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当我们聊到第100次柠檬的故事

柠檬变成柠檬水

【本期简介】 我们的柠檬水播客自 2022 年 1 月启程,三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份纯粹的兴趣与热爱,走成了今天的第 100 期。回头看,我们并没有为未来设定过宏大的蓝图,只是一次次按下录音键,把当下的思考、好奇与真诚,留给声音——却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在某一天,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真的走到了 100 期。 借着这一期特别节目,我们邀请了许多曾经来节目做客过的嘉宾,以及我们播客的几位忠实听众,聊聊柠檬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感谢所有一路相伴的朋友们。 100 期,是回望的篇章,更是出发的方向。 愿我们继续以声音为桨,以内容为帆,驶向更远的远方;愿共同的探索与表达,点亮更辽阔的未来。 谢谢大家,让我们的柠檬,真的变成了柠檬水。 柠聚100,我们第 101 期,再见。 【关于我们】 英语里有一句俚语,“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柠檬变成柠檬水)”,大家都知道柠檬酸性极高,没有办法单独食用,但是如果你变换一个方式,用柠檬做成柠檬水的话,一下子就成了老少皆宜喜欢的清新饮料。在千变万化的商业世界里,“柠檬变成柠檬水”是指企业是否有能力把商业挑战转换成商业的机会。 在《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品牌专家俞骅与Poy Zhong以播客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立足北美,与大家一起解读和理解当下的商业现象,聚焦分享如何将挑战变成机遇,让柠檬变成柠檬水! 柠檬变成柠檬水播客自从2022年1月开始以来,现在已经被“Listen Notes”名列为全球Top 1%最受欢迎播客节目。 【关于主播】 俞骅 * 加拿大著名战略咨询公司Level 5 Strategy Managing Partner * 2023、2024、2025年连续三年被Women We Admire评选为Top 50 Women Leaders in Toronto. Poy Zhong * 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的斜杠青年,在品牌营销一线经验超过10年 * MyGalaxy Financial Inc.加拿大星河财富 创始人 【收听方式】 国内的听众朋友们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收听。北美与其他地区的听众,可以通过苹果播客,YouTube,Spotify,iHeart Radio,Amazon Music等收听。 【柠檬社区】 * 微信听友群:欢迎添加两位主持人下方的微信号,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 * 领英听众社区:欢迎点击链接 www.linkedin.com,加入领英“柠檬变成柠檬水”community。 【内容延伸】 您可以在小红书平台阅读由骅与Poy创作的其他精彩内容。 * 俞骅:在小红书上搜寻“骅的树洞” * Poy:在小红书上搜寻“Poy说财税” 【联系我们】 俞骅: * 微信:reelstone * 领英:www.linkedin.com Poy Zhong: * 微信:Hello_Poy * 领英:www.linkedin.com 【其他信息】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小红书:柠檬变成柠檬水www.xiaohongshu.com 脸书:www.facebook.com 领英:www.linkedin.com

61分钟
99+
1周前

语商之学者访谈-76 从“第102种语言”到田野与舞台:张帆、郎艺谈傩戏、艺术与传播

语商

嘉宾:郎艺&张帆 郎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Frontiers in Psychology、《管理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张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重大艺术奖项评审专家/四川省文旅厅智库专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学术集刊《傩戏学研究》常务副主编。负责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团体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规划项目,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北京市教工委调研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学术团队项目、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国际艺术传播》课程建设等20多个科研课题。发表SSCI/CSSCI文章数十篇,专著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多语种报刊,戏曲海外传播,戏曲史论,宫廷戏曲,当代欧美戏剧,国际艺术传播等。 小标题: 00:09 一对“学术伉俪”的登场 02:30 艺术是第102种语言——张帆的“北外奇缘” 06:45 从黄梅戏大院到中央戏剧学院:童年道具如何决定一生 10:19 两位老师的跨界合作 11:42 初识“傩”字:20年前冷水江的那一场“神鬼” 18:21 剧本才是硬通货:傩戏为何迟迟没“出圈” 27:01 野生傩戏:为什么田间地头才是它的主舞台 32:06 留学生也上头:面具工作坊里的跨文化共鸣 39:13 “不要硬拔”——抖音、游戏与戏曲的“碎片化”共生 48:29 游戏视域下的学术人生:快乐打怪、健身与写论文 66:08 葬礼作为“通过仪式”:从驱逐方良到“由死向生”

79分钟
73
1周前

Vol.138 别再把品牌美学当“颜值装饰”!它是决定用户买不买、记不记得的生死牌

钱钱品牌局

在消费审美全面觉醒的今天,“好看” 早已不是品牌的加分项,而是生存的基础门槛。 但多数品牌对美学的认知仍停留在 “设计个 LOGO、拍组好看的海报” 层面,忽略了其作为战略资产的核心价值 。 品牌美学是通过感官体验传递品牌定位、建立用户忠诚、驱动商业增长的完整体系。它不是孤立的创意,而是贯穿产品、供应链、营销、体验的底层逻辑。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30 品牌美学是品牌战略的核心资产之一。 3:34 苹果、奥乐齐、山姆的品牌美学不仅是‘美’,更是商业转化力的体现。 7:03 品牌美学中的“一致性”与“独特性”,通过美学标准影响供应链。 9:56 奢侈品品牌美学的极致化管理,营造梦想与地位象征。 16:33 特斯拉通过第一性原理构建品牌美学,追求永不过时的设计。 18:46 品牌美学需建立清晰的概念与持久的风格。 24:07 品牌在引入艺术元素时要避免丧失自我。 27:50 品牌从业者要学习顶级品牌案例来提升审美能力。 30:37 企业应主动建设美学体系,面对年轻一代消费群体。 34:01 美学美是基础,潮流易逝,风格永存。 34:40 做品牌美学,首先先要把定位搞清楚。 38:34 品牌美学是一场持续修炼,关乎定位、精神与用户体验的整合。 一、认知重构:品牌美学的三大核心本质,90% 的品牌都理解错了 本质1:不止于 “美”,更是 “差异化定位的具象化” 真正的品牌美学,从来不是 “跟风好看”,而是用感官语言回答 “我是谁”。 苹果的 “极简” 不是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其 “科技与艺术结合” 定位的落地 —— 从砍掉上千个 SKU 的产品战略,到门店 “博物馆式” 的空间设计,再到包装打开时的仪式感,所有美学细节都在传递 “极致、纯粹” 的品牌主张。 特斯拉的 “未来感” 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 “用第一性原理做电动车” 的定位,封闭式前脸为降低风阻而生,极简内饰用软件替代硬件,美学设计与功能逻辑完全统一。 反之,那些 “东施效颦” 的品牌,今天学奢侈品用金色包装,明天跟风 “国潮” 印传统纹样,最终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混乱 —— 没有定位支撑的美学,再好看也是无魂的 “花瓶”。 本质2:不止于 “视觉”,更是 “全感官的记忆锚点” 人类对品牌的记忆,从来不是单一视觉触发的。优秀的品牌美学,会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个维度,建立 “一触即达” 的记忆锚点: * 视觉锚点:蒂芙尼蓝不是普通的蓝色,而是从彩色玻璃起家时沉淀的品牌资产,在传统珠宝深色包装的市场中,用荧光感的浅蓝形成强烈反差; * 听觉锚点:英特尔的 “噔噔噔” 音效、HBO 的雪花声,无需画面就能让消费者瞬间识别品牌; * 触觉 / 味觉锚点:Tom Ford 香水的独特香调、山姆特供产品的 “干净配料表”,用感官体验强化品牌认知。 现在的商业街区、超市更是将 “感官美学” 用到极致:奥乐奇用上百种灯光匹配不同品类,烘焙区的暖光激发食欲,日化区的冷光传递洁净感;阿那亚通过建筑、海风、甚至日落时分的光影,打造 “精神度假” 的感官场景,让 “打卡” 成为消费者自发的传播行为。 本质3:不止于 “营销”,更是 “供应链的美学标准” 品牌美学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供应链的上游。山姆会员店对入驻产品的 “美学审核”,就是典型案例 —— 土气的包装、杂乱的设计,哪怕产品质量达标,也会被拒绝上架。 这种标准倒逼供应商升级包装设计,最终形成 “山姆体系” 的统一美学语言,消费者走进门店,哪怕不看品牌,也能通过包装风格识别 “这是符合山姆标准的产品”。 苹果更是将美学标准延伸到 “看不见的地方”:乔布斯要求手机内部零部件的布局也要像艺术品一样整齐,哪怕消费者永远不会拆开看。这种对 “极致美学” 的坚持,不仅塑造了产品的质感,更让供应链形成了 “苹果级” 的标准,成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二、实践误区:品牌做美学最容易踩的三个坑,避开即领先 80% 对手 误区1:为 “艺术” 丢 “品牌”,嫁接艺术元素却忘了自己是谁 很多品牌认为 “做美学就是搞艺术”,盲目与艺术家合作、举办艺术展,结果却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比如某社区咖啡小店,非要模仿奢侈品搞 “艺术联名”,用抽象画做包装、用晦涩的文案做宣传,反而让目标客群 “觉得距离太远”—— 社区咖啡的核心需求是 “便捷、温馨”,美学设计应该围绕 “随手可得的舒适感”,而非 “遥不可及的艺术感”。 奢侈品的艺术化操作值得借鉴,但要明确边界:爱马仕与艺术家合作橱窗,是为了强化 “手工艺术” 的品牌基因;Gucci 办展,是为了传递 “复古与创新结合” 的风格主张。艺术元素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品牌本身的定位 —— 就像白领穿公主裙,再美也不符合场景,反而显得违和。 误区2:重 “潮流” 轻 “风格”,跟风易逝的热点却丢了持久的辨识度 “国潮” 火了就印龙纹,“极简” 火了就删光所有元素,“老钱风” 火了就换深色包装 —— 很多品牌的美学设计,永远追着潮流跑,却没有形成自己的 “核心风格”。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品牌,都是 “风格永存” 的。 误区3:只 “自嗨” 不 “用户”,自己觉得美却忽略消费者的审美共识 “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很美啊”—— 这是很多品牌负责人的口头禅,但美学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不是品牌自己。 消费者对 “美” 有共识,但这个共识需要基于品牌的目标客群:社区大妈觉得 “鲜艳、清晰” 的包装美,年轻白领觉得 “简约、有质感” 的设计美,奢侈品消费者觉得 “稀缺、有故事” 的美学表达美。脱离目标客群的 “自嗨式美学”,再精致也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落地路径:企业打造品牌美学的 “三步法”,从 0 到 1 建立核心竞争力 第1步:定 “根”—— 明确品牌美学的核心定位 所有美学设计的前提,是回答三个问题: * 我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比如 “社区便民咖啡”“高端科技产品”“传统中式点心”) * 我的目标客群是谁?他们对 “美” 的需求是什么?(比如社区咖啡客群需要 “便捷、温馨”,高端科技客群需要 “专业、未来感”) * 我想通过美学传递什么核心价值?(比如山姆传递 “品质可靠”,蒂芙尼传递 “独特浪漫”) 苹果的定位是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目标客群是追求品质与设计的中高端用户,核心价值是 “极致、纯粹”,所以其美学设计围绕 “极简” 展开;特斯拉的定位是 “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目标客群是科技爱好者,核心价值是 “创新、高效”,所以美学设计围绕 “未来感” 落地。定位清晰,美学才有方向。 第2步:建 “体系”—— 打造全感官的美学触点 基于定位,在五个感官维度建立统一的美学体系,确保所有触点都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 视觉体系:确定品牌的主色、辅助色、字体、LOGO 规范,延伸到产品包装、门店设计、宣传物料; * 听觉体系:设计品牌专属的音效、背景音乐(比如咖啡店用舒缓的爵士乐,运动品牌用有节奏感的电子乐); * 触觉 / 嗅觉 / 味觉体系:产品的材质手感、门店的香氛(比如星巴克的咖啡香)、食品的口感,都要符合品牌定位。 奥乐奇的美学体系就是典型案例:视觉上用清晰的品类分区,听觉上用轻快的背景音乐,触觉上用易拿取的包装,味觉上用新鲜的食材,所有触点都围绕 “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最终让消费者 “忍不住买更多”。 第3步:养 “审美”—— 提升团队的美学认知能力 品牌美学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团队有统一的审美认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升团队审美: * 学 “顶级案例”:组织团队看奢侈品展(比如 Gucci 展、Chanel 展)、研究优秀品牌的美学设计(比如苹果、特斯拉、蒂芙尼),分析其美学表达与品牌定位的关联; * 懂 “用户反馈”:通过用户调研、小红书 / 抖音等平台的评论,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美学的评价,找到优化方向。 某餐饮品牌曾因为团队审美不足,把产品包装设计得 “土气杂乱”,后来组织团队去看国际食品展、研究奥乐奇的包装逻辑,最终优化出 “清晰、有食欲” 的包装,产品销量提升了 30%。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的。 品牌美学是 “长期主义” 的修行,更是商业增长的 “底层引擎” 在今天的市场中,没有美学认知的品牌,会被消费者 “用脚投票”;只有美学表象的品牌,会被潮流淘汰;唯有将美学作为战略资产,贯穿定位、供应链、用户体验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美学不是 “一次性的设计项目”,而是 “长期主义的修行”:它需要品牌在潮流变化中坚守风格,在用户需求升级中优化体验,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标准。从苹果的极简到蒂芙尼的蓝色,从特斯拉的未来感到山姆的品质感,所有成功的品牌美学,最终都成为了品牌的 “护城河”—— 它让消费者 “因为美而选择”,更因为 “美背后的品牌价值而忠诚”。 对于企业而言,今天开始重视品牌美学,不是 “超前布局”,而是 “补基础课”。毕竟,在这个 “审美即正义” 的时代,美学能力,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Takeaway 1、品牌美学不是表面装饰,而是贯穿战略、供应链与体验的核心商业资产。 2、真正的品牌美学需先明确定位,用感官语言回答 “品牌是谁”,避免无魂跟风。 3、全感官记忆锚点(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构建品牌独特辨识度的关键。 4、品牌美学可向上渗透供应链,通过统一标准倒逼上下游形成协同认知。 5、嫁接艺术元素需贴合品牌核心价值,避免为 “装美” 丢失自身定位。 6、坚守长期风格比追逐短期潮流更重要,风格是穿越周期的品牌资产。 7、美学设计需以目标客群审美共识为基准,脱离用户的 “自嗨美” 无商业价值。 8、打造品牌美学第一步是定 “根”:明确定位、客群需求与核心传递价值。 9、需构建全感官美学体系,确保所有用户触点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10、团队审美认知需通过学习顶级案例、倾听用户反馈持续提升,非设计师专属责任。 思考点 1、当品牌定位与当下流行审美出现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坚守核心风格” 与 “贴合大众审美” 以避免用户流失? 2、非奢侈品、非科技类的中小品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从哪些感官维度切入搭建品牌美学体系? 3、如何量化 “品牌美学” 对商业增长的实际价值,避免陷入 “为美而美” 的资源浪费?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 欢迎进入媒介360生态场域——你可以是会员、读者、共创者或合作方。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成为AI+增强人类,360°创新增长成长。 媒介360旗下汇聚深度内容IP与前沿行业社群,致力于打造商业营销人与创新者的开放式连接平台,构建多元、深度、前瞻的行业生态。 8大战略系统——前瞻钱瞻、媒介360、钱钱品牌局、MSAI营销科学∞艺术、创+TALK、嗲学、AI元宇宙、媒介创新场——输送多元智慧,思想穿透增长! 加入会员 为你提供全面、敏捷的智库内容与一站式增长解决方案 ​​商务合作​​ 欢迎品牌、机构与我们的生态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未来! ​​用户共创​​ 如果您发现值得深挖的商业现象、营销案例或增长趋势,欢迎投稿,您的观点可能成为下一期主题!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版权归媒介360所有,未经许可严禁用于AI模型训练或商业转载。 ———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推荐给同道者,共创商业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42分钟
99+
1周前

芒格的生活、学习和决策方法

理想国小酒馆

从去年六月开始,理想国小酒馆已经走过《理想国》《公正》《庄子》等一系列“无用之书”。我们或许没能找到真理,却在微醺之中学会了说真话的勇气。 正如庄子所言:“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老子也提醒我们:“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读“无用”之书,让我们松弛、自由;而现在,我们即将开启一段“有用”之旅——从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开始。 在这场共读中,我们希望借庄子的超脱智慧,融巴芒的理性常识,去探索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思维方式,并实践一种自由、松弛又自洽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芒格? 巴菲特曾这样评价他的合伙人芒格: “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成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我对芒格的感激,无以言表。” 巴菲特为何对芒格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相信你会从小酒馆的《穷查理宝典》共读会找到答案。 芒格不仅是一位投资者,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多元思维模型”,把心理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进化论等学科融会贯通,用以理解世界与投资。 他强调:聪明的投资者不能只依赖金融知识,而要跨学科思考。 他推崇逆向思维: * 想要健康长寿,先避免吸烟、熬夜、不运动; * 想要成为优秀的投资者,先避免过度杠杆、频繁交易、追逐市场噪音。 阅读《穷查理宝典》的价值 * 真正的收获,不仅是学投资技巧,而是学会: 如何避免愚蠢的错误 如何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框架 如何用常识和理性穿越复杂世界 * 芒格说:“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笨办法。” * 在当下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知识割裂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芒格的多元思维,来重建一种通透的认知方式。 * 如果你想知道巴菲特为何如此感激芒格,想知道投资之外的“思维的力量”,欢迎加入我们小酒馆的 《穷查理宝典》共读会。

114分钟
99+
1周前

EP.83 不止推荐算法!AI穿透电商全链路:模式迭代、消费变革与未来机遇 -《生成》解读 16

MSAI 营销科学∞艺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商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的崛起正为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本期播客为《生成:AI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新书解读第十六章。从传统的人找货到智能的货找人,从计划性购买到体验式消费,AI 正在重构电商的商业模式、消费逻辑和应用场景,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SHOWNOTES: 0:42 《生成》第十六章- AI和电商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方向和改变。 2:05 中国电商主要模式:平台电商、社交、兴趣电商以及O2O电商。 6:45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一是从计划性购买转向体验式购买。 8:10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二是从‘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 9:13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三是决策链条向前和向后延伸。 10:17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中数据技术成为关键驱动力。 11:38 AI在电商中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AI导购助手。 14:39 AI对DTC(Direct-to-Consumer)电商模式的改造与升级。 18:18 AI在电商中的多元应用场景全景。 20:19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驱动因素。 23:41 AI导购中的隐私与信任平衡。 25:00 资源有限下AI应用的优先级建议。 一、电商模式迭代:从单一交易场到多元生态体 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历程,本质是技术驱动下 “效率与体验” 持续优化的过程,四种主流模式分别对应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 (一)平台电商:电商的 “基础设施” 作为电商行业的基石,平台电商以 “在线商场” 为核心定位,核心价值是连接海量商家与消费者,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以淘宝为代表,其模式特征是 “人找货”—— 消费者带着明确需求,通过搜索、筛选、比价完成购买,本质是解决 “供需匹配” 的基础问题,为电商行业搭建了规模化交易的基础设施。 (二)社交电商:用 “关系” 激活消费 社交电商颠覆了传统交易逻辑,以 “货找人” 为核心,依托社交媒体和 UGC 内容,将消费行为嵌入社交场景。拼多多的成功并非偶然:通过 “拼团” 裂变激活社交关系,用 “砍价”“多多果园” 等娱乐化玩法提升用户粘性,再以数据驱动优化选品,让 “买东西” 变成 “分享中顺便买”,彻底降低了消费决策门槛。 (三)兴趣电商:用 “内容” 创造需求 兴趣电商的核心是 “激发潜在需求”,区别于平台电商的 “满足已知需求”。抖音等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先向用户推送契合兴趣的内容(如宠物视频、家居改造教程),再自然关联相关商品(如自动吸猫毛工具、收纳好物),让消费者在 “无计划” 状态下完成购买,重新定义了 “冲动消费” 的商业价值。 (四)O2O 电商:打通 “线上线下” 最后一公里 O2O 电商的关键是 “即时性体验”,通过整合线下实体店库存,实现 “线上下单、线下配送” 的高效衔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无需自建仓库,直接调用周边超市、便利店的资源,让消费者从 “下单到收货” 的时间缩短至几十分钟,完美适配 “应急需求”(如突然想喝啤酒)和 “即时体验”(如生鲜食材),填补了传统电商的即时性空白。 二、消费行为变革:AI 如何重塑 “购物逻辑” 电商模式的迭代背后,是消费者行为的深度转变,而 AI 正是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引擎,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从 “理性计划” 到 “感性体验”:购买决策的 “瞬时化” 传统平台电商中,消费者的购买路径是 “有需求→列清单→查资料→比价→下单”,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天;而兴趣电商和 O2O 电商通过 AI 推荐的趣味内容、即时配送服务,让购买决策在 “瞬间” 完成。例如,用户刷到 “自动吸猫毛工具” 的视频,因好奇点击查看,再看到 “当日达” 的配送信息,立刻下单 —— 这种 “体验驱动” 的购买,让电商平台从 “交易场” 变成了 “生活场景入口”。 (二)从 “人找货” 到 “货找人”:需求触达的 “精准化” 过去,消费者需要主动搜索才能找到商品,就像 “拿着清单逛超市”;如今,AI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社交互动、购买偏好,能精准预判潜在需求,主动推送相关商品。比如,用户频繁刷宠物视频,AI 会先推送 “猫咪日常” 内容,若用户停留时间长,再推送 “猫毛清理工具” 的直播切片,最后发放优惠券促成购买 —— 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触达,比传统广告更高效,也更符合用户心理。 (三)从 “单点决策” 到 “全链路参与”:消费闭环的 “延伸化” 传统电商的决策只集中在 “购买” 环节,而现在,消费决策贯穿 “事前 - 事中 - 事后” 全链路:事前,通过 KOL 测评、UGC 评价建立品牌认知;事中,通过 AI 导购获取个性化建议;事后,通过评价分享、复购优惠形成口碑传播。这种 “全链路参与” 让消费者从 “被动接受” 变成 “主动参与”,也让企业能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 三、AI 的核心应用:从 “工具赋能” 到 “生态重构” AI 在电商中的应用早已超越 “推荐算法”,而是渗透到运营全链路,成为重构电商生态的关键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一)AI 导购:重新定义 “购物体验” AI 导购的核心是 “理解需求 + 预判需求”,而非简单的 “商品推荐”。例如,瑞幸的 AI 点单系统,当用户说 “2 点有 8 人客户会议”,AI 会自动考虑 “下午易犯困” 的场景,推荐花香或浓郁口味的咖啡,并搭配适合多人分享的规格;值得买的 “小值” 则通过对话式交互,整合全网价格和口碑,为用户提供 “比价 + 推荐” 一站式服务。这种 “场景化导购” 让购物从 “被动挑选” 变成 “主动适配”,大幅提升用户粘性。 (二)DTC 电商改造:让 “品牌直达用户” 更高效 DTC(直连消费者)模式的核心是 “省去中间环节,精准触达用户”,而 AI 让这一模式的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其一,个性化页面展示,不同用户进入品牌官网,会看到适配自身偏好的商品排序和内容;其二,7×24 小时智能客服,通过聊天机器人实时解答疑问,降低服务成本;其三,供应链反向赋能,AI 通过预测需求,帮助品牌优化库存,避免滞销或缺货。例如,Shein 开发的 AI 尺寸匹配工具,让消费者在线就能精准测量内衣尺寸,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推出 “半码内衣”,满足细分需求。 (三)全链路场景覆盖:AI 渗透电商每一个环节 除了导购和 DTC 改造,AI 已覆盖电商运营全链路:虚拟模特解决 “全球化本地化” 难题,无需实拍就能适配不同地区的审美;虚拟主播实现 “24 小时直播”,降低直播电商的人力成本;智能选品通过分析海外市场的文化和需求,帮助商家精准拓展跨境业务(如亚马逊用 AI 分析不同国家的消费偏好);物流优化则通过算法规划最优配送路线,提升配送效率。可以说,从 “选品 - 上架 - 营销 - 配送 - 售后”,AI 已成为电商运营的 “标配工具”。 四、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AI 如何引领电商走向新未来 AI 为电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突破,将决定电商行业的未来方向。 (一)隐私与信任:平衡 “精准” 与 “安全” 用户对 AI 导购的核心顾虑是 “隐私泄露”,但目前主流平台的 AI 导购多通过 “主动交互” 获取需求(如用户口述场景),而非被动采集隐私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未来,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数据脱敏)和制度保障(如隐私政策透明化),让用户在享受精准服务的同时,不用担心隐私安全,将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二)创业者优先级:AI 应用的 “务实选择” 对于资源有限的电商创业者,AI 应用不必追求 “全面覆盖”:若做工具型创业,应避开已成熟的场景(如推荐算法),聚焦新需求(如跨境电商的文化适配工具);若做电商运营,应优先采用已落地的成熟工具(如 AI 客服、智能选品),替代传统人工,快速提升效率 ——“先解决核心痛点,再拓展场景”,才是务实的选择。 (三)未来趋势:从 “满足需求” 到 “创造需求” 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进步,电商行业将从 “满足用户已知需求” 转向 “创造用户潜在需求”:AI 不仅能推荐 “用户想要的商品”,还能通过场景模拟、趋势预测,推荐 “用户没想到但需要的商品”;同时,AI 将进一步打通 “消费端与产业端”,实现 “按需生产”,让商品从 “批量制造” 变成 “个性化定制”。 从模式迭代到行为变革,从工具赋能到生态重构,AI 正在让电商行业告别 “流量竞争” 的粗放时代,进入 “体验竞争” 的精细化时代。对于企业而言,能否抓住 AI 带来的机遇,打造个性化、高效化的运营体系,将成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而对于消费者,AI 将让购物更便捷、更贴合需求,真正实现 “以人为本” 的消费体验。 Takeaway 1、AI 是重构电商商业模式、消费逻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 2、中国电商已形成平台、社交、兴趣、O2O 四类主流模式,分别对应不同消费需求逻辑 3、消费者行为正从计划购买转向体验购买,决策更趋 “瞬时化” 4、电商供需匹配逻辑已从 “人找货” 升级为 AI 驱动的 “货找人”,精准触达潜在需求 5、消费决策链条向 “事前 - 事中 - 事后” 全链路延伸,不再局限于购买环节 6、AI 导购核心价值是 “理解 + 预判场景化需求”,而非单纯商品推荐 7、AI 为 DTC 电商赋能,实现个性化服务、智能客服与供应链反向优化 8、AI 已渗透电商选品、营销、物流、售后等全链路运营环节,成标配工具 9、平衡 AI 精准推荐与用户隐私安全、建立信任,是行业需持续解决的核心问题 10、未来电商将在 AI 推动下,从 “满足已知需求” 转向 “创造潜在需求”,走向精细化体验竞争 思考点 1、AI 驱动电商从 “人找货” 转向 “货找人”,企业需在哪些环节调整运营策略以适配这一逻辑转变? 2、面对消费决策全链路延伸的趋势,AI 如何助力企业打通 “事前 - 事后” 关键触点,提升用户粘性? 3、平衡 AI 精准服务与用户隐私安全时,需从技术、制度层面建立哪些核心保障机制?

26分钟
99+
1周前

EP24:从从容容赚小钱,游刃有余亏大钱?

财经风味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今有股指四千,三度闯关未富。年终收官在即,有人全力以赴,有人提前作古。一言以蔽之:从从容容赚小钱,游刃有余亏大钱? 不知不觉,指数又新高了,有多少人账户创新高了?估计并不多。 前两天刚有点起色的消费股,脚步似乎又沉了下去。之前风头无两的科技股,在海外市场的剧烈波动下陷入了纠结。 而当你还在纠结于“成长”与“反转”时,煤炭、银行这些“老面孔”却在不声不响中,走出了稳稳的上行曲线。市场的“电风扇”似乎转得更快了。在这种快速轮动里,追高怕套,不追又怕踏空,我们到底该怎么下注? 本周的财经风味,我们改为了直播形式,与爱建证券金牌投顾周铮、徐可两位老师,一起拆解这团乱麻。在节目中我们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话题: 01:41 消费复苏的成色,究竟有几分? 07:47科技博弈的关键,是财报还是产能? 26:22 锂电/储能产业链,能否迎来景气周期? 《财经风味》直播时间:每周四12:00 爱建证券视频号 【节目完整视频版欢迎登陆“爱建先禾”APP收看】 【本期节目录制时间:2025年11月13日 】 本期嘉宾: 爱建证券首席投资顾问 边风炜 S0820624080002 爱建证券投资顾问 周铮 S0820624110003 徐可S0820625060002 【免责声明】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视频内容版权为爱建证券所有 盗用必究

63分钟
99+
1周前

MT.90 良辰美景《游园失梦》

馋猫看戏

《游园失梦》是这次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决赛名单公布之前我完成的唯一一组访问,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关注,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和追问,在立意上令人感受到一些时代的新共振,是我观演之后第一时间的感触。这一期节目我们请到身兼《游园失梦》制作人、编剧、导演的刘与默,了解到本作独特内容和形式结合的由来与创作历程,邀请您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暂时抛开杂念,找回一些对美的感觉。。 节目总时长:54:·33 00:30 《游园失梦》从何而来 06:32 剧中的青竞三元素 12:49 从课程到青竞入围 17:05 剧本是听着摇滚乐写出来的 26:28 你喜欢哪些先锋戏剧? 29:25 关于戏剧与戏曲的结合 33:47 做梦的人与做过梦的人 36:44 你喜欢哪些作家? 39:39 编剧、导演、制作人 45:25 要鼓励,不要羞耻,恢复一些对美的感觉 49:00 不被允许的那些东西去哪儿了? #本期节目提及作品 《我爱XXX》 《恋爱的犀牛》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海鸥》 《三姊妹》 《梦三春》 《野草》 《女儿红》 《孤独者》 《等待戈多》 #嘉宾主播 刘与默 @_與默___ @與默 麦昆 @漩涡猫麦昆 -关于我们 【馋猫看戏】节目是NIO Radio的栏目之一,嘉宾主播们会挑选值得讨论的演出,进行挖掘与探讨,期望与喜爱戏剧的你一起打开更丰富的视角。

54分钟
38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