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3分钟
播放:
522
发布:
13小时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媒介即认识论:为什么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取决于你使用的媒介?
引言:两种令人不安的未来——奥威尔 vs. 赫胥黎
为什么相比于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绘的“老大哥”式的外部压迫,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人们因热爱娱乐而失去自由的景象,可能更接近我们的现实?
奥威尔警告,我们将被外力奴役;而赫胥黎则预见,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奥威尔害怕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则担心再也无人愿意读书,以至于失去禁书的理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则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赫胥黎的预言可能更接近现实。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解析一个深刻的观点:我们用于交流的媒介,正在悄悄地塑造我们的是非观、真理观,甚至整个文化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媒介即认识论”。
1. 核心概念解析:什么是“认识论”与“媒介”?
1.1. 认识论:我们如何判定“真理”?
“认识论”听起来复杂,但它的核心问题很简单: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我们判断真理的标准从何而来?
实际上,“真理”本身是一种“文化偏见”。每种文化都会不自觉地偏爱某种特定的形式来表达真理,并将这种形式视为最可靠、最真实的。例如:
* 对于古希腊人,真理来源于严谨的逻辑推理。亚里士多德甚至不需要去数他妻子的牙齿,就能通过逻辑“证明”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
* 对于现代经济学家,真理常常通过数字和数据来表达。一首描绘经济状况的诗歌会被视为无聊,而一份数据详实的报告则被认为是客观事实。
这种对特定真理形式的“偏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该文化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即媒介)之中。
1.2. 媒介即隐喻:媒介不只是工具
通常,我们认为媒介(如文字、钟表、电视)只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但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 (metaphor)**,它用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方式,为我们分类、排序、构建并定义现实世界。
让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这一点:
* 钟表
* 文字 文字将转瞬即逝的“听觉”语言,转化为固定不变的“视觉”符号。这场知觉革命——眼睛代替耳朵成为语言加工的主要器官——催生了逻辑、历史和科学。因为只有当思想被凝固在纸上时,我们才能方便地对其进行持续而严格的审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理性的分析。
这两个例子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并不仅仅是工具,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2. 三种媒介,三种“真理”:从口头、印刷到电视
2.1. 口头文化:真理是谚语与记忆
想象一个没有文字的西部非洲部落。当部落成员之间出现纠纷时,他们会来到部落首领面前陈述不满。首领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他的任务是从他满脑子储存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最适合当前情形的话。当他宣布裁决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
在这种文化中,认识论呈现出以下特征:
* 智慧的形式: 智慧体现在创造和记忆谚语的能力上,因为大脑必须充当“流动图书馆”(例如《圣经》中提到,所罗门知道3000条谚语)。
* 真理的载体: 真理存在于口口相传、富有韵律和寓言性的表达之中。对于一个只有口头语言的民族,思想就存在于这些公式化的表达方式之中。
2.2. 印刷文化:真理是理性与逻辑 (“阐释年代”)
想象一下1858年美国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场景。道格拉斯先讲3个小时,林肯再回应,然后道格拉斯再反驳。整场辩论持续了整整7个小时,听众们却津津有味。
是怎样的听众能享受如此冗长、充满复杂句式和逻辑论证的演讲?答案是:一群深受印刷文化熏陶的听众。印刷术塑造了一个“阐释年代”,其认识论特征如下:
* 思维要求: 阅读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它要求读者保持安静,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分类、推理和判断,并识别逻辑谬误。
* 话语特征: 公众话语(如政治、宗教、法律)是严肃、有序且充满逻辑命题的。演讲稿如同书面文章,充满了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严谨的论证。
* 智力定义: 智力被定义为能够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抽象世界的能力,而无需借助图像的帮助。
2.3. 电视文化:真理是娱乐与表象 (“躲躲猫的世界”)
电视文化的认识论,由它的两位技术前辈——电报和摄影术——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带来了脱离语境的信息,使信息本身变成了一种新奇有趣的商品,其价值不再取决于用途,而在于其新鲜感。
电视将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Peek-a-Boo World)**。在这个世界里,引人注目的图像快速切换,一个事物刚进入你的视线,又很快消失,创造了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背景、转瞬即逝的世界。其认识论特征如下:
1. 娱乐至上: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否则就无法在电视上生存。
2. 消解语境: 播音员口中的“好……现在”(Now...this)成为电视话语模式的象征。它割裂了信息之间的关联,使历史的连贯性和逻辑的自洽性变得不再重要。一个残忍的谋杀报道可以无缝衔接一个轻松的汉堡广告。
3. 形象即真实: 真实性不再取决于事实或逻辑,而在于讲述者的**“可信度”(credibility)**。这种可信度又被狭隘地定义为外表的吸引力、镜头前的真诚感或名人效应。
3. 文化转向的后果:当一切都成为娱乐
随着电视成为文化的主导媒介,所有严肃的公共话语都为了适应电视的表达方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领域
印刷时代 (阐释年代)
电视时代 (娱乐业时代)
政治
核心是观点和论证。选民基于候选人提出的逻辑严密的政治主张进行判断(如林肯-道格拉斯辩论)。
核心是形象和印象。政治家把自己包装成名人,竞选如同电视广告,目标是给观众留下讨人喜欢的“感觉”。
宗教
核心是神学和教义。传教士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如乔纳森·爱德华兹),布道是逻辑严密的论述。
核心是表演和情感满足。电视传教士如同脱口秀主持人,节目模仿娱乐秀,上帝成为配角,传教士本人成为明星。
教育
核心是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学习被视为一项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严肃活动。
核心是趣味性和即时满足。以《芝麻街》为例,它推行“教学即娱乐”的理念,要求学习必须轻松有趣,摒弃前提、困惑与阐述。
这种转变并非巧合,而是电视作为主导媒介对其内容施加的必然改造。电视的内在偏见——其对视觉奇观、情感满足和瞬时性的依赖——构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下,无论内容原本的目的为何——是传达政治主张、阐释神学教义,还是构建知识体系——都必须首先服从娱乐的逻辑。因此,政治、宗教和教育并非各自独立地走向娱乐化,而是共同屈从于同一种强大的媒介压力。它们的话语为了在电视上生存,被迫舍弃了严肃性、逻辑连贯性和深层价值,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4. 结论:赫胥黎的警告与我们的出路
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在一个技术时代,精神的毁灭可能来自于一个“满面笑容的人”。当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当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电视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电视所构建的世界观,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已经丧失了对信息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感知能力。
解决方案不是砸掉电视机,而是培养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媒介意识”**(media consciousness)。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如何被构建的,以及不同的媒介形式(口头、印刷、电视、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必须学会识别每一种媒介的偏见:它鼓励什么,又排斥什么?只有通过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我们才有可能对我们使用的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最后,让我们以一个开放性问题结束:在我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娱乐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我们应该如何开始与我们的媒介进行一场清醒的对话?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Giselle99
1个月前 北京
0
主播是AI朗读吗?
HD839055z
3周前 河南
0
听着像人工智能在对话?
娜什么
4周前 山西
0
中间有一段没声音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