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7分钟
播放:
2,829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孔子编的《五经》涉及哪些内容,为什么地位那么高;孔子为何仕途失意;孔子周游列收获如何?


部分文稿


从齐国回到鲁国的孔子,一边继续给季孙氏打工,一边继续教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一年。到了公元前504年,鲁国的政权更加败坏,孔子的老板季孙氏也大权旁落,季孙氏原来的一个家臣,叫做阳虎的把持了鲁国的国政。


这一下,孔老夫子是彻底伤心了,在他看来,底层的劳动人民执掌政权,是对现有秩序的最大破坏,是不符合周公制定的封建和礼乐制度的,而孔子恰恰是最想维护封建制度的那个人,更何况这个原本是家奴的阳虎还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家伙,所以,他嘟囔了一句“陪臣执国命”,就开始不上班了,回家专心致志地教学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教书匠。


从这时候开始,在教书之余,孔夫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改编修订六本书上,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除了其中的《乐》后来失传了,找不到了,其他五本在今天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叫做《五经》。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这几本书都不是孔老师写的,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孔子用这几本书当教材,教那些给他送腊肉的学生的时候,经常觉得古人写得不好,就不断地改编,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传达前人的思想,不去做新的学问,他认为这才是他的使命,但很自然地,在编著的时候,孔老师把自己的理念也加了进去。


这五本书里,《书》指的是《尚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政治事迹;《礼》是《仪礼》,是孔老师根据当时礼学编出来,前面说过,此人最擅长这个;《易》就是《周易》,据说他对这本书下的功夫最深,《史记》上记载:“读易,韦编三绝”,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中间用牛皮带串在一起,孔老师把周易翻来覆去地看,不停地总结,写注释,结果是那些牛皮带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后来就变成了一句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春秋》这本书前面我们说过,是记录鲁国历史的书,有人说是孔子写的,我认为当然不是,只是他对鲁国史官的史书重新修订而已。


最后一本要详细说一说的,就是《诗经》。现在提起中国文学,我们当然开口就是唐诗宋词,但你要知道,唐诗宋词都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沉淀下来的艺术,如果我们追根朔源,这本《诗经》就是中国文学的源泉,中国第一本纯文学的作品。


同样地,这本诗集在孔子之前就一直存在,主要分三部分,那就是“风雅颂”,“风”就是民间创作的,比如说“齐风”,那就是齐国的老百姓写的;再比如说周南,那就是周公所在的洛邑之南,一直到汉水之间这一块地区的民间歌谣。


现代学者都认为,《诗经》里“风”的这一部分绝对是精华,很多我们相当熟悉的句子,都出自《诗经•风》这一部分,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最适合形容夫妻同生共死的句子。


后来楚国屈原写过一篇《离骚》,是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人们把这个“风”和“离骚”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形容文学水平很牛掰的专有词汇——“风骚”;《诗经》里的“雅”指的是周天子或者贵族请客喝酒时候吟唱的诗歌;最后一个“颂”就是歌功颂德的,开始是在宗庙祭祀祖宗和鬼神时候,后来很不要脸地发展到赞美活着的统治者。


据《史记》上记载,孔子一开始接触这本诗集的时候,本来有三千多首诗歌,可是孔老师一看,这上面有太重复的,还有很多乱七八糟,足以把学生都教坏了的作品,就删掉了十分之九,只剩下三百零五篇他满意的,认为是正气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只有这三百多篇,其余的都被孔老师给烧了。


《史记》上的原话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剩下的这305篇,是孔老师都会唱的,这当然是必须的,贵族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唱K”是必备技能。像我这样五音不全的,生在那时候,就算投胎好,生在贵族家里,估计也让家族老大很头疼,弄不好会被赶出门去。


从汉朝开始,确切地说,从汉武帝开始,孔子修改的《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书的重要性就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政府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这五本书也逐渐成为天下读书人必读的书籍。


《五经》占据至高无上位置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儒家大学者朱熹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还有孔子孙子子思写的《中庸》和孔子另一位学生曾子写的《大学》四本书修订一下,和《五经》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历来是天下读书人信奉不二的教科书。


总体说来,宋代之前只有《五经》,宋代之后开始重视《四书》,很多人对于《四书》是倒背如流,对于《五经》,只要求理解意思就行,毕竟,四书一共才5万多字,可是五经大概有几十万字,背起来累死人。


书归正传,孔老师以为自己躲起来教学,就能获得清净,可是,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哥们的教学质量实在是太好了,名气相当大,阳虎就想让他出来做官,给自己站台。


孔子躲来躲去,最后还是没躲过,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阳虎开口就说:“来,予与尔言。”在春秋时期,两个贵族之间这样讲话是非常不客气的,等于是说“小子,过来,我和你说两句。”可是人家手里有刀,孔老师有啥办法,只能过去。阳虎就说了,你这家伙不是天天想着做官吗?现在我给你官你不做,是不是给脸不要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一点出息都没有?!孔子到了这时候,也怂了,只能唯唯诺诺地说,好吧,我出来做官。


上面这个故事不是史书上的,而是《论语》上记载的,刚刚说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们记录他的言行的,孔老师如此丢脸的糗事,就这样被记录在案了。


我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件事是真的;第二,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论语》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就是“瞎说”大实话,有很多孔子不那么光彩的事情,或者说他和别人辩论输了的事情,《论语》也照记不误。


其他像《墨子》《孟子》《庄子》等书记录下来的都是自己和别人辩论赢了的事情,输了的完全不写,甚至根本就没有的事情,那些家伙也编出来用来提高自己的高大形象。


那么,阳虎说孔子想做官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从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孔老师是一个官迷。甚至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晋国一个叫佛肸的县官造反,派人找孔子去当官,他老人家马上跃跃欲试,收拾行李准备去给一个造反的县级干部做幕僚。他的弟子子路很生气,就说,老师以前说过君子不帮助坏人,现在佛肸就是一个反贼,您为什么要去?这话很不客气,做不了官你就不做呗,干嘛去帮佛肸这样的反贼。


孔子的辩解是,是,我是说过那样的话,但君子不会因为对方是一个坏人就变坏的。最后他长叹一声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不能像一个葫芦瓜那样,只挂在墙上当摆设。这是他的无奈,也是他的心里话,他一心想做官,小官也行,就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不过子路说了这话之后,孔子想了想,最后还是没去佛肸的县衙门去报到,因为他心里也明白,对方这个造反派应该不会让他去搞什么仁义礼智信的。


阳虎这一次也一样,孔子虽然被迫答应阳虎出来做官,但他知道自己和阳虎完全不可能一起共事,所以后来又是各种借口,一直拖到阳虎被三桓铲除,他也没真的出来。


阳虎被干掉后,孔子的职位也得到了提升,升任为大司寇,官儿不小了。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件后世被广泛争论的事情,那就是孔子杀少正卯。《史记》里只有一句话,“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本来是小事一桩,但中国民间书籍多,在民间书籍的描述里,少正卯也是一个教书办学校的,和孔子是竞争关系,而且很多孔老师的学生最后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去了。他被杀时,孔子给的理由有五个,说他“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大意就是少正卯这家伙是一个隐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外表看起来很有学问,人品很好,思想坚定,举止得当,但内心极其邪恶的两面派。如果按照这些民间书籍的讲述,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孔老师以权谋私,嫉贤妒能。


那么,实际情况呢?很可惜,按照现在的史料,我给不了你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几百年后的《荀子》这本书。最大的可能就是,荀子他老人家用这个编造的故事来带节奏,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司马迁老爷子后来又采用了《荀子》等书的说法,只是觉得那五条理由不靠谱,没说而已。


言归正传,孔老师在新的岗位上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想对三桓动手而被迫又一次离开了鲁国。事实上,孔子虽然在季孙氏手下做事,但是对三桓控制鲁国的不满已经很久了,他不是不满意三桓对老百姓的政策,而是不满意这三个家族对鲁国国君的态度。


有一次,季孙氏掌门人季平子在自己的院子里观赏64个人演奏的歌舞,孔子气得回来对学生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按照周礼,64个人的歌舞乐队是周天子才有资格享受的,季平子这样的卿大夫最多能用到16个人唱歌跳舞。这在孔夫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违反了他的君君臣臣的治国之道。


于是,当他当上大司寇之后,他居然想着去拆除三桓的城墙,结果呢?自然是没干成,不过三个大家族也没为难他,只是把他晾到一边,甚至祭祀的猪肉都不分给他了。孔老师没吃到祭祀的冷猪头,感觉这事很丢脸,最后只好辞职,带着学生去外国找当官的机会,这一年是公元前496年,也就是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打败的那一年,孔子老人家55岁。


从这一年开始,他带着越来越少的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有些国家根本就不理会他,比如宋国,有些国家对他很差,甚至围困他不给他吃的,差一点饿死,比如陈国蔡国。还有些国家对他忽好忽坏,有时候把他捧为座上宾,有时候对他很厌恶,比如卫国和楚国。他和徒弟们这场穷游可以说是百味杂陈,我们上一集说的“累累若丧家之犬”,就是这段时间他们在去陈国的路上,经过郑国时候的一段插曲。那么,有没有对他一直都很好的国家呢?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十四年之后,公元前483年,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这时候鲁国的权贵们已经把他当作老师来敬仰,但敬仰归敬仰,就是没有人用他,反到是他的学生有一些人当上了大官。


你要是问,为什么孔老师当不上官,他到底差在哪儿呢?我认为,一是他老人家在人际关系和政治手腕上不怎样,比如说前面面对阳虎,他根本没有任何反击之力,除了嘴里嘟嘟囔囔,啥也做不了;二是命该如此,也就是老天爷就没想让他当官,这一点孔老师自己也知道,他曾经面对长江慨叹道:“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俺这一辈子,命不好啊,那就没啥办法了,只好专心致志地做教学和整理文献的工作,那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正经事。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七十三岁的孔子病死在鲁国,葬在曲阜北面的泗水岸边。回首一生,他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很多人都引用这句话,但“四十不惑”是人家孔老爷子自己说自己的,我们这些肉眼凡胎,就算四十岁了,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惑,那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纵观孔子的一生,除了小时候那几年,没受到太大的苦,一生奔走劳累,更没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唯一可以欣慰的就是他教出了很多学生。在他逝世前,他对学生子贡流着眼泪说了一句话:“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天下乱成这个鬼样子,可还是没人听我的主张。


不过他老人家不知道的是,几百年之后,他就被抬到了圣坛上,成了圣人。司马迁说“高山仰止”,又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且在《史记》里,用“世家”给孔子作传,你要知道,这是诸侯才能享受的待遇。


到了2500年后的今天,他成了大成至圣先师,连很多不说汉语的地方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房檐上,他和摩西、梭伦并肩而立,分别代表人类社会的道德、宗教和法律三大文明面貌,可以说他足以含笑九泉了。不过,至于说他老人家当年的主张还有多少没变样的,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