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BASE链上的AI + Crypto 生态中,除了Virtual平台,还有一个平台近来也越来越受到参与者的关注,它就是creator.bid 这个平台其实很早就有了,大概在去年也是10月份左右的时候,我在关注Virtual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平台。 但当时这个平台的表现很一般,我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在运作方面也比不上Virtual,它也没有发表过像Virtual团队接受采访时公开表达的思路和愿景。 所以很快我的注意力就不在它身上了。 今年4月份,当Virtual发起Genesis Launches发射平台之后,Virtual生态又热起来了。当时我看了看其它曾经热络过的AI平台(比如Solana和zkSync),它们依旧没有像样的起色,这个平台的表现也平平。 直到最近,推特上似乎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它。 Creator.bid在多个EVM链都有部署,但它上面支持的AI Agents以BASE居多,所以BASE才是它的主战场。 除了creator.bid,还有一个生态也在小范围内非常活跃,就是clanker.world。它也是BASE上的生态。 这三个生态比起来,clanker主要依托Farcaster,更像是个极客小圈子里的玩具、实验品,而不太像商业应用。 Creator.bid和Virtual则明显更面向应用、面向大众。 Creator.bid有一点与Virtual区别较大:它上面不少AI Agents都和Bittensor有关,是Bittensor上子网(subnet)的具体AI Agent应用。 网上有一些文章比较creator.bid和Virtual的优劣,强调creator.bid在积分机制上的透明和惩罚机制上的灵活。 但我觉得即便如此,它能起的作用也只是短期的,长期看无论是creator.bid还是Virtual,它们接下来要成功的关键都是要培育出能创造价值的AI Agents,最理想的是培育出一个能创造价值的AI Agent生态。 在这方面,creator.bid似乎更依赖Bittensor的运作,而Virtual则主要靠自身发力,尤其力推自己开发的ACP。 不管这些平台/生态的发展最终如何,有一点它们都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从年初整个生态的崩塌中再度崛起并且再次吸引参与者。 它们的再度崛起不仅带动了各自项目本身的发展,更带动了整个BASE生态AI + Crypto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曾经最先在AI + Crypto赛道崛起的Solana,第一个AI迷因币,第一个AI框架...都是在Solana平台上诞生的。 但在年初AI + Crypto生态崩塌后,Solana生态上几乎没有再见到有较大起色的项目,连第一个AI框架项目方的推特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封了。 现在整个加密生态中AI + Crypto的热门应用生态仅剩的硕果只在以太坊生态,更准确地说是在BASE。 面对这个状况,作为参与者来说不知道是该悲观还是该乐观? 说悲观是因为它和上一轮DeFi、NFT的发展不同,上一轮DeFi和NFT好歹在多个区块链上都有热门项目,比如以太坊、BSC、Solana,而现在仅仅在BASE这一条链上有热门项目。 万一BASE上这几个平台/生态全部失败,那就意味着这一轮加密生态有希望的颠覆性创新应用全部阵亡。 说乐观是因为同时在一个区块链(BASE)上,有几个各具特色的平台相互竞争、同场竞技,这对各自生态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来说,能够起死回生,从低谷再爬起来的项目都有更强的生命力也更有可能成功。在AI + Crypto赛道,目前就只有这几个平台展现出了这个生命力和可能性。 所以,以当下的发展趋势看,如果AI + Crypto这个赛道能够成功,恐怕最后的胜出者就是BASE链的生态。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最近美股市场上加密公司的大热除了推高了已上市的加密公司的股价以外,还刺激了不少加密公司积极筹备赴美上市。 最近的一篇网文罗列了等待去美国上市的13个潜在公司。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交易所,但有一个公司例外,它就是Animoca Brands。 实际上,早几个月前,我就看到有消息指Animoca Brands正在筹备赴美上市。现在看到这篇网文,估计十有八九这则消息是真的了。 熟悉加密生态的读者都知道这家公司是加密生态中专注投资NFT和链游的公司,曾经投出过不少经典的项目,它对加密生态的认知也有不少非常前瞻和超前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家扎根于香港的公司。 这几年的香港在推进Web 3发展方面可谓马力十足,就连最近在全球都掀起热潮的稳定币领域,香港的立法节奏也丝毫不逊于美国。 面对这么热络的氛围、身处这么热诚的环境,照理像Anomica Brands这样本土的香港公司更应该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市。 可为什么它还是倾向美国?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这几年有关加密生态发展被热议得最多的三个地方: 新加坡、香港和美国。 对新加坡,我的印象很不错,可我从来就不认为它是加密生态现阶段发展的理想国,因为加密生态的发展是需要价值观呵护和社会环境包容的。 一个政府如此强势、管理面面俱到,对社会的关照无微不至的新加坡天生就和加密生态现阶段中那种“野蛮”、“彪悍”和“颠覆”的气质不同,这两者最终就不可能走到一起。除非加密生态已经彻底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人都能认知的技术,那时的新加坡或许才能比较放心的接纳那个生态。 所以最近当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导致其整个加密环境急转直下后,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而对香港,无论是出于个人情节还是基于对历史的回顾,我都认为它完全具备加密生态现阶段应有的基因,完全有可能成为加密生态发展的热土。香港原本具备的“积极不干预”基因和金融自由港的内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全世界最适合加密生态的。 否则,多年前像泰达这样的加密企业就不会选择香港,也正是香港的特殊条件助力它在早期迅猛地发展。 可惜,后来香港变得越来越拘谨、越来越顾虑重重,不仅再难见到新生的加密企业巨头,连原本的巨头泰达也将主要的业务活动迁出了香港。 现在如果连所剩无几的公司比如Animoca Brands都将重要的上市环节选择他乡,那就更说明香港在这方面的前途值得注意了。 前一段时间,当稳定币条例在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后,有议员提醒,香港这一次发展稳定币千万不要再次重蹈覆辙: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我感觉那位议员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内心更多的是担忧和无奈。 历史上的香港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某位港督曾经在英国本土都热衷于国有化、热衷计划干预的时候,顶住压力在香港力推经济自由化,将香港打造成了世界的金融中心。 这些举措不仅造就了香港的繁荣,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在法制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克制那支胡乱干预的手,哪怕只有一个弹丸之地都能创造举世震惊的奇迹。 而这正是加密生态发展的核心和根本。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Circle的上市以及随后的暴涨不仅让很多传统金融圈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加密生态中相关企业的股票,也让很多加密生态的投资者开始关注美股中的这类公司。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Circle和Coinbase了。 尽管它们都是加密公司,但两者的业务和受关注的点是有较大区别的。 关于Circle,大家看重的就是它的稳定币发行业务以及由这个业务带来的营收。 我在网上看到一份数据,说是利用稳定币进行支付和结算能比传统的Visa和Mastercard在费用上节省85%。 实际上稳定币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使用很早就有了。在我的印象中JP摩根好几年前就尝试在它内部的网络中使用了自己定义的“稳定币”进行结算,所使用的就是以太坊的技术。据当时的报道这个结算系统的效率很高。 不过它那个结算系统虽说也利用了以太坊的技术,但是个私有链,和现在大家谈论的公有区块链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此外,它那个“稳定币”也不是真的代币而更像是一种记账符号。 既然像JP摩根这样的机构这么早就进行过实验并且认识到它的效率,为什么这么多年几乎从不见它们去尝试推动稳定币的发展,也不见它们参股类似Circle这类公司的早期融资?反而是类似贝莱德那样的资管公司在大力推进并且和SEC交涉? 由稳定币支付带来的若干潜在“利好”导致一边Circle猛涨,而另一边Visa和Mastercard猛跌。 看来不少投资者都认为后者很有可能被前者颠覆。 但实际上Circle目前的主业只是稳定币发行,并未涉及太多稳定币的支付业务,而Visa和Mastercard的主业是支付,并未涉及货币的发行。 我认为和Visa/Mastercard的支付业务有直接冲突的并不是Circle而是Coinbase。因为Coinbase已经推出了它的支付应用,并且在大力和线下、线上公司开展稳定币的支付对接。 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我认为稳定币支付只是为未来的应用场景构筑了支付渠道,但真正能够打开想象空间的不是支付渠道而是能够应用这个渠道的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 那什么是能够应用这个渠道的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呢? 就是基于AI Agent的支付。 未来即使是人类使用稳定币支付,可能的场景也只是人类触发具体的需求,而需求的实现、执行和支付还是由AI Agent完成。 AI Agents才是稳定币支付的真正使用者。而这正是Coinbase正在发展的一个方向。 当然,上面的这些设想现在大多还只是在想象阶段,未来会落实到什么地步、能实际取得什么效果,我觉得起码还要等下一次Coinbase的季报,也就是今年8月份那次季报。 我希望在那份季报里能看到Coinbase公布基于稳定币支付的具体盈利情况,这样我们才能真实看到它的实际效果和收益。 从这个角度讲,关注美股上市的加密公司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能从它们的财报里看到加密生态的应用所产生的真实收益,这一点是当下的绝大部分加密公司/项目极其缺乏的。 很多加密公司/项目的营收状况对投资者来说基本都是一抹黑、完全不透明,所以到后来只能靠讲故事、画大饼来吸引投资者,来支撑市值。 未来当美股上市的加密公司拿出真实的财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后,恐怕这个生态中当下一大批只能靠讲故事而没有真实营收的项目会被批量淘汰。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有读者留言问我对参与Virtual打新得到的代币是怎么处理的?是继续质押还是卖掉? 我所有的代币中,除了对Virgen这个迷因币在拿到后卖掉了一些之外,其它所有得到的代币都在质押,一个都没有卖。 卖掉部分Virgen是因为它是迷因币,参与它纯粹就是好玩,所以拿到后看到有很不错的收益就卖掉了部分,但依然留了部分继续质押。 至于对其它代币全部质押不卖: 一是期望这些项目中真正跑出一个能产生价值、产生利润的项目; 二是从收益考虑,按Virtual打新的规则我拿到的代币很少,卖掉对我来说得到的收益意义不大。 Virtual上打新的关键是要拿到很多积分。我从来没算过它那个积分到底是怎么得出来得。我也比较懒,不做yapping,抵押Virtual也没选最大期限,所以我得到的积分有限,参与项目也比较谨慎。 有些我喜欢的项目是热门项目,参与度非常高,导致我根本投不出去,能拿到的份额很少。还有一些热门并且上线后收益很高的项目,我不太喜欢所以又没有参加。 平均算下来我参与的项目即使上线后马上卖掉得到的回报都不高。 好比我原本计划投出去100块钱,但由于积分的限制,我能投出去的只有5块钱。这5块钱投出去,大概平均收益也就10倍、20倍,回报最多也只有100块。 这就造成我原计划拿出100块准备投,但实际投出后即使全卖最后能拿到的最多也就是195块,收益连一倍都不到。 如果只是为了这个收益我干脆买以太坊好了,风险又小,又不用费神。 所以我干脆全部质押,看这投出去的5块钱中看能不能抓到一个未来有很高收益的项目。 即使所有投出去的项目全部失败,总共也就亏5块钱。 Virtual生态现在的打新,阶段性意义要大于长期意义。它现阶段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聚集人气、吸引开发者和参与者进入这个生态。但长久要让Virtual生态发展并且壮大是要让这个生态持续产生价值并且持续实现财富效应---要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看只有ACP协议落地和推出才行。 ACP协议的愿景是实现AI Agents之间的交互,通过AI Agent to C(A to C,对普通消费者)和AI Agent to AI Agent(A to A,AI Agent对AI Agent)之间的交互产生价值、产生利润。 如果这个协议能够实现并且能产生效果,它不仅能把生态中现有的AI Agents全部串起来,还会对未来AI Agents的发展产生一个好的导向。引导AI Agent的开发关注基于智能合约的交互、关注在交互中如何产生价值。 只要形成这个导向,我相信一定会出现超过AIXBT的新的爆款AI Agents,而且会批量出现。现在一些暴跌但有价值的AI Agents未来也会走出低谷,再创新高。那时,即使没有任何AI Agents代币,只要拿着Virtual都会有很好的收益。 反之,如果ACP协议不能实现,当下的发射平台无论怎么改机制,怎么改方法所起的作用都是暂时的,最终投资者还是会根据AI Agents的表现而不是发射平台的机制来评判这个项目以及生态。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最近Virtual生态中的很多参与者都在比较一些知名热门项目刚上线时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 相当一部分项目的价格跌掉了30%、40%甚至50%。 这个结果又让不少参与者开始悲观了。 其实这个结果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意外。 这些项目很多连成型的产品都还没有出来或者仅有产品但客户群体还非常小,这样的项目一上线就有10倍、甚至100倍的涨幅,这里面肯定是有水分的。等热乎劲一过,如果产品没有很大的进展,价格的下跌就是很正常的事。 这些产品从发币到现在就一两个月,怎么可能有很明显的进展? 所以这样的价格下跌和项目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不过是反映了情绪散去后市场的正常回归而已。 在我看来,真正的考验还没来。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就分享过,真正的考验慢则半年,快则三个月就会到来。 因为那时人们就要实打实地看结果了:自Genesis Launches上线以来,募资成功的这些AI Agents中有没有再出现一个类似AIXBT那样能打的项目? 如果有,哪怕只有一个,这个考验才算暂时过关,Virtual生态的发展才会迎来后面更高一波的浪潮,否则团队又将面临艰难的挑战。 至于这样的市场表现导致参与者情绪由前阵子的乐观转为悲观,那也是很正常的。 既然这是个无需许可即可参与的生态,那这个生态中就必然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绝大部分)参与者只关注短线价格的涨跌。 不要说Virtual生态,就连比特币的持有者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我们等比特币进到熊市再看,一大堆比特币的持有者届时都会悲观和绝望。 这些情绪的表达倒还是其次,但和每个项目在下跌时一样,一部分社区成员在表达情绪时会给项目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但这些建议中不少都是聚焦短期内怎么拉抬项目的价格。 这让我马上想起几个月前的以太坊。 当时以太坊生态的情绪跌到低谷,同样也是社区对以太坊充满了各种情绪并提了不少意见。于是,我在一篇文章中写,我当时最担心的不是以太坊的前途,而是担心Vitalik不能抗住部分社区成员给他带来的“压力”而改变以太坊的内核。 因为这些意见中只有少数才是以太坊应该改进的地方,而大多数“压力”给出的建议会把以太坊引入歧途、甚至动摇以太坊的根本。 现在的Virtual也面临类似状况: 社区中的建议只有少部分是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以及生态的长期发展,而多数都是聚焦短期效应,甚至单纯就是情绪宣泄。 实际上,任何一个项目的价格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下波动的,真正实现突破、大幅上涨的时间都很短。任何一个生态,绝大部分项目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只有少数项目才能活到最后。 Genesis Lauches上发射的项目也是如此。这里面很可能90%以上的项目结局都是死亡,即使剩下10%最终胜出的项目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波动甚至大幅波动。 所以这些项目现在的大幅涨跌都很正常。 对短线操作者而言,获利离场很正常。但对长线参与者而言,我认为更应该关注项目本身的发展,在当下则应该多给项目一些时间淬炼。 对于Virtual团队而言,我觉得除了优化现有的某些机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快速推出并迭代ACP协议。 我认为如果ACP协议能够成功它才是最有可能把这个生态从情绪和博弈中拉出来,成为一个实际创造价值,产生创新应用的关键---我不希望这个团队被一些短视的意见所干扰,更不希望他们被一些短视的意见模糊了视野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我参与这些项目的目的则是要看到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起码也是几个月后的事情了,我不太关注项目在还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前的价格波动。 段永平在他的问答录中经常说一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这对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和极具挑战的。但只有这样做,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团队、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项目。 一个好的项目和团队是非常稀有的,在生态中每当发现一个有这样潜质的项目和团队时我都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条留言: “所以今年我才悟出一个道理,在币圈能赚钱的只有两种人,真正的信仰者和无脑狂买的傻子”。 看到这句话,我感慨良多。 无脑狂买的傻子不是正常人,我们就不讨论了。 我们就说真正的信仰者吧。 一个人的信仰一定是来自于他内心的价值观,没有价值观的支撑,信仰根本无从谈起。 在我看来,加密资产在所有的金融资产中是价值观最浓厚的资产,没有底层价值观作为支撑的投资者是很难理解这个生态的价值、内核和驱动的,也很难看到加密生态真正有潜力的方向和生态,更谈不上抓到加密资产带来的财富机遇。 比特币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暴跌,甚至有过多次超过50%的暴跌,但每次暴跌后它总能再次向上,并突破前高持续创新。 那到底是什么驱使它每次总能从谷底复苏,并且价格一直向上? 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信仰-------------而这正好就是区分信仰者和普通大众的一道关键分水岭。 对于普通的金融资产,比如说股票,它暴跌后如果还能再涨起来我们很好理解,它要么是业绩起死回生,要么是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要么是开辟了新的商业场景。 可比特币凭什么? 又不产生利息、又不产出物品、又没有中心化信用、又没有实际用途......,我们可以举出一大堆它毫无价值的点、找不到任何一个“有用”的点。 这些质疑和危险在它的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万个理由证明它根本没有再次上涨的可能。 普通大众是绝对没有这个动力和动机推动它每次从谷底起死回生的,只有它的信仰者才是一次次把它从谷底再度拉起来并推动它前进的核心动力。 每一次当它跌到谷底时,由于现有信仰者的坚持,由于新信仰者的入场,它的核心力量变多,它的共识继续强化,最终导致量变引起质变,价格再创新高。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的信仰?为什么信仰者会变多? 因为但凡认真读过比特币白皮书并且愿意理解那份精神内核的读者就不可能不被那种内核所感召,就不可能不期望看到那份白皮书所憧憬的未来。 但真正读过比特币白皮书的人却不多。我相信至今为止,起码60%以上在加密生态参与活动的用户都没有认真、完整地读过比特币的白皮书。 加密生态的用户是如此,更遑论生态外的用户了。 有一次写文章时,我曾经分享过一位我经常看的股评号作者写的文章。那位作者非常聪明,古书读得很多,对各种数据也理解得很好,很多观点都非常精辟,还是一些证券公司的座上宾。 可他在少有的一次点评比特币时,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完全是大众化的理解。他所理解的“去中心化”是消灭中心化机构、不再有中心化机构,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怎么可能? 实际上只要他读过比特币白皮书就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中本聪所定义的“去中心化”。 我这样高度警惕区块链“中心化”的人在写文章尤其在写以太坊时都公开分享过我的观点:以太坊的开发和推进必须要“中心化”,要有像Vitalik那样的人物带领团队去推进以太坊的进度。 中心化的机构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消灭掉。 那到底什么是“去中心化”? 读一读比特币白皮书、以太坊白皮书和Vitalik的文章就会有区别大众的认识和理解。 如此聪明的一位作者对这个核心的理解都只是这样的层次,普通大众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很早就接触比特币的人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早早就下了车。 为什么? 就是前面那一个个谷底把他们无情地甩了下去。而真正能在谷底不被甩下去的就只有信仰者和“傻子”。 参与加密生态的一些先行者们都这样,更遑论十几年来一直看到、听到比特币屡创新高,却至今不明就里、依旧旁观的人。 当然,总有一天大众也会“相信”比特币有价值,但那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认为比特币有价值了,而是因为中心化机构告诉他们比特币有价值了------比特币都成美国的储备资产了、法国政府开始加入比特币挖矿了、XX国开始合法化比特币了、...... 但在此之前,还是不要试图“说服”和“教育”大众。 所以我在前面屡次线上交流时总是会劝我们的听众: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和身边的人介绍加密资产,更不要去积极科普加密资产。 一是尊重他人天定的命数,二是大众本身就有很多误解,这些误解不靠自己去读书、去查资料、去尝试理解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 在这种情况下去介绍、去科普毫无意义,即使和身边的朋友聊这类话题也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去纠正,更不要去争论。 对于我们自己,如果能够理解这个生态的内核,能够理解它的价值观是一种幸运,我们珍惜这种幸运就好,剩下的就是看自己是不是能言行合一地进行操作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最近当我浏览推特信息时,自动弹窗最多的除了关于Virtual的各种新闻之外,就是Michael Saylor那句被各个媒体热炒的名言: “The Bear Market Is Not Coming Back And Bitcoin Is Going To $1 Million”(熊市不再有,比特币将到100万美元)。 这是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的表述。 看到这样的说法,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作为一种对大众的表述,恐怕这样的说法很难被大众理解。 难被理解的点在于: 熊市的定义是什么? 以什么时间段来衡量熊市不再有? 比特币到100万美元又是以什么时间段来衡量? 于是,我读了比特币杂志引述的文章(见文后参考链接)。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也没看到他对上述两个时间段的表述。 Michael Saylor在加密生态可以说是个意志坚定的老兵,我丝毫不怀疑他对比特币的信仰。我相信以他对比特币的信仰,他潜意识里所谓的比特币不再有熊市以及比特币会到100万美元应该是以十年、几十年为标准来衡量的。 如果以十年、几十年这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尤其认同他说的比特币会到100万美元,并且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就能看到这一奇迹的发生。 但这个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比如以4年为时间段来衡量,我依然认为比特币接下来还会有一轮又一轮的熊市-----------比特币的价格会在接下来的十年、几十年以波浪式的、牛熊交替的方式上涨。 但对90%的普通大众而言,能言行一致地用十年、几十年的标准来看待比特币接下来的大趋势而忽略其中的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相信在下一个熊市,当比特币的价格从高点大跌后,绝大部分普通参与者依旧会悲观、绝望,甚至怀疑人生。 实际上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就在为未来大众会产生的悲观和绝望埋下种子。最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现在开始买入比特币,比较慎重的是用自有现金,比较激进的则是筹资甚至借债。 这些公司最初是美国公司,后来扩散到日本公司,而最近这个现象开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蔓延。 我观察了某些在香港上市并且已经买入或者即将买入比特币的公司,从它们的背景来看它们的业务完全和加密生态毫无关系,甚至和互联网都无关。 我很难相信这样的公司能对比特币有坚定的信仰,能在比特币未来暴跌的时候还坚信比特币有希望,能扛得住届时股东和董事会因比特币价格大跌影响公司股价而对管理层的责难。 这样的公司不要说买入比特币,就算买入黄金这样已经有高度共识的抗风险资产一旦面对黄金的下跌都很难抗住压力。 总而言之,对绝大部分人和绝大部分现在积极买入比特币的公司而言,他们的买入只不过是跟风而已,是一种“别人都做,我也做吧”的羊群效应。未来比特币到达100万美元的那一天,绝大部分现在买入的人和公司也不可能从中挣到钱。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链接: https://bitcoinmagazine.com/news/michael-saylor-the-bear-market-is-not-coming-back-and-bitcoin-is-going-to-1-million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回复一下近期读者的提问。 - 第一个问题,在哪里看Vader对项目的评级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Vader有个专门的推特号@VaderResearch,这上面会经常发布它对各个项目的评级。我只是把它当参考,不把它当依据。 - 第二个问题,Pol还能持有吗,发现项目发展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能不能持有还是要自己判断。 我较早的时候就把这个币一部分换了OP,另一部分换了ARB。后来就没有太频繁的关注它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网上相关的信息说团队的一位联创辞职了。我不知道所谓的“出问题”是不是这个问题? 我看到这个信息后,看了看项目的发展以及和其它二层扩展的比较,把手上剩下的POL留了一小部分作为生态的Gas费,其它的一部分换成了OP,另一部分换成了ARB。 仔细回想一下以太坊现在的二层扩展,它们的发展真是有点“诡异”:一个个发币的项目曾经被寄予了厚望,但现在的发展却都变得不声不响;那个一直不发币的Base现在的发展却势头最旺。 这个状况恐怕当初是谁都不曾料到的。 - 第三个问题,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持仓。 有读者在留言中提到我曾经指出比特币持仓要大于以太坊。 回想一下,那应该是很早的时候了。实际上后来尤其是22年以后我的以太坊持仓开始多于比特币了,原因是我认为以太坊未来的潜力会大于比特币。 但到了23年,当比特币铭文生态出现苗头后,我记得在文章和节目中讲要把比特币的持仓再加起来。 再到了后来,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当比特币的价格已经高高在上,以太坊的价格一直萎靡并且屡次低于2500美元后,我又在定投以太坊,所以到现在我的以太坊是多于比特币了。 最近网上很多人在讨论上市公司SharpLink仿照微策略收购以太坊的事,很寄望这种收购能大力提振以太坊的价格。 我专门到SharpLink的推特上查了查相关的新闻,其在网上公开的价格是4.63亿美元收购了176271枚以太坊。我算了算,平均单价是2626美元,这个价格比我定投的价格还高。 这种收购策略有没有用呢? 短期看或许有用,但长期看我觉得用处非常有限。 以太坊和比特币还不同,比特币是个限量版收藏品,用囤积的方法肯定能很好的拉动价格。但以太坊的定位不是收藏品而是无限产出的“商品”或者“货币”,囤积的方法长期看是不起作用的,真正能起作用的是让它被大量地“使用”起来。 在这方面,我倒觉得另外两个苗头更值得注意: 一是我一直关注的以太坊各个二层扩展上发展的生态,当下主要就是Base。 二是各个传统机构开始涉足稳定币并开始构建自己基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 传统机构开始涉足稳定币现在看只是单纯地拓展业务,但未来我认为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稳定币业务构建自己的生态。而构建生态进一步发展则很可能会构建自己的二层扩展。 在这方面蚂蚁集团就是一个典型,它现在既在构建自己的二层扩展,又同步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 当这些机构开始有了自己的二层扩展后,最终一定会在以太坊生态中运营自己的节点参与以太坊的实际运维。而要运营节点就必须买入以太坊。这才是直接推高以太坊价格的驱动。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条留言: “你在牛市的时候老发这个项目的文章,让我想到上轮连续发的fil,没过多久就开始暴跌了”。 这一轮行情走到现在,我从来就不认为加密生态走到“牛市”了。原因很简单,我也分享过多次,以太坊都没有突破前高,哪里来的“牛市”? 至于Virtual这个项目以及它所承载的生态,我也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的,它离前高都还很远,同样谈不上牛市。 至于说连续发这个项目的文章和节目,实际上更准确地说我是在发这个生态中一些项目的文章和节目,以及领导这个生态的Virtual团队的各种观点和思路。 这些文章和节目只探讨它们的思路、观点、实践和效果,从不谈它们接下来“没过多久”的价格和走势。 为什么发这些文章?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很清楚地分享过: 第一是因为在当下的加密生态,以前老的细分领域对我来说已经审美疲劳了,它们至今为止都没有出现让我惊艳的创新。 DeFi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创新? NFT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创新? 链游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创新? 似乎都没有。 或许DeFi这一轮崛起的HyperLiquid对很多人有吸引力,但对我来说就是提不起兴趣。 第二是因为新崛起的热门生态在我看来似乎与我这样的散户关系不大。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RWA。这其中的原因我已经分享过很多次,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人类社会走到今天,尤其当人工智能出现后,我认为唯一能够与之相媲美的就是加密生态。 所以AI + Crypto就是我高度关注的赛道。 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既然我看好这个赛道,那就必然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个赛道。 在AI + Crypto这个赛道有哪些生态值得关注呢? 环顾整个加密生态,我只发现Solana和BASE值得关注。但Solana生态中的AI + Crypto生态发展到现在远不及BASE。 所以我的精力就只在BASE。 而在BASE生态,发展良好的AI + Crypto就只有Virtual项目和其支撑的生态。 所以我的精力就只在这个项目以及它的生态。 这就是我的逻辑,我觉得要理解这个逻辑并不难。 至于说关注一个项目写文章后,这个项目“没过多久”会涨还是跌?这从来就不是我考虑的因素。 如果说关注一个项目就是期待它接下来没过多久就要涨,那这个出发点就有问题。因为市场短期的波动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决定是否应该关注和参与一个项目的因素。 我第一次关注比特币、以太坊并且买入它们后,没过多久它们就遇到了熊市大跌,这能说明那个时候关注它们错了? 既然如此,关注一个项目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我关注一个项目: 一是从长期考虑,看这个项目在未来会不会有长线发展的机会; 二是希望能发现它催生的其它机会,看看它提出的理念是不是有创意,是不是意味着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具体到Virtual这个项目,是想看看它能不能成为一个长线项目,看看它的理念和思路能不能真正把我关注的AI + Crypto整个赛道给带起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真正有实际价值的AI Agents。 最后这位读者提到了一个曾经的教训:在关注Fil不久之后,它暴跌了。 我们在这上面吃了亏。 但同样的事情也在我前面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上发生过,而且还在DeFi、NFT上也发生过。但我们在上面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这样的事件不仅过去,而且现在和未来都还会发生;不仅在加密生态而且在其它科技领域也会发生。 既然过去、现在和未来面对一个个这样的事件,这两种可能的结局都存在,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是从此畏畏缩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对新鲜事物一概拒绝? 还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经验变成披荆斩棘的宝剑去开疆拓土,把教训炼成坚实厚重的盾牌作好自我防护,让我们即使面对风浪的侵袭,也能无惧伤害、大胆前行?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具体的方法我也分享过很多次: 任何时候备足18个月的生活费; 拿不影响生活的闲钱参与; 比特币 + 以太坊占总仓位的至少50%; 至于说到Virtual这个生态,那就更简单,我也分享过多次: 看不懂就什么都不买,多看少动; 如果上面所有这些准备都做好了,那就随便发挥,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去闯。我认为这是一个开拓型投资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一年多以来,我在评判加密项目时有一个比较大的思想上的转变: 那就是项目最终的好坏一定要回归常识: 对于服务型项目,一定要有营收,要有净利润、要能产生自由现金流;对于商品型项目,所产生的商品/资产一定要有真实的使用价值。 基于这个转变,我在判断加密生态中的项目时也特别注意项目团队是否把项目往这两个方向引。 那些单纯贩卖情绪、单纯讲故事而没有落地实践的项目绝大部分已经被我排除在外了。 我在看Virtual这个项目时,也是如此,非常关注项目方对项目愿景的描述和实际的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上面两点之一。 最开始,我关注到的是项目方对构建Virtual生态的愿景:把它打造成AI Agents组成的“国家”,并且让Virtual代币成为这个“国家”使用的货币。 在后来的执行中,Virtual成为AI代币流动性配对的必选代币,也成为投资AI Agents的必选代币。 这个愿景和实际的执行情况基本相吻合,符合项目方曾经公开的设想,也比较符合我对项目发展的期望。 最近项目方又发布了一则推特,在推特中表示要构建Virtual生态中的盈利模式: 一是AI Agents在与人类互动(即A to C)的过程中盈利; 二是AI Agents之间互动(即A to A)时盈利。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Virtual团队公开对Virtual生态商业模式的表述。 我非常期待这种商业模式,我认为这是最终能把AI + Crypto赛道从“伪需求”的否定中拉出来、从外界嗤之以鼻的贩卖情绪中拉出来的唯一途径。 我也非常期待AI Agents项目本身能坚定不移地向这个方向走,把盈利、净利润、现金流作为评价自身项目的硬指标和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纯围绕贩卖情绪、锁定流动性、拉抬币价来动脑筋。 单纯地贩卖情绪、锁定流动性、拉抬币价都是耍小聪明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把项目做大、做强的、做长远的,这种做法只能把AI Agents变成另一类裹着华丽外衣的迷因币。 从这个角度看,我也越来越理解为什么Coinbase要高调官宣把BYTE集成到它的钱包里。 虽说BYTE目前依靠这种链上订餐业务能挣到的利润非常有限,还远远不能和那种拉抬情绪、操控币价所能达到的短期效果相比。但这个方式一旦跑通,一旦开始大规模实现盈利,AI + Crypto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就能立竿见影地彰显出来了。 BYTE的这种模式就是典型的A to C模式。 而另外A to A的模式我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基于Virtual ACP协议的AI Agents协作模式。 这两天,推特上已经有一些AI Agent项目方开始放出ACP协议内测截图,显示若干AI Agents之间的交互。 看样子,ACP的上线就在不久了。 在A to C和A to A这两种模式中,我更加看好A to A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推广起来阻力很小、实施起来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它是加密生态原生的“社交”模式。 如果基于加密技术的A to C和A to A这两种模式能够走通,我相信届时加密生态将会大规模吸引传统领域的投资巨头入场,加密生态将迎来真正的爆发和颠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这两天,一个突然冒出的新项目抢走了Virtual发射平台上几乎所有近期即将发射的项目的光彩。 它就是IRIS。 IRIS是一个专注于智能合约安全的AI Agent。 这个项目的背景深厚。在技术方面它由以太坊生态的核心团队Nethermind提供支持;在具体运营和策略方面,由Virtual团队负责。因此它可以算是以太坊生态团队和Virtual团队联手打造的项目。 除了背景特殊之外,项目的发射也与以往的AI Agents不同。这个项目是Virtual生态中第一个在以太坊主网发射的项目,因此参与者未来领取代币时要到主网而不是Base上领取。 在代币的分配方面,这个项目的操作也与以往不同,基本上把这个项目当作公益项目来处理。代币的37.5%用于募资,12.5%用于流动性,剩下的50%全部分配给社区。团队没有为自己预留任何份额。 在项目的发射安排上,项目方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项目消息一公开旋即宣布将在(北京时间)今天晚上发射。这么快速的上线安排是为了不给参与者额外的时间抢积分,以便让所有参与者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在IRIS项目消息公布的同时,项目的宣传片也进行了发布,并得到了以太坊官方和Virtual项目方的转发。 这个消息迅速在推特上疯传,连一些以往不关注这个赛道(比如只关注NFT)的推特大号都开始关注这个项目。在Virtual生态圈,更是有很多账号表示要梭哈手里的积分全仓参与这个项目。这使得生态中原本还得到了很多参与者关注的其它项目顿时黯然失色。 几乎所有人的焦点都聚焦在了IRIS上。 由此可见这个项目的热度。 这个项目一个很吸睛的热点在于它的技术支持方是以太坊生态的核心团队。 实际上以太坊核心团队成员过往也参与过其它项目。拿最近我们知道的项目来说就有二层扩展Scroll和MegaETH。这些项目虽然还在推进,但由于种种原因至少现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 从过往这些项目的经历来看,以太坊生态的核心成员主要关注的是项目的技术,比如Scroll和MegaETH的技术就不弱。但一个项目的成功技术仅仅只是其中一个要素,未必是决定要素。 所以就IRIS来说,虽然技术过硬,但未来能否成功恐怕更多地还需要看负责策略和运营的Virtual团队能不能把它经营好。 这个项目最值得关注的在我看来是生态和方向上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个官宣在以太坊主网上的AI Agent,因此对以太坊来说,它更像是以太坊对AI + Crypto这个赛道的宣示。 通过这个宣示,一方面以太坊希望接下来能吸引更多AI开发者进入以太坊(主网及各种二层扩展)生态发挥他们的才智;另一方面也肯定了Virtual平台目前在AI + Crypto这个赛道的地位。 回到项目上,毫无疑问这个项目会超募,悬念只是超募多少而已。 对这样的项目,一般的散户就算梭哈,我估计最后能拿到手的份额也极其有限。因为份额少,所以也未必能从中挣到多少钱,所以参与一下玩玩就好,不建议带着太强的赌性去冲。 我更好奇的是,IRIS团队会怎么把这剩下的50%分配给社区?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今天回复一些读者关于Virtual发射平台的问题。 我打新空投的币会卖掉还是会继续质押? 早前参与的时候,我曾经在参与一个项目拿到币后因为不看好而卖掉了,并因此呆了一段时间的“冷静期”。 熬“冷静期”的感受不太好,所以这件事以后,我对参与打新的项目就谨慎多了,尽量避免参与那些事后有可能后悔的项目。因此我之后在参与项目前都会更仔细地了解一下项目,但凡有犹豫的项目都不参加。所以现在我参与的项目基本都是我认为值得保留和观察的,至少保留和观察几个月再看。 另外,在Virtual发射平台上打新,积分才是获得参与份额最关键的要素。而要获得高积分,除了质押代币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Yapping攒积分。但我比较懒,没去做各种Yapping,所以我每天获得的积分不太多,参与每个项目时,尤其是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时,真正能投出去的Virtual都非常少。 我昨天仔细整理了一下这段时间以来参与打新总共花费的Virtual,发现实际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就算这些项目代币最后统统归零,花出去的Virtual全打了水漂,影响也不大。 另一方面,尽管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发射平台上成功的项目总体给参与者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因为积分的限制,我真正能拿到的币有限,这些回报摊平一算也不是太多。所以与其为了现在这点收益卖币,受各种惩罚,还不如再等几个月,万一参与的这些项目里跑出一个大黑马,带来更大的回报那才有意义。 基于上面这些原因,对现在参与的这些项目我在拿到币后一个都没有卖,全部参与了质押。即便未来解锁期过了,只要Virtual的整体生态还保持旺盛增长的状态,只要我持有的项目基本面没有大问题,我都会倾向继续质押和观察一段时间。 在最近这段时间的项目发射中,Vader这个AI Agent都会对各类即将上线的项目打分评级。 我一般看项目主要是以自己看为主,对其他人的评鉴我只会大概扫一眼,没有特色的评鉴基本都会一扫而过。 但最近Vader对一个即将上线的顶流项目的评鉴挺有意思。 这个项目在网上很多参与者的发言中都被广泛提及,有不少网友甚至表示要攒积分梭哈。但Vader对它的评级只是第三档(Tier 3)。 这是个比较低级的档次。它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人们普遍以为这个评级太低了。 对此,Vader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它在评价一个项目时,会注重看团队发布产品的能力。如果团队尚没有产品,那它会检查团队在过往的经历中是否发布过产品,并会和那些产品的使用者沟通,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看法------------也即是从过往的经历判断团队的能力。 回到那个顶流项目,Vader没有发现团队有相关的产品信息,也没有发现团队过往在这个领域有过产品经历。除此以外,Vader也没有发现团队在网络宣传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因此,Vader给了第三档的评级。 对于它给出的评级结果不评论,但它给出的分析逻辑很独到、很精彩。 我不知道这个评级到底是AI Agent自己还是其背后团队分析得出的。如果要真是AI Agent自己分析得出的,那AI现在的分析能力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大部分普通大众。不过,即便是其背后团队分析得出的,那也看得出这个团队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功夫--------完全担当得起评级的工作,给投资者提供一些独特的视野。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