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这个执念,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天雅 主播|初心 暑假期间,咨询室接待了不少前来求助的“问题家庭”。其中最突出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仔细沟通过后,我发现: 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不在于我们不想成为好父母; 而是在于:我们太想成为一个好父母。 当面对孩子时, 如果你「想成为好父母」的热情,覆盖了Ta「想成为好孩子」的热情,便很有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动力,削弱Ta的主动性,引发Ta的对抗情绪。 这个时候,一场「意志的较量」便会产生: 你越催Ta赶紧做作业,孩子就越磨蹭; 你越希望Ta性格外向,孩子就越害羞; 你越希望Ta少看电视,孩子就越想看…… 结果导致, 你越让孩子变好,孩子越不愿变好; 你越是督促压迫,孩子越奋力反抗…… 从而令双方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形成亲子矛盾。 分享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 **00:00:53** 核心问题:亲子矛盾的根源 - 父母太想做好父母,反而破坏孩子主动性 **00:01:52** 案例:李阿姨的故事 - 女儿:严格要求,成绩下滑,患抑郁症 - 侄女:放养态度,考上重点大学 **00:04:57** 心理学分析:差异原因 - 角色定位不同:对女儿有期待,对侄女无期待 - 女儿感受:被拖拽的被动跟随者 - 侄女感受:被陪伴的自由探索者 **00:08:42** 解决方案三点: 1. **课题分离** -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只是支持者 - 案例:霍思燕与儿子的相处转变 2. **做好自己** - 父母完成自己的课题,成为榜样 - 案例:Q的父亲自学修电视 3. **放下执念** - 后退一步,从主导者变为陪伴者 -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00:14:09** 结尾 BGM:Otto A Totland-Weltz 结尾曲:问题总部-狠狠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18分钟
60
4天前

如果不以“工作”来定义自己,我们到底是谁?在 AI 时代重建人类价值 / Indigo Talk EP37

INDIGO TALK

本期 Indigo Talk 再次回到线下面对面,邀请了来自东京的 VC 投资人 Amber,一同剖析了“AI 泡沫”背后的核心逻辑,当资本通过算力“做空”劳动力,人类正面临类似 1925 年的历史性巨变。在人类劳动力被释放后:我们是成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还是回归现实的碳基享乐者?在算力无限的时代,或许好奇心、品味、肉身与爱,才是人类无法被取代的终极价值!欢迎收听这次即随意又深刻的对谈✨ 嘉宾 Amber(美元 VC 投资人 东京) Indigo(数字镜像博主) 时间戳 * 00:02:01 温哥华的“躺平”与东京的“内卷” * 00:06:00 资本的狂欢:为什么我们必须拥抱“良性泡沫”? * 00:09:02 世界的撕裂:资本正在做空人类 * 00:16:11 工作的终结?从工业革命到大萧条的历史回声 * 00:21:53 人类的反击:被“增强”的我们,价值何在? * 00:30:28 日本的隐喻: “人感”,未来最稀缺的资产 * 00:39:56 未来的两种活法:“虚拟造物主” vs “碳基享乐者” * 00:56:30 重建人类价值:在好奇、审美与情感中重生 TL;DR 我们从小被灌输一个观念:“我工作,我才有工资;我工作,我才有意义。” 但 Amber 指出,这其实是一种工业时代才出现的幻觉。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不靠“工作”生存,而是自给自足;“劳动”不等于“身份”,更不等于“价值”。 是工业革命、城市化与大规模分工,创造了“无产阶级必须工作才能活”的现代命运。 然而,当 AI 开始把所有输入/输出流程自动化,人类第一次被迫面对一个被压抑两百年的问题: 如果不能以“劳动力”来定义自己,我们到底是谁? Indigo 认为,人类的价值正在从“任务执行”迁移到“视角的建立”。 Amber 认为,人类的幸福将从“作为工具”回到“作为生命”。 这场对谈从“工作被 AI 替代”出发,却最终抵达一个更深的命题: AI 不是人类的终结,而是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回到“作为人本身”的价值。 对谈详细总结 www.indigox.me

63分钟
99+
4天前

262.从实验室到终身教授:北美华裔医药科学家的真实科研人生

北美金事角|聚焦金融科技大小事

在本期播客中,主持人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戴智育教授深入探讨了当前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热度下降的原因,分析了科研的长期性与回报周期。戴教授分享了自己从国内到美国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强调了团队合作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医学专业面临挑战,但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始终存在,未来仍有光明前景。此外,教授也提出了对新一代科研人员的建议,鼓励他们在坚守领域的同时,灵活应对职业规划中的变化。 本期嘉宾: 戴智育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医学研究肺血管疾病的医学教授(小红书@Zhiyu Dai) 本期主持: Brenda 00:02:02:揭秘医学研究之路:美国与中国路径对比分析! 00:04:04:科比的疾病和心脏健康:深入了解肺动脉高压和心血管研究 00:07:17:科研之路:华人科学家的挑战与成就 00:11:12:从博士后到助理教授的科研教职之路 00:15:14:华裔主导实验室的优势与挑战:在美国科研界的生存之道 00:19:02: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需求:永恒的行业价值 00:22:50:AI与生物医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00:26:38:AI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编辑工具的简化与优化 00:30:26:学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制药企业或生物科技公司,职业道路更加多元化和务实。 00:33:38:如何在科研与业界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00:38:03:医学研究的真相与误解:了解疾病治疗的全貌 00:41:55:预防肺病的关键:戒烟、避免空气污染和充足睡眠

45分钟
99+
4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