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9:Life in Three Dimensions: Live a Better Story

Deep into the Pages

What if "being happy" isn't the only goal? If your life feels comfortable but monotonous, you might be missing a crucial third dimension of well-being. In this episode, we explore Shigehiro Oishi's fascinating new book, Life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its groundbreaking concept of the "psychologically rich life." This is a life defined not by constant joy or grand purpose, but by novel, complex, and perspective-changing experiences. Learn why embracing challenges and the unexpected can lead to greater wisdom, and how to start making choices that will give you a better story to tell. It’s time to escape the rut and add a new dimension to your life. 如果“幸福”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会怎么样?如果你觉得生活安稳却又单调,或许你正错过了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大石繁宏博士的迷人新作《Life in Three Dimensions》,为你介绍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心理丰富的人生”。这是一种不以恒久的快乐或宏大的意义为标准的人生,它由新颖、复杂且能改变我们视角的体验所定义。你将了解到,为何拥抱挑战与未知反而能带来更深的智慧,以及如何开始做出那些能让你“活出一个好故事”的决定。是时候摆脱沉闷,为你的生活增加一个全新的维度了。 书籍信息: * 书名: Life in Three Dimensions * 作者: Shigehiro Oishi PhD (大石繁宏博士) * 出版日期: 2025年2月4日

27分钟
1k+
1周前

和王璞聊本雅明: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黎衡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璞 布兰迪斯大学副教授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到了《本雅明传》的译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副教授王璞老师来做客,我们将从本雅明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来入手,来聊本雅明的一些问题。 *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这是90年代中后期的北京,我是一个高中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懵懂之中,又喜欢诗歌,看到这个标题时就有触电的感觉。 * 我是每一次在进入最早在读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时,并不是说不为之着迷,并不是说看不进去,并不是说不为之吸引,恰恰相反,是那个着迷的程度,吸引的程度极大,但是总是在眩晕之中不断折返于这些历史意向辩证语句之中,还没有找到一个通道。 * 如果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但同时对媒介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好,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不好,也许他会去尝试短视频,也许他会在短视频之中找到关于我们这个注意力无法集中分神的另外一种更新的表达。 【收听提示】 03:01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本雅明的? 04:00 高中时代第一次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触电感 07:50 研究生阶段作为必读书才真正读完整本书 11:55 本雅明时代面临的困境跟现在世界有一定的相关性 13:53 我们有一个成为本雅明的同代人的过程 17:23 翻译本雅明的过程是一个个人生活不断交到厄运的过程 21:30 本雅明在德语中存在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时间差 22:49 60年代初,新一代学生运动兴起,本雅明被重新发现在德语世界 24:17 《普鲁斯特的形象》可以当做本雅明的自画像 25:29 90年代初,哈佛大学出版社决定出一套英译本雅明文选 27:09 《本雅明传》是英语世界讨论和挖掘本雅明遗产的收官之作 28:46 什么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37:46 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本雅明的巴黎再到你的巴黎经验,有没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对话? 39:28 跟本雅明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城市生活跟城市空间有哪些变化? 49:12 在本雅明的经验绘图之中,伦敦是缺失的,纽约也是缺失的 52:46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还有可能吗? 01:09:57 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 01:14:29 推荐一本书: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79分钟
99+
1周前

和陈彦聊聊根植于土地的写作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陈彦 作家、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陈彦老师,来聊一聊他的小说《星空与半棵树》,这本书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27 * 阅读能打开你的世界。你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是要靠阅读打开更广阔的生命经验,然后再去书写你想书写的东西。 *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名角,他不下苦是不行的。 * 贴着现实、贴着生活的真实去书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我想永远会是文学书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 【收听提示】 05:20 生命记忆中有对乡土的深深依恋 06:24 书名的“星空”与“半棵树”对应着理想与现实 10:29 星座代表着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1:38 农村产业结构巨变,人和人的关系随之变化 17:05 现今,农村与农村的差距依旧很大 23:20 书中的动物们代表自然在发声 25:16 故事人物在不同的小说出现形成互文,也产生开放的联想 29:58 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些原型,再综合与“塑造” 31:11 从舞台剧到小说创作的转换 34:38 写剧本和写小说的异同 43:05 传统戏曲、艺术是其他新艺术的源头活水 47:37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名角,不下苦是不行的 55:54 个人阅读史中,影响大的作家们 01:04:12 陕西文学为什么有着丰厚的土壤? 01:07:10 坚持方言写作,有意无意搜集整理 01:12:39 现实主义题材更重要是和受众建立联系

76分钟
99+
1周前

无声的细节,毕飞宇走走对谈小说创作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毕飞宇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走走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毕飞宇和小说家走走,来一起谈一谈两位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获得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的《欢迎来到人间》,还有一本是走走的《无声的细节》。 * 一个作品无论在你手上多么久,当它离开你之后,它不属于你,它可能属于任何人,它唯独不属于作者。 *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你,一部分你服从它。 *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 一个作家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作品当中活蹦乱跳的,到处说话,到处表态,那不是主体性,那是因为你是一个小丑。主体性不是这样呈现的,你不能替代生活,你得尊重生活。尊重生活是作家最大的伦理。 【收听提示】 02:22 对我来说,书出版以后就一切归零了 08:07 写作者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注意到局部精妙的地方 11:33 为什么要叫《欢迎来到人间》? 14:39 我的小说如果丧失了我的基本风格、个性特征,我是不会写的 16:33 我的小说永远是1.5人称 29:34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作者,一部分作者服从它 34:02 人物的全面和立体,对于我们小说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41:39 小说家思维和电影导演思维一定是反着来 46:12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56:48 小说创作是一个苦乐相伴的过程 01:00:59 小说家如何去判断当下 01:03:07 小说把口切的太大,一定是无能的 01:09:04 黑塞对我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72分钟
6k+
1周前

180 一千零一曲:话里有句真心话 歌里有首真情歌

正在发声播客

主播:小玲 叶风 麒羽 剪辑制作:麒羽 文案:叶风 封面设计:麒羽 小红书:599390428 微博:正在发声-麒羽 6月28号,注定是我们仨今年最重要的日子。小玲来办这场演唱会,震撼了太多的人,自不待言,而她的精力,也都投入了相关工作。所以,这小半年里,我们仨很少一块儿录节目,甚至都很少见面。虽然很少见面,麒导跟我又都很挂念她,但又不敢打扰她,也都很紧张演唱会的每一步进展。直到“628”当晚,演唱会圆满落幕,我们才松了一口气。但小玲肯定还有千头万绪需要打理,疲惫的身心也需要缓缓复元。于是,商定在演唱会后十天左右,录两期节目,一期讲述办这场演唱会的来龙去脉与幕后甘苦,一期则轻松一些,闲聊“歌里有歌”。 录节目当天,我们的心情,大概是这半年里最轻松的。一来是因为演唱会已经圆满落幕,不用再像之前那么紧张,二来,都是现成的话题,不用太多准备。 麒导大概在冯巩牛群的“点子公司”干过,创意无限,去年那三集“听一首有名有姓的歌,爱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创意就很惊艳。这次的“歌里有歌”又是个金点子,既考虑到了小玲还在复元之中,不宜太累,这个话题本身又很好玩,大家一定有的聊。 其实,看似即兴的这集节目,里面却有许多暗合好玩的线索。编曲陈扬大师,正是亚亚《心言手语》这张专辑的制作人,也正是其中这首《心电感应》的曲作者,麒导在回顾自己的听歌历程时也提到了他。小玲推介彭佳慧的《旧梦》时,提到其中《落花流水》的原唱叶枫,晃了我一下,我一时竟没反应过来。三年前大概都不会如此,那时,如果听到有人说“yèfēng”,我的第一反应一定就是她,我当初取这个化名,也有向她致敬的意味。只是没想到,经过三年条件反射般的潜移默化,对这个发音的反应已经改变了。于是,本集节目里就有了三个“yèfēng”。 我们与这些美好的歌、美好的歌手,都有心电感应。只是希望,这样的感应长在,不要轻易被时光销蚀,乃至消逝。

123分钟
1k+
1周前

日本三得利乌龙茶30年中国影像情结:桃源梦乡与女性成长

怀炉写真机KairoCamera

你是否曾经被一张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所打动? 画面中的场景在哪里?画面中的人是谁?又是谁来拍摄的这张照片? 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你对这张照片的喜爱?它所展现的又是否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真实”? 怎样的画面才能真正表达“中国”?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摄影项目。它持续了将近三十年不为中国观众所知,在日本播放却全部使用不加字幕的中文歌曲和旁白,影响了一代日本人心中的“中国”印象。 欢迎大家收听~ 本期插曲均来自《CHAI》~SUNTORY OOLONG TEA CM SONG COLLECTIONS~ 以下为出现插曲的中文歌词 「时间线」 01:03 连续拍摄三十年却只面向日本观众的中国主题创作 03:44 为什么一款日本产品需要强调自己的中国属性 06:22 《遥かなる武夷山》 08:40 第一阶段:1984-1987 用中国风插画描绘中国 11:28 第二阶段:1987-1990 茶叶主义与中国符号 14:00 上田义彦的加入 20:50 《MEMORY》 21:03 第三阶段:1991-1994 永远要憧憬的桃花源 24:57 《いつでも夢を》 28:12 《結婚しようよ》 28:22 第四阶段:1995-2005 飞速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中国女性 32:13 《鉄腕アトム》 33:20 《上海Boogie Woogie》 35:25 《大きな河と小さな恋》 41:15 《ライク・ア・バージン》 41:27 第五阶段:2006-2009 姐妹的日常生活 43:35 第六阶段:2010-2011 中国明星 45:47 《春一番》 47:01 只属于中国的视觉元素是什么 48:05 上田义彦最契合中国的摄影理念:距离感 50:27 梦与中国 56:17 《大展鸿图》 58:10 乌龙茶广告成为了一代日本观众对中国的印象 1:00:07 什么样的影像代表“真实”?广告摄影天生虚伪么? 1:06:35 《蘇州夜曲》 「永远要憧憬」

71分钟
11k+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