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并不只是在学习解题方案,而是在习得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比如牛顿力学,表面上我们是在学习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但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牛顿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那牛顿的思维特征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呢?
一、因果律
牛顿的第一个思维特征是因果律,他是第一个把因果关系写成数学公式的人。
在他之前,人类当然知道“有因才有果”,但都是定性的经验描述,缺乏精确计算。而在牛顿的世界里,因果关系不再是模糊的推理,而是一整套可以推演整个宇宙的数学体系。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它的意思是: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身上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在这里,外力是因,加速度是果,连接这个因果关系的桥梁是公式F=ma。
从此以后,因果律有了精确的“语法”,这个世界不仅能被解释,还能被计算。
那如果因果可以计算,是否意味着一切结果都能被预言?牛顿的答案是肯定的。
二、决定论
阿波罗 8 号的绕月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飞船是如何操控的,他幽默地回答说:大部分时间都是牛顿在负责驾驶。
他说得没错,火箭的推力计算,宇宙飞行所需的速度、轨迹、返回的角度,全都可以在牛顿的力学体系里推算出来。
人们发现,牛顿的这套逻辑不仅可以预测炮弹的轨迹,还可以预测天体的运动,包括工厂里的机械零件和蒸汽机的运转,全都能用力学定律计算。它太有用了,以至于让人们产生了“人类能掌控命运”的信念。
在 19 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想:如果有一个足够聪明的智慧体,它能在某一刻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么它就能预测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妖,也是典型的牛顿式的决定论。
三、还原论
除此以外,牛顿还认为,宇宙再复杂,也只是无数粒子的组合,只要逐个算清楚它们的受力,再把结果加起来,就能得到整体行为,这就是还原论。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使用还原论,比如一座桥梁看起来庞大复杂,但工程师会把它拆成一个个梁柱、逐个计算受力点,再拼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又比如一辆车出问题,修理工会拆开发动机、电路、轮胎,找到具体损坏的零件,然后再组装在一起。
还原论让我们相信:只要把复杂的问题拆开,就能逐个解决。这也是我们从小到达贯彻的学习方法。
四、绝对时空观
牛顿的世界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时间是匀速变化的,空间是一个无限大的容器,时间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不依赖任何事物。
我们现在的很多直觉,其实都是受到绝对时空观影响的。比如我们觉得一秒就是一秒,到哪里都一样快,房间是静止的容器,物体只是在里面运动。
在这个稳定的时空前提下,牛顿写出了自然规律。他最厉害的地方,是用同一个公式把天上运动的天体和地面掉落的苹果统一了起来。
这让人类第一次相信:世界是有普遍规律可循的,科学不再是零碎的经验,而是寻找普遍规律的事业。只要找到规律,世界就像机器一样,可以被拆解、计算、操控。
工业社会本质上就是牛顿机械宇宙观的衍生物,像建筑工程、蒸汽机、火车、工厂流水线,全都依靠精确计算和标准化流程运行。
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型的机械工厂,讲究规律和效率,正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类代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在现代物理学发展以后,这套世界观受到了很多挑战。首先是因果律的动摇,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世界的因果关系不再是必然的,而是概率性的。
其次,决定论认为只要知道一件事的初始条件,就能推算未来。但后来复杂科学兴起,发现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即使计算方程是确定的,微小的误差会被无限放大,长期下来,结果变得不可预测,就像天气这么日常的事,都复杂到无法精准预测。
还原论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它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但在生命科学、生态学里,出现了涌现现象,单个水分子明明不是湿的,但一群水分子就能涌现出“湿润”的性质,单个神经元本身不会思考,但数十亿神经元连接,就产生了“大脑意识”。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还原论无法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
在相对论出来以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瓦解了,相对论证明时间会伸缩,空间会弯曲,时空不再是宇宙背景,而是会参与物质反应。
牛顿的世界观,通过工业化、通过一代代的教育,植入给了我们每个人,堪称思想的奇迹。但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科学的兴起,我们才发现:世界并不是一台精密的钟表,而更像一个动态的网络,充满不确定与涌现。
科学的伟大,恰恰在于它敢于推翻旧框架,不断更新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