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36.《想飞的女孩》|飞吧!致所有在命运里破茧的女孩

这不是一场轻盈的飞翔,而是一次负重前行的精神突围。当非线性叙事将童年溃败、成年逃亡与武侠幻境编织成网,观众看到的不是爽文式的逆袭,而是叔本华笔下三重悲剧的当代回响:从吸毒父亲的暴力碾压,到命运齿轮的偶然倾轧,最终归于"长姐""母亲"身份枷锁的自我绞杀。 影片最锋利的刀锋,在于剖开"飞翔"的残酷隐喻。方笛吊着威亚完成的武侠飞跃,是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诗化写照——看似振翅的瞬间,实则是钢索勒入血肉的挣扎。当她在片尾纵身跃下城墙,用下坠的姿态完成对宿命的终极反抗时,"金乌负日"的神话图腾在血色中重生:那些被污名为"乌鸦"的女性,正以折翼之姿背负着时代赋予的黑暗前行。 文晏的镜头始终保持着社会学田野调查般的冷峻。朝天门市场的霓虹映照着过早辍学少女的迷茫,影视城的浮华折射着武替演员的生存尊严,而抖音热议的"断亲潮"则在方笛割裂血缘纽带的决绝中找到镜像。这不是对女性苦难的浪漫化消费,而是一份关于"底层女性生存策略"的原始档案 在算法编织的速食文化时代,《想飞的女孩》以近乎执拗的作者性坚守着艺术的尊严。它不提供麻醉现实的致幻剂,而是将重庆山城的潮湿气压灌入每个观众胸腔。当我们跟随手持镜头在逼仄楼道与虚幻片场间踉跄前行,终于读懂那条贯穿全片的黑色钢索:女性的自由从不在于飞得多高,而在于能否在坠落瞬间,让伤口长出新的骨翼。 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当片尾字幕亮起,银幕外的"方笛们"仍在负重飞翔——她们每一次钢索上的摇晃,都是翅膀撕裂茧房的声音。 01:58写实主义的力量:《想飞的女孩》—重庆朝天门下的女性命运交响 * 时代背景:服装市场的繁华与隐痛 * 故事核心:姐妹的决裂与救赎 * 三条时间线的交织 * 要看电影拍了什么,更要看它没拍出来的 10:18时代的褶皱里,飞出真实的羽毛 12:10叔本华悲剧的三重回响 * 第一重悲剧:极恶之力的外部碾压 * 第二重悲剧:命运齿轮的残酷咬合 * 第三重悲剧:身份枷锁的自我困局 17:41超越悲剧:负重飞翔的救赎可能 19:10割席之痛,亦是重生之翼 20:22女性叙事的多重宇宙 25:44观影门槛与艺术的尊严 29:09边缘人群的故事离我们远吗? 42:38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真实故事应被敬畏 * “故事是真实的,而电影是讲述真实的方式” * “故事的主题决定了它的价值” * “观众不只是来看电影技巧,而是来看生活” 59:25我们能逃出命运的车轮吗 * girls on the wire * 努力想要到达的天空,不过是一些别人起飞的地方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毛姆,把“做仰望星空的人”当作自己的宏愿) 1:10:46让底层边缘女性群体的苦难被看见≠消费苦难 1:18:33致想飞的女孩和暂时还没飞起来的女孩 Ref: * 电影《想飞的女孩》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保罗·利科(Paul Ricœur)《时间与叙事》 *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故事》 🎵 告五人《又到天黑》

83分钟
99+
3个月前

Vol.23 对话商伟|别慌!此刻,人文学科也许春光正好!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 33:00 中国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94分钟
10k+
3个月前

396 一场事先声张的跨国逮捕:菲律宾内政漩涡中的杜特尔特案

- 导语 - 当地时间3月11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国际机场被捕,随后被送往荷兰海牙,接受国际刑事法院对其“反人类罪”指控的审判。杜特尔特执政期间的“反毒战争”和暴力治理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从一场四十年前的革命说起,菲律宾政治底色是什么?西班牙、美国殖民时期为菲律宾带来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在反毒战争之外,如何理解杜特尔特的政治遗产?请听本期嘉宾许振华带来的精彩分享!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许振华,澎湃国际记者,播客《靠北靠母》主播,《907编辑部》常驻嘉宾 - 时间轴 - 01:26 菲律宾的「拉丁亚洲」之称 04:26 国际刑事法院何以逮捕杜特尔特 09:32 杜特尔特在香港:与菲佣聊天,为选举拉票 12:58 小马科斯复仇记:局外人回忆黄金时代 26:53 菲律宾始终未变的地方豪强与卡特尔制度 28:23 黎刹:以文学领导革命的菲律宾国父 39:29 1986年的「人民力量革命」 38:08 美式殖民促进了地方豪强的诞生 44:01 反毒战争中的滥杀与暴力 46:18 菲共与杜特尔特的渊源 48:52 杜特尔特是怎样炼成的:威权、笑话与基建 52:45 萨尔瓦多的新兴政治:打造冲浪和加密货币天堂 01:01:40 海外劳工的菲式民族主义情绪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思钊 Yo logo设计 杨文骥 - 音乐 - Danse Macabre - Busy Strings - Kevin MacLeod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5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B站:忽左忽右leftright 抖音:忽左忽右

67分钟
79k+
3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