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里的“灰域”,正在吞噬我们的现实世界?
我们迷恋的“中式梦核”,是对一个从未实现的“未来”的集体哀悼?
为什么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我们反而对未来更有希望?
——简介——
本期节目从游戏《极乐迪斯科》中神秘的末日现象“灰域”(The Pale)出发,探讨其背后深刻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我们将“灰域”这一科幻设定,与德里达的“幽灵学”(Hauntology)理论进行对勘,揭示一个“历史终结后”,过去如何像幽灵一样纠缠着现在。
节目将进一步引入马克·费雪关于“未来被缓慢取消”的论断,以及詹明信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深度消失”的剖析,最终将这些看似宏大的理论,落脚于“中式梦核”这一集体文化症候与极其私人的九十年代成长记忆。
这是一场关于失落、怀旧与希望的旅程,试图回答我们为何对“千禧年梦核”“经济上行期”如此着迷。
——时间戳——
02:35 世界的尽头,是一个2毫米的孔洞。
13:36 我们害怕的不是“无”,而是被“全部”吞噬。
30:47 历史终结了,但幽灵怎么办?
37:01 “幽灵学”,一门研究“本该死去却仍在”之物的学问。
46:43 当未来被取消,文化开始“闹鬼”。
59:43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深度的全面消失。
1:09:38 中式梦核:我们对一个“失败的未来”的集体乡愁。
1:13:47你可以回去,但那里已经没有人了。
——知识拓展——
《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本书是德里达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回应,首次提出了“幽灵学”(Hauntology)概念,探讨了共产主义理想在被宣告“死亡”后,如何像幽灵一样持续萦绕在当代世界,并对“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发起了挑战。
《Ghosts of My Life》,马克·费雪Mark Fisher。本书是“幽灵学”理论在文化批评领域的关键实践文本。费雪用该理论分析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并提出了“未来被缓慢取消”的核心论断,深刻诊断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上停滞不前、不断“招魂”过去的症状。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弗雷德里克·詹明信。詹明信在这本巨著中系统性地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将其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上层建筑。他提出的“深度消失”、“情感减弱”、“历史感消失”和“戏仿”等概念,为理解当代文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分析框架。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本书在冷战结束的时代背景下写就,提出了随着共产主义的失败,人类历史的发展已抵达终点,即自由民主制和市场经济。这一论断是德里达提出“幽灵学”的直接对话靶子。
——BGM——
Whirling-In-Rags, 8 AM - Sea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