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13.加强供应保障成本公平负担,促进就近消纳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

虫虫说电力改革

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加快新能源发电资源的就近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以绿电直连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凭借其电力电量平衡及调节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加持下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力量,并且其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大。 然而,现行电价制度已难以适应就近消纳项目的发展需要。其核心矛盾在于就近消纳项目承担的稳定供应保障成本不足,导致公平性问题凸显。一方面,就近消纳项目通过自发自用减小了外购电需求,输配电电量电费随下网电量的减少而降低,但项目仍需电网提供充足的输配电通道服务(如较大容量的受电变压器等),以确保在自平衡能力不足时的电力、电量供应,相关成本无法通过下网电量充分传导,反而转嫁给其他用户。另一方面,就近消纳项目仍需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提供支撑服务,但由于缺少对应的价格机制,系统调节成本也由其他用户分担,这也违背了公平原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就近消纳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首先,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就近消纳项目,其输配电费根据当地110千伏及以上工商业两部制用户的平均负荷率、项目本身接入公共电网的容量,折算为单一容(需)量电费后执行。这一新机制为就近消纳项目提供了公平负担输配电成本的明确标准,即无论自发自用电量比例高或低、无论何时需要大电网提供电力支撑,都按照与其他两部制工商业用户对等的标准执行输配电费,费用高低仅与项目所处电压等级和接网容量相关。其次,明确了系统运行费暂按下网电量缴纳,并逐步向占用容量等执行方式过渡。这一设计既确保了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系统调节成本,又兼顾了当前按下网电量实施的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性交叉补贴作为就近消纳项目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已包含在输配电费中一并收取,同样体现了公平负担的要求。 在确保成本公平负担的基础上,新机制还兼顾了对就近消纳项目的发展激励作用。按照新机制计算输配电费,如果就近消纳项目的接网负荷率高于电费折算公式中的平均负荷率,项目获得的“通道保障服务收益”将高于实际承担的“输配电成本”,这将鼓励项目减少报装接网容量、提升接网设施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整体控制电力系统成本的增长。同时,对于可靠性要求高、按要求需进行容量备份的项目,政策允许其选择保持两部制、电量电费根据实际用电量缴纳的方式执行,为项目提供了避免用电费用大幅上升的手段。此外,政策还明确暂免缴纳自发自用电量的政策性交叉补贴新增损益,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就近消纳项目的用电成本。 实现成本公平负担,不仅标志着就近消纳项目可作为一般主体,能够在电力系统中获得无差别的供应保障服务,更为其公平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政策的规范引导下,就近消纳项目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为方向,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分钟
6
1周前

Vol914.负电价日益频繁,谁受损谁受益

虫虫说电力改革

在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负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正常反应。但负电价不仅影响电源投资收益,还关系到电力市场价格信号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供需平衡。 中国部分地区电力现货市场中的负电价之所以较为频繁,并非完全由新能源比例高低决定,还与市场机制和灵活性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负电价是指电力市场中出现电价低于零的现象,即发电商不仅得不到电费,还要倒贴钱才能让电量送出。它通常出现在电力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新能源发电集中释放而需求相对疲软的时段。过去几年,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山东、浙江等地已多次出现电价跌破零的情况,电力市场中出现负电价已不再是新鲜事。 高比例新能源催生更多负电价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负电价出现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差异显著。山东省早在2019年便首次出现了电价为负的交易价格。此后,负电价现象日渐增多,并在2023年“五一”假期引发广泛关注。当时山东现货市场连续22小时电价为负,最低达到-85元/兆瓦时。这一价格水平在国内已属极端,但他强调,在国际范围来看仍算温和。 近年来,山东电力市场负电价出现的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郭鸿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山东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出现负电价的时间占比分别约为11%和14%,且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和时段性特征。一般在冬季和春季负电价更为频繁,而夏季用电高峰时段,负荷上升,负电价相对少见。 除了山东,其他地区近期也出现了负电价苗头。2025年春节期间,浙江晴好天气下新能源大发,而工业用电因假期骤减,电力供大于求引发了短时负电价引发业内关注。山西价格下限为零,其零电价的情况与山东负电价类似,冬春季正午时段零电价的现象频现。 除了负电价和零电价的情况,“正地板价”同样意味着市场价格已经被压到当下的最低水平,本质上反映的也是供需关系的极端状态,充分展现了现货市场的真实供需情况。新能源渗透率极高的甘肃出现了更多的地板价现象。甘肃2024年的新能源装机渗透率高达64%,由于其现货市场规定的最低报价为每千瓦时0.04元,所以未能出现负电价。但甘肃日前和实时市场在全年有约19%和34%的时间触及0.04元的最低价,地板价频率远高于山东和山西。 新能源占比攀升确实增加了负电价出现的可能性,但市场机制对负电价出现的频率的影响同样深远。国际经验显示,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即使新能源渗透率较高,负电价发生频率也可以被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 美国得克萨斯州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此处为发电量占比)约为34%,近年来负电价出现频率有所波动上升,但依然被控制在不到总时数的7%。德国电力市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已连续三年超过50%,2024年达到约58%。根据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如果现货市场价格在6小时或更长时间内为负值,新能源的市场和管理补贴将减少到零。2021年,这项规定被进一步收紧,改为实行4小时规则,预计到27年缩减到1小时负电价就暂停补贴。 随着光伏装机迅猛增长,德国负电价出现的季节分布从过去集中于春秋,转变为近年夏季频率最高。郭鸿业分析说,中国冬春季负电价频发而国外夏季更多,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冬春季集中供暖导致的负荷特性不同,国外许多地区没有大规模集中供暖,新能源出力高峰与用电低谷错配的季节时段有所差异。 为何会有负电价? 负电价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固有负电价,只要采用目前的电力市场模式并遵循电力系统的物理运行规律,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条件下,这种情况就难以彻底避免。例如火电机组在低负荷时为避免频繁启停,会选择在自己最低出力以下报出负价以维持运行,又如一些新能源企业依靠绿证、碳市场等获得额外收益,导致边际发电成本为负值,它们就倾向于报地板价或负电价。 另一类则是由特殊机制引发的负电价,即由于某些市场机制或政策设计导致负电价出现频率提高的情况。 第一,保守性的收益保障结算机制。在一些地区,新能源仍按高比例保障电价结算,这使得新能源企业即便现货市场电价为负,也倾向于全力出清电量。结果是大量机组在竞价中统一压价,直接把电价压到负值。 第二是中长期合约锁定。当发电企业将大部分电量通过中长期市场锁定后,在现货市场中的理性报价动机减弱,不再在乎现货电价高低,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削弱。 第三是用户侧价格传导受限。目前终端电价多按分时机制固定,且更新周期较长,不会随现货市场同步波动。当批发市场出现负电价时,用户电价可能仍停留在平段水平,负电价红利无法充分释放给用户。 最后,交易规则导致的极端竞争。以澳大利亚为例,其电力市场实行实时市场单结算机制,且允许发电商反复调整报价博弈,导致电价大幅波动。鼓励博弈的市场机制亦导致当地负电价(以及极高电价)比例远高于常规市场水平。 如何应对负电价? 负电价的出现,给电力市场各参与方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机遇。短期来看,频繁的负电价增加了发电企业的收益不确定性,发电商需要调整出力安排以规避亏损时段。从长期而言,负电价将改变电源的投资结构,推动市场交易品种走向多元化。当单纯依赖电量出清难以覆盖成本时,发电企业需要更多依靠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来获取稳定收益。 其中,在当前国家要求新能源“全额入市”的背景下,过去受保障机制庇护的新能源机组将直面市场波动,负电价成为其无法回避的风险,这对新能源发电商的报价策略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网和调度机构同样受到影响。负电价意味着需要强制降低发电出力甚至弃电,这增加了电力系统实时调节的难度,考验着电网的灵活性和成本控制能力。而对用户而言,负电价是降低用电成本的良机,但如果机制性负电价长期大量存在,也会干扰用户对电力价值的判断,从而导致中长期合约签约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在负电价中反而受益。负电价等于向储能设备倒贴电费,鼓励其在电价过剩时充电、在电价高昂时放电,从而通过“低买高卖”获得利润。 针对负电价带来的挑战,要正确认识负电价。负电价是电力市场在高不确定性运行下,短期供过于求的正常反应,应在合理范围内接受其存在。 只有允许价格信号充分反映供需关系,才能激发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系统供需结构的改善。郭鸿业认为,对于不可避免的固有负电价,政策和监管层面应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只要负电价频率和幅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引导多余电力得到消纳。 在新能源装机快速扩张过程中,要避免地域上或品种上的过度集中,例如光伏装机过于集中,风电相对不足,每天正午时段电力过剩就会非常突出,地板价、负电价出现的频率必然激增。 除了供给侧,市场还需创新多元化的价值实现体系。这包括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储能手段,支持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调节,以及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及时获知价格信号和供需状况。 由机制设计不当引发的负电价,则需要因地制宜地完善市场机制,进行适度干预。他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发布的“136号文”,厘清新能源主体的市场地位,加快其全面入市,形成新能源决策、市场价格与收益之间的闭环反馈,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细则。同时,还需要优化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为释放用户侧活力提供制度基础。

9分钟
37
1周前

Into Africa | 第一份非洲旅行方案出炉了

吐火罗人

(很抱歉最近工作上有些multi-tasking,令它一拖再拖)。 Echoes of the Wild | Tales of life in East Africa 8 days ( Chapter I ) 标题中的每个字眼儿都并非信手拈来。正如噜噜与我在最新一期播客对谈中多次强调,这份旅行方案希望去讲述一个东非在地生命群体的完整故事,从野生动物群落,到植物群落,从生活在其中的local tribes,到早期迁入非洲的欧洲后裔农场主们。而不是单一甚至变态强调野生动物,the Big Five,大迁徙。 大多数国内旅行方案眼中的非洲只有野生动物(没有人类),去非洲只是去拍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拍得越清楚越好,如果能摸一把更好。That’s all what East Africa means to them. 这样的脑回路错到离谱,但你却无法将其摆正,因为这就是ta们的世界观。 东非当然不只是野生动物,不只狮群角马火烈鸟,而是一个巨大的无缝连接的自然生态系统,像非洲这样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下已经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 东非的生物圈丰富、多样、完整,肉食动物以草食杂食动物为食,食草动物以在地植物群落为食,植物群落以最适应其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为生,当地人与野生动物为邻,相互影响。如此环环相扣,步步惊生,稍有失误,必会需要漫长的等待去还原。 这即是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一个关于在荒野之中人与动物、植物、环境、气候之间如何平衡共存的故事。只有大家都和睦了,旅行者才可能看到很多的野生动物。 这份旅行方案选择肯尼亚的Laikipia and Masai Mara作为深度探索标的。“落地即荒野”是核心诉求之一。为了把节省出来的拉车赶路时间更多留给荒野本身,旅行方案选择全程使用小飞机接驳进出Laikipia and Masai Mara。 Laikipia是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大陆在人类如何努力保护野生动物令其得以延续种群这件事上成绩最突出卓越的榜样。在这里,我们将走入那些被当地人和反盗猎部队精心照顾的独家或少见野生动物种群的生活区域,入住家族数代传承经营的精品庄园,去认识几位非常有故事的农场主,收获一些关于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如何令正常的家庭生活与保护水草土壤环境相互融合的经验分享。 用噜噜的话说,Masai Mara是肯尼亚避不开推不掉的那个必去目的地,它确实足够精彩足够好,但它比其他大部分区域更加复杂难懂——因为生活在Masai Mara的动物们一年到头在不停迁徙移动中。 我们在Masai Mara的旅行安排更看重营地位置与旅行时间的相互匹配(不同时点野生动物在不同区域对应不同位置的营地),营地的体验感受与私密程度(房间越多面积越大的营地越不够私密不够boutique),和local safari guide的专业度水准(毕竟周噜噜同学正在safari guide资格证考试的课程学习中)。 旅行的结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噜噜同学算得上内罗毕的半个土著,非常期待向各位介绍她个人珍藏的几家艺术馆/画廊,咖啡馆,餐厅。。。以及所有那些与艺术相关的美好无用的东西。Again,非洲不仅有野生动物,还有人类自己。 关于这份旅行方案的更多内容,请随时收听它的小宇宙博客长音频,我和噜噜的再一次对谈详聊。 既然是Chapter I,意思是后面还会有Chapter II,Chapter III等等。肯尼亚还会有第二个旅行方案,去深度探索肯尼亚北部和南部的代表区域。东非的坦桑尼亚,博茨瓦纳,乌干达-卢旺达会各有一份旅行方案,目前大概的计划如此。非洲很大,我们慢慢来。

89分钟
99+
1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