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42分钟
播放:
396
发布:
1周前
主播...
简介...
在消费审美全面觉醒的今天,“好看” 早已不是品牌的加分项,而是生存的基础门槛。
但多数品牌对美学的认知仍停留在 “设计个 LOGO、拍组好看的海报” 层面,忽略了其作为战略资产的核心价值 。
品牌美学是通过感官体验传递品牌定位、建立用户忠诚、驱动商业增长的完整体系。它不是孤立的创意,而是贯穿产品、供应链、营销、体验的底层逻辑。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30 品牌美学是品牌战略的核心资产之一。
3:34 苹果、奥乐齐、山姆的品牌美学不仅是‘美’,更是商业转化力的体现。
7:03 品牌美学中的“一致性”与“独特性”,通过美学标准影响供应链。
9:56 奢侈品品牌美学的极致化管理,营造梦想与地位象征。
16:33 特斯拉通过第一性原理构建品牌美学,追求永不过时的设计。
18:46 品牌美学需建立清晰的概念与持久的风格。
24:07 品牌在引入艺术元素时要避免丧失自我。
27:50 品牌从业者要学习顶级品牌案例来提升审美能力。
30:37 企业应主动建设美学体系,面对年轻一代消费群体。
34:01 美学美是基础,潮流易逝,风格永存。
34:40 做品牌美学,首先先要把定位搞清楚。
38:34 品牌美学是一场持续修炼,关乎定位、精神与用户体验的整合。
一、认知重构:品牌美学的三大核心本质,90% 的品牌都理解错了
本质1:不止于 “美”,更是 “差异化定位的具象化”
真正的品牌美学,从来不是 “跟风好看”,而是用感官语言回答 “我是谁”。
苹果的 “极简” 不是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其 “科技与艺术结合” 定位的落地 —— 从砍掉上千个 SKU 的产品战略,到门店 “博物馆式” 的空间设计,再到包装打开时的仪式感,所有美学细节都在传递 “极致、纯粹” 的品牌主张。
特斯拉的 “未来感” 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 “用第一性原理做电动车” 的定位,封闭式前脸为降低风阻而生,极简内饰用软件替代硬件,美学设计与功能逻辑完全统一。
反之,那些 “东施效颦” 的品牌,今天学奢侈品用金色包装,明天跟风 “国潮” 印传统纹样,最终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混乱 —— 没有定位支撑的美学,再好看也是无魂的 “花瓶”。
本质2:不止于 “视觉”,更是 “全感官的记忆锚点”
人类对品牌的记忆,从来不是单一视觉触发的。优秀的品牌美学,会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个维度,建立 “一触即达” 的记忆锚点:
* 视觉锚点:蒂芙尼蓝不是普通的蓝色,而是从彩色玻璃起家时沉淀的品牌资产,在传统珠宝深色包装的市场中,用荧光感的浅蓝形成强烈反差;
* 听觉锚点:英特尔的 “噔噔噔” 音效、HBO 的雪花声,无需画面就能让消费者瞬间识别品牌;
* 触觉 / 味觉锚点:Tom Ford 香水的独特香调、山姆特供产品的 “干净配料表”,用感官体验强化品牌认知。
现在的商业街区、超市更是将 “感官美学” 用到极致:奥乐奇用上百种灯光匹配不同品类,烘焙区的暖光激发食欲,日化区的冷光传递洁净感;阿那亚通过建筑、海风、甚至日落时分的光影,打造 “精神度假” 的感官场景,让 “打卡” 成为消费者自发的传播行为。
本质3:不止于 “营销”,更是 “供应链的美学标准”
品牌美学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供应链的上游。山姆会员店对入驻产品的 “美学审核”,就是典型案例 —— 土气的包装、杂乱的设计,哪怕产品质量达标,也会被拒绝上架。
这种标准倒逼供应商升级包装设计,最终形成 “山姆体系” 的统一美学语言,消费者走进门店,哪怕不看品牌,也能通过包装风格识别 “这是符合山姆标准的产品”。
苹果更是将美学标准延伸到 “看不见的地方”:乔布斯要求手机内部零部件的布局也要像艺术品一样整齐,哪怕消费者永远不会拆开看。这种对 “极致美学” 的坚持,不仅塑造了产品的质感,更让供应链形成了 “苹果级” 的标准,成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二、实践误区:品牌做美学最容易踩的三个坑,避开即领先 80% 对手
误区1:为 “艺术” 丢 “品牌”,嫁接艺术元素却忘了自己是谁
很多品牌认为 “做美学就是搞艺术”,盲目与艺术家合作、举办艺术展,结果却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比如某社区咖啡小店,非要模仿奢侈品搞 “艺术联名”,用抽象画做包装、用晦涩的文案做宣传,反而让目标客群 “觉得距离太远”—— 社区咖啡的核心需求是 “便捷、温馨”,美学设计应该围绕 “随手可得的舒适感”,而非 “遥不可及的艺术感”。
奢侈品的艺术化操作值得借鉴,但要明确边界:爱马仕与艺术家合作橱窗,是为了强化 “手工艺术” 的品牌基因;Gucci 办展,是为了传递 “复古与创新结合” 的风格主张。艺术元素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品牌本身的定位 —— 就像白领穿公主裙,再美也不符合场景,反而显得违和。
误区2:重 “潮流” 轻 “风格”,跟风易逝的热点却丢了持久的辨识度
“国潮” 火了就印龙纹,“极简” 火了就删光所有元素,“老钱风” 火了就换深色包装 —— 很多品牌的美学设计,永远追着潮流跑,却没有形成自己的 “核心风格”。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品牌,都是 “风格永存” 的。
误区3:只 “自嗨” 不 “用户”,自己觉得美却忽略消费者的审美共识
“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很美啊”—— 这是很多品牌负责人的口头禅,但美学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不是品牌自己。
消费者对 “美” 有共识,但这个共识需要基于品牌的目标客群:社区大妈觉得 “鲜艳、清晰” 的包装美,年轻白领觉得 “简约、有质感” 的设计美,奢侈品消费者觉得 “稀缺、有故事” 的美学表达美。脱离目标客群的 “自嗨式美学”,再精致也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落地路径:企业打造品牌美学的 “三步法”,从 0 到 1 建立核心竞争力
第1步:定 “根”—— 明确品牌美学的核心定位
所有美学设计的前提,是回答三个问题:
* 我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比如 “社区便民咖啡”“高端科技产品”“传统中式点心”)
* 我的目标客群是谁?他们对 “美” 的需求是什么?(比如社区咖啡客群需要 “便捷、温馨”,高端科技客群需要 “专业、未来感”)
* 我想通过美学传递什么核心价值?(比如山姆传递 “品质可靠”,蒂芙尼传递 “独特浪漫”)
苹果的定位是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目标客群是追求品质与设计的中高端用户,核心价值是 “极致、纯粹”,所以其美学设计围绕 “极简” 展开;特斯拉的定位是 “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目标客群是科技爱好者,核心价值是 “创新、高效”,所以美学设计围绕 “未来感” 落地。定位清晰,美学才有方向。
第2步:建 “体系”—— 打造全感官的美学触点
基于定位,在五个感官维度建立统一的美学体系,确保所有触点都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 视觉体系:确定品牌的主色、辅助色、字体、LOGO 规范,延伸到产品包装、门店设计、宣传物料;
* 听觉体系:设计品牌专属的音效、背景音乐(比如咖啡店用舒缓的爵士乐,运动品牌用有节奏感的电子乐);
* 触觉 / 嗅觉 / 味觉体系:产品的材质手感、门店的香氛(比如星巴克的咖啡香)、食品的口感,都要符合品牌定位。
奥乐奇的美学体系就是典型案例:视觉上用清晰的品类分区,听觉上用轻快的背景音乐,触觉上用易拿取的包装,味觉上用新鲜的食材,所有触点都围绕 “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最终让消费者 “忍不住买更多”。
第3步:养 “审美”—— 提升团队的美学认知能力
品牌美学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团队有统一的审美认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升团队审美:
* 学 “顶级案例”:组织团队看奢侈品展(比如 Gucci 展、Chanel 展)、研究优秀品牌的美学设计(比如苹果、特斯拉、蒂芙尼),分析其美学表达与品牌定位的关联;
* 懂 “用户反馈”:通过用户调研、小红书 / 抖音等平台的评论,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美学的评价,找到优化方向。
某餐饮品牌曾因为团队审美不足,把产品包装设计得 “土气杂乱”,后来组织团队去看国际食品展、研究奥乐奇的包装逻辑,最终优化出 “清晰、有食欲” 的包装,产品销量提升了 30%。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的。
品牌美学是 “长期主义” 的修行,更是商业增长的 “底层引擎”
在今天的市场中,没有美学认知的品牌,会被消费者 “用脚投票”;只有美学表象的品牌,会被潮流淘汰;唯有将美学作为战略资产,贯穿定位、供应链、用户体验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美学不是 “一次性的设计项目”,而是 “长期主义的修行”:它需要品牌在潮流变化中坚守风格,在用户需求升级中优化体验,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标准。从苹果的极简到蒂芙尼的蓝色,从特斯拉的未来感到山姆的品质感,所有成功的品牌美学,最终都成为了品牌的 “护城河”—— 它让消费者 “因为美而选择”,更因为 “美背后的品牌价值而忠诚”。
对于企业而言,今天开始重视品牌美学,不是 “超前布局”,而是 “补基础课”。毕竟,在这个 “审美即正义” 的时代,美学能力,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Takeaway
1、品牌美学不是表面装饰,而是贯穿战略、供应链与体验的核心商业资产。
2、真正的品牌美学需先明确定位,用感官语言回答 “品牌是谁”,避免无魂跟风。
3、全感官记忆锚点(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构建品牌独特辨识度的关键。
4、品牌美学可向上渗透供应链,通过统一标准倒逼上下游形成协同认知。
5、嫁接艺术元素需贴合品牌核心价值,避免为 “装美” 丢失自身定位。
6、坚守长期风格比追逐短期潮流更重要,风格是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
7、美学设计需以目标客群审美共识为基准,脱离用户的 “自嗨美” 无商业价值。
8、打造品牌美学第一步是定 “根”:明确定位、客群需求与核心传递价值。
9、需构建全感官美学体系,确保所有用户触点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10、团队审美认知需通过学习顶级案例、倾听用户反馈持续提升,非设计师专属责任。
思考点
1、当品牌定位与当下流行审美出现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坚守核心风格” 与 “贴合大众审美” 以避免用户流失?
2、非奢侈品、非科技类的中小品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从哪些感官维度切入搭建品牌美学体系?
3、如何量化 “品牌美学” 对商业增长的实际价值,避免陷入 “为美而美” 的资源浪费?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但多数品牌对美学的认知仍停留在 “设计个 LOGO、拍组好看的海报” 层面,忽略了其作为战略资产的核心价值 。
品牌美学是通过感官体验传递品牌定位、建立用户忠诚、驱动商业增长的完整体系。它不是孤立的创意,而是贯穿产品、供应链、营销、体验的底层逻辑。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30 品牌美学是品牌战略的核心资产之一。
3:34 苹果、奥乐齐、山姆的品牌美学不仅是‘美’,更是商业转化力的体现。
7:03 品牌美学中的“一致性”与“独特性”,通过美学标准影响供应链。
9:56 奢侈品品牌美学的极致化管理,营造梦想与地位象征。
16:33 特斯拉通过第一性原理构建品牌美学,追求永不过时的设计。
18:46 品牌美学需建立清晰的概念与持久的风格。
24:07 品牌在引入艺术元素时要避免丧失自我。
27:50 品牌从业者要学习顶级品牌案例来提升审美能力。
30:37 企业应主动建设美学体系,面对年轻一代消费群体。
34:01 美学美是基础,潮流易逝,风格永存。
34:40 做品牌美学,首先先要把定位搞清楚。
38:34 品牌美学是一场持续修炼,关乎定位、精神与用户体验的整合。
一、认知重构:品牌美学的三大核心本质,90% 的品牌都理解错了
本质1:不止于 “美”,更是 “差异化定位的具象化”
真正的品牌美学,从来不是 “跟风好看”,而是用感官语言回答 “我是谁”。
苹果的 “极简” 不是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其 “科技与艺术结合” 定位的落地 —— 从砍掉上千个 SKU 的产品战略,到门店 “博物馆式” 的空间设计,再到包装打开时的仪式感,所有美学细节都在传递 “极致、纯粹” 的品牌主张。
特斯拉的 “未来感” 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 “用第一性原理做电动车” 的定位,封闭式前脸为降低风阻而生,极简内饰用软件替代硬件,美学设计与功能逻辑完全统一。
反之,那些 “东施效颦” 的品牌,今天学奢侈品用金色包装,明天跟风 “国潮” 印传统纹样,最终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混乱 —— 没有定位支撑的美学,再好看也是无魂的 “花瓶”。
本质2:不止于 “视觉”,更是 “全感官的记忆锚点”
人类对品牌的记忆,从来不是单一视觉触发的。优秀的品牌美学,会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个维度,建立 “一触即达” 的记忆锚点:
* 视觉锚点:蒂芙尼蓝不是普通的蓝色,而是从彩色玻璃起家时沉淀的品牌资产,在传统珠宝深色包装的市场中,用荧光感的浅蓝形成强烈反差;
* 听觉锚点:英特尔的 “噔噔噔” 音效、HBO 的雪花声,无需画面就能让消费者瞬间识别品牌;
* 触觉 / 味觉锚点:Tom Ford 香水的独特香调、山姆特供产品的 “干净配料表”,用感官体验强化品牌认知。
现在的商业街区、超市更是将 “感官美学” 用到极致:奥乐奇用上百种灯光匹配不同品类,烘焙区的暖光激发食欲,日化区的冷光传递洁净感;阿那亚通过建筑、海风、甚至日落时分的光影,打造 “精神度假” 的感官场景,让 “打卡” 成为消费者自发的传播行为。
本质3:不止于 “营销”,更是 “供应链的美学标准”
品牌美学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供应链的上游。山姆会员店对入驻产品的 “美学审核”,就是典型案例 —— 土气的包装、杂乱的设计,哪怕产品质量达标,也会被拒绝上架。
这种标准倒逼供应商升级包装设计,最终形成 “山姆体系” 的统一美学语言,消费者走进门店,哪怕不看品牌,也能通过包装风格识别 “这是符合山姆标准的产品”。
苹果更是将美学标准延伸到 “看不见的地方”:乔布斯要求手机内部零部件的布局也要像艺术品一样整齐,哪怕消费者永远不会拆开看。这种对 “极致美学” 的坚持,不仅塑造了产品的质感,更让供应链形成了 “苹果级” 的标准,成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二、实践误区:品牌做美学最容易踩的三个坑,避开即领先 80% 对手
误区1:为 “艺术” 丢 “品牌”,嫁接艺术元素却忘了自己是谁
很多品牌认为 “做美学就是搞艺术”,盲目与艺术家合作、举办艺术展,结果却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比如某社区咖啡小店,非要模仿奢侈品搞 “艺术联名”,用抽象画做包装、用晦涩的文案做宣传,反而让目标客群 “觉得距离太远”—— 社区咖啡的核心需求是 “便捷、温馨”,美学设计应该围绕 “随手可得的舒适感”,而非 “遥不可及的艺术感”。
奢侈品的艺术化操作值得借鉴,但要明确边界:爱马仕与艺术家合作橱窗,是为了强化 “手工艺术” 的品牌基因;Gucci 办展,是为了传递 “复古与创新结合” 的风格主张。艺术元素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品牌本身的定位 —— 就像白领穿公主裙,再美也不符合场景,反而显得违和。
误区2:重 “潮流” 轻 “风格”,跟风易逝的热点却丢了持久的辨识度
“国潮” 火了就印龙纹,“极简” 火了就删光所有元素,“老钱风” 火了就换深色包装 —— 很多品牌的美学设计,永远追着潮流跑,却没有形成自己的 “核心风格”。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品牌,都是 “风格永存” 的。
误区3:只 “自嗨” 不 “用户”,自己觉得美却忽略消费者的审美共识
“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很美啊”—— 这是很多品牌负责人的口头禅,但美学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不是品牌自己。
消费者对 “美” 有共识,但这个共识需要基于品牌的目标客群:社区大妈觉得 “鲜艳、清晰” 的包装美,年轻白领觉得 “简约、有质感” 的设计美,奢侈品消费者觉得 “稀缺、有故事” 的美学表达美。脱离目标客群的 “自嗨式美学”,再精致也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落地路径:企业打造品牌美学的 “三步法”,从 0 到 1 建立核心竞争力
第1步:定 “根”—— 明确品牌美学的核心定位
所有美学设计的前提,是回答三个问题:
* 我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比如 “社区便民咖啡”“高端科技产品”“传统中式点心”)
* 我的目标客群是谁?他们对 “美” 的需求是什么?(比如社区咖啡客群需要 “便捷、温馨”,高端科技客群需要 “专业、未来感”)
* 我想通过美学传递什么核心价值?(比如山姆传递 “品质可靠”,蒂芙尼传递 “独特浪漫”)
苹果的定位是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目标客群是追求品质与设计的中高端用户,核心价值是 “极致、纯粹”,所以其美学设计围绕 “极简” 展开;特斯拉的定位是 “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目标客群是科技爱好者,核心价值是 “创新、高效”,所以美学设计围绕 “未来感” 落地。定位清晰,美学才有方向。
第2步:建 “体系”—— 打造全感官的美学触点
基于定位,在五个感官维度建立统一的美学体系,确保所有触点都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 视觉体系:确定品牌的主色、辅助色、字体、LOGO 规范,延伸到产品包装、门店设计、宣传物料;
* 听觉体系:设计品牌专属的音效、背景音乐(比如咖啡店用舒缓的爵士乐,运动品牌用有节奏感的电子乐);
* 触觉 / 嗅觉 / 味觉体系:产品的材质手感、门店的香氛(比如星巴克的咖啡香)、食品的口感,都要符合品牌定位。
奥乐奇的美学体系就是典型案例:视觉上用清晰的品类分区,听觉上用轻快的背景音乐,触觉上用易拿取的包装,味觉上用新鲜的食材,所有触点都围绕 “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最终让消费者 “忍不住买更多”。
第3步:养 “审美”—— 提升团队的美学认知能力
品牌美学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团队有统一的审美认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升团队审美:
* 学 “顶级案例”:组织团队看奢侈品展(比如 Gucci 展、Chanel 展)、研究优秀品牌的美学设计(比如苹果、特斯拉、蒂芙尼),分析其美学表达与品牌定位的关联;
* 懂 “用户反馈”:通过用户调研、小红书 / 抖音等平台的评论,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美学的评价,找到优化方向。
某餐饮品牌曾因为团队审美不足,把产品包装设计得 “土气杂乱”,后来组织团队去看国际食品展、研究奥乐奇的包装逻辑,最终优化出 “清晰、有食欲” 的包装,产品销量提升了 30%。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的。
品牌美学是 “长期主义” 的修行,更是商业增长的 “底层引擎”
在今天的市场中,没有美学认知的品牌,会被消费者 “用脚投票”;只有美学表象的品牌,会被潮流淘汰;唯有将美学作为战略资产,贯穿定位、供应链、用户体验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美学不是 “一次性的设计项目”,而是 “长期主义的修行”:它需要品牌在潮流变化中坚守风格,在用户需求升级中优化体验,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标准。从苹果的极简到蒂芙尼的蓝色,从特斯拉的未来感到山姆的品质感,所有成功的品牌美学,最终都成为了品牌的 “护城河”—— 它让消费者 “因为美而选择”,更因为 “美背后的品牌价值而忠诚”。
对于企业而言,今天开始重视品牌美学,不是 “超前布局”,而是 “补基础课”。毕竟,在这个 “审美即正义” 的时代,美学能力,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Takeaway
1、品牌美学不是表面装饰,而是贯穿战略、供应链与体验的核心商业资产。
2、真正的品牌美学需先明确定位,用感官语言回答 “品牌是谁”,避免无魂跟风。
3、全感官记忆锚点(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构建品牌独特辨识度的关键。
4、品牌美学可向上渗透供应链,通过统一标准倒逼上下游形成协同认知。
5、嫁接艺术元素需贴合品牌核心价值,避免为 “装美” 丢失自身定位。
6、坚守长期风格比追逐短期潮流更重要,风格是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
7、美学设计需以目标客群审美共识为基准,脱离用户的 “自嗨美” 无商业价值。
8、打造品牌美学第一步是定 “根”:明确定位、客群需求与核心传递价值。
9、需构建全感官美学体系,确保所有用户触点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10、团队审美认知需通过学习顶级案例、倾听用户反馈持续提升,非设计师专属责任。
思考点
1、当品牌定位与当下流行审美出现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坚守核心风格” 与 “贴合大众审美” 以避免用户流失?
2、非奢侈品、非科技类的中小品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从哪些感官维度切入搭建品牌美学体系?
3、如何量化 “品牌美学” 对商业增长的实际价值,避免陷入 “为美而美” 的资源浪费?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