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夜市场 2025/10/21 | Episode 105 亚马逊AWS全球大规模宕机引发了全球对数字基础设施安全的深刻焦虑,而AI对服务业的颠覆与守护也正在悄然展开。今天,我们将带你一览全球市场大事,并深度解析AI与服务业的博弈与融合。 本期你将听到: * AWS大规模宕机事件,数字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风险 * 苹果智能布局中国与iPhone 17强劲开局 * 中港房地产市场冷热分化,香港楼市强势反弹 * 高盛看好中国公司“出海”新趋势 * SpaceX星链卫星突破一万颗新里程碑 * 区块链支付新贵Tempo获5亿美元融资 * 宇树科技H2人形机器人与全球机器人竞赛 * 社交媒体X上线用户名市场等创新举措 * 康方生物抗癌新药带来医药股亮点 * Zocdoc的“人机混合”护城河与AI对服务业生态重塑 你怎么看? * AWS大规模宕机会改变你对云服务的信任吗? * 你认为AI能完全取代医生或客服这样的服务业岗位吗?你希望未来是“AI全包”还是“人机协作”? * 垂直平台(如Zocdoc、DoorDash)如何才能在AI大潮下不被“管道化”?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和分享《隔夜市场》!点赞、关注和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你的每一次评论和互动,都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下期节目再见!
🎙 隔夜市场 2025/10/22 | Episode 106 科技巨头亚马逊的机器人自动化大计及其对就业的冲击,探讨AI数据中心如何间接推高普通消费者的电费账单,并梳理过去24小时科技与商业领域的关键新闻。科技热潮如何悄然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成本?一起深度解析! 本期你将听到: * 香港楼市回暖,Grand Mayfair III新盘热销 * A股企业盈利回升,出口带动增长 * 亚马逊自动化计划文件曝光:2033年前七成运营自动化,2027年或减少16万个岗位,三年节省126亿美元 * 苹果MacBook Pro M5发布,设计微调,iPhone 17销量带动市值冲顶 * 微软Copilot节省员工工作时间,助力办公自动化 * 红杉资本领投Sesame,打造AI语音伙伴及时尚眼镜硬件 * DeepSeek发布多模态AI模型,LangChain完成B轮融资并推出1.0版本 * Anthropic推出Claude Code网页与移动端界面 * 日本便利店试点远程机器人补货,菲律宾工人“远程劳动外包”,同时训练未来AI *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总统调动国民警卫队权力界限案件 * Hulu涨价新政及短期优惠 * CleanSpark进军AI数据中心,反映AI与加密行业交汇趋势 * AI数据中心引发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潮:科技巨头“圈地”预订用电,导致居民提前为尚未落地的数据中心埋单 * 美国马里兰州为例:未来电力容量拍卖价格创新高,居民月电费或上涨16美元 * 风险与监管缺失:过度预估需求带来的基础设施闲置和社会成本外溢,呼吁企业分担投机风险 你怎么看? * 你认为科技巨头应如何平衡创新扩张与社会责任? * 如果AI热潮导致生活成本上涨,你觉得企业、政府和个人应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 * 你是否支持“谁制造了需求,谁先买单”的市场机制?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和分享《隔夜市场》。点击关注,不错过每一期深度科技与商业解析,也欢迎点赞和留言,和我们互动讨论! 下期再见!
🎙 隔夜市场 2025/10/23 | Episode 107 本期我们重点聚焦通用汽车最新自动驾驶与AI布局,深度讨论“去CarPlay化”背后的产业逻辑;同时直击谷歌AI“造谣”风波,从技术、法律和伦理三重视角,探讨AI说谎带来的社会挑战。 本期你将听到: * 全球市场动态:恒生指数回调,黄金股承压,高盛看好A股中长期前景 * 香港IPO热潮与企业迁册新政:中国石油子公司成首家迁册香港企业 * 通用汽车大举推进自动驾驶:2028年凯迪拉克Escalade IQ搭载L3级别,Super Cruise行驶超7亿英里无事故 * 自研AI与软件生态:Gemini AI语音助手即将上车,集中式平台挑战苹果CarPlay和Android Auto * AI大模型竞争与裁员:Meta聚焦TBD Lab,OpenAI推AI浏览器Atlas * 硬件新军:三星XR头显正面PK苹果Vision Pro,价格战打响 * 中国AI崛起:Airbnb客服力挺阿里Qwen模型,超越ChatGPT * 云服务中断趣闻:智能床垫离线模式成用户救星 * AI“造谣”与法律困局:Robby Starbuck诉谷歌AI诽谤,传统法律难以适用AI 你怎么看? * 你是否会因汽车厂商放弃CarPlay而改变购车决策? * 面对AI“造谣”和信息失真,谁应为此负责?你认为AI企业应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 你认为AI“说谎”问题有无可能被彻底解决?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和分享《隔夜市场》,在各大播客平台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节目。别忘了点赞、评论和转发,让更多朋友加入讨论! 下期再见!
SoftBank sold all its Nvidia shares, reaping huge profits from AI investments like OpenAI, accelerating its AI strategic. Tesla's retail sales in China hit a three-year low of 26,006 units in October, primarily due to weak market demand and fierce competition. Intel's CTO unexpectedly resigned to join OpenAI, leading the CEO to personally oversee the company's AI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divisions. Elon Musk stated Tesla and xAI are \"trending toward convergence,\" despite shareholders not approving Tesla's proposed investment in xAI.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sales exceeded 50% of total new car sales in October for the first time, marking NEVs' market dominance. SenseTime's SenseNova-SI open-source model surpassed GPT-5 and Gemini 2.5 Pro in spatial intelligence benchmarks. ByteDance released its Doubao-Seed-Code programming model, setting a new SOTA for Agentic programming with visual understanding at the lowest cost. Jensen Huang emphasized the AI boom differs from the internet bubble, citing real computational demand and active GPU utilization. Nio Battery Technology saw a leadership change as Li Bin transitioned to a director role, aiming to refine battery business operations.
这是一档由易方达基金出品的播客栏目。我们旨在为你打破信息差,聊新出炉的热点,听有意思的财经干货。 订阅易方达【财话连篇】,让财经,触手可及。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彻底改变了人们对AI的认知,人工智能的发展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00:19 。这场变革背后,全球科技企业正在展开一场“智能竞赛”。本期和你聊聊AI。 精彩看点 00:27 中美AI“双雄争霸”? 01:10 创业公司崛起,DeepSeek低成本高能推理 01:41 国产AI政策助力崛起 01:57 AI投资“短期高估、长期低估”? 02:22 指数化投资一键布局AI未来 本期制作 一萌、俊池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音频观点分析及预测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立场,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本音频的内容仅针对发布日当前的情况分析,今后可能发生变化。本音频仅限于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合作平台开展宣传推广之目的,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未经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书面同意。平台方及平台方合作方不得擅自修改或自行二次加工传播音频内容及材料。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详阅基金法律文件后审慎做出投资决策。 定投风险提示: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定期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期是小薯仔的深圳分会场,来自 Lily 与好朋友大卫在22年初在深圳聊到凌晨5点的片段 本期话题是,随着年纪渐长,越来越多地参加朋友的婚礼之后,我们对“婚礼”这一场景的一些疲惫、困惑和思考。 我们讨论了 old school 婚礼带来的疲惫,分享了有意思的、被感动的婚礼现场,甚至约定好了,大卫要在 Lily 的婚礼上做那个1米8的伴娘,闪耀全场! 婚礼这个词或许在现在被看得太重了,它不过是比圣诞节复杂一点点的仪式感,放轻松,不被文化现象裹挟,保持浪漫,去享受和拥有自己的形式� 本期内容 02:07 婚礼是表演/庙会?其实不过是一个更复杂的节日 15:30 有意思的婚礼?为婚礼流泪? 28:00 灵魂拷问,到底要不要婚礼 37:00 婚礼其实是个文化现象 BGM: Taylor Swift- love story 【小薯仔】由同为前咨询顾问和现互联网人的Lily与Lulu制作,我们一起从战略咨询视角,聊互联网聊行业聊生活。我们也许只是繁杂世界里的一颗小薯仔,然而希望通过播客去分享、去表达、去共鸣、去讨论。 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小薯仔】与我们相识,获取最新节目更新资讯、一起讨论观点、提出想了解的内容。
「暖胎圈 Formation Lap」 Plan F是由米阿莫、王维基、砀山梨三位女车迷发起的非专业赛车类漫谈节目,我们会在这里复盘比赛进程、吐槽车队策略,当然也会时常立Flag 毒奶一下车手和结果。 普天同庆!米阿莫魔咒解除,终于可以看直播庆祝喜欢的车手夺冠了(此处要感谢一下摩纳哥赛道和毫无作用的“强制两停”规则) 哦,摩纳哥!这颗F1皇冠上最闪(也最硌人)的明珠!一边是百年底蕴、名流扎堆、香槟管够,感觉下一秒就能和王子喝下午茶(如果他邀请的话)。 另一边?啧,那比赛过程...活像一条祖传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还解不开!今年赛事组灵机一动,祭出“强制两停”大法,试图给比赛人工呼吸。结果呢?围场工程师们分分钟掏出计算器,啪啪一按:“得,最优解还是——压车!” 得,无聊程度直接原地起飞,直奔平流层! 所以问题来了:摩纳哥这条“祖传裹脚布”,到底有没有解药?在线等,挺急的(虽然急也没用,反正明年还这样)! 可能导播也被赛道催眠了?镜头疯狂切向P房里的“家属天团”(WAGF - Wife and Girlfriends)。这波操作的意义是...给《围场101》海选?这流量密码,是不是有点歪? 「五盏红灯熄灭 Lights Off」 02:08 “做掉”诺里斯冠军的可能性? 05:20 限定两停宣告失败 摩纳哥的“裹脚布”比赛怎么解? 13:50 维基一人血书 如何换掉阿达米? 17:35 直播镜头对焦WAGF (Wife & Girlfriends)的意义何在? 28:20 「PLAN F小剧场」F1 x 迪士尼 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36:57 一起来看F1 大电影吧!
嘉宾 | 覃睿,BISHENG.ai 联合创始人 AI 在 to B 企业的落地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往往充满了“PPT 上的美好”和“现实中的骨感”。本期《AI 炼金术》邀请到了企业级开源 Agent 平台 BISHENG.ai 的联合创始人覃睿。 覃睿基于服务大几千家企业的真实经验 ,坦诚分享了 AI Agent 在企业中“真正能用”和“听起来好但难落地”的场景 。他深入剖析了企业 AI 落地的四大阶段 、最大的挑战(剧透:不是技术,是“人”),以及为什么他们劝退了大部分想做“智能问数”(Text-to-SQL)的客户 。 这期节目对于所有正在推动或考虑 AI 转型的企业家、IT 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都极具价值。你会听到一个一线实战派的真实分享,了解 AI 落地表象之下的关键挑战和务实路径。 � 关键结论 四大真实落地场景: 目前企业 AI 落地最集中的四大类场景是:问答(知识库)、审核(合同、消保)、写报告(研报、尽调) 和 智能问数(Text-to-SQL)。 最“扯”的场景:智能问数(Text-to-SQL)。 覃睿坦言这是他们最谨慎、劝退最多的场景 。原因是这种需求通常来自高层 ,对准确性要求极高 ,但绝大多数企业的数据治理水平根本达不到(如表关系混乱、字段无文档)。 最“不性感”但最高频的场景: 1. 知识库问答(RAG)。2. 情报类应用,即自动监控部委网站、公众号、论文库等,帮员工从“不乐意干”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 。 开源是最好的“获客渠道”: BISHENG.ai选择开源,初期是朴素地希望获得快速反馈 。但事实证明,这成为了最高效的获客方式 。严肃的企业客户(特别是大客户)最终仍然会为咨询、实施和定制服务付费 。 中国 To B 赚钱的逻辑: BISHENG.ai已实现盈利 。覃睿的经验是:1. 通过开源筛选正确的客户(主动来的、认知一致的);2. 做正确的项目(敢于“劝退”不切实际的需求);3. 抱着**“让客户成功”**的心态,即使短期“算不过账”,也要把真实需求做好,从而赢得二三期项目 。 � 关键认知 企业 AI 落地最大的误区: 企业普遍存在两大不切实际的期望:1. 低估了落地成本 ;2. 以为 AI 无所不能,忽视了 AI 需要被“教”会企业的“弯弯绕”(即业务知识、偏好和隐性规则)。 企业 AI 落地最大的挑战是“人”: 真正的瓶颈不是技术 ,而是如何让业务人员(业务部门)深度参与进来 。他们往往不愿或无法一次性讲清全部需求 ,导致项目需要大量迭代,甚至重构 。 AI 落地四阶段论: 覃睿将企业落地分为四个阶段 : 玩具阶段: IT 内部的“发烧友”在玩 。 通用阶段: 业务人员开始高频使用通用的 AI 对话工具(如 Deepseek、豆包),开始建立“体感”。 垂类 Agent 阶段: 业务人员主动参与,与 IT 联合共建垂直场景 。 数字员工阶段: Agent 作为自主智能体在企业内工作 。 给企业的核心建议:先到“第二阶段”。 覃睿建议企业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应先让业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类似 Deepseek 或企业版 Minus 的体验)充分感受 AI 的价值 。只有当业务人员建立“体感”并主动提出需求时,第三阶段的“垂类 Agent”落地才会成功 。 BISHENG.ai VS Palantir: BISHENG.ai的模式(包括开源产品)越来越像 Palantir 。其核心是将产品作为高效的“交付工具” ,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承接大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 �️ 行动指南 如果你是企业决策者/IT负责人: 诚恳地认识模型能力。 放弃“一步到位”的幻想 。 从“第二阶段”开始: 先在内部署好用的通用 AI 对话工具(体验要对标 C 端产品),让业务人员先用起来,建立“体感”。 选择“不性感”的场景切入: 优先解决内部知识库问答 和情报搜集 这类高频、刚需、员工又不爱干的痛点点。 如果你想尝试“BISHENG.ai”(Bisheng): 开发者/小公司/个人: 访问官网 BISHENG.ai ,给项目点 Star,加入文档中的社群二维码 。如果部署有困难,群里有“BISHENG.ai达人”可以提供 500 元左右的付费部署服务 。 中大型企业: BISHENG.ai的理想客户是**“细分领域的头部”,预算在几十万到几百万级别 。 ISV / 软件服务商: BISHENG.ai正在招募各地的合作伙伴,可以承接BISHENG.ai覆盖不到的商机,共同交付项目 。 ⏱️ 时间线 【01:21 - 02:54】 嘉宾介绍:BISHENG.ai(Bisheng)联合创始人覃睿,企业级开源 Agent 平台。 【03:27 - 04:26】 为什么选择做开源项目? 【04:26 - 05:53】 开源的朴素想法:获取快速反馈,也许能帮到别人。 【05:53 - 07:12】 开源的商业价值:高效获客、建立标准、吸引人才。 【07:54 - 09:17】 Dify 已经存在,为什么BISHENG.ai还能火?(差异化:企业级功能)。 【09:17 - 10:33】 数字化转型的“大屏”执念。 【10:33 - 11:00】 企业 AI 落地的四大类场景。 【11:00 - 15:29】 场景一:问答(知识库),及客服场景对“确定性”的挑战。 【18:08 - 19:26】 BISHENG.ai的“Palantir”模式:产品是内部的交付工具。 【19:26 - 20:29】 场景二:审核(合同、消保材料)。 【20:29 - 22:30】 审核场景的挑战:业务部门的需求永远讲不全。 【25:15 - 27:38】 场景三:写报告(研报、尽调报告)。 【27:38 - 31:00】 主持人(任鑫)的真实需求:用 AI 写投资 Memo。 【31:00 - 31:24】 场景四:智能问数(Text-to-SQL)——最谨慎、劝退最多的场景。 【31:24 - 33:01】 为什么智能问数(Text-to-SQL)很难落地? 【33:01 - 35:42】 唯一成功的 Text-to-SQL 案例:核心是先做了数据治理和“业务表”。 【38:26 - 39:34】 市面上最“扯”的场景是什么?—— 还是智能问数。 【40:28 - 41:59】 最“不性感”但最高频的场景:问答和情报搜集。 【42:26 - 46:54】 企业 AI 落地的四个阶段:玩具 -> 通用 -> 垂类 -> 数字员工。 【47:19 - 49:39】 为什么员工宁用 ChatGPT 不用内部工具?(答:体验太差)。 【51:10 - 52:30】 BISHENG.ai社区早期是如何获得关注的?(答:打中了企业刚需)。 【52:30 - 53:32】 在中国做 To B 怎么赚钱?(BISHENG.ai去年已盈利)。 【53:32 - 58:53】 盈利秘诀:筛选客户、做对项目、建立信任。 【58:53 - 59:41】 给传统企业 AI 转型的核心建议。 【59:41 - 01:03:36】 建议:诚恳认识模型能力,先从“第二阶段”做起,建立“体感”。 【01:03:36 - 01:06:33】 企业对 AI 最大的两个“不切实际的期望”。 【01:06:33 - 01:10:44】 探讨 Palantir 的 Ontology(本体)为何如此有价值。 【01:11:14 - 01:14:19】 BISHENG.ai的理想客户画像: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01:14:19 - 01:15:28】 如何联系BISHENG.ai?(官网:BISHENG.ai,加入社群)。 【01:15:28 - 01:16:14】 针对个人和小开发者的“BISHENG.ai达人”服务。 【01:16:14 - 01:17:21】 招募城市 ISV 合作伙伴。 欢迎订阅「AI 炼金术」的播客,以及同名公众号、视频号 「AI 炼金术」是一档由徐文浩和任鑫——两位多年老友、AI 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打造的播客。这里是探讨 AI 和创业的理想聚集地,我们会邀请一线创业者、产品产品和科研学者,深入探讨 AI 如何重塑行业、变革生活,以及如何从 0 到 1 打造 AI 原生产品。 我们的讨论会涵盖多个话题:从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未来,到如何找到 AI 创业的 PMF;从如何利用 AI 降本增效,到怎样将 AI 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如果你对 AI、产品、创业感兴趣,这里有满满的干货和一线实战经验,欢迎关注并推荐给你的朋友,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商务合作:公众号 「AI炼金术 」菜单栏中【商务】获取联系方式 节目主理人: 徐文浩:某AI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正在面向全球市场开发AI应用。连续创业者,参与过多家创业公司,拼多多早期员工。广告科技公司MediaV的算法和数据负责人,后被360收购。离开后加入成立不到1个月的拼多多。后创办了基于AI的海外客服聊天机器人公司 BotHub.AI 和 海外社交电商平台 Bukito 都宣告失败。2023年再次下场创业。 任鑫:云九资本合伙人,主要在投资和孵化面向全球市场的 AI 应用。之前是连续创业者,曾经打造“今夜酒店特价”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特价销售酒店尾房;被京东并购后内部创业“京东到家”开展本地即时零售业务;2015 年再次创业 Get 探索对话式人工智能助理成为先烈;2021 年出售公司,2023 年重新回到 AI 世界。 BGM: 片尾:The Ivy - It Was Always You
媒介即认识论:为什么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取决于你使用的媒介? 引言:两种令人不安的未来——奥威尔 vs. 赫胥黎 为什么相比于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绘的“老大哥”式的外部压迫,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人们因热爱娱乐而失去自由的景象,可能更接近我们的现实? 奥威尔警告,我们将被外力奴役;而赫胥黎则预见,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奥威尔害怕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则担心再也无人愿意读书,以至于失去禁书的理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则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赫胥黎的预言可能更接近现实。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解析一个深刻的观点:我们用于交流的媒介,正在悄悄地塑造我们的是非观、真理观,甚至整个文化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媒介即认识论”。 1. 核心概念解析:什么是“认识论”与“媒介”? 1.1. 认识论:我们如何判定“真理”? “认识论”听起来复杂,但它的核心问题很简单: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我们判断真理的标准从何而来? 实际上,“真理”本身是一种“文化偏见”。每种文化都会不自觉地偏爱某种特定的形式来表达真理,并将这种形式视为最可靠、最真实的。例如: * 对于古希腊人,真理来源于严谨的逻辑推理。亚里士多德甚至不需要去数他妻子的牙齿,就能通过逻辑“证明”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 * 对于现代经济学家,真理常常通过数字和数据来表达。一首描绘经济状况的诗歌会被视为无聊,而一份数据详实的报告则被认为是客观事实。 这种对特定真理形式的“偏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该文化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即媒介)之中。 1.2. 媒介即隐喻:媒介不只是工具 通常,我们认为媒介(如文字、钟表、电视)只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但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 (metaphor)**,它用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方式,为我们分类、排序、构建并定义现实世界。 让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这一点: * 钟表 * 文字 文字将转瞬即逝的“听觉”语言,转化为固定不变的“视觉”符号。这场知觉革命——眼睛代替耳朵成为语言加工的主要器官——催生了逻辑、历史和科学。因为只有当思想被凝固在纸上时,我们才能方便地对其进行持续而严格的审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理性的分析。 这两个例子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并不仅仅是工具,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2. 三种媒介,三种“真理”:从口头、印刷到电视 2.1. 口头文化:真理是谚语与记忆 想象一个没有文字的西部非洲部落。当部落成员之间出现纠纷时,他们会来到部落首领面前陈述不满。首领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他的任务是从他满脑子储存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最适合当前情形的话。当他宣布裁决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 在这种文化中,认识论呈现出以下特征: * 智慧的形式: 智慧体现在创造和记忆谚语的能力上,因为大脑必须充当“流动图书馆”(例如《圣经》中提到,所罗门知道3000条谚语)。 * 真理的载体: 真理存在于口口相传、富有韵律和寓言性的表达之中。对于一个只有口头语言的民族,思想就存在于这些公式化的表达方式之中。 2.2. 印刷文化:真理是理性与逻辑 (“阐释年代”) 想象一下1858年美国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场景。道格拉斯先讲3个小时,林肯再回应,然后道格拉斯再反驳。整场辩论持续了整整7个小时,听众们却津津有味。 是怎样的听众能享受如此冗长、充满复杂句式和逻辑论证的演讲?答案是:一群深受印刷文化熏陶的听众。印刷术塑造了一个“阐释年代”,其认识论特征如下: * 思维要求: 阅读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它要求读者保持安静,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分类、推理和判断,并识别逻辑谬误。 * 话语特征: 公众话语(如政治、宗教、法律)是严肃、有序且充满逻辑命题的。演讲稿如同书面文章,充满了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严谨的论证。 * 智力定义: 智力被定义为能够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抽象世界的能力,而无需借助图像的帮助。 2.3. 电视文化:真理是娱乐与表象 (“躲躲猫的世界”) 电视文化的认识论,由它的两位技术前辈——电报和摄影术——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带来了脱离语境的信息,使信息本身变成了一种新奇有趣的商品,其价值不再取决于用途,而在于其新鲜感。 电视将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Peek-a-Boo World)**。在这个世界里,引人注目的图像快速切换,一个事物刚进入你的视线,又很快消失,创造了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背景、转瞬即逝的世界。其认识论特征如下: 1. 娱乐至上: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否则就无法在电视上生存。 2. 消解语境: 播音员口中的“好……现在”(Now...this)成为电视话语模式的象征。它割裂了信息之间的关联,使历史的连贯性和逻辑的自洽性变得不再重要。一个残忍的谋杀报道可以无缝衔接一个轻松的汉堡广告。 3. 形象即真实: 真实性不再取决于事实或逻辑,而在于讲述者的**“可信度”(credibility)**。这种可信度又被狭隘地定义为外表的吸引力、镜头前的真诚感或名人效应。 3. 文化转向的后果:当一切都成为娱乐 随着电视成为文化的主导媒介,所有严肃的公共话语都为了适应电视的表达方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领域 印刷时代 (阐释年代) 电视时代 (娱乐业时代) 政治 核心是观点和论证。选民基于候选人提出的逻辑严密的政治主张进行判断(如林肯-道格拉斯辩论)。 核心是形象和印象。政治家把自己包装成名人,竞选如同电视广告,目标是给观众留下讨人喜欢的“感觉”。 宗教 核心是神学和教义。传教士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如乔纳森·爱德华兹),布道是逻辑严密的论述。 核心是表演和情感满足。电视传教士如同脱口秀主持人,节目模仿娱乐秀,上帝成为配角,传教士本人成为明星。 教育 核心是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学习被视为一项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严肃活动。 核心是趣味性和即时满足。以《芝麻街》为例,它推行“教学即娱乐”的理念,要求学习必须轻松有趣,摒弃前提、困惑与阐述。 这种转变并非巧合,而是电视作为主导媒介对其内容施加的必然改造。电视的内在偏见——其对视觉奇观、情感满足和瞬时性的依赖——构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下,无论内容原本的目的为何——是传达政治主张、阐释神学教义,还是构建知识体系——都必须首先服从娱乐的逻辑。因此,政治、宗教和教育并非各自独立地走向娱乐化,而是共同屈从于同一种强大的媒介压力。它们的话语为了在电视上生存,被迫舍弃了严肃性、逻辑连贯性和深层价值,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4. 结论:赫胥黎的警告与我们的出路 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在一个技术时代,精神的毁灭可能来自于一个“满面笑容的人”。当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当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电视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电视所构建的世界观,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已经丧失了对信息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感知能力。 解决方案不是砸掉电视机,而是培养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媒介意识”**(media consciousness)。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如何被构建的,以及不同的媒介形式(口头、印刷、电视、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必须学会识别每一种媒介的偏见:它鼓励什么,又排斥什么?只有通过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我们才有可能对我们使用的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最后,让我们以一个开放性问题结束:在我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娱乐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我们应该如何开始与我们的媒介进行一场清醒的对话?
《乌合之众》核心概念解析:深入理解群体心理的钥匙 前言:为何要理解“乌合之众”?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各种“群体”之中。从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论战,到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运动;从狂热的粉丝文化,到一致对外的爱国热情,群体现象无处不在。为何身处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会变得如此不同?为何理性的个人会汇聚成非理性的集体?理解群体心理的运作机制,对于我们洞察社会、理解自我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解析社会心理学奠基之作——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核心概念,为初学者快速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帮助你掌握深入理解群体心理的钥匙。 尽管勒庞的著作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但他对群体非理性力量的深刻洞察,使其理论在今天——这个被社交媒体、算法和即时通讯定义的时代——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和具有警示意义。 本书的核心观点振聋发聩:当个体汇聚成一个群体时,其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完全不同于个体心理的“集体心理”特征。 -------------------------------------------------------------------------------- 1. 群体的一般特征:当“我”成为“我们” 1.1 “集体心理”的诞生 勒庞首先为“群体”(The Crowd)下了一个心理学定义:它并非指任意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只有在特定的刺激下,一群人的情感和思想全都转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此时一个“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便形成了。 这个临时的生命体,其行为和思想会表现出与组成它的个体截然不同的特点。这一转变的关键后果是: * 个性的消失:个体的自觉人格消失,被无意识人格所取代。 * 智力的削弱: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群体的智力水平总是远低于孤立的个人。 1.2 群体心理形成的三大核心原因 勒庞指出了导致个体心理向群体心理转变的三个主要原因,它们共同作用,将独立的个人熔炼成一个情绪化、行动化的“我们”。 1. 数量带来的力量感 (人多势众) 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仅从数量上就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感会极大地削弱其个人责任感,使得平时约束着他的道德和法律荡然无存。我们常说的“法不责众”观念,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2. 精神传染 (Contagion) 这是一种高效的情感与行为传播机制。在群体之中,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行为都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迅速从一个人扩散到所有人,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3. 易于接受暗示 (Suggestibility)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群体中的个体,会进入一种类似于被催眠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有意识人格完全消失,大脑活动被麻痹了,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他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受自身意志支配、只会执行他人指令的自动机。 本章小结与过渡 总而言之,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他便失去了独立的个性与思考能力,被一种强大的“集体心理”所支配。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种集体心理在情感和道德层面会呈现出怎样惊人而又矛盾的表现。 -------------------------------------------------------------------------------- 2.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观:极端与矛盾的集合体 一旦形成“集体心理”,群体的行为便不再受理智支配,而是完全被情感和情绪所左右。勒庞指出,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呈现出一种极端化、简单化且充满矛盾的特征。 2.1 群体情感的主要特征 * 冲动、易变和急躁 勒庞使用了生理学上的比喻,指出群体的行为更像是受原始的脊椎神经支配,而非受理智的大脑控制,这解释了他们为何能轻易地在英雄主义与怯懦之间摇摆。群体像原始人一样,无法深思熟虑,其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特征,使其情绪可以在瞬间从最残暴的狂热转变为最温顺的状态。 * 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缺乏批判能力,倾向于用形象化的方式思考,会将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作现实。他们极易相信最不可能的事情,任何道听途说都可能被立刻接受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 感情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的情感总是表现得非常简单和夸张。他们不懂得怀疑或不确定,任何一种情绪都会立刻走向极端。一个微小的怀疑会立刻变成不容辩驳的证据,一丝厌恶会迅速转变为不共戴天的仇恨。 * 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无法容忍任何反对意见或讨论,会立刻将异议视为对自身的攻击。他们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对软弱的力量极为残暴。同时,群体在骨子里又表现出对传统的极端保守倾向,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改变其生活状态的新事物。 2.2 群体道德的双重面貌 勒庞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群体的道德水平可能远低于个体,也可能远高于个体。这种道德水平的摇摆,完全取决于群体所接受暗示的性质与方向。 道德的两个极端 道德败坏的可能 道德高尚的可能 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暗示下,群体会彻底放纵其原始的野蛮和破坏本能,表现出嗜杀、凶残和无情的行为。历史上的许多暴行,都是由看似温和的普通公民组成的群体犯下的。 为了信仰、荣誉、爱国主义等崇高理念,群体也能够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无私奉献和不计名利的牺牲精神。例如,十字军东征的士兵、法国大革命中的志愿者,都能为了一个理念慷慨赴死。 本章小结与过渡 群体情感与道德的极端化和非理性,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完全依赖形象、排斥逻辑推理——铺平了道路。下一章,我们将深入剖析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揭示一个被生动图像所统治的精神世界。 -------------------------------------------------------------------------------- 3.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被图像统治的世界 群体的“思考”方式与个体截然不同。他们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其精神世界完全被感性的、形象化的内容所占据。 3.1 群体如何接受观念? 群体无法理解复杂的理论或抽象的概念。一种观念要想在群体中传播并产生影响,就必须经过彻底的改造,变得简单明了、绝对化和形象化。 * 简单化与绝对化:观念必须以不容置疑、毫不妥协的形式出现,才能被群体接受。 * 形象化:观念必须转化为一个生动的形象,才能在群体中扎根。因为群体只会形象思维,他们无法进行理性的逻辑思考。 3.2 群体的推理能力 勒庞明确指出,群体的推理能力极为低下。他们不会进行一步步的逻辑推演,其推理方式更像是一种联想: * 关联表面相似的事物:群体会将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 立刻将具体事物普遍化:他们会从一个具体案例立刻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正因如此,勒庞断言:“群体不受理性的影响”。任何充满严密逻辑的演说,对群体都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法跟上这种思维过程。 3.3 想象力的巨大力量 与低劣的推理能力相反,群体的想象力是极其强大而活跃的。他们只会被那些生动、清晰、惊人和神奇的形象所打动。 * 事实不如形象:一个真实发生的灾难,如果缺乏生动的形象呈现,对群体的影响力可能远不如一个经过戏剧化渲染的虚构故事。 * 领袖的武器:杰出的政治家和群体领袖深谙此道。他们从不试图用理性去说服群体,而是通过戏剧化的表演、夸张的言辞和形象化的口号来打动群体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对他们的统治。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宗教的兴起、帝国的建立,都是对群体想象力产生强烈影响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 本章小结与过渡 我们已经看到,群体的思维完全被感性的图像和简单的观念所主导,理性在其中毫无地位。当这些观念和信仰被群体狂热地接受时,它们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强大的力量形式,这正是我们下一章将要探讨的主题。 -------------------------------------------------------------------------------- 4. 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狂热与盲从的根源 勒庞观察到,当群体对某种观念或人物产生强烈信念时,这种信念会呈现出一种“宗教形式”。这里的“宗教感情”指的并非狭义上对神的崇拜,而是一种广义的心理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包含着盲目服从、狂热偏执、强烈信奉以及将某种信念广为传播的倾向。无论是信仰一个神、一个英雄还是一种政治理想,只要具备了以下特征,就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 崇拜一位高高在上的存在 这个崇拜对象可以是一个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政治领袖或一种抽象的社会理想。 * 对该力量的盲目服从 信徒们会毫无保留地接受其所有信条,不加任何批判和讨论。 * 无法容忍任何讨论 他们将所有异议者都视为敌人,并怀有强烈的敌意。 * 传播信仰的愿望 他们内心充满着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的渴望,并为此不惜使用最激烈的手段。 勒庞总结道,历史上许多看似纯粹的政治运动,其内核都具有这种宗教的本质。从十字军东征,到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再到近代的各种社会思潮,其背后都体现了群体信仰狂热、专横和不容异说的“宗教形式”。 -------------------------------------------------------------------------------- 总结:如何运用勒庞的理论框架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得以窥见《乌合之众》所揭示的群体心理世界。勒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像:当独立的个体汇聚成群时,他们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心理蜕变,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个性的消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觉人格被淹没。 2. 情感的极端化:情绪变得冲动、易变、简单且夸张。 3. 智力的低下:逻辑推理能力丧失,被形象思维所取代。 4. 信仰的宗教化:观念和信念变得专横、偏执且不容置疑。 勒庞的理论框架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为我们剖析了群体行为的深层逻辑。最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思考一个开放性问题: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勒庞一个多世纪前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网络舆论暴力、饭圈文化、民粹主义以及各种公共事件中的群体行为,又有着怎样深刻的现实意义呢?如何运用勒庞的理论框架作为诊断工具,清醒地审视并应对这些现象,是这本经典留给我们的、一个极为迫切的当代课题。
哎呦我去!随着各大脱口秀节目开播,越来越多女性站上舞台表达自己的声音。这让我们无比欣慰,但又引发了舆论的众多争议——群体攻击、内容单一、不够好笑......把指针拨回杨笠说出“男人那么不同却又那么自信”的那一天,来看看当女性开始表达会遭遇哪些困境,这样的表达又是如何让男人破防的呢? Show Notes: 01:13 从杨笠聊起——具体的体验不能用来弱化和转移群体的困境 04:23 当我们用同样的凝视反击 06:24 被虚构的“男性气质泡沫” 07:38 京东事件 VS 体育饭圈化——虚伪的气质占尽红利,破防的边界随之而来 12:23 当女性不再被绑架,把生活换给自己选择 13:50 婚姻与权力——从来都不是性别问题 16:36 “当婊子还立牌坊”骂得从来不该是女人 18:35 女性对于陌生男性的本能敌意来自于哪里 24:53 我们能不能同时体验结构的困境和具体的温暖 28:40 女性主义探讨中男性的角色——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32:49 性别操演——生理性别也是被虚构出来的 40:35 不自知的驯化——当我们不用性别的视角理解问题 43:36 当女性决定表达,会遇到哪些阻碍和困境 48:24 我们就聊这个了 50:42 男性的破防让讽刺完成闭环 53:59 资本游戏下的投机取巧?——是我们本来就该讨好自己 60:29 还没说啥呢,咋就破防啦~ 62:38 希望我们都能像内娱男人一样被温柔以待 65:54 我们不要“男性的伟大放弃”,我们要自己织出漂亮衣服 主播: 这英:自媒体创作者,小红书@这英 Giovanni:公关、营销从业者,小红书@人间甜心乔瓦尼 BGM: 《猴戏》王谦 《Shadow Of A Man》Lady Gaga 感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关注节目官方微博/小红书@哎呦我去,查看更多有趣内容及幕后花絮。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苹果播客Podcast、荔枝App找到我们的节目。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品牌和来意。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为我们打赏,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欢迎扫码添加微信,备注“听友群”,欢迎进群与主播和听友们一起哎呦我去,一起蛐蛐!!!
1. 加勒比“卡利普索”(Calypso)音乐风格代表人物Lord Kitchener:“London is the Place for Me” (1948) 2. 摇滚吉他手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弹奏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莱什(Steve Reich)1987年写给爵士吉他手Pat Metheny的《电对位》(Electric Counterpoint),第三首“Fast”(2014) 版本对比: 爵士吉他手Pat Metheny (1987)、古典吉他手Sean Shibe (2017) 3. 生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血统的前苏联作曲家米卡埃尔·塔里维尔季耶夫(Mikael Tariverdiev),电影配乐:“Prelude from ‘My Younger Brother’ ” (1975) 4.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女歌手/音乐人Marina Herlop:“Cosset” (2023)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