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3分钟
播放:
385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汉景帝平“七王之乱”;“一根筋”周亚夫的结局;馆陶公主助刘彻当上储君;董仲舒的三个对策; 汉武帝为何启用董仲舒独尊儒术。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说到晁错不听他爹晁大爷的,坚持为老刘家的事儿操心费力,出谋划策,汉景帝听了晁错的意见之后,决定先拿楚赵两国开刀,找了一个借口剥夺了他们的封地。


其实谁都知道,这家伙的终极目标是吴国刘濞。刘濞自然是不可能束手就擒,马上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七王联合,声势极为浩大。刘濞在吴国征兵的命令是,老子今年62岁,我当将军,我小儿子14,当马前卒,那么全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都要跟着我去打仗。


因为造反的诸侯国一共有七个,所以史称“七王之乱”,或者“七国之乱”。他们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也就是说,这些打了引号的忠臣们起兵的目的是干掉皇帝身边的小人晁错,和皇帝没关系。当然,这就是骗鬼呢。刘濞要是胜利了,汉景帝肯定会不小心死于乱军之中,然后这哥们表面哭哭啼啼,内心乐开了花地坐在龙椅上。


汉景帝一看对方真的造反了,就来找晁错商量,你小子鼓动我削藩,那肯定有办法啊。晁错这时候却懵圈了,虽然说预计对方会造反,但不应该只是一个刘濞吗?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七桌客人,这饭咋吃?忙中出错,晁错给了汉景帝一个荒唐无比的建议,让这位从来没打过仗的天子汉景帝御驾亲征,而他晁错留守长安。


这话要是皇帝老子景帝同学自己说,那是人家威武,并且信任你晁错。可是由你说出来,那就是把景帝架到火堆上了,不去吧,显得天子就是一个怂货,去吧,刀枪无眼,死到前线算谁的?而且,好像你晁错的命比我刘启的还值钱?凭啥你留守长安?果然,晁错的政敌袁盎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小辫子,私下里和景帝说,七国集团就是恨晁错,您杀了晁错,答应不削藩,他们就各回各家了。景帝想想晁错最近的表现,长叹了一声,“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下令把晁错腰斩于闹市。


那么晁错死了之后,七王就退兵了?怎么可能,62岁的刘濞早就想干死刘启给自己儿子报仇了,更何况还可能顺便捞一个皇帝的位置坐坐,于是更加玩了命地进攻。


那么是景帝上当了?杀死了自己忠心耿耿的大臣?这事儿呢,还真不能这么说。我的看法是,晁错这个书呆子,是被汉景帝有预谋地干掉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时朝里大臣基本都怨恨或者嫉妒晁错,杀掉他,可以平复大臣们的怨言;第二,晁错一死,外面造反的七个家伙就彻底地失去了造反理由,作为一个帝王,人心向背,永远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这就是为啥汉景帝说,“不爱一人谢天下”,他是用晁错的脑袋,来购买天下人的人心。


接下来,汉景帝对外坚定地宣布准备开战,他拜一个叫周亚夫的家伙为太尉,然后让他带兵平叛。这位周亚夫我们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爹我们应该知道,那就是周勃,也就是在吕雉死后,迅速把吕家一网打尽的那个家伙。



41-1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


周勃这个人其实和萧何,樊哙等人一样,都是刘老幺的老乡,原来在沛县就是一个编芦苇筐的,有时候还要打两份工,谁家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时候,去吹一下唢呐挣点零花钱。后来刘老幺造反,他也就跟着出来,因为为人沉稳,打仗勇敢才被刘老幺看重,最后让他和陈平合起来辅佐王陵,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平定了吕氏,保卫了刘姓江山,间接地证明了刘老幺没看错人。


他儿子周亚夫长大之后,因为带军带得好,又被汉文帝刘恒看中。有一次文帝私下里去闯周亚夫军队驻扎的细柳营,结果是亮出皇帝身份都不好使,守门的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昭。”汉文帝不但没生气,回来还大加赞叹,史书上说“称善者久之”。这个细柳营的故事,我上中学时在课本上,据说现在还在中学课本上,周亚夫这家伙地下有知,绝对可以为此事自豪。


等到文帝死的时候,他就对继位的景帝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孩子啊,有事找你周叔叔。


现在七王打上门来,景帝就想到了周叔叔,把他提到了最高军事指挥官,好不好使呢?结果是很好使,在梁王刘武,也就是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的配合之下,周亚夫以10万中央军在梁国大破七国联军的50万军队。战争的过程我就不说了,就是用尽各种计谋断了对方的粮道,只打了三个月,50万没有粮吃的大军开始崩溃,包括吴王刘濞在内,七个诸侯王全部被杀。战后除了楚国保留封地,另外新立一个王之外,其余六国,都被景帝取消了封国,收归中央,设立郡县。


……


就这样,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王美人被立为皇后,而刘彻也一跃而成为嫡长子,自然而然地,就被立为储君。等景帝一归天,就像前文说的,15岁的刘彻就成了汉朝的第7位皇帝。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有个聪明和靠谱的老妈也挺重要的。


汉武帝即位之后,尊自己的奶奶窦老太太为太皇太后。前面我们说过,汉朝从刘老幺和吕后时代开始,就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刘老幺虽然在死的那一年去了一趟山东的孔庙,给孔老二献上了全牛,全羊和全猪的太牢之礼,看起来对儒家心存好感,但那个呢,有很大成分是因为一位叫叔孙通的学者。


此人根据儒家的《礼记》帮助刘邦制定了朝廷上的所有礼仪,让汉朝这些大老粗走向了贵族的行列。刘老幺觉得有了这套礼仪制度,自己高高在上,感觉特别爽。不过汉初对儒家的态度,也就到此为止了,一场尊孔献祭的庙堂仪式,一套尊卑有别的朝廷仪式,如此而已。汉帝国前60年,儒学并不是显学。


事情到了武帝刘彻这里,有了一点儿变化。他当太子时的两位老师,太傅卫绾和太子少傅王臧都是倾向儒家的。我不知道这事儿是不是他爹汉景帝的有意安排,如果是,那就厉害了,说明景帝刘启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汉帝国需要政治和思想的双重转型。


但这就奇怪了,前面我们不是说六十多年的黄老之术让汉朝富得像一块大黄油吗?为啥要改?答案很简单,因为巨大的财富下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社会上豪强急剧增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钱的土豪实在太多了,有了钱,这些家伙就想染指权力,盘根错节的势力勾结在一起,欺骗帝国,压迫百姓,而清静无为、松散的朝廷根本没办法抑制他们。整个社会急需一个大一统的思想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遍观诸子学说,强调君臣秩序的儒家当然是最适合的。


果然,汉武帝上台之后,任命同样倾向儒家的窦婴为太尉,田蚡为丞相,两人又推荐了赵绾为御史大夫。换句话说,在当时黄老之术遍天下的汉朝,朝廷上竟然出现了很诡异的一幕,权力最大的三位,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公,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全都是儒家的,再加上王臧这时候也升到了郎中令,刘彻这小子想干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接下来,汉帝国权力最高的五位大佬,一位皇帝和四位臣子就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具体措施就是发布政令,抬高儒家,贬低道家,先按照儒家经典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礼仪改革。可惜得很,赵绾和王臧这两个书呆子读书读傻了,居然突发奇思妙想,上奏章给武帝,说以后啊,您不要凡事都对太皇太后请示和汇报了,您是皇帝啊,她只不过是个老太太,言下之意,女人岂能干政?


经历了吕后、文帝、景帝和武帝四朝的窦老太太,本来就对孙子上台伊始就瞎改瞎弄不满,难道大汉王朝不是用道家黄老之术才发财,富裕起来的吗?现在刚刚有了两个臭钱,就准备放弃原来的政策,不韬光养晦了?老太太正在后宫为了这件事郁闷的时候,听到了赵绾和王臧两人的奏折,隐忍多日的怒气终于有了发泄口,也有了借口,勃然大怒之余,找人查到了两人贪赃枉法的一些小毛病,马上逮捕下狱,同时把汉武帝叫进来一顿臭骂,抬出文景两帝压迫刘彻,你这个孙子马上停止你那些瞎折腾的行为。


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正是在叛逆期,别说是皇帝,就是一般人家的孩子,对大人的管教基本也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态度。可是我们的刘彻同学,马上就跪下了,对奶奶承认错误,丝毫不管赵绾和王臧这两个倒霉蛋正在监牢里吃窝窝头等死,你俩自求多福吧。


福气当然是没有的,这俩家伙最后等来的是杀气,窦太后派人过来说,你们是自己了断,还是让我动手?赵绾和王臧好歹也是在官场上混了很多年的人,自然知道对方如果动手,死的就不是自己一个人了,于是,双双在牢里自杀。不仅如此,窦老太太还罢免了她侄子窦婴和王太后同母异父弟弟田蚡的职务,一位太尉,一位丞相,都是皇亲国戚,说下岗就下岗了,而汉武帝还要在一旁鼓掌说奶奶干得好。


在这场从黄老道家到孔老二儒家转变的短暂较量中,刘彻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彻底认输。原因呢也不难猜,汉景帝可不止他刘彻这一个儿子,窦老太太还有一堆孙子可以上岗呢。西汉以孝治国,每一个皇帝死了之后,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窦太皇太后想要换个皇帝,也只不过是有点麻烦而已,并不是什么难事儿。说到底,汉武帝这时候还是个孙子,这个是事实,不用装。


六年之后,公元前134年,经历四朝的窦漪房老太太死了,汉武帝哭着送别了奶奶之后,一转身爬起来就重新开始他的儒家改革。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位45岁的儒学大家董仲舒登场了,此人对汉武帝的三次策问,都做出了完美的回答,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人三策》。


所谓的策,就是编好的竹简。皇帝把问题写在上面,让下面被举荐的人才来回答,就叫做“策问”,而下面的的回答,也要写在竹简上,这就叫做“对策”。


董仲舒在三个对策里,主要阐述了下面几件事:


首先是天人感应。老天爷能干预人间的事情,而人间的事情也能影响老天爷,比如说你老刘家的天下自然是老天爷给你的,但如果你们不干好事,上天就会用各种自然灾害警告你,江河改道,月蚀日蚀,洪水冰雹等等,都是老天爷想骂你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没有一个是孤立的;


其次是建立太学,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太学就是官方办的大学。目的是让知识分子们从此老老实实地学习孔老师的诗、书、礼、易和春秋五本经书,然后才可以当官。


最后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原来的提法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相对于前一句话,我觉得董仲舒的提法其实更符合历史事实。


汉武帝也并没有把其他学术一棒子都打死,仅仅是让儒家学子能当官而已,并且汉武帝自己也是外儒内法、王霸杂用的君主,所以,我们说独尊儒术并不是独存儒术,其他诸子百家全都活得好好的,一概不禁绝,你愿意学随便,只不过上大学不考,当官的门比较窄而已。但这就很要命了,俺们大中华的知识分子非常实在,“学好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学了之后卖不出去还学啥啊,就这么一下子,天下读书人十之八九全变成了满口之乎者也的儒家弟子。


在独尊儒术的基础之上,董老师还提出了后来极其出名的“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规划好的三种基本关系,是真理,永远不能变的;“五常”就是脱胎于《孟子》五伦学说的“仁义礼智信”,是用在人际交往之中最基本的准则。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楚,老董这家伙一辈子也没将这两个说法合在一起,三纲是三纲,五常是五常。而且对于“三纲”,和后世的理解也有点不一样。比如说“父为子纲”,在他和汉武帝时代,应该解释为父亲的行为是儿子们的榜样。只不过后来经过东汉马融,宋朝朱熹这些家伙的不断演绎,变成了父亲是儿子的主宰,甚至让儿子去死,儿子都要立马跳河,那实在是让人很无语。


关于三纲五常,我们到东汉的时候,因为一场著名的会议,会再讲到,甚至到了宋朝,因为朱熹,也会再次提及,这里就不展开了。


关于汉王朝的这次思想转变,还有一点也需要说一下,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绝对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它糅合了道家、墨家、阴阳家的学说,所以,在他的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学问,又被称为“今文经学”。


相对应的,那些专门研究孔夫子原著,剔除了所有其他学派影响的,专门和董仲舒对着干的儒学,就是“古文经学”,这个我们后面也会讲到。虽然说“今文经学”到了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一派的大名了,但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我们现在经常把人的命运和老天爷联系起来,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


就这样,在董老师的帮助下,汉帝国渐渐地完成了思想转变,从尊崇黄老治术过渡到了独尊儒术。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刘彻静静地抽出了他的长剑,放弃了汉初将近70年的韬光养晦政策,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大漠。


以此为起点,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汉匈大战拉开了帷幕,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