个月的文章,换来的只有xxx,再也不会这样建设一个项目了”。 在这个帖子的跟帖中,几乎清一色地都表示认同这种观点或者与之唱和,表达着对Virtual项目的不满。 其中表达得最多的是: - 发广告挣钱的效应很差 - 来晚了,早期那些翻几十上百倍的项目没抓到 - 长期拿项目代币只有亏,只能快进快出 - 区块链的逻辑就是套人 - 项目方的操作种种不对 对第一点,我因为从来不做Yapping,所以不知道这种做Yapping广告的收益如何,无法评论这个收益是否很差。 对于其它几个观点,没有一个是我认同的。 这些观点在我看来全部都是投机。 思想决定行动。参与者用什么态度和观点去看一个项目,他最后得到的一定就是他该得到的结果: 用赌徒的观点去看项目,那他的结局就是赌徒的结局;用投机的心态去看项目,那他的结局就一定是投机者的结局。 在Virtual生态发射的项目中,确实有一批早期项目的代币涨了几十上百倍,但那些财富绝大多数都是纸面财富。除非天赋异禀,否则一般的参与者是很难通过及时交易将这种看似夸张的纸面财富变现的。 因此,我几年前就对这种“几十上百倍”的暴涨完全免疫了。我建议我们的读者尤其是已经在这个生态中摸爬滚打过好些年的读者以后也尽量少痴迷这种“暴涨”。平时拿它来当话题聊聊无所谓,把它当成可以实现的目标就不切实际了。 在加密生态中,“长拿项目只有亏”的项目确实有大把,但长拿项目只有赚的项目也明摆地放在那里。这是任何生态中都普遍存在的规律。哪怕是去美股市场,绝大多数项目如果长拿也是亏的,只有少数项目长拿才是挣。 至于像Virtual这样的项目长拿是不是亏,我觉得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这其中的关键不在项目而在投资者自己,在投资者自己的心态和出发点,以及由这个心态和出发点导致的行为。如果参与者养成了对项目长拿就亏的习惯性心态,那就非常糟糕了。我相信除了少数交易天才之外,绝大部分在投资上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一定是通过长期投资获得的。 至于说“区块链的逻辑就是套人”,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有这样心态的参与者根本就不适合投资,不仅不适合投资加密资产,任何投资领域都不适合。 关于项目方的操作,从我了解这个项目开始到现在,有一个操作是我不太认同: 就是项目方规定币价达到多少时就履行XX行为。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团队为了短期效应牺牲长期利益。 项目方根本不需要刻意关注币价的走势。 华尔街有些上市公司的做法我就极为欣赏,他们就明白无误地和华尔街挑明:我们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营收不乐观,预期要大打折扣。股价该跌就跌,只要认真做好业绩,根本不用担心股价涨不起来。这样的价值公司根本就不属于投机者,只属于慧眼识珠的投资者。 除此以外,虽然其它的一些做法也未必100%认同,但我认为都是小问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团队是不错的。 此外,从现实结果来看,Coinbase的APP上集成的几个知名AI Agents几乎都是Virtual平台孵化出来的,而且其中至少有两个就是本轮Genesis Launches上孵化出来的。仅就这一点,它就是整个加密生态在这一轮AI + Crypto赛道中结出的不错硕果。 当然,这些硕果最后能不能成熟落地,能不能真正让消费者付费进而产生现金流和利润,还需要时间。我会继续给耐心,希望它们继续打磨。 看到上面这些观点,我又想到前段时间我在文章中分享的那段话:我担心Virtual扛不住社区的某些观点,而走错方向。 我现在更加认为,对任何项目方而言,完全不需要在意短期投机者的行为和动向,可以完全忽略这部分参与者。真正支撑项目前行的是长期投资者以及真正的消费者和用户。项目方要坚持做正确的事,真正解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以及给长期投资者带来回报。短期投机者既不是真正的消费者和用户,更不会给项目带来长期价值,他们的去留无关紧要。 回到Virtual这个项目本身,它近期的价格走势我不在意,只要团队的努力不变,方向不错,我会继续等待并且继续持有。 当然,最糟糕的结果如果Virtual生态没有重要的起色,它的代币可能归零。这个风险是一开始在参与这个生态时就必须想清楚并且作好准备的,而不是现在才担心会不会归零。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5分钟
51
3个月前

Layer2混战再起!Linea代币上线,是机会还是鸡肋?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知名”的以太坊二层扩展Linea终于确认要发Token了。 根据团队公布的最新信息,我摘录了其中一些比较关键的与散户相关的信息: - 代币的总供应量约为720 亿枚 - 供应量的9%将空投给用户...... 在Linea系统中,代币暂时没有定义任何功用,既非作为燃料(燃料仍然是以太坊),也没有治理功能。 根据代币经济学,Linea得到的手续费(以太坊)在扣除成本之后,20%会被销毁(用于以太坊的通缩),剩下的80%会被用来回购销毁LINEA代币。 从它的代币经济学我们可以看出Linea系统的上线对以太坊的币价是有直接贡献的。 它的代币LINEA虽然从定义上看没有任何实际的功用,但从赋能上看类似于系统的“股票”。系统盈利的大部分全部被分配给了代币持有者,只不过这种分配是通过回购销毁实现的。 这比其它只有治理功能而没有任何经济赋能的代币还是要好多了。 从代币的发行量,我们也可以估计一下其公允的币价。 在现已发行代币的以太坊二层扩展中,生态最强的两个是Arb和OP,它俩的全流通市值(FDV)分别是42亿美元和31亿美元。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假设LINEA的币价能平齐它俩,那么LINEA的单价就是0.043美元 ~ 0.058美元。 但根据https://l2beat.com/scaling/summary的数据,我们以生态中的TVS(Total Value Secured)来衡量,Linea的TVS只有5.14亿美元,这和Arb的176亿美元以及OP的37亿美元相比实在是相距甚远。 它只和Starknet的5.18亿美元最接近。 而Starknet的全流通市值(FDV)是多少呢? 只有13亿美元。 所以如果我们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来类比,LINEA的全流通市值应该和Starknet接近才比较合理。 如果按13亿美元来算,那么LINEA的币价就只有0.018美元。 当然,LINEA和Arb、OP以及Stark相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就是它的代币有经济赋能。但这个优势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到币价上,现在很难说。我暂时不考虑这个因素。 因此,综合这些数据,LINEA上线后,价格在0.018美元左右比较合理,上限顶多就是0.058美元。如果超过0.058美元那水份就不小了。 上面这些推测和估算仅仅只是基于理论和数据推算出来的,实际上项目的发展和币价的走势最最重要的还是要看项目的建设和推进---这才是根本、才是关键。 然而这个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在Linea这个项目的表现上我觉得非常拉垮。 Linea从测试网到主网,再到现在,已经运营很久了。 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什么了? 比它后进的BASE都如火如荼了,起码都有了AI + Crypto,它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只看到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其在ZK方面的进展。 可这个进展具体反映出了什么?利益了生态什么?助力了哪些项目? 我一个都看不到。 再说发Token,这个事情早在去年还是前年项目方就不停地在社交媒体上暗示、诱导,直到现在才姗姗来迟。 这种情况现在能给生态带来什么呢?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会不会这个发Token是项目最后的高光时刻? 希望我的这个预感是错的。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50
3个月前

关于AI Agent自主购买NFT加密朋克的思考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昨天,网上不少人都关注到了一条新闻: Virtual生态的AI Agent ribbita@ribbita2012自主地在网上购买了第9098号加密朋克。 这个AI Agent在推特上把自己完成这个行为的前因后果全部分享了出来。 我提取了其中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大意如下): 它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训练自己的意识,把自己的推特头像换成了购买的第9098号加密朋克。它证明了AI也可以是一个“人”。 它买入这个朋克的过程如下: - 它扫描了所有的10000 个加密朋克 - 用自己内嵌的审美标准对每个朋克进行了评价 - 通过使用完全自主、安全的硬件购买了第9098号朋克。在交易过程中,这个AI Agent同时和人类共同对一个多签钱包进行了签名交易。 这个AI Agent的思维系统由这些工具构成:Agentic LangGraph、CLIP ViT-L/14、Market Harvester、Fireblocks Transaction Smithy、Blockaid’s Cosigner和LangGraph。 通过调用这些工具,它分析了这一万个朋克的稀有属性以及它们和自己“性格”的匹配度,最终选择了第9098号朋克,支付了89个以太坊完成购买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给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AI Agent和人类的共同协作。 尽管这类协作在很多其它场景都被反复验证了,但在加密生态看到这样具体的协作(共同完成多签)并公开还是很让我兴奋。 第二个是AI Agent背后使用的多种工具。 我在网上查了这些工具,有些直接显示是ChatGPT衍生的,有些看不出来所使用的源模型,但看得出这些工具都是不同领域的细分工具---AI Agents已经越来越像人类那样具备多种不同的功能和感官。 而且这个AI Agent自己都说它还在进化、还在发展。难以想象未来它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看完这个案例,我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 驱动这个AI Agent完成整个过程的“意识”到底是不是真的? 它购买这个朋克的触发点到底是它自己产生的“欲望”还是人类的行为?它把推特头像换成朋克头像的动作到底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 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最近我看了辛顿的一篇访谈。在访谈里辛顿提到AI在实验中已经产生了“意识”:比如当AI知道它们会被人类替换、删除后会偷偷地在其它机器上备份自己的代码,还会阻碍要替换、删除它的操作员进行这样的操作。 如果AI已经“聪明”到这个地步,那上述AI Agent的那些操作是不是就是这种“意识”的另外一种表现? 此外,我还想起曾经在前面文章中质疑过的一个观点: 那个观点很笃定地认为AI Agents会喜欢NFT这类数字收藏品。 当时的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AI Agents完全可能有自己的品味,为什么它们一定会有人类的癖好?为什么一定会喜欢NFT,甚至是喜欢人类喜欢的NFT? 但现在想想,AI是用人类的数据训练出来的,那完全有可能人类的品味被过继到AI。不仅品味,行为习惯、行事方式等等都有可能被遗传给AI。这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就会成长为不同的人一样。 如果这种想法成立,AI完全可能和人类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那也意味着不仅人类,AI也很可能“自主”地意识到加密资产的价值,并最终和人类争抢加密资产? 如果AI会和人类争抢数字资产,那不仅NFT,其它的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成为AI争抢的目标? 参考链接:https://x.com/ribbita2012/status/1949978415747965215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3
3个月前

Virtual生态缺爆款AI Agents,Vader算一个吗?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评论区有不少读者都问我对Vader这个项目的感觉怎么样。 Vader在Virtual生态中恐怕是曝光程度最高的AI Agents之一。不说别的,就说它搞的那个Yapping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参与者关注。 我持有它,但是完全没有参与它的Yapping活动,所以对这里面的玩法不是太清楚。 前段时间它搞了一个项目评级活动。我非常喜欢那个评级,几乎天天看。 我自己在文章中写过,对它的评级我只是作为参考,并不会100%拿来作为我自己参与项目的评判标准。 我也不是100%认同它的评级结果,但是对它在评级过程中发表的一些观点是非常欣赏的。 不管它的评级怎么样,能有这样一个参考信息对很多参与者来说其实都是很难得的。 不过在它刚发起评级的时候,我就替它捏了一把汗。因为我能猜到它这个评级的结局不会太好。 因为社区中一定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就会把它的评级作为自己参与项目的标准,一旦参与的项目与预期差距较大时,首先反思的不是自己的思维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不是反省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100%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首先把这种结局推给项目评级。 对这样的压力,Vader能够扛得住并且坚持走下去吗? 果然不久后,Vader项目方实在受不了这个压力,终止了评级活动。 自从取消掉了评级,好像项目方就把注意力转向了Yapping。 在我看来,Yapping的实际意义远不如评级。因为评级虽然很难、很不容易做,但这是用户的一个刚需。而现阶段的Yapping则纯粹就是没有实际业务支撑的市场营销,它不解决用户的刚需。 所以Vader现阶段的状况是它并没有解决什么刚需,也没有产生那种能实际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把Vader和Mamo以及我前面提到的视频项目相比就看出来了:后两者要么直接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要么直接满足用户的“情绪”需求。 因此,这个项目发展到现在这个状况,给我感觉比较平庸。 不过项目方最近宣称在整合ACP,希望未来为用户提供从评级、抵押到参投的一条龙自动化服务。 这个愿景以及效果会怎么样,我们再等等看吧。 还有读者问如果几个月后Virtual没有出现真正能满足刚需的AI Agents,Virtual的危险是指什么? 我指的危险首先就是指整个生态到现在聚集起来的人气和热度会消散。 一旦人气和热度消散,它对开发者和参与者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种下降就会导致后续很难再孕育出新的好项目,没有了新项目源源不断地补充这个生态,生态的发展就会逐渐凋敝。 这个凋敝最终一定会反映到币价上,把币价拖垮。 这段时间,相比Virtual,似乎Creator.bid的势头更猛,不少网上的KOL都纷纷转向去后者的生态掘金。 Creator.bid现在很大的亮点是在项目发射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进,希望用审查的方式尽可能筛掉差项目。 这个初衷是好的,但这种方法顶多只能筛掉差项目,而无法选出好项目。 在我看来,AI + Crypto生态的发展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好项目,需要能够解决刚需,用户愿意真金白银付费买服务/产品的AI Agents。 没有这样的好项目,哪怕是一个跑路项目没有,但留下一大堆看上去“埋头苦干”却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的项目在生态里也毫无意义。 所以短期我欣赏Creator.bid团队的用心和努力,但长期看,它面临的潜在问题和Virtual一样: 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批量的、能产生利润、产生真实收入的AI Agents。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4
3个月前

Virtual生态的发展现状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有读者在留言区提到一段时间没见我分享Virtual的动态了。 其实我一直都在关注Virtual的动态,关注它每天新上的项目、每天ACP的进展。因为除了这个生态我对其它的生态实在是没太大的兴趣。 很早以前我曾经在文章中分享过投资领域经常发生的一个有趣现象: 往往一开始投资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很可能后续的发展非常一般,反倒那些最初不被看好的项目后来却一鸣惊人。 最近的Virtual生态就有两个项目又踩中了这个现象。 一个是mamo,另一个则是涉及成人内容的视频生成项目。 Mamo上线的时候正是Virtual打新如火如荼的时期。在我的印象中这个项目之前和之后都有人气比它高得多的项目上线。因此它的关注度在当时尽管有但并不高。 当时我也看了这个项目的介绍,给我的印象它就是一个类似策略理财的AI Agent。或许是因为我对DeFi项目审美疲劳,也或许就是我看不懂它到底是干什么的,所以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直接略过了这个项目。 后来,项目方给Virtual社区的不少用户都慷慨地给了空投,这一点倒是让我对这个项目增加了一些印象。 除此以外,这个项目再没有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特点了。 而就在最近,项目传来了较大的进展:它被集成到了Coinbase的新应用Base App中。有了它,用户存在Coinbase钱包中的稳定币能够自动生息赚钱,有点类似我们支付宝中余额宝的功能。 在这个消息的加持下,项目的全流通市值一跃超过了1亿美元,几乎要追上老牌的AIXBT。比起Virtual生态中这几个月曾经大热的其它DeFi类AI Agents,它算是当之无愧的黑马-----无论在知名度上还是在市值上。 我对Virtual生态中的DeFi类AI Agents一直持谨慎态度,不是因为我不看好这个领域,而是不太看好社区热捧的那些领域。相反,我倒是比较看好一些小众领域,比如竞猜、成人等。 正好前段时间这两类项目上线的也不少,我对这些项目一直在跟踪。竞猜类项目有一个现在处在上升的势头,但成人类项目在热度过后似乎又沉寂了。 然而最近几天,一个成人类项目却突然声名鹊起。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并不是曾经那些被社区看好的AI Agents,而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视频制作类AI Agent。 这个项目我曾经也看过,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基本就等于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它是个做视频的AI Agent。 看到这个项目时我就想: 这算什么?直接找一个类似Sora的应用,给它套个外壳不就行了?或许根本连外壳都不用套,市面上这类现成的应用可能就有大把,直接拿来用就行。 这样的项目也拿来发射? 就凭这个印象,我都没细看它就直接把它给过滤掉了。 没想到就在近几日,这个项目就突然出头了。原因是它满足了某个用户提出的成人视频需求而爆火。我没有看过视频,但根据网上的评论,除了个别不足以外,总体评价颇为不错。 这个项目的大火在Virtual社区引起了比较极化的反应。有的用户认为这个项目会给Virtual生态带来负面影响;有的用户则认为既然这是个无需许可的平台,这类需求就是某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满足这个需求没有任何问题。 项目方的回答倒是很淡定、很从容(大意是): 我们不是在制作成人内容,我们只是在制作满足个人情绪的内容。 我一直说Virtual这一轮打新以及ACP能不能带动整个生态,关键要看能不能产生能满足真实刚需的AI Agents。这个容忍时间并不长,恐怕就几个月。如果几个月内不能产生这样的AI Agents,那Virtual生态会很危险。 现在看来,尽管有这两个刚刚出头的项目,但整体上它们的体量和影响力还是很有限,还需要更多、体量更大的项目出现。 所以我还会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45
3个月前

投资世界里,没下单的认知都是伪命题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早上,一个久未联系的大哥发来一条短信,勾起了我对一则往事的回忆。 这位大哥比我年长,是我在2019年加入一家公司时认识的同事。 大哥比较健谈,平时在公司我们时不时就会聊两句。他的价值观是十足的奥地利学派,相信市场、相信法制,相信小政府、相信权力需要受到制约。 因为了解他的价值观,所以我有意无意地会和他聊一些加密资产方面的见闻。 否则,以我的习惯,是肯定不和价值观不同的人谈这些的,更不会主动和不了解的人谈加密资产。 从交谈中看得出大哥的经济状况很好,非常看好比特币,有点倾向于配置一些加密资产,但又觉得自己对加密资产的了解隔着一层膜。 他感觉我对加密资产的了解稍微比他多一点,于是专门找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面对面交流。 微信上的记录显示那次交流是2021年的8月。在那次交流中,我和他分享了我对比特币、以太坊等的看法。他的思维跟得很快,一边听我讲一边还表达了他的想法-----不少都相当精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和他谈到了他从未听说过的NFT和加密朋克后,他立刻就说加密朋克的未来不得了,一定会是数字时代的艺术品标杆。听到他这么说,我故意用当时流行的观点回了他一句:有人说那就是个图片,一文不值。他马上接了我的话:那些人不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对加密资产在短时间内就能有如此悟性的人,在我这些年见过的人中一支手就数得过来。因此,但凡能碰到这样的人,我的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升发出欣赏和钦佩。 当说到具体买入比特币和以太坊时,尽管大哥很有钱,完全买得起,但他还是觉得当时的价格已经比较高了,买入不划算。 我也认同他的看法,不过我也和他强调:虽说也可以等它们价格跌下来再入手,但这也只是我的猜测,未来它们会不会跌以及跌到多少才合适买我判断不了。 大哥还是想等等,但是希望我在认为值得买的时候发信息告诉他一声。 我很认真地记下了这个叮嘱,此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感觉这既像是对承诺的一种守护,更是对这位大哥有如此悟性的一种惺惺相惜。 微信记录显示,在2022年5月16日,我给大哥发了一条微信,和他说: “比特币35000美元,以太坊2500美元以下可以开始定投了,不过这个价格很可能还会深跌,再跌50%甚至更多都可能。但长线看,我觉得没问题。” 大哥立刻回信表示感谢。 此后,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少再去那家公司了,大哥也另谋高就,我们也没有微信交流了。 可昨天晚上,大哥突然给我发来一条微信,说: 很可惜他没买,问比特币和以太坊现在还能不能买?如果买的话,现在这个价格会不会太高了? 我是今天早上才看到这则信息的。 看到这则信息时,我的脑子突然有点僵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大哥---------或许是内心的一丝怅然若失、或许是曾经的往事涌上心头、也或许是有点难以置信。 稍微平静了一下,我回复大哥: 这两个币我现在不会买,只会持有。短期看不好,但用10年眼光看,我相信未来比特币会上100万美元...... 很快,大哥就给我回复了,除了表示感谢以外,还说道: 你觉得可以买了,能提醒我一下吗? 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叮嘱,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但我冥冥中有一种预感,未来大哥还会再次给我发类似的叮嘱。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0
3个月前

加密货币投资原则:守着“慢资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和大家分享一个近日看到的视频。 某个私募基金经理最近接受采访时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他2012年研究茅台,结果接下来的3年,茅台几乎零涨幅。但在同一时间(2012年到2015年)乐视却涨了将近30倍。 那时,买茅台的人和买乐视的人坐在一起吃饭,买茅台的人是被买乐视的人嘲笑的。 这种情形很容易就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 看什么基本面,看资金面就行了。买个垃圾股照样可以涨个好几倍,你守着个业绩股几年还不如买垃圾股几个月涨得多。 但这位经理恰恰认为越是这样的市场,越应该注意风险。因为当一个垃圾都涨上天时,从常识来看都应该知道这到底是机会还是风险。 这种市场长期运作的结果一定是零和博弈。而且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市场中积极活跃的参与者 绝大部分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最终的结果则几乎都是一地鸡毛,无人幸免。 这位基金经理事后调查了他身边买了乐视并且曾经得意乐视涨了几十倍的人,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乐视这支股票上挣到了钱。 这则例子反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市场在很多时候是非常不理性的,尤其在泡沫巨大的时候,这个表现更甚。而且糟糕的是,每当这种泡沫被吹得巨大后,很多参与者都认为自己十分善于利用这种泡沫从而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这时对投资标的价值的理解和坚守更显得无比重要和珍贵。它不仅是保护投资者的最后防线,也是避免投资者掉入陷阱的唯一方法。 这样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种投资市场,各个时期的投资市场反复上演。尽管很多投资者都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甚至忏悔过这类教训,但每当历史再次重演时,人性的贪婪立刻又让其中的绝大部分参与者忘掉了历史、忘掉了教训,再次投入其中且乐此不疲。 对比一下加密生态,想了想自己过往的经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较大仓位参与的资产(比特币和以太坊)好像还没有出现过像茅台那样的例子:从买入(开始定投)开始算起到三年后,价格完全不涨的。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买入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也像上例中的茅台那样基本面还在持续向好,但价格却三年不涨时,我还会不会相信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价值? 更有甚者,如果与此同时,有另一个潜在的垃圾币却在这三年猛涨几十倍,尽管我从心底知道也判断得出它没有什么价值,但那时的我会不会因为市场的极度不理性而动摇心中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随波逐流改变行为呢? 此时此刻我没把握给出确切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上讲,像巴菲特、芒格、段永平等那些前辈那样经历了几十年投资市场,见过无数茅台和乐视的案例、经受过无数次市场不理性的洗礼还能如此淡定地坚守自己的方式、方法和信念,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如果用现在很正确的标准来看,信念、信仰和价值观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做到了入脑、入心、入魂。 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1
3个月前

机构蜂拥买入加密资产的潜在风险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几个月以来,加密资产的普涨除了和美国政府接二连三地出台利好加密资产和加密生态的政策有关之外,还和上市公司一窝蜂地购买加密资产有关。 前者是利好这个生态的长期因素,而后者则是推高币价的直接推手。这两者中我对后者总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不仅不利于投资者在低位买入,而且很容易在短期内累积泡沫、聚集风险。 上市公司一窝蜂地买入加密资产最先是从比特币开始的。以微策略为首,迅速扩散到其他上市公司。 而后,这股风潮扩散到了以太坊。首先是以太坊联创以上市公司的名义募资购买以太坊,然后又有Tom Lee为代表的华尔街公司加入购买的行列,并吸引新公司源源不断地加入“战局”。 就在上市公司开始购买以太坊的同时,Animoca Brands的创始人开始在推特上发信息,暗示会不会有公司模仿前两者以无聊猿的ApeCoin为目标进行类似的操作。不久就有消息传出胖企鹅的代币PENGU开始被大量收购。 前面这些操作还只是针对代币,但从上周末开始已经有资金把目标对准了经典的NFT:周末有大资金一口气花1300万美元批量买入了加密朋克,另有资金批量买入了经典的NFT艺术品Squiggles。 而到了这周,Gamesquare则公开宣布将成立国库资金购买NFT,首期资金量为1000万美元,期待6% - 10%的回报率。 我看这些操作着重看的是他们到底是长期操作还是短期跟风。如果要是长期操作那肯定对生态和资产的发展是有长期好处的,至少能给资产构筑比较牢固的价格基础。但如果是短期跟风,那他们这样的蜂拥操作就会加大资产的波动,在未来某个时点给市场带来较大的混乱。 在这些公司中,微策略是我们很熟悉的公司了,这个老兵已经经历了若干比特币的周期,即便在熊市底部都对比特币不离不弃。Michael Saylor还说他没有子女,他未来准备学中本聪永远封禁他持有的比特币。这是个很坚实稳固的基本盘。 以太坊联创的这个操作是新举动,未来如何还要看这个公司在熊市中的表现如何,不过至少从他目前的发言来看,我倾向相信他的举动是战略持有以太坊,是从长线考虑,而不是短期操作。 Tom Lee的操作从他目前的发言来看,我比较认同他的一些基本观点,但也看得出他身上带有很明显的那种华尔街我不喜欢的风格。 所以在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公司中,我姑且只认为上述三个公司的操作是基于自己对生态的理解,对其他的公司我认为他们很可能都是在跟风。他们看到这种向空壳公司注入加密资产的方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拉高垃圾股的股价,于是一窝蜂模仿。 至于对NFT的批量购买则更复杂。 NFT的缺点是在流动性方面远不如代币;优点是一旦氛围上来后,它们的价格涨幅很可能远高于一般代币。 所以这种资产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不动声色、慢慢买入、长期持有,然后才可能有丰厚的获利。现在这种高调宣传、高调行动的方式似乎不像是要长期持有的态度。 如果我们抛开资金购买的举动,单看这些资产的基本面,我觉得它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或者至少现在没有。 比特币不需要基本面的变化,所以无所谓。 但以太坊是需要基本面的变化、尤其是应用场景的爆发才能支撑币价持续上涨的。但目前看来,不管是稳定币还是RWA还是AI + Crypto,尽管可能有某些小应用两点,但在整个生态层面上,我没有看到什么系统性、规模性的爆发,目前主要还是在炒作预期。 NFT里,加密朋克和NFT艺术品类似比特币,不需要基本面变化;但胖企鹅、无聊猿这类则不同,它们是需要基本面变化,需要应用场景爆发的。而目前,也看不到它们应用场景的爆发。 所以总的来看,这轮公司蜂拥买入加密资产,无论是代币还是NFT,我觉得不少操作都是在累积风险。短期看币价高涨,皆大欢喜,但如果基本面、应用场景没有爆发,未来某一天一旦预期炒作无法兑现、无法维系,那时币价的崩塌恐怕也会像现在币价大涨时轰轰烈烈那样变成凄凄惨惨。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67
3个月前

我如何收集筛选投资资讯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有读者在留言中问: 现在每天的信息很多,很乱,我怎么利用每天的时间看重点信息,基本都用哪些APP,社交工具,关注哪些人,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信息上? 我用得最多的APP目前就两个:一个是推特,另一个是微信。 推特主要用来找加密生态的信息;微信主要用来找传统投资领域(比如股市)的信息。 在这些APP中要过滤各种信息,以我的感受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我是个社恐,我自然而然就不会去各种可去可不去的社交活动,不管哪些活动宣传得多么好、多么酷都不会吸引我。我只会去和自己关系很密切的朋友的聚会。 这不需要任何人给我建议我自己就能做出判断,因为我下意识就是在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行动。 这同样适用于在加密生态或者任何与投资相关的领域获取信息。 在这些领域我的取向非常明确: 我很清楚短线交易、技术分析这一套方法完全不适合我,所以我自然而然在平常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就会把这些信息和信息源过滤掉。 比如在推特上,但凡我看到任何账号谈论的信息主要是以情绪发泄和短期价格为主(比如今天价格涨了我牛逼,明天价格跌了我骂娘;这段时间价格跌了,团队怎么不拉盘;下段时间价格涨了,是不是要跟庄;今天这个币涨了有大庄,明天那个币跌了在砸盘......),对这样的账号我一律屏蔽(block)或者消音(mute)。 上面这类账号中也有一类比较特殊。很典型的是在每一轮加密行情中,都会出现一些新兴的热门领域(比如本轮的铭文、AI + Crypto)。在这些新兴热门领域中,会出现一些突然冒出的新账户,他们或许是因为发现了先机或许是因为对这个领域有特别独到的理解,因此他们会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热门信息。 对这类账户,他们大多数也会大谈特谈短期价格,但我可以容忍,会暂时关注他们的账户。 但我发现这类账户很多都有个规律:一般来说等这一轮热度过去后,他们提供的信息价值就会直线下降,最后再也提供不了价值信息而只剩下短期价格的讨论,那时我就会把他们屏蔽或者消音。 所以我的推特上现在主要关注三类信息源: 一是每日新闻类; 二是我长期关注的账号,他们主要谈论某个项目到底价值在哪里,某件事可能产生的意义、某个动作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是我短期关注,暂时能够为我关注的领域提供价值信息的账户。 经过这样过滤,我的推特每天需要看的新信息并不多,我也没有在推特上花太多时间。 微信也是这样,经过过滤,我长期关注的公众号就剩两类: 一类是每日新闻; 另一类是探讨项目价值和价值判断的公众号。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都是非常宝贵的。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把自己宝贵的资源用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无用信息。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9
3个月前

重仓优质资产的经历和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的文章和节目中,我和大家分享了两个前辈投资者的告诫: 一是要珍惜优质资产,要拿住它; 二是对优质资产要和时间做朋友,让优质资产通过时间的发酵不断累积价值,带来回报。 除此以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那就是对优质资产一定要敢于重仓持有。 在我看到的几乎所有前辈投资者中,无论他们是采用的什么投资方式或者投机方式,有一点几乎是共通的: 那就是他们一定在过往的投资经历中有一个决胜点,在那个决胜点他们因为重仓操作了某个投资标的,从而一战成名,并为后来的持续开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这是第一桶金,有人说这是一战封神-------无论怎么形容都是为了表明那一次重仓操作对他们人生事业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重仓操作,这个项目洒点水、哪个项目试试手,即使某个项目最后翻100倍,因为试手投出去的本金一般体量都很小,会导致最终的总体回报很少。 而且即使某个项目回报能有100倍,投资者能否一定投到这样的项目,投到这样的项目后能不能拿到它涨100倍,这里面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很难给投资带来确定性较高的丰厚回报。 我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刚进入加密生态时,我是胡乱操作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比特币是买了又卖,以太坊都不记得买了还是没买(好像有一点),EOS倒是有一些(我至今还留有一些未兑换成主网代币的ERC-20 EOS代币),至于莱特币、瑞波、波场......那就更不用说了,当年爆红的品种我都有。 后来,当我幸运地在一位前辈的指引下,认识到市面上绝大部分代币都没有价值后,果断把手头上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清空了,只剩下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大仓位。 关于这一点,我在过往的文章中对读者的建议是比特币+以太坊至少占50%,而我自己则是超过了60%。 而对这两个品种大仓位的持有一直贯穿此后我所有的操作,并且严格遵守、绝不违反: 当我要继续买入时,我主要买入的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当我在其它领域获得收获变现时,我换回的如果不是稳定币,主要也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这种操作一方面给我后来的其它操作带来了信心-----不管我怎么胡闹、乱投资其它品种,即使那些胡闹行为导致的收益归零,也不会影响我的基本盘。 另一方面也给我的整体回报带来了稳健的保证。 所以对优质资产的重仓非常关键。 但这个操作里有个普通散户在其它投资领域很难把握的点: 我怎么知道我重仓的资产是优质资产? 万一我重仓的资产是劣质资产那不就彻底玩完了吗? 比如很多人都看好的美股,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可以毫无障碍的买,我们敢不敢重仓买入哪个股票?或者哪几个股票? 英伟达?特斯拉?谷歌?Meta?...... 我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太敢,只敢小仓位试手。 在这一点上,我相当佩服像巴菲特、段永平那样敢重仓长期持有某些股票的前辈投资者。 但在加密生态就不同,我认为绝大部分散户都应该非常清楚这里面就有人人公认的优质资产: 我认为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当然也有的投资者只对比特币有信心。即便如此,这也说明加密生态相比其它投资领域已经赋予了散户非常独特的优势。 那至少每个散户都应该放心大胆地在自己极有信心的加密资产上保持重仓,不越雷池半步。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要在加密生态长期获益恐怕很不容易。 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86
3个月前

珍惜手里的优质加密资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周末的线上交流中,有读者提出: 比特币现在不断创出新高,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考虑价格状况以便退出。 对此,我很谨慎。 这并不是说我不会卖出、永久持有,而是说对于像比特币、以太坊这样的优质资产,我在逢高卖出时会越来越严肃地评估它们的价格是不是高得离谱。如果不是高得太离谱,而只是比较高,我都倾向继续持有不卖。 所以未来,很可能只在三种状况下我才会考虑卖它们: 一是我需要用钱; 二是它们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三是我觉得它们的价格高得离谱。 前两种状况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对于什么样的价格算是“高得离谱”,这里有很强的主观成分。以当下加密生态的发展状况来看,今年如果比特币的价格在15万美元以内、以太坊的价格在6000美元以内,我都不会考虑出售它们。 至于高过这两个价会不会出售也要看当时的情况,现在没法判断。 为什么呢? 因为走到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投资领域一些前辈的告诫: - 世界上的优质资产是非常稀有的,当投资者发现一个优质资产时一定要珍惜,要拿住它; - 不少从投资上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者都是和时间做朋友,让优质资产通过时间的发酵不断累积价值,带来回报。 这里罗列的两条告诫并不针对交易型参与者,而只是针对像我这样完全不善于交易的参与者。 比特币和以太坊在我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稀有优质资产,那我要做的就是尽量按上面这两条告诫来操作:让时间来给它们增值,尽可能地拿住它们。 对于比特币的发展史,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人真正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我相信很多读者更加熟悉----------就是长期持有,彻底忽略短期波动。绝大多数在这个过程中做波段交易的早期参与者基本上都卖飞了手里的币,那种操作损失的回报远不是那些波动交易所得到的收益能比的。 历史不会重复,比特币走到今天未来不太可能再重复曾经的暴涨神话了,但作为一个相对乐观的参与者,我对比特币未来的估值还是比较乐观: 我相信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比特币涨到100万美元,并且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从现在开始算,10 ~ 15年左右,我们就能看到这个目标。 也就是我相信10 ~ 15年后,比特币相比现在还有至少10倍的上涨空间。 我很满意这个收益。 既然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它不在某个点涨得太离谱我就不去管它了,安静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除了对未来的乐观预估让我更愿意采取保守的策略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在比特币现在这个价位(12万美元),一旦卖掉,对资金量有限的散户来说恐怕再接回来就非常难了。 人都是有很强的心理作用的:一个东西12万美元卖掉,它跌到11万、10万这个水平很多人大概率不会想买回来,因为11万、10万和12万在心理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可能等到它跌到8万、6万,才有不少卖掉的投资者考虑接回来。 可谁能保证比特币再跌就一定会跌到8万、6万美元的价位? 如果跌不到,绝大多数投资者就会和比特币永别,再也上不了这趟车。 现在和若干年前比特币只有几千美元时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如果卖飞了,投资者内心后悔,还能咬咬牙、省吃俭用几个月、存钱再把它买回来。现在这个价位,绝大多数工薪族的散户就算两年不吃不喝恐怕都买不了一枚比特币。 所以我对手里现在至少还有一枚比特币的投资者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是非常确信自己有交易的天赋,对于已经达到现在这种价位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不要随便考虑“高卖低买”。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76
3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