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四大天坑”冤不冤?清华材料专业的工程师有话说

不爱学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生化环材,也就是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成为了“四大天坑”专业,在知乎、豆瓣这样的社交平台上,充斥了各种过来人的劝退贴,纷纷吐槽这些专业学业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就业工资低。 这些专业真的如此“坑”人么?我们不爱学习一直都想找这四个专业的毕业生好好聊一聊,今天这一期,我们就找到了一位嘉宾赵博士,能介绍生化环材这四大坑里的两个坑,化和材。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赵博士的背景了,他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与工程专业,而且是一口气从本科读完博士。材料专业毕业的赵博士,现在又在某知名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就职,还是位高级工程师,所以可以说他是既有材料的学科背景,又有在化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可以好好和我们聊聊这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的教育和就业情况。 #本期成员 嘉宾:赵博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某知名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高级工程师) 主播:小po(豆瓣:石小po);小天(豆瓣:李小天) #节目内容概要高光 3:40 赵博士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材料专业? 5:40 材料专业为何有物理向和化学向的不同侧重?它和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的关系是什么? 9:00 材料专业本科生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14:30 材料专业的本科生一般无法跻身企业的科研岗位 16:09 本科教育偏重材料物理方向的赵博士为什么在博士期间选择做催化剂研究? 18:30 材料专业下面又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向? 22:27 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到底如何? 33:30 赵博士毕业找工作时采取了什么策略? 39:10 赵博士如何看待现在网络上热转的“四大天坑”专业劝退帖? 49:20 材料专业对国计民生有着重大意义 53:00 材料专业现今确实存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但接受过良好研究训练的毕业生即便在非研究方向的领域,也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56:13 身处化工行业的赵博士如何看待该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他又是如何判断下一个朝阳产业的? 64:30 材料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有哪些? 70:00 材料和化工的学科学习和科研经历,给赵博士看待世界的视角产生了什么影响? #制作相关 音乐:Llma in Pajama-Free PD 剪辑后期:小po 时间轴/简介:小天/小po logo设计:James Chan(notjameschan.com)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不爱学习pod 关注后点击进入“听友群”,扫码入群成为听友,可以解锁听友专属彩蛋内容,还能和我们各种需求哦!

72分钟
2k+
3年前

vol.13 电影的文学性与无处遁形的情绪

凡人之心

这期在录制剪辑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电影的文学性这个问题。作者通过文字带给读者感受但是这个部分是没有实际写出来的,电影很难影像化这部分是因为它是没写出来在文本上的。文字的一小部分,调动了读者自身储存的超大一部分,是互动也是沟通。文字,调动了个体认知,形成了一个共性感受,这样的过程。但是画面比文字具像太多,用具像化的影像,还能给到观者如同文字一样的想象或者互动空间,可能就是电影的文学性。 这个话题还没说透,有可能的话,下次再聊。 主播 哈哈 拜访者Q:电影制片人 本期你大概会听到: 00:24 那些没有上映的电影,他们最后都去了哪里? 10:55 作为制片人,看电影会不会和普通人不一样? 14:35《阳光普照》给Q最大的感受是克制。把高潮反其道而行。 20:05 一个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好导演能拍好烂故事吗? 24:53 关于电影的文学性。李沧东用文学手法拍电影。 34:05 写作你可以真正去创造一个异世界,而电影还是受困于现实, 38:40 好电影一半是导演拍出来的,一半是留白。只有这样才是和观众有互动的。 本期片单: 《野马分鬃》——魏书钧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李冬梅 《阳光普照》——钟孟宏 《风柜里来的人》——侯孝贤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 《留学生》——纪录片 《火花》——日剧 《薄荷糖》——李沧东 《密阳》——李沧东 《颐和园》——娄烨 《流浪地球》 《与魔鬼共骑》——李安 BGM: Clint Eastwood-Freedom Fry Narcotic Sea-To Destroy A City As the World Turns-Jessica Pratt Malmo-The Album Leaf Aerials-Lights & Motion Happy Happy Birthday Baby-The Tuneweavers 【收听互动】 小宇宙app、汽水儿、喜马拉雅、网易云、荔枝等泛用型客户端 & 音频平台搜索「凡人之心」订阅收听,并留言与我们互动。

48分钟
99+
3年前

Vol.10 游戏的哲学:柏拉图会梦见游戏手柄吗?

涟漪效应

今年大火的电影《失控玩家》已经下映许久,但其对游戏元素的巧妙运用和“NPC(非玩家角色)觉醒”的主题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用欢快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反资本、反规训的现代寓言”:名为Guy的NPC在游戏中觉醒,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不仅冲破了游戏的边界,还与程序员联手,一举推翻了无良游戏公司的宰制。 常年以来,游戏一直被视为现实生活之外或从属的存在,也一直遭受着“精神鸦片”“玩物丧志”等污名。但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与游戏相关的话题愈发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某些游戏中的逻辑和设定,甚至反过来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 与此同时,即便是虚幻世界,游戏依旧无可避免地渗入或复刻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权力。正如本期播客嘉宾提到的那些“现实渗入理想”的沮丧时刻:或是氪金玩家将你按在地上摩擦;或是运营商阴晴难测,随意变换规则;或是平台通过玩家的后台数据精准画像,轻松获利;或是为了升级重复着雷同的动作,玩乐沦为苦役…… 此时作为玩家的无力感,和电影中NPC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哲人的憧憬里,“游戏”的本意是对人之精神的无限探寻。而如今的电子游戏,是否正在偏离真正的游戏精神? 本期节目,我们将与两位嘉宾从《失控玩家》出发,聊聊“游戏”正在如何被定义和定位,在今天,它会是放逐精神的理想国,还是微缩现实的修罗场?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2019 年,酷爱游戏的他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其第一篇有关游戏的论文《“玩是谦恭,不是解放”——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取得巨大反响,从此开始涉足游戏研究。 杨凯文,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资深玩家,游戏行业观察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主持人】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4:04 《失控玩家》观感:处处是游戏,又无关游戏 8:16 游戏与暴力: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11:55 玩家谈游戏对生活的意义 15:22 游戏里的人机关系:不同年龄,不同答案 22:50 我们会爱上NPC吗? 24:48 当游戏成为一种“社会装置” 33:03 今天的游戏,正在远离“游戏精神” 36:06 既定的游戏规则里,自由何以可能? 42:43 游戏会成为新的公共空间吗? 48:38 游戏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劳动? 55:00 当游戏破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游戏?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