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介绍:
这期播客,咱们继续聊“情绪经济”这回事!带你深挖内卷、孤独、消费焦虑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结构,看清现代人“心很累”的底层原因!同时,带你一口气拆解“情绪经济”背后的新消费逻辑~深入聊了各种贩卖情绪价值的产品与场景如何精准击中现代人内心的情感缺口。节目适合一切对消费社会、年轻人精神状态、新零售趋势感兴趣的朋友听一听,也适合在深夜EMO时抱着奶茶或手机想“被懂得”的你!
🧠 我们聊什么?
- 家庭原子化、信仰真空、消费主义上位,形成“文化心理失重”!
- 成功学的自我奴役:你是不是也被那套精英叙事绑架了?
- 996 — 焦虑 — 消费 — 更穷的恶性循环是怎么一圈一圈转出来的?
- 用快乐赚钱?用焦虑开店?我们拆解了一堆让你“花钱买情绪”的新商业模式。
- 从情绪爆款到AI冥想师,一网打尽当代人“自我治愈”的所有奇招妙想。
- 联名IP、社会话题、反讽搞笑营销,品牌如何偷偷拿捏你的“情绪消费”冲动?
- 总结一句话:你不是在消费商品,而是在购买“被理解的感觉”!
🎯 适合谁听?
- 25~40岁焦虑感爆表的都市上班族!
- 想搞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努力还觉得累”的年轻人。
- 自我探索路上的心理学爱好者或哲学迷。
- 想从社会学视角看清“成功焦虑”、“消费主义”的听众。
- 关注中国青年结构性困境和政策变化的媒体人、研究者。
- 想了解情绪消费趋势,看人们如何为“感觉”买单的品牌和市场营销从业者。
- 想做体验式消费的创业者和产品经理!听这集你可能就找到赛道了。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1|聊聊内卷、焦虑还有“好孤单”的背后真相!
我们继续围绕“情绪经济”这个主题展开,说说为啥现在大家总觉得卷、焦虑、孤独。上期我们讲了从“增长变慢”、“工作越来越不像人干”、“科技带来的情感代价”等角度去分析这些情绪。像是你刷手机刷到空虚、社交媒体带来的“点赞式友情”、还有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真实体验越来越少 —— 这些可能都让我们更孤单。接着,我们会挖掘其中的文化心理机制。
- 00:05:27|家庭小了,情绪却炸了:原子化家庭与精神困境!
现在家庭结构正在悄悄变小 —— 少子化、离婚率高,这些都让家庭没法再提供稳稳的情感支持。中国现在空巢青年超过9200万,大家一个人住、一个人过,也常一个人EMO。原本的三代同堂渐渐变成一个人租房吃外卖,孤独感也就跟着上来了。
- 00:08:05|信仰缺席时代,我们拿什么安放情绪?
说到底,大家的焦虑可能也和“信仰空窗期”有关。生活看似更丰富,其实精神更空虚。就算买得起奢侈品,也换不来幸福感。中国人开始去寺庙打卡,求个心安;而西方国家像美国,有些地方信仰式微,大家也一样感到迷茫。加上家庭关系紧张、独处能力不足,焦虑感就越来越严重。问题是我们总被鼓励去追求“外在成功”,却忽视了“内在稳固”才是更重要的。
- 00:12:39|“成功学”骗你太久了!
节目还聊到成功学其实有点像“内卷的高级版”。社会教你怎么成功,却没告诉你,成功不该只有一种样子。大家都去挤大厂岗位,追求财富自由,但如果这不是你真正热爱的事呢?更糟的是,失败了还会开始自责、怀疑自我价值。所以我们想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坚持自己的方向,真的比“别人怎么看”更重要。
- 00:20:41|中国社会的焦虑根源,拆开看有四个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太快了,40年赶上别人200年,很多人根本跟不上节奏。四大焦虑来源包括:超压缩的现代化(太快太累)。人口结构变化(老了、少了)。城乡差异拉大(从县城卷到北上广)。政策转型带来的阵痛(比如双减、大厂整顿)。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是你身边90后、00后为啥总感觉“世界不适合自己”的根本原因。
- 00:24:30|新移民不“归属”:城市梦,难落地!
很多农村出身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但进不去“真正的城市生活圈”,户口没解决、工作不稳定,孩子教育也成问题。他们常常选择留在小城市凑合,导致归属感缺失。城市接纳不够,服务也缺位,最后反而是情绪商品先来安慰人心,比如情绪玩具、盲盒、玄学App等等。
- 00:30:02|政策转型期,人生路径变了,怎么办?
教培行业的急刹车、互联网大厂不再一枝独秀,中产阶层“爬楼梯”的套路突然断掉了。原来那套上辅导班 → 考名校 → 进大厂 → 人生巅峰的剧本,逐渐失效。好的一面是,它也逼着我们去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你喜欢的、擅长的事,能不能变成一条自己的小路,也许不是弯路,而是增量赛道。
- 00:33:16|大城市的焦虑循环:工作多、朋友少、花得快!
在北上广深,越努力工作,越容易陷入孤岛。朋友越来越少,消费越来越多,焦虑却没减少。为了缓解情绪,很多人疯狂消费,但花得越多压力越大,就又逼自己更努力工作,形成情绪 + 经济双重内耗。消费本该服务你,但现在你却反过来被它奴役。
- 00:36:49|真实案例:月薪3万的上海白领也焦虑到爆!
他说自己花了很多钱去冥想、健身想“舒缓压力”,结果反而因为过度消费搞得家庭关系出问题、情绪更差。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如果不理解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花多少钱也没用。节目建议:一、建立真实关系比打卡更重要;二、产品要关注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爽感。
- 00:41:29|怎么减少内卷感?看看这些国家的办法!
节目提到,冰岛、韩国尝试缩短工时,德国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人和人之间联系又薄弱。要走出焦虑,或许得从主动建立真实关系开始,而不是一个人默默刷手机。
- 00:48:02|情绪经济的四条爆火赛道!
现在情绪也成了商品。节目盘点了四类情绪消费爆品:解压玩具(捏捏胶超疗愈)。治愈盲盒(像泡泡玛特冥想系列)。玄学服务(比如塔罗App,测测运势)。数字藏品(比如虚拟宠物,元宇宙社交用)。这些产品不只是卖物品,而是卖心情。
- 00:55:09|体验式情绪场景,年轻人最爱~
节目提到像“解压屋”、“沉浸式冥想空间”、“丧茶店”、“骂老板密室”这种线下场景,能把情绪宣泄做得很到位。你在里面不仅体验到了什么,也能找回点“我还是活着”的感觉。数据显示,这类店的搜索和客单价都在涨,证明这市场真的是刚需!
- 01:01:21|AI也能懂你心?这些AI情绪服务很会聊!
现在的AI不只是陪你聊天,甚至能帮你调节情绪。AI陪伴(比如Replike,可以24小时聊天但是绝不评判你)。AI写情书 / 道歉书 / 保证书(百度的文小言)。AI冥想(用你的心跳调整音乐节奏。ADHD治愈患者团队做的声音疗愈软件Endel)。科技不只是效率工具,也在变成情绪陪护者。
- 01:06:14|形象疗愈:自拍不只是拍好看,还是拍心情!
Snapchat那种滤镜,不只是让你变美,还能读取你表情判断情绪,像是在软心理咨询。虽然不一定准,但特别容易扩散,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还有低成本的心理App、占星塔罗、问卷咨询,都在用“轻心理”方式满足大家的情绪需求。
- 01:10:16|品牌联名也能治愈情绪?当然!
像瑞幸联名《玫瑰的故事》的咖啡!喝的不只是饮料,更是一种投射情绪。喝下去的“提神感”、“酸”、“苦”,都是情绪表达。这种联名能激发共鸣,成为“我懂你”的一种方式。
- 01:15:25|花式营销:用搞笑 + 回忆杀击中你!
比如B站出的“垃圾礼包”,用摆烂风讽刺消费主义;再比如好利来联名《武林外传》蛋糕,用童年情怀拉满用户情绪。这些都证明,懂得情绪的人,才是懂市场的人。
- 01:19:54|品牌翻车现场也来了:情绪营销不是蹭热度就行!
节目提到珀莱雅的“晚A不EMO”这种好点子,就用“早C晚A”的概念打动了年轻人;但像江小白硬蹭“孔乙己文学”就显得很尬。品牌搞情绪营销,不是乱贴IP,而是要真懂用户情绪。
- 01:27:50|新趋势来了:把情绪变成订阅制?
节目预测,未来的情绪商品会更像“情绪订阅”:你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持续的情绪调频服务。比如AI + 体验 + 生理干预结合。重点是:别全靠这些产品来治愈自己,生活本身、习惯、社交才是根本。
- 01:35:17|“情绪经济”的完整地图和下一步计划!
上下两期节目,我们系统讲了一圈“情绪经济”的来龙去脉:它是什么、为什么火、大家为啥买单、有哪些争议和机会。虽然本期没请专家,但做了一轮知识地图扫盲。下一步,我们也会邀请真正懂情绪的人(专家、学者、情绪产品创业者)来节目聊聊“怎么用情绪产品真正帮到自己”,而不是越买越空虚!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Tuesday Glitch|Wolves - Kanye West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荔枝FM|喜马拉雅|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