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 33:00 中国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 33:00 中国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东东木木
3个月前
美国
8
文科以后肯定是要缩减的,但是头部私校和藤校不会。两个原因:文科天生就不具备stem学科的就业转化率,在经费和发表方面也弱,这种劣势在日益公司化绩效化的大学(没错,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这样转向)管理面前只有衰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文科需要好奇心和专注力,这两个都是极其可贵和奢侈的品质,所以注定文科就是小众。

HD157650z
3个月前
浙江
7
封面是《春天的故事》!

尾号123
3个月前
英国
5
38:15 如果是知识生产类的(论文)写作的话确实…特别“外在”和标准化的一种产出形式,同时感觉和自己写出来的论文“距离”甚远。不过非虚构(自传体/半自传体)那种的话感觉ai从逻辑上是无法替代的(就算能写也是ai在模仿之前的人或者按照训练去写,而不是一种基于自身思考的创作)
芸慧
3个月前
广东
5
这期播客是今年目前为止,获益最多,引起的思考最多的一期,感谢主持人和嘉宾!
皮卡川Waackachu
3个月前
中国香港
3
shownotes犯错误 金融工程纯纯l理科啊
大风歌大棚菜
3个月前
湖南
2
谢谢。

多醋多麻多加香菜
3个月前
上海
1
早上好!

尾号123
3个月前
英国
1
1:14:58 是的 谢谢老师的乐观也谢谢老师愿意表达出来这个宝贵观点

趁夏渡境
3个月前
陕西
1
侯麦!赞!

皮埃尔_mAss
3个月前
北京
1
感谢这期分享

东东木木
3个月前
美国
1
嘉宾大概是从来没离开过藤校吧,一口一个的美国学生都是美国的绝对精英背景,完全没有任何代表意义。而且本科生数量下降长远来看影响的就是博士生和教师数量,怎么能说不受影响?
HD800149w
3个月前
北京
1
商老师多来🥰四十年前听过你的课,你的文采,你的帅气儒雅,一如当年。还有你的硬笔书法板书,一直记得。
Kiki_KYBN
3个月前
上海
1
1:31:35 对于间接经验的处理如何更有效更有创见,未免过于狭隘了。工具理性和社科领域处理大量数据和间接经验的能力应是更强的。
龙虾君_GRTt
3个月前
北京
1
谢谢!不过,主持人可否把时间多留给嘉宾?

helloplant
3个月前
云南
1
05:22 音质可以改进

东东木木
3个月前
美国
0
在美国读书工作十几年,从来没听说过历史系不算humanities的
HD110848c
3个月前
贵州
0
1:09:07 不愧是顶级文科生,可能我没有足够的认知,嘉宾旁征博引了很多材料、不自觉的使用很多词藻,但听完后,我其实并没有从中汲取到什么太实用的知识。

为世界和平而祈祷
3个月前
广东
0
请问结尾 bgm 是什么~
YiLo詹
3个月前
广东
0
两首背景音乐叫啥呀,好听

Eschanto
3个月前
浙江
0
听了好几天,终于断断续续听完了。嘉宾老师和主持人沉静的讲述给了我很大的安定,作为国内商科专业在读的本科生,实在是听到也进行过太多这样的讨论了。本期访谈提供了很多新视角,例如大学教育和专业学习的解绑,我们在面对时代时的阅读主动性,不能让概括消弭细节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学习商科的过程让我更向往人文主义了,有点厌倦商业变现和价值权衡。其实理工科、商科、文科之间的区分不只是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学习者的生活态度也很大地牵连其中。于我而言,这期播客展现了当下社会中一种人文主义的生活态度,令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