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文章末尾的留言中,有这样一则留言: “我所担忧的是大饼现在在高位震荡,而以太坊等其它资产还在底部,四年周期好像和以太坊等资产无关,但以太坊等资产又随着大饼稍微回调而暴跌,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创新,但大饼按四年周期看今年是牛市,到明年大饼熊了,其它资产指不定又要跌到谷底。再加上如果美股真的崩盘,那除大饼之外的资产就惨不忍睹,不敢想......” 这位读者想到了三种最糟糕情况的叠加: 如果比特币明年由牛转熊,这会拖累连牛市都还没有进入的加密生态(当然也包括以太坊)。 如果美股真的崩盘,连同比特币在内的所有加密资产可能会无一幸免,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以太坊等加密资产本身就还在低位,如果再叠加上面那两种不利因素,情况会更加惨不忍睹。 我觉得这三种情况的确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能想到这三种情况的叠加说明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理性了,不会像很多人那样动不动就高喊“年底XX万”这么亢奋。 在比较理性的情况下,其实接下来的处理并不难,还是我在前面文章里分享过的: 在动手前,我们就把各种最糟糕的情况都尽量想清楚,然后规划好当这些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时,我们自己用什么办法去应对。 我自己是这么准备的: 首先,这一轮行情的走势很不好把握,这也就意味着以前用的那种当比特币、以太坊估值太高就卖出的办法可能不好用。 比如说比特币涨到12万美元,卖不卖?我不会卖,因为这个价格就是个鸡肋,说高也不算高,但万一卖飞想再买回来就很难。同理,以太坊5000、6000美元卖不卖?我也不会卖,这也是个鸡肋。 除非比特币、以太坊涨到一个十分离谱的价格,否则这一轮我很可能就拿着它们不卖了。但想它们涨到一个十分离谱的价格,这种事我们开心一下就好,别太当真了。 既然这一轮大概率我会拿着它们不卖,也就意味着万一上面那三种情况叠加的极端情形发生,我很可能就会一直拿着它们,直到下一个牛市到来。 而拿着它们直到下一个牛市到来的这段时间可不是好过的。这期间不会有灿烂的风景,不会有欣欣向荣的景象,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孤独的苦熬。 既然接下来会有这么难熬的一段时间,那投资者就特别要想清楚自己手里拿的这些品种尤其是仓位很大的品种(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有未来? 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熬过苦难,再见光明的根本和关键。 如果这一点在灵魂深处想不清楚、内心深处犹犹豫豫,那绝对是不可能熬过接下来那段时光的。 什么叫“在灵魂深处想不清楚、内心深处犹犹豫豫”呢? 比如听风就是雨,然后怀疑,XXX是不是不行了? 比如机构减持了,然后怀疑,XXX是不是不行了? 比如全网都在XXX,然后怀疑,XXX是不是不行了? ......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如果上面任何一个例子都让持有者怀疑,那说明持有者买入手里这些资产时不是因为他自己看好,更不是因为他看懂了,而是因为他想投机,然后在四处打听的过程中听说这里有一艘明天就能抵达“金山”的船,然后奋不顾身地就上了船。至于这艘船到底是送他去新大陆挖金子还是去旧金山当苦力,他根本就搞不清楚。 不过,我认为这个时候因为怀疑而卖掉了手中的品种和持仓也不是坏事。踏实地拿着自己安心的品种或者干脆拿着现金,让自己过上平常心的生活这本身就很好。 最怕的就是卖掉后又因为各种听风就是雨的原因又买回来,这样来回折腾只会更糟糕。 如果投资者已经完全屏蔽上面那些怀疑和犹豫,相信自己手中持有的这些重仓品种是有价值有未来的,那剩下要做的事就简单了: 再看一看这些仓位所占用的资金是不是未来几年都不用的? 如果有些钱要用,那就卖掉部分仓位先保证好生活。 如果用的都是闲钱,于自己接下来几年的生活都毫无影响,那就彻底把这笔投资放到一边,不去管它们,坚持熬下去。 没有哪笔财富的得来是轻而易举的。 除非祖坟上冒青烟,否则普通人要获得常人获得不了的财富,必须要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品质。 这些品质怎么来的? 就是在这种种煎熬中磨练出来的。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周四文章末尾的留言中,有读者提到:上一轮行情是双头顶。 上一轮行情的确走出了两个顶。 但它之所以能走出这样的行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第一个顶之后,紧接着以太坊又出现了以NFT为首的新一轮创新。 并且NFT的创新比DeFi更独特------它出圈了。它影响到了传统生态中各阶层的名人:包括体育明星、脱口秀明星、娱乐明星等,还影响到了传统的艺术机构-------包括美国、德国等国在内的一些当代艺术博物馆都把以太坊中一些经典的NFT(比如加密朋克)作为艺术品收入了其当代艺术作品集;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了好几批以太坊生态中的顶级NFT。 这个影响力在加密生态的所有创新中非常罕有。 正是在这个创新的带领下,整个加密行情才能走出第二个顶,并且第二个顶还超过了第一个顶。 这就是创新的重要性,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加密生态的内因要远远比外因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在上期的文章和节目中才讲: “如果加密生态本身在下半年没有出现颠覆性、持续性的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那很可能比特币在下半年的走势还是会受到美股的强烈影响” “如果下半年加密生态自身能出现奇迹,产生颠覆式的创新和应用,那比特币的上涨又是另一种逻辑了” 比特币是如此,以太坊更是如此。 这一轮以太坊从将近4000美元的位置跌到低至1500美元,然后又反弹到现在2500美元。看上去似乎又让市场热络起来,但这个热络在我看来意义也很有限。一方面这个涨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比特币带动起来的,另一方面这多少有一点超跌补涨的意味。 以太坊如果要在下半年的行情中走出稳定、坚实的行情同样需要强有力的创新。 虽然AI + Crypto这个子生态又开始恢复了一定的元气,但它的影响力至少到现在为止还不足以扩散到整个加密生态,还不足以成为推动以太坊行情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如果加密生态在下半年依旧没有强有力的创新,还只是像现在这样,恐怕突破上一轮的新高都难。即使能突破上一轮的新高,那个价位也是不牢固的,随时可能崩塌。 有读者在周六的线上交流中问:如果以太坊在下半年涨到一万美元一枚,我会不会卖? 首先,我觉得如果整个加密生态在下半年的发展还是像现在这样不温不火,以太坊能涨到一万美元的可能性很小;但假如真的意外涨到了一万美元,那我很可能会卖掉相当一部分,因为那个价位明显高估了。 除非生态出现了创新奇迹,那一万美元或许并不算高,还值得继续保留。 所以卖不卖还要看当时生态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纯以绝对的价位为标准。 关于以太坊生态发展的可能性,最近似乎越来越多传统机构开始围绕以太坊构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国内互联网巨头在这方面布局很值得注意。 比如蚂蚁集团最近公布一则消息,将要构建基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相关高层在一则访谈中谈到了这方面布局的细节,大意是: 蚂蚁在国内构建联盟链,完全按国内法律的形式处理国内业务。 在海外(香港)则构建一条无需许可的以太坊二层扩展作为“公链”。这条二层扩展不会发币。但因为它是无需许可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部署应用。不过蚂蚁自己在上面发行的项目还是会用许可的方式进行运作。 此外,蚂蚁会用一个跨链桥沟通国内的联盟链和海外的二层扩展。 我估计这恐怕会是未来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或者公司进入加密生态的典型方式。 这些机构进入以太坊生态会利好以太坊,但它们发的项目绝大多数和我们散户没有什么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是纯加密生态团队构建的二层扩展才是散户的福地。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昨天文章和节目的留言中有不少读者和听众都对我写的过往行情中比特币从峰值跌落20%就进入熊市的说法表示了质疑。 在写那段文字的时候,我印象中以前曾经整理过这方面的历史数据,留了一个20%的印象,于是就这么写了。 后来再想了想,这个20%是股市中用来衡量熊市标准的指数跌幅。 那比特币有没有类似的跌幅标准呢? 我查了Coingecko(https://www.coingecko.com/)上的数据,它只有自2013年4月以来的数据。因此我对起始于这一日的数据进行了归纳: 把历次比特币在超过前一次牛市峰值后(等同进入新一轮牛市)在达到新一轮牛市的峰值前所有超过新高之后最大跌幅超过20%的下跌全部捋了一遍。 在这里,之所以选择把20%作为跌幅是因为我把20%视为较大的波动,这种波动可能改变趋势,而小于20%的跌幅只视为正常的波动。 在捋coingecko上的这段历史数据时,为了统计方便,我用的是每日的价格走势。 在2013年开始的数据中,第一次牛市峰值为2013年11月29日,比特币达到牛市峰值1101美元。 我就以此为起点。 在2017年2月21日,比特币超过了1101美元进入新一轮牛市。 在2017年3月3日 ~ 2017年3月24日,比特币从1289美元下跌至最低940美元,跌幅达27%。 在2017年6月11日 ~ 2017年7月16日,比特币从3013美元下跌至最低1927美元,跌幅达36%。 在2017年9月1日 ~ 2017年9月14日,比特币从4863美元下跌至最低3100美元,跌幅达36%。 在2017年11月8日 ~ 2017年11月12日,比特币从7461美元下跌至最低5866美元,跌幅达21%。 2017年12月16日,比特币达到那一轮牛市的峰值19665美元。 2020年12月17日,比特币超过19665美元进入新一轮牛市。 在2021年1月9日 ~ 2021年1月28日,比特币从40815美元下跌至最低30445美元,跌幅达25%。 在2021年2月22日 ~ 2021年3月1日,比特币从57669美元下跌至最低44970美元,跌幅达22%。 在2021年4月14日 ~ 2021年7月21日,比特币从64576美元下跌至最低29971美元,跌幅达53%。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4日 ~ 7月21日期间发生了著名的519暴跌。如果不算519暴跌,比特币在4月14日 ~ 4月26日从64576美元下跌至48981美元,跌幅只有24%。 2021年11月9日,比特币达到那一轮牛市的峰值67617美元。 从这两轮的数据看: 在2017年那一轮牛市中: - 比特币进入牛市后,每次创新高后发生超过20%的跌幅共有4次。在每次这样大跌中,时间跨度3次都在一个月内,只有1次刚刚超过了1个月。 - 从比特币进入牛市(在2017年2月突破前高)算起到牛市峰值,时间跨度为10个月。 - 第一次这样的跌幅最低点在2017年3月,从那个低点算起达到那一轮牛市峰值的时间为当年的12月16日,两者间隔时间为9个月。 在2021年那一轮牛市中: - 比特币进入牛市后,每次创新高后发生超过20%的跌幅(包括519)共有3次。如果除去519暴跌,每次的时间跨度都在1个月以内,519暴跌持续时间超过了1个月。 - 从比特币进入牛市(在2020年12月突破前高)算起到牛市峰值,时间跨度为11个月。 - 第一次这样的跌幅最低点在2021年1月,从那个最低点算起达到那一轮牛市峰值的时间为当年的11月9日,两者间隔时间为10个月。 综合这两次牛市的特点: - 第二次进入牛市之后,发生这样跌幅的次数在变少。 - 在跌幅的大小方面,如果把第二次519暴跌排除,那第二次牛市中这样的跌幅幅度也比第一次要小。 - 两次牛市中绝大多数大跌的持续时间都不超过1个月。 - 两次牛市从进入牛市算起到达到牛市峰值,时间跨度为1年。 - 两次牛市从第一次跌幅的最低点算起到牛市峰值,时间跨度也为1年。 再看看这一轮行情的状况: 比特币在2024年3月9日超过了67617美元进入它自己的牛市。 在2024年3月14日 ~ 2024年9月7日,比特币从73097美元下跌至最低53923美元,跌幅达26%。 在2024年12月17日 ~ 2025年4月9日,比特币从106074美元下跌至最低76329美元,跌幅达28%。 尽管这两次的跌幅都不大,但时间跨度显著拉长,都横跨将近半年。从跨度看,这次已经明显和过往两次牛市中的跌幅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那这次比特币的走势和美股关联程度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标普500指数的走势。 标普500指数在2024年3月14日~9月7日是上涨的;在2024年12月17日~2025年4月9日大概从6050跌至5456,跌幅达10%。 这个走势和比特币也不太像。 如果从这一轮比特币进入牛市(2024年3月)算起,理论上牛市要终结在2025年3月。显然这个规律这次也不适用。 不过,如果按第一次出现上面的跌幅后,从第一次跌幅的最低点算起,理论上牛市会在2025年9月终结。 实际情况会不会这样就让时间见证吧。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上周六的线上交流中,又有不少读者照例问了我对接下来行情的看法。 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我分享过一个新的观点: 我认为接下来(至少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比特币和加密生态的行情要分开看,因为驱动两者走势的因素已经不同了。而这种不同很可能导致两者的走势出现比较明显的区别。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和这期节目先分享一下我对比特币下半年走势的看法。 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我认为比特币是加密生态一个最大的收藏品。这种收藏品本来最应该得益于加密生态的繁荣而导致的价值外溢---这是最健康,最能持续的驱动因素。 然而在本轮走势中,由于加密生态几乎没有出现让人耳目一新、持续性的创新和应用,所以比特币的本轮上涨基本上不是从加密生态获得的价值外溢,而是得益于传统金融资本(尤其是以华尔街为首的金融资本)的看多情绪。 这种看多情绪又明显和风险类资产(最典型的就是美股)有着明显的正向关联。 这种正向关联在短期(至少在下半年)内我看不出会有有明显的改变。 因此,如果加密生态本身在下半年没有出现颠覆性、持续性的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那很可能比特币在下半年的走势还是会受到美股的强烈影响。 而要判断美股在下半年的走势就比较复杂了。 一方面当下的美股肯定不算便宜。这个市场从2008年金融危机算起到现在几乎已经连续上涨17年了。这么长、这么强的牛市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这样的市场能永远涨下去吗? 不可能。 我始终相信一个常识,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另一个和美股并驾齐驱,但比美股牛市还要长、还要强的神话“只涨不跌”的中国房市已经先行塌方了,塌方后的情形惨不忍睹。 常识没有例外。 但另一方面,说它有很大的泡沫也未必,因为驱动美股强力增长的七巨头现在都有明显的业绩支撑,所以它们的基本面依旧扎实。 所以这个市场很诡异。但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这个市场危险---它随时都有下跌的可能,但判断不了它什么时候会下跌。 但如果美股一旦进入熊市,比特币也很可能出现较大的跌幅。 另外,比特币在这一轮行情中的走势和以往有个很大的不同: 在以往的走势中,一旦比特币从高点跌幅超过20%就直接进入熊市了,然后在底部徘徊若干年直到下一个牛市才再启行情。 然而这一次,比特币在超过10万美元创新高后,尽管后续下跌并且跌幅超过了20%跌至8万美元以下,但竟然又奇迹般的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再次反弹接近前高。这样强力的涨幅是在加密生态没有任何内驱力,单纯靠美股情绪连带形成的。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好迹象,但在我看来这是在消耗比特币的看多情绪。 这种看多情绪本身就不容易持续和长久,再加上这样的消耗,未来还有多少能够支撑它的继续上涨呢? 因此,即使下半年美股继续上涨,我认为比特币的涨幅恐怕也会有限。很多人预言的什么今年年底前涨到几十万美元的说法我是实在不敢苟同。 所以我对比特币下半年的行情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即便再创新高,也不值得高兴,更不值得留恋。反而越高越要警惕随时可能到来的暴跌。 当然,如果下半年加密生态自身能出现奇迹,产生颠覆式的创新和应用,那比特币的上涨又是另一种逻辑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Virtual的Genesis Launches发射平台自推出以来,口碑一直不错,基本上成功发射的项目大多到目前为止都还比较靠谱,并且也都给参与者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近期这个发射平台更是出现了一个相当火爆的项目:BurnieAI。 这个项目火爆到什么地步呢? 发射的时候认购率达到了1696%,也就是超额认购16倍。在发射后,项目的开盘价最高涨了40倍。 项目的大概情况如下: 这是一个用AI来评测代码质量的项目。除了评测代码,项目还将娱乐、注意力等时下流行的方式引入了代码编写、评测和竞赛,通过各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助力工程师编写代码、提高质量。 项目团队的成员在业界是知名的从业者,在以太坊黑客松和Virtual黑客松中都有一定的名气和知名度。 在通政经济方面,项目承诺将40%的收入用于代币的回购和销毁。 此外,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其它项目比较罕见的特点:在上平台融资之前(据网上一些数据)已经有了将近5000左右的用户就在使用这个AI代理。 从项目的简介来看,我认为项目现在就已经有一定的用户数量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朱啸虎对AI投资的一些看法。 他提到现在投资AI项目看重项目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一定的真实用户,是不是有真实需求。 他在批评当下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时说:买一堆机器人回去不是为了让它们跳舞,那不是真实的需求;如果机器人能解决人类的一些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那才有真实的用户。 给我感觉,这种越来越务实的投资风格和评价项目的风格现在也在加速向AI + Crypto领域渗透。在未来的AI + Crypto生态,那种能够聚焦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哪怕是一个细分领域问题的项目或许都要远比那种只会空谈远大理想的项目要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着眼的细分领域“代码质量检测”似乎正好又和当下AI领域的热门“AI编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AI编程在业界颇受关注。 比如OpenAI日前就传出将斥资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OpenAI收购这家公司的目的不在其用户数量而更在意获取其收集的海量人机交互时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可以被用来训练OpenAI的模型。 或许正好踩中这个热点也是这个项目能够引发如此多用户抢夺份额的原因。 总体上这些项目给我的感觉是无论在投资风格上还是在投资领域方面都越来越在和传统AI领域的投资接轨和共振。 此外,这样的项目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大白马。按照过往的经历,白马项目在投资市场上融资往往只有天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较大的收益,而要有资格参与天使投资则需要极高的门槛并有着严格的限制。普通投资者是望尘莫及的。 Genesis Launches这个发射平台尽管也设有一定的门槛,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并非高不可攀,稍微努努力还是有机会参与。 这真是善莫大焉。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上周六的线上交流中,又有读者和听众问到了Virtual相关的问题。此外这段时间伴随着Virtual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Genesis Launches成功项目的持续火爆,Virtual又开始得到了很多参与者的关注。 在我们关注这个项目潜力的同时其实也很有必要注意项目的风险。 因此,在今天这篇文章和节目里我想更全面地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项目的看法,除了它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一下我对项目风险的看法。 关于它的潜力,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已经分享得比较多了,主要有: - 团队不错,项目在持续建设和推进,哪怕在熊市中都没有间断,这是非常难得的。 - 项目有一定的盈利,再加上项目方的愿景就是把项目代币打造成生态中使用的“货币”。这个方向在我看来是对的,也就是说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不错的。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当下的AI + Crypto项目中,不论是和同类竞品相比还是和其它AI项目相比,它的实力都是最强的,而且这个强势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在我目前所看的AI + Crypto项目中,我觉得它是最强的。 但与此同时,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也值得注意。 最大的风险在我看来就是这种从ICO入手,使用金融方式把AI和加密生态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不是AI + Crypto赛道长期、稳定、持续可行的方式? 要验证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看到更多、更强有力的AI代理在平台上被孵化出来。 什么是更强有力的AI代理? 最好就是能够出圈,不仅加密生态的用户使用,而且传统Web 2生态的用户也使用的AI代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起码也得是像Uniswap那样必须依托区块链技术才能出现,其它技术无法实现,并且解决了生态中某种刚需的AI代理。 目前Virtual平台上出现的一些知名AI代理包括AIXBT在我看来都不太算。 其实这种风险在加密生态过往的发展中就已经出现过,我相信读者中有很多都亲身经历过: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去中心化王牌项目Filecoin。 去中心化存储在我看来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乃至未来都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刚需,而且这个应用的实现理论上就应该依赖区块链这种技术。 所以当Filecoin出现时,它立刻就一炮而红。 当年Filecoin项目刚出炉时,它的条件比今天Virtual的条件还要好--------它一出道就对它的同类竞争者形成了降维打击。它在技术、团队、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可以说是白马中的白马。 但结果呢? 上线以后,虽然热闹了一阵子,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一些用户,但随着时间的考验人们发现在综合考虑效率、费用、可靠性、便利性等各方面之后,Filecoin比起它最大的竞争者(Web 2生态中的各类云服务)优势并不明显,因此项目逐渐冷却了下去,后续也并没有看到设想中的大量用户从传统的中心化云服务转向Filecoin。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Filecoin之后,另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去中心化存储项目Arweave反而后来居上,在热度、需求等方面反而超过了Filecoin。 当人们对比Arweave和Filecoin之后发现,Arweave所着眼的永久存储甚至比Filecoin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满足了某些特定领域的刚需。 Filecoin于是慢慢地就成了今天这样不温不火。 除了用Filecoin这个具体实例来对比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反向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风险: 如果ICO这种金融方式是AI + Crypto一种比较合适的结合方式,为什么这种方式目前只在启动AI代理方面看到了成效,而在AI项目融资的其它细分领域却鲜有成功的案例?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曾经介绍过我去年早些时候看到过的另一个案例:用ICO的方式启动AI小模型的构建。 这个方式是我更早就关注过的,但可惜它不怎么成功,一直没有见到更多成功的案例。 现在人尽皆知的DeepSeek实际上进行的就是构建模型的工作。他们是对开源大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模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团队实力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他们早年在量化交易中挣到了不少钱,因此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供自己开发这个模型。 由此可见在语言模型的开发中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既然如此,ICO的方式为什么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人实践了,但一直不见成效? 对这些疑问我目前也没有答案,但我觉得它值得进一步求证和谨慎观察。 如果这个风险真的存在,那Virtual的未来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了。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周六的线上交流中,有网友留言问在AI领域可以看些什么书、订什么杂志、用什么方式学习? 我觉得对AI的学习要根据我们的目的来定。 对于我而言,学习AI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不是为了未来在这个领域谋生,而是单纯为了让自己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以便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机会。 奔着这个目的去学习,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理解AI的逻辑以便能对未来AI领域新出现的事物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要理解AI的逻辑我觉得可以从一些介绍AI基本原理的书入手。 在这方面网上有一本奥特曼都推荐过的书《这就是ChatGPT》(斯蒂芬 沃尔弗拉姆 著)。 这本书从最简单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数学原理和工作方式。只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能够读这本书。 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实在觉得吃力,甚至只需要读前几章,后面的章节不用看也能大概理解大语言模型的原理。 了解这些原理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为什么需要GPU、数据和算法,并且能够知道GPU、数据和算法到底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在哪方面起作用。 如果再进一步细想,我们就能知道为了提高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效率英伟达对GPU进行了什么样的优化,为什么英伟达为了那些优化在历史上收购过一些小公司,那些被收购的小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 也正是顺着这个逻辑想下去,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去中心化算力都是“伪项目”---不是说去中心化算力这个方向不对,而是说在英伟达框架下很难设计出理想的去中心化算力系统。 要真正实现这种系统,我认为必须重构GPU的设计。如果一定要用英伟达的这种框架构建这样的去中心化算力系统,那构建出来的系统顶多只能算是实验品或者展示品,很难真正成为中心化算力系统的强力竞争者。 当我们对AI有了基本原理方面的认识之后,就不需要在数学上继续深究了,接下来我会重点关注AI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这方面我看了万维钢著的《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这本书好在想象力非常丰富并且又有基本的逻辑支撑,能够让我们理性的推测和想象未来AI遍布的世界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除了这两本书以外,我就没有再专门看过什么书了,剩下的基本全部都是在网上(比如微信公众号、推特)看各种文章,然后关注各种新的动态。然后再根据这些文章和动态里面提供的新信息丰富和扩展我们对AI的理解。 比如我们知道现在的ChatGPT是大语言模型,它主要训练AI对语言的理解。但人类的智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AI领域的很多文章都会介绍其它类别AI的发展,比如行为模型、空间模型等。 这些知识能丰富我们对AI的横向理解,让我们知道AI的发展原来还横跨这么多领域。而这些横跨的诸多领域现在有些还在研究阶段,有些已经出现了可喜的苗头,接下来的几年很可能它们也会孕育出自己的“ChatGPT”。而当这些新的“ChatGPT”出现时,它们又需要多少云、多少算力、多少GPU? 这些都能极大丰富我们对AI领域投资的理解和想象。 另外,我建议大家还可以多读一读一些知名风投对AI领域发展的总结和分享。 比如最近我读了红杉资本对AI领域发展的一些见解,其中就提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体经济”,也就是AI代理之间交互可能形成的经济体。 在谈到这个经济体时,红杉资本强调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是永久身份;第二是无缝通信;第三是安全。 看完这三个要素,我马上就想到了区块链。这三个要素不正是区块链技术的杀手锏吗? 加密钱包就是AI的永久身份、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交互就是不受干扰的无缝通信、去中心化抗审查的特点保证了AI智能体的安全。 上面这些就是我自己学习和了解AI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当下的前沿科技领域,除了加密生态,另外一个我非常关注的就是AI了。 虽然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连续一段时间分享过对AI的看法,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对AI的潜力估计不足,对AI的想象力不够大。 我甚至认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各个领域的投资者对AI的估计都非常不足。 最近我经常在视频号中看到林园对未来投资的判断。他特别强调看好我国未来医药领域的发展,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这部分的刚需必然越来越大,并认为中国一定会出现市值超过万亿人民币的医药公司,像这样有巨大潜力的需求在其它领域几乎看不到。 除了林园以外,我平时也经常看各类投资文章。这些文章每每谈到中国都特别强调如何在消费降级、人口锐减的情况下找到能够不受或者尽量少受人口负面影响的公司。 就连最近巴菲特老先生打算长持日本五大商社的事情也被各种文章拿出来反复分析和讨论。这些文章的焦点无一例外都是在找到五大商社如何能抗住日本老龄化以及少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面所有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只把人类当作是这个全球经济体中唯一的消费者。 所区别的地方仅仅在于不同的观点着眼于人类这个大群体中不同的子群体: 林园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其它观点则聚焦各个子群体共有的需求。 这些看法当然对,但我觉得他们的视野都不够开阔。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局限在人类这个群体,那找来找去只能是不停地钻牛角尖,一步步细分各种群体、一步步细分各种需求,最终的结果只能变成内卷和红海。 我认为全球经济体未来最宏大的蓝图和最无限的想象力肯定不是来自人类,而是来自人工智能驱动的各类新生物种,比如AI代理、AI智能体等。 ChatGPT的问世在我看来不仅打开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一个全新的消费群体:AI生物。 AI代理、AI机器人等都属于这类AI生物。它包括我们现在想象得到的事物,更包括我们现在想象不到但未来一定会出现的物种。 AI驱动的新物种出现之后,未来全球的经济体中将会有多少需求是针对它的?这个空间简直大得无法想象。 这个未来看上去非常浩瀚,似乎找不到抓手,但有一个最简单、最根本、我们现在就能想象得到的事实就是: 未来这些“AI生物”的绝对数量一定是远远大于人类的。这种新物种在绝对数量上的优势将会对未来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出生率低、少子化、老龄化。它已经不是个别国家遇到的问题了,而是在全球很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都在发生的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 在我看来,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人力能够逆转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我们能够凭此就说全球经济的未来没有希望、投资的未来看不到曙光吗? 如果我们看一看即将爆发的“AI生物”,马上就会看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与人类面临的人口锐减恰恰相反:“AI生物”的诞生和繁衍是无限的。它们的“出生率”会远远高于人类,但它们没有“老龄化”,甚至没有“死亡率”。 因此它们在未来所激发的需求将是无限的。 这种无限的需求在我看来才是驱动未来全球经济真正的、最伟大的力量。 我们在加密生态现在都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苗头:AI代理开始有了自己的钱包、AI代理每天都在各种平台被批量创造。这还只是加密生态,如果我们再放眼Web 2生态,这个“用户群”的增长速度恐怕远远高于人类用户群的增长速度。 而这一切现在仅仅只是开始。 经常有科技界人士说未来一个人可能拥有多个AI代理,其实未来一个AI代理也可能有它自己的多个AI代理...... 这个空间几乎没有上限、没有天花板。 面对这个尚在萌芽阶段的新生物种,我们现在仅仅只知道它们需要GPU、算力、数据、云......。 而未来,当这些“AI生物”开始自主地在数字空间活动时,它们会有什么新的需求、新的品味、新的产品? 这一切尽管现在都还是巨大的未知,但稍微想一想就足够让人垂涎欲滴。 沿着这个方向拓展,人类的需求相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干嘛要死扣60亿人的市场而不把眼光放到无限的“AI生物”市场? 用这个逻辑再去投资市场审视各种投资,对于有可能是未来AI刚需的产品和投资品,我们几乎可以完全忽略眼下短期市场的各种波动。只要一个产品是AI的刚需,即便短期内它们的价格会大幅波动,长期来看这种波动也可以被完全忽略。 本周六(5月10日)晚上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跟在下面这个链接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19577184945004559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经常有读者和听众在留言区特别强调投资市场的优势是要“早”。 似乎现在参与太“晚”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早”些。 那什么是“早”,怎么才算“早”呢? 如果说“早”是想先于市场猜测下一步的趋势,找到下一个暴富机遇,以便能提前布局,那我是做不到的,而且我的经历中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这样“早”参与到的。 就以昨天文章和节目中我重仓参与过的三个例子来说, 比特币2009年上市,那时候我没有参与。 以太坊2015年上市,那时候我没有参与。 加密朋克2017年上市,当年年底还是2018年年初我还看过,但第一眼却是擦肩而过根本没有参与。 无聊猿公开发售时是0.08个以太坊,我也同样看过但同样是擦肩而过根本没有参与。 但所有这些错过的“早”根本就没有影响我后来参与,也没有影响我伴随它们成长,从它们的成长中获利。 投资不是看过往。如果看过往你永远都会发现有人比你“早”,永远都会发现自己“晚”了。 你2011年参与比特币,结果发现有人2009年就参与了;你2013年参与比特币,结果发现有人2011年就参与了;你2015年参与比特币,结果发现有人2013年就参与了...... 如果因为你发现自己“晚”了就认为错失了机遇,那你就会从2011年一直晚到2031年都不参与。 即便你真的有运气2009年就参与比特币,你真的能把握住机会吗? 否则怎么会有人2010年用1万枚比特币去换比萨饼? 早早就参与比特币的知名中国玩家,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搜,有几个还在市场?有几个还拿着比特币?有几个真正从比特币上面获利了? 他们该参与得早吧?他们的机会该好吧? 为什么他们那么早参与、抓到了那么好的机会,很多人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根本原因与“早晚”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把握住机会。 没有能力把握机会无论什么时候参与都毫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抱怨自己没有好运气“早”发现项目还不如多从自身找原因,多学习、多提升。 对此,段永平有个说法很深刻。他评价自己买网易时是这么说的(大意是): 如果说在1美元的时候买网易是运气,但能拿住网易让它涨100倍,这就绝对不是运气了。 这段话说得“很不谦虚”,但说得非常深刻。 网易在跌到1美元的时候,基本全中国科技圈的人都知道:一个好不容易上了美国纳斯达克的公司要被下市了,这可真丢人啊。 这个机会该早吧? 可当时又有几个人敢买? 就算买到以后,又有几个人能拿住一直涨到100倍再出手? 如果一个投资者真的能看懂网易,在这个过程中,不用在1美元买入,在5美元买入、10美元买入、50美元买入统统都能获利。这里面有无数当时看上去“晚”但事后看上去依旧很早的机会。 历史只是参考,投资的最终落脚点和判断方向一定是未来。如果永远看历史,那现在的任何东西都是“晚”;如果看未来,那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机会现在参与就是早。 所以如果一定要在投资中定义什么是“早”,那就是和未来比。 比如在当时当下,投资者对一个项目十年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研究。如果投资者能够判断一个项目十年后的价格一定比今天高很多,那今天参与就是早。 本周六(5月10日)晚上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跟在下面这个链接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19577184945004559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段永平的问答录里有一段话很深刻地描述了投资者对一个项目在理解程度上的区别: 只敢投入5%和敢于押上身家,这两者之间的功力相差了20年。 这句话稍微有点夸张,我觉得把它改一下或许更容易被理解: 只敢轻仓买入和敢于重仓买入,这两者之间对项目的理解相差巨大,后者才能看出一个投资者对项目真正的理解和信心。 当然,这里所说的绝不是指那种赌场上输红了眼,指望一把定输赢押上身家的赌徒,而是指正常情况下,理性参与一个项目时的状况。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想起参与NFT的那段经历。两个我参与过的项目就形成了这样的鲜明对比:一个是加密朋克,另一个是无聊猿。 对这段经历,我曾经在过往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 我第一次买入加密朋克时,整个NFT市场还没有普涨,印象中无聊猿也才刚刚发售。在那个环境下,朋克的价格已经是15个以太坊了。 这个价格今天看起来一点都不贵,但在当时却是一点都不便宜的。 但在那种情况下,可能由于我平时在收藏方面的兴趣爱好让我在潜意识中觉察到了朋克的价值,便毫不犹豫地买入了。 买入后,我还积极向周围的小伙伴推荐,建议他们也买入。 那是我迄今为止极少数(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唯一一次)主动向周围的朋友推荐买入的一个项目。连比特币和以太坊我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向朋友推荐过,都只是在很熟的朋友主动问我时,我才会建议他们在什么价位可以买入。 因此,那时的我对加密朋克的理解和信心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高于比特币和以太坊。 而与之相反的是无聊猿。 当时我买入的时候大概在1个以太坊左右,价格比无聊猿便宜很多,但我根本没有买入无聊猿时的信心,更没有向任何朋友主动推荐,纯粹是半信半疑、玩玩看的心态买的。当然也不可能重仓。 或许这就是对项目理解和信心的不同导致的只敢轻仓买入和重仓买入的区别。 后来,当整个NFT生态开始崩塌,无聊猿专攻游戏的这条路始终走不通又没有找到其它发展路径后,我打算控制风险只保留变异猿,而把无聊猿全部出掉。这个时候我立刻想到的不是把无聊猿换成稳定币,而是把无聊猿全部换成加密朋克。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潜意识里还是对朋克的信心远大于无聊猿---尽管当时无聊猿的绝对价格依然高出朋克很多(一个无聊猿大概能换不到两个朋克)。 在那之后,我几乎没有再关注过朋克,也极少看它的地板价,但我从来不会担心它归零、更不担心它以后涨不起来。 再次听到大范围议论朋克是比特币生态崛起后,一堆新生的比特币NFT项目来势汹汹,价格一日一涨,口口声声要超过朋克。 但现在加密朋克的价格是42个ETH(7.7万美元)。 而那些新兴比特币NFT的价格: 排行第一的Taproot Wizards只有0.15个BTC(1.7万美元)。 曾经喧嚣尘上的量子猫、节点猴连0.05个BTC(4000美元)都不到,价格还赶不上朋克的零头。 无聊猿虽然依旧霸榜以太坊NFT,但也只有14个ETH(2.5万美元)。曾经一个无聊猿超过朋克,但现在只有朋克的三分之一。 回想起这些,从投资而非玩票的心态来看,真正我上了重仓并且能够无视市场波动、安心拿的项目好像只有三个,就是比特币、以太坊和加密朋克。 本周六(5月10日)晚上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跟在下面这个链接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19577184945004559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留言区,经常有读者和听众问在AI + Crypto赛道除了Virtual我还看好哪些项目。 我一直都没有回复。刚开始是考虑到其它项目的风险,而现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我越来越觉得即便单纯从Virtual这个项目的风险考虑我也认为当下这个赛道中没有什么项目值得分享。 因为其它项目的风险都比Virtual大,但它们的价值和潜力我却看不出比Virtual大。 我现在已经把绝大多数AI代理项目全部换成了Virtual,包括Solana上曾经非常热门的GOAT、ai16z、SWARMS等。 自从今年AI + Crypto赛道整个进入熊市以来,Virtual这个项目一直在坚持建设,在熊市中也没有停下脚步。 其最近推出的Genesis Launches就是继ACP协议之后又一个新的创意。 Genesis Launches本质上就是个1CO发射平台,算不上原创性的创新,但它和2017年以太坊兴起的1CO相比,在两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一是用积分制度设置了参与门槛。 在传统的1CO中,任何人都可以参入项目融资,没有任何门槛。在那种规则下,大户可以单纯凭资金实力这一个要素垄断项目融资的参与。 Virtual则对这个规则添加了门槛设置,采用积分制度。而积分的获得则和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那就是看重参与者对代币的持有时间。 项目规定了一些代币的持有时间越长获得的积分越多。这些可持有的代币不仅包括早已上线、经过一定市场考验的项目,还包括在Genesis Launches上成功上线的新项目代币。 这个做法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大户的优势,另一方面鼓励用户对拿到手的代币尽量持有,防止投机者毫无顾忌的砸盘。 二是对项目进行了一定的监管。 对项目(尤其是可疑项目)进行监管一直是过往的任何1CO模式中非常缺乏的。Virtual在这个活动中补上了这个缺陷,对不幸参与了一些跑路项目遭受损失的参与者进行了一定的补偿。 虽然这个做法还在尝试阶段,而且在我看来也仅仅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很难对项目长期进行系统性地监管。但项目方勇于迈出这一步也是很大胆的尝试,值得关注。 就这段时间平台所发射的项目来看,有两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 过往那种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单纯靠情绪价值吸引用户的项目几乎全都折戟沉沙。 - 上线希望融资的项目很多,但融资失败的项目占了多数。 这两点说明参与者终于开始回归正常、开始回归对项目价值的考察和评判。市场也开始回归融资的常态,开始渐渐走向理性。 不过就算融资成功的项目,在我看来短期也看不出有哪个项目特别有潜力,它们所呈现的介绍和描述的愿景基本还是曾经讲过的那些故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它们未来的发展、判断它们未来的价值。 Virtual这个活动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把市场一步步往理性的方向引导。尽管短时间内还看不出爆发的可能,但它所表现出来迹象已经明显与pump.fun有巨大的区别。 用段永平的话来说,Virtual现在的做法就是在“做正确的事”。 它未来更大的挑战则是“把事情做对”---这就要看项目方接下来如何一步步继续前进和创新了。 本周六(5月10日)晚上七点半我们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跟在下面这个链接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19577184945004559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我分享了用未来自由现金流评估加密项目的尝试后,很多读者和听众都留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用这个方法来评价加密生态的项目,几乎没几个项目有价值。 大体上,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但是,我还是想特别指出:加密生态确实还是有一些相当不错的、目前已经产生了自由现金流、未来我也相信还将产生自由现金流的项目。 Uniswap、AAVE、MakerDAO、Compound等就是在我看来还不错的项目。 尽管它们在营收方面还是不能和传统的好企业相比,但它们很早就开始了盈利并产生了净利润。在刚刚兴起的加密生态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我看来也算是少有的价值项目。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说生态中只有这些项目,而是在我所关注的项目中,我比较认可这些。 比如Uniswap所在的DEX这个赛道,我相信越到未来它越会是加密生态的刚需,而这个赛道也足够大,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竞争者,所以我相信Uniswap的未来还是能有不错的自由现金流。 具体到Uniswap这个项目,我反倒觉得影响它未来自由现金流最大的因素是它是否有足够深的护城河。 关于这一点,我也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也分享过我的观点:我认为Uniswap尽管现在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个优势能保持多久很难说。比如在BASE生态,它的优势是不如Aerodrome的,它的护城河未必那么深。 不仅Uniswap,AAVE、MakerDAO、Compound等我认为都有类似的问题,因为这些项目现在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某些代币上有足够深的流动性。但未来,对于其它生态(比如以太坊二层扩展)上出现的新代币,它们能否还能快速建立这样深的流动性,我是存疑的。 除了护城河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个更普遍、更深层次的问题。它困扰着整个加密生态,就是它们的代币属性一直定义不清。 我依旧拿Uniswap为例。 我曾经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如果Uniswap现在发行的UNI不单单是治理代币,而是像股票那样有明确权益属性的代币,我很可能会买入一些。我甚至还想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大户们一起把流通的UNI代币中的51%全买下来。 这样我就强行要求Uniswap把这些年收到的将近50亿美元的净利润中拿出来一部分进行分红,拿到真金白银的收益。 可惜上面这个想法在当下的场景中纯粹是空想。 我就算全买了这些代币,用治理投票的方法强行要求项目方分红,他们不履行我也拿他们没办法。 理想中最好的实现方式就是这种权益被写到智能合约中,与项目代币在代码上就进行强绑定。这样只要合约执行,权益就会生效,根本不会被人为因素所干扰,人为因素也干扰不了。这样就在权益交换领域实现了“代码即法律”。 回到现实,当下的加密生态中能进行这个操作的项目只有COINBASE。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收购COINBASE的股票取得上面的权益。但COINBASE股票买卖的操作太复杂,要经过太多中心化机构的管控和监督,运作起来效率太低了。此外,在我看来COINBASE现在的价格还是大大高于了其内在价值。所以我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买它的股票。 当什么时候加密生态中出现了真正有权益属性的代币,类似Uniswap这样已经实现了价值的项目在我看来其代币才会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 届时,如果这些代币还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进行无障碍、无需许可的交易,那时候的游戏就会非常精彩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