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播客缘于11月我和项老师发起的圆桌交流活动,项飙老师抛出了他感兴趣的三个话题——间隔、看见、失控/可控感,邀请青年朋友分享关于自己真实经历的故事,和我们一起面对面对话聊天。
半个月的时间,收到了51封来信,总共15万字左右,2月份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线上和项飙老师见面了,播客是第一期的全过程(第二期后续发出),除了考虑部分同学的隐私情况,两个半小时几乎无剪辑呈现。
【参与同学】
项飙: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文丹: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其他同学:主播,queenie,violet,leona,阿冰,franz,俊杰,派派,小陈,w,ashley,小x,若楚;
【以下为进度条,按需提取】
项飙老师回应部分:
1:21 项飙:自然生成的“种子公司”:无答案的回应与抚摸;
5:25:我们都是很相似”,感动于直白真实的深刻,书写、唤起、力量。
12:07:“财务自由、心理自由”——彻底放弃这个想法,而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我怎么样永远的不断前进,永远的不断思考。”
12:41:反思“间隔、看见、失控”概念,是否沦为命题作文?
关于【间隔、看见、失控】的提问部分:
16:17:“间隔、看见、失控”之间的关系?“认可”和“认得”
21:43:“间隔”:对系统的横向空间反思能力
24:39:迷茫的原因之一:大家没有系统之外的生活/信息/情绪/审美资源去回看系统。
27:32:写作之为间隔
同学交流提问部分:
30:27:queenie提问:如何避免横向的反思陷入自洽的阿q精神?
35:20:violet & leona提问:虚拟世界能否成为“基于实际经验产生意义的间隔”?
42:42:项飙: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那么的无力?“掌控当下的每一刻”
47:05:若楚提问:我的间隔为何消失了?系统令我失控,那我有逃离系统的资格吗?
55:10:小陈&阿冰:强制与热爱的讲座,亚文化与被看见。
60:03:franz:我的“间隔”是主动的抵抗,也是被强加的思念。
61:11:派派:与具体的人相联时,我却找不到自己的声音在哪里。
79:37:阿冰:yes or no?你回答“or”?
83:53:小x:职场上总有“权威”指点我怎么办?(经匿名处理)
90:45:小陈:我当然知道他们很爱我,但是我也知道他们有伤害过我的地方。
99:10 项老师,你听过老登这个词吗?
102:18 w:如何应对线上同温层和线下生活的落差感?(经剪辑处理)
文丹回应部分:
104:10:伤痛的完成是愤怒的表达还是表达愤怒?
110:05: 和意义系统去做较量是一个持续构建的过程;
同学分享部分:
113:39 Ashley:换环境之后,优绩主义仍然如影随形。
118:43 留学生们会有幸存者的愧疚感吗?
124:20 二本学生“不被看到”,可我真的有在很用力的好好活着;
130:26 文丹:线下的魅力在于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失控魅力。
项飙老师提问132:34:
1)社会视角和个人视角的关系:社会决定论和不配得感;
2)真实生活里的美妙往往来自于失控;
3)历史被“去记忆”了,我们就能掌控此刻吗?
4)老登恐惧症,恐惧的情绪力量源自哪里?
5)如何避免间隔被工具化之后消失:横向空间重回纵向?
6)线上线下与真实经验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真实的经验案例。

(与项飙老师部分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