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还有个节目叫专门冤枉钱?” | FWSP2

Fishes Wishes

先道歉!先道歉! 今天是一场大型的自行车时间,但是我们其实很想讲讲那些只是和自行车相关的生活,而不是自行车本身。 本期是由我的好朋友邹指导代班熊老师,因为我(More)的的原因(疯狂加班)导致这期剪出来已经有点晚了… 但是还是赶在今年了。 这是我们的小小播客“Fishes’ Wishes” #鱼的许愿# #FishesWishes# 第2期SP。谢谢你的收听! 你可以在微博向我们提问来参与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在评论区里留下你的想法。 本期冤枉钱批斗: 新手购买3W块钱以上的自行车是不是冤枉钱? 本期Show notes: 01. 代班主持有点害怕! 02. 业余爱好者可以去什么样的公路车比赛? 03. More在自行车上最严重的冤枉钱! 04. 邹指导,喜欢做饭吗? 05. 大疆还有电助力车?! 06. 湿性愈合的神奇! 07. More 买到了意料之外的灯! 08. 这真的是一个和自行车毫不相干的超现实! 09. 江里的“跟屁虫”是干什么用的? 10. “我需要有点适应过程” 《好东西》和《美国内战》 “Fishes Wishes | 鱼的许愿”是主播熊小默和 More 间的每周闲聊,关于购物、听歌,空想,以及其他浪费了我们时间和金钱的小爱好。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档反消费主义播客,是反消费主义喔! 本期结尾曲:Queen - Bicycle Race

90分钟
10k+
1天前

【45】特别节目:贸易战背景下,还能去美国读博士吗?

我是女博士

做这期节目也是紧跟时代洪流了。在贸易战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近来收紧了对美国高校的科研合作与签证政策,这一浪潮逐渐波及中国留学生群体。从STEM领域的研究限制到敏感专业的签证拒签,一系列措施正悄然重塑中国学子在美的求学环境。如今,新一年博士申请季马上要开始了。我们的听友中也有许多正在或打算出国留学的学子。对一些人来说美国作为主要留学目的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但也许另一些人仍然有赴美读博士的志向。那么现在还能去美国读博士吗?我们今天邀请了两位正在美国读博的女博士来聊聊她们的体会和建议。她们一位是文科专业的,一位是理科专业的,希望她们的经验能给有志读博的听友一些借鉴。 本期嘉宾 Lisa,美国东部某公立大学社会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留学,国际生,移民。 Jennifer,美国中西部某公立大学动物科学方向博士生。 时间轴 06:16 理科生受的影响更大,因为依赖教授自己的基金 13:45 学校建议大家不要回国 20:02 这十年是越来越收紧的趋势 29:52 这个留学困境也许是长期的 38:26 我在美国整个读博期间是非常快乐的 48:17 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读博士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周杰伦:《七里香》 胡伟立:《随缘》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1分钟
4k+
1天前

【46】地图学博士:如何让机器适应人,而非相反

我是女博士

地理技术常被视为地理学科中就业优势最显著的分支(另外两大分支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而本期嘉宾的履历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她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起步,在博士阶段深耕地图制图与可视化分析领域,之后凭借人机交互设计的研究成果,顺利入职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本期节目中,嘉宾分享了她求学与工作的经历,科普了人因工程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更以个人经历为样本,为年轻人的专业选择与求职方法提供了建议。 本期嘉宾 小饼,本硕专业为地理信息系统,慕尼黑工业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可视分析”方向工科博士。现为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工程师,从事人机交互和人因研究。 本期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它结合了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技术,通过将空间数据(如位置、形状、分布)与属性数据(如人口、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关联,帮助用户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模式。 GIS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与资源监测、农业精准管理、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等,通过整合空间与属性数据优化决策,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分析交通流量与公共设施布局,在农业中结合土壤与气候数据指导种植。 其发展趋势聚焦于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如实景三维建模、人工智能(GeoAI)驱动的数据自动化处理、高精度北斗定位技术的普及,以及跨行业融合(如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推动实时动态监控与三维可视化应用成为主流。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HumanFactors 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如机器、环境)交互作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方法,优化系统设计,以实现安全、高效、宜人。其核心从传统的“人适应机”转向“机适应人”,强调通过设计弥补人的局限性并发挥人的优势 在汽车领域,人因工程的应用贯穿设计、制造到用户体验全流程,尤其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机交互(HMI)成为关键研究方向,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界面优化和告警反馈方式设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认知负荷管理和用户体验提升、人体工学与物理交互设计等。 时间轴 06:00 地理学的第三个分支:地理信息系统 12:14 人能否在使用导航工具的同时保留寻路能力? 26:38 新能源车企的人因工程主要在攻克哪些难题 34:25 今天的车辆设计会考虑性别因素嘛? 44:20 如何选专业,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找到工作? 50:05 和男性合作会碰到什么奇怪的麻烦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周杰伦《稻香》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7分钟
3k+
1天前

【57】新闻学博士:与其纯化信息环境,不如学会与噪音共存

我是女博士

毋庸置疑,世界已经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正置身于平台与算法重绘的传播图景之中。本期节目,两位主播回归新闻学的老本行,与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方师师博士一起聊聊信息时代的传播困境:为什么单纯的技术手段难以“戳破”网络上的“过滤泡”?面对网络治理行动,平台如何在合规与流量间平衡?信息传播从“仪式观”到“转译与装配”的范式转变,意味着什么?在碎片化的自我满足与众声喧哗中,“公共性”是否依然可能? 本期嘉宾 方师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拥有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和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博士后经历,研究方向涵盖批判算法研究、在线内容治理及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领域。 知识点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 2006年,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个体会因兴趣引导将注意力局限于特定的信息领域,形成类似“茧房”的认知闭环。当时,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技术(如搜索引擎关键词搜索)兴起,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大众媒体展开竞争。桑斯坦观察到,用户开始从“被动接收大众媒体信息”转向“主动筛选信息”,但是这种自主选择可能导致信息窄化,“过度的自主选择”还可能割裂公共领域。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依然活跃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民间话语中,虽然其揭示出技术驱动下的用户信息选择性接触可能会出现的单一化、同质化、封闭性的问题,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平台、技术条件下对该现象的验证并未达成一致,因此需要辩证地认知和理解这一术语和问题。 过滤泡(FilterBubble) 2011年,美国社会活动家伊莱·帕里泽(EliPariser)在其著作《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中提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地理位置等数据,主动筛选并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同时屏蔽异质信息,使用户陷入一个被算法“过滤”后形成的舒适空间中。“过滤泡”虽能高效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增强用户粘性,但会进一步加剧信息窄化与认知偏见,“智能”隔离公共讨论,甚至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同样作为一种选择性信息接触,“过滤泡”可看作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茧房2.0版本:“信息茧房”是用户“自己选”出来的,而“过滤泡”是算法“替你筛”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算法非常强大,但用户最终的信息获取也并非由单一技术因素决定。由于算法过滤更具隐蔽性和交互性,因此目前主要通过要求算法透明、平台优化推荐机制等方式缓解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传播的“转译观”(thetransla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 在当下,社交媒体、算法技术、智能软件等“非人类行动者”已深入参与到社会交往进程中,传统大众新闻传播范式中的“传递观”(强调信息传递的本真性、透明性)与“仪式观”(强调传播意义的同一性、共享性)难以解释复杂现实。以米歇尔·塞尔(MichelSerres)的关系哲学为思想源头,经由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深化形成的传播的“转译观”,试图打破主客二分,将算法、技术物等纳入传播网络,以契合数字时代 “人机共生” 的传播特征。“转译观”的核心在于,传播并非静态的信息传递或意义共享,而是异质行动者(人类与非人类)之间信息跨越、联结、转换并生成新关系的动态过程。数字时代的传播具有涌现性、碎片化等特征,转译观以 “关系生成”为核心,摒弃传统线性时间观与固定空间观,从拓扑结构上提出“生成的时空观”:即在时间维度上,传播不是固定节点的传递,而是持续信息持续转译的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传播空间不是封闭容器,而是异质要素交织的网络。传递观以此来重新理解传播过程并解释经由传播形成的“时空再造”。 装配理论(AssemblageTheory) 曼努埃尔·德兰达(ManuelDeLanda)的装配理论源于对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块茎理论”“生成哲学” 的继承与深化,核心是打破传统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思维,将 “装配”视为理解社会、物质与文化现象的核心单位。装配具有 “生成性” 特征,要素间的联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编码”(强化现有联结)与“解码”(打破旧联结、生成新联结)持续调整,使装配呈现出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装配具有“领域化”(强化自身边界与稳定性)与“去领域化”(突破边界、与其他装配融合)的双重运动,以实现动态聚合。这种聚合不追求固定网络形态,而是关注要素在互动中持续生成新属性、新功能的可能性。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的“微观转译追踪”视角不同,装配理论采用“宏观形态演化”视角,侧重从整体层面分析装配的形态变化、边界伸缩与功能迭代,非常适合以此来重新审视平台社会的生成与互动。 时间轴 04:35 之所以学新闻,是想到处玩、到处看 14:37 在经济上行期,失业都会显得很美好 20:42 如果只会“文献综述”,那就是永远只能让别人在你的脑子里圈地跑 28:59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为什么出来那么久了还在被热议? 36:33 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是“认知茧房” 51:10 信息平台应该和媒体一样具备公共性嘛? 01:04:53 大众传播时代的模式,到今天已不再适用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Béla Bartók, Romanian Folk Dance, Sz. 56: II. Sash Dance 制作团队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73分钟
3k+
1天前

线下录音 | 三位播客人的实践之旅

去现场

今年2月,为推广新书《NPR播客入门指南:创建、启动和增长》,我们在上海唐宁书店举行了一场线下活动,杨一邀请三位中文播客创作者一兰、肥杰、李厚辰,分享他们播客创作背后的故事。本集节目是这场线下活动的实况录音。在这场圆桌讨论中,三位创作者分享了他们最初是怎么开始自己的播客创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创作以后,对于播客的理解有了哪些变化;与其他的内容创作形式比较,播客又有哪些不同。希望能够为对播客和播客创作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 听播客之外,也欢迎在小红书搜索“杨一”,关注更多精彩笔记。 - 本期话题成员 - 杨一(小红书:杨一) 一兰,播客《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主播 肥杰,播客《肥话连篇》《耐听》主播 李厚辰,播客《翻转电台FlipRadio》主播 - 提及的播客节目 -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Apple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肥话连篇 Apple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耐听 Apple播客 | 小宇宙 翻转电台FlipRadio Apple播客 | 小宇宙 生活湿地 Apple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支持我们的赞助商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GIADA - 纷繁变化的时代里,如何找回对生活的感知?观看艺术或许是一个有效的答案。意大利奢侈品牌GIADA联合JustPod携手打造的播客节目「岩中花述」正式上线第三季,由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坐镇,对话九位来自艺术行业的女性,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演员曾黎顺风而生的人生观、作家梁鸿心中的女性主义,以及脱口秀演员思文经历过的爱情、生死和遗憾。我们谈论艺术,也谈论女性,每周三更新。 Apple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制作团队 - 编辑 杨一 节目统筹 禾放 Hualun 后期制作 陆佳杰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视觉设计 Jessi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节目/主播商务洽询:[email protected] 互动邮箱:[email protected]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杨一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抖音:播客杨一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100分钟
3k+
1天前

我很好奇 | 食品安全事件为什么不怎么听到了?

去现场

这次的话题来自于一次办公室闲聊,十多年前,三聚氰胺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一代人的消费观念。然而最近几年,似乎很少听闻食品安全问题了,是我们的食物真的安全了吗?又仅仅是因为媒体式微,监督的力量少了吗?还是互联网企业入局食品流通领域带来的变化?我和关注食品、农业领域多年的记者朱若淼聊了聊。她还告诉了我,一位农业条线记者都在做些什么? 「我很好奇」是《去现场》推出的一个全新的系列。许多《去现场》的老听众都跟我说,很怀念以前节目里的访谈,我也一样。采访总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也可以让我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我所关心的传播领域,甚至是这个世界。很多听众和我身边的朋友都发现,我在跟人聊天的时候,很喜欢说「我很好奇……」。所以我以这句口头禅作为这个访谈系列的名字,希望借由我的提问,也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 听播客之外,也欢迎在小红书搜索“杨一”,关注更多精彩笔记。 - 本期话题成员 - 杨一(小红书:杨一) 朱若淼,前《窄播》农业记者 - 延伸阅读 - - 订单农业的第二阶段 (窄播) - 从春菜到预制菜,新零售的下一战在「渠道向上」 (窄播) - 不一样的农研所:面包、红薯、龙虾、番茄有了新故事 (窄播) - 延伸收听 - 特稿该多谈点“真问题” Apple播客 | 小宇宙 - 制作团队 - 编辑 杨一 节目统筹 禾放 Hualun 后期制作 陆佳杰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视觉设计 Jessi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节目/主播商务洽询:[email protected] 互动邮箱:[email protected]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杨一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抖音:播客杨一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76分钟
6k+
1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