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科举制度能延续1300年
00:08 今天是关于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期,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科举制度能延续1300年。
00:18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自隋代以来通行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举制度都是被批判的,人们对它最大的诟病就是,科举制度禁锢了人的思想。
00:54 科举考试的内容非常狭窄,始终局限在儒家经典之中,在考试中,考生必须按照统一的“八股”程序答题。
01:20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贾奉雉》的小说,对八股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02:23 人们认为科举考试采取的这种僵化的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的创造性。而且科举只考察士子对儒家典籍的了解程度,而忽视了科技和工商业的相关知识,扼杀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萌芽,造成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
03:09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合上奏,请求废除科举,推行现代教育制度,清朝廷准奏,决定于1906年开始停止所有科举考试。
03:27 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历经数次朝代更迭,依然屹立不倒,这又是为什么呢?既然它有这么多弊病,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
03:43 首先,它为所有阶层都提供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上升通道。
03:53 两汉时期的选官方式是察举制,就是根据人的品德从下往上推举官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是根据人的门第和出身来选取官员。
05:33 从隋朝开始创立的科举制与上面两种选官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朝廷公开招考,士子自由报考,从出卷、考试、到录取、排名、任用官员,都有严格的制度约束,淡化了原本的血缘啊、门第啊、裙带关系等等方面的影响,让全国的读书人都有可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提升自己的阶层。
06:49 北宋名臣范仲淹,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难以维持生计,只能改嫁。范仲淹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08:15 科举制度的第二个优点,是它能起到一种价值观塑造的作用。
10:44 在中国古代,国土面积就已经非常大了,当时的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从国家首都到边远地区,有时候甚至要走几个月,这么大的国家,如果采用中央集权制的话,该如何统治呢?怎样才能保证中央的政令到各个地方都能很好地被执行呢?这就需要一支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高度统一的统治队伍,而科举制,就是建设这样一支队伍的最好手段。
11:55 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当然是有生命力的,晚清洋务大臣看到了科举制的僵化,却没看到它选才取士的合理性。所以1905年,科举制被骤然停止后,士人们突然不知所措,一时之间造成了人心浮动的局面。
12:44 最后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晚清的统治者,面对洋务大臣提出的废止科举制的请求,你会怎么做呢?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