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冥想|10 分钟晨间正念唤醒:为新一天注入温柔能量

Calm星球

🌞 周末早安,亲爱的朋友~ 结束了一周的忙碌,终于迎来了可以慢下来的清晨。今天,Zoe 特别为你准备了这一期「8 分钟晨起唤醒 + 早安充能」冥想,想陪你用自我关爱的方式,开启属于周末的美好时光。 不用匆忙起身,不用强迫自己进入 “高效模式”,先给自己一个温柔的“停顿”,在 Calm 星球的陪伴里,我们一起好好连接自己、滋养自己: * 「轻柔唤醒」:从觉察身体的安稳开始,慢慢连接四肢与周围的清晨气息,在不疾不徐中褪去慵懒,回归清醒与柔和; * 「能量充能」:用温柔的自我肯定、充满暖意的触碰,为身心注入平静而坚定的能量,带着善意与开放,迎接一天的可能。 这不仅是周末清晨的治愈仪式,更是你日常疲惫时的 “能量补给站”—— 无论哪个清晨,当你需要慢下来、找回状态,它都能陪你温柔启程。 愿这份从 Calm 星球汲取的「温柔与力量」,能让你在周末好好舒缓身心,得到全然的滋养与休息。 祝你,拥有美好而丰盛的一天~ ✨ 🌌 特别说明 * 不涉及医疗或心理治疗建议:内容基于个人体验与实践,若你正经历持续性情绪困扰,建议优先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科普内容属个人经验: 文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科普仅为个人经验与理解的总结,不代表任何专业或学术建议 * 欢迎交流指正: 我们非常欢迎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朋友进行补充、讨论或指正,共同学习进步。 🔍 搜索关键词:#正念冥想 #晨起唤醒 #早安充能 #自我关怀 #治愈陪伴 #Calm星球 #晨间正念 #清晨冥想 #身心滋养 #能量注入 #温柔觉察 #疗愈日常 #自我关爱

10分钟
99+
1周前

322.饿了么,消失在17岁

邦女郎财经列车

各位听众朋友,这里是德邦基金财经列车,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饿了么,消失在17岁 2025年11月,当饿了么迎来17岁生日时,这个曾以“饿不饿?点饿了么!”的魔性广告语席卷全国的互联网品牌,正站在数字经济的十字路口——它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在阿里生态的熔炉中完成了从“外卖平台”到“本地生活服务生态枢纽”的蜕变。这场蜕变既是被动整合的阵痛,更是主动拥抱未来的战略抉择。 2008年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一间宿舍里,张旭豪与康嘉在深夜饥肠辘辘时萌生了“让外卖更便捷”的念头。他们最初以“饭急送”名义承包餐厅业务,通过传单推广、自建呼叫中心和迷你配送队起步。为维持运营,团队甚至参加创业大赛赢取奖金,最终在2010年正式启用“饿了么”域名。早期系统实现了餐厅后台管理、订单追踪等创新,将餐饮运营效率提升数倍。至2011年获得金沙江创投100万美元A轮融资后,饿了么开启全国扩张,2014年覆盖200城、吸纳18万加盟餐厅,日均订单破百万。2015年推出的“有菜”食材平台更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形成“餐饮+供应链”的生态雏形。 2018年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这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全现金收购,本质是阿里新零售战略的关键拼图。阿里通过财务整合实现控制权统一,将饿了么报表纳入集团财报,并调整管理层注入阿里文化。更深远的是资源重组——饿了么的配送网络与阿里系淘鲜达、支付宝深度打通,形成“到店+到家”闭环。2025年11月,饿了么正式更名为“淘宝闪购”,完成品牌视觉到运力资源的全面升级:骑手服装统一为淘宝橙色,配送网络承接餐饮与日用百货,菜鸟供应链加入“小时达”服务,覆盖3C、美妆等品类。数据显示,更名后日订单峰值达1.2亿单,拉动淘宝DAU增长20%,印证了生态协同的爆发力。 收购后的市场份额变化引发争议。2018年饿了么(含百度外卖)曾达54%历史高点,但2020年跌至31%,2021年进一步降至25%,被美团67%的份额压制。核心症结在于系统融合期的商家流失——频繁迭代的平台规则让小商家难以适应,导致供给端优势削弱。运营策略上,过度依赖补贴培养“薅羊毛”用户,反而稀释了商家实际收益。相比之下,美团通过到店与到家生态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更高壁垒。阿里初期策略偏差导致执行力弱化,直至2025年通过“淘宝闪购”整合才实现流量、运力、供应链的“三箭齐发”。 17岁的饿了么在争议中完成了价值重构。在用户端,通过算法优化将平均配送时间压缩至30分钟,AI图像识别技术提升拆包效率,五光谱皮肤检测系统等垂直AI应用扩展至美容、教育等场景。在商家端,从单纯抽成转向提供数字化工具、供应链金融、私域流量运营等综合服务,例如“全能超市”SKU超万种,提供半日达服务。技术赋能方面,三头六臂汽配将AI与ERP系统集成,客服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城市大脑项目通过交通信号灯优化使杭州部分区域通行时间缩短15.3%,救护车到达时间缩减50%。 站在17岁的节点,饿了么的“消失”实为生态角色的进化。在万亿级即时零售市场中,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菜鸟、支付宝形成“远场电商+近场配送”闭环,对抗美团、京东的生态竞争。监管政策推动骑手权益保障升级,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举措倒逼行业变革。对于消费者,2025年的外卖市场呈现“价格更优、速度更快、选择更多”的竞争红利;对于平台,真正的壁垒在于全品类供给、技术驱动的履约效率、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 17岁的饿了么用17年证明: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真正的“长生”不在于固守旧标签,而在于不断打破边界、重构价值。它从“外卖”的单一标签蜕变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数字底座,融入阿里生态的毛细血管。这种转变,既是对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回应,也是对技术趋势的顺应——当AI、大数据深度渗透生活,平台的价值将从“连接”转向“赋能”,从“流量”转向“服务”。未来的它,或许不再以“饿了么”的名字被频繁提及,但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底层支撑,它将持续影响数亿人的日常——这,或许才是“消失”背后更深刻的生存智慧。 注: 本音频仅限于本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投教活动之目的使用,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 本音频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音频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 德邦基金在本音频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音频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音频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音频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5分钟
99+
1周前

对话公关Amber:拒绝,是为了把时间留给喜欢的人和事|四海为加Vol.53

四海为加

Amber是那种一开口就把你带进她的世界、真实又明亮的女性,但她也不是天生爱笑,背后藏着一个“乖乖女的叛变故事”。 当很多人以为PR都很“功利”时,她却告诉你反对功利,真正的关系不能急。 当很多人以为PR必须迎合所有人,她居然——拒绝了那么多艺术家的合作?! 如果你是做公关、做品牌、做创意、做艺术, 或者你和我一样想成为一个 “能够建立好关系的人”—— 这期真的会戳中你。如果喜欢,欢迎关注❤️ 💙【时间线】 00:00 开场:第一眼见到她,我就被圈粉? 01:24 一个“乖乖女”的觉醒:自在、爱笑、带点傻气,及职业路径的贵人相助 09:33 Amber如何看待关系中的“功利性”?为何她坚持以长期关系与价值观一致为导向的客户选择,反对短视功利和排他性合作? 15:35 PR工作日常 25:05 PR算不算“现代社会的贵人”?什么样的连接才有意义? 30:26 她为什么敢拒绝那么多艺术家?以及:我们欣赏一个作品时,到底要不要看艺术家人品? 35:42 PR如何为艺术家“写故事”?Amber的叙事秘密是什么? 38:32 被拒绝怎么办?Amber 教你“不内耗的厚脸皮” 43:30 Amber生活在巴塞罗那的困扰,可能同在海外的你我都有 46:45 Amber为何开始做播客?以好奇心驱动,关注“有滋养、有意思”的人 48:51 Amber的PR哲学 💃【本期嘉宾:Amber】 公关顾问与战略传播专家 播客摩登女儿国主播 定居巴塞罗那 🎙️【本期主播之蓓蓓】定居多伦多 自媒体创作者、电商创业者、匹克球教练👉小红书蓓蓓陈 💙【节目简介】 四海为加是一档来自加拿大的访谈类播客,主播常驻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我们通过真实对话,连接四海女性,聚焦移民生活,在声音的流动里传递爱与自由。

51分钟
99
1周前

Vol.031 离开还是留下:人们为何移居?

极度舒适

芳州10月去了一趟日本。这次与以往的旅行都不同,应智子老师夫妇之邀,我去了位于濑户内上岛町的弓削岛(位于广岛县与爱媛县交界),大家一起住在一座正在改建的民宿中,白天钓鱼、游玩、干一些活儿(涂漆、粉刷、贴壁纸等),晚上喝酒聊天;这些天,我见到了不少在该岛以及周边几个小岛上生活的年轻人,有开咖啡馆和跳蚤市场的绿,有在岛上种菜的原田,有即将移居到岛上的游戏开发师信二;尤其是接待我们的智子老师的朋友高山,他是活动家,将所有这些人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是主动选择离开主流社会和大都市、大企业,到这样一个交通不便、人少但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的地方生活,像一部和缓的电影,也像一场大型生活实验,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在跟游戏设计师信二聊天时开玩笑说,也许可以开发一个“移住游戏”。这次旅行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多角度的:人为何离开?为何移居?我们应该怎样发现近处?以及,不论在哪里,我们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00:01:20 芳州在日本濑户内海小岛上体验海洋版“小森林” 00:07:50 海岛现代移民如何谋生——创始人高桑的理念 00:12:23 岛上移居生活给芳州带来的触动 00:15:07 什么人会选择这样的移居生活 00:18:44 移居生活最大的变数是什么 00:22:00 我们会不会移居到城市之外 00:26:28 旅行让人不止看向远方,也看向近处 00:32:23 天水一次难忘的台湾之旅 00:39:44 想住的民宿被台湾乐团团建包场 00:46:54 人为什么要移居:卓别灵的哥哥为什么定居昆明 00:54:14 天水的父母为什么在退休后“移居”故乡 01:03:13 卓别灵的哥哥在移居后有哪些改变 01:08:48 芳州未来“移居”故乡的可能性 01:15:29 天水:北京之外的别处都一样 01:19:05 只要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和不离开都是一种生活 01:22:23 未来我们将如何旅行 电影 《小森林》 片头歌 《海洋》 作词、作曲、演唱:陈建年 片尾曲 Drive To Our End by Nova Heart

88分钟
99+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