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李斯和韩非的故事,韩非之死的谜团;秦灭韩赵;荆轲刺秦王这事有意义吗;秦灭魏;为何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部分文稿
秦王嬴政在吕不韦死后,听信了“外国人都是混蛋”这个结论,下令凡是移民进来,在秦国当官的,都要驱逐出境。他手下有一个来自楚国的官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荀子的学生,名字叫李斯。据说此人年少的时候,偶尔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但粮仓里的老鼠个个又肥又大,而且还不怕人,就是这样两幅当时农村司空见惯的画面,让这哥们“悟道”了,他当场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人吧,有没有出息和老鼠一样,就看你身处什么地方。
在当时的李斯看来,他楚国那个家乡,就是厕所,而齐国可能是粮仓。发完感慨,他去了齐国,拜在了荀子的门下。学了几年之后,他又觉得齐国这地方也不是他的粮仓,反而秦国有统一天下的趋势,于是又跑到秦国,在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门客。这种行为,和今天大多数人移民国外差不多,都是为了吃好喝好,换句话说,找一个大个儿的粮仓。
李斯在吕不韦门下做了一段时间门客之后,找了一个机会,直接向秦王嬴政提了三条意见,分别是统一天下,离间六国的君臣,还有就是先要灭了韩国。嬴政觉得这小子可以啊,不仅仅是一下子说中了我要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且后面两条,完全可以当作纲领性政策来实行,于是,李斯也被提拔为秦国客卿。
卿就是卿大夫,客卿就是外国的卿大夫,从一介平民升为秦国的贵族,总算是混进了一个不错的粮仓,结果怎么滴?大王让外国人都滚蛋?那俺李斯以前不是都白努力了吗?从粮仓可能回到厕所,他自然是相当地不甘心。
这一不甘心,就催生出来一篇千古好文章,他给秦王政写了一篇《谏逐客书》,我们上高中时应该都学过。中心思想就一个,大王您现在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后宫的女人,很多都是来自外国,您曾祖,曾祖的爹,还有他们的祖先,都用过很多外国人,什么商鞅、张仪、范雎,哪一个是秦国人呢?所以,您看看,是不是就不要让我们这些外国人下岗了?
嬴政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当即就收回了命令,李斯这厮不仅没被赶跑,还升官了。所以,从他身上,我们一定要学到一点,很多机会不是老天爷给的,那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但是不是争取了就一定可以呢?那也不一定,有时候荣华富贵这事儿还真得看命,就比如说下面这个人。
公元前233年,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集法家之大成者,李斯的同窗好友韩非来到了咸阳,这哥们的命就不好。本来吧,韩非之所以来到秦国,是嬴政看到他写的《孤愤》和《五蠹》两本书之后,对他佩服得不得了,成为了他的粉丝,接着嬴政就命令韩国,现在立刻马上把韩非给我送来秦国,否则就干你们韩国,韩国没有办法,才把韩非送到了咸阳。
可是本来是一场热情的粉丝见面会,最不济也是网友约会,最后却变成了“见光死”,为啥?因为韩非天生口吃,也就是磕巴,一着急更说不出话来,嬴政和他俩人干坐了半天,全都是我们常说的“尬聊”,散了之后嬴政就很郁闷,这位韩老师好像也不咋地啊,莫非那文章都是别人替他写的?结果就是之后的很长时间,嬴政也没给韩非一个交代。
这时候李斯着急了,难道是着急他的老同学没有被重用?恰恰相反,他怕万一韩非哪天说话利索了,秦王真的重用韩非,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韩非比他更有才华,也更符合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理想。那咋办呢?和当年魏国的庞涓陷害孙膑一样,李斯就和嬴政说,这韩非吧,是韩国人,咋能为我们秦国效力呢?所以您要是不用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弄死算了。
秦王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就把韩非下到监狱,但李斯绝不像当年庞涓那么仁慈,只是挖了孙膑的膝盖骨,他直接给韩非送去了一杯毒酒,就这样,编了无数故事说明人心不可靠的韩非子被自己的老同学害死了。后来嬴政后悔了,想放韩非出来做官,结果一打听,早就埋土里去了,据说嬴政还叹息不止。
韩非的死连司马迁都替他喊冤,说韩非不是写了《说难》吗?他应该知道人是靠不住的啊,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李斯害死了呢?
以上呢,是《史记》里面记载的韩非之死,可是我这里倒是有点儿不同意见,这件事有两点非常可疑,第一,李斯不可能用外国人不可靠来游说秦王,因为他自己就是楚国人,韩国人不可靠,你一个楚国人就可靠?况且,他几年前写的《谏逐客书》声犹在耳,现在这样说岂不是承认前面是欺君?
第二,秦王没说要杀韩非,李斯居然在监狱里直接把韩非毒死了,还屁事儿都没有,以秦王嬴政的精明和跋扈,这种事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所以,我认为合理的事实应该是,秦王自己就有杀心,或者是李斯对他的心思了如指掌,或者是他授意。总之,韩非应该是死在秦王嬴政手里的。
……
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电影电视小说戏曲,简直是百演不烦,我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可是为了我们史话的完整性,我还是简单说一下,然后再来评论。
荆轲是卫国人,这里的卫是卫生的卫,不是战国七雄里那个魏国。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和击剑,长大之后,做了北漂一族,来到燕国,每天就和一个杀狗的,叫高渐离的人混在一起,俩人喝醉了就在市场里唱歌,唱完了再喝。
他的这段醉生梦死的历史被后来一个叫汪精卫的人很仰慕,汪精卫在早期被清政府关进死牢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里面有“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句子,这就是把他自己比作荆轲了。
可是遗憾的是,荆轲当时真不知道,后世还有一位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同学是自己的粉丝。他那时候一个粉丝都没有,经常在大街上唱完歌就哭,说这天下啊,没有知己啊。终于,这样哭了几次之后,太子丹的一个朋友田光看上他了,怎么看都觉得醉鬼荆轲是一个人才,就推荐给了太子丹。
再后来呢,太子丹就想出这么一个主意,让荆轲去宰了秦王嬴政。开始的时候荆轲没答应,我觉得吧,这哥们他自己对自己的剑术也不自信,后来没办法,就勉强答应了,于是太子丹马上把他当作活神仙供起来了,豪宅“跑车”,美女佳肴,要啥有啥。
俩人最后的谋划是这样的,荆轲带着燕国督亢(gang1)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wu1)期的人头,当作给嬴政的见面礼,在地图里面,藏一把锋利无比而且剧毒的匕首,趁着给秦王打开地图的时候,拿出匕首,一剑宰了对方,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来历。
太子丹还给他配了一个副手叫秦舞阳,当地的东北银,据说是12岁就敢当街杀人的狠角色。启程的那一天,所有人都穿着白衣服给他们送行,荆轲在高渐离的伴奏下,尽情地唱了最后一次K,“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踏上了送死的路。
后来的故事就很简单,12岁就杀人的秦舞阳到了秦国宫殿之上直接吓傻了,啥忙也没帮上,剑术不精的荆轲大侠其实机会不错,图也穷了,匕也现了,秦王的袖子他也抓住了,可是这哥们内力太差,被嬴政轻易就挣脱开了,然后30多岁的嬴政拔出剑来,华丽丽地来个反杀,荆轲刺秦失败,他和秦舞阳都被剁成了肉泥。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这个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怎么评论呢?如果让我说,那就四个字,毫无意义!我们现在假设它成功了,就是荆轲把秦王嬴政干死了,哪会怎么样?六国一样会被灭,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形,国际形势是韩赵两国已经被灭,剩下四国无力单独对抗秦国,只要四国不是铁了心地搞合纵,那就只有灭亡的份儿,问题是如果铁下心来搞合纵,还用去刺秦王吗?况且历史已经证明,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合纵。
你要是问,如果嬴政死了,秦国内部是不是会大乱呢?当然不会!秦国当时掌兵的王翦王氏家族和蒙武蒙恬的蒙氏家族都是秦国本地人,两大家族对秦国忠心耿耿,关键是当时嬴政的长子扶苏已经13岁,能和他抢位置的人几乎没有,李斯尉缭这样的文臣在突发情况下,对他们利益最大的选择就是顺其自然地让扶苏即位,所以,即使嬴政被一剑干死,秦国的政权也不太可能出现太子丹预料的那样,发生大的动乱,而扶苏即位之后,无论是为了替父报仇,还是稳固政权,第一件事必然就是干死燕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刺杀秦王这事无论成功失败,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燕国,太子丹可以说是为燕国出了一个剧馊无比的馊主意。
果然,嬴政大发雷霆,公元前227年,他命令王翦渡过“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个易水,一路猛攻,很快就拿下燕国首都蓟。燕王喜为了自保,砍掉了自己亲儿子太子丹的脑袋,送到了秦国。而这时候秦国正好也有事发生,就暂停了攻击,给了燕王和赵国那个公子赵嘉喘息之机,一直到五年后的公元前222年,这哥俩的军队才被秦国彻底歼灭,公子赵嘉自杀身亡。
这里我说一点题外话,赵国虽然亡国了,可是他们有后代,赵嘉的后代被嬴政赶到甘肃天水,形成了天水赵氏一族,而他的那个糊涂弟弟赵王迁被赶到涿郡,形成了涿郡赵氏,今天姓赵的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其中涿郡赵氏更是出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而天水赵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著名的赵氏天水堂就是人家的郡望,也就是招牌。
可是我们看一下灭亡赵国的秦国赢姓,现在全国只有几万人,很难说是嬴政的后代,也有人说秦始皇的孙子和孙女有一些人去了朝鲜,后来又去了日本,今天东京附近的大秦,就是以前他们的聚居区。1994年的时候,日本有个叫羽田的首相非要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来中国又是磕头,又是下拜的,但只当了两个月首相就下台了,这一点上,倒是和秦始皇挺像。
无论如何吧,嬴政的后代已经不可考,而赵迁赵嘉这俩窝囊废兄弟的后代倒是牛掰的要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还真的是不能拉长了看。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追随大秦帝国兼并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26年,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军队攻击楚国,在占领了楚国北边的十几座城市之后,这哥们突然领军转身向北,直接就围住了魏国都城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在强攻无效之后,王贲直接把黄河决口,让黄河水直冲大梁城,这座古城在泡了三个月的黄水澡之后,坚固的泥垢终于掉下来了,城墙塌了,魏国只好投降。《史记》上没写魏王魏假的下场,但是《资治通鉴》上说他被砍了脑袋,执行的就是秦国大将王贲,这位王贲将军的老爹,就是我们前面反复说过的大将王翦,灭了赵国和燕国的那位。
这爷俩有一个传奇,那就是两人都被封侯,也是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前160年里,七位侯爷中的最后两位。他们的后代就是著名的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望族,也是大多数现在王姓之人的先祖。
就在儿子王贲攻占魏国之后不久,他的老爹王翦也率领60万秦国军队南下,直扑领土面积最大的楚国。其实吧,嬴政开始派出进攻楚国的并不是王翦。这事儿是这样的,嬴政和大臣们开会说,你们都说说,干死楚国需要多少人?王翦说60万,另一位将军李信说20万就足够,嬴政琢磨了一下,觉得楚国好像不难打,就采用了李信的建议,王翦一看没自己什么事了,就回家装病去了。
李信和蒙武两个人带着20万军队进入楚国之后,开始还顺利,可是没想到的是,秦国的昌平君突然在他们的后方造反,前后一夹击,秦军大败而归。那么这个昌平君为啥要反,难道他看不到秦国已经快得到天下了吗?自古只有失败的一方有高官投降,哪有快胜利国家的高官反水的?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因,这位昌平君是楚国人。
我们这里就要说一下,有一句话在史学界非常流行,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啥意思呢?因为楚国和秦国的关系向来很好,早在春秋时期,秦楚因为都是中原人眼里的蛮夷,就互相帮助,对付晋国。后来楚国也一直对秦国不错,所谓秦晋之好,有时候应该说秦楚之好,著名的秦国宣太后芈月小姐,秦始皇的假奶奶华阳夫人都是楚国人,可是秦国对楚国呢?基本就是四个字,坑蒙拐骗,从张仪那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蚕食楚国地盘。所以,后来楚国被灭,楚国人都觉得特别憋屈,特别郁闷,就有了另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我们一定要报仇。
当然,这话也一语成谶,最后秦朝还是栽在了三个楚国人手里,那就是陈胜、项羽和刘邦,这是后话了。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祖国快完犊子了,秦国昌平君,这位楚国人,奋起一击,战场起义了,给予秦国军队致命的一击,李信和蒙武两个人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回了秦国。那么,楚国最后是如何被灭的?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