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5分钟
播放:
247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为对付盗贼和黄巾余党,汉灵帝权力下放政策有哪些隐患; 宦官外戚争斗,董卓进京的后果;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不是真的; 孙坚才是打败了吕布,砍死了华雄的那个人吗?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汉灵帝为了对付死灰复燃的黄巾军,想出了一个他自以为的好办法,啥办法呢?四个字,权力下放。也就是对那些暴动频发的州,把刺史改为州牧,然后兵权、行政权和财权都下放给州牧,让他们去对付盗贼和黄巾余党。



那么,啥是刺史呢?所谓的刺史,是汉武帝搞出来的一种官职。我们前面说过,汉朝用的是秦代的郡县制,也就是行政上分为中央、郡和县三级结构。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让郡守们既好好干活,又听话别造反,就把若干个郡划在一起,称为州,全国一共13个州,名字和大禹划分的九州基本重合,比如我们熟悉的扬州、荆州、益州、青州等等,每一个州就是一个监察区。武帝说了,每年8月份,中央政府派一个小官去监察区巡视,看看州里的郡守老爷们是不是在好好干活,有没有想造反,这个小官就叫刺史。



57-1 汉朝13州(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最初的时候,这个刺史手里没有任何地方权力,甚至在地方上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只负责向皇帝打小报告。到了东汉的时候,刺史在地方上有了办公室,老婆孩子也可以接过来一起住了,到年末的时候,本来应该他去京城向皇帝汇报工作,但如果没啥大事,派个下属去中央例行公事一下也就可以了。渐渐地,刺史就成了郡守事实上的顶头上司,必须巴结,不过全国的行政机构依旧是中央,郡和县三级,州依然只是监察区。


现在汉灵帝说了,刺史的名字改成州牧,同时赋予民政和军政权力,这个就不得了了。


州牧这个官名不是什么新发明,自古就有,改个名字也不是大事,但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个地方官员,那就等于是把这个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土皇帝。汉灵帝以为这些家伙手了有了权力,可以忠心耿耿地替他对付黄巾军余党,他自己就可以专心致志地享受生活了。可是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接下来有哪些人担任了这一职务,和这些家伙随后都干了什么,就知道汉灵帝其实是给他们老刘家找好了一群掘墓人。


那么,有哪些你可能知道的名人担任过州牧呢?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刘表,陶谦等等,这些人都担任过州牧,他们的想法是啥?八个字就可以概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的,我们的历史即将走入三国时代。


不过在继续讲述之前,我们先要来看两本书。如果说今天我们评选二十四史里最悲催的一本史书,那应该是西晋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为啥?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对三国这段历史说上几句,对于一些人物,比如乱世奸雄曹孟德,忠义无双关二爷,足智多谋诸葛亮等等,更是耳熟能详。但悲催的事情也就在这里,因为普及这段历史的功劳和《三国志》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全都是拜一本小说所赐,也就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


这本小说的作者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说是罗贯中,也有人说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也就是《水浒》的作者,两个人合写的,更有人说是无数人的创作,这些我们先不去管他。关键是,这本书一边高调地宣称自己就是一本小说,一边却神奇地让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了,东汉末年三国这段历史就是它书写的那个样子,甚至于它虚构的“桃园结义”,现在都成了最真实,最热血的事件,动不动就是一句,刘关张哥仨一个头磕在地上如何如何。


这种效应用清朝的学者章学诚的话说就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那么,我们就要问一句,这段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精彩绝伦,波澜壮阔?简短回答就是一个字,是,这段历史相当精彩,但如果想真的了解它,那就要从一位皇帝的归天慢慢开始讲起。



公元189年,人很聪明,但是荒唐了一辈子的汉灵帝刘宏驾崩。他14岁的儿子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实权呢,掌握在临朝称制的何太后和太后哥哥大将军何进的手里,东汉最后一次外戚和宦官的争斗随即爆发。


何进在自己下属,虎贲中郎将袁绍的建议之下,准备杀掉所有当权宦官,可是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兄妹两个意见不统一,那咋整?袁绍和何进这两个二货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宣召驻守在河东郡的前将军董卓带兵来洛阳,同时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准备来一手兵谏,也就是用各地起兵来威胁自己的亲妹妹同意杀掉宦官。


河东郡的董卓接到信之后,自然是快马加鞭,一路狂奔往京城进发,仅仅是杀几个残疾人太监,就可以捞一场大功劳,甚至控制整个京城,去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不过呢,我们就算是杀一只鸡,它也要扑棱两下翅膀,何况是一群曾经也是大老爷们的宦官。在董卓到达京城之前,老宦官张让指挥中常侍段珪等几十名宦官,趁何进入宫的时候,将他斩杀在嘉德殿。


我们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何进,真的是有史以来最蠢的大将军之一,他天天手里磨刀子,嘴上喊着杀宦官,居然还敢不带足护卫就出入皇宫,把对手宦官们都当作是聋子、瞎子和傻子,那你只能去死了。


不过这里多问一句,这一幕你熟悉不?肯定熟悉啊,我们前面才说过,20年前,窦武和他闺女窦太后也曾经演出过这一幕,剧本几乎一模一样,在杀宦官这个问题上两位亲人意见不一致,最后导致被宦官反杀。


那我们就要再多想一下,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位也是和宦官穿一条裤子的,经常维护宦官,难道说两位皇太后和两位皇帝都是傻子?当然不是,结论只有一个,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宦官集团其实一直和皇族都是一伙儿的。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汉朝宦官本质上就是代表了皇帝或者皇族,与外戚和士大夫豪强世家进行博弈。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的典军校尉曹操也看的很明白,《资治通鉴》上记载了他说的一番话,宦官依附皇帝,权力来自皇帝,怎么可能全都铲除?如果真要治理他们,用一个士兵除掉首恶就可以了,这叫做“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对付几个残疾人,你何进和袁绍还用得上千里迢迢找外援吗?


很可惜,历史上的何进是没听到曹操说这番话的,即使听到,估计也不会采纳这个意见,最后何进只能是落个身首异处。


话说这一次,宦官们没能高兴很久,袁绍的同父异母弟弟,另一位虎贲中郎将袁术,听到大将军何进被杀的消息,管他皇宫不皇宫,直接带着手下的禁卫军打进南宫九龙门,对宦官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


老宦官张让,也就是汉桓帝的那个情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反抗的勇气那是半点也没有,最后只能挟持着汉少帝刘辩和皇族成员从偏门逃出洛阳。而洛阳城里,袁绍袁术兄弟是大开杀戒,史书上说,死“凡二千馀人,或有无须而误死”,也就是杀了2000多人,很多不长胡子的洛阳市民也倒了大霉,被当作宦官杀掉。我觉得那些家伙当时肯定是吓傻了,否则只要迅速把裤子一脱,应该可以避免大头被砍的噩运。


张让挟持汉少帝也没逃出多远,就在黄河边上的小平津渡口,被卢植率领的追兵赶上,张让投河自尽,卢植救驾成功,不过就在他们返回洛阳的半路上,在北邙山附近,他们和一队人马相遇了,正是风尘仆仆赶到的董卓董大将军。


当汉少帝刘辩被董卓的凉州军团簇拥着重新进入洛阳城时,我们并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情,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得到,从这一天开始,他们老刘家的大汉王朝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不过此人想到什么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这个皇帝马上就要下岗了。


9月28这天,仅仅当了4个月皇帝的刘辩被董卓废掉,改立汉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帝,这也是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


对于为啥董卓要改立刘协,有的人说是为了立威,有的人说是他在北邙山和刘协对话时,认为刘协比较贤能。我觉得呢,这些也许对,不过不全面。至少有一点,我认为董卓应该是考虑过的,那就是刘辩的妈何女士这时候还活着,而且还是太后,但刘协的亲娘早就去世了。大汉王朝祖制,皇帝幼小,由太后临朝称制,也就是从法理上讲,太后是最大的boss。那如果找一个没有妈的孩子当皇帝,最大的领导基本上就可以是他董卓了。


不过有一句话叫“想得美”,在天下太平无事,中央政府大权在握的时候,董卓的这一招可能是妙棋,但当时的东汉,我们前面说过了,汉灵帝下放了兵权财权给地方的州牧、刺史还有太守,也就是说,全国的很多官员事实上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军阀,那么董卓这个废立之举就像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的,变成了一步臭棋,他给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制造了一个极佳的起兵借口。



公元189年12月,各地纷纷开始起兵,打出的旗号就是汉少帝无辜被废,大家齐心合力,干死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董卓。


董卓这家伙的反应绝对是铁血军人二楞子的作风,第一件事就是一杯毒酒,结果了少帝刘辩。你们不是要让这孩子重新当皇帝吗?人都死人还当啥皇帝?


一不做二不休,之后他下令把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一声吆喝之后,400公里洛阳到长安的古道上出现了几百万人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人马相互挤压踩踏,加上饥饿和瘟疫,沿途堆满了尸体,但董卓这家伙是不管这些的,离开洛阳之前,他一把大火,把这座周公姬旦当年辛辛苦苦建造的,已经繁华了1400多年的城市付之一炬。


实际上,董卓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反董联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个个心怀鬼胎。董卓撤出洛阳向西撤退,几乎无人理会,每天只是聚在一起喝酒吹牛,真正第一个向董卓发起冲锋的,反而是当时没啥名气的,刚刚被袁绍提拔起来的奋武将军曹操。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州人,按照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他爹曹嵩本来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只是从小被一个叫曹腾的宦官收养,这才姓了曹。曹操小时候博览群书,文武兼修,同时也放荡不羁,结交游侠,和袁绍的关系很不错,《世说新语》上记录了他和袁绍两人一起去偷新娘的纨绔勾当,不过这事儿其他史书上没有。


那时候汝南郡有一个叫许劭的人,和他堂兄许靖喜欢品评当时的人物,因为在每月的初一发表,所以叫“月旦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无论褒贬,只要上榜,都是一种荣耀。曹操听说了,就专门带了很多礼品找到许劭,说您看看给我也说两句行不行。


许劭开始不想说,后来被逼无奈,就说你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是《后汉书》上的记载。“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英雄就是草木里面的精华,野兽里的老大,绝对好词儿。可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说NO,NO,许老爷子当时说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两者有啥区别呢?很多学者研究来研究去,论文都写了上千篇,其实让我来说,没啥太大区别,明眼人都看出天下即将大乱,什么清平、治世根本不可能的,乱世降临之下,英雄和奸雄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但都意味着你不是泛泛之辈,所以,史书上说,操大悦而去,那是相当滴满意。


长大后的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中立了功,后来又几经波折,当上了典军校尉。好日子没过上几天,董卓就进了洛阳,本来董卓是想拉拢曹操的,封他为骁骑校尉,可是曹操觉得董卓这家伙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就一溜烟地逃出洛阳,跑回了老家陈留郡。



57-2 陈建斌饰演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里,还给曹操加了一段故事,说他带着一把叫做七星宝刀的武器,走进了董卓的卧室,准备从背后一刀下去,剁了董大将军的脑袋,可是曹操刚拔出刀来,就被董卓从镜子里看见了,当即转过身来就问,老曹你要干啥?曹操急中生智,说给您找来一把好刀,今天特意拿给大人。小说里说董卓当时还真就信了,说你忠心大大的好。而曹操自然是一身冷汗地回到家里,二话不说,收拾收拾,打包好金银细软,逃出了洛阳。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真实,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书》,都没有曹操刺杀董卓的记载,而是全都说就因为曹操看不上董卓,这才离开洛阳的,《魏书》上的原话是“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也就是两个人可能连面都没见过。


……


咱们的曹操同学暂时站在袁绍的队伍里,但从此之后,那个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曹孟德也就消失了,这家伙开始向军阀转变。这也不怪他,大汉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变成了董卓朝廷,各地诸侯间这种公开的厮杀已经没人能够约束,甚至连任何名义都不要。经常是“瞅啥瞅,再瞅削死你”,对方回一句“瞅你咋地?!”然后两人就开战。就这样,东汉末年,弱肉强食的诸侯割据战彻底拉开了大幕。


那么,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董卓的结局如何?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