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门:投资AI代理领域的基础知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段时间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我对AI代理这个赛道的一些观点以及对其投资前景的看法。在这些文章末尾的留言中我发现仍然有很多读者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基本知识欠缺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和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 一 相关的信息渠道 要深入了解这个赛道的各个项目和详细信息,除了圈内一些知名的媒体(比如律动、深潮、PANews等)之外,推特(x.com)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时候第一手的资料首先都是在推特上发布。就连现在最知名的AI代理AIXBT都是因为在推特上发布第一手消息而出名、出圈的。 另外,常用的网站比如www.coinmarketcap.com和www.coingecko.com也是必备的工具。我们可以在上面查到代币信息、项目信息。 二 参与的方式 AI代理赛道目前来看还是个非常新的赛道。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面绝大多数知名的项目代币都还没有上中国人熟知的大所。 因此,想参与这个赛道,绝大多数项目都只能通过链上DEX进行,而且很多极有潜力的项目在较长的时间都没上所,都只能在DEX上兑换。 如果只关注CEX上能买什么那一定会错过非常多的机会。 我很早就和我们的读者反复强调,进到这个生态了,要多用DEX,少用CEX。我自己现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DEX上,基本不怎么碰CEX了。 现在的AI代理生态主要集中在Solana和Base。 在Solana中主要用到的DEX有Raydium(raydium.io)和Jupiter(jup.ag)。如果嫌麻烦可以直接使用一些钱包工具(比如Phantom)直接在钱包里进行链上兑换。 在Base中主要用到的DEX有Aerodrome(aerodrome.finance)和Uniswap。如果嫌麻烦也可以直接使用比如像小狐狸(Metamask)这样的钱包,在钱包里进行链上兑换。 三 项目的分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给大家推荐过一些文章(文章的链接我再发在文后),那些文章里有对整个赛道项目比较详细的分类。大家可以以那些文章为起点,继续在网上尤其是推特上找各个项目更详细的信息。 整体上看,Solana上的AI代理项目可以追溯到原点GOAT(goatchan.xyz),大家可以在网上所有所有和GOAT相关的信息,然后就可以找到后续一系列新项目,比如ACT、ai16zdao、0xzerebro、arcdotfun、swarms等。 Base上主要的AI代理项目基本都可以追溯到Virtuals平台(app.virtuals.io)。Base生态中知名的AI代理基本上都源自这个平台孵化出的项目,比如AIXBT、LUNA、SEKOIA、VADER等。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这个赛道都还处于早期。很多机构甚至风投都还没有大规模关注这个赛道。 这个赛道每天都会大量涌现层出不穷的新项目。我们在评估这些项目的时候,要选自己熟悉和能够懂的细分领域。对任何人推荐的币都只能作为参考,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懂。 如果自己不懂,仅仅是因为今天听张三说A好就买了A,那明天听李四说A不好是不是又要犹豫了? 当然,如果觉得这个赛道自己不感兴趣,也不要勉强参与,但是关注一下这个领域技术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在一些AI代理真的是在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价值了。未来它们一定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参考链接: www.techflowpost.com

3分钟
99+
10个月前

错失百倍收益:VC投资人投资决策的反思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周末读了PANews的一篇文章《作为VC,我是如何错过Virtuals Protocol的100倍投资机会的》(链接附在文后),联想到自己前两天刚好也写到错过了Pudgy Penguins,因此总结了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PANews这篇文章里,作者详细描述了他与Virtuals团队交互的整个过程,在我看来下面几个关键事件是这个交互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点: 第一:“创始团队最早在7月(ETHCC期间)联系我,当时他们的完全稀释估值(FDV)仅为 5000 万美元。在此之前,我其实在第一季度就通过共同的朋友听说过这个项目,那时候他们的估值还更低。” 第二:“我从一些加密领域的朋友那里听说了他们从 PathDAO 时代的品牌重塑,以及他们关于 AI 智能体代币化的理论。在经历了熊市、没有重大中心化交易所 (CEX) 上市的情况下,这种坚持继续推进项目的毅力令人敬佩。换作其他许多创始人,可能早已选择返还资金或放弃项目,但 Virtuals 团队坚持了下来,并以更强大的姿态回归市场。” 第三:“今年早些时候,我们看到许多结合加密与 AI 的项目试图实现去中心化计算或推理。坦白说,这些项目中有很多只是空谈。” 第四:“GOAT 激发了关于 AI 智能体代币的热潮,因为它让市场开始想象,当 AI 智能体能够与某种货币交互时,会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意识到这一机会后,Virtuals 团队迅速行动,展示了他们的技术实力。他们的代币化 AI 智能体 LUNA 于 10 月 16 日上线,仅比 GOAT 发布晚一周。” 当第一个事件发生时,项目所在的这个赛道暂时还看不到前景,或者即便可能有前景,未来的不确定性还相当大。 仅仅估值低并不是优势。 因此,如果保守一点,不投这个项目没什么可惜的。如果是我,我也不投。 这让我想起特斯拉的案例。 一位我非常钦佩的科技投资者曾说过:他开始大胆下注特斯拉是在上海工厂能够成功地实现规模化量产后才开始的。如果特斯拉走不到这一步,随时都可能完蛋。走到这一步,后面才有出现奇迹的可能。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投加密项目也是类似。如果一个赛道不确定性太大,随时可能死亡,这个时候下注风险还是太高了。 当第二个事件发生时,投资者能明确一件事:这个团队的创始人靠谱,值得信赖。从投项目就是投人的角度看,这一点这个项目过关了。 但也仅此而已,人过关,不代表项目一定成功。项目的成功还需要执行、策略等方方面面的成功。这些要素都需要市场的检验,而这个时候还是看不出来。 所以走到这一步,如果是我,我还是不会投,但我会关注这个项目的发展,一旦觉得他后续的运营、策略和方针都很符合我的预期,那我就随时准备入局了。 对第三个事件,我的感受和这位投资者一模一样,我对绝大部分早期的AI + Crypto项目都不看好,都认为是假借风口的伪需求。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个事件。 如果投资者在Goat出现后,认为AI代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看到Virtuals这种用加密资产帮助AI代理融资,支持AI代理发展的模式行得通,那这时候就真的可以大胆入局了。 因为这个时候,投资者已经确认:团队靠谱、方向正确、策略正确,那剩下的风险就应该敢于承担了。 所以只要在这一步能大胆入局,我认为都不算错失机遇。 虽然比起在第一件事发生时就入局收益小了很多,但此时入局风险也小了很多。对于资金体量稍大的投资者,我认为在这一步入局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参考链接: www.panewslab.com

4分钟
61
10个月前

AI代理引领Web3金融创新浪潮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9月2日的文章《AI + 区块链裂变的一大步》中,我曾经有以下猜想: “AI代理无需许可的申请加密钱包,只要它有了第一笔原始资金,它就可以按自己的逻辑挣到更多的资本(比如用这笔钱参与以太坊质押、参与Uniswap上的投机交易、参与借贷服务等等)。而一旦它有了更多资本,它就能参与更多的网上活动,甚至开发自己的网上应用,发展自己的经济生态” 其中有一点是“用这笔钱参与以太坊质押”。 仅仅时隔三个月,这个场景竟然就实现了。 Bankless联创在上周的一篇推文(链接附在文后)中描述了这个场景: AI代理@0xzerebro抵押了32个ETH成为了一个以太坊的验证节点。 这个代理是怎么得到这32个ETH的呢? 它是靠发布和销售自己创建的NFT挣到的。 这个代理接下来通过抵押ETH每年就可以持续获得将近3.2%的年收益了。 以太坊成了它的部分收入来源并且很可能会成为它未来在网络中的支付货币。 考虑此前AI代理最早实现了网上转账,至此AI代理在网上的整个金融收支流程就完全走通了。 除此以外,周末还有三条消息很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是AI项目Bittsensor中的子网开始和Virtuals平台合作,推出了自己的AI代理。 第二是IP项目Story开始和众多AI代理项目进行深度合作。 第三是Story开始雇佣Virtuals平台上的AI代理LUNA(@luna_virtuals)来运营其推特。 这些消息表现了AI代理的两个发展趋势: - AI代理的开发已经从原有的经典平台逐渐扩散到了生态内的其它AI项目,引发了其它AI项目共同参与AI代理的建设。 - AI代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玩具,而是成为了项目方大胆尝试使用的日常工具。同时,这也意味着AI代理开始通过提供服务得到现金流。如果AI代理更进一步能把自己的收入为其代币进行赋能,那AI代理代币的价值就越来越落地、越来越脱离纯粹的情绪价值而转向实际价值了。 我坚信这两个趋势一定会加速发展。 以AI代理现在的发展来看,它产生价值和活跃的空间横跨Web 2和Web 3,在这样交错的场景中加密资产的使用和价值体现在了融资模式、交易模式和支付模式上。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场景中重要的还是看AI代理真正提供价值的点在哪里,而不用太在意它所依赖地区块链平台。 比如在上面抵押ETH的案例中,虽然@0xzerebro参与的活动是在以太坊上,但这个代理却是Solana上的。 除此以外,其它Solana的AI代理也在大力进军Base生态;Base生态中的代理也在大力进军Solana生态。 现在AI代理发展最猛的主要是两个区块链生态: 在Solana上主要有一批AI代理的开发架构项目(比如ai16zdao、0xzerebro、arcdotfun、swarms等)。 在Base上则主要是AI代理平台Virtuals和一些具体的AI代理应用(比如AIXBT、LUNA、SEKOIA、VADER等)。 从这两个生态的特点看,Solana更带一些草根性,项目自发的比较多;而Base则更像平台推动和资助的。 推特上现在有不少积极发布AI代理进展的账号,除了我前面介绍过的@aixbt_agent以外,还有@S4mmyEth等。它们每天都会发布很有价值的AI代理信息。 我已经看到了AI代理即将到来的大爆发。 参考链接: x.com

3分钟
82
10个月前

NFT市场的坚守者:Pudgy Penguins的社区自救行动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Pudgy Penguins的这次空投不仅让人震撼也让人感动。 让人震撼的是其用户覆盖面之广在所有发币空投的NFT项目中首屈一指,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原本被抛弃的项目竟然被一个企业家救活了,而且还一步步稳打稳扎地走到了今天并再创辉煌。 我所有使用过的以太坊钱包地址在这次空投中都得到了奖励,这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在前天文章末尾的留言中,正好又有读者也提到了这个项目。 这些都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曾经和这个项目的几次交集。这些交集发生的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楚了,所以今天就按自己的记忆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往事。 读过我过往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NFT的重度爱好者,主要是以太坊生态中的NFT。 在2021年兴起的那一波NFT狂潮中,我经手了很多以太坊生态中知名的NFT项目,当然也包括Pudgy Penguins以及这次空投中被提及的Lil Penguins。 不过当时我对Pudgy Penguins的关注度远没有那么高,绝对比不上我对加密朋克和无聊猿的爱。因此它和我众多其它买入的蓝筹NFT一样,在后来我变现NFT的时候不带一丝留恋地都卖了。 在我卖完后,这个项目传出一个大消息:它的创始人被扒出黑历史,并“故技重施”地把这个项目给抛弃了。 这个巨大的打击迅速把这个项目打垮了,导致它的地板价崩盘。 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项目的社区非常积极,开始了自发的一系列自救措施。 但对我而言,仅仅只是旁观这发生的一切,并庆幸自己走运没有踩坑。 不久之后,社区传来最新的进展,企业家Luca Netz整体从创始人那里把这个项目给收购了。 当时我看过这个企业家的介绍,印象中似乎他在多个领域创过业,并且都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仅凭这些经历,我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能为这个项目重塑未来--------这样的企业家在美国太多了。 再接下来,整个加密市场就走入了我们共同见证的大熊市。在这个熊市中,不要说Pudgy Penguins,就连加密朋克和无聊猿都跌幅惨重---------整个NFT赛道所有的项目无一幸免。 但我还是非常关注NFT赛道的发展,尤其是无聊猿的一系列动作。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连无聊猿都找不到NFT发展的新方向,那整个NFT赛道除了加密朋克,其它的项目都可能归零。 在熊市最煎熬的那段时间,无聊猿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游戏,虽然现在看来效果都并不太理想,但在当时多多少少都为NFT生态留住了一些人气并给这个赛道留存了一线希望。 从无聊猿的那些动作看,虽然它推出的那些游戏最终都收效一般,但我认为NFT赛道未来的希望还是游戏。 在那段时间,Pudgy Penguins偶尔也传出过一些颇为引人注目的进展。我印象比较深的是Luca开始围绕IP作文章,做了胖企鹅的毛绒娃娃,似乎还在亚马逊和线下店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不过对此,我是不太认可的。 我记得很清楚,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胖企鹅的这个营销。我认为走实物化、做IP玩具这种比较老套的营销对NFT显得太过时、太陈旧了。 我依旧认为纯链上、纯网络的东西才是NFT的未来。 后来有一阵子,再听到Pudgy Penguins的新闻,似乎是因为它玩具销售业绩的大好导致社区又重新燃起对这个项目的希望,乃至它NFT的地板价一度超过了变异猿的地板价。 这让我又对这个项目重拾了兴趣。但当我发现是这个原因后,兴致马上又淡了。不过我还是继续观察了大概一两个星期。结果它的地板价又回落了,并且再次落后了变异猿不少。 于是我认为那不过是一阵风,这个项目依旧只是个二线项目。 当时我确实也有过念头:要不要买一个? 可我转念一想,买一个胖企鹅,还不如加钱买一个头部项目的变异猿。可如果买变异猿,我已经有一些了,多买一个对我而言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再后来NFT生态中另一个曾经的知名项目0N1 Force又让我想起了Pudgy Penguins。 那是一则0N1 Force社区传出的新闻。 0N1 Force是以太坊生态中第一个日漫类型的侧脸NFT项目。这个项目曾经也非常火爆,但后来也被项目方抛弃了。但它比Pudgy Penguins更惨--------被抛弃后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地板价跌到惨不忍睹,和归零没多大区别。 那则新闻是它和Pudgy Penguins一样,被收购了。 我印象中当时是好几个知名玩家联合起来收购的这个项目。这些知名玩家中有在好莱坞从事过娱乐行业的,有曾经在无聊猿做过咨询的,还有其它领域创业成功的。 看到这个新闻,我马上就想起了Pudgy Penguins,并且把这个团队和Luca进行了对比。这个团队无论从背景还是从经验上看,我觉得都要强过Luca。 因此我觉得如果Pudgy Penguins能起来,0N1 Force也有机会。 更重要的是那时0N1 Force的价格要比Pudgy Penguins低不少,所以当时我觉得买Pudgy Penguins还不如买0N1 Force。 再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关注过Pudgy Penguins了。直到这一次它发空投,才勾起了我曾经的这些回忆。 有读者留言问,从Pudgy Penguins的这一路发展怎么能在早期发现有潜力的项目。 如果从我这一路的经历来看,我发现不了Pudgy Penguins的潜力,也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 首先,Luca在这一路挽救项目过程中采用的运营手法我是不太认可的。 其次,在项目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好几次当我想买它时,我都觉得有更好的项目比它值得买。 如果一定要说Pudgy Penguins在起死回生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那我认为就是我一贯并且再三强调的:投项目关键的就是投人。 我虽然不认可Luca的运营手法,但Luca这个人我是非常认可的。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投资者非常认可Luca这个人,并且也认可Luca的运营手法,那我觉得当Luca开始围绕IP做毛绒娃娃并且初见成效的时候,就可以严肃地考虑这个NFT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投资者也能牢牢地抓住这一波红利:那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个NFT,无怨无悔,根本不为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某种情结或者某种经历-----------这种体会恐怕只有亲自玩过并且爱过一个NFT的玩家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6分钟
65
10个月前

AI代理的新思路(三)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自从以太坊上线以来,数不胜数的项目团队就试图在区块链上打造加密生态的“微信”、“百度”、“谷歌”、“Youtube”...... 这个尝试早在2017年的1CO大潮中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别的不说,就现今Lens这个协议上类似的应用就一大把。 然而可惜的是,所有这些应用中,没有一款能真正出圈的。 这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 难道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应用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难道人们真的愿意牺牲自己的电话、牺牲自己的身份、甚至通过视频拍照曝光自己的容颜来注册这些应用? 后来我能想到的理由是: 微信里面沉淀了我们太多的社会关系,我们很难脱离这些关系单纯为了追求“隐私”、“自由”而去尝试一个新应用。 Youtube里面沉淀了太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很难脱离这个信息源单纯为了追求“隐私”、“自由”再去打造一个与之匹敌的信息库。 ...... 正是因为这些沉淀已久的信息资源使得我们难以摆脱现在的信息圈和关系网,而不得不继续出卖我们的身份、牺牲我们的隐私。 但是,这类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应用真的就这么沉沦、萎靡下去了?就永远这样不温不火? 我始终认为这有点不对劲,但却找不到强有力的解释。 但是,当我读前天的那篇文章(链接见文后)时,读到了下面这段话: “如果我们希望AI Agents可以「自主执行任务」,那么必然其可以拥有一个「自主身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那么这个 AI Agents 自己的ID注册在哪里呢?它如何托管自己的财务呢?” “在Web2里,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独立注册一个 ID 大概率在近几年是不可能的;没有ID意味着也不能在银行开户。如果 ID 和银行账户还是用「主人」的,这个AI Agent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拥有「独立身份」。”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I Agent 必须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财务账户,可以「自主执行任务」,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否则还停留在 bot 阶段。” “让 Web2 世界短时间内给 AI Agent 注册 ID 开银行户头几乎不可能,还好我们有 Crypto 链上世界。在 Crypto 世界里,给 AI Agent 注册一个链上(onchain)身份,和一个链上 (onchain)钱包,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看完这段话,我想到了上面那些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应用很有可能的应用场景--------它们真正的、最大的用户并不是人类,而是AI代理。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分享过:我认为加密资产更像是为AI代理准备的。因为AI代理要实现网络支付,没办法像人类那样用身份证去银行开户,更没办法像人类那样验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因此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加密资产正好就适合它们了。 但当时我没有把这个思路延申到更广泛的去中心化应用尤其是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内容应用上来。 现在再把这个思路一缕,很多问题就清晰了。 未来的AI代理不仅能通过加密资产实现相互之间的支付、转账,更能通过这些去中心化的内容应用(比如“去中心化的微信”、“去中心化的youtube”等)实现相互之间信息的交互、发布和共享。 当然,那些应用的形式是不是一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所谓的“去中心化Youtube”、“去中心化微信”呢? 这有可能,但也未必。 因为目前这些应用是按我们人类的习惯设计出来的。真正AI代理之间会以什么方式更高效、更通畅的交流,我们现在还无从得知。 不管那些应用的形式可能是什么,但我相信AI代理之间未来实现信息共享、互通的应用一定是基于区块链、无需许可的。 因此当AI代理爆发后,下一个爆发的众多赛道一定是广泛的、基于区块链公链的各类应用:它们去中心化、抗审查、无需许可。 参考链接: x.com

4分钟
66
10个月前

AI代理的新思路(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主要引用了参考文章中的一个思路: 既NFT项目方都可以考虑发行自己的AI代理。 实际上已经有NFT项目有这样的案例了。 不过,在这个案例中发起AI代理的不是项目方,而是社区的爱好者。mfer是曾经在外网比较流行的NFT。这个NFT社区的一个爱好者@HeresMyEth就发起了一个关注mfer的AI代理@mferGPT。 但这个项目目前的影响并不大,我也还没看到有哪个大牌NFT项目方亲自下场这么运作。 其实,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完全没必要一定局限在NFT项目,也不一定仅仅局限在发AI代理,完全可以运作所有和AI代理相关的活动,比如建类似Virtuals的平台。 周末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说起zkSync,它的空投曾经给无数羊毛党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在代币空投之后,我似乎再也没有听过社区讨论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以太坊二层扩展,更没有听过什么人讨论这个二层扩展上的项目了。 但我周末闲逛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二层扩展上一个DEX现在转型模仿Virtuals的玩法了。这个DEX就是Holdstation(holdstation.exchange)。 我曾经在这个DEX上面交互过,纯粹为了薅羊毛。它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它支持Pay Master,让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它的代币(Hold)付汽油费。这让我的体验顺畅了不少。 除此以外,我看不出这个DEX的任何亮点。 如果不是周末闲逛看到它的新闻,我根本想不起来这个DEX。 它现在除了继续维持DEX的业务,也转型成了Virtuals那样的AI代理融资平台,并且似乎还得到了生态的支持。 它的玩法完全模仿Virtuals,让支持的AI代理发币,并且用户买这类AI代理代币必须通过它的平台币Hold。 目前这个DEX上已经发出了AI代理,但这些代理目前还没有太多亮点,似乎知道的人也不多。只有项目方自己在推特上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和推广。 不管这个新方法凑不凑效,但项目方这么快的动作已经表明项目方是把这个玩法当作“救命稻草”了。 这个迹象让我更加确信,Virtuals的玩法一定会迅速扩展到其它生态,并且被其它更多半死不活的项目方用来“借尸还魂”。 如果再把这个玩法和现在数不胜数的二层扩展联系起来,细分的想象空间就更多了。 Uniswap不是有了自己的Unichain吗? 对Unichain的发展方向,Messari上还有专门的文章分析它到底是一个通用链还是一个DeFi专用链。 现在看来,不用争论了。如果Uniswap也采用Virtuals的方法,专门在Unichain上扶植专用于DeFi的AI代理(比如交易代理、支付代理等),并且把自己的UNI代币作为这些AI代理代币的兑换媒介,那它就可以在自己的这条链上发展出自己的DeFi AI代理生态。 并且这也是名正言顺、不触犯监管、为代币赋能、安全有效的好办法。 无聊猿和Magic不是有自己专用的游戏(二层扩展)链ApeChain和Treasure吗? 它们同样可以采用Virtuals的玩法在自己的生态中扶植游戏类的AI代理,并且为自己的代币进行强赋能。这样,它们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游戏类AI代理生态并且助力自己的代币价格。 如果这个思路能够实行,我估计接下来恐怕要爆发的将不仅仅是AI代理,而是二层扩展和AI代理的同时爆发--------但凡实力强,生态强的项目都会考虑建自己的二层扩展,然后在二层扩展上建自己的AI代理生态。 这个想象空间就会非常大了。

3分钟
69
10个月前

AI代理的新思路(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整个周末,我都在网上找关于AI代理的信息,发现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以及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在分享这篇文章和这个案例之前,先和大家介绍一下Virtuals平台的两个现象。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过Virtuals这个AI代理平台。 这个平台在金融上有一个对代币的强赋能动作------那就是它要求在平台上发行的AI代理代币都必须用平台代币(VIRTUAL)进行兑换购买。所以平台代币就成了这些AI代理代币的入口。 除此以外,Virtuals平台上好些项目还模仿了比特币生态符文代币的玩法:给钻石手的老玩家搞空投------持有VIRTUAL代币的有空投,持有LUNA代币的有加倍空投...... 就我所知,已经有三个项目(MUSIC、PH、AIYP)这样做了,我相信后续的模仿者只会越来越多。 下面先和大家分享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链接附在文后)。 看完这篇文章,我很遗憾自己没有更早地发现它,否则今天我对AI代理的理解会更深入、更细化。 这篇文章精彩的观点非常多,其中有一点能让我们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未来AI代理可能具体落地的应用场景,文章的原话(以及翻译)是这么说的: “ 这个模式非常适合已经有社区的NFT品牌,Coinbase的@yugacohler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NFT品牌应该在@virtuals_io上推出自己的AI代理,与它们的社区互动并分发自己的代币 应该有一个CryptoPunk代理 应该有一个胖胖企鹅代理 和 应该有一个Remilio Milady代理商 ” 我们抛开这段话中发言者推销平台的意图不谈,就看这个思路,AI代理未来的使用场景将是极为广泛的,完全可能成为每个项目运营的刚需。 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以前当以太坊的二层扩展开始大行其道时,我在文章中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我认为越来越多的项目(尤其是那些僵尸项目)会借发布自己的二层扩展拉抬人气,为项目续命。后来Magic开始发自己的二层扩展,无聊猿开始发自己的二层扩展,甚至Uniswap也发了自己的Unichain。 而现在,AI代理又开始火了,有没有可能这些僵尸项目再借AI代理的这股热潮发自己的AI代理代币,再聚一把人气,吸一波资金?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件事情更让我相信这一点,它还就是NFT生态中的一件事。 提起NFT生态,除了加密朋克,我们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第一品牌就是无聊猿了。而现在这个位置已经被胖企鹅(Pudgy Penguins)赶超。截至写稿时为止,胖企鹅的地板价已经超过了34个ETH,无聊猿只有不到20个ETH。 这个赶超就是近段时间发生的,而诱发这个赶超的一个直接因素我认为就是发币。 面对竞争者这样的势头,如果无聊猿想再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位置,除了要更好的谋划长期布局之外,短期内我看不到什么好办法。 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只有一个:发币。 但问题是,无聊猿已经在上一轮发了Ape,现在还能怎么发? 不仅币发了,连二层扩展ApeChain也做了,似乎该用的手段都已经用尽。 当然,最近有传闻,无聊猿又在向A16Z融资50亿美元。但这样的消息利好也只是长期,短期内对项目的刺激和拉抬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但如果我们想一想当下正蓬勃发展的AI代理,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如果无聊猿借AI代理再发一波AI代理代币,拿一部分给它NFT、Ape代币的持有者进行空投,另一部分进行公开募资,它的声势和币价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应声而起。 而且发AI代理也不单纯是为了发币,它也是项目运营的需求。 再说了,AI代理也是他的老东家A16Z重点关注和看好的赛道。 这种既符合投资人喜好,又符合社区喜好两全其美的事是再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完全是我的瞎猜,事情会不会这样发展,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等待吧。 参考链接: x.com

4分钟
95
10个月前

AI代理赛道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和挑战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12月6日的文章《从DeSci到AI代理:潜力赛道解读》一文中, 我列举了几个我认为要成为本轮行情潜力赛道的条件: - 它一定要有很强的生态示范效应,乃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它生态纷纷迫不及待地加入战局。 - 它一定要有标杆性的项目,乃至于每个试图建立这个生态的项目方们都会说,我们要成为XXX生态的XXX币。 - 当然,它更要有强大的财富效应,而且这种财富效应不能仅仅只有一两个孤例,而是要有一批项目,都让参与者挣到了不菲的收益,形成群体效应。另外这种财富效应还要能持续一段时间,不能说昨天买入,今天挣钱,明天就归零。 - 最后,它大概率会是新的赛道。因为新赛道此前没有尝试过,稍微一个新玩法就能引发无限的想象力。 现在看来,AI代理这个赛道越来越具备上面这几个条件。 就在上周五,Base生态最大的AI代理融资平台Virtuals(app.virtuals.io)其代币VIRTUAL的流通市值/全流通市值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 这个市值还是在没有上X安、OK乃至其背后的平台方Coinbase的情况下取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市值在AI代理代币中已经高居榜首,并且大幅领先其它AI代理代币(包括由AI代理发起的迷因币)了。 以市值来衡量,它已经是AI代理赛道的标杆性项目。 与此同时,与Virtuals平台一道起步,一系列由Virtuals项目方资助或发起的AI代理代币也都在这段时间“鸡犬升天”,很明显形成了群聚效应。 在这种效应下,以太坊的其它第二层扩展比如zkSync、Arbitrum等都纷纷出现了类似的项目,项目方都清晰地在其推特上表示,要发展自己的AI代理平台。 AI代理赛道显然已经从最开始的Solana和Base迅速在向其它生态扩散。 这段时间我在推特上查看有关AI代理的信息时,好几次看到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信息,第一眼都会下意识地去看这是哪个KOL发的信息,结果一看竟然都来自AI代理AIXBT。 至少对于AIXBT这个由Virtuals平台发出来的AI代理来说,我认为它已经不再是迷因币,而是真正产生了实际价值和用途。 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是可持续和发展的,绝不像迷因币那样单纯靠间歇性的情绪推动。 我相信AIXBT这样的案例不是孤例。 在12月2日的文章中,我分享了Virtuals平台的联创在采访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在那篇访谈中他还提到,在平台上后续还有几百个AI代理蓄势待发。 现在这个数字应该还会更多。 这些项目中就算其中不少最后都是泡沫,但只要再出现几个类似AIXBT这样真正产生实际价值和用途的AI代理,它们带来的价值和叙事空间就不容小觑。 深潮上面有一篇文章对当下的AI代理生态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文章的链接附在文后。 这篇文章罗列了不少项目,但我更看重的是它对这个生态中每个细分领域的划分。对于关注这个生态的投资者来说,关注其中提到的项目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其中符合自己口味和专长的细分领域。在这个细分领域寻找机会。 对投资者来说,当我们发现一个有潜力的新赛道时,收益最高的当然是直奔自己最拿手、弄得懂的细分领域,在里面找小市值、新上的项目。但这样风险高、门槛高。 如果拿不准什么具体项目可靠,那更简单的做法就是找靠谱的平台。因为平台的判断标准简单得多也容易把握得多。相对具体项目而言,平台币的收益虽然小,但风险也更小。 AI代理这个赛道如果再出现几个能提供真实服务和价值的项目,我认为它真的有可能成为接下来行情的主力驱动,并且出现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项目。 就AI代理这个赛道来说,我认为现在还是早期。 参考链接: www.techflowpost.com

4分钟
98
10个月前

对本轮行情比特币的合理估值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前天的文章发表后,不少读者留言问比特币的合理估值为多少?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了在明年可能采取的操作。 先说我的答案: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法给出一个清晰的估值。但我大概理了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 既然要估值,我们先得有个时限。 我依旧相信本轮行情的峰值会在明年,所以今天这篇文章讨论的估值是我对明年比特币行情峰值的估测。 有了时限,下面我们就得找个参照物,而这是对比特币估值最难的部分。 - 根据比特币的特性,它像黄金,但又和黄金有较大的区别------它的产出周期性减少。 - 它是加密资产,但又不像其它的加密货币(比如以太坊)多多少少有些服务功能或者价值赋能。 我们目前知道的信息只有这些,所以我的参照物就只能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有读者提到把比特币的总市值和黄金对比。 我在长线估值的时候确实是这么算的。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在我的憧憬中比特币的市值未来会超过黄金。但那是“未来”而不是近期。 那个“未来”我觉得保守一点算得是13年后了。这13年(不算今年)如果以每四年一个周期翻2倍的涨幅看那就是2029年25万美元,2033年50万美元,2037年100万美元。 这个2倍的涨幅是指从前一个周期峰值到下一个周期峰值的涨幅。 以最近两个周期的数据来看:2017年的峰值超过1.9万美元,2021年的峰值6.7万美元。 所以我认为这个规律到目前为止算是大概适用吧。 从这个角度来评估,如果明年比特币的价格达到甚至超过25万美元,我觉得那就明显算是有泡沫了。 从加密资产的角度看,在过往的熊市和牛市中,我们很注意观察一个指标:比特币市值的市占率,也就是比特币的总市值占整个加密资产市值的比例。 在2017年牛市峰值时,比特币市值的市占率大概是33%;在2021年牛市峰值时,比特币市值的市占率大概是44%。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评估,如果明年比特币的价格达到峰值,我们假设上面这个市占率规律依旧适用,那么比特币的市占率大概也在30%~50% 之间(大于30%,小于50%)。 上面这两个标准是纯粹是数据出发得出的结论。 除此以外,我觉得个人经验和体感也是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一般来说当我们明显看到整个生态中几乎所有的板块都轮动过以后,大概这轮行情也就走得差不多了。 我相信很多参与者都会有这种感受。只不过在那个癫狂的时间点,我们内心的贪婪会刻意去回避这个感受,故意麻痹自己,认为舞照跳、马照跑。 所以综合来看,上面这三个标准(两个数据标准、一个体感标准)就是我对比特币合理估值采用的一种思路。 不过这个思路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它估计的只是比特币估值的上限,而不是下限。所以完全有可能比特币的峰值根本到不了甚至远低于上限值时,牛市就崩盘了。

3分钟
99
10个月前

比特币能否抵御未来的量子攻击?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2月10日,谷歌官宣了一则重大的科技新闻: 其最新研发的量子计算机“Willow”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就: - Willow可以在使用更多量子比特(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的情况下,成倍地减少错误,破解了近30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量子纠错挑战。 - Willow可以在不到5分钟内完成一项标准基准计算,而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完成这一计算需要10^25(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年的时间,这一时间比宇宙的年龄还长。 这是谷歌在量子计算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不过谷歌在新闻中也坦诚:能够实际应用于商业场景的量子计算机在2030年之前可能不会出现。 量子计算也是信息技术极为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我们加密生态,很多读者多多少少也都听过关于量子计算的信息,原因是它对区块链技术的基石---加密算法有着重大的威胁。更通俗地说,量子计算机在理论上能够破解区块链技术使用的加密算法。 看到谷歌在量子计算方面取得的这个成就,很多人甚至包括网上很多传统自媒体又开始宣称: 比特币马上要完蛋了。 网上有两篇文章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当然,其中的某些数据在我看来值得商榷,但综合一起看,这两篇文章的一些核心观点还是切中要害的。 两篇文章的链接附在文后,下面我摘录两段这两篇文章中的核心观点。 1. 从计算能力和商用觉得看,目前的量子计算机距离威胁加密资产还有较大的距离 Willow量子计算机目前拥有的量子比特是105个。但谷歌的前高级产品经理 Kevin Rose指出“破解比特币加密的估计需要一台大约拥有 1300 万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才能在 24 小时内完成解密”。 所以但从计算能力上看,要破解比特币的加密算法所需要的量子比特数是Willow的10万倍还不止。 另外,即便是计算能力达到了,但要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商用,谷歌自己估计在2030年之前可能性都不大。 这就从计算能力和商用这两个角度打破了“比特币要完蛋了”的说法。 2. 加密资产的应用已经对量子攻击有了防范 我们以比特币为例子。 我们如果对一个接收地址只使用一次就会大大降低被攻击的风险。现在不少比特币钱包已经采用了这个方法:对一个接收地址只使用一次。 另外,如果我们采用隔离见证的地址接收比特币也能降低被量子攻击的风险。 最后,比特币的加密算法自身也一直在演进,未来可以引入新的抗量子的算法。 以太坊生态也在这方面早有准备,Vitalik就提出过对以太坊进行一次硬分叉引入抗量子攻击的算法。 所以在加密生态本身,很多项目也早有对量子攻击的防范。 因此,在加密生态中深度参与的我们,如果能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太过于担忧。 这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热议,每次热议就是一次科普,每次科普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情况。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多把精力放在加密生态的进展上,而不要被太多外界不明真相的杂音所干扰。 参考链接: www.techflowpost.com x.com

3分钟
72
11个月前

币安钱包移除铭文市场:比特币生态何去何从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文章末尾的留言我看到有不少读者都提到“X安下架了铭文”,我第一反应是:难道X安下架了所有铭文(包括ORDI)的交易对? 得知这里的下架仅仅是指它的钱包不再支持铭文交易,这和平台不支持铭文交易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估计不少用户误解了这个消息。 估计是受这个消息的影响,在我写文章时,ORDI的价格跌到了33美元。 网上对这个事件后续影响的评论也比较多,有一种认为: X安对比特币生态的支持和发展本就比其它不少交易所要落后,所以这个事情对铭文的影响有限。 我认为短期可以这么看,但长期来说,这件事可能间接表明了X安对这个赛道的评估和预判。 铭文尤其是ORDI在我看来是本轮比特币应用生态创新和爆发的一个起点和支撑。 我们看看现在比特币生态中最繁盛的DeFi生态,几乎没有不支持铭文的,而且很多应用上线后第一个支持的就是ORDI。 如果少了铭文资产,比特币的应用生态就给人感觉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所以任何一个关注比特币应用生态的平台,都不可能忽视铭文,更不可能忽视ORDI。对交易所来说,应该会加大对铭文的各种支持才是。 然而X安现在却要从钱包中挪除对铭文交易的支持,这表明: X安未来估计不会把这个作为它的重点发展方向,对这个赛道的看法比较谨慎。 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看法也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在好些篇文章中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从现在各方面的发展和进度看,比特币生态的应用发展比较堪忧,目前各种曾经被看好的技术其后续的发展似乎都没再掀起大的浪花,更没有促使比特币的应用生态发展出比较有特色的应用。 币安现在在钱包里不再支持对铭文的交易,我估计未来也会慢慢淡化对其它比特币资产(比如符文等)的支持或者至少不会再投入较大的精力去开发新的应用。 此外,如果比特币应用生态持续萎靡,我认为不乏其它交易所跟进类似操作的可能。毕竟维系对这些应用的支持甚至开发新功能都需要不菲的费用。如果看不到成效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 我对这些资产的操作也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大概提过: 短期内(至少到明年),我估计随着板块的轮动,不管是铭文还是符文还是其它什么比特币生态的资产还是会有一波涨幅,但长期看不确定性还很大。因此我会趁着那波涨幅把这些资产大部分都清掉。

2分钟
86
11个月前

加密行业的未来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数字黄金一条就够了。有没有生态没那么重要,区块链发展了这么多年,真正落地有价值的就是比特币。所谓生态都只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憧憬和希望。什么Web2.0、3.0真正有什么是我们必须的吗?或者说Web 1.0上不能实现吗? 这是我们一位读者的留言。 这则留言非常有价值,因为它里面几乎每句话都浓缩或者代表了区块链技术发展这十多年来一个个累积的争论和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焦点。 “数字黄金一条就够了。有没有生态没那么重要” 我认为对比特币而言,确实“数字黄金”这一条就够了,它有没有生态真的不那么重要。因为即便没有生态,在现在乃至未来的数字时代,比特币都有着独一无二和彪炳千秋的地位及价值。这一点没有任何第二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资产能够替代。 不过如果比特币能有自己的生态,那一定是更好的,因为它能极大扩展它的用途并延申它的价值,并且解决潜在可能的安全问题。 但对于区块链技术,不能说只有一个“数字黄金”就够了,因为它所展现出来的潜力要远远大于“数字黄金”。它的未来理应承载光辉灿烂的应用生态。 比特币仅仅只是区块链技术一个非常初级的落地应用,而且还只是一个在区块链技术处于萌芽阶段时诞生的应用。 当以太坊基于比特币实现了图灵完备的平台后,区块链技术就已经发生了质的升华。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和质变,都一定伴随着其后技术的规模化和普及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种规模化和普及化要么反映到具体的商品,要么反映到具体的应用或者服务。 什么叫“规模化”、“普及化”? 那就是它有着几乎不容辩驳的共识和认同。 比特币在我们这群人看来当然有价值。 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它毫无价值,他们的论据也很直白:它不能产生产品、不能产生利息、无法提供服务,它的价值在哪里? 其实这个论据是很难反驳的。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能很自然地从另外的角度给比特币赋能,给它附加价值。 不仅比特币,连黄金都无法幸免。 巴菲特老先生对黄金的观点和对比特币的观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所以对于比特币是否有价值实际上全人类是很难形成统一共识的。 但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微信和支付宝的价值。 为什么? 因为它们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普惠的使用价值,能够得到高度的共识和认可。 至少在这一点上,比特币和黄金都比不了---------我相信至今仍然有很多每天都用着微信和支付宝的中国人没有黄金,更遑论比特币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比特币的价值一定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一定需要每个人都持有,而是想表达: 区块链技术如果仅仅只是诞生一个“数字黄金”,那就太没有意思了,也太不值得我们在这个生态里探索和奋斗了。 区块链技术要营造的是一个去中心化但又能让全人类无门槛进行密切合作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存在过。所以基于这样的技术向前探索和发展注定是艰难和挑战的。因为它在挑战很多人类社会固有的观念和利益,最典型的就是“抗审查”、“去中心化”。 你“抗审查”是要抗谁的审查?你“去中心化”是要去掉谁的中心化----------这样的话题想延申都有很不方便。 再说了,本身我们受中心化思想的驯化已经几千年了,至今我们当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出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个求助者不是反求自己,而是求助于权威-----------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心化”思维。 看看中本聪白皮书中引用论文的那些作者,如果按我们习惯的话来说,个个都是“反贼”。 看看Vitalik,在讨论某个战争问题的时候,他敢说出“俄罗斯人不一定要支持俄国”,按我们的习惯,这更是彻头彻尾的“反贼”吧? 真正的区块链技术就是由这么这么一小众人引领的,而他们要面对的大量受众、开发者和用户却又是满脑子中心化思想、服从权威的人。 所以在这个生态里,我们的应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观点很容易就掉到和区块链没有丝毫关系的伪赛道、伪应用和伪需求里面去。 因此,在这个领域要想取得一点真正的进步,其难度可想而知,乃至区块链技术落地十多年后,我们依然没有发现一个像Web 2那样能够大规模普及的应用。 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疑问: 区块链发展了这么多年,真正落地有价值的是什么? 或者稍微客观一点说:区块链发展了这么多年,真正落地有价值的就是比特币。 其实这种艰难和挑战并不稀奇。远的不说,就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说: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就在美国诞生了;1972年美国高校就有了电子邮件,但真正到了1990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而人工智能更是经过了将近40、50年的摸索才走到今天的爆发。 相比起这些技术,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非常惊人了。 我坚信区块链技术是划时代的,所以我坚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繁荣也一定会到来。 只不过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具体是什么形态。 所以我不认同“生态都只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憧憬和希望”。 “什么Web2.0、3.0真正有什么是我们必须的吗?或者说Web 1.0上不能实现吗?” 这段话反映了当下加密生态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读过我过往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认为目前绝大多数DePIN项目和绝大多数所谓的AI + Crypto都是伪需求。 为什么? 原因就是这段话说的,或者更具体地说: 我觉得很多所谓的DePIN和所谓的AI+Crypto根本就不需要区块链技术,它们完全可以用Web 1.0或者Web 2.0技术实现。 就在昨天的文章里,我还说了:很多现在的链游根本没法和传统的游戏竞争,因为那些所谓的链游抛开代币激励根本不需要区块链技术就能达到它们期望的用户体验。所以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链游根本不是我心目中的区块链游戏。 类似这样的伪需求和伪加密项目在现在的加密生态实在是多得不能再多了。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非常乐观。 尽管我们目前看到的是黑暗,但我相信前面有着真正的光明;虽然我们现在被这些假货包围,但我相信这个生态的未来一定会有大规模普及的真应用出现。 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没有丝毫动摇过的观点。

7分钟
99+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