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特辑 - 第五集《10 万美元的转折》制作故事

SCALE UP 播客

SCALE UP:全球人才战略深潜。 在上周的第四集——《选择权世代》中,我们探讨了南方如何重新定义“野心”的样子。 从亚特兰大的金融基础,到德州的规模化思维,再到费城的使命感,我们遇到了一代人:他们不再追逐完美工作,而是在创造自由。 我们跟随了 Tasha Williams,一位乔治亚理工毕业生。她放弃了旧金山几份 20 万美元以上的工作,选择了亚特兰大一份 14 万美元的职位——不是因为她想要少,而是因为她想掌控自己的生活。 她告诉我们:“我想要选择权,而不是命运。” 这句话成为了这一集的情感核心。 在幕后,我们的研究团队计算了各种数据——房租与薪水比、税后收入、股票期权收益。 数据证明了她的判断:对许多专业人士来说,亚特兰大 14 万美元的工作,复利增长可能比旧金山 25 万美元的工作更快。选择权,其实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战略。 然而,当我们收尾这集节目时,一个更大的问题留在了工作室: “如果自由是新的货币,那这代全球最流动的人才,会去哪里赚取它呢?” 幕后故事:重构一个大陆 在策划《10 万美元的转折》时,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不仅仅是单一市场的问题。 这不只是关于薪酬,而是关于“流动性数学”。 几十年来,硅谷一直是科技的引力中心。可随着签证瓶颈、远程办公和生活成本上升,这个中心开始向北倾斜。曾经靠 H-1B 签证实现梦想的工程师们,如今开始寻找“确定性”,而往往在加拿大找到了。 我们的制作人在剪辑时说了一句话,让我们记住了: “这不是搬家的故事,而是重构的故事。” 这句话成为了我们的指南针。 因为当签证决定了你职业能走到哪里,流动性就成了战略。 北方的转移 本集开场,我们跟随 Arjun Kapoor,一位 Stripe 前工程师,他的 H-1B 续签失败。 他说:“当我终于拿到加拿大永久居民卡时,那是我第一次松了一口气。” 这口气,正是跨境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仅在 2024 年,就有超过 15 万工程师离开美国前往加拿大。 多伦多成为北美增长最快的科技中心,温哥华创业公司创纪录,蒙特利尔悄悄把 AI 生态系统打造为全球人才的新避风港。 这不仅仅是更高薪水的问题——而是“公民身份”的安全感。 从 Shopify、NVIDIA 到 TikTok 加拿大,公司们正雇佣那些曾在加州工作的团队。 单向流入硅谷的通道,正在变成双向网络——机会随人而动,而非随护照。 墨西哥:边界变桥梁 随着我们的数据团队持续追踪网络,另一个名字不断出现:墨西哥。 我们第一次遇见 Diego Ramírez,他是 29 岁的产品设计师,签证到期后离开奥斯汀的一家初创公司,在蒙特雷远程找到新工作。 几个月内,他不仅在做自由职业,还帮助美中科技公司建立本地设计和工程团队。 像 Shein、Tesla 以及几家美国 AI 初创公司,已经悄悄在这里建立人才中心,利用年轻、双语的劳动力,仅数小时就能连接奥斯汀。 Diego 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很好地连接了本集和下一集: “提到墨西哥科技,人们还是会想到工厂,但现在我们在设计全球物流和电商使用的 AI 工具。我们不再只是后端,而是参与创造。” 这句话出现在了我们的剪辑墙上——不是结尾,而是开始。 因此,《10 万美元的转折》描绘了一整个大陆的动向——从美国南方到加拿大科技走廊——同时也指向了更远的地平线。 因为流动性,并非单向,它循环、适应、扩展。 下周,我们将沿着这个循环向南——去墨西哥,看看北美人才故事的新篇章如何用英语、西班牙语,有时甚至是代码书写。 我们将看到全球公司如何押注边境城市,近岸外包不再只是工厂,还有为什么像 Diego 这样的年轻专业人士,正在重新定义“贴近机会”的含义。

5分钟
4
1周前

被多邻国拿捏的186天:发疯,打卡,当代人的荒诞英雄主义

摇摆时间

你是否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一只绿色猫头鹰? 她可是当今顶流、品牌IP界的“卡戴珊”——多邻国IP·多儿 一会儿“去世”,一会儿和瑞幸“结婚”,整活能力一流;而另一面,全球有5亿用户(包括我们的主播和嘉宾),正心甘情愿被“硬控”,每天被这个绿色软件追杀着学外语。 在人人搞抽象、品牌齐发疯的今天,我们为何一边围观荒诞,一边自愿加入这场全球规模的“没苦硬吃”?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资深营销人Kelley,一起拆解: * 这位“顶流”的发疯实录与走红密码 * 品牌集体“发疯”背后,当代人真正的情绪出口 * 为什么我们心甘情愿被这只绿鸟“硬控” 节目中为增强内容表现力而使用的音效、提及的图片及视频片段,仅作讨论之用,非商业用途,其知识产权均归多邻国所有 【嘉宾信息】 Kelley:公关传播公司创始人,创业10年,播客《我有问题WE TALK》主播 【时间线】 Part 1 顶流女明星“发疯”实录 03:53 小绿鸟发疯的日常:假死、追星、大婚事件(猜新郎、备婚vlog、衍生短剧《偶们结婚鸟》) 07:17 品牌“发疯营销”:肯油卖瑞蜜?星霸、疯狂星期四、麦门 Part 2 为什么品牌都在“发疯”? 08:45 发疯营销的背后逻辑:参与感、失序感、活人感 11:10 从“贩卖情绪”到“抽象发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止痛药” 19:41 土味短剧、INS夜店活动、品牌代言…背后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39:43 发疯的边界在哪里?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Part 3 那些被多邻国硬控的瞬间 24:18 多邻国打卡:一种新型的社交货币 26:52 打卡、断更,我们与绿鸟的爱恨情仇 44:23 show time!主包学习成果展示(破破烂烂,谨慎收听 47:26 一边发疯,一边打卡,为什么我们自愿“没苦硬吃”? 【🤖 猜你喜欢】 * 18 🤖如何调教虚拟恋人?速听全网最干最juicy的AI情感陪伴商业解析 * 31 抗炎抗氧化、超级食物…脆皮打工人「健康饮食指南」 * 35 做高敏人真好!哪怕眼泪说来就来 ; ) 【💃一起摇摆】 了解播客装不下的有趣灵魂和摇摆时间! * 听友群vx:ybsjswingtime * 官方号:小红书@摇摆时间,微信公众号@摇摆时间,豆瓣@摇摆时间 * 视频号:视频号@摇摆时间播客,抖音@摇摆时间播客 * 绿子:微博@摇摆小绿,小红书、即刻同名 * Zb:小红书@Asam. * 蜡笔:小红书@Crayon 【🎶 BGM】 片头:小红书@多邻国Duolinguo 原声 片尾:Orphans - cero 【🎙️ 节目制作】 * 本期主播:绿子、蜡笔 * 剪辑:蜡笔 * 文本、图片:绿子

55分钟
99+
1周前

11. 对谈演员穆罕默德·阿里·努罗谷:Dünyada,熊与斑马的孤独星球及其他

慢速降落 NO VELOCITY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这期单集其实在第10期的全英文版出来之前,就已经在录制和剪辑了,但因为工作、旅行等种种原因,一直延至现在才制作完成。又觉得,这的确是这一集完成的最好时间,因为事件的发生,许多不确认的事变得确认,许多旁白部分我并不满意的内容也在这一期内逐渐被打磨得精准、合适。尽管如此,这还是慢速降落目前为止最漫长的一期,因为在五十分钟原访谈音频的基础上加入了几乎同等长度的讲述,时长直接翻半,不知道最后的听感效果会怎么样,也算是我对于访谈期内容的一次尝试,所以决定,就保留这样的长度来发布。根据这一期的反馈,再来调整今后的访谈集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制作,因此也希望听众小伙伴们给我留下几句你的感受。 恍然发觉第一次观看这部戏剧已经是几乎半年之前的事情。而这期间又发生太多,我是怎样一步一步,在某种命运的吸引或推动下,也是在主演咩咩的亲近之下,似乎遵循着某种相吸的力量,与《Dünyada》的联结逐渐深入,与咩咩这个人的联结也同样。我是怎样怀揣一种起先甚至觉得荒谬的信念,要看到这部剧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至此,我已经分不太清这到底是我的念想,还是他的念想,又究竟是他在推着我向前走还是我在推着他。 在剪辑这期播客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去到了伊斯坦布尔,带着一些疑问和一些希望与他重逢。在这之前,我与咩咩在线上有过制作这集播客的一些交流,也偶尔关照对方的生活动态,算是初步相识。而在伊斯坦布尔的那个晚上他又用我意想不到的温柔与热情让我降落在了那张依然陌生的安全网,他把我介绍给了他的家人、朋友,我们围坐成圈,坐在剧院外的小酒馆门前彻夜畅谈。第二天,在他熟识的本地餐馆中,我与他又一次详谈了关于将这部剧引进伦敦的想法。自此开始,我终于有一些实感:《Dünyada》与我,都要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 为一些还没有在前两期听我提到过这部剧的朋友再简述一下,《Dünyada》意为“在世界上”,这部诗意满溢的、气质独特的小剧作改编自Will Eno的剧本《Title and Deed》,于2025年6月27日在伊斯坦布尔首演。它没有时间线,没有情节,只有一个声音——“那个人”——在光影、图像、音响与寂静之间,缓缓地向我们倾诉着一颗心的破碎与重组。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与本剧作的导演同样也是主演,土耳其的知名演员穆罕默德·阿里·努罗谷,也就是咩咩(至于为什么给他这个绰号,我在这一期里有非常合理的解释,哈哈)坐下来细细相谈了这部戏剧,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乎生活、关乎生命感悟的零散话题。 这场谈话就如这部剧一样形散而又被一道节奏与文本的脊线串起,温柔地冲撞着我们对剧场惯性的理解。剧中令人久久回响的主题曲《Başkası》由唱作人Çağrı Sinci创作。在Çağrı与咩咩认识彼此之前,这首曲子便已诞生,宿命地与《Dünyada》的世界产生共鸣。正是如此,咩咩与他的创作团队将对语言的忠诚化作对舞台的全部信任。他亲自参与设计并现场操控表演中所有的声音与影像效果,将生涩赤裸的技术模块缝进表演中,却依然保持情感的流动与真实。在这场深夜的对谈里,我不仅看到了咩咩作为演员的技艺与临在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清澈、勇敢与温柔。 (*演出的某个部分,黑暗中的讲述,仿佛有热度的剪影,他走近观众席中,透过角色的精神,邀请人们进入他的空间。) (*表演的间隙拍下的一张舞台装置感极强的照片,后背屏幕的投影是主演现场操作的摄像机所捕获的,他自己的眼部的特写影像;以及我在表演结束后写下的几句感想。) 《Dünyada》将于2025年11月至12月期间重返安卡拉与伊斯坦布尔,并计划在2026年的8月登上伦敦的舞台,敬请期待。关于土耳其演出的票务信息请至以下链接: 🐑🐑🐑点击此处购票 音乐: Çağrı Sinci - Başkası 多平台: Apple / Spotify

138分钟
48
1周前

亲子05 当孩子愤怒、尖叫大吼、拳打脚踢,我们如何应对?(绝不是打一顿就好了

月亮和七个便士

我们的母婴、亲子系列播客终于又更新啦~~~…(✿✿ヽ(°▽°)ノ✿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时刻,比如我们安排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孩子可能就是“我不!我不!我就不!”,又或者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立刻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而暴怒崩溃。 这些时刻,至少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觉得很有挑战性的,而且也是比较艰难的时刻。 所以这一期,我们一起聊了聊这样的时刻,也希望对音波那头的你有一些启发或慰藉。 本期主播: 陈怡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师,北师大心理学硕士,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詹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手督导师,咨询时数5000+,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张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咨询师,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timeline: 00:00 一些cut 00:52 开场 01:39 孩子的尖叫都被消音了……威力有多大…… 04:47 绘本电影《ZAGAZOO》,译为《百变魔发兽》 07:39 每天劝自己八百遍:孩子的脑子还没发育好(这不是骂人,是科学知识 10:06 家里一个大人受不了了,就另一个大人上,总有人此刻情绪相对稳定 10:36 孩子发脾气,是否激活了我们小时候面对大人暴怒的体验? 12:15 当孩子发怒的时候,也许你抱住ta,ta就慢慢放松下来了 13:01 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其实是模仿、学习、内化的大人的模式 15:16 那些“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家长,为什么你的孩子脾气很大? 18:48 孩子每一次尖叫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20:48 孩子的暴怒,是因为内心那强烈的愿望没有被满足,全能自恋感受挫了 21:52 也许在孩子暴怒之前,他们已经忍受了很多次微小的受挫了 22:47 孩子被满足太多,所以无法接受一点点不顺她/他的心意? 26:10 孩子总想吃零食?原因竟然是…… 29:37 孩子一次莫名崩溃,原因竟然是…… 31:51 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其实内在可能充斥着很多感受 34:17 你可以接受别人家的孩子就是那样,为什么不能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呢 37:28 绝不是打一顿就好了……打孩子的负性后果是深远且巨大的 41:14 养育者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的心情舒畅、心理健康,这是也是对我们养育孩子有帮助的 配乐:《scream》——张悬 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月亮和七个便士”,了解更多内容。

42分钟
46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