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akehashi-dev.hatenablog.com/entry/2025/11/13/113000
FUNK NEWS VOL.485 见闻录更新!!! 这是一期特别不赶趟的节目 因为拖了好久一直没机会发 上期节目里问了问大家 没想到反响如此强烈 那甭说了! 听起来吧! 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喜爱! P.S.这期配合着【见闻录】关西大阪见闻录 VOL.453一起食用,味道更佳! 主持人:八一/点儿/火儿 录音:点儿 制作:点儿 设计:八一
Speaker Tomasz Stanczak, Co-Executive Director of Ethereum Foundation and Founder of Nethermind Timeline 00:08 Opening & Podcast Theme Introduction 00:22 Overview of AI Payments & Industry Needs 01:03 Team's Mission & East-West Collaboration Plan 01:35 AI Emitter Stack & Standardization Focus 03:10 Explorer 2 Extensions & Payment Message Interactions 03:58 EAP 8004 Standard & Agent Trust Solutions 04:19 AI-Human Interactions & Identity Standards 05:28 Interim Ecosystem's Advantages for AI Standards 06:03 Ecosystem Communities &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 07:36 ATA Standard Basics & Agent-to-Agent Interaction Mechanisms 09:08 Potential of Simple Standards in Blockchain Payments 09:35 ERCs & Trustless Interaction Fundamentals 10:10 Cross-Organization Agent Interactions & Trust Models 11:05 Identity Registry & Role Definitions for Agents 11:40 Reputation Registry & Feedback Format 13:20 Protocol Design & Off-Chain Optimization 14:00 Cross-Chain Integrability & Related Standards 14:30 Future Directions & Virtual Entity Commerce Protocol (ACP G) 15:45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 Closing Remarks
蒋龙、张弛,两人的生活爱好就像是“两个世界”——张弛打游戏、喝茶、遛弯,蒋龙“没爱好,就工作”;张弛喜欢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蒋龙唯一的放松方式是骑共享电动车,“很慢,不用蹬,也不用自己充电。能吹风,还能放空一会儿”。 但二人在喜剧创作中高度同频,就像他们的作品《伯牙绝弦》一样,在喜剧舞台上,能找到一位灵魂契合的搭档,如同俞伯牙遇见钟子期般难得。本期两人聊天的氛围让我们觉得,比起在《喜人奇妙夜2》的比赛结果,他们这份“生活大反差、创作超合拍”的情谊更打动人。 01:42 本着回炉重造的心回归节目参赛 04:37 冲破墙的“伯牙子期” 09:39 比赛结束后,互相安慰过 12:12 喜剧就是交朋友 16:50 “越长大越觉得,有人能懂你是多么难得的事” 20:25 “逐梦亚军”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25:50 本节目中的张弛Callback回应 28:59 张弛房子租期都问蒋龙? 30:03 比赛结束之后,各自的未来计划 主播:小玉 小木 嘉宾:“逐梦亚军”蒋龙 张弛 剪辑:小河 二琳 【哪里还能听?】 每周或双周,节目将在小宇宙、苹果播客、豆瓣app、网易云、听听FM等各大播客平台同步更新,搜索“三人行不行”即可收听。 【如何找到我们?】 weibo:@三人行不行播客 小红薯:@三人行不行(花絮放送) 听友vx群:添加KK_zhangkunyu(请注明“三人行不行”)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欧洲知名顶级冲扫店Carmencita的最新一年客片精选《Best of the year 2024》 欧洲摄影师喜欢用的相机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们喜欢哪种胶卷和扫描? 胶片适合的表达方向究竟是什么? 胶片摄影是否已经被你放弃?胶片复兴的浪潮是否已经过去?——今年Carmencita的“冲扫店精选集”中已经给出了非常明显的答案。 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我们对以上内容的讲解和思考。 这是一期适合职业胶片摄影师、胶片重度发烧友、亚文化研究者的深度节目。 请各位先收听前3分钟的免费部分,并观看时间线和配图,再决定是否付费购买。 去年我们做了《Best of the year 2023》的对应节目,也可以点击这里作为购前参考收听。 购买后可以将购买截图和小宇宙ID以邮件形式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或添加微信“KAIROCAMERA”索取讲义。 「时间线」 00:22 本期内容简介 03:38 介绍一下欧洲知名冲扫店Carmencita 08:32 欧洲摄影师们这一年喜欢用哪些相机 39:33 一台宝藏小众相机 53:21 欧洲摄影师们这一年喜欢用哪些胶片 01:05:59 Carmencita的扫描思路 01:18:30 今年欧洲胶片摄影师的画面有哪些变化 01:23:56 胶片摄影在今年迎来了分水岭 01:31:35 怎样才能决定这次拍胶片还是数码 01:37:38 不同地区胶片复兴的不同方向 「听友斗图群」 欢迎大家添加微信“KAIROCAMERA”加入怀炉写真机听友群,解锁更多延伸图片与信息,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 「Best of The Year 2024」 ⬆️NikonF100-KodakPortra160 ⬆️Contax645-KodakPortra800 ⬆️CanonPrimaTwinS-KodakUltramax400 ⬆️NikonFM2-FujiColor200 ⬆️Wista4x5-KodakPortra400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教育AI智造者》。停更三个月之后,终于来更新啦!!!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想带你把“AI进课堂”从工具清单拉回到教育本质——去看教师如何发展AI素养,并把它变成可落地、可持续的教学实践。 我们的嘉宾是Xiaoxue Du博士(跨教育研究、产业与一线培训的实践者)。她的路径很特别:从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到教师培训,再到与学校/产品团队共创,她不仅提出“AI三重角色:观察者—协作者—反思之镜”,还把这些理念变成可教、可评、可扩散的课堂行动与教师成长路径。 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次从“教育理念 → 课堂设计 → 教师社群”的真实行动。节目里我们聊到: * 在教学现场,AI应该“无处不在”还是“点到为止”? * 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评价体系冲突时,老师如何抉择? * 教师在AI时代,是否需要同时具备学术视野与“产品经理思维”? * 如果AI的介入让学生失去思考欲望,该怎么调整? 更重要的是,杜博士在设计“AI×学科”的历程中,也一直在反问自己: AI到底是“教学加速器”,还是“教学放大镜”? 教师的价值,能否在AI辅助的时代被重新定义? 这期节目适合很多人: * 一线教师:你会看到AI如何以教学法为锚进入课堂,而不只是“贴上AI标签”; * 教育产品开发者/PM:你会理解如何将学科思路转译成任务链、工具模块与提示词; * 正在寻找落地方法的人:你会感受到“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创造力。 我们不是在讨论“未来教育”,而是在现场实践它。 听完节目,欢迎在 show notes 加入我们的听友群,一起探讨AI如何为教育带来持续的生命力与人味。 🧭 内容大纲 1️⃣ 从跨界到一线:路径与动机 * 研究→实践→培训的迁移:把模型语言翻译成课堂语言 * 不同学校生态下的角色切换与落差适应 * 从“工具导向”转向“问题与证据导向”的动机 2️⃣ 真实课堂里的AI探索 * AI三重角色:观察者(学习轨迹)/协作者(增能教师)/反思之镜(公平与偏差) * 典型任务链:信息取证→草案生成→证据对齐→同伴互评→复改 * 工具与流程:备课助手、生成式平台、过程性评价面板的协同 3️⃣ 学生反馈与现实阻力 * GPA与兴趣的拉扯:高阶认知训练在中学的挑战 * “AI代劳/轻松化”的倾向与课堂调节 * 让学生“愿学会想”的激励: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证据 4️⃣ 教师角色的再定义 * 教学领导力×学习领导力:何时介入、如何放手 * 老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冲突制造者、共创主持人” * 把个人专长与社会观察融进课程设计 5️⃣ 社群建设与规模化 * 教师×创业者×家长×程序员的跨界共创社群 * 社群如何在信息筛选、方案试验与落地复用中发挥价值 * 从“可移植”到“可适配”的扩散路径与治理 6️⃣ 未来趋势与教育想象 * 游戏化学习与多模态交互 * 人文学科的AI赋能与“知识审美” * 情绪调节与价值引导:让兴趣与热爱成为长效驱动力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 --------------------相关词介绍------------------- 1)Play by Design 不等“完美教案”,先搭建真实情境与角色,让学生在任务中用AI做决策、犯错与修正;教师据此反思与再设计,课堂由剧本转为迭代系统,促使“知识接受者→知识建构者”的角色迁移。 2)游戏化学习 以可交互界面与规则驱动学习,学生在多轮选择中承担后果与优化方案;过程嵌入数学与科学概念,形成“做中学”的证据链,帮助教师用具体反馈理解AI介入对课堂价值的放大与边界。 3)场景化/真实性 从“先设目标”转为“先建场景”,如AI记者、气候数据分析师等职业化任务;在真实约束下用AI解题,提升意义感与投入度,同时让教师从“全知者”转为共学者,接住学生多样路径。 4)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者 课堂不再把学生当“吸收者”,而是在角色与任务中生成观点、产出作品、接受后果;AI提供工具性支持但不替代理解,学习轨迹因此可被观察、诊断与复改,形成可追溯成长证据。 5)利益相关方与权衡(trade-off) 任务把“谁受影响、如何取舍”显性化;学生需在多方诉求间做出决定并承担成本,借AI完成计算、检索与模拟,最后用证据解释方案,训练价值判断与公共理性,而非仅追求“唯一正确”。 6)学习轨迹 指学生随时间展开的行为与产出序列;在场景化与游戏化任务中,轨迹记录选择—结果—修正的链路,便于教师做形成性评价与目标微调,也为AI“协作者”定位提供可操作的观测面。 7)AI作为协作者 把AI当“时间与思维伙伴”,协助批改、信息组织与目标调整,但决策与伦理边界保持在人手中;教师依过程证据进行干预,避免“AI代劳”,确保技术服务于学习而非替代学习。 8)AI作为反思镜 以数据与过程回看课堂:标准是否公平、资源是否倾斜、评价是否失真;教师据此修订任务与量规,让技术暴露问题而非掩盖问题,使“效率提升”与“价值引导”在同一框架内并存。 9)终身学习的循环 学习重点不在记忆量,而在“连接—应用—反思”的生命周期;AI加速跨域创新,但真正有效的是把经验结构化并回灌到新的任务中,形成可迁移的方法论与自我更新的能力结构。 10)Day of AI(AI日)与“找人—找资源—守初心” 推广依赖三类资源:课程资源、学校网络与资金支持;同时以“初心”维持长期动能,让不同地区教师获得可用材料并改善课堂体验,面对挑战仍能稳步扩展与迭代。 11)共识 vs 先行示范 一派主张先建共识再落地,另一派强调由先驱者率先做出样板、用效果带动追随;在学校这一复杂系统中,往往需在治理与试点间寻找动态平衡,结合证据形成可复制路径。 12)创新扩散(创新—早期采用者—主流) 把校内AI实践放入扩散曲线理解:先由创新者试点、早期采用者跟进,再走向主流;据此设计分阶段目标与评价,避免“一步到位”的幻想,允许在小范围中快速试错—验证—扩展。
你好,这里是读后感,我是Kenny。 今天准备与你分享的书叫《人间王国》,作者是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本书最早出版于1949年,我手边的是202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译者是盛力。
📱 热搜来电,一起收听新鲜热点 《热搜来电》为你连线今日十大热搜,理性看热点,客观聊世界 ⏰ 15分钟精华版 | 📅 11月15日星期六 🎯 本期连线导览: 00:46 🚨 日本治安急剧恶化,外交部建议避免前往!今年已发生27起针对中国公民暴力事件,多起未破案。日方涉台挑衅言论破坏交流氛围,在日中国公民请避免夜间单独出行。 01:55 😱 荒野求生冷美人37天暴瘦20斤被迫退赛!杨朝芹靠野菜昆虫老鼠充饥,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晕厥,医生警告这种极限减重可能造成不可逆器官损伤。 03:08 🎬 三影后炮轰流量演员引热议:何赛飞被要求「让戏」给流量明星,刘晓庆爆料年轻演员不背台词只念数字,资本追逐流量导致影视质量下滑,观众用票房表达不满。 04:22 🔥 长期喝热水致食道灼伤?专家警告:超65度热饮5秒就能造成不可逆损伤,WHO已将其列为2A类致癌物,中国食道癌发病率全球第一,建议饮水温度控制在35到40度间。 05:31 📱 苹果三宅一生联名iPhone Pocket开售引争议,短款1299元长款1899元,网友心理价位仅20到50元,仿品48小时上架售价低至39.9元,奢侈品逻辑与大众消费观碰撞。 06:35 🐱 九阳豆浆「哈基米」包装引争议,橘猫形象和「哈气」宣传语被指暗合虐猫文化,客服称是原创设计,争议反而带动销量激增至85万袋,网络符号多义性引发社会分化。 07:46 😷 糖尿病前期患者超六成无症状!我国有1.48亿到3.5亿糖尿病前期人群,70%是职场人士,30至40岁血糖异常率比十年前增3倍,主因久坐、饮食失控和慢性压力。好消息是70%患者可通过规范干预实现逆转。 09:16 🎮 周峻纬玩乙女游戏言论引争议:已婚男星代入游戏男主角色被指「精神出轨」,挑战女性玩家情感边界,道歉后舆论仍两极分化。 10:22 🍧 固体杨枝甘露在韩国爆火!糖葫芦造型加爆浆口感吸引韩国网友,但也引发文化归属和健康争议,单份糖分问题受关注,价格从20到66元不等。 11:42 🏥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迎来好消息!只要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严重并发症,就可直接判定体检合格,这对数百万患者是重大利好,同时地中海贫血和多囊肾标准也获放宽。 12:55 🚑 旅行博主蓝战非埃塞俄比亚车祸后小腿伤口严重感染,当地诊断仅为皮外伤,回国后发现已化脓肿胀,医疗团队采取保守治疗策略,避免手术风险。 14:11 🐱 猫咪脏脚上床背后有科学原因!领地标记、追求温暖和情感依赖是主因,85%猫主人曾见猫从猫砂盆直接上床。专家建议「入户擦脚」加「定期洗爪」,在床边放置加热猫窝也能引流成功。 15:26 😂 上0休7年薪000w:网络热梗爆火获5亿阅读,年轻人自嘲不上班零收入,背后折射职场压力与生存焦虑,被称为「打工人的终极梦想」。 16:46 🎤 Ella宣布「艾拉主意」巡演首站长沙连开两场,源于去年录制「乘风2023」期间粉丝深情守候,特别为粉丝打造室内舞台体验,还融入S.H.E姐妹建议。 📻 《热搜来电》— 每日清晨与你准时相会 高效获取 | 专业解读 | 理性分析 | 为你量身定制 💬 你最关注今天哪个热点?评论区来电聊聊~
【本期简介】 我们的柠檬水播客自 2022 年 1 月启程,三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份纯粹的兴趣与热爱,走成了今天的第 100 期。回头看,我们并没有为未来设定过宏大的蓝图,只是一次次按下录音键,把当下的思考、好奇与真诚,留给声音——却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在某一天,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真的走到了 100 期。 借着这一期特别节目,我们邀请了许多曾经来节目做客过的嘉宾,以及我们播客的几位忠实听众,聊聊柠檬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感谢所有一路相伴的朋友们。 100 期,是回望的篇章,更是出发的方向。 愿我们继续以声音为桨,以内容为帆,驶向更远的远方;愿共同的探索与表达,点亮更辽阔的未来。 谢谢大家,让我们的柠檬,真的变成了柠檬水。 柠聚100,我们第 101 期,再见。 【关于我们】 英语里有一句俚语,“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柠檬变成柠檬水)”,大家都知道柠檬酸性极高,没有办法单独食用,但是如果你变换一个方式,用柠檬做成柠檬水的话,一下子就成了老少皆宜喜欢的清新饮料。在千变万化的商业世界里,“柠檬变成柠檬水”是指企业是否有能力把商业挑战转换成商业的机会。 在《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品牌专家俞骅与Poy Zhong以播客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立足北美,与大家一起解读和理解当下的商业现象,聚焦分享如何将挑战变成机遇,让柠檬变成柠檬水! 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自从2022年1月开始以来,现在已经被“Listen Notes”名列为全球Top 1%最受欢迎播客节目。 【关于主播】 俞骅 * 加拿大著名战略咨询公司Level 5 Strategy Managing Partner * 2023、2024、2025年连续三年被Women We Admire评选为Top 50 Women Leaders in Toronto. Poy Zhong * 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的斜杠青年,在品牌营销一线经验超过10年 * MyGalaxy Financial Inc.加拿大星河财富 创始人 【收听方式】 国内的听众朋友们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收听。北美与其他地区的听众,可以通过苹果播客,YouTube,Spotify,iHeart Radio,Amazon Music等收听。 【柠檬社区】 * 微信听友群:欢迎添加两位主持人下方的微信号,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 * 领英听众社区:欢迎点击链接 www.linkedin.com,加入领英“柠檬变成柠檬水”community。 【内容延伸】 您可以在小红书平台阅读由骅与Poy创作的其他精彩内容。 * 俞骅:在小红书上搜寻“骅的树洞” * Poy:在小红书上搜寻“Poy说财税” 【联系我们】 俞骅: * 微信:reelstone * 领英:www.linkedin.com Poy Zhong: * 微信:Hello_Poy * 领英:www.linkedin.com 【其他信息】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小红书:柠檬变成柠檬水www.xiaohongshu.com 脸书:www.facebook.com 领英:www.linkedin.com
嘉宾:郎艺&张帆 郎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Frontiers in Psychology、《管理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张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重大艺术奖项评审专家/四川省文旅厅智库专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学术集刊《傩戏学研究》常务副主编。负责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团体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规划项目,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北京市教工委调研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学术团队项目、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国际艺术传播》课程建设等20多个科研课题。发表SSCI/CSSCI文章数十篇,专著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多语种报刊,戏曲海外传播,戏曲史论,宫廷戏曲,当代欧美戏剧,国际艺术传播等。 小标题: 00:09 一对“学术伉俪”的登场 02:30 艺术是第102种语言——张帆的“北外奇缘” 06:45 从黄梅戏大院到中央戏剧学院:童年道具如何决定一生 10:19 两位老师的跨界合作 11:42 初识“傩”字:20年前冷水江的那一场“神鬼” 18:21 剧本才是硬通货:傩戏为何迟迟没“出圈” 27:01 野生傩戏:为什么田间地头才是它的主舞台 32:06 留学生也上头:面具工作坊里的跨文化共鸣 39:13 “不要硬拔”——抖音、游戏与戏曲的“碎片化”共生 48:29 游戏视域下的学术人生:快乐打怪、健身与写论文 66:08 葬礼作为“通过仪式”:从驱逐方良到“由死向生”
在消费审美全面觉醒的今天,“好看” 早已不是品牌的加分项,而是生存的基础门槛。 但多数品牌对美学的认知仍停留在 “设计个 LOGO、拍组好看的海报” 层面,忽略了其作为战略资产的核心价值 。 品牌美学是通过感官体验传递品牌定位、建立用户忠诚、驱动商业增长的完整体系。它不是孤立的创意,而是贯穿产品、供应链、营销、体验的底层逻辑。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30 品牌美学是品牌战略的核心资产之一。 3:34 苹果、奥乐齐、山姆的品牌美学不仅是‘美’,更是商业转化力的体现。 7:03 品牌美学中的“一致性”与“独特性”,通过美学标准影响供应链。 9:56 奢侈品品牌美学的极致化管理,营造梦想与地位象征。 16:33 特斯拉通过第一性原理构建品牌美学,追求永不过时的设计。 18:46 品牌美学需建立清晰的概念与持久的风格。 24:07 品牌在引入艺术元素时要避免丧失自我。 27:50 品牌从业者要学习顶级品牌案例来提升审美能力。 30:37 企业应主动建设美学体系,面对年轻一代消费群体。 34:01 美学美是基础,潮流易逝,风格永存。 34:40 做品牌美学,首先先要把定位搞清楚。 38:34 品牌美学是一场持续修炼,关乎定位、精神与用户体验的整合。 一、认知重构:品牌美学的三大核心本质,90% 的品牌都理解错了 本质1:不止于 “美”,更是 “差异化定位的具象化” 真正的品牌美学,从来不是 “跟风好看”,而是用感官语言回答 “我是谁”。 苹果的 “极简” 不是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其 “科技与艺术结合” 定位的落地 —— 从砍掉上千个 SKU 的产品战略,到门店 “博物馆式” 的空间设计,再到包装打开时的仪式感,所有美学细节都在传递 “极致、纯粹” 的品牌主张。 特斯拉的 “未来感” 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 “用第一性原理做电动车” 的定位,封闭式前脸为降低风阻而生,极简内饰用软件替代硬件,美学设计与功能逻辑完全统一。 反之,那些 “东施效颦” 的品牌,今天学奢侈品用金色包装,明天跟风 “国潮” 印传统纹样,最终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混乱 —— 没有定位支撑的美学,再好看也是无魂的 “花瓶”。 本质2:不止于 “视觉”,更是 “全感官的记忆锚点” 人类对品牌的记忆,从来不是单一视觉触发的。优秀的品牌美学,会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个维度,建立 “一触即达” 的记忆锚点: * 视觉锚点:蒂芙尼蓝不是普通的蓝色,而是从彩色玻璃起家时沉淀的品牌资产,在传统珠宝深色包装的市场中,用荧光感的浅蓝形成强烈反差; * 听觉锚点:英特尔的 “噔噔噔” 音效、HBO 的雪花声,无需画面就能让消费者瞬间识别品牌; * 触觉 / 味觉锚点:Tom Ford 香水的独特香调、山姆特供产品的 “干净配料表”,用感官体验强化品牌认知。 现在的商业街区、超市更是将 “感官美学” 用到极致:奥乐奇用上百种灯光匹配不同品类,烘焙区的暖光激发食欲,日化区的冷光传递洁净感;阿那亚通过建筑、海风、甚至日落时分的光影,打造 “精神度假” 的感官场景,让 “打卡” 成为消费者自发的传播行为。 本质3:不止于 “营销”,更是 “供应链的美学标准” 品牌美学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供应链的上游。山姆会员店对入驻产品的 “美学审核”,就是典型案例 —— 土气的包装、杂乱的设计,哪怕产品质量达标,也会被拒绝上架。 这种标准倒逼供应商升级包装设计,最终形成 “山姆体系” 的统一美学语言,消费者走进门店,哪怕不看品牌,也能通过包装风格识别 “这是符合山姆标准的产品”。 苹果更是将美学标准延伸到 “看不见的地方”:乔布斯要求手机内部零部件的布局也要像艺术品一样整齐,哪怕消费者永远不会拆开看。这种对 “极致美学” 的坚持,不仅塑造了产品的质感,更让供应链形成了 “苹果级” 的标准,成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二、实践误区:品牌做美学最容易踩的三个坑,避开即领先 80% 对手 误区1:为 “艺术” 丢 “品牌”,嫁接艺术元素却忘了自己是谁 很多品牌认为 “做美学就是搞艺术”,盲目与艺术家合作、举办艺术展,结果却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比如某社区咖啡小店,非要模仿奢侈品搞 “艺术联名”,用抽象画做包装、用晦涩的文案做宣传,反而让目标客群 “觉得距离太远”—— 社区咖啡的核心需求是 “便捷、温馨”,美学设计应该围绕 “随手可得的舒适感”,而非 “遥不可及的艺术感”。 奢侈品的艺术化操作值得借鉴,但要明确边界:爱马仕与艺术家合作橱窗,是为了强化 “手工艺术” 的品牌基因;Gucci 办展,是为了传递 “复古与创新结合” 的风格主张。艺术元素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品牌本身的定位 —— 就像白领穿公主裙,再美也不符合场景,反而显得违和。 误区2:重 “潮流” 轻 “风格”,跟风易逝的热点却丢了持久的辨识度 “国潮” 火了就印龙纹,“极简” 火了就删光所有元素,“老钱风” 火了就换深色包装 —— 很多品牌的美学设计,永远追着潮流跑,却没有形成自己的 “核心风格”。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品牌,都是 “风格永存” 的。 误区3:只 “自嗨” 不 “用户”,自己觉得美却忽略消费者的审美共识 “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很美啊”—— 这是很多品牌负责人的口头禅,但美学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不是品牌自己。 消费者对 “美” 有共识,但这个共识需要基于品牌的目标客群:社区大妈觉得 “鲜艳、清晰” 的包装美,年轻白领觉得 “简约、有质感” 的设计美,奢侈品消费者觉得 “稀缺、有故事” 的美学表达美。脱离目标客群的 “自嗨式美学”,再精致也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落地路径:企业打造品牌美学的 “三步法”,从 0 到 1 建立核心竞争力 第1步:定 “根”—— 明确品牌美学的核心定位 所有美学设计的前提,是回答三个问题: * 我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比如 “社区便民咖啡”“高端科技产品”“传统中式点心”) * 我的目标客群是谁?他们对 “美” 的需求是什么?(比如社区咖啡客群需要 “便捷、温馨”,高端科技客群需要 “专业、未来感”) * 我想通过美学传递什么核心价值?(比如山姆传递 “品质可靠”,蒂芙尼传递 “独特浪漫”) 苹果的定位是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目标客群是追求品质与设计的中高端用户,核心价值是 “极致、纯粹”,所以其美学设计围绕 “极简” 展开;特斯拉的定位是 “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目标客群是科技爱好者,核心价值是 “创新、高效”,所以美学设计围绕 “未来感” 落地。定位清晰,美学才有方向。 第2步:建 “体系”—— 打造全感官的美学触点 基于定位,在五个感官维度建立统一的美学体系,确保所有触点都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 视觉体系:确定品牌的主色、辅助色、字体、LOGO 规范,延伸到产品包装、门店设计、宣传物料; * 听觉体系:设计品牌专属的音效、背景音乐(比如咖啡店用舒缓的爵士乐,运动品牌用有节奏感的电子乐); * 触觉 / 嗅觉 / 味觉体系:产品的材质手感、门店的香氛(比如星巴克的咖啡香)、食品的口感,都要符合品牌定位。 奥乐奇的美学体系就是典型案例:视觉上用清晰的品类分区,听觉上用轻快的背景音乐,触觉上用易拿取的包装,味觉上用新鲜的食材,所有触点都围绕 “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最终让消费者 “忍不住买更多”。 第3步:养 “审美”—— 提升团队的美学认知能力 品牌美学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团队有统一的审美认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升团队审美: * 学 “顶级案例”:组织团队看奢侈品展(比如 Gucci 展、Chanel 展)、研究优秀品牌的美学设计(比如苹果、特斯拉、蒂芙尼),分析其美学表达与品牌定位的关联; * 懂 “用户反馈”:通过用户调研、小红书 / 抖音等平台的评论,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美学的评价,找到优化方向。 某餐饮品牌曾因为团队审美不足,把产品包装设计得 “土气杂乱”,后来组织团队去看国际食品展、研究奥乐奇的包装逻辑,最终优化出 “清晰、有食欲” 的包装,产品销量提升了 30%。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的。 品牌美学是 “长期主义” 的修行,更是商业增长的 “底层引擎” 在今天的市场中,没有美学认知的品牌,会被消费者 “用脚投票”;只有美学表象的品牌,会被潮流淘汰;唯有将美学作为战略资产,贯穿定位、供应链、用户体验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美学不是 “一次性的设计项目”,而是 “长期主义的修行”:它需要品牌在潮流变化中坚守风格,在用户需求升级中优化体验,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标准。从苹果的极简到蒂芙尼的蓝色,从特斯拉的未来感到山姆的品质感,所有成功的品牌美学,最终都成为了品牌的 “护城河”—— 它让消费者 “因为美而选择”,更因为 “美背后的品牌价值而忠诚”。 对于企业而言,今天开始重视品牌美学,不是 “超前布局”,而是 “补基础课”。毕竟,在这个 “审美即正义” 的时代,美学能力,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Takeaway 1、品牌美学不是表面装饰,而是贯穿战略、供应链与体验的核心商业资产。 2、真正的品牌美学需先明确定位,用感官语言回答 “品牌是谁”,避免无魂跟风。 3、全感官记忆锚点(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构建品牌独特辨识度的关键。 4、品牌美学可向上渗透供应链,通过统一标准倒逼上下游形成协同认知。 5、嫁接艺术元素需贴合品牌核心价值,避免为 “装美” 丢失自身定位。 6、坚守长期风格比追逐短期潮流更重要,风格是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 7、美学设计需以目标客群审美共识为基准,脱离用户的 “自嗨美” 无商业价值。 8、打造品牌美学第一步是定 “根”:明确定位、客群需求与核心传递价值。 9、需构建全感官美学体系,确保所有用户触点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10、团队审美认知需通过学习顶级案例、倾听用户反馈持续提升,非设计师专属责任。 思考点 1、当品牌定位与当下流行审美出现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坚守核心风格” 与 “贴合大众审美” 以避免用户流失? 2、非奢侈品、非科技类的中小品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从哪些感官维度切入搭建品牌美学体系? 3、如何量化 “品牌美学” 对商业增长的实际价值,避免陷入 “为美而美” 的资源浪费?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从去年六月开始,理想国小酒馆已经走过《理想国》《公正》《庄子》等一系列“无用之书”。我们或许没能找到真理,却在微醺之中学会了说真话的勇气。 正如庄子所言:“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老子也提醒我们:“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读“无用”之书,让我们松弛、自由;而现在,我们即将开启一段“有用”之旅——从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开始。 在这场共读中,我们希望借庄子的超脱智慧,融巴芒的理性常识,去探索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思维方式,并实践一种自由、松弛又自洽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芒格? 巴菲特曾这样评价他的合伙人芒格: “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成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我对芒格的感激,无以言表。” 巴菲特为何对芒格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相信你会从小酒馆的《穷查理宝典》共读会找到答案。 芒格不仅是一位投资者,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多元思维模型”,把心理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进化论等学科融会贯通,用以理解世界与投资。 他强调:聪明的投资者不能只依赖金融知识,而要跨学科思考。 他推崇逆向思维: * 想要健康长寿,先避免吸烟、熬夜、不运动; * 想要成为优秀的投资者,先避免过度杠杆、频繁交易、追逐市场噪音。 阅读《穷查理宝典》的价值 * 真正的收获,不仅是学投资技巧,而是学会: 如何避免愚蠢的错误 如何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框架 如何用常识和理性穿越复杂世界 * 芒格说:“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笨办法。” * 在当下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知识割裂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芒格的多元思维,来重建一种通透的认知方式。 * 如果你想知道巴菲特为何如此感激芒格,想知道投资之外的“思维的力量”,欢迎加入我们小酒馆的 《穷查理宝典》共读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