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shownotes
目录
一、前言省流
二、内容快速导览
三、大概的时间戳和内容概括
四、deepseek总结出的播客大纲、核心思想和主题
一、前言省流
虽然ai总结有点人机,但是我觉得deepseek的总结让我的内容脉络一下清晰了。大家如果有节省时间的需要可以划到下面快速看一看这期播客我举的例子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听。这期播依然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我发挥,虽然听起来很像大道理,但我真的觉得蛮有感悟的。
本期声音大,声音音量均匀,可以放心食用了!
二、内容快速导览
总结一些我自己很喜欢的句子:
9:52 “像有些人他八字里面正官还有正财这种食神一片,而且为用的那他确实是天选打工人。有些人的财他是偏财,他可能就比较适合做生意。每个人八字决定的这种求财方式不一样。”
15:34 “当然这种对于人的个性的特质偏好以及潜能的认识,比较复杂。推荐西方大五人格理论”
26:03“对于生活的满足感,来自于接纳而不是追寻。”
“生活本身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34:31 “接纳自己才是真的成功”
35:33但是培哥他之所以对他现在的生活比较接纳,在我的角度看来是因为他已经走在一条他自己比较认可的那个道路上。我说的这个道路不是那种很具象的,就是很显性的一条笔直的道路,不是说这个路真的存在。然后他走上了这个路,只是因为他现在在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面对自己,去面对他的生活。所以说这个路是他自己开的,是他自己认可的那个道路。
三、大概的时间戳和内容概括
00:00 从性格特质到职能类型:产品经理的职业考量
本期内容继续探讨从爱好到职业的转变过程中,个人性格特质与岗位职能匹配的重要性。通过分享个人经验和朋友的转岗经历,强调了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
03:40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通过讨论个人和朋友的职业选择,强调了了解自己性格和潜力的重要性,以及在选择职业时不应盲目尝试。朋友在数字媒体、网店和影视剪辑领域成功创业的例子,以及另一位朋友在护肤品产品开发岗位上的挫败经历分享。
07:54 职场困境与个人发展路径的选择
对话围绕职场中的挑战和个人发展路径展开。一位朋友因领导的不合理要求和行为感到悲观,质疑自己是否适合上班。通过对比不同人的职场经历,如自己开工作室的女孩子和创业的朋友,讨论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强调了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八字(命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2:02 性格、职业与生活选择的关系探讨
播客内容围绕性格、职业选择和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分享个人和朋友的经验,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提到了产品经理和产品经理管培生的经历,强调了了解客户需求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性。
同时,也讨论了不同性格类型(如内向和外向)在职业选择中的偏好,建议大家可以用西方大五人格理论在认识自己。通过广泛了解和精准总结,强调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7:39 推荐刘永鹤老师的儿童心理学课程及其对生活的反思
一位教育学家刘永鹤的课程不仅对认识孩子的潜力有帮助,也适用于成年人了解自己。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通过自学心理学来解决心理问题,但这并非绝对有效。推荐刘永鹤的课程和中科院的微信公众号课程,因其实践性强,对认识自我和帮助他人有益。
22:38 通过尝试和接纳找到理想生活
集中介绍总结培哥的经历:多次换工作的经历,培哥明白了自己不能忍受一成不变的工作环境,而是希望不断进步。
建议大家不要害怕尝试,因为每一步经历,即使是被认为错误的,也能让人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坚定。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经历,他认识到生活不应被工作完全挤占,必须留出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使他能够接纳自己的生活并保持内心强大。
“我们现在好像把生活当成一种了目的,但忘记了生活本身是一种方式。”
“出走之后,你还是要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的。”
28:10 追求自然和谐生活而非表面成功
我之前以为我喜欢植物要生活在一个公园多的地方,因为我以为公园有植物,我去公园看植物就可以。但其实我发现靠近赤道附近的省市气候很好,植物长得很好。这才是我想要的,就是要生活在一个植物长得好的地方——我追求的是生活状态。但我错误地以为我要满足追求一个公园多的城市的目的。这是一种逻辑错误。
34:29 知行合一:接纳自我与追求生活价值
举了我身边的一个男孩子的例子,理想是帮助别人做慈善。对慈善的理解很简单,他选择采访像自己的外婆一样人生经历丰富具有智慧的普通人,听听他们的故事,聊聊他们的经历。借助互联网平台给社会传播美好。
41:17 生活中的谬误与实践出真知
以我自己创建播客为例,建议大家不要看太多的经验贴。实践是探索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关键,避免过度依赖网络攻略和方法论。
49:18 上海生活体验与城市文化对比—有些人觉得上海是华美的袍子,有些人觉得上海是虱子
上海城市文化分享,江浙沪奇怪的傲慢与歧视文化分享。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和城市就业,读大学的城市大概率决定就业的城市。
55:20 大学选择与未来工作及生活的关系
用修正的长线思维看待人生。
四、deepseek总结出的播客大纲、核心思想和主题
一、播客名称: 孟婷的新天地
本期主题: 从性格特质到职能选择,再到生活接纳——寻找工作的“适配感”与生活的“掌控感”(续上期关于食品产品经理工作感悟)
核心思想: 职业选择与生活幸福的基石在于深刻的自我认知(性格特质、价值追求、生活理想)与主动的探索实践,最终落脚于对自我独特路径的接纳。
播客大纲:
- 引言 & 承接上期:端午迟到的问候。
本期是单人口播,延续“产品经理工作感想”系列。
回顾上期核心: 爱好≠职业;找工作关键看“性格特质”与“岗位职能要求”的匹配度(从爱好到职场、性格特质到职能类型、理想到现实)。
本期聚焦: 深入探讨“性格特质到职能类型”,并延伸至工作与生活状态、理想生活的关系。
- 核心论点一:性格特质是职业匹配的基石核心观点: 个人性格特质与岗位对人的性格要求(如沟通强度、协作方式、环境偏好)的匹配至关重要。
例证1 (反面): INTJ朋友(偏好独立工作)做需要高强度跨部门沟通的产品经理非常痛苦。
例证2 (正面): 外向、喜欢展示、不排斥交流的人可能更适合产品经理。
例证3 (反面): 朋友在私企做产品开发,因流程混乱、领导刻薄(抢功、不给方向)而心灰意冷,排斥职场。
结论与建议: 了解自己(内向/外向、耐心/好奇心、风险偏好等),不适合的岗位不要勉强尝试。(呼应主题:认识自我)
- 核心论点二:工作与生活状态密不可分,理想生活源于自我定义与接纳核心观点: 工作模式深刻影响生活状态和幸福感。理想生活不是外在标准(如大厂、高薪、远方),而是自我接纳、符合性格、能感受热爱的状态。
例证1 (正面): 创业朋友(开工作室做剪辑/运营):扁平化管理,时间自由(上午健身),工作生活平衡,保持热爱。
例证2 (反面): 培哥在大厂经历:高强度加班挤占生活,失去热爱感。最终领悟:必须留时间给生活。
例证3 (正面): 播主本人(孟婷)在宁波的生活:享受菜市场、自然(小山头)、做饭、与人连接带来的“生态性”幸福感。强调“接纳当下拥有的”。
批判性观点:警惕“目的与手段混淆”: 错误认知导致错误路径(如追求“公园多的城市”实则是想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植物状态”;追求“考上研/进大厂”以为是终点,实则是围城)。
反对“互联网规训”: 驳斥“必须旅行/消费/有传奇经历才算热爱生活”的焦虑制造。平凡日常(做饭、聊天)同样有价值。
结论: 幸福源于接纳而非永无止境的追寻某种被定义的结果。清晰定义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和原则(如培哥的“不被工作完全挤占”)。(核心主题:生活接纳)
- 核心论点三:自我认知是起点,实践探索是路径,接纳独特是归宿认识自我的工具: 推荐“大五人格”(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作为实用框架。提及中科院刘永鹤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可迁移至成人自我认识)。
实践的重要性:“做”比“看”重要: 播客创作本身是摸索中找到主题的例子。强调“走路中修正”的思维,不必追求完美起步。
警惕“信息过载”与“幸存者偏差”: 网上经验帖带有个人特质和角度,过度依赖易焦虑或纠结(如看太多劝退帖)。鼓励大胆尝试。
“弯路”的价值: 培哥多次换工作、朋友职场受挫的经历,虽痛苦,但让他们更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如不加班、做感兴趣的事)。
接纳独特路径:知行合一: 以做普通人访谈、践行朴素慈善理念的男孩为例,说明找到并践行符合自身价值观方式的可贵。
价值感来源多元: 明确自己对职业的价值感需求(成就感?价值感?金钱?)。
切割外界噪音: 警惕他人简单化的评判和互联网压力,保持清醒,坚持自我探索。
(核心主题:实践探索 -> 独特接纳)
- 反思与升华:选择与后悔: 年轻时的选择基于当时认知,无需过度苛责。
非线性人生: 人生路径并非直线,积累和修正才是常态。
最终落脚点:认识自我(性格、价值、生活理想) -> 大胆实践探索 -> 接纳自己独特的道路与生活状态 -> 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掌控感/热爱感。 强调“To Be”(成为)的状态比“To Have”(拥有)的结果更重要。
- 下期预告:分享离开大厂工作的原因及那份工作带来的对人生、工作、个人价值实现关系的认识。
- 结尾:重申播客理念(孟婷的新天地):从生活细微现象入手,抽象思考,传播爱与鼓励,做沟通者。
口号:祝大家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期播客核心思想提炼:
- 自我认知是根基: 深刻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如沟通偏好、风险承受)、核心价值追求(成就感、价值感、平衡?)、理想生活状态(自由、稳定、连接?)是做出明智职业和生活选择的前提。
- 适配高于追求: 职业成功与满足感的关键不在于追逐热门或光环(如大厂、高薪),而在于找到与自身性格特质、价值诉求高度适配的岗位和工作模式。强行适配不匹配的岗位会导致痛苦。
- 生活是状态,幸福在接纳: 理想生活并非达到某个外在目标(如特定城市、职位、收入),而是一种自我接纳、符合内心需求、能感受到热爱与连接的日常状态。幸福源于珍惜和拥抱当下的拥有,而非被外在标准裹挟的永无止境的追寻。
- 实践出真知,探索塑路径: 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理想蓝图往往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渐浮现和修正。不必追求完美起步或惧怕“弯路”,行动本身带来经验和坚定。“非线性”是常态。
- 拥抱独特性,抵抗规训: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节奏。要勇于定义和拥抱自己的道路,抵抗社会(尤其是互联网)对“成功”和“热爱生活”的单一化、焦虑化的规训。知行合一于自己的信念最为可贵。
- 掌控感源于内在: 最终,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感与满足感来源于深刻了解自己、做出与之匹配的选择、并全然地接纳这条独特道路上的自己和生活状态。
一句话总结主题: 通过深度自我认知和勇敢实践探索,找到性格、职业与生活理想的最佳适配点,最终在接纳独特自我与当下状态中,获得真正的职业满足与生活幸福。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