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4 世界最大蛛网诞生:蜘蛛“抱团”的生存智慧

爆米花热聊局

📝 本期核心提要​ 本期聚焦世界最大巨型蛛网的发现及研究:2022 年地质科学家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边境的硫磺洞意外发现面积达 106㎡、栖息 11 万余只蜘蛛的巨型蛛网,该成果于 2025 年正式发表。节目详解蛛网由两种蜘蛛协作编织的复杂结构特点,分析极端洞穴环境下蜘蛛选择共生的原因,探讨这一发现对生态研究、动物合作认知及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全新启发。​ ⏱️ 本期时间线导览​ 00:10 震惊!世界最大蛛网被发现,面积超 100㎡且栖息 11 万余只蜘蛛!​ 00:58 地质科学家勘探硫磺洞,意外发现洞壁上的巨型蛛网。​ 01:32 生物学家团队详细考察,研究成果于 2025 年发表在专业期刊。​ 01:52 巨型蛛网结构复杂,由两种蜘蛛协作编织且无粘性。​ 02:44 极端洞穴环境为何让蜘蛛选择集体生活并共同织网?​ 03:35 黑暗、稳定的洞穴环境如何促成两种蜘蛛和平共生?​ 04:27 硫磺洞充足的食物供应,为蜘蛛和谐共处提供保障。​ 05:13 蜘蛛巧妙分工,各自占据生存空间避免竞争。​ 06:10 巨型蛛网发现,为生态和环境研究带来新启发。​ 07:11 蜘蛛协作方式,刷新对动物合作及社会结构的认知。​ 08:09 极端环境生物研究,推动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本集内容由扣子空间生成,观点基于播出时信息产出,请辩证看待>

9分钟
99+
1周前

从日播9小时的职业主播,到决心转型操盘手:一位985医生的创业之路

小红书从入门到变现

在小红书获客一线实操,所获得的一手优质信息源。 —— “我现在是拿命赚钱。” 这是水老师,在电话中对我说的一句话。 她每天直播9小时:下午2点到7点,晚上9点到12点。 连续两年,雷打不动,收入不错,但身体快扛不住了。 水老师虽然是主播,但她的背景却一点也不普通, 985医学院毕业,曾是临床医生; 创业十年,做过葡萄酒进出口、开过精品咖啡馆、办过奢侈品沙龙; 现在是职业带货主播, 有起号经验、强转化能力、懂销售、会沟通、拍照审美在线。 但她说:打工当主播,终究不是出路。 今年年底,她决定停下来,要开启自己人生的新征程了。 —— 小红书精准获客引流运营方法论、小红书博主起号运营300问。 —— 再给你分享2个“听友”福利: 1、送你一份我手写的,近1w字的电子书,《小红书半年变💰百万的 13 点经验》价值999 纯实战经验,强烈建议你看一看, 一定能让你,在线上获客这件事上,少走弯路。 2、同时我建立了一个专属“听友群”, 我会日更365天,在群内分享,我在自媒体一线实操的心得经验, 一定会对你有启发的,也可以在群内提问小红书困惑,我会进行解答。 听友群,是免飞的,可以直接找我加入。 ♈:dl958488455 备注:播客 强烈建议你关注我的公众号:大李流量笔记 我也会在这里,持续分享小红书起号运营干货,助你实现小红书低粉丝高变现。 以及《AI小红书从入门到变现》这个专栏(点击下划线查看) 我写了220+篇,小红书实战踩坑经验,拿结果的经验,认真看完,能让你少走3年弯路。 —— 我是大李流量笔记,小红书官方认证的种草营销师,小红书精准获客陪跑,找大李! 聚焦一件事:如何通过AI+小红书,解决线上获客少、获客不精准等问题,实现低粉丝高变现。 7 年资深自媒体人,20w 小红书矩阵粉丝操盘手,某自媒体平台小红书类目Top1。 目前已了几十场线下课,3000+付费客户,遍布全球 4 大洲 12 国 125 个行业。 小红书获客有很多,精准获客找大李!

6分钟
99+
1周前

125.蒋龙张弛,冲破墙的“伯牙子期”

三人行不行

蒋龙、张弛,两人的生活爱好就像是“两个世界”——张弛打游戏、喝茶、遛弯,蒋龙“没爱好,就工作”;张弛喜欢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蒋龙唯一的放松方式是骑共享电动车,“很慢,不用蹬,也不用自己充电。能吹风,还能放空一会儿”。 但二人在喜剧创作中高度同频,就像他们的作品《伯牙绝弦》一样,在喜剧舞台上,能找到一位灵魂契合的搭档,如同俞伯牙遇见钟子期般难得。本期两人聊天的氛围让我们觉得,比起在《喜人奇妙夜2》的比赛结果,他们这份“生活大反差、创作超合拍”的情谊更打动人。 01:42 本着回炉重造的心回归节目参赛 04:37 冲破墙的“伯牙子期” 09:39 比赛结束后,互相安慰过 12:12 喜剧就是交朋友 16:50 “越长大越觉得,有人能懂你是多么难得的事” 20:25 “逐梦亚军”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25:50 本节目中的张弛Callback回应 28:59 张弛房子租期都问蒋龙? 30:03 比赛结束之后,各自的未来计划 主播:小玉 小木 嘉宾:“逐梦亚军”蒋龙 张弛 剪辑:小河 二琳 【哪里还能听?】 每周或双周,节目将在小宇宙、苹果播客、豆瓣app、网易云、听听FM等各大播客平台同步更新,搜索“三人行不行”即可收听。 【如何找到我们?】 weibo:@三人行不行播客 小红薯:@三人行不行(花絮放送) 听友vx群:添加KK_zhangkunyu(请注明“三人行不行”)

38分钟
14k+
1周前

欧洲胶片摄影师如何选择胶卷和相机?他们的胶片复兴走向哪里?

付费
怀炉写真机KairoCamera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欧洲知名顶级冲扫店Carmencita的最新一年客片精选《Best of the year 2024》 欧洲摄影师喜欢用的相机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们喜欢哪种胶卷和扫描? 胶片适合的表达方向究竟是什么? 胶片摄影是否已经被你放弃?胶片复兴的浪潮是否已经过去?——今年Carmencita的“冲扫店精选集”中已经给出了非常明显的答案。 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我们对以上内容的讲解和思考。 这是一期适合职业胶片摄影师、胶片重度发烧友、亚文化研究者的深度节目。 请各位先收听前3分钟的免费部分,并观看时间线和配图,再决定是否付费购买。 去年我们做了《Best of the year 2023》的对应节目,也可以点击这里作为购前参考收听。 购买后可以将购买截图和小宇宙ID以邮件形式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或添加微信“KAIROCAMERA”索取讲义。 「时间线」 00:22 本期内容简介 03:38 介绍一下欧洲知名冲扫店Carmencita 08:32 欧洲摄影师们这一年喜欢用哪些相机 39:33 一台宝藏小众相机 53:21 欧洲摄影师们这一年喜欢用哪些胶片 01:05:59 Carmencita的扫描思路 01:18:30 今年欧洲胶片摄影师的画面有哪些变化 01:23:56 胶片摄影在今年迎来了分水岭 01:31:35 怎样才能决定这次拍胶片还是数码 01:37:38 不同地区胶片复兴的不同方向 「听友斗图群」 欢迎大家添加微信“KAIROCAMERA”加入怀炉写真机听友群,解锁更多延伸图片与信息,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 「Best of The Year 2024」 ⬆️NikonF100-KodakPortra160 ⬆️Contax645-KodakPortra800 ⬆️CanonPrimaTwinS-KodakUltramax400 ⬆️NikonFM2-FujiColor200 ⬆️Wista4x5-KodakPortra400

105分钟
99+
1周前

[EP40]Xiaoxue |从政策与产品到课堂, 如何系统掌握教师AI素养

教育AI智造者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教育AI智造者》。停更三个月之后,终于来更新啦!!!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想带你把“AI进课堂”从工具清单拉回到教育本质——去看教师如何发展AI素养,并把它变成可落地、可持续的教学实践。 我们的嘉宾是Xiaoxue Du博士(跨教育研究、产业与一线培训的实践者)。她的路径很特别:从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到教师培训,再到与学校/产品团队共创,她不仅提出“AI三重角色:观察者—协作者—反思之镜”,还把这些理念变成可教、可评、可扩散的课堂行动与教师成长路径。 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次从“教育理念 → 课堂设计 → 教师社群”的真实行动。节目里我们聊到: * 在教学现场,AI应该“无处不在”还是“点到为止”? * 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评价体系冲突时,老师如何抉择? * 教师在AI时代,是否需要同时具备学术视野与“产品经理思维”? * 如果AI的介入让学生失去思考欲望,该怎么调整? 更重要的是,杜博士在设计“AI×学科”的历程中,也一直在反问自己: AI到底是“教学加速器”,还是“教学放大镜”? 教师的价值,能否在AI辅助的时代被重新定义? 这期节目适合很多人: * 一线教师:你会看到AI如何以教学法为锚进入课堂,而不只是“贴上AI标签”; * 教育产品开发者/PM:你会理解如何将学科思路转译成任务链、工具模块与提示词; * 正在寻找落地方法的人:你会感受到“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创造力。 我们不是在讨论“未来教育”,而是在现场实践它。 听完节目,欢迎在 show notes 加入我们的听友群,一起探讨AI如何为教育带来持续的生命力与人味。 🧭 内容大纲 1️⃣ 从跨界到一线:路径与动机 * 研究→实践→培训的迁移:把模型语言翻译成课堂语言 * 不同学校生态下的角色切换与落差适应 * 从“工具导向”转向“问题与证据导向”的动机 2️⃣ 真实课堂里的AI探索 * AI三重角色:观察者(学习轨迹)/协作者(增能教师)/反思之镜(公平与偏差) * 典型任务链:信息取证→草案生成→证据对齐→同伴互评→复改 * 工具与流程:备课助手、生成式平台、过程性评价面板的协同 3️⃣ 学生反馈与现实阻力 * GPA与兴趣的拉扯:高阶认知训练在中学的挑战 * “AI代劳/轻松化”的倾向与课堂调节 * 让学生“愿学会想”的激励: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证据 4️⃣ 教师角色的再定义 * 教学领导力×学习领导力:何时介入、如何放手 * 老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冲突制造者、共创主持人” * 把个人专长与社会观察融进课程设计 5️⃣ 社群建设与规模化 * 教师×创业者×家长×程序员的跨界共创社群 * 社群如何在信息筛选、方案试验与落地复用中发挥价值 * 从“可移植”到“可适配”的扩散路径与治理 6️⃣ 未来趋势与教育想象 * 游戏化学习与多模态交互 * 人文学科的AI赋能与“知识审美” * 情绪调节与价值引导:让兴趣与热爱成为长效驱动力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 --------------------相关词介绍------------------- 1)Play by Design 不等“完美教案”,先搭建真实情境与角色,让学生在任务中用AI做决策、犯错与修正;教师据此反思与再设计,课堂由剧本转为迭代系统,促使“知识接受者→知识建构者”的角色迁移。 2)游戏化学习 以可交互界面与规则驱动学习,学生在多轮选择中承担后果与优化方案;过程嵌入数学与科学概念,形成“做中学”的证据链,帮助教师用具体反馈理解AI介入对课堂价值的放大与边界。 3)场景化/真实性 从“先设目标”转为“先建场景”,如AI记者、气候数据分析师等职业化任务;在真实约束下用AI解题,提升意义感与投入度,同时让教师从“全知者”转为共学者,接住学生多样路径。 4)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者 课堂不再把学生当“吸收者”,而是在角色与任务中生成观点、产出作品、接受后果;AI提供工具性支持但不替代理解,学习轨迹因此可被观察、诊断与复改,形成可追溯成长证据。 5)利益相关方与权衡(trade-off) 任务把“谁受影响、如何取舍”显性化;学生需在多方诉求间做出决定并承担成本,借AI完成计算、检索与模拟,最后用证据解释方案,训练价值判断与公共理性,而非仅追求“唯一正确”。 6)学习轨迹 指学生随时间展开的行为与产出序列;在场景化与游戏化任务中,轨迹记录选择—结果—修正的链路,便于教师做形成性评价与目标微调,也为AI“协作者”定位提供可操作的观测面。 7)AI作为协作者 把AI当“时间与思维伙伴”,协助批改、信息组织与目标调整,但决策与伦理边界保持在人手中;教师依过程证据进行干预,避免“AI代劳”,确保技术服务于学习而非替代学习。 8)AI作为反思镜 以数据与过程回看课堂:标准是否公平、资源是否倾斜、评价是否失真;教师据此修订任务与量规,让技术暴露问题而非掩盖问题,使“效率提升”与“价值引导”在同一框架内并存。 9)终身学习的循环 学习重点不在记忆量,而在“连接—应用—反思”的生命周期;AI加速跨域创新,但真正有效的是把经验结构化并回灌到新的任务中,形成可迁移的方法论与自我更新的能力结构。 10)Day of AI(AI日)与“找人—找资源—守初心” 推广依赖三类资源:课程资源、学校网络与资金支持;同时以“初心”维持长期动能,让不同地区教师获得可用材料并改善课堂体验,面对挑战仍能稳步扩展与迭代。 11)共识 vs 先行示范 一派主张先建共识再落地,另一派强调由先驱者率先做出样板、用效果带动追随;在学校这一复杂系统中,往往需在治理与试点间寻找动态平衡,结合证据形成可复制路径。 12)创新扩散(创新—早期采用者—主流) 把校内AI实践放入扩散曲线理解:先由创新者试点、早期采用者跟进,再走向主流;据此设计分阶段目标与评价,避免“一步到位”的幻想,允许在小范围中快速试错—验证—扩展。

55分钟
99+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